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来文化对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影响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开题报告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87c39f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4.png)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华文明的重镇。
近现代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也不例外。
近现代建筑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时代的记忆和历史的变迁。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严格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价值,也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珍贵文物,充满了艺术和人文精神,在历史与艺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因此,研究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对于了解北京城市文化、城市建筑发展史,以及传承和弘扬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1.研究近现代外来文化对北京城市建筑的影响。
2.探讨外来文化对北京近现代建筑的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影响。
3.分析北京近现代建筑的文化背景、艺术风格及其历史意义。
4.总体评估近现代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的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近现代的北京城进行实地调查,全面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方向;接着,收集与近现代城市建筑相关的资料,分析不同文化对于建筑的影响,进而探讨外来文化对于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影响。
在理论方法上,我们同时运用了历史文化研究、艺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多种综合性的学科。
四、预期结果
通过研究北京近现代建筑中外来文化的影响,我们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北京城市建筑的历史发展过程、推断外来文化对于建筑的影响、重
要建筑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进而为保护和传承这段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宝贵的参考。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b6c4897902768e9951e738d6.png)
代科学为基础的建筑学著作;
5. 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实现了近代化。
4· 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特别是柯布西耶)
三·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 1· 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并存。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本质上有代表封建 关系的传统建筑,和殖民地性质的西式建筑两类。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
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关于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
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
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
仅就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的宏观而言,三个重要时期:
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 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 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例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 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 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
中国营造学社
-- 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事实上它不 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 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④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如南通、无锡、 石家 庄、蚌埠(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有小渔村迅速发展 起来); ⑤政治文化中心,如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3· 从建筑风格、思潮看,“共时”的特点,远超出 “历 时”的特征。 · 随着西风东渐,西方2千多年经历的各种建筑式样、风 格,以及正在发生的新建筑,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如 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 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式等。 ·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也因为西化洋化,出现了诸多变 体;
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的影响探讨
![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的影响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815177e02768e9951e73820.png)
的传统 的批评 E l 吻来说就是“ 资本主义的人不 为己天诛地灭” , 管它 什 么材 料 , 只 有对 人 有利 一 概用 之 。 一般 而 言 , 西方 古 典建 筑 文 化 的 构成就是从原型到细节的逻辑思维过程。 这是因为西方 的传统哲学 认为 , 几何是最为完美的物质形态 , 也是构成宇宙的根本。这样 , 形 而上学 的哲学思想便贯彻到了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的形成 、 发展过程 中, 必然使得了西方古典建筑文化都是简单几何构成 的。中西方古 典建筑文化与形式 的差别, 主要表现在 : 一方面 , 如果说我国古典建 筑存在神话 的话 , 那么这个神话就是我国以儒家学派思想为主的多 元信仰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建筑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 , 都 同西方 古典建筑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别。从宏观方面来看 , 如果我们用西方 的几何形体描述的话 , 根本无法很好地描述我 国传统古典建筑 的基 本形态。 比如对北京 的乾清宫而言, 我们就可以看出, 中国传统文化 核心就是儒家思想 、 阴阳八卦 、 五行相生相克以及龙凤 图腾等 , 而且 这些在我国传统古典建筑 中无一不包含于其中。这些 , 则是西方古 典建筑文化以及任何几何学说所无法 比拟与解释清楚的。此外 , 从 微观方面来看 , 中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也是不尽相
我国的传统建筑具有极其强烈的自身文化气息然而随着现代建筑设计建筑工艺建筑文化的引入我国的传统的建筑文化受到了极其强烈的冲击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的建筑业的影响之大亘古以来从所未有在几乎所有的大规模现代化施工中我国的传统的建筑文化已经几乎绝迹目前硕果仅存的就是我国的保护文物历史遗迹宗教建筑等
民营 科技2 0 1 3 年第3 期
我国的传统 的儒家教育告诫我们一定要遵从 自然 ,顺其 自然 , 然而 , 从2 0世纪 4 0年代起 , 我 国却开始了以人定胜天为基本理念 的向 自然的宣 战。无论人类最终能否征服 自然 , 至少人类在 自然中 已经 占据 了一席之地 , 人类既影响了自然 , 也被 } j 然所影响。 建筑就 是这样一种形式 , 既征服 了自然 , 又被 自然所影 响, 二者相辅相成 , 相 得益 彰 。 建筑不仅与 自然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 而且建筑之问以 及 文化 之 间 也存 在 着互 相 影 响 的关 系 , 我 国的 近年 来 的建 筑 风 格 既 受到 了多元 文化 的影响 , 又有着严重的西化 的倾 向, 我 国几乎所有 的城市建筑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西式建筑风格, 以至于当你置身另一 座城市时周遭的建筑看起来似曾相识 。 我 国的传统建筑具有极其强
浅谈外来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的影响
![浅谈外来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0d823f852d380eb63946d99.png)
浅谈外来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的影响文化是世界上各民族在生存、生产以及发展中不断累积而成,随着全球化对世界上所有民族影响力不断增加,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正在随之不断趋于世界化,这也就促使了不同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与共享,全球化标志着跨越国界的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这也造就了外来建筑文化在我国各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建筑信息受到全球化影响其传播速度与范围也在不断增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将建筑逐渐推向了全球化视野,世界建筑多元化理论与思潮对中国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使外来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建筑文化通过交流和共享不断融合、创新以及发展,并且我国现代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的互動有着悠久的历史。
现阶段外来建筑文化虽然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产生很多影响,但是外来建筑文化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建筑文化通过交流、互动、融合等方式,在我国各地区逐渐衍生出了具有地域特色、传统特色、西方特色为一体的现代建筑,对促进我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古代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及影响分析我们在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过程中,需要通过历史角度对外来建筑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等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明确外来建筑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产生的影响,对研究外来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是宗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使外来建筑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佛教与伊斯兰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将佛教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引入中国,同时中国古代的外贸活动也将外来建筑文化传播到中国,例如,1557年葡萄牙人在中国澳门地区借居并开始贸易的使其,葡萄牙人在澳门租界内建设出很多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建筑,这同时也是最早出现在中国的西式建筑,而1685年后清朝政府开始施行“广州十三行商”的中外贸易制度,外国商馆的建设依旧以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特色为基石,这也是中国古代时期第一次将西方建筑传播到内陆地区。
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关系
![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282b8e3551810a6f5248693.png)
浅谈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关系【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现代主义风格正在吞噬着一部分悠久文明的传统文化资源。
地域主义倾向就是这一文化反思在建筑领域的直接反应。
它的产生不仅是对正统现代主义文化霸权的反抗,同时还具有为特定地域、特定人群建立文化认同的作用。
本文从文化符号、建筑材料运用和地域文化的复兴三个方面,浅析了现代主义建筑与地域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主义;“国际式”建筑风格;地域主义在现代建筑历史中,地域主义设计倾向可追溯到西班牙建筑师高迪。
但地域地域主义并不是当代世界的产物[1]。
以西方建筑历史发展为例,无论是哥特建筑还是文艺复兴建筑,其实都是融合了地方传统建筑特征的建筑现象,他们的产生与发展构成一道富有时代性的建筑文化景观。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与建筑形式一方面较好地满足了二战后重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它固有的历史局限性:对功能、技术和经济的片面强调,导致了对自然环境、历史文脉与人文精神的忽视。
许多建筑师开始拒绝对现代主义形式的直接模仿,开始致力于在现代技术、现代功能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对地域性建筑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和演绎,这就形成了当代国际建筑潮流的一个重要倾向——地域主义。
而地域主义的产生与全球化进程息息相关,是全球化带来的建筑文化趋同化的逆反应。
地域主义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现代主义“国际式”风格的无限蔓延,竭力将地区历史文脉纳入到建筑设计的理念范畴,但同时也造成了片面的“仅仅采用符号、象征和抒情的、浪漫的和通俗的地域主义形式”[2]。
这就为批判的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从场地地形地貌出发,对建筑形态进行建构,是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创作的重要手法。
[3]在此,结合地域主义与批判的地域主义三个方面的特点,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之间的差异,进行解读分析。
(一)装饰符号的运用地域主义关注的是建筑所处的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现状,但地域主义往往将传统的文化形式作为符号,从历史中抽取出来用于新的建筑中。
外来文化影响北京文化的例子中 -回复
![外来文化影响北京文化的例子中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2b52629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6.png)
外来文化影响北京文化的例子中-回复外来文化影响北京文化的例子中,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写一篇1500-2000字文章,一步一步回答。
外来文化对北京文化的影响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正逐渐改变着北京的文化面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外来文化影响北京文化的例子为主题,探讨外来文化对北京的社会、经济和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一、外来文化与北京文化的融合虽然外来文化对北京文化的影响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这些外来文化并没有完全取代北京的本土文化,而是与之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1.1 外来文化在建筑风格方面的影响[中括号内的内容:西式建筑风格]随着西方建筑风格的引入,北京的建筑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的四合院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高楼大厦开始在北京的街头林立。
西式建筑的影响可以从北京的CBD区域和一些国际酒店的设计中看出。
这种融合带来了对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北京的国际影响力。
1.2 外来文化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影响[中括号内的内容:民主制度]外来文化对北京的社会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主制度的理念被引入,人们开始倡导公平、公正和个人自由的价值观。
这种融合体现在政府改革、选举制度和司法改革等方面。
例如,北京的社区居委会选举开始实行民主选举制度,让居民参与决策,增加了社会的参与度和民主的程度。
二、外来文化对北京经济的影响随着外来文化的加入,北京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外来文化的引入增加了人们对新事物的需求,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1 外来文化对旅游业的促进[中括号内的内容:国际旅游文化]外来文化的引入使北京成为一个国际旅游目的地。
外国游客涌入北京,带来了巨额的旅游收入。
北京著名的景点,如故宫、长城和颐和园等,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
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北京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西方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西方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7f1e13559eef8c75fbfb3b9.png)
西方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如何在融合西方先进的建筑观念技术与传承中国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之间取得平衡,是从19世纪40年代至今,始终贯穿中国建筑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经历了表面化的传承,以及尴尬的中西融合后,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建筑实现现代转型的关键。
一、近代以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交汇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历经了多次的社会变革,朝代更替,民族融合以及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外来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活动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在数千年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系统所具有的封闭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筑审美意识渐趋成为一个稳定的封闭体。
在这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意大利郎世宁等设计监修的圆明园中长春园的海晏堂,虽然建筑是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但采用的是中国的琉璃瓦等建筑材料以及中国民族风格的细部装饰,是当时中西合璧的典范。
二、近现代中国的中西建筑文化关系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多种途径的传入,西方建筑逐步打破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和之美”“中庸之美”受到西方建筑审美意识和形式的强烈冲击。
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对建筑的新要求以及适应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先进科技,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观念,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转型成为必然。
(一)西风东渐在经过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西文化剧烈冲突。
直到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中国,建筑尚处于西风东建之际,西洋建筑在中国还只是新奇之物,而且“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经济文化水平等的限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大都市的西式建筑工程完全操纵在外国人手中,建筑风格则以各国本土的古典主义和其他风格化的建筑占主导地位”。
因此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尚未受到根本动摇。
1、办公类建筑。
教堂虽然出现得早而且数量虽多,但毕竟只是精神寄托之所。
列强们追求的是物质利益和剩余价值,因而这一时期比教堂数量多的西洋式建筑还是与洋务沾边的各类建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办公类建筑。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ca663e0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5.png)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一、概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建筑。
在北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中,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对北京近现代建筑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演变过程以及对中国建筑历史的影响。
1. 介绍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现代建筑作为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从清末民初的西式建筑到民国时期的新式建筑,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筑风格,北京近现代建筑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在清朝末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建筑风格逐渐传入北京。
最初的西式建筑多为租界地标性建筑,如英国使馆、美国领事馆等。
这些建筑采用了西方的古典主义、哥特式、文艺复兴等多种建筑风格,与传统的中国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式建筑在北京城内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成为了当时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新式建筑开始在北京兴起,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为特点,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建筑师们开始尝试将中西建筑风格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式建筑。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礼堂等。
此外民国时期的北京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如四合院、胡同等,它们不仅是北京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近现代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政府大力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大量的新式建筑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相继建成。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特色。
同时这一时期的北京近现代建筑也受到了苏联建筑风格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北京式建筑风格。
如今北京的近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张名片,无论是庄严的国家机关大楼,还是充满活力的商业区,都展示了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西方建筑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影响
![西方建筑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45b0d2565ce0508763213b1.png)
我国有着自己古老的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但由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我们建筑创作所采取的态度是:寻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把握好当今建筑创造的大方向,探索建筑创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古典建筑;西方文化;近代建筑一、中西传统建筑的比较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
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中国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高度概括。
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表明人与自然的融合是天道,是顺应天意的表现。
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其价值是通过群体建筑的美体现出来的。
而西方建筑则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
3.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建筑的屋面呈柔和的倒抛物曲线状,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
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cefb9ae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7.png)
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是指近代中国历史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建造的建筑物。
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革,建筑风格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建筑的背景、特点以及代表性建筑物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中国近代建筑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后,中国新式建筑逐渐涌现出来。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同时也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使得中国的建筑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特点1. 融合中西方元素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中西方元素的融合。
传统的中国建筑特色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建筑形态。
比如,中西结合式的街屋、罗马风格的教堂、日本风格的别墅等。
这种融合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能力。
2. 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传统的中国建筑注重府邸、庙宇等公共建筑的规模和雄伟,而近代建筑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建筑结构发生了新的变革,采用了更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铁框玻璃幕墙,使得建筑更加坚固且灵活,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功能需求。
3. 西方建筑风格的兴起近代中国由于与西方列强接触的增多,西方建筑风格逐渐被引入中国。
比较典型的是巴洛克风格、哥特式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等。
西方建筑风格的兴起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大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引入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建筑风格,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接纳。
三、代表性建筑物1. 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是一座建于1936年的建筑,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瑰宝。
该建筑以独特的中国风格和大胆的现代元素相结合,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之美。
2. 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重要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尽管它始建于明代,但在清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展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独特风貌。
浅析西方建筑文化对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浅析西方建筑文化对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62fb8c5360cba1aa811da6a.png)
浅析西方建筑文化对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摘要:建筑的性格便是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价值的表现,西方的城市建筑体现的是一种持久的、人文的及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涵。
现代中国的城市建筑在真善美的协调上面有着诸多缺陷,而只有从地方建筑文化中吸取自己所没有的合理成分,才能弥补不足,整合真善美,体现自身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建筑的角度出发,论述中西设计艺术相汇合后,近现代中国建筑在西方建筑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中西建筑;传承;融合Abstract: the character of the building is city culture and social life value of the performance, the western city architecture embodies a kind of lasting,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pir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Modern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in coordination with beauty above many drawbacks, but only from the loc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from what we have not reasonable components, to make up this deficiency, the integration of beauty, reflect their own cultural connota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buil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phas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up, modern China in the western architect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happened.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Inheritance; fusion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城市的现代建筑离不开地方化,地方建筑又必须走向现代化,让城市建筑的地方性在现代化发展之途上“二者合一”,这无疑是有效的方式。
地域文化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81e2cf158fb770bf68a5523.png)
地域文化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影响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地域文化对中国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民族建设者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行设计、施工,积累形成了本民族的建筑风格,向世人展示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城市化进程大步推进,不可避免地与文化构建产生矛盾,现代建筑鳞次栉比,建筑项目日趋增多。
但是很多民风民俗淳朴的地带,部分被穿上现代化的建筑风格的外衣,不能将地域文化特色很好的呈现出来,使地方区域的建筑风格呈现规则化、死板化,缺乏代表性。
又因对建筑标准重视度过高,整体缺乏建筑的地域性特色,致使我国建筑面貌过于中规中矩,不敢大胆想象,毫无创新感。
基于此,本文做了深入研究,首先对地域文化与中国建筑风格做了简要概述,并阐述了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标签:地域文化:建筑风格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地域特色也不尽相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深厚的文化,多种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展现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
从世界的角度看也是这样,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不同,所形成的建筑风格也是不同的,地域民族特色在这些不同的建筑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对此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重视民族地域文化,重视民俗风情,并将其广泛宣传,在建筑设计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1、地域文化与中国建筑风格的联系1.1 地域文化的介绍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1]同理,地域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般来说,地域风格的建立是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刻所建立的,建立的区域也是特定的。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寒流、疾风等,还有人的影响,地域建筑之所以能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能够一直延续至今和人们的创新和探索是密切相关的,它们能够代表当代的历史文化,是对当代文明最直接明了的解释和诠释。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分析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428ce9453610661fd9f42d.png)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分析摘要:城市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城市文化宣扬的最佳载体,也可以说是一座城的“名片”,它浓缩了每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地方特色,让人们通过城市的建筑群,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和内涵的建筑群,快速了解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
在设计中与地域文化结合良好的建筑,可以成为反映城市文化底蕴的特色名片,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优秀作品。
在现代城市建筑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城市建筑日益减少。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为追求经济增长而盲目拆除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建筑的现象,破坏了城市文化的传承,城市建筑风格更加相似,城市多彩的建筑风格减少,城市的建筑是没有生命的。
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地方文化的关键。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作用分析1关于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概述1.1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专业建筑设计师的灵感设计,以反映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
通常,为了体现建筑设计的亮点,建筑设计师往往会提前感受到当地的特色文化,激发自己的灵感,这样建筑设计才能更好地融合地方特色,从而找到更多让建筑设计辉煌的亮点。
1.2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联在城市建筑中,不同地域的文化或多或少可以从城市建筑造型设计、文化宣传等方面得到体现。
地域风情和城市细节在建筑设计中得以体现,特别是当建筑设计师充分了解城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将城市特色文化融入建筑文化设计中,不仅可以丰富设计建筑的内涵,同时也通过文化建设来弘扬和传播城市特色文明。
因此,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在增加城市建筑设计亮点的同时,也能提升优秀的地域文化内涵。
1.3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既与风土人情等人文因素有关,也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地域文化遗产和生活背景是不同的,因此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必然是不同的,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文化特征。
2 地域文化特征对建筑设计的影响2.1人为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影响。
国开电大(北京) 地域文化(本) 形考任务1-5答案
![国开电大(北京) 地域文化(本) 形考任务1-5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9c2f2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1.png)
国开电大(北京) 地域文化(本) 形考任务1-5答案北京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独特的文化风貌。
北京城的规划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是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之一。
北京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先后被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城市之一。
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包括了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等六个朝代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北京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惯、政治经济情况等因素有关。
北京的文化风貌特点是多元化、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北京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北京,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这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北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北京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它的文化风貌独具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这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北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是文化交流的中心。
外来文化对北京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在历史上,北京曾经受到了蒙古、满洲等外来民族的影响,而现代的北京则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北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方文化对北京的语言产生了影响。
在改革开放之前,汉语里的词汇主要是以中文为主,但是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词汇被引入汉语中。
例如,“可乐”、“摩登”等词汇都是从西方语言中引入汉语的。
这些词汇的使用,反映了西方文化在语言方面的影响力。
其次,西方文化对北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在北京得到了广泛传播,例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在北京也得到了广泛的庆祝和推广。
此外,西方的时尚、音乐、电影等文化产品也在北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分析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a24ca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2.png)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分析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设设计的内涵和形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倡导尊重本土文化的设计理念。
现代建筑设计从模仿国外的形式逐渐转变为保持民族特色为主的设计。
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中国现代建筑应在符合国际化的基础上,将本土地域文化继承和弘扬,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当中。
文章对地域文化特征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作用;影响1.地域文化的概念与形成因素1.1 地域文化的概念我国有一句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其可以理解为,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从建筑设计的层面上分析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地方建筑风格样式不同,不同的地域文化会给建筑带来一定的差异性特点,而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者也会有自己的设计手法[1]。
也就是这种不同风俗的流行,经过长久的发展逐渐被保存下来,但是并不是说一个地方的流行就一定能形成属于它地方的文化。
地域文化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地方独有的特色类型,比如北京文化、天津文化等。
它涉及了较为丰富和复杂的结构内容,对人的行为意识有一定的影响。
1.2 地域文化形成因素中国有很多的地域文化,其主要原因与我国地理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土地资源辽阔,有世界屋脊西藏,也有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不同的高山、平原、盆地、峡谷等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景观。
不同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其物质基础也存在不同,它们在建筑建设中应用的材料也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建筑风格与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
人口迁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对生活条件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有人居住窑洞、有人居住瓦房。
另外,各自的民族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也会影响文化的差异,比如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等,因此影响不同地域文化的因素有很多。
2.地域文化特征对建筑设计的影响2.1 自然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建筑在形成起就与其地方自然环境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人们在建筑的建设中会不断地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的地域文化易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2]。
中国近代殖民建筑对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当代意义
![中国近代殖民建筑对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ccdb6b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6.png)
中国近代殖民建筑对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当代意义中国近代殖民建筑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这些建筑物是西方列强在中国殖民时期留下的遗产,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
如今,这些建筑物被视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中国近代殖民建筑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的殖民历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建筑物包括了不同风格和功能的建筑,例如公共建筑、商业建筑、教堂和住宅等。
通过研究这些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在近代时期面临的殖民侵略和外来文化影响。
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近代史以及国家的抵御外来侵略和保护本土文化的努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这些建筑物也对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在近代殖民时期,西方列强将新式建筑风格和技术引入中国,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建筑物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展示了现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工程施工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研究这些建筑物,我们可以借鉴其在当时的实践经验,为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此外,中国近代殖民建筑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这些建筑物融合了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它们既展示了西方建筑师的设计才华,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了殖民时期中国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的坚守与追求,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因此,这些建筑物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中国近代殖民建筑对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具有当代意义。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建筑遗产,加强对其的保护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利用这段历史,为今后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国开电大(北京) 地域文化(本) 形考任务1-5答案
![国开电大(北京) 地域文化(本) 形考任务1-5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77c6f3ed630b1c58eeb57e.png)
形考任务1(预备知识:第一章;分值:20分;需辅导教师评分)问题:地域文化带是怎样形成的?谈谈对地域文化的感受。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
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
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
形考任务2(预备知识:第二章;分值:20分;需辅导教师评分)问题:结合北京历史,简析北京文化风貌的特点与意蕴。
要求:500-1000字。
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5代封建王朝辽的陪都及金、元、明、清、民国(北洋政府)的都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
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938年,辽太宗将幽州定为“南京幽都府”,1012年改号“析津府”。
是辽国陪都,人称燕京,是为北京建都之始,1153年,金朝设中都,2014年是北京建都1076周年。
金中都人口超过一百万。
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建筑有什么特点
![中国近代建筑有什么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698f2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1.png)
中国近代建筑有什么特点
首先,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在近代,中国面对外来文
化的冲击,建筑风格开始多元化。
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风格相
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西融合”的风格。
例如,北京的中山公园、
上海的外滩等建筑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既保留了传统的中国风格,又
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
其次,中国近代建筑注重功能性。
中国在近代进行了一系列的与现代
化建设,建筑的功能性成为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求有更多的商业建筑,例如银行、酒店、商场等,这些建筑在设计上追
求效率、舒适和现代化。
同时,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也促进了工厂、码头、
铁路及汽车站等建筑的兴建,这些建筑注重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和交通流动
的便利。
此外,中国近现代建筑在灾害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特点。
例如,受
到地震、战争等灾害的困扰,近代中国的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安全和抗震性,使用了更加牢固、耐久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是多样化、注重功能性和时代特征的
体现。
这些特点是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变迁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
和发展需求。
通过研究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代
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
外商租界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外商租界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d4d7868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1.png)
外商租界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受到外商租界的深远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受到外商租界的深远影响。
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落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外商租界应运而生。
这些租界在中国城市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存在,对中国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外商租界为中国引入了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
在租界内,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得以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外商租界也带来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铁路、电力和供水系统。
这些现代化设施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外商租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租界内的外商企业带来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这些企业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中国的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外商租界还成为了中国与国际贸易的重要窗口,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
此外,外商租界也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租界内,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启示。
外商租界还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先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然而,外商租界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租界的特殊地位,外国势力在租界内享有特权,这导致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侵犯。
同时,外商租界的存在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总之,外商租界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引入了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丰富了中国的社会文化。
然而,外商租界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重要的是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文化传统,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外来文化对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对京城中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护,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课题。
但目前被列入保护名单的多是古代建筑,很多近现代的建筑并没有被纳入其中。
本文将分析北京近现代建筑文化的历程、不同历史时期外来文化对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影响,以及在其影响下北京近现代建筑所表现的特征,希望本文的分析来能够唤起公众对北京近现代建筑的重视来。
关键词:外来文化北京近现代建筑影响
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一时间使北京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聚集地,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建筑业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址的建成,使北京成为世界顶尖建筑师们的竞技场,促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的又一次碰撞与融合。
那么在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中,作为首都,北京的建筑是否也受着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外来文化对北京建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在这些影响下北京近现代建筑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这将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
本文的“外来文化”,指的是外来的建筑文化和思潮,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至改革开放以来曾对中国近现代建筑体系的形成产生过影响的西方和苏联的主流建筑思想。
本文的“近现代”,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78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
一、北京近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1.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西方化”阶段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被动的“西方化”过程,建筑风格也开始了“西方化”演变过程,这些变化最初主要发生在外国租界区内,以西方人来建筑设计。
西式建筑成为当时整个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华人社区。
北京近现代建筑文化的“西方化”是在庚子之变以后,清政府自上而
下进行政治变革,整个社会风尚从鄙视“洋化”转为崇尚,“西化”的建筑形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2.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近代化阶段
这一时期建筑文化与前期的“西方化”不同,近代教会建筑的尝试,使国人激发了民族自尊心,给予摆脱西方束缚,争取独立发展,在新建筑中掀起“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浪潮。
这一时期中国的近现代建筑十分繁荣,主要大城市的基本格局风貌形成。
北京近代化建筑的变化主要出现在“建筑师”这一职业群体出现以后,先是外来建筑师对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之后是留学建筑师归国成为近代北京建筑的主体设计师。
此时的北京建筑,现代结构空间与传统形式得到了完美结合,并出现了折衷主义的倾向。
3.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苏联化”阶段
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内的政治变化,建筑领域出现了一股“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倾向,欧美等西化思潮的影响一度中断,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的巴洛克古典主义风格。
此时的建筑思想完全受苏联的建筑思想影响,具有一种与政治和计划经济紧密联系,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相结合的倾向。
二、外来文化对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影响
1.外来式建筑的移植
北京近现代建筑存在着“西方化”和“苏联化”两次对外来建筑形式的模仿和照搬,第一次是西方在北京建立的教会建筑,成立的教会学校,第二次是建国后“一边倒”学习苏联,北京建筑脱胎于“苏氏”的建筑,推动了后期的教会大学乃至整个北京。
如当时建立的北京展览馆是由中苏合作设计,是苏俄建筑思想在中国全面展开的标志性建筑。
2.折衷主义建筑的盛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建筑师及传教士将当时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传入中国,而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的一边倒,又将另一支具有浓郁色彩的折衷主义引入,使得一“资”、一“社”两大派别在中国相遇。
北京建筑的折衷主义是把中国和外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进行组合折衷的建筑形式,做到相互交融。
3.设计主体的转变
19世纪20世纪初,外来建筑师成为北京建筑的设计主体,其设计风格大量采用外来建筑的形式。
而随着我国建筑留学生的回归,归国的建筑师开始登上本土建筑设计的舞台,成为北京建筑的设计主体,这一时期的北京建筑也开始更多的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本位。
三、北京近现代建筑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的表现特征
1.建筑发展相对滞后
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同时期世界的发展步伐,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于世界的发展,当世界建筑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革时,中国的建筑还在自我体系中延续。
鸦片战争冲破了这一原有的自我体系,但是我们的建筑体系却一直处于被动和盲动中徘徊不前,其建筑在整体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展过程也相对滞后。
因此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独特的政治文化印记
在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先后经历了清王朝、北洋政府及新中国的首都,长期作为政治中心地位,因此受政治因素影响巨大,政治文化印记成为北京近现代建筑的独特特征。
例如20世纪初期清政府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使西式建筑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一时间,清政府就先后建造了外务部迎宾馆、大清银行、陆军部等众多仿照欧洲古典风格的官办事业建筑。
受其影响,很多民间的建筑也开始模仿西方样式,出现了很多具有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折衷主义建筑。
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边倒”学苏联,建筑的设计逐渐开始以政治和计划经济作为衡量标准。
这些都足以证明北京近现代建筑中带有的独特的政治文化印记。
3.传统文化本位贯穿始终
虽然经历了“西方化”阶段、近代化阶段和“苏联化”阶段,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始终贯穿始末。
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中外文化的碰撞使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了顽强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本位的创作具有一贯性,从固有形式到民族形式,以至于到20世纪80年代的“形似、神似”,即便采用了外来的风格特征,也都在传统情节和传统文化心态上有所表露。
纵观北京近现代建筑,建筑设计长期呈
现了传统文化本位与西方建筑并存的折衷主义,如北京图书馆、西客站,都存在着很深的传统本位渊源。
结束语:
中国近现代的特殊历史环境,作为各种文化汇聚中心的北京,经历了“西方化”阶段、近代化阶段、“苏联化阶段”,造就了北京建筑中的许多特征表现:建筑发展相对滞后、独特的政治文化印记、传统文化本位贯穿始终等。
面对当今经济的全球化,建筑文化的国际性也会越来越多,民族特色会逐渐减少,汇聚了国际强大的设计团队的北京的建筑在未来的建筑创作路上将何去何从,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将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力霞.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位论文,2008
[2]李冰.1978年以来外来建筑师在北京建筑的相关研究[J].时代建筑,2005(1)
[3]张琨.文化影响下北京近现代独立住宅的演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