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五章习题与答案(20201030012435)
中级宏观经济学试题-第五章分析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分析题参考答案
第1题
经济进入轻微的结构转变起会使自然失业率提高。
学校不放假只能暂时降低失业率,不会改变自然失业率下降。
利用互联网寻找工作虽然能使人们搜寻工作的时间减短,会使短期的失业率下降,但会改变人们求职成功率的预期,提高人们的等待时间,因此一般不会改变自然失业率。
增加社区服务只有短期就业效应,不会改变自然失业率。
设置找到工作的递减奖金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鼓励人们尽快找工作,能够降低自然失业率,另一方面提高了失业的总体补贴水平,延长了人们搜寻时间,提高了自然失业率。
第2题
利用L N U /1=-,题目中的公式可以写为L L
N N H H Y Y ⨯⨯⨯=。
对这个公式取自然对数,然后取增量形式,有 L
L L N L N N H N H H Y H Y Y Y ∆+∆+∆+∆=∆/)(/)(/)( 当失业率甚小时,失业率U 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业率N/L 大约降低一个百分点。
由奥肯定律可以得到:L N L N Y Y /)(3∆=∆。
代入上式消去L
N L N /)(∆后得到: L
L N H N H H Y H Y Y Y ∆⨯+∆⨯+∆⨯=∆23/)(23/)(23 其含义为:单位小时劳动产出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或工人平均工作小时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或劳动大军增加一个百分点,GDP 对应增加1.5个百分点。
注:以上关系式只是一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全因套用奥肯定律而来,因此不包含任何因果联系。
宏观经济学第五章习题及答案[精品文档]
第五单元 AD—AS模型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1.总需求的构成及其曲线;2.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3.产量(或就业)与一般价格水平的决定:AD—AS模型。
一、单项选择1.总供给曲线左移可能是因为( )。
a.其他情况不变而货币工资增加;b.其他情况不变而原材料涨价;c.其他情况不变而劳动生产率下降;d.以上都可能。
2.下列哪一种效应不是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
a.时际替代效应;b.国际替代效应;c.预期通货膨胀效应;d.实际余额效应。
3.随着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 )。
a.增加,从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增加;b.增加,从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减少;c.减少,从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增加;d.减少,从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减少。
4.随着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 )。
a.降低,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增加;b.降低,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减少;c.上升,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增加;d.上升,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减少。
5.下列哪一种情况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 )。
a.物价水平不变时利率上升;b.货币供给量增加;c.税收增加;d.物价水平下降。
6.长期总供给曲线( )。
a.向右上方倾斜;b.向右下方倾斜;c.是一条垂线;d.是一条水平线。
7.长期总供给曲线上的收入是( )。
a.充分就业收入;b.低于充分就业收入;c.高于充分就业收入;d.实际收入。
8.技术进步会引起( )。
a.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b.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左方移动;c.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但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变;d.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但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
9.自然失业率的降低将引起( )。
a.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b.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左方移动;c.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但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变;d.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但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
2020版曼昆版宏观经济学(第十版)课件第5章
五、货币、价格和通货膨胀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解释什么决定经济的价格总体水平的理论。这种理论有三个 组成部分:
1.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决定产出水平Y。我们从第3章中借用了这个结 论。
2.中央银行设定的货币供给M决定产出的名义价值PY。这个结论来自 数量方程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
3.价格水平P是产出的名义价值PY与产出水平Y的比率。
2020/9/26
5.3 通货膨胀与利率
一、两种利率: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银行支付的利率 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购买力的增加
如果i代表名义利率,r代表实际利率,而π代表通货膨胀率,那么,这三个变 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为:
一旦我们加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数量方程就可以看做是一种关于名义 GDP的决定因素的理论。数量方程告诉我们:
式中,V上的横线是指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的。因此,货币数量(M)的变动必定 引起名义GDP(PY)的同比例变动。也就是说,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固2定020/的9/26,货币 量决定了经济的产出的美元价值。
政府可以用三种方法为其支出融资:第一,它可以通过税收筹资,例如,个 人和公司所得税;第二,它可以通过出售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第三,它还可以 发行货币。
通过发行货币筹集的收入称为货币铸造税 (seigniorage)。 今天这种权力属于中央政府,它是一项收入来源。
当政府发行货币为支出筹资时,它增加了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增加又 引起通货膨胀。发行货币筹集收入就像征收一种通货膨胀税(inflation tax)。
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产出
M×V=P×Y
由于Y也是总收入,在这种形式的数量方程中,V被称为货币的收入流通
宏观经济学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函数总供给函数需求约束均衡供给约束均衡价格效应产出效应2.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有价格P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3.什么是长期总供给曲线?4.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和斜率是由什么决定的?5.试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以及IS-LM模型推到总需求曲线。
6.简述短期供给曲线的移动。
7.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8.用AD-AS模型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9.导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有哪些?10.导致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1.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12.对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13.设总供给函数为YS=2000+P,总需求函数为YD=2400-P,(1)求供求均衡点;(2)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3)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4)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具有何种形状?属于何种类型?14.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为 L=Y-100r,名义货币供给是1 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15.设总供给函数为Y(S)=2000+P,总需求函数为Y(D)=400-P,求(1)供求均衡时的收入与价格水平。
(2)总供给曲线不变,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 时,均衡收入和价格水平会发生什么变化?(计算并画图说明这个变化)1.名词解释(1)总需求: 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
宏观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部分)
宏观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部分)宏观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部分)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本人仅收藏整理如有错误还请自己查证!宏观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部分)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一、选择题1、D2、C3、A4、C5、B6、B7、A8、E9、C 10、B11、A 12、B 13、E 14、B 15、C16、C 17、A 18、C 19、E 20、C21、C 22、B 23、D 24、D 25、A26、B 27、A二、填空题1. 国民生产总值2. 资本消耗折旧3. 居民厂商政府国际市场4. 用物品和劳务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5. 投资6. 储存不是用于目前消费的收入的行为7. 更新投资净投资8.居民的储蓄厂商的储蓄折旧费不分配的利润9. 增加值10.支出法三、名词解释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是以具有不变购买力的货币单位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通常是以现行货币单位来表现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但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抬高或降低物价因为会使货币的购买力随物价的波动而发生变化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般是以某一年为基期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支书来矫正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计算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2、当前收入中不用于消费的部分即收入减去消费如寸入银行的存款、购买的有价证券、保存在手中的货币等都称为储蓄储蓄包括政府机构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及家庭储蓄三种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以国民原则来核算的国民收入它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N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的价值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四、计算题(1)按收入法计算GNP得GN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100+10+30+30=170(2)按支出法计算GNP得GN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90+60+30+(60-70)=170(亿元)(3)所得税-转移支付=30-5=25(亿元)所以政府预算赤字=政府支出-政府收入=30-25=5(亿元)(4)家庭将收入分配为消费、储蓄或税收因此收入=消费+储蓄+(税收-转移支付)所以储蓄=收入-消费-(税收-转移支付)=170-90-25=55(亿元)或者由等式(投资-储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出口-进口)=0得储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出口-进口)+投资=5+(60-70)+60=55(亿元)(5)净出口=出口-进口=60-70=-10(亿元)第二章国民收宏观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部分)入的均衡一、选择题1、D2、D3、B4、A5、A6、B7、D二、填空题1.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2. 越大右上方3.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4. 边际消费倾向5. 储蓄可支配收入6. 越多右上方7. 平均储蓄倾向8. 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9. 同反10.自发投资三、名词解释1、消费函数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谓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但凯恩斯理论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唯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2、储蓄函数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由于在研究国民收入决定时假定储蓄只受收入的影响故储蓄函数又可定义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四、计算题(1)在C=120+0.75y中令C=1120得y=1333(2)从消费函数知MPC=0.75从而MPS=0.25(3)在C=120+0.75y中令y=3000得C=2370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变化一、单项选择题1、B2、B3、C4、D5、A6、C7、D8、B9、B二、多项选择题1.AC三、填空题1. 消费支出投资政府支出出口2. 储蓄政府税收进口3. 投资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1/(1-MPC)4. 具有5. 越大6. 增加支出减少税收增加同量的支出和税收7. 1(1-MPC)MPC/(1-MPC)8. 平衡预算9. 为了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总支出曲线向上移动的距离10. 为了消除通货膨胀总支出曲线向下移动的距离四、计算题1、(1)由Y=C+I0得Y=8000(亿元)从而C=6500(亿元)S=1500(亿元)I=1500(亿元)(2)因为△I=250(亿元)K=1/(1-MPC)=1/(1-0.75)=4所以△Y=K*△I=4*250=1000(亿元)于是在新的均衡下收入为8000+1000=9000(亿元)相应地C=7250(亿元)S=1750(亿元)(3)若消费函数斜率增大即MPC增大则乘数亦增大反之相反2、(1)可支配收入:Yd=Y-Tn=Y-50消费C=30+0.8(Y-50)=30+0.8Y-40=0.8Y-10均衡收入:Y=C+I+G=0.8Y-10+60+50+50-0.05Y=0.75Y+150得Y=150/0.25 =600......均衡收入(2)净出口余额:NX=50-0.05Y =50-0.05×600=20(3)KI=1/(1-0.8+0.05)宏观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部分)=4(4)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Y=C+I+G+NX=0.8Y-10+70+50+50-0.05Y=0.75Y+160 160得Y =150/0.25 =640......均衡收入净出口余额:NX=50-0.05Y=50-0.05×640=50-32=18(5)当净出口函数从NX=50-0.05Y变为X=40-0.05Y时的均衡收入:Y=C+I+G+X=0.8Y-10+60+50+40-0.05Y=0.75Y+140得Y=140/0.25 =560......均衡收入净出口余额NX=40-0.05Y=40-0.05×560=40-28=12(6)自发投资增加10使均衡收入增加40(640-600=40)自发净出口减少10(从NX=50-0.05Y变为NX=40-0.05Y)使均衡收入减少额也是40(600-560=40)然而自发净出口变化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更大一些自发投资增加10时净出口余额只减少2(20-18=2)而自发净出口减少10时净出口余额减少8(20-12=8)五、论述题乘数也叫倍数宏观经济学中所运用的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函数中由于某个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化投资乘数是指投资量变化数与国民收入变化数的比率它表明投资的变动将会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动投资之所以具有乘数作用是因为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其他部门的投资与收入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发挥投资乘数作用有三个前提条件:(1)在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为即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的某种程度的增加即投资的乘数作用可以相当顺利地发挥出来(2)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可以被利用(3)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第四章宏观财政政策一、单项选择题1、A2、D3、C4、A5、B6、B7、A8、A9、B 10、A二、填空题1. 通货紧缩通货膨胀2. 财政支出财政收入3. 政府通过改变支出来影响国民收入水平4. 财政收入政策5. 累进的税收制度福利社会支出制度厂商和居民的储蓄6. 增加抑制减少阻碍7. 增加扩张减少收缩8. 直接税间接税公司收入税9. 赤字10. 当政府用增税的方法来偿还债务时人们为了逃避高税率而减少工作时间第五章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一、填空题1. 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2. 交换媒介计算单位价值储蓄延期支付的手段3. 把货币留在手中的偏好4. 交易预防投机交易余额预防余额投机宏观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部分)余额5. 国民收入利息率6. 作为货币单位的基础的商品7. 货币供给量8. 纸币硬币9.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10. 通货活期存款M1-A 可转让的提款单ATS第六章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一、填空题1.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2. 货币需求量利息率右下方3. 垂直4. 利息率5. 向右下降6. 投资支出利息率右下方7. 货币需求量对利息率变化反映的敏感程度8. 投资的利息弹性9. 货币数量的增加已不能降低利息率10. 价格水平货币数量二、单项选择题1、B2、C3、A4、D5、B6、D7、A8、D9、C第七章宏观货币政策一、单项选择题1、D2、B3、D4、C5、D6、A7、A8、C二、多项选择题1、ABC2、AC三、简答题1、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活动准备金要求以及贴现率2、中央银行的两种主要负债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在流通中的通币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3、持有货币的三种主要动机是: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以及投机动机4、有许多货币的组成部分并不支付利息例如通货和活期存款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没有支付利息但放弃了用于其他金融资产时所能得到的利息收入当利息上升时持有货币的成本就增加了因此人们就要减少自己的货币持有量并用货币去购买其它金融资产以便获得更高的利率四、计算题(1)货币乘数时货币供给量(M)与货币基础(MB)的比率:mm=M/MB=5000亿/2022年亿=2.5(2)可以计算a=C/D,b=R/D并用第一题的公式计算货币乘数:a=C/D=1000亿/5000亿=0.2b=R/D=500亿/5000亿=0.1mm= 1+a/a+b = 1+0.2/0.2+0.1 = 1.2/0.3 = 4(3)题中已经给出b=R/D=0.1,但仍需计算a=C/D.从题中可以知道C的值但不知道D的值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b和R计算出D=R/b因此D=R/b=500亿/0.1=5000亿a=C/D=1500/5000=0.3mm=1+a/a+b=1+0.3/0.3+0.1=1.3/0.4=3第八章国民收入和货币的均衡一、单项选择题1、A2、A3、B4、C5、A6、A7、C8、D9、C二、多项选择题1、ABD三、名词解释:1、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r)=S(Y)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宏观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部分)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2、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M/P=ky-hr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说来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3、凯恩斯陷阱--又称流动偏好陷阱或流动性陷阱指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不再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降低的情况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货币数量的多少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货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但是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低于这一点人们就不肯储蓄宁肯把货币保留在手中四、简答题1、计划的总支出是包括自发支出与引致支出在IS-LM模型分析中自发支出取决于利率引致支出取决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所以只有当利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某一特定值的结合时所决定的计划的总支出才能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相等从而实现物品市场的均衡2、极端的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存在流动性陷阱时人们在即定的利率时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所以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自发支出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方移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而利率不变由于财政政策所引起的自发支出增加不会引起利率上升所以也就没有挤出效应财政政策的作用最大而且流动陷阱的情况在现实中是存在的第九章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均衡一、单项选择题1、B2、A3、A4、B5、B6、C7、C8、A9、D第十章失业和通货膨胀一、单项选择题1、A2、B3、B4、B5、B6、D7、B二、多项选择题1、ACE2、ABC3、AC4、AB三、简答题:滞胀(或译停止膨胀)就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停滞(不增长甚至下降)与通货膨胀率加剧并存的状况第十一章经济周期一、单项选择题1、C2、B3、B4、B5、A6、A7、C8、A9、A第十二、十三章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一、单项选择宏观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部分)题1、B2、A3、C4、C5、B6、B7、A8、C9、C 10、A11、D 12、C 13、D 14、A 15、B16、A 17、B 18、D二、简答题1、人均生产函数表明了在技术为既定的情况下人均产量如何随人均存量增加而增加如果资本积累率提高那么人均资本存量也就更迅速地提高这就意味着人均产量迅速增长即更高的增长率可以用沿着人均生产函数的变动来说明这一点2、有几种方法可以克服经济增长的障碍其中已被证明最成功的一种是较为自由的国际贸易的扩大香港、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通过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迅速地增加了人均收入获得国际贸易的好处3、在哈罗德- 多马模型G= S/V 中V=4G=7%从而S=G?V=7%×4=28%三、论述题1、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把凯恩斯理论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扩展为长期动态分析在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增长模型由于二者基本内容大致相同通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1)哈罗德模型哈罗德指出凯恩斯收入均衡论的局限性认为要保证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必须要求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率为分析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均衡条件哈罗德建立了经济增长模型假设条件有: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不用于消费部分都用于投资②储蓄倾向不变储蓄由收入水平决定③社会生产中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两种要素的比例不变而且每单位产品消耗的生产要素也不变④技术水平不变边际资本系数等于平均资本系数即资本产量比率不变⑤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2)多马模型投资两重性:一方面投资增加有效需求和国民收入即扩大了需求另一方面投资还增加了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即扩大了供给多马认为:通过增加投资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在下一时期增加更多的支出(需求)才能保证新增加的资本存量及其潜在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理论观点把哈罗德-模型和多马模型合在一起从哈罗德-多马模型出发可得出以下三个观点①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当一定得合意储蓄率与合意得资本-产量比率决定的经济增长率是有保障的增长率时社会经济就能够实现稳定增长②短期经济波动的原因如果实际增长率与有保障的增长率不相等就会引起经济波动实际增长率和有保证的增长率一致是很少见的、偶然的所以社会经济必然要出现波动在收缩和扩张的交替中发展③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变化成为经济社会长期波动的原因宏观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部分)(4)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理论它不仅在理论上是投资等于储蓄这一公式的长期化与动态化而且在分析中也沿用了凯恩斯主义的某些脱离现实的抽象心理概念例如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的有保证的增长率是资本家感到满意并准备继续下去的增长率这里所强调的仍然是资本家的心理预测即凯恩斯所说的资本边际效率这样就和凯恩斯同样把资本家的乐观或悲观的情绪扩大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哈罗德-多马模型关于短期与长期经济波动的分析和其他经济周期理论一样否认了波动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用一些抽象的技术经济关系来说明经济波动的产生哈罗德虽然也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波动的必然性但他仍然相信资本主义是可以实现稳定的长期增长的他的整个分析正是为实现这种稳定增长而出谋划策当然对哈罗德-多马模型如果加以改造或使用不同的解释也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例如把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储蓄率(s)解释为积累率把产量-资本之比(1/c)解释为投资的经济效果即每单位增加的可以造成的产量的增加那么该模型的公式即可变为国民收入增长率=积累率×投资的经济效果或G= s 1/c式中:投资的经济效果为资本-产出之比的倒数至少在理论上它的数值式可能被事先估算出来的在已知投资经济效果的情况下哈罗德-多马模型可以被认为是表明国民收入增长率和积累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公式。
《宏观经济学教程》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教程》教材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总产出二、分析与思考1,在总产值中包含着中间产品的价值,如果以各部门的产值总和来合算总产出,则会出现重复计算。
2,因为这只是证券资产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获得的利润或蒙受的损失与本期生产无关。
3,可能会,因为销售的产品可能是上年生产的产品。
GDP与GNP应该以后者,即本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为口径。
因为它是用来衡量国家当年总产出水平的量的。
4,不是,因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NP或GDP中减去折旧、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障支付、个人所得税,再加上转移支付得到的。
5,购买住宅属于投资行为,因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购买或建造住宅一般都是使用银行贷款,而且住宅也像企业的固定资产一样,是一次购买、长期使用、逐步消耗的。
6,一般中间产品在当期生产中全部被消耗掉,其价值完全包含在产品的销售价格中。
而,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则是被逐步消耗的,计入当期产品生产成本的仅仅是固定资产中部分被消耗掉的价值,即折旧。
7,不是。
因为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并不只是在消费最终产品上。
8,不是。
总产出包括的是净出口,对外贸易规模大,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则总产出规模不会因对外贸易规模大而变大。
9,可以。
因为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是消费价格平减指数,平减指数可以衡量物价水平变化,所以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率。
10,不一定。
因为购买力平价在计算时有样本选择的典型性与权重确定上的困难,不能很好地反映两国货币实际比率。
三、计算题1,解:Y = C + I + G + NXGNP=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NNP= GNP-折旧NNP=16000-500=15500NI= NNP-间接税NI=15500-2000=13500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 + 政府转移支付PI=13500+500=14000DPI=PI-个人所得税DPI=14000-(3000-2000)=13000第二章 消费、储蓄与投资二、分析与思考1,不包括公共产品的消费。
宏观经济学总供给与总需求第五章习题答案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1. 解释下列概念:总需求:总需求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财富效应: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指某种财富的累积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必然产生对相关领域的传导效应或者是控制效应利率效应:,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汇率效应:本币的贬值有利于该国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这是本币贬值最重要的影响,也是一国货币当局降低本币对外汇率经常要考虑的方面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供给(或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长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始终出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上,此时的总供给曲线是惟一的一条垂直线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结合分析的一种模型失业均衡:经济均衡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充分就业均衡:经济均衡等于潜在产出水平超充分就业均衡:经济均衡大于潜在产出水平总需求冲击:是指当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而实行提高利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将直接导致私人消费和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促使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减少,继而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D )。
A. 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B. 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C. 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D. 以上结论均正确3. 总需求曲线( D )。
A.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B.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左移C.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会左移D.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右移4. 若价格水平下降,则总需求量( A )。
2宏观经济学第五章试题及答案因素引起ad曲线左移(2020年九月整理).doc
宏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它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已经配置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的经济资源总量的使用情况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总产量(国民收入)或就业量;二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总供求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三是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它又称为国民收入决定论或收入分析。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
(一)选择题单选题1.价格水平上升导致()。
A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左移B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右移C实际货币供给上升,LM曲线左移D实际货币供给上升,LM曲线右移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
A国外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B消费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C投资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D以上几个因素都存在3.其他条件不变时,()因素引起AD曲线左移。
A价格水平下降 B政府支出减少C税收减少 D名义货币供给增加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般而言,在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数量均可变动B在有关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研究中,常使用资本量不变的总量生产函数C充分就业量即所有劳动力都得到工作时的总就业量D在有关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研究中,常使用就业量不变的总量生产函数5.假设已实现充分就业,且总供给曲线为一垂线,则税收减少会导致()。
A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上升B价格水平上升,而实际产出不变C实际产出上升,而价格水平不变D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均不变6.假设已实现充分就业,且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则总需求曲线左移会降低()。
A实际工资、就业量和实际产出B名义工资、就业量和实际产出C劳动生产率和实际产出D劳动需求、就业量和实际工资多选题(从给出的选项中选出2-4个正确答案)7.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导致()。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圣才出品】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1.分别解释以下事件对中国总需求的影响。
(1)由于房地产投资所带动的房地产价格上升,中国国内价格水平上升。
(2)中国利率水平提高。
(3)中国政府实施减税政策(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过渡)。
(4)中国企业普遍预期未来利润上升。
答:(1)由于房地产投资所带动的房地产价格上升,中国国内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使得LM曲线左移,这将导致均衡产出减少,另一方面,LM曲线左移,利率上升,导致投资减少,从而表现为总需求量减少。
(2)中国利率水平提高,将导致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使得IS曲线左移,均衡产出减少,从而表现为总需求量减少。
(3)减税政策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右移,均衡产出增加,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右移(不考虑理性预期)。
(4)中国企业普遍预期未来利润会上升,他们将会增加投资,使得IS曲线右移,从而均衡产出增加,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右移。
2.解释短期总供给与长期总供给的差别及其形成原因。
答:(1)如图5-1所示,在短期由于价格具有黏性,所以短期的总供给曲线是有正斜率的曲线(SAS);而在长期,价格是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作调整,所以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的垂直直线(LAS),如图5-2所示。
图5-1 短期总供给曲线图5-2 长期总供给曲线(2)形成原因在短期,由于价格(包括工资)具有黏性,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曲线。
黏性工资模型提供了理解短期总供给曲线特征的一个途径。
黏性工资模型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具有正斜率是因为名义工资调整缓慢,即名义工资在短期具有黏性——名义工资往往由工人与企业签订的长期合约所确定,这种合约一经签订就不再发生改变。
当名义工资合约签订后,如果价格水平发生(未预期的)降低而名义工资仍然滞留在W水平上,这将导致实际工资W P/增大。
由于实际工资构成企业生产的主要成本,实际工资增大使企业削减劳动雇佣量,从而企业对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就会减少。
宏观经济学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五章习题及答案第五单元A D—A S模型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1.总需求的构成及其曲线;2.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3.产量(或就业)与一般价格水平的决定:AD—AS模型。
一、单项选择1.总供给曲线左移可能是因为( )。
a.其他情况不变而货币工资增加;b.其他情况不变而原材料涨价;c.其他情况不变而劳动生产率下降;d.以上都可能。
2.下列哪一种效应不是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
a.时际替代效应;b.国际替代效应;c.预期通货膨胀效应;d.实际余额效应。
3.随着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 )。
a.增加,从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增加;b.增加,从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减少;c.减少,从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增加;d.减少,从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减少。
4.随着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 )。
a.降低,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增加;b.降低,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减少;c.上升,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增加;d.上升,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减少。
5.下列哪一种情况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 )。
a.物价水平不变时利率上升;b.货币供给量增加;c.税收增加;d.物价水平下降。
6.长期总供给曲线( )。
a.向右上方倾斜;b.向右下方倾斜;c.是一条垂线;d.是一条水平线。
7.长期总供给曲线上的收入是( )。
a.充分就业收入;b.低于充分就业收入;c.高于充分就业收入;d.实际收入。
8.技术进步会引起( )。
a.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b.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左方移动;c.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但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变;d.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但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
9.自然失业率的降低将引起( )。
a.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b.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左方移动;c.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但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变;d.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但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开放的经济)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第5章 开放的经济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净出口(net exports )答:净出口是本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减去外国向本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用EX 表示出口,用IM 表示进口,则()EX IM -就是净出口。
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
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影响净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在宏观经济学中,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2.贸易盈余与贸易赤字(trade surplus and trade deficit )答: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表明,资本净流出总是等于贸易余额,资本净流出=贸易余额,即S I NX -=。
如果一国的()S I -和NX 是正的,该国就有贸易盈余。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是净债权人,该国出口的产品大于进口的产品。
如果一国的()S I -和NX 是负的,该国就有贸易赤字。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是净债务人,该国进口的产品大于该国出口的产品。
3.平衡的贸易(balanced trade )答:平衡的贸易是指进口值等于出口值,即0NX =。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表明,资本净流出总是等于贸易余额,资本净流出=贸易余额,即S I NX -=。
如果一国(S I -)和NX 是正的,则该国有贸易盈余。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一章导论1、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答】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的总体行为。
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采用总量分析法。
它解决的主要中心问题经济周期与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解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3)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解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 总和不会有影响。
2宏观经济学第五章试题及答案-因素引起ad曲线左移
宏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它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已经配置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的经济资源总量的使用情况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总产量(国民收入)或就业量;二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总供求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三是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它又称为国民收入决定论或收入分析。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
(一)选择题单选题1.价格水平上升导致()。
A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左移B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右移C实际货币供给上升,LM曲线左移D实际货币供给上升,LM曲线右移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
A国外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B消费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C投资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D以上几个因素都存在3.其他条件不变时,()因素引起AD曲线左移。
A价格水平下降 B政府支出减少C税收减少 D名义货币供给增加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般而言,在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数量均可变动B在有关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研究中,常使用资本量不变的总量生产函数C充分就业量即所有劳动力都得到工作时的总就业量D在有关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研究中,常使用就业量不变的总量生产函数5.假设已实现充分就业,且总供给曲线为一垂线,则税收减少会导致()。
A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上升B价格水平上升,而实际产出不变C实际产出上升,而价格水平不变D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均不变6.假设已实现充分就业,且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则总需求曲线左移会降低()。
A实际工资、就业量和实际产出B名义工资、就业量和实际产出C劳动生产率和实际产出D劳动需求、就业量和实际工资多选题(从给出的选项中选出2-4个正确答案)7.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导致()。
最新宏观经济学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总需求 总供给 总需求函数 总供给函数 需求约束均衡 供给约束均 衡价格效应 产出效应2•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 - LM 模型中,有价格P 自由变动,即可得到 总需求曲线?3 •什么是长期总供给曲线?4 •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和斜率是由什么决定的?5•试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以及IS-LM 模型推到总需求曲线。
6•简述短期供给曲线的移动。
7•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用AD-AS 模型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9 •导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有哪些?10.导致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1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12•对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 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13.设总供给函数为 YS=2000+P,总需求函数为YD=2400-P, 14.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 C=200+0.75Y ,投资函数为l=200-25r ,货币需求 函数为L=Y-100r ,名义货币供给是1 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15.设总供给函数为 Y (S )=2000+P ,总需求函数为 Y (D )=400-P ,求( 1)供求均衡时的收入与价格水平。
(2)总供给曲线不变,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10% 时,均衡收入和价格水平会 发生什么变化? (计算并画图说明这个变化 )1.名词解释(1)总需求 : 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国内生 产总值的需求。
(2)总供给 : 指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3)总需求函数:指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4)总供给函数: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5)需求约束均衡:由于存在价格粘性,此时总供给大于或小于总需求,而实际产出 将等于该价格对应的 (1) (较。
斯蒂芬·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五版答案chapter5
Chapter 5A Closed-Economy One-PeriodMacroeconomic Model⏹Teaching GoalsThere are three key points to be learned from this chapter. The first point is that when we allow the consumers and firms that we studied in Chapter 4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 government, the economy is able to achieve equilibrium through price adjustment. In this particular case, the “price” is the relative price of leisure, the real wage. The second important point is that the equilibrium that markets settle upon is a favorable one, in the sense of Pareto optimality. This point is in keeping with Adam Smith’s notion that the “invisible hand” of self-interested individuals, meeting in a competitive market, can work for the common good. The third point is that we can directly discover the equilibrium position of a market economy by solving an economic planner problem. Although students may find this point to be somewhat arcane, stress the point that it will be much simpler to solve problems (e.g., exam problems) by working with a planner problem as opposed to directly solving general equilibrium problems. The students, however, need to be aware when this solution method is not applicable. The section about the Laffer curve is a good way to show when social and private optima do not coincide.Once students have mastered the mechanics of the model, the two problems for which this model is best suited are the analyses of changes in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working these problems, stres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e results to historical applications and as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current events.A key tactic of the textbook’s approach is the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usefulness and credibility of competing model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ress the extent to which models fit the facts. Does this model fit the facts of long-run growth? Does this model fit the facts of the typical business cycle? These kinds of questions come up again and again in the course of macroeconomic study. Stress again and again that scientific study needs to relate to observations, in our case the stylized facts of Chapter 2.⏹Classroom Discussion Topic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is material is to start with the example of Robinson Crusoe (or Castaway, Gilligan’s Island, etc.). Does an isolated individual have any economic choices? What would guide these choices? Would you rather be on an island with a more plentiful food supply? A pure income effect can then b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extra food (or a volleyball) washing up on shore, or in the form of “pirates” (government?) demanding tribute. An increase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an be in the form of obtaining a fishing net or a ladder to climb coconut trees. A change in capital can be the consequence of a hurricane, etc. The next step would be to ask the students about the likely consequences of additional individuals on the island. If they are all identical, and there are no economies to team production, will there be any reason for markets to exist? Could a market improve things? How and why? Typically, markets improve things onlyChapter 5 A Closed-Economy One-Period Macroeconomic Model 39 to the extent that people are different. However, these types of differences are what we are willing toignore when we adopt the fiction of a representative consumer.OutlineI. Competitive EquilibriumA. A One-Period Model1. No Borrowing or Lending2. G = TB. Equilibrium Modeling1. Endogenous Variables2. Exogenous Variables3. Hypothetical ExperimentsC. Properties of a Competitive Equilibrium1. Representative Consumer Maximizes Utility Subject to Budget Constraint2. Representative Firm Maximizes Profits3. Markets Clear4.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 Satisfied5. ,,l C l CN w MRS MRT MP === II. OptimalityA. Pareto OptimalityB. Welfare Theorems1. 1st Theorem: A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Can Be Pareto Optimal2. 2nd Theorem: A Pareto Optimum Can Be a Competitive EquilibriumC. Inefficiencies1. Externalities2. Distorting Taxes3. Monopoly PowerD. Using the Second Theorem1. Pareto Optima Are Easier to Identify2. Effects of Disturbances on Pareto OptimaIII. Effects of an Increase in Government SpendingA. Impact Effect1. Parallel Downward Shift in PPF2. Pure Income EffectB. Equilibrium Effects1. Reduced Consumption2. Reduced Leisure and Increased Hours of Work3. Increased Output4. Lower Real WageC. Crowding-OutD. Government Spending a Source of Business Cycles?40 Williamson • Macroeconomics, Fifth Edition1. Government Spending Shocks Wrongly Predict Countercyclical Consumption2. Government Spending Shocks Wrongly Predict Countercyclical Real WagesIV. Effects of an Increase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 Impact Effect1. Upward Shift in PPF2. Steeper PPF3. Income and Substitution EffectsB. Equilibrium Effects1. Increased Consumption2. Leisure and Hours Worked May Rise or Fall3. Increased Output4. Higher Real WageC. Productivity and Long-Run Growth1. Consumption Grows over Time2. Hours Worked Remain about Constant3. Output Increases over Time4. Real Wages Rise over TimeD. Productivity as Source of Business Cycles?1. Consumption Is Procyclical2. Cyclical Properties of Hours Workeda. Procyclical Hours Worked Is a Business Cycle Factb. Need Strong Substitution Effect to Predict Procyclical Hoursc. 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of Leisure3. Increased Output Defines the Cycle4. Procyclical Real Wage RateV. Income Tax Revenue and the Laffer CurveA. Tax Revenue1. The Tax Base Depends on the Proportional Tax Rate2. The Laffer Curve Measures Tax Revenue as a Function of the Tax Rate3. Unless the Tax Rate Is Optimal, Two Tax Rates Yield the Same Tax Revenue4. Supply-Side Economists Claim the U.S. Economy Is at the Bad Tax Rate5. Empirical Evidence Tends to Prove Supply-Side Economists WrongVI. A Model of Public Goods: How Large Should the Government Be?A. Effects of higher GDP on optimal government spending.B. Better government technology: what happens to optimal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spending?Chapter 5 A Closed-Economy One-Period Macroeconomic Model 41 Solutions to End-of-Chapter Problems1. Although we often think about the negative externalities of congestion and pollution in cities, theremay also be some positive externalities. A concentrated population is better able to support the arts and professional sports; cities typically have a greater variety of good restaurants, etc. Perhaps a more basic issue is that there may be some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at low output levels that makeindustrial production more costly in small towns. There may also be externalities in production in being located close to other producers. One example would be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financialcenters like New York, London, Tokyo, etc. Another example would be large city medical centers that enhance coordination between primary physicians and specialists.One market test of whether productivity is higher in cities would be to look at the wages in cities versus the wages in smaller towns and rural areas. Wages are often higher in cities for individuals of comparable skills. Market efficiency suggests that the higher wages be reflective of a higher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and that the higher wages compensate those choosing to live in cities for thenegative externalities that they face.2. In a one period model, taxes must be exactly equal to government spending. A reduction in taxes istherefore equivalent to a reduction in government spending. The result is exactly opposite of the case of an increase in government spending that is presented in the text. A reduction in governmentspending induces a pure income effect that induces the consumer to consume more and work less. At lower employment, the equilibrium real wage is higher because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rises when employment falls. Output falls, consumption rises, employment falls and the real wage rises. 3. The only impact effect of this disturbance is to lower the capital stock.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shifts down and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falls (PPF is flatter).(a) The reduction in the capital stock is depicted in the figure below. The economy starts at point Aon PPF1. The reduction in the capital stock shifts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to PPF2.Because PPF2 is flatter, there is a substitution effect that moves the consumer to point D. Theconsumer consumes less of the consumption good and consumes more leisure. Less leisure alsomeans that the consumer works more. Because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shifts down,there is also an income effect. The income effect implies less consumption and less leisure (more work). On net, consumption must fall, but leisure could decrease, remain the same, or increase,depending on the relative strengths of the income and substitution effect. The real wage must also fall. To see this, we must remember that, in equilibrium, the real wage must equal the marginalrate of substitution.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implies a lower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Theincome effect is a parallel shift in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As the income effectincreases the amount of employment,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must fall from point D topoint B. This reinforces the reduction in the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from point A to point D.42 Williamson • Macroeconomics, Fifth Edition(b) Changes in the capital stock are not likely candidates for the source of the typical businesscycle. While it is easy to construct examples of precipitous declines in capital,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imagine sudden increases in the capital stock. The capital stock usually trends upward, and this upward trend is important for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the amount of new capital generatedby a higher level of investment over the course of a few quarters, of a few years, is very small in comparison to the existing stock of capital. On the other hand, a natural disaster that decreasesthe stock of capital implies lower output and consumption, and also implies lower real wages,which are all features of the typical business cycle contraction.4. Government Productivity. First consider the benchmark case in which 1,z = and there is no effect ofchanges in z on government activities. Now suppose that z increases. This case of an increase in z is depicted in the figure below.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is labeled PPF 1 and the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is at point A. If the increase in z only affects the economy through thechange in (,),zF K N then the new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is PPF 2. The diagram shows a case in which the income and substitution effects on leisure exactly cancel out, and the economy moves to point B. The equ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is (,).C zF K h l T =−− In the benchmark case, T G = and so we have (,).C zF K h l G =−− For this problem, /,T G z = and so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is given by (,)/.C zF K h l G z =−− When 1,z = the two PPFscoincide. When z increases, the vertical intercept of the PPF increases by /.G z ∆ Therefore, the new PPF is PPF 3 in the figure below. The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is at point C . There is an additional income effect that provides an additional increase in equilibrium consumption, and a reinforcedincome effect that tend to make leisure increase. Therefore, relative to the benchmark case, there is a larger increase in consumption, and either a smaller decrease in leisure or a larger increase in leisure.Chapter 5 A Closed-Economy One-Period Macroeconomic Model 435. Change in preferences.(a) At the margin, the consumer decides that leisure is more preferred to consumption. That is, theconsumer now requires a bigger increase in consumption to willingly work more (consume less leisure). In more intuitive language, the consumer is lazier.(b) To work out the effects of this change in tastes, we refer to the figure below. The 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in this example is unchanged. The consumer now picks a new point at which one of the flatter indifference curves is tangent to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That is,equilibrium will shift from point A to point B. Consumption falls and leisure rises. Therefore, the consumer works less and produces less. Because employment has fallen, it also must be the case that the real wage increases.44 Williamson • Macroeconomics, Fifth Edition(c) This disturbance, which some might characterize as a contagious outbreak of laziness, wouldhave the appearance of a recession, as output and employment both fall. The consequentreduction in consumption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a typical recession. However, in this case thereal wage would rise,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business cycle facts. Therefore, this type of preference change is not a cause of recessions.6. Production-enhancing aspects of government spending.(a) The increase in government spending in this example has two separate effects on the productionpossibilities frontier. First, the increase in government spending from G1 to G2 implies a parallel downward shift in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Second, the productive nature ofgovernment spending is equivalent to an increase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at shifts the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upward and increases its slope. The figure below draws theoriginal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as PPF1 and the new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as PPF2. If the production-enhancing aspects of the increase in government spending are largeenough, representative consumer utility could rise, as in this figure.Chapter 5 A Closed-Economy One-Period Macroeconomic Model 45(b) There are three effects at work in this example. First, there is a negative income effect from theincrease in taxes needed to pay for the increased government spending. This effect tends to lower both consumption and leisure. Second, there is a substitution effect due to the productive effect of the increase in G, which is drawn as the movement from point A to point D. This effect tends to increase both consumption and leisure. Third, there is a positive income effect from the increase in G on productivity. This effect tends to increase both consumption and leisure. In the figure above, the movement from point D to point B is the net effect of the two income effects. Ingeneral, consumption may rise or fall, and leisure may rise or fall. The overall effect on output is the same as in any increase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utput surely rises.46 Williamson • Macroeconomics, Fifth Edition7. (a) If households dedicate a hours to education today, it reduces the hours available for leisure andwork to h−a. The PPF has to start form point (−G, h−a). Graphically, this corresponds to thefigure in the answer of question 6(b). The consequence is thus a reduction in consumption,leisure, employment, aggregate output, but an increase in the real wage.(b) In the future, workers will be more efficient, which corresponds to an increase in total factorproductivity. Thus we have the case described in Figure 5.9 of the textbook.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future consumption, aggregate output and the real wage. Changes in employment and leisureare ambiguous.(c) An increase in education leads to an immediate loss in welfare, as both leisure and consumptionare reduced. But this is compensated by an increase in future consumption, and possibly ofleisure, too. Whether this is worth doing depends on the preferences of households over currentand future utility.8. We need to analyze each case separately. Start with the good equilibrium. As government expensesincrease, more tax revenue needs to be raised, and thus the tax rate needs to be increased. As shown in the figure below, this tilts down the linear PPF. The new equilibrium leads to a lower indifferencecurve. This leads to a negative income effect and a lower wage (remember, it is z(1 − t)), thus asubstitution effect. The income effect lowers consumption and leisure, the substitution effectdecreases consumption and increases leisure. All in all, consumption is lower and leisure is higher, as we know that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dominates the income effect. This means that the labor supply is reduced, and thus equilibrium labor and output.The story is different in the bad equilibrium. To increase tax revenue, one needs to reduce the tax rate. Then all the changes discussed above are exactly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9. We know from previous analysis that an improvement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pushes up the PPF,and thus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consumption, a decrease in leisure, and thus an increase in thequantity of labor supplied. This increases the tax base, and thus allows a reduced tax rate to achieve the same tax revenue, or in other words, it pushes the left portion of the Laffer curve to the left. The reduction in the tax rate has then a further impact on the variables of interest: as we saw in question 7, first part with a reversal of all signs: consumption increases even more and leisure decrease yet more, leading to an even higher quantity of labor. All in all, as both labor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increase, output increases.Chapter 5 A Closed-Economy One-Period Macroeconomic Model 47 10. a) With perfect substitutes preferences, indifference curves are straight lines with slope –b, where b is the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If b > 1/q, so that the indifference curves are steeper than the PPF, then the optimal choice for the government is G=qY, so that C = 0. Thus if b is relatively large (the consumer cares relatively more about public goods relative to private goods) and q is relatively large (the government is relatively efficient), then all produ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n by the government. Alternatively if b < 1/q, then G = 0 and C = Y, so that government is inactive. Thus, if b increases or q increases, this makes it more likely that b > 1/q and we have the first case, where all production comes from the government.b) With perfect complements, indifference curves are as depicted in Figure 10.1, and the initial equilibrium is at point A. If a increases, then the equilibrium shifts from A to B in Figure 10.2. An increase in a represents a greater preference for private goods relative to public goods, and in Figure 10.2, this results in less public goods and more private consumption in equilibrium. If q increases, this shifts the PPF out as in Figure 10.3, and the equilibrium shifts from A to B. Both C and G increase, driven by income effects.Figure 10.1Figure 10.248 Williamson • Macroeconomics, Fifth Edition ©2014 Pearson Education, Inc.Figure 10.311. (a) If public goods and private goods are perfect substitutes, then the consumer always chooses C and l so that C = dl , and so given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we must haveC C h G d =−− and so()1d h G C d −=+ and 1h G l d −=+ Therefore, consumption and leisure both decrease when government spending increases – a pure incomeeffect.(b) However, suppose that public goods and private goods are perfect complements. As in part (a), it is always optimal for the consumer to choose C and l so that C = dl. But the consumer faces a tax T = G , and the wage is w=1. So, if the consumer chooses the C = dl and the budget constraint is satisfied, then ()1d h G C d −=+ and1h G l d −=+,just as in part (a). This is the only optimum if,C aG ≤orChapter 5 A Closed-Economy One-Period Macroeconomic Model 49 ©2014 Pearson Education, Inc.(1)dh G a d d ≥++ But, if (1)dh G a d d≤++ Then, it is optimal for the consumer to chooseC aG = and aG l d=. In this case, the consumption bundle of the consumer actually lies inside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frontier,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has a Keynesian effect. More government spending implies greater consumption.。
宏观经济学第五章习题及标准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五章习题及答案————————————————————————————————作者:————————————————————————————————日期:心之所向,所向披靡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函数总供给函数需求约束均衡供给约束均衡价格效应产出效应2.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有价格P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3.什么是长期总供给曲线?4.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和斜率是由什么决定的?5.试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以及IS-LM模型推到总需求曲线。
6.简述短期供给曲线的移动。
7.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8.用AD-AS模型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9.导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有哪些?10.导致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1.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12.对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13.设总供给函数为YS=2000+P,总需求函数为YD=2400-P,(1)求供求均衡点;(2)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3)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4)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具有何种形状?属于何种类型?14.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为 L=Y-100r,名义货币供给是1 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15.设总供给函数为Y(S)=2000+P,总需求函数为Y(D)=400-P,求(1)供求均衡时的收入与价格水平。
(2)总供给曲线不变,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 时,均衡收入和价格水平会发生什么变化?(计算并画图说明这个变化)1.名词解释(1)总需求: 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
曼昆_宏观经济学_第五版答案(可直接复制)
曼昆_宏观经济学_第五版答案(可直接复制)第一篇导言复习题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科学1、解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差距,这两个领域如何相互关联?【答案】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原理是家庭和企业的最优化——他们在目的和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下可以让自己的境况更好。
而相对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整体情况,它主要关心总产出、总就业、一般物价水平和国际贸易等问题,以及这些宏观指标的波动趋势与规律。
应该看到,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这些宏观经济变量是以经济体系中千千万万个体家庭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因此,微观经济决策总是构成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宏观经济学必然依靠微观经济基础。
2、为什么经济学家建立模型?【答案】一般来说,模型是对某些具体事物的抽象,经济模型也是如此。
经济模型可以简洁、直接地描述所要研究的经济对象的各种关系。
这样,经济学家可以依赖模型对特定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并且,由于经济实际不可控,而模型是可控的,经济学家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合理、科学的调整模型来研究各种经济情况。
另外,经济模型一般是数学模型,而数学是全世界通用的科学语言,使用规范、标准的经济模型也有利于经济学家正确表达自己的研究意图,便于学术交流。
3、什么是市场出清模型?什么时候市场出清的假设是适用的?【答案】市场出清模型就是供给与需求可以在价格机制调整下很快达到均衡的模型。
市场出清模型的前提条件是价格是具有伸缩性的(或弹性)。
但是,我们知道价格具有伸缩性是一个很强的假设,在很多实际情况下,这个假设都是不现实的。
比如:劳动合同会使劳动力价格在一段时期内具有刚性。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什么情况下价格具有伸缩性是合适的。
现在一般认为,在研究长期问题时,假设价格具有伸缩性是合理的;而在研究短期问题时,最好假设价格具有刚性。
因为,从长期看,价格机制终将发挥作用,使市场供需平衡,即市场出清,而在短期,价格机制因其他因素制约,难以很快使市场出清。
宏观经济学第5章答案
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内在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
是指某些财政制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其内容包括所得税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2.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以政府支出代替了私人支出。
3.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保留的准备金的比率,用rd 表示。
4. 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包括公众持有的通货与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以及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总额。
由于基础货币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5.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和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行为。
6.凯恩斯极端:在LM 曲线呈水平状态时,挤出效应为0。
财政政策效果最大。
7.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8.超额准备金:银行实际贷款与其贷款能力的差额即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项。
二 选择题DAACC CDDCA1.D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2.A .经济中存在失业,则说明应当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等。
3.A. 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在经济繁荣时期, 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
4.C .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中央实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实施卖出业务等政策从而达到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压制消费和投资从而减少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
5.C.因为政府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的敏感程度和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越大,挤出效应越大;只有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具有反向作用。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版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一、选择题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经过哪一个要素对公民收入产生影响?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置C、花费支出D、出口2.假定政府没有推行财政政策,公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可能致使:A、政府支出增添B、政府税收增添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增添3.扩充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A、和缓了经济冷清但增添了政府债务B、和缓了冷清也减少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少了政府债务D、和缓了通货膨胀但增添了政府债务4.商业银行之所以有超额贮备,是因为:A、汲取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适合的贷款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状况都可能5.市场利率提升,银行的准备金会:A、增添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状况都可能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A、增添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状况都可能7.中央银行在公然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妄图:A、采集一笔资本帮助政府填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基础钱币以收缩钱币供应D、经过买卖债券获得差价利益二、计算题1、假定一经济有以下关系:C=100+0.8Yd (花费) I=50 (投资) g=200(政府支出)Tr=62.5(政府转移支付) t=0.25(边沿税率)单位都是 10 亿美元(1)求平衡收入;(2)求估算盈利 BS;(3)若投资增添到 I=100 时,估算盈利有何变化?为何会发生这一变化?(4)若充足就业收入 y*=1200 ,当投资分别为50 和 100 时,充足就业估算盈利 BS* 为多少?(5)若投资 I=50 ,政府购置 g=250,而充足就业收入仍为 1200,试问充足就业估算盈利为多少?答案:(1)Y=C+I+G=100+0.8Yd+50+200=100+0.8(Y-0.25Y+62.5)+250 解得 Y=1000(2)BS=tY- G- TR=0.25 ×1000-200-62.5=-12.5(3 ) Y=C+I+G=100+0.8 ( Y-0.25Y+62.5 )+100+200 解得 Y=1125 BS=tY- G -TR=0.25 1125×-200-62.5=18.75由估算赤字变为了估算盈利,因为投资增添,带动产出增添,在同样的边沿税率下税收增添,致使出现盈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函数总供给函数需求约束均衡供给约束均衡价格效应产出效应2.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 -LM模型中,有价格P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3.什么是长期总供给曲线?4.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和斜率是由什么决定的?5.试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以及IS-LM 模型推到总需求曲线。
6.简述短期供给曲线的移动。
7.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8.用AD-AS模型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9.导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有哪些?10.导致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1.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12.对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13.设总供给函数为YS=2000+P,总需求函数为YD=2400-P,(1)求供求均衡点;(2)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 的结果相比较。
(3)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 的结果相比较。
(4)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 的结果相比较。
(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具有何种形状?属于何种类型?14.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 ,货币需求函数为L=Y-100r ,名义货币供给是 1 000 ,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15.设总供给函数为Y(S)=2000+P,总需求函数为Y(D)=400-P ,求(1)供求均衡时的收入与价格水平。
(2)总供给曲线不变,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 时,均衡收入和价格水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计算并画图说明这个变化)1.名词解释(1)总需求: 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
(2)总供给: 指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3)总需求函数:指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4)总供给函数: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5)需求约束均衡:由于存在价格粘性,此时总供给大于或小于总需求,而实际产出将等于该价格对应的需求量,这种情形称为需求约束均衡(6)供给约束均衡价格效应:在总供给保持不变或变动较小的请提下,由于总需求曲线变动而引起产品价格相应发生变动,但是产品价格最终受市场供需的影响而趋于均衡,这种受供给量影响形成的均衡价格称为供给约束均衡价格效应。
(7)产出效应: 由于通货膨胀中物价水平的上升快于货币工资的上升,从而实际利润增加,产量和就业增加的情形。
2.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价格P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和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个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是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 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是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 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
现用下面的两个图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 图形推导总需求曲线。
上图为IS-LM 图。
下图小时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的数值为P时,此时的LM 曲线LM (P1) 与IS曲线相交于E1 点,E1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1和利率顺次为y和r1 。
将P1和y1 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1P由P下降到P2。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现假设1线的交点为E2点。
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2和r2。
对应于上图的点E2,又可以在下图中找到D。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2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
于是就有许多P和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3.什么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当劳动市场出清时,无论价格水平高低,厂商提供的产出均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Y。
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是一条位于Y Y处的垂直线。
4.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和斜率是由什么决定的?总需求函数表示的是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其几何表示即为总需求曲线。
在任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都有一个既定的均衡的总支出或收入与之对应。
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比如,价格水平上升时,在构成支出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会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下降,从而使得总支出水平下降,最终导致均衡的收入下降,则有一个与上升的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均衡的总支出或收入,两点则决定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而根据总需求函数的表达式AD AD A, MP 可知,在自发性支出A、名义货币供给量M以及价格水平P 三者中,假定其中两个因素不变,变动另外一个,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发生位置的变动。
5.试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以及IS-LM 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1)从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推导图5-1 为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的总需求曲线的示意图。
从图可以看到,当价格水平为P0 时,均衡的总支出或收入为y o , 于是在图中就得到也价格P0 相对应的y o,即图中的A点,该点即为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例如从P0 上升到P1 时,在构成支出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下降,从而使总支出水平下降,表现在图中,总支出从AE0 下降到AE1,从而使均衡的收入从y o 下降到y1, 于是又得到图中的 B 点,该点亦为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将A、B 等这类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得下图中的总需求曲线AD。
AE pE0AE0(P0 D 1P1r0E1 AE1(P1)P0 D0r1A D0 Y 1 Y 0 Y 0 Y 1 Y 0Y图5-1 总需求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价格水平越高,总需求量或者说均衡总支出水平越低,这与前面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2)从IS-LM 模型推导总需求函数一般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有关。
换句话说, 总需求函数也可以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中得到。
以两部门经济为例,这时IS 曲线的议程为:IS 曲线:I E dr求解方程组得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E 1b rY 或Ydda E 1 bd r 即满足式的利率与收入组合必然在 IS 曲线上。
LM 曲线的方程式为:L (y,r ) M P L (Y ,r )L (Y )1L ( 2r)kYhr求解方程组得到:k 1 MrY ( )或Y h h Ph k r 1 k ( M P) 即满足式的利率与收入组合必然在 LM 曲线上。
进一步将式和式联立方程求解r ,y 值得到:Yd M P[ d k P h (a h(1 E) b)] dk d M h(1 b) 1 Ph(aEdk h(1) b)或 P[dk h(1dM b)Yh(a E)]式和式就是总需求曲线的两种形式的表达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总需求 (收入) 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式求关于价格的导数,得到:dY dPdkd M h(1b)( 1 2 P)亦即为:dP2dk h(1 b)2( P )( PdYdM)kh(1d M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在式和式中, d 、k 、 h 均大于零并且 a 、b 小于 1,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dYdp或 dp dY由式可知, 在总需求曲线中, 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呈负相关首级。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总需求曲线的形成及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假设在某两部门社会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满足下列关系式:产品市场IS曲线:S(Y)I(r)10000.5Y2500240rL(Y,r)0.5Y260r货币市场LM曲线:m MP1000P根据前面的式或式可以求出y、P间的总需求函数式为:Y 3640PP9603640960P该式即为总需求函数的表达式,且价格与总需求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由上面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可知,总需求曲线反映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关系。
因此,总需求曲线还可以从IS-LM图形中求取。
这里不再给出具体分析的过程,请读者自己思考。
6.简述短期供给曲线的移动。
由于企业的成本(工资、原材料价格等)在短期内表现出相对稳定,当产品价格上升时,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企业就会扩大生产,社会总产量也就随之增加。
因此,在短期内,价格水平上升,厂商所愿意提供的总产量就增加,表现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
如果名义工资完全缺乏伸缩性,也就是不论价格如何变动,工人的工资始终保持不变,那么短期总供给曲线SAS就是一条与横轴平行或接近于横轴的水平线7.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
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8.用AD-AS模型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宏观经济学在用AD-AS模型说明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时,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
如下图所示。
从图(a)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 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S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时,短期总供给曲线A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S'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b)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