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木兰非彼木兰_从_木兰辞_和动画片_花木兰_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合集下载

此木兰非彼木兰_从_木兰辞_和动画片_花木兰_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此木兰非彼木兰_从_木兰辞_和动画片_花木兰_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2.词汇及成语教学,从词语里面学习搭配的汉字。
汉字教学应该从基础阶段就加强笔画、笔顺以及部件教学,中高级
汉语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因此在教学中要强化双音节词的概 阶段应加强同音字及熟语教学,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情况有针对行
念,记忆汉字的时候,在不同的词语中使用不同的汉字,可以减少 的记性教学,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印尼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
星——明星
5.熟语教学
三、教学分析与指导
熟语是人们常用了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
根据调查的偏误情况,我们应该加强汉字教学,我们认为汉字 单位。由于形式固定,俗语中的汉字也很固定,意义具有整体性,
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凝固,我们提出了整体教学法,减少音近、形近或者音形皆近
1.从初级阶段开始强化笔画、部首的概念
而美国是一个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在美国人的头脑中,根 本没有“孝”的概念。父母把子女养到成年,子女就搬出去独自居 住。父母年老之后,并不依靠子女的照顾,而是选择养老院。因 此,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家庭成员,而是作为个体来 被对待的。动画片中的木兰,相亲屡屡受挫,觉得让家族丢尽了颜 面。而她身上又寄托着家庭的希望,她希望能够从军立功,荣归故 里,为家族争光。因此她从军的动机是想摆脱当时遭人嘲笑的境 地,通过上战场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在影片中,导演花 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写木兰是如何勤奋刻苦地训练自己,使自己成 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军队里最优秀的士兵。影片中还有一些其他 的细节。在战场上,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 地中,她十分的沮散。木须龙劝她说,毕竟是为了父亲才沦落到这 种地步的。木兰却回答说,“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父亲来的,或许我 只是想证明我能行。所以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 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从木兰的回答,我们看出了木兰替父 从军的潜意识,就是要在相亲失败后,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这完全体现了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 功,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观。在影片中,木兰最终凭借着自己的智 慧和勇敢,打败了敌军,救出了被劫持的皇帝,她的个人作用被无 限地夸大了,而这也正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淋漓尽致的体现。

《2024年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范文

《2024年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范文

《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篇一一、引言花木兰,一位在中华文化中广为人知的女英雄形象,其故事经过长时间的流传,不仅在中国文学和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从古代的史诗到现代的电影作品,花木兰的形象经历了不同的诠释和演变。

本文旨在探讨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分析其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二、中国文学中的花木兰形象在中国文学中,花木兰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北朝民歌《木兰辞》中。

这首诗描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勇杀敌的故事。

她被描绘为一个女性英雄,既有女性的柔情,又有男性的坚毅。

此后,花木兰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被多次改编和演绎,如《北史演义》、《隋唐演义》等,其形象逐渐丰富和立体化。

三、美国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花木兰的形象也逐渐进入美国文学和电影的视野。

在《木兰诗》被翻译成英文后,花木兰的故事开始在西方世界传播。

而近年来,随着《花木兰》等电影的推出,花木兰的形象在美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美国的文学和电影中,花木兰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元素。

她被描绘为一个勇敢、独立、有决心的现代女性形象,与中国的传统形象有所不同。

同时,美国作品中的花木兰也面临着与西方文化背景相符合的挑战和困境。

四、跨文化视角下的花木兰形象分析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中美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既有差异,也有共通之处。

在形象塑造上,中国文学中的花木兰更强调其女性身份和男性化特征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强调其忠诚、孝顺、勇敢等传统美德。

而美国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则更注重其独立、自信、勇敢等现代女性特征的表达。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然而,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花木兰的形象都传达了女性可以拥有与男性同等的力量和勇气,可以承担起家庭和国家的责任。

这种共通之处体现了对女性地位的尊重和认可,也反映了人们对勇敢、忠诚、孝顺等美德的共同追求。

五、结论综上所述,中美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具有跨文化的意义。

从迪士尼《木兰》与国产《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迪士尼《木兰》与国产《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迪士尼《木兰》与国产《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摘要:《花木兰》是美国迪斯尼公司于1998年推出的第36部年度动画片,该片以中国历史故事《木兰辞》的花木兰为背景,结合西方文化中的美国自由主义,对木兰这一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的诠释,构建出与中国儒家文化倡导的忠孝美德的花木兰不同又有相通的一个现代版的“女英雄”木兰故事形象,使得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有了灵魂上的交锋与融合。

本文分三章来论述国产《花木兰》的木兰形象与迪斯尼电影《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分析在文化差异背景下的木兰形象有何不同,以及在影片《花木兰》中体现出的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并对儒家文化与美国自由主义影响下的木兰形象分别作探讨。

关键词:木兰形象;儒家文化;自由主义;中美文化差异1.1由马楚成执导的国产电影《花木兰》在各大院线放映。

赵薇塑造的花木兰“忠孝两全、舍身卫国”的刚烈以及爱情悲剧令无数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赵薇版的花木兰没有一如既往的将花木兰表现为气质英武,而把眼光更多的放在了“女性的角色上”。

从别父,从军、征战、乃至遭遇爱情、被出卖、刺杀、还乡,层层迭起中,木兰始终陷于复杂的情感矛盾和心灵挣扎里,在女性的本质和男性的环境中让人既怜且惊。

赵薇扮演的木兰形象,是将自己的女性阴柔完全收藏,在夜深无人语时才拿出来与内心独白。

1.2迪斯尼将中国的花木兰推向了全世界。

它的成功在于它以诙谐幽默的手法揭开了中国这个古老东方的神秘面纱,成功的再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

迪斯尼版本中花木兰语言幽默风趣、鲜明个性、追求自由,成了一个说话的时候会耸肩膀,可以由着自己性子做事说话的典型美国女孩,有着不同一般的轻松幽默的美式街头风格,木兰在迪斯尼公司的塑造下成为一个普通的邻家女孩,没有太多的责任压在肩上,而更多的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为个人成功而不断奋斗。

2.1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下,花木兰是人们理想的一个化身,既是替父从军奇女子,又是待字闺中的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怀念故乡的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家。

从《木兰》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_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调查研究毕业论文

从《木兰》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_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调查研究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木兰》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调查研究摘要: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传奇女性形象,南北朝民歌《木兰辞》记录了中国最早的木兰故事,宣扬了中国的忠与孝的思想。

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在中国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一直被视为巾帼英雄的代表。

近代女革命家秋瑾曾引用她的典故入诗,“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成了中国家长激励女儿最常用的话语.可见,中国人是非常推崇花木兰的英雄事迹的,有趣的是在中国,花木兰并没有延续自己抗击匈奴的符号意义,却成了最古典式的女性形象。

1998年,根据木兰故事改编的迪士尼动画《木兰》,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重新刻画了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她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孝女,更是一个敢于追求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时代女性。

中国的花木兰在迪士尼的重塑下,认同和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融入了美国文化。

本文引言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以迪士尼影片《木兰》为例,分析了本次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调查的目的。

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现状作了梳理,对目前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现状进行了简单回顾。

第三部分分析了迪士尼影片《木兰》中反映出的中美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以中国传统的《木兰辞》与迪士尼影片中《木兰》为例,通过对比分析花木兰这一形象,从忠孝之道与自我追求、男尊女卑与女性主义、传统相亲与自由恋爱三方面介绍了中美文化的差异,然后总结了中美文化的融合,即电影《木兰》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素材,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诸多特点。

第四部分通过对运城学院外语系,中文系和数学系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电影对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的影响以及大学生所持有的跨文化价值观。

第五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对目前大学生的跨文化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跨文化意识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

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

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导言:《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英雄故事,在1998年被迪士尼改编为动画电影。

该影片讲述了一个敢于追求自己梦想的中国女孩花木兰假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作为一部诠释中国文化的动画片,它成功地将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美国电影制作技巧相结合,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价值观念、艺术表现等方面探讨《花木兰》中所体现的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

一、人物塑造中的文化认知《花木兰》中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同时也融入了美国电影制作的元素。

女主角花木兰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勇敢,她顽强地追求梦想,为了父亲代替其从军。

她不仅表现出典型的中国女性柔情,还展示了坚毅,与传统中国女性形象相符。

然而,在花木兰的塑造上,影片也融入了一些美国化的元素。

比如,花木兰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的意志,这与传统中国女性形象有所不同。

这种塑造方式使得《花木兰》在中美文化的传播中更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奠定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

二、价值观念的展示与对比《花木兰》中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这在影片中得以体现。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行为既表达了她对家人的责任感,也展示了父女情深的感人场面。

通过这种方式,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中亲情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理解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

与此同时,影片也展示了西方价值观念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追求。

在花木兰与训练队友相处的过程中,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队友们的尊重和认可,展示了个人价值的重要性。

这种展示方式凸显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认知与尊重。

三、艺术表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融合《花木兰》在艺术表现方面融合了中美文化的元素,体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相互认知的特点。

在影片中,无论是细节的描绘还是场景的刻画,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比如,中国传统的音乐、服饰和建筑都得以充分展现在影片中,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具有浓厚中国风的世界。

重写经典:中西方差异——以迪斯尼动画《木兰》对《木兰辞》的改写为例

重写经典:中西方差异——以迪斯尼动画《木兰》对《木兰辞》的改写为例

《重写经典:中西方差异》——以迪斯尼动画《木兰》对《木兰辞》的改写为例摘要: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传奇女性形象,南北朝民歌《木兰辞》记录了中国最早的木兰故事,宣扬了中国的忠与孝的传统思想。

1998 年,根据木兰故事改编的迪斯尼动画片《木兰》,重新塑造了具有女性主义精神的花木兰形象,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对迪斯尼动画中的花木兰形象的解读。

本文从美国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入手,主要从女性主义的研究角度来考察花木兰的新形象和其寻求自我的女性主义意识,并通过中西文化背景下对花木兰新形象的解读,探讨了中西的差异。

关键词:花木兰;形象;重写经典;中西方差异花木兰作为中国传统女性形象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她的故事一直流传在人们的心中。

关于这位奇女子的传说最早记录于南北朝民歌古乐府《木兰辞》,诗中记载了木兰为了年迈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为了保家卫国,毅然“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从此女扮男装,替父出征。

《木兰辞》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位“忠”和“孝”化身的巾帼英雄,木兰十二年乔装隐忍,沙场出生入死,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8 年,以中国传统的花木兰的故事为背景,美国著名动画公司迪斯尼制作出品的长篇动画巨片《木兰》。

不同于以往对花木兰形象的诠释,该动画片有着强烈的女性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花木兰被重塑成一名不仅孝顺父母,热爱祖国,更勇于突破传统意识的束缚,追求自由,寻求自我,有着独立思想和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的新女性形象。

美国迪斯尼动画《木兰》以外国人的审美观来诠释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其所塑造的花木兰形象不仅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同时也为女性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获得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普遍接受,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成功。

片中木兰新形象的成功塑造,她身上所折射出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是进行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视角。

一、封建制度下中国传统的花木兰形象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代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关于“木兰从军”的故事在中国有很深的渊源。

中美木兰形象比较与文化内涵剖析

中美木兰形象比较与文化内涵剖析

中美木兰形象比较与文化内涵剖析作者:孟繁欣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6期摘要: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恪守孝道,她的巾幗英雄形象千百年来被大家所熟知。

然而1998年美国迪斯尼动画片《MULAN》以幽默、夸张的手法再现了花木兰的英雄事迹,呈现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木兰形象,同时也让世人对木兰这一经典形象有了新的解读。

本文就木兰在两部作品中的形象从生活、爱情和从军动机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并试图挖掘差异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木兰;形象差异;文化内涵一、中美木兰形象的差异(一)生活中的木兰1.外貌方面花木兰凯旋之后恢复女装时的描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的年轻姑娘,她怎么会不美呢?所以虽然《木兰辞》中并未对花木兰的外在形象进行详细的描述,但通过侧面描写说明木兰的形象应该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符合中国人民对传统女性的想象。

所以作为千古传唱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美女形象。

2.性格方面《木兰辞》中的木兰忠和孝是其最大的性格特征,其中记录的木兰在生活中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

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初衷“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便可清楚明了的知道,木兰并非出于个人性格喜好,喜欢征战沙场,而是为了一个“孝”字,因为父亲年岁已高,而家中又没有兄长,所以木兰代父从军,去边关打仗,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队生活。

(二)木兰与爱情1.传统婚姻与自由恋爱的碰撞《木兰辞》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便表现了木兰在十几年的军旅生活中不仅仅要像个男人一样,参加艰苦的战斗,还要压抑自身的性别特征,这种特征既包括心理上的还包括生理上的,这样才能在军营中保全自己。

但是,对于像花木兰这样正直花样年华的妙龄少女来说,女人一生中最关键的事情——婚姻,也在被压抑、被耽误。

从迪斯尼《木兰》与国产《花木兰》看中美女性文化差异

从迪斯尼《木兰》与国产《花木兰》看中美女性文化差异

作者: 冯英杰
作者机构: 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8-1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0期
主题词:�花木兰》;迪斯尼;马楚成;女性文化
摘要:1998年,中国脍炙人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搬上了银幕,制作成大型动画片《木兰》,在全球赢得了票房佳绩。

2009年11月,由香港导演马楚成执导的中国国产电影《花木兰》在各大院线放映。

赵薇塑造的花木兰“忠孝两全、舍身卫国”的刚烈以及爱情悲剧令无数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通过对比“美国花木兰”与“中国花木兰”,可以激发人们欣赏电影时的文化敏感度,提高人们对中美文化差异的认识与了解,从而保障跨文化交际能够有效地进行。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最新文档资料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最新文档资料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故事来源于中国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辞》。

《木兰辞》是一篇叙事诗,讲述了在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派兵侵扰中原地区,北魏朝廷大量征兵以抗强敌的背景下,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从军十二年,屡建奇功。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

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

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

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1998 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花木兰的故事,投资制作了动画电影《花木兰》(Mulan),从西方人的视觉和审美,再现这一中国传奇故事。

这部影片一上映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迪斯尼公司又一动画经典。

虽然故事情节大同小异,电影也极力通过很多中国元素努力打造一个中国化的外包装。

但是影片从人物塑造到语言风格无不彰显着西方文化色彩。

本文将具体分析文化的几个组成要素在影片《花木兰》和中国传统木兰传奇中的体现,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木兰的性格塑造中国传统故事里的木兰温婉贤淑,勤于女工,是个典型的中国古代女子形象。

当她为了年老伤病的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重重困难,毅然从军,不仅体现出她的勇敢,更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

中国古代的孝文化是中国人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孝对一个人的要求,根据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木兰的父亲哪怕伤痛在身仍然要应征,是孝的一种体现,而木兰代父从军更是对孝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这个传统故事的伦理出发点,体现了个人应该报效国家,孝敬父母等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而在电影中的花木兰从外形的塑造上看是西方人眼中典型的东方美女的形象:柳叶眉、樱桃嘴、单凤眼,每只眼睛斜翘了45 度。

而这种造型其实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有一定的出入。

从《木兰辞》与迪斯尼《木兰》的对比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从《木兰辞》与迪斯尼《木兰》的对比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从《木兰辞》与迪斯尼《木兰》的对比看中美文化的差异花木兰的故事源自于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辞》,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奇女子,其事迹流传了千百年,影响深远。

然而美国迪斯尼公司发行的动画片《木兰》,以美国的文化取向诠释《木兰辞》中的精神内核,将这个中国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孝女故事改写为好莱坞语境中女英雄的故事,在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传播其特有的文化观念。

本文通过对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构筑的木兰形象的分析来探讨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1、中美文化传统思想的差异:规矩守礼——自由开放《木兰辞》一开始写的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而这短短的两句话便交代了花木兰在家里的地位和分工——织布刺绣,以及其传统的古代女性形象。

《木兰辞》里的木兰含蓄而落落大方,具有典型的东方女子特征。

而美国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一开始却是木兰穿着短衣短裤,拿着毛笔在手上抄写着妇言妇容,以这种作弊方式期望通过媒婆的考验。

紧接着在媒婆考核面前错乱百出,惹祸连连,她彰显了美国文化中自有个性的色彩,是一个鲜活叛逆的现代女性。

这实在是与中国传统妇女那贤惠,娴静的形象具有天壤之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儒家、佛家及道家等各个学派的学说之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男耕女织”是传统文化的鲜明写照。

在中国封建时代,女子要谨守本分,遵从“三从四德”。

而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大熔炉”国家,没有什么传统观念束缚人们的思想。

早期的美国移民从欧洲大陆来到新大陆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和束缚,寻求自由,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因而美国人的性格和思想具有离经叛道、追求自由的特点。

木兰在最后战胜匈奴,皇帝给予她最高的荣誉的时候,她高兴的跳起来,抱着年迈的皇帝,并没有谢恩,就与她的同伴们拥抱在一起。

这个在西方感情外放的过度里很正常,用他们正常的社交礼仪来看,只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以中国的的花木兰形象和迪士尼的花木兰形象说明比较文学的方法

以中国的的花木兰形象和迪士尼的花木兰形象说明比较文学的方法

以中国的的花木兰形象和迪士尼的花木兰形象说明比较文
学的方法
木兰诗是中国的北朝民歌,也是民间流传的故事,迪士尼的《花木兰》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动画片,二者应该有着本质的不同。

1.动画片里木兰去选媳妇、花家的祖先聚拢开会、在军营里的种种趣事和最后在皇宫的对决等等,根本就是导演为了增加趣味性而自己编造的,为了给小孩子看。

2.根据木兰诗,木兰应该有个姐姐和幼弟(当然不排除木兰诗里的描写也是民间编造)而动画片里没有体现,况且里面的什么小火龙根本就是神化了。

而且李翔将军和木兰的关系也没历史记载。

3.木兰是北魏人,可里面的人物造型、生活器具都不符合北魏的特征。

最后皇帝的一幕更是荒谬,先不说火药的运用主要在宋朝才推广,单就皇帝这个形象本身来说就漏洞百出。

总之,木兰诗是文学欣赏或者历史品读,动画片只是迪士尼的发挥而已,起到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作用,切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电影《花木兰》通过女主角的形象和故事情节,折射出了中西文化之间在性别角色、家庭观念、军事文化、审美观念和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在性别角色上,中西文化对女性的期望和对待方式有所不同,而家庭观念和礼仪的差异也在电影中有所体现。

在军事文化方面,中西文化对勇气和荣誉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而审美观念在服饰和外表上表现出不同。

教育观念的异同也在电影中有所展现。

电影《花木兰》通过角色的刻画和情节的展现,深刻呈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花木兰、中西文化、性别角色、礼仪、家庭观念、军事文化、审美观念、教育观念、差异、角色刻画、情节展现、深刻思考1. 引言1.1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影片还描绘了中西文化在礼仪与家庭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孝道和家族传统,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独立和自我实现。

花木兰在面对家庭和父亲的期望时,必须在传统和个人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展现了中西文化对家庭观念的不同看法。

电影《花木兰》通过角色的刻画和情节的展现,深刻呈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包容。

2. 正文2.1 中西文化在性别角色上的不同体现中西文化在性别角色上的不同体现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通常被认为是家庭的顶梁柱,负责传承家族血脉和承担家庭重任,而女性则被赋予了温柔、体贴、顺从的角色。

这种性别角色的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男女平等的理念更为普遍。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可以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这种性别平等的观念在西方的电影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女性角色往往是坚强、独立、勇敢的。

电影《花木兰》正是通过展现主人公花木兰一路战胜困难、成长为真正的英雄的过程,呈现了中西文化在性别角色上的差异。

木兰形象的文化变迁——从乐府《木兰诗》到卡通《花木兰》

木兰形象的文化变迁——从乐府《木兰诗》到卡通《花木兰》

木兰形象的文化变迁——从乐府《木兰诗》到卡通《花木兰》木兰形象的文化变迁——从乐府《木兰诗》到卡通《花木兰》一、前言:木兰的传说与乐府文学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女性英雄形象,而木兰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从乐府《木兰诗》到迪士尼的卡通电影《花木兰》,木兰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演进。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木兰形象的文化变迁,并分析这背后反映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二、乐府《木兰诗》:木兰的初现乐府《木兰诗》是中国早期乐府诗中的一首,被广为传唱,成为了木兰形象的典范。

诗中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发扬军旅精神的故事。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木兰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以及她对家国的忠诚。

《木兰诗》的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那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经历了动荡的时期,社会对于家国忠诚和男女定位的思考也逐渐兴起。

木兰的形象从乐府诗中传达出的主题正是这些社会思潮的体现,她勇敢而坚定地走上了男性的战场,以传统社会角色的突破来成全自己的担当。

三、木兰形象的演变:变幻的时代与文化木兰形象并不止于乐府《木兰诗》,在后来的中国文学、戏剧和艺术作品中,木兰形象发生了多次的改变和演绎,这也正是时代和文化背景变迁的反映。

1. 唐代:文人雅士的书写唐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雅士开始以自己的视角书写木兰的故事。

他们关注的是木兰的性别身份转换和情感体验,将其视为情爱和家庭之间的抉择。

木兰的形象开始变得柔美与妩媚,表现出了一种女性矛盾与思索的姿态。

2. 北宋:女性操刀的重新解读到了北宋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加强,女性应该尽忠守节地为家族服务成为社会共识。

在这一时期,木兰的形象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她不再是为了取悦父亲、娶亲成婚的典型女孩,而更多的是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的身份,表现出了对家族、国家和血脉的忠诚。

3. 明代:社交焦虑与伪装自我明代社会的变革,让人们面临着许多社交挑战和困扰。

这个时期的木兰形象变得更多样化,她不再是单一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社会普通女性装扮成男儿的代表。

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

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

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原卷版)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得分: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

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

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

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

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

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

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

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

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

例如,随着地理上的隔绝,同一种语言会分化为各种各样的方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网络和不同的“市民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会疏远、隔膜起来。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

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

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

试析《木兰辞》与美国电影《Mulan》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试析《木兰辞》与美国电影《Mulan》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试析《木兰辞》与美国电影《Mulan》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试析《木兰辞》与美国电影《Mulan》中的中美文化差异导言:《木兰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讲述了军旅中的一位女英雄木兰的故事。

而迪士尼的《Mulan》(中文名《花木兰》)则是根据《木兰辞》改编而成的美国动画电影。

这两个作品虽然都以木兰的故事为基础,但是由于源自于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中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本文试图从故事主题、人物形象、价值观念和艺术风格等不同角度对这两个作品进行分析,以探究《木兰辞》与美国电影《Mulan》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故事主题比较《木兰辞》以中国古代的军事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女子木兰为了替父从军,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故事突出了女性的坚韧勇敢以及家国情怀,强调了家庭责任和忠诚。

而美国电影《Mulan》则更加注重女性主义和自我实现。

故事中的花木兰并不是为了替父从军,而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价值和自由选择踏上了战场。

电影中强调了她作为女性的坚强和勇敢,强调了个人的追求和自由意志。

从故事主题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兰辞》更加注重传统的家国情怀和女性的责任感,而《Mulan》则更加强调了自我实现和个人追求的价值。

二、人物形象比较在《木兰辞》中,木兰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

她的形象强调了孝道和忠诚,具有女子贞石,勇敢无畏、反抗封建礼教的个性特色。

而在美国电影《Mulan》中,花木兰的形象则更加强调了现代女性的自主性和坚强。

她打破了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代表了女性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

这两个作品中的木兰形象都带有强烈的女性特质,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

《木兰辞》中的木兰更加注重传统的女性美德,而《Mulan》中的花木兰则更加强调了自主性和坚强。

三、价值观念比较《木兰辞》中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忠诚、孝道、勇敢和家国情怀上。

木兰为了替父从军,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父母、国家的忠诚和尊重。

从动画片《花木兰》再谈中美文化差异

从动画片《花木兰》再谈中美文化差异

从动画片《花木兰》再谈中美文化差异摘要:动画片《花木兰》是一部取材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动画作品。

动画影片虽然一定程度上采用了中国元素,这也是其成功的基础之一,但动画影片体现得更多的是美国梦等美国的价值观,而其取材原作《木兰辞》背后的中国文化元素是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忠孝等价值观。

关键词:木兰男尊女卑个人价值美国梦动画片《花木兰》取材自中国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辞》。

《木兰辞》讲述的是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二载后凯旋回朝,谢辞赏赐,回归故里的故事。

塑造的是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宣扬的是忠孝的思想。

故事的背景是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

动画片《花木兰》是迪士尼公司与美国动画艺术家们运用中国题材推出的第一部中国元素的动画片,将中国千百年来的经典故事具体化和戏剧化,忠实于中国元素的同时,加入美国的元素和价值观,呈现的一部中国题材与美国文化混合的动画作品。

花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和忠孝两全的形象被追求自我实现和平凡人也能实现个人价值的美国梦精神取代。

再看这部影片,或许能感受美国梦与中国梦价值取向上的不同所在。

一、《木兰辞》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千百年来,封建中国宣扬的是忠孝,而《木兰辞》里的木兰虽是女性形象,但她替父从军,凯旋归朝所体现的也是忠与孝的精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开篇木兰的叹息与忧虑来自于征兵的文书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实际情况。

鉴于此,违背可汗的旨意是有违“忠”的主流精神的,但父亲年长而弟弟年幼,父亲从命出征唯恐一去不复返。

于是木兰选择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么一个忠孝两全的办法。

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木兰辞》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为了家庭及集体的利益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对集体的奉献精神。

替父出征体现的是忠孝的传统中国文化,而为什么出征的主人翁是女性使得这个故事为世人传诵和喜爱呢?中国古代没有年幼男性替父出征或者次子替长子出征的故事吗?笔者认为,使该故事特别出彩的背景是封建社会农耕文化男尊女卑的思想。

从《木兰辞》与电影《花木兰》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木兰辞》与电影《花木兰》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木兰辞》与电影《花木兰》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以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辞》为蓝本,刻画了一个典型的美国木兰的奋斗。

本文主要从两者在文化符号方面比较,揭示了两者对比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电影《花木兰》中,有一些典型的中国文化的符号,比如皇帝、家族、祖宗、龙、长城等。

这些符号在影片中的运用,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代表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在中国文化中,皇帝是九五至尊,是上天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帝居住在深宫,不仅是普通老百姓可闻不可见,朝廷大臣也不可能随时与皇帝接触,就算是皇帝的子女,在大庭广众之时也要对皇帝行君臣之礼。

而在美国影片中,木兰只因为击败敌君,就能在朝廷大堂与皇帝面对面谈话,甚至在情绪激动之时与皇帝拥抱。

这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就算是想,也都算犯了滔天大罪,触犯了龙颜。

皇帝这个符号,美国影片平民化的处理,完全违背了中国礼数中的形象。

这个平民化的形象背后,是美国文化中的平等思想,每个人都是法律意义上的独立人,每个人拥有和其他人同等的地位。

个人的奋斗可以使人摆脱出身的影响,与一些有社会地位的人一样拥有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中国符号是祖宗、祠堂。

中国的祠堂,是一个极其严肃和庄重的地方。

它代表了一个家族的根基和历史,是与家族命运,个人生存,和精神需求相联系的地方,具有无比的权威。

而美国电影对木兰祖宗的描写,则与中国文化心目中的祖宗描写相去甚远。

影片中,祖先完全没有身份和尊贵的仪态,为了木兰从军的事情吵作一团。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木兰一定会给我们添麻烦”。

旁边一男祖宗,“别看我,她可是你家那边的人,”一个拿算盘的祖宗“如果她被发现,她一辈子都会抬不起头来,花家祠堂会声望全无,千百年传统沦丧”另一个人马上补充,“财产也回全部没收。

”凡人的情绪,抱怨,推脱,这些美国祖宗全都有。

这些描写很难被认为是对中国文化的移植。

它们实质上是美国式的文化观念附着在中国化的符号上。

这些观念,即是刚才讨论的平等的思想。

从木兰辞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木兰辞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木兰辞》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花木兰——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性英雄一直作为民族骄傲牢牢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他隐姓埋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代父从军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颂。

虽然对于故事本身的真实性我们都已无从考证,但每当我们读到那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古乐府《木兰辞》时,那个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巾帼英雄形象立刻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花木兰几经沙场,出生入死,乔装隐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以及中国妇女勇于献身的可贵品质都在花木兰身上得以完美的体现。

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精神原则和民族灵魂。

动画片《花木兰》体现的是西方的现代精神理念,如花木兰不在局限于自己的女性身份,不断地突破自我,即使身份被识破也毫不退缩。

她成了一位挑战自我,力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新时代女性。

不仅如此,她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花木兰》播出后不久便风靡全球,它获得了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年龄段观众群体的接受,不仅是在中美两国,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它所塑造的西式花木兰形象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同时也为女性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木兰辞》开篇就指出,木兰代父从军的动机是为了践行孝道——“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战争爆发了,可汗开始在全国大肆征兵,十二卷军书,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而父亲体弱年迈,木兰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男扮女装,替父出征。

“如果不是因为当时的国家需求与木兰的家庭情况之间发生难以解决的矛盾,木兰本人并没有参军的念头,更没有‘欲与男性试比高’的主观愿望”。

除此之外,文章开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木兰的叹息声已经压过了机杼声,可见木兰心中的万千愁绪,这也是作为一个子女,最真切的孝道流露。

木兰的愿望只是作为子女单纯地替父亲分忧,她本人并没有任何参军的念头,更没有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s errors; type; teaching instruction
[责任编辑:董 维]
(上接第63页)
中国长期处于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的统治之下,在当时已有了 的差异,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因此希望人们能
最初的女权主义的意识,要求男女平等。而且,当时南北朝的社会 够多渠道的了解西方的文化,找出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提高我
关键词:《木兰辞》;电影《木兰》;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J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2)03-0063-01
一、引言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塑造了木兰这么一位女英雄形 象。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英勇杀敌。战后,立下奇功的她却 辞官不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千百年来,这个勤劳,孝顺, 勇敢的木兰的形象在中国深入人心。1998年,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根 据《木兰辞》,拍出了其第36部动画片《花木兰》,创造了票房佳 绩,一举夺得“全美电影票房榜”冠军,但在中国却没有引起多大 的反响。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所创作的木兰被赋予了浓烈的美国色 彩,是一个追求自由,探索自我价值,富有强烈女权主义意识的 人,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木兰,因此激发不起我们的文化认同感。本 文将对《木兰辞》中的木兰和动画片中的木兰进行对比,并简要的 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的原因——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希望通过本文 能加强人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与了解,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 顺利进行。
2012年第3期 总第113期
文学艺术
No.3. 2012 Sum 113
此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林晓颖
(闽江学院外语系 福建福州 350011)
摘 要:中国脍炙人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讲述了主人公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功,回朝后辞官与家人 团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勇敢的形象。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把《木兰辞》搬上银幕,制作了大型动画片《木兰》。虽然该影片 取材于古老的东方故事,但却被赋予了浓烈的美国色彩。本文对《木兰辞》和电影《木兰》中木兰的形象,从军动机,婚姻观等进行对 比,分析了两者所展现的中美文化的不同,希望通过该文能加强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而美国是一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根本就没有经历过 封建社会这一发展阶段。美国最早的移民就来自欧洲大陆,他们就 是为了摆脱欧洲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束缚而来的。追求自由是美国人 典型的性格特征。动画片中的木兰不明礼教,无视这个社会对女子 的要求以及女子所应具备的美德。她本身就是一个假小子,从不注 重打扮,当被家人安排去相亲时,根本不知如何化妆,因此在动画 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顶着两片猴屁股式的腮红的“丑女子”。媒人叫 她泡个茶,她也弄得手忙脚乱。她甚至记不住女德的内容,在相亲 中,为了应对,她还把这些抄在手臂上。相亲回来,她跳到花园的 桥上去,甚至爬到墙头偷看使官的招募等等。在中国人眼中,这绝 不会是《木兰辞》中那个木兰的所作所为,而在美国人眼中,这样 的木兰却颇为符合他们的胃口。因此,两者在形象上有着很大的差 异,一位温柔贤淑,勤劳能干,孝敬父母,一位性格外向,大大咧 咧。而这正是中美两个社会不同观念的体现。
而美国是一个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在美国人的头脑中,根 本没有“孝”的概念。父母把子女养到成年,子女就搬出去独自居 住。父母年老之后,并不依靠子女的照顾,而是选择养老院。因 此,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家庭成员,而是作为个体来 被对待的。动画片中的木兰,相亲屡屡受挫,觉得让家族丢尽了颜 面。而她身上又寄托着家庭的希望,她希望能够从军立功,荣归故 里,为家族争光。因此她从军的动机是想摆脱当时遭人嘲笑的境 地,通过上战场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在影片中,导演花 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写木兰是如何勤奋刻苦地训练自己,使自己成 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军队里最优秀的士兵。影片中还有一些其他 的细节。在战场上,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 地中,她十分的沮散。木须龙劝她说,毕竟是为了父亲才沦落到这 种地步的。木兰却回答说,“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父亲来的,或许我 只是想证明我能行。所以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 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从木兰的回答,我们看出了木兰替父 从军的潜意识,就是要在相亲失败后,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这完全体现了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 功,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观。在影片中,木兰最终凭借着自己的智 慧和勇敢,打败了敌军,救出了被劫持的皇帝,她的个人作用被无 限地夸大了,而这也正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淋漓尽致的体现。
木兰的女扮男装是导演对新时期阴盛阳衰现象的一种展现。木兰在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教育出版
军队中时最优秀的士兵,她击败匈奴兵,力挽狂澜,救出被劫持的 社,1999.
皇帝,得到全国人民的膜拜,得到皇帝的拥抱。她明显优于影片中
[3]高莉.试析《木兰辞》与美国电影《Mulan》中的文化差异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nearly 54million word corpus of Indonesian students to investigate the Chinese characters error of Indonesian students, gross error word for735, we describe error and to do the analysis, an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ypes of errors, to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instruction.
的偏误。
首先从笔画的教学开始,然后加强笔画组合的教学,这样增强
况且看到那么多的商店,我就紧不自禁,买了很多东西。(情
了学生对汉字整体的理解,能够减少日后的偏误纠错。其次,部件 不自禁)
又称偏旁,是有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般合 四、结语
体字都是由部件组成,因此部件教学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印尼留学生的汉字偏误量还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
二、两位木兰形象上的对比——传统与自由的对撞
中国,这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深受儒家,道家及 佛教思想的影响,整个社会有自己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体系。在这 个传统中,男女的社会分工明显不同,“男耕女织”是这种社会鲜 明的特色。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女子要守本分,要遵守“三从四 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辞》一开头,就为我 们勾画出典型的中国古代女子形象。在男耕女织的年代,她掌握着 社会要求女子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她又是一位懂得打扮自己的 美丽女子。“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回到家,她就脱下战 袍,穿上了旧时女装,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
如:
字偏误。
幸苦——辛苦 庄力——压力 无楼——无数 拨——拔
(1)晚上十一点半退迟到半夜一点,到宿舍已经三点了。(推,
2.音近偏误
有推迟的意思。)
此类偏误是用读音相近的汉字或者同音字来代替正确的汉字。
(2)追上了就跟哪位军人说:“对不起,你能不能帮我跟大个子
联续剧——连续剧 开时——开始 出了——除了 名 军人说我不能收这个钱。”(那和哪意义不同)
风气相对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的社会是允许女性有理想有 们的文化敏感度,从而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抱负的,但必须在男性的外衣之下,女扮男装是当时社会所认可
的。
参考文献:
在现代文明中,女性在众多领域都已超越了男性。动画片中,
[1]林大津.跨文化交际学[M].福建:福建人们教育出版社,2005.
三、二者从军动机的对比——忠孝与个人主义的对抗
《木兰辞》中有这样的描述,“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 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可见木兰当初从军,是因为她实在不忍心让年事已 高的父亲披上盔甲上战场。她的这一举动实属无奈之举,同时也是 对家庭做出的牺牲,也体现了中国千百年以来所推崇的“百善孝为 先”的美德。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社会伦理规范的体现,即个人要 对家族长辈尽孝,为国家尽忠。
2.词汇及成语教学,从词语里面学习搭配的汉字。
汉字教学应该从基础阶段就加强笔画、笔顺以及部件教学,中高级
汉语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因此在教学中要强化双音节词的概 阶段应加强同音字及熟语教学,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情况有针对行
念,记忆汉字的时候,在不同的词语中使用不同的汉字,可以减少 的记性教学,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印尼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
Lin Xiao-y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11,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popular ballad Ode of Mulan told a legendary story of an obedient lady called Mulan who disguised as a man and took the place of her father to join the army. In the battlefield she won honor and glory but she refused to act as an officer and chose to go back home instead. The poet created the image of Mulan characterized as pius, brave, diligent and kind. The Ode of Mulan was shot by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as cartoon Mulan in which the heroine was endowed with the A merican thinking and values. Through comparison of Chinese ballad Ode of Mulan and cartoon Mulan, the paper intends to analysize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t’s hoped that this paper will enrich people’s knowledg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hus ensu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