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探讨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尝试、实践、猜想、讨论等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

一、自学——让学生“会”学。

学生积极自学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研究,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有10%—20%。可见,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是要靠自学自练。因此,教学是应提供学生自学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新知,也学会学习。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编排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每个新知识教学时揭示新知生长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准备题或复习题的形式;另一种是前面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生长点。二是新知识不是一步到位,例题多为分层次逐步形成解题思路。三是例题下面的“想”指明了学生思考路子。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自学。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和学习内容,提出一些导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从“扶”到“放”,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做到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就应大胆放手,教师绝不讲解,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尝试——让学生“探”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要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尝试,自我探究。这样能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从而理解新知,掌握规律,达到既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之目的。如,在计算教学与应用题教学时,可采取尝试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尝试,不断思考,学习新知,使学生理解计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弄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操作——让学生“乐”学。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实践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习变成学生的精神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

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而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学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去探索新知,解决问题。比如教学“圆柱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动手将圆柱型的纸模圆筒沿高的方向剪开,将它的侧面展开,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再把长方形合拢起来。通过一剪、一展、一合,使学生领悟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推导出求圆柱侧面积的公式:S侧=C周长h。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领悟到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从实践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四、讨论——让学生“促”学。

“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民性和自由探索性,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学生知识的掌握需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提供表象,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智力活动。所以教学时应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去交流。使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去探讨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后,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周长与面积的两个概念的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什么情况下是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什么情况下是求它们的面积?请举例说明。通过讨论,辨别这两个概念,从而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五、猜想——让学生“想”学。

波利亚曾说:“一个孩子一但表示出某些猜想,他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课堂上的进展。”因此,教师要放开手脚,解放学生的头脑,抓住可以让学生猜想的每一个机会。同时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猜想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合理地进行猜想,大胆地猜想,提出独特见解。然后再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把猜想变为现实,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恰当处理,使学生既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又能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提出猜想(即三角形内角和应该

为多少度),然后让每位学生进行验证。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等手段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尤其要注意的是,当课堂上出现不符合教师预先设想的“猜想”时,不应该立即加以否定或“善意”的提醒,也要让学生通过自己验证,发现自己猜想的错误,从而学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总之,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教科研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西坪一小

王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