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矛盾问题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矛盾问题分析引言(200字左右)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不同地域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差异和矛盾。
本文将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矛盾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其主要原因和可能解决方案。
一、经济资源分布差异(200字左右)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首要原因是经济资源的分布不均。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分布存在不平衡现象。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农田和水资源,适宜发展农业;而另一些地区则缺乏这些资源,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不足。
这种差异使得一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发展困境。
二、交通基础设施落后(200字左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差异。
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一些地区的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没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农产品无法及时运输到市场,农民的销售渠道受限,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教育医疗水平不均衡(200字左右)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教育和医疗水平的不均衡。
一些地区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培养人才和保障居民的健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另一些地区的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居民受到教育和医疗服务的限制,进一步加大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程度。
四、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200字左右)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缓慢。
尽管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但是在一些地区,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
这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难以实现全面发展。
五、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200字左右)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矛盾问题,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扶持。
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应该更加注重平衡,通过加大对较落后地区的投资,提高基本设施水平,改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探析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与对策
探析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与对策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然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难题。
本文将探析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与对策。
一、资源短缺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源短缺。
农村地区资源相对匮乏,土地面积有限,水资源不足,自然条件不如城市发达地区。
这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针对资源短缺问题,应采取多种对策。
首先,要加强农村地区的资源整合,通过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
其次,可以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可以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二、农产品销售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中另一个难题是农产品销售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销售面临困难。
这导致了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建立农产品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运输和储存设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供应能力。
其次,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发布,提升农民对市场需求的了解程度,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可以发展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农村金融服务不畅问题农村经济发展还受到农村金融服务不畅的困扰。
由于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缺乏对农村经济的了解,农民难以得到适宜的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社,提高农民的信用评级和财务透明度。
其次,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推出农村金融产品,提供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服务。
四、农民技能水平不高问题农民技能水平不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难题。
农民多数处于初级劳动力水平,缺乏技术和专业知识,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需求。
为提升农民技能水平,应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
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班、农技推广活动等,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应提供财政支持,鼓励农民参加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获得技术证书和职业资格。
茶陵县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思考
茶陵县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思考摘要随着茶陵县“三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茶陵县面临着土地供需矛盾更加严峻的形势。
土地保护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任务、需求与供应的双重矛盾、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
通过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提出茶陵县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茶陵县;耕地保护;经济发展;思考茶陵县2005年耕地面积为37 252.13hm2,比1996年净减少121.87hm2,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特别是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减少的耕地远远高于上轮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增加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难度。
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茶陵县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的占用量将居高不下;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将继续造成部分耕地损失;三是耕地资源的补充虽有一定潜力,但投入也将越来越大,土地开发整理难度日益增大。
茶陵县面临着经济要发展,建设要用地,耕地要保护,资源要节约,环境要改善的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调控资源的关系,实现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不断提高耕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1茶陵县耕地保护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1.1耕地保护1.1.1耕地保护目标和责任更加明确。
通过宣传及对相关领导干部的培训,耕地保护逐步深入人心,领导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
政府为了从微观上加强耕地保护的力度,签定了县、乡、村、组、农户五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把耕地保护落实到村组、农户、地块和图斑,把耕地保护的工作做透、做细。
1.1.2充分发挥上轮规划的宏观控制作用。
通过严格实施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存量土地不断得到利用,建设用地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利用转变;通过国家战略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县域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农业结构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浅析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
浅析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一直面临着许多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
本文将从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就业问题等方面浅析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以期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创新和突破。
资源禀赋不足是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之一。
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地势高、气候恶劣、水资源稀缺,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发展不利。
而且,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大多数属于边远山区,不易开发和利用,致使土地资源的价值和利用程度相对较低,难以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也是制约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之一。
由于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以及历史遗留问题,使得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
在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落后,农业生产技术、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如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成为了摆在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前的一道巨大难题。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还受制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因素。
虽然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但由于地理位置、区域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受到的政策支持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消除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等问题,提高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土地资源稀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土地资源稀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近年来,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地资源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对于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的分布不均衡,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成为经济的热点和产业聚集区,而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往往无法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产业资源,成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引擎。
而西部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的匮乏,发展相对缓慢,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
因此,合理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土地资源在地区经济中的有效流动,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耕地面积减少,工业用地的需求逐步增加,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加剧。
这就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例如,发展高技术产业、绿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流转和整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土地资源稀缺性还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的消耗不断加剧,一些地区存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在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环境修复和生态建设,推动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例如,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推动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另外,土地资源稀缺性还对于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村是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者,通过发展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价值,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还可以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问题。
浅析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
浅析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人才流失等方面对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进行浅析。
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资源禀赋不足。
西部地区地处高原、山地地貌较多,土地资源稀缺,农业生产受限,而且由于地势起伏,地形复杂,所以能够开发利用的土地并不多。
西部地区还存在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缺水是制约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西部地区的非金属矿资源也较多,但是开采成本高昂,运输困难,使得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很大限制。
交通条件不完善是制约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不便利,西部地区县域之间的联系不畅,交通运输成本高,交通运输效率低下,这直接影响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大部分西部地区交通不便,导致了市场规模小,市场竞争不充分,这也限制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人才流失也是困扰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人才流失到了东部地区,这使得西部地区县域的人才资源较为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
由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的情况,使得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而且,政府投入不足也制约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虽然国家对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实际情况是政府对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投入还是相对偏低的。
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的资金投入依然不足,导致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滞后,这进一步限制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恶化也是制约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资源枯竭、生态退化问题突出,大量的资源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这对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资源禀赋不足、交通条件不完善、人才流失、政府投入不足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
浅析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
浅析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一直面临诸多困境,这些困境极大地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人才流失等方面对这些困境进行浅析。
资源禀赋不足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困境。
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较差,导致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青海省、甘肃省等地区地处高原和沙漠地带,自然条件极端恶劣,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稀缺,这就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大部分西部地区的地貌复杂,土地资源利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也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资源禀赋不足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困境。
人才流失严重也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困境。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社会资源匮乏,教育条件落后,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这导致了当地人才流失严重。
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等地区的大部分优秀人才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或者移居他地,在当地县域经济发展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就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人才流失严重成为了制约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困境。
政策支持不足也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困境。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薄弱,政府对这些地区的政策支持相对不足,这就给当地的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府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不够顺利。
西部地区大部分地方的产业发展水平落后,政府对其的产业扶持力度也不够,这也成为了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政策支持不足成为了制约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困境。
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资源禀赋不足、交通条件不便、人才流失严重、政策支持不足等。
要解决这些困境,需要政府加大对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也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人才流入,从而推动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希望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能够迎来更好的发展。
关于农村经济大县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的汇报
关于农村经济大县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的汇报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大县在国家经济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在农村经济大县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经济大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一:土地资源错配农村经济大县中存在着土地资源错配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但缺乏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所需的用地;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虽然拥有较多的工业和服务业用地,但并不适宜农业发展。
这导致了农田资源的浪费和农业生产能力的下降。
解决该问题的建议: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制定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调配土地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
2. 推动产业转移:引导工业和服务业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转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问题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经济大县中的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大量的人力投入和低效的机械化设备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较高、效益较低。
解决该问题的建议:1.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如灌溉设施、农机具等,提升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问题三:农产品流通渠道狭窄农村经济大县中的农产品流通渠道较为狭窄。
由于交通条件和市场信息不发达,农产品的销售面临一定的制约。
这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农民收入的不稳定。
解决该问题的建议:1. 改善交通条件:加大对农村交通网络建设的投入,提升农产品的物流效率。
2. 增加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行情,帮助农民做出更明智的销售决策。
结论农村经济大县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土地资源错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和农产品流通渠道狭窄等问题。
然而,通过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改善交通条件和增加市场信息的透明度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探析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探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利用问题。
而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摆在农村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析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是农村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但由于国土面积有限,土地资源非常有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土地资源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在传统农村社会,土地多为农民集体所有,个人土地流转难。
这种情况限制了土地资源的流动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实施了土地承包制度改革。
通过承包土地使用权,农民有了经营土地的积极性,大部分农民利用承包土地开展规模经营,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农地承包合作经营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农地承包合作经营则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农村土地的合作经营,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土地利用方式的创新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多样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因此,需要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例如,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将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起来。
六、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为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构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这样的市场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流动性,促使土地流转更加顺畅。
同时,市场机制的建设也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七、农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虽然土地资源有限,但农村土地保护同样重要。
要保护好现有的农村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滥用和浪费,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八、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加强土地调查、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土地信息系统,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合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以期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一、土地资源紧张现象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扩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所致。
尤其是以农村集体土地为主的农村地区,土地使用权的不清晰、规划和管理的不完善等问题更加突出。
二、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一方面,农村土地资源多集中在传统农业领域,导致农村一些非农产业无法得到有效土地支持;另一方面,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交易受到限制,使得土地资源无法灵活配置,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三、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化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中土地利用方式过于单一化也是一个问题。
在过去的农业发展中,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在传统农业生产上,忽视了土地多功能利用的潜力。
农村需要探索更多的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生态保护等多元化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提升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四、土地资源承载力不足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承载力不足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限制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限制。
因此,农村应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从而增强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五、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畅问题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畅也是影响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农村土地的流转存在着制度性障碍,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土地交易的手续繁琐等问题,限制了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配置优化。
六、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土地资源的环境承载力问题也不容忽视。
浅析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
浅析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一直面临诸多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影响着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制约着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到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都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进行浅析,旨在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探讨。
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困境主要源于资源禀赋不足。
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欠缺,土地贫瘠、气候条件恶劣等问题制约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
缺乏优质的资源禀赋使得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在起步阶段就面临严峻挑战,制约了其发展速度和水平。
地理位置的限制也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之一。
西部地区交通不便,往往山高路险、交通闭塞,这使得产品的运输成本高昂,阻碍了县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地理位置的限制也影响了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难以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限制了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制度环境的不完善也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难题。
在土地政策、资源配置、财政支持等方面,制度环境的不完善使得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扶持和引导。
缺乏良好的制度保障使得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制约了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
人力资源短缺也是制约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困境。
由于人口外流、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难以获得充足的劳动力支持。
人力资源短缺使得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难以满足需求,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创新和提升。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也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困境。
由于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环境治理不力,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这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要通过科学的产业布局和优质的公共服务来弥补资源禀赋不足的问题,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也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区域间的联系和商品流通效率,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
农村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冲突与调节
农村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冲突与调节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土地利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冲突不断上升。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农村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所带来的冲突,并提出相应的调节措施。
一、土地资源有限性所导致的冲突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土地资源有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土地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其使用面积有限,因此,土地资源有限性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冲突。
二、农业发展与其他用地需求的冲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一方面,农业发展需要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城市化需要用地建设住宅、工业园区等设施。
这种争夺土地资源的冲突,不仅导致农地减少,也给农民生计带来较大影响。
三、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冲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土地的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以往主要以农田种植为主的农村经济,逐渐向农副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领域发展。
但是,这种变动导致了农地的分流,使得部分农地闲置或者转换用途。
这种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对土地利用带来了冲突。
四、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冲突由于农民对于土地利用方式的认知不足,部分农地被浪费。
一些农民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对土地过度开垦或者过度利用,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甚至沙化。
这种土地资源的浪费冲突不仅影响了农民的长期利益,也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
五、农村土地流转与冲突调节为了解决土地资源冲突,中国政府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通过土地流转,农村闲置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同时,土地流转也解决了农地利用方式导致的冲突。
六、土地保护与冲突调节为了解决土地浪费带来的冲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土地保护政策。
加强土地管理,严格限制土地的流转和开发,促使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同时,加大土地治理力度,对于被破坏的土地进行恢复和修复。
七、农业现代化与冲突调节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解决土地利用冲突的一种调节措施。
土地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分析及对策探讨
土地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分析及对策探讨作者:高岩林凤陈晨来源:《商情》2013年第35期【摘要】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土地作为城镇建设的载体和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中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存在冲突,不容乐观。
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是增强区域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土地资源稀缺保护冲突土地作为城镇建设的载体和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土地供应与保障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空间、潜力和方向。
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
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土地资源管理涉及到各行各业,我国加入WTO后将对土地市场,土地供给方式地利用方式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土地资源管理将面临新情况和新形势。
一、耕地保护政策受较大冲击目前我国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如耕地管理制度、耕地专用许可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
加入WTO后,在耕地保护方面将面临的新问题是农业内部生产结构的调整对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冲击,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面积会在加入WTO后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
农民为了生存和追究求比较利益不断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势所必然。
粮食种植会改为蔬菜种植、建果园或鱼塘等。
一些农民可能因为“种田不甜”、“谷贱伤农”而对耕地不珍惜,不保护,导致抛荒或半抛荒,甚至随意毁田取土,破坏耕地,或其他掠夺性经营土地。
二、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入世”后,外商前来我国投资办厂继续增加,城市扩张等占用耕地的势头将居高不下;这对实施非农业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规划指标、占补平衡以及上缴规费等方面,必然带来很多困难,对国土部门又是一次新的考验。
同时,由于城镇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会在入世后进行一定调整,对现行的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形成新的压力。
浅谈县域经济国土资源合理化运用
浅谈县域经济国土资源合理化运用浅谈县域经济国土资源合理化运用摘要:国土资源是我国开展经济的根底,也是我国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生产资料。
随着国民经济的开展,县域经济的振兴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县域经济国土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也被相关的部门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很多关于保护国土资源的条例,每一个县也都制定了相关的贯彻条例的举措,值得乐观的是,国土资源的利用很大程度上是和开展县域经济是相通的,不发生根本矛盾的,只要对国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不但能够为县域经济的开展做出奉献还能够维持国土资源的循环利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耕地、林地和草地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殊国情决定了必须处理好经济开展和国土资源利用的关系,本文就是对县域经济国土资源的合理化运用做了相关研究,阐述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县域经济国土资源合理化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的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根本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提出的概念,具有很多的经济特征,是我国开展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及其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根底,是由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组成的物质实体,狭义的国土资源只包括土地、江河湖海、矿藏、生物、气候等自然资源,广义的国土资源还包括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县域经济的开展离不了对国土资源的利用,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开展经济是每一个县域地区迫切的内在需要,保护国土资源同样是县域地区应该贯彻的国家方针,内在的矛盾需要相关部门在协调二者关系时更好的作出取舍和选择。
1、县域经济国土资源合理化运用的意义近几年以来,随着“先开展,再治理〞这样的方针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增多,我国加大了对开展经济和保护资源关系的重视,可以说开展经济一定要对国土资源进行利用,但是利用的程度决定着国土资源是被有价值的开发还是被破坏。
开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县城区和集镇的建设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加速经济开展的需要,同时符合新农村经济开展的大战略。
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对策
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矛盾与挑战。
本文将从农村土地利用、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金融等方面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农村土地利用的矛盾农村土地利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我国农村资源有限且分散,农村土地利用一直存在着农地“土与城分离”、土地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
解决土地利用的矛盾,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三是发展农村经济多元化,增加土地利用方式。
二、农民收入的矛盾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然而,受到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业劳动力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一直难以大幅提升。
解决农民收入的矛盾,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三是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技能水平。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规模较小,缺乏优势特色产业。
解决农村产业结构的矛盾,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二是鼓励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来源;三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四、农村金融的矛盾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不完善、金融产品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解决农村金融的矛盾,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力度,拓宽农村金融渠道;二是推广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农村电子支付和智能金融;三是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包括土地利用、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金融等方面。
而解决这些矛盾的对策包括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村经济多元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拓宽农村金融渠道、推广金融科技创新和加强农村金融监管等。
农村经济增长的县域差异与发展瓶颈分析
农村经济增长的县域差异与发展瓶颈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农村经济也迎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
然而,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正视农村县域之间的差异,以及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
本文将从人口、资源、产业、教育、政策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人口问题:农村县域之间的人口差异是导致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一些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导致资源的分配问题和人口的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不足。
这些不同的人口结构导致了农村县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资源问题:农村县域的资源禀赋不均也是导致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具有优质农田、丰富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这些资源的禀赋为当地的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等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土地贫瘠、水资源不足等问题,致使其发展受限。
产业问题:农村县域的产业结构差异也是造成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
一些地区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发展了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致富效应显著。
而另一些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缓慢,无法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实现经济增长。
教育问题:教育水平是农村县域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些地区重视教育投入,提升了人力资源质量和技能水平,有利于培养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
而另一些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缺乏高素质人才,导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能力不足。
政策问题:农村县域的政策支持程度也对经济发展造成重要影响。
一些地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享受到了政策的优惠和资金的扶持,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而另一些地区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致使发展受到限制。
发展瓶颈:除了县域差异外,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普遍性的瓶颈。
资源约束、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问题都对农村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和人才流动等问题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增长的县域差异与发展瓶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要推动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需要注重人口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加强教育支持,改善政策环境,并采取有力措施克服发展瓶颈。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第一篇: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闫恩虎: 县域经济是中国的“国本经济”、“民生经济”、“最基本的生态经济”、“稳定经济”和“未来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要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依托。
[1](P9)土地是县域最基本的资源。
目前,我国县域陆地总面积874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县域人口总数9.1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41%;但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56.31%。
这说明,当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土地和人力作为基本资源尚未从根本上激活,其重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尤其是土地资源。
从国家层面讲,县域土地负有以下重大职责: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2、工业化、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和推动力;3、保障农民的生存与发展;4、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因此,县域土地的开发利用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
土地资源的高效益开发和永续利用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当前,由于我国城乡土地的二元化管理体制和对土地属性的多元界定,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异常突出,从上个世纪末县域政府招商引资的“零地价”,到目前的房地产热、开发区热以及长期受舆论批评屡禁不止的大学城、游乐场、高尔夫球场扩建等,说明土地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从理论上讲,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建设用地与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2、县域经济的自组织发展与国土生态安全问题;3、畸形的土地财政问题;4、农业的产业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就缺乏基础和保障。
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建设用地与粮食安全问题工业化是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规律性经济社会现象,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和互动的过程,是人口在空间上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的是产品和服务生产的专业化、城乡社会逐步一体化,家庭、企业、政府相互联系的密切,技术创新和企业家才干的不断增强等。
农村经济发展与区域差距减少的关系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与区域差距减少的关系分析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区域差距问题逐渐引起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与区域差距减少的关系,并提出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例如,农民工回流创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乡村旅游的兴起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这些机遇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经济发展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区域差距的减少。
首先,农村经济的崛起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生活条件,降低了贫困人口比例。
其次,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
最重要的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了农民外出务工的需求,提升了当地的人力资源。
三、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乡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对区域差距的减少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力度,转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推动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创新和科技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科技和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科技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农村电商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打开了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也可以提升农村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区域差距的减少。
五、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减少区域差距十分重要。
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提高财政补贴的效果,确保财政资金真正惠及农民,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脱贫攻坚工作。
六、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农村人才培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的及对策探讨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的及对策探讨【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也逐渐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重要一部分。
本文从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及原因出发,提出推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建议,促进县域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矛盾;对策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在国家经济组成部分中已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同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1.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及原因分析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三大矛盾:工业化发展与农村经济落后之间的矛盾、市场化建设与小农经济制约之间的矛盾、专业化建设与区域经济不协调之间的矛盾。
1.1工业化过程中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自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使得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大差距,这种城乡经济社会的不均衡发展使得城乡人口收入、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出现了差距,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之一,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1.2县域经济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其经济结构中以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依旧是效率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经济,所以,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体系中都处于弱势地位。
从产业结构层次来看,县域经济中发展较好的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均得不到足够发展;从从业人员来看,县域经济中的从业人员以农民、中小企业职工、私营业主为主,他们文化程度较低,也就导致市场竞争优势弱;从经济特征上看,县域经济基本上处于资本、技术、人才等各项生产要素的边缘地带,其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生产效率低;另外,资金短缺、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程度较低等原因都使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2.推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2.1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破解用地难题,保障用地需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严格规范土地管理,促进批而未用土地利用”视频会议精神,整顿土地市场,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确保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您来我县调研时讲的“四个越来越严”的讲话精神,对全县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研汇总,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县从2006年以来,到2010年共报批用地21个批次和一个单独选址,面积400.6476公顷,其中批而未征48.1750公顷,土地是经济发展载体,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日益加大。
国家也将实行更加严格的政策,新增建设用地受到了严格控制,上级每年分配给市县的建设用地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市本级的使用,作为郸城县的建设用地指标基本为零,,特别今年是县启动的10个重点工业项目和10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教育园区建设、创业园区建设、医院新区等建设项目土地需求量大项目用地矛盾更为突出。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一方面国家实行严格的用地计划控制政策,全力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又
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样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如何破解这一矛盾,实现“既保护资源、又保障发展”的目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有效破解土地制约瓶颈,保持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利用情况严重,闲置率高,供地率低。
前些年,为了更好地招商引资、迫切发展经济,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上马建设项目时,土地粗放利用和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比较淡薄,有“饥不择食”现象存在,不考虑客观因素,盲目招商引资,企业要多少地就给多少地,没有考虑其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等,土地利用率很低,更有甚之“圈而不建”,造成用地规模过大,闲置率高,供地率低,浪费了土地资源。
2、用地布局不合理。
由于前些年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不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存在不合理,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混杂,在多种用途可以兼容的情况下,选择了价值或功效较低的用途,土地利用效率大打折扣,忽略了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加上没有硬性指标等配套约束机制,也对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3、用地结构不合理。
一些工业企业除生产辅助设施用地外,其行政办公和生活设施用地所占比例过大;一些轻工业企业,适宜建多层厂房的,大多建一层,占用土地面积过大,土地空间未充分利用;一些较大的工业项目本可以分期分批次用地来建设,而一次性占用了建设用地,但二、三期工程又停滞,造成了建设用地的长期闲置浪费。
三、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
针对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发展趋向,结合郸城县实际,充分考虑发展和建设的现实需要,妥善处理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关系。
1.加大闲置土地的置换力度,挖潜盘活存量用地。
对县城主城区存量、闲置及关停破产企业和“城中村”等低效利用土地,大力实施“空心村、砖瓦窑、工矿废弃地”三项整治工程,推进土地置换工作,用于项目建设。
盘活农村现有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对农村原有的厂矿、供销社等原国营企事业单位因破产倒闭腾出的国有土地,通过置换、政府收购储备等方式及时依法收回,重新确定用地性质,公开出让,安排项目,通过大力实施旧城旧村整合改造,合理置换,有效拓展用地空间,推动农村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提高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2、要严把闲置土地清理关,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利用力度
目前县域经济建设中出现一方面新项目无地可用,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率不高,企业土地闲置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逾期未办理落实用地手续而未开工建设的项目;主体项目已开工建设竣工,部分预留土地空闲时间较长的项目;一期开工建设乃至投产,二、三期预约用地长期闲置的项目;企业经营不佳,停产倒闭而土地、房产长期闲置的项目;投资中断、半拉子工程的项目。
要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对清理出的闲置土地要通过投资不到位、违约收回;对已办理土地使用证而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收回,重新安排使用;对土地闲置满1年不满2年的,要依法依政策收取土地闲置费;清理资产、原价收回;和收购、清理、置换、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的办法来盘活,也可按国家法律法规收取土地闲置费和收回土地,对闲置土地进行二次招商。
3、要强力推进空间创新,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空间
要强力推进空间创新,认真落实好节约集约用地的有关政策规定,严格把住引资项目单位土地面积投入密度的要求。
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所谓空间创新,是为解决和缓和产业、企业迅猛发展和土地面积严重供应不足的矛盾,运用非土地或低土地扩张的方式进行空间再造,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以有限的供地
面积容纳更大的产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空间创新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实体空间创新和虚拟空间创新,实体空间创新是指在不扩大县域内现有土地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加大现有土地的开发强度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实现土地利用率的最大化,主要通过调整县域经济规划思路,实施平面优化,立体发展的集约型开发战略。
实施空间创新,可通过提高工业项目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向空间要地,倡导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并在配套设施收费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降低投资者准入成本,缩短投资者投资回收期,减少投资风险,实行集约发展。
引导中小企业入驻标准化厂房和闲置厂房生产,高效利用好每一亩土地。
企业技改项目应先利用现有厂房、土地,内部挖潜,提高容积率。
要坚持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双控”制度。
严格控制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严格控制用地单位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
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按土地出让合同规定实施违约责任追究制度。
对投资额小于一定数额的工业项目,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原则上不单独供地,可采取企业将预留的研发和生产用地(房)租赁的形式获得生产经营场所。
4、要严把土地投资强度技术指标关,在用地计划上做足文章
土地投资强度标志着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也体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要从集约利用土地角度,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各行各业用地标准,包括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土地利用程度、投入产出率、财税收入亩均收益等供地标准,对新办企业严格审核把关,促进县域经济集约发展。
为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总量,国家实行严格的用地计划控制。
针对每年用地计划指标不分解到各县的具体情况,我们必须适应变化、调整思路,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控用地指标,对用地量大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项目,争取和谋划一些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占用国家及省留用指标,缓解供地矛盾。
主动适应县总体规划调整要求,以保障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需求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土地征收储备。
要坚持“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配置用地指标,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切实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对早期投入虽低,但产出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可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投资强度。
要从源头上把好土地
预审关、项目供地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占用基本农田、投资强度不达标的项目,不予供地。
5、增强领导干部依法管地、用地的意识。
严格土地管理,决不是单纯地管住卡死建设用地,限制和阻碍经济加快发展,恰恰相反,我们是要在资源约束条件下,通过节约集约用地,支持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充分利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定期对供地总量、结构、价格、变化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市场供求变化提出应对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因此,国土资源部门领导干部不但自身要加强学习国土资源相关法律法规,还要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潜移默化的渗透“既保护资源、又保障发展”的原则,引导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学习,不断增强依法管地、用地意识,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保障县域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