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三)标准住院日。
1-4日(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心脏彩超泌尿系B超肝胆胰脾B超(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使用.(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
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红肿,无渗出。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1.院内感染(是/否)院感名称: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抗生素名称:使用时间:天3.延长住院时间原因:4.退径(是/否)退径原因:5.其他特殊事项及原因:。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病史:发现单侧或者双侧腹股沟可复性肿块2.体征:单侧或者双侧腹股沟可扪及肿块,按之可回纳入腹腔,外环口增大,双侧阴囊睾丸在位3.诊断方法:病史+体征,腹股沟、阴囊超声(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明确诊断腹股沟斜疝(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9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感筛、胸片、心电图、腹股沟及阴囊B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心脏彩超泌尿系B超肝胆胰脾B超(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不建议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维持生命体征药物及麻醉用药。
3.手术方式:单侧或者双侧疝囊高位结扎术CM-3:53.0502(七)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
2.伤口愈合良好。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与便秘症状.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得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她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2、当患者合并其她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1、必需得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与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3)对本药或其她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疝气临床路径表格的临床路径

永春县中医院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小儿腹部疾病临床路径表格

小儿腹部疾病临床路径表格表格1: 常见小儿腹部疾病临床路径
表格2: 小儿腹部疾病处理流程
综述
本文档提供了常见小儿腹部疾病临床路径表格,包含了腹泻、
腹痛、腹股沟斜疝和肠套叠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
及治疗措施。
同时,还提供了处理流程步骤,以帮助医护人员在临
床工作中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小儿腹部疾病,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有效
的治疗和护理。
在处理过程中,应根据病情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
治疗方法,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同时,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儿,应妥善安排手术并进行术后护理,最后,
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应通过家庭护理与健康宣教,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患儿的健康。
11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 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
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
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
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
2,K40。
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临床路径】小儿腹股沟斜疝

014小儿腹股沟斜疝(单侧单纯性)诊疗常规【概述】腹股沟疝在小儿中均为斜疝,几乎没有直疝。
是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所致腹腔内脏器进入而发生疝,一般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手术年龄多在2岁以内。
【诊断标准】1、单侧腹股沟区、阴囊可复性肿块,活动后增大,平卧、安静后可消失。
2、肿物呈囊性感,无疼痛不适,手法复位可还纳腹腔。
3、透光实验阴性。
【纳入标准】1、年龄<14岁。
2、查体于单侧腹股沟区、阴囊触及囊性肿块,手法复位可还纳腹腔。
3、无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合并症、急、慢性感染。
【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治疗常规】1、手术(1)手术指征:查体腹股沟、阴囊有可复性肿块,内环口较大,无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合并症、急、慢性感染。
(2)麻醉方式: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3)术后换药拆线:术后三天换药,七天拆线。
2、药物(1)术中:适量补液。
(2)麻醉药物。
3、术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四项、乙肝五项、艾滋病抗体、丙肝抗体、胸片、心电图。
【出院标准】1、切口Ⅰ/甲等愈合。
2、体温正常。
3、血象正常。
【质量标准】1、平均住院日:7天。
2、疗效标准:治愈率:100%,病死率:0,复发率<3%3、切口感染率<1%武陟县人民医院小儿腹股沟斜疝(单侧单纯性)临床路径编码:014 疾病名称:小儿腹股沟斜疝(单侧)014适用对象:腹股沟斜疝(单纯性)拟行:小儿单纯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预期住院天数:7天/实际住院天数:天预期术前住院天数:1天/实际术前住院天数:天。
最新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临床诊疗路径-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实用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打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小时。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县医院版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 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仅供参考)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2)肝功能一、肾功能一、凝血四项、输血前查体;(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 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
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
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2)肝功能一、肾功能一、凝血四项、输血前查体;(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 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李英丽田静(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山东威海264200)用冬眠合剂,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并且使用冰帽保护大脑。
③入ICU 第4~5天,对患者的口腔以及眼部进行护理,每日用2%~3%的硼酸对长期昏迷或者鼻饲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降低口腔感染的发生率。
同时,保证患者的口腔卫生与湿润,对于眼睑无法闭合的,需要对角膜应用凡士林纱布或者涂抹红霉素眼膏。
④入ICU 第6~7天,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时的翻身、叩背等护理服务,从而防止压疮以及肺部感染的发生,⑤入ICU 第8天以上,需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根据其病情尽早给予留置胃管干预。
选用500~1000mL 的短肽型肠内营养液,且持续均匀的泵入。
1.3评价指标1.3.1统计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状况。
1.3.2采用我院自制调查表,就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
患者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2组患者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状况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2.34±2.37)d ,短于参照组的(18.83±3.45)d ,差异显著(t =9.173,P =0.000)。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35),低于参照组的22.86%(8/35),差异显著(χ2=4.200,P =0.041)。
2.22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4.29%,高于参照组的74.29%,差异显著(P <0.05)。
见表1。
3讨论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护理理念与方式也随之出现。
临床护理路径就是其中之一。
该方式结合了现代医疗与服务理念,并且能够有效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临床适用价值较高。
儿童腹股沟疝的临床路径

儿童腹股沟疝的临床路径一、儿童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儿童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腹股沟疝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腹股沟疝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 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2015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州卫计办函〔2015〕38号)执行。
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
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
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使用.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
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红肿,无渗出。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备注:
1.院内感染(是/否)院感名称:
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抗生素名称:使用时间:天
3.延长住院时间原因:
4.退径(是/否)退径原因:
5.其他特殊事项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