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守中学生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
他们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家中独自生活的一群中学生。
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的教育管理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孤独感、焦虑和自卑等方面。
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中学生常常感到孤独和失落。
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照顾,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缺乏亲情的滋润和安全感的支撑,从而引发心理上的焦虑和自卑。
缺乏家人的教育和引导,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可能相对较弱,进一步增加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学生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培养。
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留守中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建立留守中学生关爱机制。
学校应加强对留守中学生的关爱,建立起家校互动的平台,与家长保持联系,并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和生活计划。
可以通过邀请父母参与学校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方式,增强家校合作和沟通,关注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情况。
培养留守中学生的自主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兴趣小组等方式,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社交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教师和辅导员要关注留守中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各界应关注留守中学生问题,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积极参与农村教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留守中学生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教育管理应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关爱机制、培养自主能力等策略,帮助留守中学生解决心理困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及对策分析留守学生是指在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或其他原因无法与父母居住在一起,而留在农村中学上学的学生。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及对策分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睡眠问题。
由于长期离开父母,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留守学生容易感到孤单和害怕,导致失眠和睡眠不规律。
留守学生也常常面临情感问题。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学生往往感到情感上的空虚和孤独。
留守学生还容易出现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
父母的不在身边,留守学生自理能力较弱,学习中遇到问题时缺乏及时的指导和支持,导致学习压力增加。
针对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建立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机制。
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心理辅导师团队,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学校应该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庭访问等形式,向家长了解留守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学习情况,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加强留守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组织留守学生之间的互助小组或活动,让他们减少孤独感和焦虑感,提高社交能力和心理抵抗力。
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投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缓解留守学生的生活压力。
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留守学生的关爱工作,志愿者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状况普遍较为严重。
通过建立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机制、增强家校联系、加强留守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可以有效地改善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家庭迫于生计压力,将子女送至城市求学,而自己则选择在农村务农或务工,这样留守中学生便应运而生。
留守中学生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管理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要加强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中学生常常会感到孤独、无助和沮丧,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室,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要加强留守中学生与家庭的沟通。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支持系统,缺少家庭关爱的留守中学生容易产生许多负面情绪。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与家人保持有规律的联络,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学校还可以组织定期的亲子活动,帮助学生和家人加强情感交流和亲子关系。
要为留守中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留守中学生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容易产生适应困难。
学校可以提供良好的宿舍条件,确保学生安全舒适;加强学校和家庭间的合作,提供学生家教和学习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促进学业进步。
要加强对留守中学生的关怀与照顾。
学校可以设立留守中学生关爱小组,由班主任、教导主任和辅导员等组成,定期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还可以组织一些关爱活动,如开展关爱留守中学生周活动、组织志愿者探访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温暖。
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中不可忽视。
通过加强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家庭的沟通、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加强关怀与照顾,可以帮助留守中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顺利完成学业,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及对策分析【摘要】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读书的学生。
他们面临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孤独、焦虑、自尊心受损等。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不和谐、缺乏家庭关爱、交流障碍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丰富课外活动、心理辅导、加强学生与家长沟通等措施。
社会应加强监督,提高对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落实相关政策,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期望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更好地关注并解决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对策,解决方案,社会责任,监督,期望,反思,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背景介绍: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迁徙到城市或外地工作,导致孩子在农村家乡独自生活的儿童。
随着中国城乡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家庭面临越来越多的经济压力,父母外出务工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留守学生因长期独自生活,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在农村中学中,留守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情感孤独、自尊心低下、人际关系紧张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留守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如何有效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是农村中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对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通过深入了解问题的状况及原因分析,制定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有助于改善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
1.2 问题提出在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是一群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群体。
他们通常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留在农村家中独自生活的儿童和青少年。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加剧,留守学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学生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缺乏家庭温暖和安全感,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减少。
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日益突出。
留守中学生指的是农村父母在外务工,将子女留在农村的现象。
这一现象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主要探讨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
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孤独无助、焦虑抑郁、自卑自负和自我否定等。
由于与父母分离,留守中学生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们在农村生活,没有和父母一起分享生活的乐趣和困难,缺乏温暖和关爱。
由于经济困难,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家庭往往无法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使他们感到愈发自卑、自负和自我否定。
加之亲友和社会环境的孤立和冷漠,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剧,导致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对于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管理者可以制定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加以解决。
建立良好的学校和家庭联系是重要的。
学校应当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
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留守中学生提供一个与同学交流、交友的机会。
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学校应设立心理辅导室,为留守中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应关注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父母可以定期电话或网络联系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和爱。
为了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父母应指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家庭还可以通过举办家庭聚会和亲友聚会等活动,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归属感。
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教育管理者应采取相应措施,关注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困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留守中学生指的是由于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不能陪同照顾,而被迫留在农村或他乡亲戚家生活的中学生群体。
他们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孤独、焦虑、自卑、逆反等,这些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管理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
教育管理者应关注留守中学生的情感需求。
留守中学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与陪伴,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机制,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帮助他们缓解情感压力。
可以组织亲子活动,让父母与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增加亲子交流和亲情。
教育管理者应重视留守中学生的社交需求。
留守中学生在陌生环境中生活,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机会,容易感到孤立和排斥。
教育管理者可以组织各类社交活动,如班级合作学习、兴趣小组等,让留守中学生有机会结交新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课程,教授社交技巧,帮助学生自信地与他人沟通和交往。
教育管理者应关注留守中学生的学业问题。
留守中学生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监督和辅导,学习上容易出现困难。
教育管理者可以建立学业辅导机制,提供个别辅导和晚自习等学习资源,帮助留守中学生提升学业能力。
学校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生学习,如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等,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
教育管理者应关注留守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
留守中学生长期面临着生活独立、心理负担重等挑战,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教育管理者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学校可以开展体育活动、美术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身心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管理需要关注留守中学生的情感需求、社交需求、学业问题和身心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只有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才能帮助留守中学生克服困难,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策略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策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时间留在农村的儿童。
他们通常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接受教育,面临着与父母分离、家庭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多等困境。
针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策略。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需要充分关注他们的家庭状况。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工作,留守儿童通常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
他们可能面临家庭矛盾、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甚至出现家庭暴力等情况。
在心理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家访等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及时发现并干预家庭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家庭环境和支持。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需要关注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问题。
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支持,留守儿童可能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甚至出现自卑情绪和自我封闭。
教师和辅导员需要通过鼓励、肯定和支持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需要关注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情感管理能力。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可能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和依赖感,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和情感管理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学校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辅导和人际交往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情感管理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支持,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情感问题、压力问题、适应问题等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人员,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心理健康素养。
针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策略应该从关注家庭状况、培养自尊和自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关注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帮助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关心者和支持者投入到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成长环境。
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探究
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与父母同住,生活在乡村的中学生。
这一群体由于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督,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干预措施。
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父母分离的留守状态导致这些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长期处于孤独和无助的状态,易感受到情感上的孤独和空虚。
由于父母外出工作,这些留守中学生的经济条件可能较为困难,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保障,造成他们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缺乏家庭监督和指导,这些留守中学生在行为和情绪管理上存在困难,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影响,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中。
研究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对于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家庭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一直备受关注,然而目前对于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效改善他们心理健康的措施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了解和改善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相关部门和学校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支持。
通过研究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改善建议,为广大留守中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保障,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提高其心理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
1.3 研究意义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督,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其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在初中阶段到寄宿制学校接受教育。
这些学生通常需要在寄宿制学校里度过数年的时间,远离家乡和家人。
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讨论。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适应问题。
由于长期离家,这些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适应新的同学和老师。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种转变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会出现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的情况。
第二,孤独问题。
身处陌生的环境,离开父母和家人,寄宿生常常会感到孤单和无助,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交往问题。
寄宿生的社交圈通常局限在学校里,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这可能会给他们的外向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四,学习压力。
初中阶段本身就是学生学业压力较大的时期,加之寄宿制学校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部分寄宿生可能会出现学习焦虑和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帮助学生适应寄宿生活。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军训”等活动,引导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律;家长也可以在家庭教育方面多做工作,让孩子们在离家时感到更加安心和坚定。
学校应该加强对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学校也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适时的心理支持和咨询。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寄宿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多关心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关注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农村留守中学生是指父母为了生计而将孩子留在家乡,自己则到城市务工的一类学生群体。
他们通常由老人或亲戚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出发,探讨应对策略,以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1. 孤独与焦虑感农村留守中学生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的陪伴,长期生活在孤独中容易产生焦虑感。
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关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2. 自卑感由于长期缺少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关爱,农村留守中学生常常会产生自卑感。
他们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幸运,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3. 人际交往问题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导,农村留守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问题。
长期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技巧。
4. 学习压力农村留守中学生通常要独自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缺乏家庭的指导和鼓励,他们往往感到无助和孤独,学习动力不足。
二、应对策略1. 改善家庭关系针对农村留守中学生长期缺少家庭关爱的问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讲座等,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信任。
2. 加强心理辅导学校应组织专业心理老师对农村留守中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排解焦虑、消除自卑感,增强社交能力,提高学习动力。
3. 拓展课余活动学校应加强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课余活动组织与引导,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一系列的兴趣爱好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4. 创设温馨校园环境学校应创设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增加爱心关怀学校与社会应加强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关爱,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应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和扶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在落实上述应对策略的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和帮助农村留守中学生,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中学生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留守中学生指的是由于其父母在外务工,导致他们在家乡生活的未成年人。
这些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探讨教育管理的策略。
一、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1 家庭关系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中学生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孤独和失落。
他们常常对父母产生怨恨和不理解,认为父母抛弃了他们。
长期的这种负面情绪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1.2 自我认同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意识不够鲜明,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他们常常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容易感到自卑和焦虑,甚至出现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
1.3 学业和人际关系问题留守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父母的指导和关心,容易感到学习压力大,缺乏学习动力。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缺乏友谊和亲情,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心理隔阂。
二、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2.1 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了大量的留守中学生,这是社会问题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是解决起来仍然困难重重。
2.2 家庭问题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问题密切相关。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亲自照料孩子,导致孩子长期处于没有父母关爱的环境中,从而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
2.3 教育问题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留守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较为贫乏,缺乏课外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导致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三、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管理策略3.1 家庭教育针对留守中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父母关爱子女,多与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
乡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_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精选11篇)
乡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_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精选11篇)乡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_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工规模的扩大,农民工跨省,跨地区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处于普遍缺失的状态之中。
而月塘中学,正地处偏远的革命老区,经济非常落后,老百姓为了生活,不得不进城打工。
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个可喜的表现,但对于教育,却引人深思,那么多家长远离家乡外出务工,把打工地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而他们的子女由于无法就近上学,只好留在家里,教育子女的重担由谁来承担?这就出现了亟需全社会给予关爱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再加上代管人多为家中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学习上、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较差,因此,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
作为这些的教育管理者之一——班主任,如何作好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我个人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的。
首先,建立好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我班有留守儿童10名,为作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通过多方了解,掌握每名留守儿童学生的家庭情况,监护人的情况,并根据平时的观察、了解,掌握留守学生的性格习惯,建立好个人档案。
通过观察总结,我班留守学生性格有以下几种类型:沉默寡言型、过渡活泼型、无拘无束型。
对于沉默寡言型的学生,大多是寄养在亲戚家中或从小就是家中老人看管,缺少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从而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即不和同学老师交流,上课回答问题也胆小,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就经常上课时鼓励他们发言,锻炼他们的胆量,并利用每周班会活动时间,开展活动,让他多与同学交流,这样他就慢慢学会与同学交流了;对于过渡活泼型的学生,由于是隔代教育,往往是溺爱现象相当突出、严重所引起,常常“自以为是”,爱排异同学,针对这类学生,我不是一味的批评,我常有意识安排他们为集体作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人,让他在帮助中体会快乐,改掉了“自以为是”的坏习惯;对于无拘无束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大多缺乏组织纪律性,无组织无纪律,想干啥就干啥,针对这类学生,我“抓住”他们犯错的机会,进行当面全班性批评、教育,课后进行个别交流,告诉他们,只有学习上、纪律上进步了,就会受到同学的尊重,并选他们当纪律委员,用以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许多农村人口都选择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种现象导致了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中学生。
留守中学生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而由亲人或朋友照看,或者自己独自在家生活的中学生。
随着留守中学生人数的增加,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
留守中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情感问题。
由于长期离家,留守中学生与父母和家人的交流机会减少,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
他们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的安抚和慰藉,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压力,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甚至焦虑等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留守中学生与家人的联系减少,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也有限,容易感到孤立和无助。
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可能相对较弱,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容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自尊问题。
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留守中学生可能会感到缺乏自尊和自信,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关注。
他们可能对自己产生怀疑和负面评价,情绪低落,自卑,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动力和热情。
教育缺失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他们的学习成绩可能较差,缺乏学习方法和习惯,容易走入学习误区。
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充分发展,个人发展受到限制。
加强关爱和陪伴。
学校和社会应当加强对留守中学生的关注和照顾,通过家访、心理辅导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建立留守中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机制,鼓励他们相互支持、交流分享,减轻孤独感。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适宜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留守中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留守中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条件,建立有效的学习管理机制,帮助留守中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法,并定期进行学习评估和指导。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及对策分析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农村寄宿亲戚家或空巢老人家中生活的学生。
这一群体存在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分析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常常面临着孤独感。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缺乏亲情的陪伴,他们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们心理上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面临学业压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留守学生常常感到压抑和没有安全感。
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问题。
他们与同学、老师和亲戚之间的交流受限,很难建立起稳定的交往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心理辅导和关怀服务。
学校可以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师,为留守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教师和亲戚家庭成员也可以承担起关怀和倾听的角色,与留守学生建立起稳定的情感联系。
加强学校组织活动。
学校可以增加社团活动和户外拓展训练等体验活动,增强留守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往能力,以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学校还可以组织家校互动活动,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完善师资培训和亲情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引导和支持能力。
也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提醒他们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面临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但通过加强心理辅导和关怀服务,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完善师资培训和亲情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选择走出家乡,到寄宿制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长期与家人分离、学习压力大、生活环境陌生等原因,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给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
针对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下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应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成长。
3.改善学校教育环境。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和同学们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更好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1. 孤独感。
由于长期与家人分离,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 学习压力大。
由于学校对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要求较高,他们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3. 生活环境陌生。
由于长期在学校生活,学生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了陌生的学校,这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
1. 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增加心理辅导员等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2. 家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也应该重视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家长还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交流、关心孩子的生活等方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3. 同学之间互相关爱。
在学校,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互相关爱的方式,帮助自己和他人更好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学校成为一个更加和谐的学习环境。
乡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乡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乡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我参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要注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信任建立。
由于长期的离家和缺乏父母陪伴,留守
儿童往往有一些情绪上的困扰和问题。
只有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才能了解他
们的需求和困惑,并通过合适的方式给予帮助。
其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教育工作者要教给他们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另外,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儿
童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自卑感。
教育工作者要通过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
我认知,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最后,要为留守儿童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可以组织
一些小组活动或心理咨询,让留守儿童有机会与同伴分享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经历,
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共同成长。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不断摸索和完善的地方。
但总体来说,
通过关注沟通、情绪管理、自尊心和提供适当的支持,可以帮助乡村初中留守儿童更
好地健康成长。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而留在农村家中由亲戚或左守人照顾的儿童。
在中国,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留守中学生更是受到特别的关注。
留守中学生由于长期独自生活在家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教育管理者需要针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教育管理策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留守中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经常不能得到父母的慰问和关心,心理上会产生孤独和失落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长期的孤独和失落容易导致留守中学生产生情绪问题,对生活和学习失去兴趣。
二、心理压力过大。
留守中学生通常由老人或亲戚照顾,而这些人由于年纪较大或缺乏教育水平,无法给予留守中学生必要的心理支持。
加之留守中学生经常需要独自照顾自己的生活,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人际关系疏离。
由于长期生活在异乡,留守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建立稳定的友谊和社交圈,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交流和沟通,人际关系疏远,难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和理解。
针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管理者应该制定相应的教育管理策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向留守中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留守中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释放压力,增强心理韧性,建立积极的心态。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等形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向留守中学生传递正能量,鼓励他们树立信心,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
乡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乡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乡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关乎他们幸福成长的重要议题。
通过对乡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倾听,我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真实体验,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以下是我的心得和体会,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对乡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首先,乡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关注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
留守儿童通常在年幼时就和父母分离,缺乏日常的父母关爱和指导。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家庭状况,理解他们可能存在的困境和情感问题,并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其次,乡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情感关怀和情感教育。
在他们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情况下,他们往往很需要亲情的温暖和支持。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与他们建立亲近的关系、关怀他们的情感需求,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和塑造积极的情绪氛围,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交流。
第三,乡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培养。
留守儿童往往在外界的关注和关爱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他们积极认识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增强自信心,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同时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乡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人际交往和社交技巧的培养。
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和社区的关爱,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社交技巧方面常常存在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交圈子,培养他们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和组织。
最后,乡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的培养。
由于长期处于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留守儿童常常存在情绪问题和自我调节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教育他们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他们积极应对生活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总之,乡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持久性和系统性的工作。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离乡谋生,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
这些因为父母工作而被迫留守在农村的学生,被称为留守中学生。
留守中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教育管理者采取措施解决。
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压力、情感失控等方面。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留守中学生可能感到寂寞和孤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产生不安和不满,从而引发心理压力。
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情感失控,可能出现攻击行为或者抑郁情绪。
留守中学生还容易产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自卑感,缺乏目标和动力。
一是增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
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和处理方式。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心理活动,如心理剧演出、心理讲座等,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
二是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教育管理者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自我管理培训课程,培养他们的计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留守生活,充实自己的生活,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自信心,提高心理韧性。
三是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教育管理者可以定期与留守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协助解决一些家庭问题。
在学校方面,可以开展一些家长学校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增强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和支持,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是建立留守中学生关爱网络。
教育管理者可以组织留守学生之间的互助小组,让他们互相关心和支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困惑。
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学生关爱的网络平台,通过在线咨询、社交平台等方式,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使留守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教育管理者引起重视。
只有通过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家校沟通和建立关爱网络等措施,才能帮助留守学生度过心理困境,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父母/监护人
学校教育
1.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实施帮扶制度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讲座、个别辅导3. 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需求4.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成长
学校
社会支持
1. 政府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制定相关政策2. 动员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提供物质与精神帮助3. 村级组织关注留守儿童成长,搭建服务平台4. 推进城乡服务保障体系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人际交往能力
与人交往能力不足,社交圈狭窄
普遍现象,影响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问题
如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远高于普通儿童
二、教育对策
对策方向
具体措施
实施主体
家庭教育
1. 父母或监护人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式教育2.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成长变化3. 关注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疏导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问题描述比 Nhomakorabea/情况孤独感
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和陪伴,导致情感缺失
普遍现象,约43.8%的留守儿童与其监护人情感交流少
自卑感
因家庭状况、父母不在身边等原因产生自卑心理
普遍存在,影响性格发展
心理压力
担心家庭经济、学习压力等
较高,影响心理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不力、学校教育不足、社会教育不良,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诸多问题。
学校、家庭、社会必须有机结合,紧密配合,形成合力。
全面关心爱护“留守学生”这一新群体,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重要成长期,他们的心理是半成人半儿童的心理,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过渡期。
对待这一时期的学生,既要尊重和信任他们,又要加强教育管理;既不要处处限制他们,也不能放任不管。
而处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学生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在一起,只能由父母一方或者以外的其他人来进行抚养和教育。
这些学生由于缺少母爱、父爱.无法享受到家庭的正常关爱和教育。
在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及心理等方面常常出现感情冷漠、思想颓废、知识欠缺、修养错位等不良倾向,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扭曲。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而“留守学生”的父母或父母一方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有的甚至多年未与孩子谋面,很难与子女正常交流。
使得有些孩子极易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
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不敢管、不会
管、管不了,使得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蛮横霸道的极端性格。
2.情感缺失。
十三、四岁的初中生对父母有着较强的依恋心理,这种依恋心理,正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它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
但留守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渠道被中断,无法得到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由于情感缺失,使这些孩子的心理常常处在焦虑、紧张之中,缺乏安全感。
使其人际交往能力本来就较差的孩子变得更加脆弱,导致孩子无法建立正常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3.行为偏差。
“留守学生”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孩子纪律散漫。
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规守纪,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
有的迷恋网吧、游戏厅和桌球室,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出现较多的行为偏差。
4.心理障碍。
初中生的心理行为,在年龄阶段上是对儿童阶段的各种行为习惯的继承和发展。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负面现象的干扰,使得一些“留守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更加严重,易引发种种心理病症,产生如孤寂焦虑、郁闷烦躁、自暴自弃、修养错位、社交恐惧等心理障碍。
5.厌学突出。
有些基础差的“留守学生”,或因家庭条件差,无钱上重点高中;或因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对自己的优点、能力、兴趣、性格等缺乏全面了解,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别人。
表现在思想
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缺乏纪律观念;行为上,消极被动,放任自流。
上课无所事事,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事事都要在别人的督促下才极不情愿地完成,只想玩,不想学,厌学现象突出。
厌学是目前“留守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由于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的高期望、严要求与他们自身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差距,不少学生在为学习焦虑的同时,又对学习毫无兴趣,不愿意学习,就会做些与课堂不相协调的行为。
如上课有不懂时或嫌作业多时,拿起书就摔掉或把桌子推得老远,捶得老响或对老师做鬼脸,投以恨恨的目光,或大声叹气……但又想在成绩单上挣回面子,哄哄家长、老师,考试时免不了要偷看、抄袭而违背考试纪律。
产生“留守学生”以上心理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教育缺位,监护人教育不力,学校教育不足,社会教育不良而造成的。
社会不良因素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留守学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频繁流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将年迈的双亲和幼子留在家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留守学生”群体。
随着现代传媒事业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逐渐进入校园、进入千家万户,在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些伪科学、黄赌毒等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特别是缺少父母监护的“留守学生”,他们尚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时刻受到影响和侵蚀。
家庭教育不力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留守学生”平时大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及其他亲戚照顾,而这种照顾往往只能起到负责孩子生活起居的作用。
由于祖孙之间的代沟,使得他们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的心理沟通。
在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容易出现阴影区,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加之,祖辈或亲戚一般无法做到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去管束、教导这些留守孩子,他们的教育管理显得苍白无力。
同时,留守孩子也很难接受非父母的严格管教,往往出现逆反心理,或觉得自己寄人篱下。
学校教育不足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农村学校面对“留守学生”这一新群体,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施都显现出严重不足。
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限于农村学校的条件,在生活、学习上也难以赋予这一群体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留守学生”是中国“三农”问题的副产品,这个特殊群体将长期存在。
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既涉及这些学生的权益保护,更是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及社会稳定和谐的大事。
需要家庭、学校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确实把它作为一种责任、一项义务担当起来。
1.加强交流沟通。
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
“留守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长要牢固树立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全面发展,需要家长精心呵护、全面关怀的
理念。
经常主动与学校“留守学生”联系,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状况,督促他们努力学习。
父母要经常与委托的代理监护人取得联系,并通过他们倾听到孩子的更多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以便获得有关孩子的更多信息,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父母外出打工也应尊重孩子的意见,通过细心交流,征得他们的同意。
父母与孩子无论是电话或短信联系,都要注重多询问、多了解、多鼓励、多引导,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无限的父爱和母爱。
2.注重关爱引导。
学校应主动为“留守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围氛。
一方面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
如,在学生生日时,送去一张生日卡片,以示祝贺;当学生获奖时,向学生父母或代理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这样,可以让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体验得到有效的淡化或抑制。
同时,可全方位开展心理辅导。
如,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选聘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留守学生”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学校政教处可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专题会议,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问题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建立“知心姐姐”信箱,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
还可以组建假日活动小组。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文体娱乐活动,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撰写小论文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减轻假日孤独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若遇到十一、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为“留守学生”召开专题家长会,给学生、家长老师提供面对面零距离交流,都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良好环境。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首先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及不良社会现象的全方位治理,规范游戏室、网吧等营业场所的管理。
二是要建立社区教育监护体系,创办托管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中心,鼓励社会人士(志愿者)当“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
三是要建立“留守学生”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引导“留守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关注“留守学生”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对祖国未来负责、对人类社会发展负责的高度,为“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为社会培养出一代代合格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⑴吴锡改主编的《现代教育心理学》。
⑵《人民网》关注留守儿童栏目。
⑶《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