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对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当然可能也是有不少人知道端午节,可又有几个人明白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我们都吃粽子,但我们中有多少人想到屈原的精神对于民族的意义,又有多少人了解粽子曾经所指代的先民的心灵家园和他们的心路历程?

1、端午节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

端午节的传说有不少,但民间流传最广的不超过以上三个版本。最主流的民间传说――屈原大夫,发生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楚国。伍子胥和孝女曹娥也发生也是距今二千年左右。

又如中秋节,她的来源不甚明确,但远在周朝,就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并出现“中秋”一词。到了唐代,民间已出先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宋太祖时,朝廷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还有重阳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较悠久的历史,战国时屈原的《楚辞•远游》就有这样的诗句:“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可见战国时就有重阳的节令。相传重阳在汉初为宫中节日,后来因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所迫害,夫人使女贾氏被逐出宫中,嫁到民间,贾氏常与人谈起宫中重阳节俗,民间即知此俗。东汉时,民间流传“恒景登高避灾害”的故事,引发了重阳登高之俗。唐代,朝廷下旨定重阳为时令节,此时,重阳节应该早在民间普及了。

除了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清明节等,这些习俗的来源、演变和传说穿越历史的烟尘,经过代代传承,展现了一个民族博大、悠久的历史。

2、端午节展现了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

古人们创造了这些节日,来纪念这些忧国忧民,为民族献身的人,表达着自己的文化价值取舍观。事实上,传统节日本身包含着珍贵的民族精神养分。譬如端午节,形式上虽为划龙舟、吃粽子,但在本源上却蕴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屈原的这种精神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内含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一文化遗产经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人格的传承而更加完善。这种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直到如今。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维护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需要,是文化自觉的表现。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传统年节体系,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中国人的自然观、哲学观、伦理观、审美观、爱情观的体现。文化主体性的失落,将意味着民族精神和传统的丧失,意味着民族性的泯灭。过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仪式和环节。办好这些传统节日,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以及寓涵其中的民族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是今天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基础。

传统节日铸造民族魂,不是通过说教灌输,而是让人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养成。从孩提知事开始,就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不断受濡染熏陶,不断践履养成。而且是寓教于乐,在欢欢喜喜高高兴兴中接受浸润;在弥漫于全社会的节日氛围中,在生活气息浓郁的群体性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陶冶。它未必强烈震撼人,却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入心田,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却是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影响。成人乃至老人,许多往事已经如烟,而儿时过节的温馨仍珍藏心底,历久不磨。在“中国心”的形成中,这是无法替代、不可或缺的环节。

传统节日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节日活动因时制宜,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备夏,七夕观景,中秋赏月,重阳玩秋:亲近自然,爱护自然,融入自然,万物共融。同这种自然观相协调,形成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观。在节日里,通过礼节和仪式,营造普天同乐、与人为善的和气人际氛围,骨肉情深、天伦乐融的和睦家庭关系,体现人与人和谐的人际观、伦理观。传统节日所蕴涵的和谐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借助的巨大文化资源。

3、端午节显现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下面我们简单谈一下传统文化的概念。其一,什么叫传统文化?它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端午节,我们要念屈原、吃粽子,但我们又不能只是想想屈原,吃吃粽子,我们还应该了解屈原和粽子背后的往事,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要了解端午节,就必须知道屈原的一生。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1953年,当屈原逝世二千二百三十周年之际,他与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佛朗所瓦•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赛•马蒂被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纪念和爱戴。屈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端午节,我们边吃粽子边听故事,我们从中了解到了屈原的精神对于民族的意义,了解了粽子所引申的内涵影响了多少有志之士。我们可以从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的不朽诗篇中得到验证:唐代文秀的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殷尧藩的七言律诗“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就是小小的粽子,也有很多“文化”在里面。最初的“粽子”,是楚国的老百姓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的饼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后来演变为以芦叶裹粘米,再放入水中煮熟,即可食用。唐宋以后,更有所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即可食用,又可祭祀,也可用于礼品相赠。而且被看作夏至节的必备食品。民间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的时令谚语。

端午节的文化在生活卫生方面也体现了出来:那天,家家户户都会采些艾草、菖蒲悬于门上,据说是为屈原招魂。但为什么千百年来,这种习俗始终不变,难道只是为了招魂、避邪?从科学角度看,这些植物都具有提神、通窍、杀菌的功效。

这些都丰富、充实了端午节,形成了端午文化,致使端午节长盛不衰,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民俗节日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