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型文学——如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这是现实型文学的再现性特征,把当时的现实环境仔细的描绘在了小说中充当背景,给人一种真实感。

小说主题在社会层面上通常认为这部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祥子的悲剧中主要体现社会批判包括国民性批判的内涵;文明与人性关系的层面: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把当时的社会矛盾,用小说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体现出来,揭露了事实,是典型的现实性文学。

老舍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深深忧虑。老舍这类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在30年代是很独特的。

并且书中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北京方言在书中的运用,更是现实型文学的表现,一种逼真感油然而生,给予读者亲切感。

另外贾平凹《废都》,《秦腔》;老舍的《四世同堂》;余华的《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也都是现实型文学的代表作品。

理想性文学——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是典型的理想型文学。

在结构上,莎士比亚用了多线索多层次的手法,以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线索为主线,以挪威小王子和雷欧提斯的复仇古诗为副线,互相对比,激化矛盾,使戏剧场面不断转化,推进情节矛盾,走向高潮,以达到艺术效果,共同表现全局的主题。两种主观的矛盾形象的呈现,既表达了主题,也给人一种情感态度,是直接抒发情绪。

在人物塑造上,着重内心世界的描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复杂正突出了人物的魅力。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还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这种细致的描写,追求了情感的真实,所以读者的心中的哈姆雷特是独特的,夸张和变形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巴尔扎克《高老头》;雨果《巴黎圣母院》;屈原的《离骚》;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也都是理想型文学的代表作品。

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代表卡夫卡的《变形记》。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是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暗示了当时的西方社会环境,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

《卡夫卡》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还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朱熹的《泛舟》;余光中的《夸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舒婷的《致橡树》;莫言系列等均是象征型文学代表作品。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钱锺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布封说的“风格即人”,也是指的作家的创作个性。他们重视生成风格的内在的主观方面的因素,找到了探索风格本质的关键,但是忽视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歌德看到了这一点,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马克思说得更明白而深刻。他也引用布封的“风格即是人”的话,但作了辩证的解释。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作是作家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才是对“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较全面的理解。

3、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p294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19世纪的法国作家和批评家斯达尔夫人就指出存在地域风格的差别和地域文化对地域风格的影响。地域文化除了与自然环境密切有关外,当然与在此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密切相关。说明地域风格及其成因,必须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综合起来考虑。以《诗经》和《楚辞》为例,《诗经》中的大部分诗产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北方文学的代表,在经过儒家学派的整理阐释之后,又成为正统文学的经典。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两湖及长江两岸地区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楚地文化,在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在与北方诸国的频繁交流中,又吸收了中原文化,形成了以楚文化为基础的南北合流的文化形态,这正是《楚辞》产生的文化渊源。还有楚地巫风土俗盛行。类似的例子还有南北朝民歌,现代文学中京派与海派的不同,都鲜明地体现了地域文化所造成的地域风格的差异。当代文学的交流虽然日益频繁,而且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可是文学的地域风格和民族风格在不少作家那里并未因此淡化,这正是当代文学走向成熟的一个表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