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鼓精神

合集下载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成及其功能探析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成及其功能探析

2006.11湖南农机HUNAN A GRICUL TU RAL MAC HINER Y收稿日期65作者简介蒋波,男,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成及其功能探析蒋 波(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541001)摘 要:湘西苗族鼓舞作为苗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每一种舞蹈都表现出了独特风格特征。

本文从苗族鼓舞的种类进行研究,探讨了苗族鼓舞的形成及功能。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形成;功能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320(2006)11-0053-04 湘西地处湖南西部,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众多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

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舞蹈动作,真实地再现了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的画面,可以说它是一幅湘西苗族人的历史画卷。

1 苗族鼓舞的种类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湘西苗区代代相传。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式独特、种类繁多,包含有“花鼓舞”、“踩鼓舞”、“团圆鼓舞”等,以前主要是在每年春节和隆重的传统节日中娱乐表演,如今演变为节庆活动和人们劳动之余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

功能的转化也促使鼓舞的节奏及击鼓动作发生更为复杂的变化而且更具表演性质。

花鼓是一组反映劳动生活场景的舞蹈。

它取材广泛、包罗万象,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它的动作多来自生活,如插秧、割稻、打谷、以及梳妆等,也有取材于武术的,如“青龙缠腰”、“雪花盖顶”等。

其动作特点为男的健壮有力,女的洒脱柔美。

花鼓舞包含有独舞、双人舞、四人舞、群舞等形式。

动作可随机应变,十分讲究对比、协调。

它还通常活动于春节及“六月六”、“八月八”、“赶秋”等民族传统节日。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一、湘西苗族鼓舞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

据说远古时代,苗族从黄河到西南群山大迁徒的路上,无论丢掉什么东西,都会保留着一面鼓……,苗家每逢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一定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吃牛合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系或部落。

百面鼓齐响,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地势险峻、贫瘠的山区,过着自耕而食、自织布衣的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力水平低下。

劳作之余的人们为了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苗族鼓舞”艺术。

苗族鼓舞为自娱性群众舞蹈,所以舞蹈动作大多都与生产劳动和巫术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如收割打谷、耕种插秧、纶麻织锦等。

有些舞蹈动作则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习性编创出来的,如黄牛摆尾、大鹏展翅、公鸡啄米等动作。

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雪花盖顶”、“懒姑挑水”、“打四方”等。

这些舞蹈动作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生活的原形和动态,既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生活的喜悦之情又体现了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鼓舞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劳动画面的再现,它的形成、发展都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1]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鼓舞的作用再也不是驱逐猛兽或是召唤同胞作战,然而苗家人却依旧承继并发扬了它团结民众、凝聚人心的艺术魅力。

苗家爱鼓,村村寨寨,苗鼓随处可见,鼓声处处可闻。

苗家人从学说话时起,就学会了唱苗歌;从学走路时起,就学会了打苗鼓。

苗家“无鼓不节,无鼓不庆”,并且“惜鼓如金、爱鼓如命、敬鼓如神”。

以至世界各地,凡有苗胞集聚的地方,也都依旧保持着打苗鼓的习惯。

湘西苗族鼓舞发展至今,其种类已经多达数十种,最为常见的主要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以及团圆鼓舞等。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征(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苗族鼓舞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其表演的形式可以分为单、双、四人鼓舞等,共有六六三十六套鼓路。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鼓舞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的传统舞蹈艺术,是苗族群众日常生活和各种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鼓舞融合了苗族人民的生产劳作和宗教崇拜,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舞姿形式,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湘西苗族鼓舞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于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推动地方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苗族鼓舞源自苗族人民的生产劳作和宗教信仰,其舞蹈动作和韵律节奏都与苗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播种、收割、婚嫁、祭祀等重大节庆活动中,苗族鼓舞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苗族鼓舞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独特的韵味,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苗族鼓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是苗族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象征。

湘西苗族鼓舞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苗族鼓舞在表演形式上既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魅力,又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欣赏价值。

在舞蹈动作上,苗族鼓舞以其轻盈飘逸的舞姿和婉转舒展的动作,展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美的理解和生活态度。

在音乐演奏上,苗族鼓舞以其悠扬婉转的鼓声和激昂热烈的舞曲,表现了苗族人民无尽的活力和激情。

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是对苗族文化的一种有力宣传。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苗族鼓舞融合了苗族人民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和自然感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鼓舞以其包容性和亲和力,凝聚了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意志,成为苗族人民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重要象征。

苗族鼓舞通过表演形式和艺术表达,传递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和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开放包容和热情好客。

在苗族人民的传统节庆活动中,苗族鼓舞更是成为人们情感交流和表达民族情感的平台,凝聚了苗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仰。

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

据历史文献记载该舞源于汉代以前,历史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

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湘西苗族鼓舞又名“花鼓”“猴儿鼓”苗语叫“报农”“读农”“秋农”,汉译都叫“打鼓”。

根据鼓舞活动的时间,叫法又有所异,如“椎牛祭祖”时打鼓叫“读农义”,“赶秋节”叫“读农秋”,“迎亲”叫“报农巧”,“过年”叫“报尖秋”等。

此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苗族人民最喜爱,也是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每逢春节前后,“四月八”“赶秋”,“椎牛”盛会或者其他民族节日时,是苗族鼓舞最为活跃的时期。

苗鼓的节奏特色与表演形式•在同一种鼓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和音色,即打鼓和打边,是一种鼓点和鼓边相配合的二特点重奏技法,鼓点为主奏,鼓边为伴奏。

打边是一种固定的节奏,他的速度决定着鼓点的速度,起到指挥整个鼓舞套路的作用。

表演形式•1,单人鼓舞•2,双人鼓舞•3,凤凰花鼓•4,猴儿鼓舞•5,四人鼓舞•6,团圆鼓舞单人鼓舞双人鼓舞凤凰花鼓猴儿鼓舞四人鼓舞团圆鼓舞•苗鼓诞生于苗族的社会生活之中,在苗鼓文化中,所伴随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模拟生产、生活的。

有的也直接表现了苗族历史上的战争行为。

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行为叙事,表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爱情等的真实态度,也表现出苗族群众的内在精神。

就其社会功能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战争辅助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全民欢庆功能社会功能战争辅助功能•据历史记载,苗鼓最初是用于战场的。

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

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

第一章绪论(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如今,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保护意识渐渐苏醒,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为主流的今天,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极具民族、宗教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国务院的批准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湘西苗族人眼里,苗族鼓舞是其历史文化的载体,蕴藏着苗族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优美的舞蹈动作和欢快的打击节奏深受苗族人民喜爱,虽然在湘西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一段时间内引起了湘西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在热度褪去之后,苗鼓舞又被人们忽视,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坚持学习。

目前湘西苗鼓舞主要的传承方式为教育与民间传承,所谓的教育传承是指:专业人士开办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各层面,借助教育者的研究和学识促进苗族鼓舞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

而民间传承是指:由长辈挑选技艺高超、舞艺精湛的男男女女进行拜师学艺的方式,作为古老的传承方式,民间传承包含这苗族特有的风情与习俗[4]。

自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公约开始,无论从立法方面还是具体保护措施方面都从了大量的工作,对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本文关于湘西苗鼓舞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寻找苗鼓舞保护对策创造了政策保障。

同时,湘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来自各国的游客体会到了湘西苗族鼓舞刚劲、粗犷的美,但其往往被作为副产品发展,远远不能满足苗族鼓舞自身发展需求,没有后继者,使得苗鼓舞正面临着消亡的可能,因此笔者必须在深入了解苗族鼓舞,充分认识到其商业价值的基础上,寻找抢救苗族鼓舞的对策,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苗族鼓舞这一文件瑰宝。

(二)、苗族鼓舞基本概念“诺熊”是一个苗族语言中的概念,所指的就是鼓舞。

而传播发展主要集中苗族集聚地,包括贵州和湖南的苗族聚居地。

该舞蹈的最大特点是鼓和舞的结合。

它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节目,一边击鼓边舞,鼓为木制,以牛革蒙于两端[5],置于架上敲击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唐代的史料中就出现过“打鼓路歌”的记载,而主要所在环境背景是“父母死”的场景,此时亲戚也齐聚并且舞蹈,这是一个在白事上的适用。

苗鼓的故事

苗鼓的故事

苗鼓的故事嘿,你知道苗鼓吗?那可真是个神奇又有趣的玩意儿!苗鼓啊,就像是苗族人民的心跳,咚咚咚地响个不停,充满了活力和热情。

想象一下,在那青山绿水之间,一群身着鲜艳苗族服饰的人们,围着苗鼓欢快地跳动,那场面,别提有多热闹啦!苗鼓的来历啊,有着好多好多的故事呢。

听说啊,很久以前,苗族的先辈们为了吓跑野兽,就用敲击东西发出声响的办法,后来慢慢就演变成了苗鼓。

你说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呀?这苗鼓就像是他们的保护神一样呢!苗鼓的样子也是各式各样的。

有的大得像个圆滚滚的大西瓜,有的小巧玲珑得像个可爱的小玩具。

而且鼓面上还常常绘着各种漂亮的图案,有花鸟鱼虫,有神话传说,每一个图案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敲起苗鼓来,那可真是带劲!咚咚咚,声音能传到好远好远。

而且敲鼓的姿势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的人高高举起鼓槌,用力地砸下去,那气势,仿佛能把天都给敲破;有的人则轻轻巧巧地敲着,就像在和苗鼓说悄悄话。

这苗鼓的声音啊,好像能把人们的烦恼都给敲跑了呢。

苗族人对苗鼓那可是真爱呀!逢年过节要打苗鼓,庆祝丰收要打苗鼓,有喜事了也要打苗鼓。

苗鼓就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是哪一天没有听到苗鼓的声音,估计他们都会觉得不习惯呢。

我就曾有幸看到过一场苗鼓表演,哎呀,那真的是让我终身难忘啊!一群苗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在舞台上尽情地敲打着苗鼓,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欢快的节奏让我也忍不住跟着摇摆起来。

我当时就在想,这苗鼓可真是有魔力呀,能让人这么开心,这么快乐。

你说,这苗鼓是不是很神奇?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苗族文化的象征。

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和记忆,传承着他们的精神和情感。

它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闪闪发光。

所以啊,我们可一定要好好保护和传承苗鼓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

不然,那多可惜呀!难道不是吗?。

苗鼓操开场白

苗鼓操开场白

苗族既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又是能歌善舞、善于创造的民族。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苗族人民把挖地、播种、插秧、割稻谷、打谷子、挑担、打包谷、搓苞谷、粮食上苍、推磨、织布、庆丰收等劳动场景逐渐创造演绎成一系列苗族鼓舞艺术,苗族鼓舞既反映了苗族人民辛勤劳动战胜自然伟大气魄,又体现了他们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既是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宣泄,又是苗族文化神韵之所在,苗鼓声声雄浑激荡,苗鼓声声动人心弦,苗鼓声声催人奋进,让我们欢快的把鼓打起来,尽情的把舞跳起来。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一、湘西苗族鼓舞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

据说远古时代,苗族从黄河到西南群山大迁徒的路上,无论丢掉什么东西,都会保留着一面鼓……,苗家每逢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一定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吃牛合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系或部落。

百面鼓齐响,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地势险峻、贫瘠的山区,过着自耕而食、自织布衣的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力水平低下。

劳作之余的人们为了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苗族鼓舞”艺术。

苗族鼓舞为自娱性群众舞蹈,所以舞蹈动作大多都与生产劳动和巫术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如收割打谷、耕种插秧、纶麻织锦等。

有些舞蹈动作则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习性编创出来的,如黄牛摆尾、大鹏展翅、公鸡啄米等动作。

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雪花盖顶”、“懒姑挑水”、“打四方”等。

这些舞蹈动作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生活的原形和动态,既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生活的喜悦之情又体现了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鼓舞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劳动画面的再现,它的形成、发展都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1]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鼓舞的作用再也不是驱逐猛兽或是召唤同胞作战,然而苗家人却依旧承继并发扬了它团结民众、凝聚人心的艺术魅力。

苗家爱鼓,村村寨寨,苗鼓随处可见,鼓声处处可闻。

苗家人从学说话时起,就学会了唱苗歌;从学走路时起,就学会了打苗鼓。

苗家“无鼓不节,无鼓不庆”,并且“惜鼓如金、爱鼓如命、敬鼓如神”。

以至世界各地,凡有苗胞集聚的地方,也都依旧保持着打苗鼓的习惯。

湘西苗族鼓舞发展至今,其种类已经多达数十种,最为常见的主要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以及团圆鼓舞等。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征(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苗族鼓舞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其表演的形式可以分为单、双、四人鼓舞等,共有六六三十六套鼓路。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作者:刘玉兰王琴刘芬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03期摘要: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艺术,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传播民族文化,娱乐身心,并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旨在将湘西苗族鼓舞特有的艺术魅力全方位地展示出来。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艺术特色湘西苗族鼓舞被国内外国学者誉为古老的舞蹈历史渊源,它也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瑰宝,对其表演形式和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有利于人们了解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有利于人们熟悉和掌握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科学全面地传承、发扬湘西苗族鼓舞的精神。

我认为从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上看,它不但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而且具有鲜明的传统艺术特征。

它已成为湘西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是湘西苗族地区的一朵奇葩。

一、湘西苗族鼓舞概述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古族名)部落。

苗族在历史上,苦于种族、政治、经济之压迫,其社会发展经历了几起几落,在特定的背景下模塑出了一套足以资人生乐趣、提高思想、活跃精神、促进健康,而有裨益于人身心健康的娱乐方式,苗族鼓舞就是其中之一。

湘西苗鼓历史在汉文史籍中是有些零星记载的,凌纯声、芮逸夫合著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书中印有南阳石刻鼓舞图两幅。

这些石刻鼓舞图与今日苗族鼓舞十分相似,鼓的放法和苗族花鼓完全一样,这虽不能完全说明汉代石刻中刻画的就是苗鼓,但能看出它们之间应该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由此可见湘西苗族鼓舞在汉代就已盛行。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久远,在与外来势力的争斗和反抗封建朝廷的过程中,苗鼓号角起到了号召与激励民众的作用,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苗鼓更是成了湘西苗族的圣物。

湘西苗族人民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滞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斗争中,人们为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创造出“苗族鼓舞”艺术。

感悟吕洞山1200字以上作文

感悟吕洞山1200字以上作文

感悟吕洞山年级:初二字数:1200字以上体裁:记叙文山外人看山看外观,山里人看山看内在。

看吕洞山回来,留给我的是感悟。

我的家乡就在吕洞山下保靖夯乡,吉首矮寨乡平年村的交界之处,家乡有个很形象的寨名——牛角寨。

大凡在我们的山里,寨子的寨名总会因这因那的缘故而得名,而我们的牛角寨为何如此取名,老一辈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只是说,牛角寨好偏远,就如同一对长在牛脑壳上的牛角,寨子就在牛角的顶端。

寨子后面有一道高高的山坡,叫九牛坡。

在我的那个童年时代里,一到星期天,我就要和我的伙伴爬上寨子后面的九牛坡,遥望不远处那座巍然挺拔的吕洞山。

之前,我对吕洞山的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它名字的由来和它的凄美的神话故事。

有人说是山峰间这两穿洞并列,形似吕字,而得名。

有人考证,作为地名,吕洞山历经演变,先是“格剖格嬢”(古苗语,祖宗的意思),后是“里冬”,最后谐音成为吕洞山,“阿公山阿婆山”是意译。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两个非常要好的小伙子,分别叫“吉舍”和“吉洞”,两人都有一身好武艺,上山能赤手擒虎,腾空可抓飞鸟。

他们同时喜欢上了一个美丽、善良、手巧的姑娘——玲翠,为不让玲翠为难,吉舍和吉洞商定,用比武决定输赢,不论生死。

两小伙决斗的结果是,一人没了头,一人胸穿两洞,双双为爱情战死。

多少年来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吕洞山下广泛流传。

在一个夏末秋初时节的双休日,城里的几个相好的朋友邀我去游吕洞山。

那天我们从花垣上车,上高速,过矮寨,下吉首,穿过繁华的大街,从吉首火车站绕上一条街巷,缓缓的行驶在吉首己略乡的公路上,翻过一座山坳,就来到保靖县的夯沙乡,再顺着悠悠的夯沙河逆流而上,两岸古香古色的苗寨,郁郁葱葱的杉树林,金黄飘香的田坝子,忙忙碌碌的人们,你就感觉到,河两岸的美景该是吕洞山的恩赐。

再往上就到了吕洞山下的吕洞山村,再爬上一道陡坡,就来到了吕洞山下。

我抬头一看,眼前一亮,吕洞山主峰壁立拔峰,巍峨壮丽,山麓方圆百里,奇景异观,千姿百态。

苗族鼓舞简介

苗族鼓舞简介

苗族鼓舞简介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

它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等。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据历史文献记载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礼活动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己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湖南省文化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凤凰县山江镇、吉首市矮寨镇、己略乡、古丈县默戎镇分别授于“民族艺术之乡”、“苗族花鼓之乡”称号,以示保护。

国家文化部于2004年4月公布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入其保护试点区。

苗族鼓舞是试点区的重点保护项目。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几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

这些舞蹈动作的特点是: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动作舒展大方,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

《猴儿鼓舞》灵巧多变,风趣诙谐,挑逗戏耍,时儿打鼓、时儿离鼓、表演协调。

《花鼓舞》温婉妖媚,轻盈柔软,身态柔美,极富表现。

《男女鼓舞》多为屈膝矮桩,全身舞动,动作精犷,豪放刚健,《女子鼓舞》双脚轮梭,步伐灵活,头稍摇动,腰随扭摆,含蓄抒情。

《团圆鼓舞》场面宏大,时儿边歌边舞,柔慢抒情,时儿激情狂舞,轻松活泼。

早在1955年古丈县苗族女青年龙彩莲,参加波兰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了女子单人鼓舞,获是极好的评价。

湘西苗族鼓舞因形成的历史久远,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生产、生产、爱情、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湘西苗族虽然长期生活在一种刀耕火种、自主自立的氏族部落状态,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与外来势力的争斗也时有发生。

特别到了明朝,由于对当时朝廷政策的不满,被迫多次揭竿而起,反抗朝廷,据史料记载,苗民起义大大小小有近百次,其中历时最长的一次达十六年之久,明朝廷调集京城及四省十余万兵力的征剿就有数次,象明朝始建的湘西南方长城就是直接镇压、限制苗族的历史见证。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背景与意义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苗族的鼓舞文化在其中更是独特,名列中国第一鼓舞。

苗鼓是苗族历史文化的瑰宝,体现着苗族人民艰苦卓绝、聪明才智、欢乐喜悦的精神面貌,是苗族心灵和灵魂的象征。

如今,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迁,苗族的鼓舞文化面临着危机。

苗族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和尊重,导致传承困难。

因此,保护和传承苗族鼓舞文化尤为重要,有助于维护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传统文化传承方案传统文化教育苗族鼓舞文化的传承需要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加强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在学校开设苗族文化课程,教育苗族年轻一代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此外,还可以举办苗族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让更多人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创新要使苗族鼓舞文化传承活跃,需要进行创新,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喜欢。

在传承苗族鼓舞文化的同时,可以增加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例如,在苗鼓表演中加入流行元素,使之更加生动、精彩。

传统文化保护苗族鼓舞文化的传承,除了加强教育和创新之外,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保护。

保护苗族鼓舞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鼓、锣、朝服、道具等,同时也保护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

传统文化互动交流在传承苗族鼓舞文化的同时,也考虑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

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共享,让苗族年轻一代更好地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结论苗族鼓舞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人民的精神和信仰。

为了保持苗族鼓舞文化的正常传承与发展,当前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结合现代化发展的潮流,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点,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

以上是本文将苗鼓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方案,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得以实现苗族鼓舞文化传承的目标。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摘要苗族鼓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音乐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苗鼓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因此,本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苗鼓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扬苗鼓文化。

介绍苗族鼓舞是壮观的山歌舞蹈,是苗族文化的代表,不仅表现了苗族人民勇敢、智慧和团结的精神面貌,而且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是苗族文化中珍贵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苗鼓文化传承逐渐衰落,苗鼓舞的演出活动也受到了压制和限制。

为了防止苗鼓传统文化的逐渐消逝,保护和弘扬苗鼓文化,我们提出了以下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

方案1. 培训传承人苗鼓舞是口口相传的,因此,苗族鼓舞的传承需要大量的培训和指导。

我们计划在每个苗族村庄开设苗鼓文化传承班,邀请职业教练和老师参与其中,授予苗族青年们鼓舞技能和文化知识,培训出向传统文化方面有所了解的专业人才,使得苗鼓文化得以顺利传承。

2. 保护苗鼓艺人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鼓文化的保护还需要交由相关机构来进行。

我们建议和相关机构合作,成立苗鼓文化保护协会,设立专项基金,为苗鼓舞艺人提供护照和福利,不仅能够真正保护苗族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支持来自苗族的舞蹈艺术家,使得苗鼓舞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组织演出活动苗鼓文化的传承过程必须要有继承人向后代传授,并且传承人必须要在演出中得到确认和支持。

因此,我们提倡组织苗鼓文化节,在全国性舞台上展示和传播苗鼓文化,扩大苗族文化的影响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征集各种演出节目,激发苗族文化创意的潜力,并减少了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4. 公益宣传活动众所周知,公益宣传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相信苗鼓艺术文化也可以通过宣传活动得到发扬和传承。

我们建议组织公益性宣传活动,包括展览、讲座、媒体报道、互动活动等,让苗鼓文化变得更加生动且丰富,以此促进更多的人们了解传统的苗族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苗鼓舞、学习苗鼓舞,进一步推崇这项文化遗产。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风格特征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风格特征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风格特征摘要: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

苗族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使我们能够从存活着的、生机勃勃的、充?M丰富情感的苗区舞蹈中获得社会信息,文化信息,为我们了解当今苗族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风格;特征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相传远古的时候,多头魔怪危害苗乡,糟踏妇女,吞食孩子,无恶不作。

勇敢的苗族后生亚雄率同寨的伙伴们跳下天坑,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终于杀死了凶残的多头魔怪,救出了美女阿珠。

全寨人扶老携幼围着熊熊的篝火狂欢,庆贺胜利。

亚雄等勇士剥下魔怪的皮,蒙成一面大鼓使劲敲打……据说,这便是苗鼓的起源。

有关苗族鼓舞的传说在苗区有很多,但“艺术来源于生活”,由于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山高人稀,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滞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斗争中,人们为调节劳逸,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创造出“苗族鼓舞”艺术。

它完全是人们自娱自乐、自我激励的产物,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在苗族鼓舞中,有很大部分的舞蹈动作都是反映生产生活和巫俗祭祀动作的,如犁地耕田、播种插秧、挑担推车、捞鱼打鸟、挖园种菜、收割打谷、美女梳妆、绣花数纱、洗衣推磨、纶麻织锦等。

有些鼓舞动作则是从摹拟动物的动态与神态创作而来,如大鹏展翅、公鸡啄米、黄牛摆尾、猴子摘桃、抓痒挠腮等动作。

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打四方”、“懒姑挑水”、“雪花盖顶”等。

这些舞蹈动作都较好地保留了生活的原生形态和动态,直接反映出苗族人民热爱生活、乐于劳作、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从苗族鼓舞的起源可以发现其发生、发展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二、苗鼓的种类及艺术特点湘西苗鼓是由鼓框、鼓皮、鼓钉、鼓槌等部件制作而成,框是用黄桑树干或杉木树干制成,皮是牛皮,钉是铁钉,槌是杉木干。

古代的苗鼓是什么样子?用什么材料制成?溯其鼓源,我们发现苗族的鼓同汉族的鼓是有区别的。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简介苗族鼓舞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苗族文化中的“国粹”。

苗鼓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被视为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信仰的体现,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寄托。

但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对苗鼓传统文化传承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鼓传统文化,我们提出如下方案。

方案1. 建设苗鼓传统文化博物馆在苗鼓传统文化博物馆中,整理并展示苗鼓文化的历史、演变、特点、分类、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博物馆中也可以设立工作坊,让感兴趣的人们体验、了解苗鼓传统文化,并鼓励年轻一代参与。

2. 制作苗鼓文化数字文献将苗鼓文化相关的资料制作成数字版,让更多人可以了解苗鼓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此外,数字版文献也便于保存和传播。

3. 开展苗鼓表演和比赛通过开展苗鼓表演和比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苗鼓文化,同时也促进苗鼓文化的传承。

比赛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包括个人、团体以及地区之间的对抗赛。

4. 成立苗鼓文艺团体成立苗鼓文艺团体,开展苗鼓文艺活动,可以在广大群众中推广苗鼓文化。

团体需要注重培训,将优秀的演奏者和表演者融入其中,一起提高表演水平。

5. 实施苗鼓文化走出去计划苗鼓文化走出去计划着眼于将苗鼓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各地。

通过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苗鼓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苗鼓文化。

总结苗鼓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于其传承是保护国民文化尤为重要。

实施以上方案,将会对苗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以此为契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苗鼓文化,提升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苗鼓教学设计

苗鼓教学设计

苗鼓教学设计苗鼓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苗族传统文化中的鼓乐艺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一份苗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苗族传统文化中的鼓乐艺术,认识苗族鼓乐的来源和特点。

2.掌握基本的苗鼓演奏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苗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

2.苗鼓的基本演奏技巧教学。

3.苗鼓的常用节奏和鼓点教学。

4.苗鼓与舞蹈的结合演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苗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1.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介绍苗族传统文化中的鼓乐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让学生观看苗族鼓乐表演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和体验苗族鼓乐的艺术魅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苗鼓的基本演奏技巧教学1.教师向学生介绍苗鼓的基本构造和演奏技巧。

2.以示范和讲解的方式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地拿鼓棒、击打鼓面。

3.让学生按照示范进行练习,并互相观察和指导。

第三课时:苗鼓的常用节奏和鼓点教学1.教师向学生演示苗鼓的常用节奏和鼓点。

2.通过打鼓的方式带领学生一起练习苗鼓的节奏和鼓点。

3.利用身体节奏感和声音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苗鼓的演奏技巧。

第四课时:苗鼓与舞蹈的结合演练1.教师向学生介绍苗鼓与舞蹈的结合。

2.学生观看苗族鼓舞演示视频,理解苗鼓与舞蹈的配合关系。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鼓舞演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来配合击鼓,加强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通过小组讨论、演示和互相指导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于苗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通过学生参与鼓舞演练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苗族传统鼓舞表演,展示所学的苗鼓技巧和舞蹈动作。

2.邀请苗族鼓乐演员来校演出,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真正的苗族鼓乐文化。

3.开展苗鼓与其他乐器的合奏探究活动,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

浅谈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及文化传承

浅谈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及文化传承

浅谈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及文化传承摘要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苗族地区,它不仅是传承古典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健身运动的重要的方法。

苗族鼓舞在文化内容上,描述了民族历史、宗教信仰、区域战争、民俗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方法。

本文在对苗族鼓舞的历史起源、艺术特色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了解苗族鼓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沿革,并以鼓舞为着手点,对苗族艺术形式进行渗透性的分析,在讨论鼓舞变迁的同时,深层次地挖掘艺术传承的价值。

关键词:苗族鼓舞;艺术特色;文化传承引言苗族鼓舞的历史极为悠久,尤其是其中的鼓舞,被赞誉为“千年跳一舞,一舞跳千年”,在对其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1]。

在当前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中,这种特色性、民俗性的舞蹈内容,可以通过现代的媒体空间放大。

不仅可为当地的民族风情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也使得其文化内容更好地传承下去,并在进行艺术与体育转化的过程中,逐渐淡化自身宗教的内容,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空间。

苗族鼓舞带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并在实用性上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在锻炼苗族人民体魄的同时,起到陶冶情操、娱乐心境的作用,在激情澎湃的舞姿中,让人们的身心都得到放松。

一、苗族鼓舞的概述(一)苗族鼓舞的起源鼓,在古代被推崇为寓意吉祥的圣物,人们借以表达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情感,突显了苗族人民团结的精神力量,鼓舞产生历史久远,远古时代的蚩尤经历失败,苗族人民就来到了江西等地,后来又经过不断的迁徙,来到了长江中下游及武陵山区。

在当时的苗族先民正处于狩猎时代,他们主要以狩猎为生,群居在一起,每次收获猎物,都会大家一起分食兽肉,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他们学会了将动物的皮毛利用起来,将晒好的皮毛的穿在身上,这样遮挡了身体成了衣服,苗语叫"备尤鲁系"。

后来他们发现把晒干的牛皮甩到树桩上,会发出咚咚的响声,受到启发研制出了鼓,以此来发号施令,群捕野兽,传说这就是制做苗鼓的起源。

湘西苗鼓艺术探研

湘西苗鼓艺术探研

湘西苗鼓艺术探研作者:张辉来源:《艺术教育》2012年第12期【内容摘要】苗鼓作为湘西苗族常见的一种打击乐器,在发展过程中与本民族习俗相结合,凝聚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形成特有的艺术形式与无穷的魅力,体现了湘西苗族原始文明的深厚内涵与演变。

文章以苗鼓为基点,对其功能性以及节奏特点进行研究,深入展现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苗鼓功能性节奏一、湘西苗鼓湘西苗鼓历史悠久,据记载,苗族是古代“三苗”的后裔,由于祖先蚩尤的战败,苗族从黄河到西南群山进行大迁徙,最后定居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之间。

因时常受到山中野兽的攻击,人们便用简单的工具予以驱赶恐吓,先是用敲打竹木的方式,后将树木砍到,中间挖空,蒙上牛皮,形成了早期的苗鼓。

在早期原始农耕时期,人们在劳动之余,为了解除劳累,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以击鼓作为自娱自乐的方式,逐渐形成苗鼓艺术。

湘西苗鼓在形制上近似于原始的木鼓,取材大多来自崇山峻岭间的树木,体积较大,基本直径达到一米,杉木干制成鼓槌,并在手握处绑上彩色绸缎,以展现洒脱、飘逸之感。

湘西苗鼓击打时多是将鼓横置或倾斜45度置于鼓架之上,打鼓主要是击打鼓面,而打边则是击打鼓的两侧没有鼓皮的位置,使鼓点和鼓边所产生的不同节奏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音响效果,演奏时两人相互配合,打鼓打边同时进行,鼓点为主要节奏进行,鼓边主要起到伴奏作用。

二、苗鼓的功能性真正体现苗鼓功能性的则是与苗族民间舞蹈的结合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喜爱、最能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苗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掘自创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姿态、劳动场景以及动物的形态和神态编排成舞蹈动作,与击鼓动作相协调形成。

但从内容与表演方式来看总是有着以鼓伴舞的共性,苗鼓在其中起到重要的声效作用。

苗族鼓舞的表演通常是将苗鼓横置或斜置于鼓架之上,一人为伴奏,立于鼓侧,击打鼓边;一人为表演,立于鼓前,双手持鼓槌,在伴奏节奏的配合下,左右手互换,一手击鼓,一手舞动,相互交替。

湘西苗鼓作文

湘西苗鼓作文

湘西苗鼓作文
苗鼓是中国苗族的一种击乐,在苗族地区,人们都把它当作一种神圣的乐器,它也是苗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苗鼓是用竹子制成的,分有两层,共十二个小鼓面。

在中间留一个孔,以便系上鼓绳。

每一个鼓面上都绣着美丽的图案,有龙、凤、花、鸟……其中龙最为常见。

在这些图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蝴蝶”。

苗族人认为蝴蝶是苗家的守护神,它能带来吉祥和幸福。

苗鼓在苗族中的作用非常大,人们在节日里都要打鼓,因为它代表着喜庆和欢乐。

我从小就喜欢鼓声和音乐,每当听到它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它让我知道了快乐是如此简单而又快乐。

每次在电视里看到有关鼓声和音乐的节目时都让我兴奋不已。

我爱鼓声,我爱这简单而又朴实的声音;爱它那高亢、激越的节奏;更爱那热烈、奔放、豪迈的气势!
苗鼓不仅可以用于娱乐,还可以用于宗教活动和庆祝活动。

每当有重大节日来临时,人们便会用苗鼓来击鼓、敲锣、打鼓以示庆祝;而且每当有人去世时都会用鼓声来引导人们向天堂方向前进……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鼓精神
苗鼓是苗族人民的圣物,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内涵所在是苗族文化的象征。

它不仅是振奋精神和凝聚力量的乐器,也是苗族人民沉痛怀念蚩尤,寄托哀思的载体,它和苗歌、芦笙一样被称为艺术三件宝,千百年来,苗族人民深深地爱着苗鼓,在逃亡途中,无论丢弃什么东西,拼死保护都不能丢苗鼓。

苗鼓与苗族的繁衍生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追溯苗鼓产生的年代,众说纷云。

据《山左金石志》与《汉阳汉画家》记载,汉代鼓舞图与红苗鼓舞图极为相似,于是就有了苗族南迁时由汉代传入之说。

据苗族先民与黄帝炎帝进行过无数次部落战争,为统一行动和激发将士奋勇杀敌而发明了鼓,有的说是苗家敬神祭祖击鼓娱神,击鼓寄托哀思,而有的还给苗鼓赋予动听。

一、苗鼓的来源
传奇的民间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苗族先民战败后,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进行战略性大迁徙,来到了深山的峡谷的南方中,据说黑漆漆的荒山越岭,深幽幽的高山峡谷正是毒蛇、恶虫栖身之处,是妖魔鬼怪出没的地方,有一种名叫假架假尼的妖魔,把12道山12条岭的男男女女吃待只剩下1山1岭,把12坪12坝的老人小孩吃得只剩下1坪1坝,所以彪悍、勤
劳、勇敢的苗族先民团结起来,手拿着各种武器,在妖魔出没的地方布下了天罗地网,大家齐心协力,喊声震天,点燃火把,熊熊燃烧,终于把凶猛无比的妖魔打死,为解心头之恨,为给亲人报仇,他们抽了妖魔的筋,剥了妖魔的皮,蒙在林的两端,制成了一面大鼓,再将妖魔的四只脚砍下来当鼓槌,前脚给鼓前跳舞的人用,后脚给敲边鼓的人用。

”总之,苗鼓的由来尚无定论,我们无需考证,哪种说明是正确的,却足以证明苗家人对苗鼓的执着与热爱。

二、苗鼓的发布地
由于历史原因,苗族分居各地,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苗族人口942万人,居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第五位,其中湖南206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5.5%。

湘西苗族是中国苗族的重要一部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塑造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沉淀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出巨大的贡献。

鼓舞是苗族民间文化之一,因地区不同,苗鼓的大小面、打法等风格迥异,苗鼓在湘西苗族里运用最广,普及率最高,打法最具独特,技艺最成熟,是苗族文化之经典,它节奏明快,动作敏捷,是融体育和舞蹈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每逢苗族盛大节日(四月八、六月六、赶秧、
九月九等)村村寨寨,田女老少,都要聚集到坪坝进行苗鼓表演寨,苗鼓不但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还表达了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让我们一起去领略湘西凤凰振荡山河的苗鼓吧!
三、苗鼓的种类
苗鼓的种类繁多,如《花鼓》《鼓》《跳平鼓》《筒子鼓》《猴儿鼓》《迎宾鼓》《八面鼓》《四面鼓》《撼山鼓》《湘泉鼓》《单人鼓》《双人鼓》等等,在表演上各地打法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表演者与敲边鼓鼓点不一,轻重不同,快慢有异,但木捧系红、黄绸是一致的,设备既相同也简单,只需鼓、鼓架、鼓槌和一块较宽的场地即可。

在湘西苗鼓舞中,常见的鼓舞为2/4拍,3/4拍,4/4拍三种,鼓舞节奏复杂多样,凤凰苗族人用不同的节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时而如行云雷电,时而似高山流水,时而若青山不老松,鼓手两手不弯曲,节奏重旦有力,如精武表演。

凤凰苗族鼓舞除敲边伴奏外还配上铜锣、唢呐、木叶等乐器,场内气氛十分热烈火爆。

鼓舞动作的内容主要有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武功拳术、模仿动物动作四大类。

生产劳动有犁田、挖土、种地、播种、插秧、挑谷、扯炉、修长城、上下山、送粮等等。

生活习俗有打粑粑、照镜子、织布、纺织、推磨、洗涮、
绣花、煮饭等等。

武功拳术动作有双星捧月、猛虎下山、水中捞月、回头望月、倒挂金钩、舞枪背箭等等。

动物动作有猴子打包谷、抓痒、猫儿洗脸、抖痒、狮子滚绣球等等。

凤凰至今对猴儿鼓的打法传承完好,猴儿鼓是按照山中猴儿生活习性提炼加工而来的,有多套舞蹈动作,能把山中观猴的好奇、机灵、好动、顽皮的心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猴儿鼓多为男人鼓,显示了雄性的阳刚之气,能让人前仰后合,解除一天劳作的疲劳,获得美妙的艺术享受。

四、苗鼓的基本动作
鼓舞的基本步骤有四种。

第一种是三步,即左右脚,前面交叉替换,用来表演生产生活动作;第二种是前面小踢腿步和两边跳小踢脚步,此步多为女子鼓舞动作,其动作幅度不大,柔软优美,步源于古代女子因无镜子照面,借水显影,故而形成小踢腿动作;第三种是滚翻身法,即打鼓时身体翻滚,方向不一旋转打鼓,灵活轻快,用于表演跳跃性动作,如送粮、过坳、下山等动作;第四种是踩三脚走三步,主要用于武术表演动作,表演时腿扫两边,挡住刀抱,防御袭击,动作干净利索,出手有力,变化莫测,最高境界可以打出3/8拍节奏,现在这种打法常用于锻炼身体。

凤凰鼓舞的基本步就是应用前
三种步法,灵活交替运用,在一套鼓中同时运用了三种步法。

因此,要求表演者必须动作准确,技术熟练,气质刚毅,功夫精深,精感丰富,有一定的技巧性和灵活性,多用内功,脚跳跃,手击鼓、腰旋转、腿随槌,表现气质突出特点,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精神,如凤凰苗鼓传承人麻金社编导的《欢庆苗寨》鼓,她把男耕女织,家里家外劳作的真实场面淋淋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鼓手们时而鼓前翻飞,时而转身击鼓,时而轻盈欢欣,时而神采飞扬,清脆的边鼓节奏声与浑厚的鼓点声融为一体,就像给人注入一股神奇的力量,让人精神抖数,容光焕发,行动灵巧,鼓点铿锵有力,舞姿粗犷豪放,让人看了如痴如醉,赞不绝口。

在今年的州鼓文化节鼓舞比赛中,夺得第三名,对于一支不是专业鼓舞者来说得之不易!我们全凭娴熟的技艺和那灵敏的动作,全凭传统鼓舞的基本动作灵活变幻交替。

《欢乐苗寨》鼓,鼓手们在表演中时而把鼓捧向空中,让宽大的红、黄绸在空中留下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时而挥手转身,拈腿换手,时而旋转跳跃,屈膝梭出,纤巧中显出柔韧,柔媚中观激情,每个动作都紧凑而精巧,用舞蹈语言,表现苗家姑娘洗脸梳头,纺线织布,耕种劳作等生产生活习俗,非常直观地描述了苗族这个农耕民族,男耕女织勤奋朴实,创造美好生活的动人情景,这一动人情景,于2015年9月17日起将永远载入湘西乃至世界民族传承文化史册里。

五、苗鼓的精、气、神
苗鼓铿锵的节奏,催人奋进的鼓点,刚劲而豪放的舞姿,苗鼓既原始又古老的民族文化项目。

听!震荡山河的苗鼓声显露出了苗家小伙子的伟岸身躯。

听!勾人心魄的苗鼓声,透出了苗家姑娘的精明聪慧。

那振人心魄、气势磅礴的苗鼓,可以看出苗族人民积极向上、勇于探索、不屈不挠、英勇抗争、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苗家人吸取大自然的灵气,创造出了无限的苗族艺术,苗鼓是苗族人民心中的圣物,学鼓之人必须要爱鼓,爱民族,必须具备精巧的动作和高超的技能,鼓舞之人更须有奋进、拼搏、百折不挠的勇气,方可称为鼓舞者。

祝愿我们苗家人踏着奋进的战鼓,敲响震荡山河的鼓点,敲出整齐统一的鼓声,走进世界每个角落,走向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