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朕知道了”,古代皇帝怎么批阅奏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了“朕知道了”,古代皇帝怎么批阅奏折作者:王敬雅

来源:《畅谈》2018年第15期

近日,一位台湾地区网友总结的“垃圾奏折”在网上走红,几位写折子的大臣都貌似成了专讲废话的缺心眼儿。事实上,这不过是新媒体包装之后有意造成的“误会”和话题罢了,被奏折逗笑之后,有很多知识点可以了解一下。

什么是奏折?公题私奏、专匣上书

奏折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清代上行文书,之所以为人知晓,是因为它记录了很多官员与皇帝的日常交流,除了军国大事,还有家长里短,遍布“朕就是这样汉子”之类的金句。其实在清代,奏折制度确立的时间较晚,也只有康熙中后期和雍正时期确实执行,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生动活泼的朱批,大都来源于这两个皇帝。

清代是一个在文书系统上运行的国家,奏折只是它庞大文书系统中的一部分,那么,官员日常是怎么跟皇帝交流的呢?简单来说,可以称作“公题私奏”,这句话是用以区分题本和奏本的一一注意不是奏折。题奏制度继承自明朝,即公务向内阁递交题本,用官印;私务递交奏本,不用官印。但是这一制度在清朝进行得很困难,清代皇帝是比较讲求行政效率的,题本、奏本递上来,先让通政司或部院审查一遍格式,然后递送内阁,最后到皇帝手中,这样一来一去,不仅耽误时间,而且信息全无保密性。

这让康熙皇帝很不满意,所以在康熙中期,开始出现官员和皇帝的直接交流,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奏折。清代奏折按照内容不同格式也不同,分为奏事折、奏报晴雨粮价收成分数等折、请安折、贺折、贡品折、谢恩折、遗折等名目。奏折写作一律用六行格式,每行十八字。折内遇有尊崇字词必须抬格、换行。

奏事折折面中上位置写“奏”字,折内首页右起写官衔及“臣某某跪奏,为某某事,仰祈圣鉴事”。这样的好处是方便皇帝一眼能明白所奏事项,再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下去。请安折,内第一页右起写官衔及“臣某某跪请皇上圣躬万安”;贺折,如万寿节,折内第一页右起写官衔及“臣某某跪祝皇上万寿万万寿”;贡品折随请安折进,折面中不写“奏”字,而写“进”字。所以皇帝翻开的第一眼,就知道这件奏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本不存在请安折、贺折给皇帝增加工作量的问题。当然清代是满汉文双行的,满文奏折也是这个套路。

清人吴振械在《养吉斋丛录》中记,雍正朝“外臣文员至道府同知有赏折匣者”,“武员至镇协往往赏折匣许奏事,并颁锁匙,与今折匣异。用尽许更请,所以广耳目也”。皇帝发给有上奏权的官员每人_个匣子,并配有锁和钥匙,以保证奏折的保密性。

在京各部衙门的奏折,每天午夜由一笔帖式(文书官员)捧至东华门外,收入紫禁城景运门内奏事处。寅正(清晨四点)乾清门开启,由奏事处值班章京查核印片无误后接收,登入档簿,然后交给奏事太监,进呈皇帝批阅。

外省奏折递送,最初均由递折者派亲信家人送到宫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后,准许动用邮驿递送,也可派专差递送。通过邮驿递送的,先送到兵部捷报处,再由兵部送到乾清门,随到随送,无时间限制;专差递送者,则直送乾清门,交奏事处值班章京,汇交奏事太监进呈御览。根据各省情况不同,这个时间由几日到十几日不等,有的时候为了跟同僚打信息战,就比谁的马快。康熙末年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互参的时候,噶礼就是靠递送奏折跑赢了五天,在消息传递上取得了-一定主动权。

奏折从哪里来?皇帝心腹、高层政要

康熙皇帝对于具折人的要求相当严格,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写奏折与皇帝对话。当时被恩准具折奏事的官员,主要是一些亲信家奴及个别重要地区的武职官员。像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未奉特旨,也不得具密折奏事。比如康熙四十二年,当时的江苏巡抚宋荦有密奏,只能通过品秩比他低得多的苏州织造李煦转奏。康熙皇帝在李煦的密折上批道:“尔即传于宋荦,不用写本谢恩。以后有奏之事,密折交与尔奏。”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十五日,贵州巡抚刘荫枢曾请求准许以密折奏事,康熙帝批复:“有当请旨者,密折奏来。”也就是直到此时,巡抚密折奏事还是要皇帝特批的。

这个范围在后来不断扩大,雍正二年(1724年)上谕:“凡督抚大吏,任封疆之寄,其所陈奏之事,皆有关于国计民生,故于本章之外,準用奏折。”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奏折成为国家正式官文书之_以后,“凡在京宗室王公大臣,文职京堂以上,武职副都统以上,及翰、詹授日讲起居注官者,皆准递奏折”。

在康熙时期,也只有奉特谕的人才可上折请安,现存最早的请安折,是康熙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大学士伊桑阿的《奏谢温谕赐问平安折>。现存的康熙年间请安折,大部分是满人官员书写的,其实质是官员对皇帝的一种私人问候。且清制规定,各地驻防满洲的请安折,一律

以满文书写,并鼓励本人亲手写。康熙帝在两江总督傅拉塔、甘肃巡抚齐世武的请安折中多次劝慰他们,字写得不好有错也无妨,“尔等折内,皆朕随手草书,再无—人知道,亦无底稿。”康熙四十八年,杭州织造孙文成的请安折,皇帝朱批:“朕体安。今年得病时,尔处杭州众满洲皆安否?将军之书又不来,朕心为众满洲著实忧愁,著将此书与众满洲看。”

乾隆朝以后,满人的满语水平急剧下降,甚至连一篇简单的请安折也不能写了,屡为皇帝训斥。道光七年,广州将军庆保请安折等均用汉文书写.道光皇帝不禁感叹:“广州驻防官兵不下五千余人,岂无—写清字之人?”

请安折的频率也是有一定要求的,虽然没有固定时间,但如果皇帝长期看不到你的奏折,就会心生疑虑。康熙四十七年,皇帝觉得湖广提督俞益谟总不上奏非常不妥,要求他“凡有请安或地方该奏之事即具折来奏”。同样,康熙皇帝也批评过川陕总督齐世武、巡抚鄂海折子间隔太久。不过频繁的请安也确实会招致反感,皇帝会朱批:“此等请安事宜,不必时常具奏。”

奏折写什么?地方情形、风闻言事

大家印象中有个误区,就是清代所有公私事务,只要是对皇帝汇报的,都要写奏折。但是不妨设想,一个人口超过三亿的国家,如果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批示,皇帝自己恐怕就是生出三头六臂,也难胜任。其实,奏折只是清代多种公文中的一种,但因为是高层大臣与皇帝直接对话的方式,所以最受重视。臣下不能明说的,可以上奏折;皇帝不能明示的,可以批奏折。

在康熙皇帝给浙江巡抚黄秉中的官方说法中,“凡督抚许上折子,原为蜜(密)知地方情形,四季民生、雨旸如何、米价贵贱、盗案多少等事”,但实际上除了这些公事之外,康熙也非常注重用密折收集隋报、笼络人心。

现在康熙朝汉文奏折留存最多的,是当时的直隶总督赵弘燮,他在直隶巡抚(后改为总督)任上十七年,远远超过了后任的畿辅大员,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他虽然是汉人,但是却是康熙皇帝极为信任的人选。他的父亲赵良栋,顺治二年招募入清军,在三藩叛乱、康熙皇帝最为危难的时刻,替皇帝平定云南吴三桂,深得康熙倚重。赵弘燮的兄长赵弘灿官至两广总督,也是封疆大吏。最重要的是,康熙皇帝晚年时,老臣们纷纷谢世,他曾作诗说:“旧日讲筵剩几人,徒伤老朽并君臣。”而陪他“老朽”的重臣之_,就是赵弘燮。

从现存奏折看,赵弘燮年老体衰的时候,皇帝不但为他派去御医,还将西山泉水送到保定给他煮药,并且把进口的金鸡纳送他服用,两个人还像寻常老人_样,探讨养生之道。此时,赵弘燮的请安折,可谓是皇帝的一剂舒心药。在康熙六十一年,赵弘燮辞世之后,康熙还是强撑病体为他写下悼亡诗句,说他“保全终始君恩重”,感其死后“节钺空悬揽辔情”。

而我们非常熟悉的江南三织造,就是康熙在两江地区安插的形势观察员。江南地区百姓富庶、商贾云集、文化繁荣,又是曾经南明势力最为发达的地区,是康熙皇帝重点监控的地区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