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域文化 李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地域文化简介
10级地理科学3班李琳41009123
一、福州概况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福州市区所在地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
福州是福建的省会城市。‘因洲北有福山’因此得名:‘福州’。福州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早在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就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罗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圈入城内,使福州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三山一水成为榕城的主要标志。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郡守张伯玉,编户植榕,此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所以得“榕城”之美称。
屏山乌山鼓山
福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风景名胜无数。福州第一胜景鼓山,国家级重点佛教寺院、旅游名胜西禅寺早已蜚声海内外。福州现有公园33座,其中最古老的古典园林西湖,已有1700多年历史,经过多次整治,如今杨柳护堤、碧波荡漾,宛若青春少女;近年来新开辟的金牛山公园是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公园之一;闽江公园(北园)有七大景园,全长5.6公里,集景点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还有郊县平潭海坛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永泰的青云山、方广岩,福清的石竹山,连江的青芝山,闽侯的十八重溪等等。这
些名山秀水,风景如画,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辉,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二、福州的民俗与工艺
(一)拗九节与二月二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二十九……(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直,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昨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俗中,正月分为“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节”过后三天,便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也是福州特有的传说节日,简称“二月二”。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二)冬至与搓[米时]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福州俗定这一天为冬节。旧时,人们在此节日前夕,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时]。“[米时]”是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浆,压成半干后搓成的圆形丸子,煮熟,外粘豆粉、糖即可食用。福州人搓[米时]时,桌上置竹箩,箩中放红桔数粒、红筷一双、纸花一对等。搓[米时]也称“搓圆”,寓意团圆;[米时]则象征“时来运转”。搓[米时]由全家人围坐在圆桌周围,边搓[米时],边唱歌,如:“搓[米时]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许多歌词都寓有和睦、添丁、增寿的含义。
搓[米时]时,桌上摆一对体胖腰圆的泥人子,俗称“火儿牳”,意义今不可考。“火儿牳”形似年轻女性,样子很丑,所以福州讥讽长相差的姑娘谓“和火儿牳一样”。
(三)福州味道
福州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南国地方特色,尤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烹饪界独树一帜。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常列为国宴之一。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
闽菜之首:佛跳墙。
近20种山珍海味精炖而成,在盅必流三千尺。名菜“佛跳墙”名扬海内外。鱼丸、太平燕、芋泥、线面等是地方独特的风味小吃,遍布大街小巷。
(四)榕城三绝
福州民间工艺久负盛名,传统的工艺品脱胎漆器、角梳、纸伞,过去被称为“福州三宝”,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和200多年历史的脱胎漆器尤其名扬中外,与软木画被称为“榕城三绝”。
三、文化寻根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历史上有无数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当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沈葆桢,“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文学大师谢冰心,科学家侯德榜、高士其、陈景润等等。他们的行迹,故居和祠墓,至今有许多仍完好无损。
福州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又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宋代以来文化教育兴盛,是产生进士(4100多人)、状元(31人)和“两院”院士(67人)最多的城市之一。福州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平潭综合实验区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县。
四、我心中的福州文化
福州文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区域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主要是闽族文化,壳丘头和昙石山的贝丘文化是这一时期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后越国没落,越人南迁,促进闽越两族人的融合,形成兼具内陆性和海洋性的闽越族文化。南宋政治经济中心的南迁,使中原文化在闽越之地广泛传播,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讲学,福州成为理学重镇。由此,形成融闽越、中原文化为一体的包容性的创新文化。福州人重视教育,对新知识和新思想的接纳程度高,在风云变换的近代历史上,福州人才辈出:例如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科学家侯德榜、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冰心,建筑学家林徽因等。
福州是闽越文化古都,闽越文化在这里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我对福州文化的理解是:既有中原的内陆性文化的沉淀,又有闽越族海洋性文化的开放包容,最终变成融入福州人血液的的独特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