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民生9要素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
04
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政 策建议
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建议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5
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案 例分析
某城市的教育改革案例
总结词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详细描述
该城市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措 施,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了教育质量,减轻了家庭负担,增强了社 会公平感。
加强科技教育普及工作,提高 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 。
政府治理与公共服务
政府治理与公共服务是保障 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的重要 手段。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 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 质量。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公 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的服 务效率和透明度。
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 问责。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健康。
促进就业与创业
加强职业培训
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
扶持创业创新
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强化环境监管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污 染物排放。
推广清洁能源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 污染。
支持个人或团队开展创新 活动,提供创业扶持,增 加社会财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提高养老保险覆盖面,确保老年人老 有所养。
建立社会救助体系
对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 供必要的生活救助。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医疗保 障水平。
发展教育与医疗事业
提高教育质量
浅析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浅析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实际上既是六大方面的惠民思想,又是六大领域的社会公平。
社会和谐,民生为重,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更是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
十七大将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反映我们党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十七大;改善民生;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①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而且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社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建设,内在的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它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
②民生问题,是党历来都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逐步全面展开,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类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和谐水平不断提高。
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生改善相对滞后。
具体表现在:一是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二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状态最重要的几个具体指标不容乐观(如教育、医疗、住房三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三是城市困难群众和低收入农民等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亟待改善和提高;四是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双轨制带来新的失衡。
和谐社会的三个要素
和谐社会的三个要素――附录:中国到了建立新价值观的时候张维迎摘要:和谐社会包括三个要素:第一,要有一些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基本价值观念;第二,要有一个行为规则;第三,要有社会组织形态的保证。
作为和谐社会核心之一的新价值观,在经过近代一百多年、尤其是近20多年改革的经验积累,到了建立的时候。
和谐社会,是人类存在以来就一直追求的目标。
我认为,和谐社会包括三个要素:第一,要有一些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基本价值观念;第二,要有与核心价值相一致的游戏规则,或者说行为规范;第三,要有社会组织形态的保证。
以历史实践为例,中国古代在儒家理想的和谐社会中,仁、义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礼是它的核心行为规范,家庭是它的核心组织形态。
通过家庭这个组织,保证了儒家崇尚的核心观念的推行、行为规范的维系,所以,儒家对于家庭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一直十分强调。
一、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对和谐社会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念,那么,我们对于是非就会失去评判的标准,对于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的看法会南辕北辙,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是不可能达到和谐的。
这就好比在数学界要达成和谐,则数学家之间必须承认一些基本公理,比如,都承认1+1=2,如果有一部分人不承认这个前提,认为是1+1=3,然后得出了不同的结果,那样的话,就没有办法讨论了。
今天,我们想建立和谐社会,那就需要建立一些基本的核心价值。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个人基本权利的尊重,这种对人的基本权利尊重的进一步延伸就是对产权的尊重。
事实上,产权不仅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个人自由的基础。
一个社会如果对个人的产权不能有很好的法律保护和文化心态上的尊重,那么,人们就会热衷于争夺他人的财产,就可能带来更多的冲突而不是和谐。
所以,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很难看到一个不尊重产权而能保持和谐的社会。
对产权的尊重进一步延伸就是对企业家地位的尊重。
在经济生活中,有一些活动面临不确定的前景,是需要冒风险的,应付这些不确定性和冒风险的行为本身就应该得到一定的补偿。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经济和谐。
实现经济和谐,必须处理好一些重大的经济关系问题。
就目前宏观经济而言,投资较为强劲,而消费拉动不足;规模扩张较快,而质量提升不够;政府推动的项目较多,而市场自发形成的创业动力不足等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2、阶层和谐。
中国新的阶层分化已渐成轮廓。
领导干部、一般职员、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蓝领工人、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户生产经营者、劳工阶层、自由职业者、军人集团等。
这众多的社会阶层,其各自组成成员的职业、身份、利益、偏好、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很不相同。
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各有各的活动领地,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各有各的谋生手段。
这种阶层划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客观必然性。
从利益关系方面来讲,各阶层成员之间有相容互补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矛盾性的一面。
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和激化,阶层利益摩擦就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最后导致阶层冲突的严重后果。
就全国而言,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动迁户中的困难群体、落后地区的低收入人群等,政府的公共政策在利益分配上应向他们做进一步倾斜。
3、政务和谐。
政务是否和谐,关系到政府形象、行政效率、社会稳定等大问题。
从总体来讲,我国的政务和谐有一定基础,但是,有许多问题还很突出,政务不和谐而影响政权有效运作的地方还很多。
例如,如何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仍是一个难题,有些部门行政效率低下;部门之间互相扯皮,以邻为壑,互相封锁,形不成合力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少数干部官僚主义严重,不了解下情,工作作风飘浮,造成决策失误;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政务活动失去了群众基础和公信力。
对上述这些政务不和谐现象,应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改进我们的工作,努力构建一个政通人和的局面。
4、长效治本之策重于临时控制措施。
社区民生总结的基本要素与方法
社区民生总结的基本要素与方法社区民生总结是指对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福利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通过对社区民生情况的评估,可以为社区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社区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
那么,对于社区民生总结,有哪些基本要素和方法呢?一、基本要素1. 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通信、燃气等设施设备,是社区生活的基础条件。
对社区基础设施的全面评估可以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和生活质量。
2. 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是评估社区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了解居民的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和消费状况,可以为社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3. 社会福利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包括医疗保健、教育、养老服务等方面,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民生总结需要对社会福利服务的覆盖面、质量和便捷程度进行评估,以了解社区居民的福利需求和满足程度。
4. 社区环境质量:社区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垃圾处理等方面,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对社区环境质量的评估可以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调研方法1. 走访调查:走访调查是社区民生总结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和意见建议,获取民情民意。
2.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对社区民生数据的整理和处理过程。
可以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对社区民生状况进行定量化评估,提供客观的依据。
3. 专家研判:专家研判是借助专业人士的知识和经验,对社区民生总结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为社区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4. 社区座谈会:社区座谈会是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的平台,可以就社区民生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通过座谈会,可以了解不同居民的需求和关切,推动问题解决和改进措施的落实。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社区民生总结是社区管理和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社区民生的改善和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浅议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民生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民生问题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问题,但其产生的实质却是经济原因。
民生问题对于党执政兴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把民生问题放到应有的政治高度来解决,以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关键词民生民生问题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已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民生问题还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矛盾。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这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一、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涉及到教育、医疗卫生、住房、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
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决心和实效。
人民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首先,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关乎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也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解读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解读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是指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关注人民
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
水平和幸福感。
具体来说,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问题:教育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在和谐
社会构建中,应该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受教育
权利。
2.医疗问题:医疗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该加强医疗投入,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人民群
众的健康权利。
3.就业问题:就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国家发展
的重要领域。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该加强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率,保障
人民群众的就业权利。
4.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该加强社会保障投入,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权利。
5.住房问题:住房是
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
该加强住房政策,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住房权利。
总之,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是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解决人民
群众的实际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重要领域。
只有解
决好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要: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公平社会和谐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亿万人的切身利益。
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具体表现如下: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
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
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关键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1]。
2.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2)
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2)六、食品国家固然有监管的责任,政府的确也有整治的义务,但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我们中的所谓“人民”造成的。
从这个意义说,我觉得悲哀,觉得是一种耻辱。
为了绳头小利,而相互残害着。
对食品安全的的治理如果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全民必须有不挣黑心钱、不挣丧良心钱的素质。
往往那些施害者,同时又是另一种食品的受害者,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是这样一个耻辱的恶性循环。
我们在责怪这个社会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
七、贫富分化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
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剥削,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
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
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我们国家正在不断在以上方面做着探索性的改变,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这些问题会被很快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一个口号,他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和谐社会很快就会到来!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 [篇2]摘要:党的十七大将民生问题单列成章,表明解决好民生问题将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而改善民生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
改善和保障民生,就成为化解诸种社会矛盾、问题避免冲突与对抗的核心,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民生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说明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密切关系,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解析
构建和谐社会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民生问题事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又是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功,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改善民生的明确目标。
报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完全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中,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就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能否妥善处理和解决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成功与否。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取向的多元化,以及民主法治观念的增量发展,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也日益强烈。
民生问题解决不好,必然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危及现代化发展的协调。
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上。
2.民生问题是社会稳定的核心。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
”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难有国家安定,也不会有社会和谐。
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直接决定着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程度。
政府如果能够妥善解决关切民生的问题,人民必然对其权威性、合法性表示认同。
如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则必然对管理者和统治者的能力和权威产生怀疑,并随着民生境况的进一步恶化,而掀起推翻既有统治的运动,选举产生令其满意的新统治阶层。
和谐社会专题PPT课件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文化冲突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 碰撞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影响社会的和 谐稳定。
VS
文化融合
通过文化交流与融合,可以增进相互理解 与尊重,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措施
策略
制定公平合理的社会政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等。
措施
加大扶贫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等。
02 和谐社会的构建要素
社会公平正义
总结词
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它 涉及到公民权利、法律制度、分配制 度等方面的公平和正义。
公民权利保障
确保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经济 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不受任 何形式的歧视。
法律制度完善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合 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未来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可持 续性的社会,注重环境保护和资 源节约,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
护的良性循环。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
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和凝聚力。
文化创新
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04 和谐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对 策
社会阶层分化与贫富差距
社会阶层分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导致社会不公和不满 情绪的积累。
02
和谐社会强调的是社会各个方面 的平衡与协调,包括经济、政治 、文化、生态等方面。
和谐社会的特点
社会公正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的和谐时政要闻:温总理在两会中说到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具体到分配、住房、医疗、教育改革、就业、养老等多方面,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有感人肺腑的两句话:“公平正义要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民生话题。
1、和谐社会的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视解决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人的和谐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文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3、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与和谐有关的问题)?请提出可行的解决建议①上学难:在全国城乡全部免除义务教育你的学杂费,在高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②看病难,看病贵: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让人人享受到医保的便利。
③住房难,房价高:依法惩治房地产开发商的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廉租房制度的改革。
④就业难:实施再就业工程,鼓励自主创业等。
4、民生问题反映了什么?①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5、党和国家关注民生问题体现了什么?①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②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6、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①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②党和国家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③党和国家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④党和国家着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7、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①有利于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②有利于党和国家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③有利于党和国家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④有利于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8、请列举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事例①抗击青海玉树大地震;组织群众向西南干旱地区捐款捐物②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③“三鹿”等问题奶粉的整治④在城市建立廉租房制度⑤城市免费租赁自行车9、党和国家应如何解决民生问题?①最根本的途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⑤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0、党和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为什么?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九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笔记
一、九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性九增进民生福祉是指通过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九增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九鼎新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昌宜的提出,九增进民生福祉是企业家应该深刻认识的重要问题。
九增进民生福祉对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了解九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性,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二、九增进民生福祉的内涵九增进民生福祉是包括就业增长、收入增加、教育增强、医疗健康增进、社会保障增强、文化生活增强、住房改善、生态环境增进和民主法治增强在内的综合指标。
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九个方面涵盖了人民裙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综合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
1.就业增长: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九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
只有人们有了工作,才能实现生活的自理。
所以要提高就业水平,就需要经济的增长,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收入增加:收入是民生的直接体现,人们的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水平。
所以要实现九增进民生福祉,就要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改善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来增加收入水平。
3.教育增强:教育是育人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素质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九增的重要环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制约,所以要提高教育水平,就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推进教育的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4.医疗健康增进:医疗健康是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裙众最关心的问题。
要实现医疗健康增进,就要加强医疗资源的建设和卫生健康制度的改革,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5.社会保障增强:社会保障是九增的基础,也是政府和社会对人民生活的一种保障。
只有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人民裙众才能享受到更好的保障。
6.文化生活增强:文化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九增进民生福祉的一大方面。
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对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具有深远意义。
民生社会和谐发展意见
民生社会和谐发展意见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大国,凭借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民生问题。
因此,民生社会和谐发展意见的出台,将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意见文件的主要内容民生社会和谐发展意见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改革:本意见主张通过改善教育营养、改革招生形式等方式来推动教育公平,消除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教育的难度。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为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提供帮助。
2、医疗改革:本意见强调将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医疗服务体验,保障群众健康。
3、社会保障改革:本意见提出社会保障体系应更加完善、覆盖范围更广。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法规体系,提高保障标准,扩大社会保险人群,从而更好地保障基本民生。
4、住房保障改革:本意见强调公共租赁住房应加强建设,改善住房问题。
同时,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住环境,加快住房供给。
5、环境保护改革:本意见提出在环境保护方面应该加大投入,推进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强化城市垃圾分类,加强水源保护与污染治理等方面,保护人们生存环境。
二、意见文件的重要性民生社会和谐发展意见的出台,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取改革措施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医疗卫生、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等方面,旨在让人民安居乐业,减少人们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使社会更加和谐。
此外,意见文件还侧重于加强环境保护,让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推进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达成全面社会建设共识。
在当前中国社会中,民生问题是每个普通人都关心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如住房困难、教育质量不均衡、医疗服务不足等等,我们有责任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
民生社会和谐发展意见的出台,本着让民生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让发展更具有全面性和人性化的高标准,针对当前热点问题,提供新思路,发挥政策导向,疏通民生想法和基本草根层面的社会缝隙,让政策紧扣实际,这将使政策实现垂直内聚和水平联通。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民生问题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民生问题【摘要】关注民生一直是我们党执政的核心议题,可以看到从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民生问题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依然艰巨和紧迫,民生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能否妥善处理和解决民生问题, 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文从我国近年的民生建设成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等方面,综合分析和谐社会中的民生问题。
【关键字】和谐社会;民生;十八大民生是和谐之根本。
诸如“控制房价过快增长、解决住房难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疗改革”、“上学难与教育公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保障公共卫生,让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等民生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在十八大报告中,我党进一步强调民生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可见, 民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我国近十年的民生建设成就过去的十年当中,我国的民生建设取的了很大的成就,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方面,通过财政投入、制度改革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就业是民生之本。
在过去十年里,党和政府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就业高峰期,正是由于有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力拉动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有力支撑,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才有效地缓解了就业高峰的压力。
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增加超过1亿人。
十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700多万人,年均比“十五”期间多增加210万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民生9要素和谐社会民生9要素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 2006年10月23日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
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 2006年8月29日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
为此,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这些要求和部署,始终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收入分配最敏感: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有数据显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005年为3. 2∶1,收入分配不公已成为社会各种矛盾最主要的源头。
2006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被社会舆论普遍评价为“直面现实、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7月初,以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为先导的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拉开大幕,此次改革将覆盖约1.2亿人。
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六中全会《决定》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列为了和谐社会六项制度建设的内容之一,提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等。
社会保障最关键: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据统计,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7487万人、13783万人、10648万人和8478万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3059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将长期面对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挑战。
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06年9月23日,“中国社会保障论坛首届年会”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幕。
劳动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今后将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等五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意味着建立“全民社保”已提上中央的议事日程。
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做实养老个人账户试点已经扩大到8个省区市,中央也正在积极研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以及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扩大就业最重要:把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到各个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有数据显示,今后几年,我国城镇就业缺口在1300万个以上,矛盾十分尖锐。
近年来,中央在挖掘潜力促进就业,减少失业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
从1998年到2005年,努力使190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到2005年年底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已经建立各类职业介绍机构3.6万多家。
六中全会进一步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列为了到2020年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之一。
全会《决定》提出,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今后,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等。
教育公平最迫切: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上学难、上学贵”是目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党中央一直非常重视教育问题。
8月29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2006年已开始实施,未来政府将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今后5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
医疗卫生最直接: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建立。
在农村,国家已经加快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2006年试点扩大到全国县级总数的40%,2008年将覆盖80%。
国家每年还将补助资金300亿元,争取到2010年在农村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约7亿人。
2 006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提出要在5年内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目前,由国家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已经成立,不久医改大方案即可出台。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35次集体学习,内容就是国外医疗卫生体制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切实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住房问题最难解:加快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05年,在全国250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中,仍然有70%的城市没有完全实施廉租房政策,住房保障面不到4%。
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国六条”。
随后的5月29日,国办转发了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
10月17日,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的汇报。
紧随其后,10月1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特别强调,要把房地产调控措施落实到每个城市。
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北京、上海等城市相继公布了“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面向大众阶层的中小户型和经济适用房成为供应重点。
安全形势最严峻: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200 6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学习安排的主题就是“国外安全生产的制度措施和加强我国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
此次学习正式提出了“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的目标。
随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出台了我国首个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规定了“到2010年,亿元GDP事故死亡率要比20 05年下降35%以上”等三个总体量化指标。
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社会治安最基础: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是当前的一个大课题随着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我国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
2006年4月28日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罗干要求,要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六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公安部已将2006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建设年”,并下发了《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要求逐步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区、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
资源环境最突出: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落脚点《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环境退化成本为5118亿元,占当年G DP的3.05%,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目前,中央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的相继发布实施,凸显出党中央“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志和决心。
六中全会《决定》也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列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
为此,《决定》强调,要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目前,国家已经正式建立了环保督察制度,环保总局已向11个地方派出执法监督机构,包括5大环保督察中心和6大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专栏:六中全会《决定》中的“一二三”与“一”有关的关键词: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地位: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一个重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一个基本条件: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一个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与“二”有关的关键词:两个最大: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两个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与“三”有关的关键词:三个机制: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三个着力: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个管理: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