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安全燃烧与爆炸知识点

北科大安全燃烧与爆炸知识点
北科大安全燃烧与爆炸知识点

第一章

1.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

的现象。

2.燃烧过程具有两个特征:(1)有新的物质产生(即燃烧是化学反应);(2)伴随

着发光放热现象。

3.使普通分子变为活化分子所必需的能量称为活化能。活化能理论指出了可燃物和

助燃物两种气体分子发生氧化反应的可能性及其条件。有可能引起化学反应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4.过氧化物理论认为,分子在各种能量(热能、辐射能、电能、化学反应能)的作

用下可以被活化。

5.连锁反应机理大致可分为三段:(1)链引发,即游离基生成,使连锁反应开始;

(2)链传递,游离基作用于其他参与反应的化合物,产生新的游离基;(3)链终止,即游离基的消耗,使连锁反应终止。

6.燃烧三要素: 可燃物(还原剂), 助燃物(氧化剂), 点火源。燃烧能发生时,三要素

可表示为封闭的三角形,通常称为着火三角形。着火三角形应扩大到包括一个说明游离基参加燃烧反应的附加维,从而形成一个着火四面体

点火源

7.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氢气、

乙炔、酒精、汽油、木材、纸张等。

8.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

气、氯酸钾、过氧化钠等。

9.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点火源,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

击、自燃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10.爆炸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时产生光和热或机械功。

11.爆炸表现有以下特征:(1)爆炸的内部特征:物系爆炸大量能量在有限体积内突然释放或急骤转化,并在极短时间内在有限体积中积聚,造成高温高压,对邻近介质形成急剧的压力突跃和随后的复杂运动。(2)爆炸的外部特征:爆炸介质在压力作用下,表现出不寻常的移动或机械破坏效应以及介质受振动而产生的音响效应。

12.按爆炸前后物质发生的变化分类(1)物理爆炸;(2)化学爆炸。

13.物理爆炸是指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它与化学爆炸明显的区别在于物理爆炸前和爆炸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并不改变。如锅炉爆炸、压力容器爆炸、汽车轮胎爆炸等。

14.化学爆炸是指物质以极快的反应速度发生放热的化学反应,并产生高温、高压所引起的爆炸。

15.化学爆炸过程有两个特征:即反应过程放热、反应过程速度极快并能自动传播。

16.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在单位体积中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摩尔数来衡量,并称之为反应速率。

17.由于燃烧而生成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物质,叫做燃烧产物,它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之分。

18.烟是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于大气中能被人们看到的产物。烟的主要成分是一些极小的炭黑粒子,其直径一般在10-7~10-5m之间,大直径的粒子容易由烟中落下来成为烟尘或炭黑。

19.在火场上,燃烧产物的存在具有极大的毒害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缺氧、窒息作用(2)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作用(3)高温气体的热损伤作用20.热容是指在没有相变和化学反应的条件下,一定量的物质温度每升高一度所需要的热量。如果该物质的量为单位摩尔,则此时的热容称为摩尔热容,简称比热容,单位为J·mol-1·K-1。

21.在恒压条件下,一定量的物质温度升高一度所需的热量称为恒压热容,用C P表示。

22.在恒容条件下,一定量的物质温度升高一度所需的热量称为恒容热容,用C V表示。

23.平均恒压热容:在恒压条件下,一定量的物质从温度T1升高到T2时平均每升高1

C表示。

所需的热量称为恒压平均热容,用

P

24.恒容平均热容:在恒容条件下,一定量的物质从t1升高到t2时平均每升高1 度

C表示,单位为J/(mol·)。

所需要的热量,称为恒容平均热容,用

V

25.生成热:化学反应中由稳定单质反应生成某化合物时的反应热,称为该化合物的

生成热。

26.燃烧热:燃烧反应是可燃物和助燃物作用生成稳定产物的一种化学反应,此反应

的反应热称为燃烧热。

27.热值是指单位质量或者单位体积的可燃物完全燃烧发出的热量,通常用Q表示。

对于液体和固体可燃物,表示为质量热值Q m(kJ/kg);对气态可燃物,表示为体积热值Qv(kJ/m3)。

第二章与第三章

1.导热微分方程就是描述物体中任一点的温度与其空间坐标和时间关系的方程。

2.常见的边界条件分为三类:给定边界上的温度值,称为第一类边界条件;给定边

界上的热流密度值,称为第二类边界条件;给定边界上物体与周围流体间的换热系数及周围流体的温度,称为第三类边界条件。初始条件:给出初始时刻温度分布的初始条件。

3.对流通常分为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

4.对流换热是指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与周围固体或流体之间发生的热量交换。

5.流体在外力作用下连续不断地流过固体壁面,这种对流称之为强迫对流。

6.靠近热固体的热气流由浮力驱动的流动称之自然对流。

7.热辐射是物体因其自身温度而发射出的一种电磁辐射,它以光速传播。热辐射的

光谱是连续谱,波长覆盖范围理论上可从0直至∞,一般的热辐射主要靠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和红外线传播。

8.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由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9.斯蒂芬流产生的条件是:在相分界面处既有扩散现象存在,又有物理或者化学过

程存在,所形成的质量流。

10.火灾现场,燃烧区附近的整个气体都在流动,这个物质流称为整体物质流。

11.着火分类方式:化学自燃,热自燃,点燃(或称强迫着火)。

12.点燃(或称强迫着火)。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13.着火条件是:如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系统将不能在整个时间区段保持低温水平的缓慢反应态,而将出现一个剧烈的加速的过渡过程,使系统在某个瞬间达到高温反应态,即达到燃烧态,那么这个初始条件就是着火条件。

14.如何理解着火条件:(1)系统达到着火条件并不意味着己经着火,而只是系统己具备了着火的条件;(2)着火这一现象是就系统的初态而言的,它的临界性质不能错误的解释为化学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变化有突跃的性质,因此,图3—1中横坐标所代表的温度不是反应进行的温度,而是系统的初始温度;(3)着火条件不是一个简单的初温条件,而是化学动力学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的综合体现。

15.当燃烧反应的反应物聚集在一起并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分子间由于碰撞而有一部分分子能完成放热反应,放出燃烧热。这种由于反应热量的积聚的加速反应乃至燃烧爆炸的理论称之为热爆燃理论。

16.链式反应从链引发和链传递过程可以分为两大类:直链反应(如H2+Cl2)与支链反应(如H2+O2),前者在发展过程中不发生分支链,后者将产生分支链。

17.弗兰克—卡门涅茨基热自燃理论:该理论认为,可燃物质在堆放情况下,空气中的氧将与之发生缓漫的氧化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一方面使物体内部温度升高,另一方面通过堆积体的边界向环境散失。如果体系不具备自燃条件,则从物质堆积时开始,内部温度逐渐升高,经过一段时间后,物质内部温度分布趋于稳定,这时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与边界传热向外流失的热量相等。如果体系具备了自燃条件,则从物质堆积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称为着火延滞期),体系着火。

18.即使极易发生爆炸的氢氧混合气也需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才能发生爆炸。此压力、温度条件为该可燃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19.烃类物质的氧化链反应由三个基本步骤组成:链的引发,链的发展,链的终止。

20.链的发展:自由基一经发生,便可以自动发展而形成长链,即依次交替作用,直至原料消耗殆尽,或自由基被消灭为止。

21.由于原料的不同和条件的区别,链的发展又可分为四种类型:(1)直链,(2)连续分支链,(3)稀有分之链,(4)退化分支链。

22.强迫着火也称点燃,一般指用炽热的高温物体引燃火焰,使混合气的一小部分着火形成局部的火焰核心,然后这个火焰核心再把邻近的混合气点燃,这样逐层依次地引

起火焰地传播,从而使整个混合气燃烧起来。

23. 强迫着火与自发着火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不同点:

第一,强迫着火仅仅在混气局部(点火源附近)中进行,而自发着火则在整个混气空间进行。

第二,自发着火是全部混合气体都处于环境温度T o 包围下,由于反应自动加速,使全部可燃混合气体的温度逐步提高到自燃温度而引起。强迫着火时,混气处于较低的温度状态,为了保证火焰能在较冷的混合气体中传播,点火温度一般要比自燃温度高得多。 第三,可燃混气能否被点燃,不仅取决于炽热物体附面层内局部混气能否着火,而且还取决于火焰能否在混气中自行传播。因此,强迫着火过程要比自发着火过程复杂得多。 相同点:

强迫着火过程和自发着火过程一样,两者都具有依靠热反应和(或)链锁反应推动的自身加热和自动催化的共同特征,都需要外部能量的初始激发,也有点火温度、点火延迟和点火可燃界限问题。

24. 常用点火方法:炽热物体点火,火焰点火,电火花引燃

25. 当电极间隙内的混气比、温度、压力一定时,为形成初始火焰中心,电极放电能量必须有一最小极值。放电能量大于此最小极值,初始火焰中心就可能形成;小于此最小极值,初始火焰中心就不能形成,这个最小放电能量就是引燃最小能量。

26. 电火花引燃最小能量min E :对半径为min r 火球内的混气,温度从初温升到理论燃烧温度T m ,其能量是由电火花供给的,这个能量就是最小引燃能min E

第四章

1. 火焰前沿(前锋、波前): 使已燃区与未燃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线,称这层薄薄的化学反应发光区为火焰前沿。

2. 火焰位移速度是火焰前沿在未燃混合气中相对于静止坐标系的前进速度,其前沿的法向指向未燃气体。

3. 火焰法向传播速度是指火焰面对于无穷远处的未燃混合气在其法线方向上的速度。

4. 影响燃烧速度的因素: (1)燃料/氧化剂比值的影响(2)燃料结构的影响(3)压力的影响.(4) 混合物初始温度的影响(5) 火焰温度的影响(6) 惰性添加剂的影响(7) 活性添加

剂的影响

5.可燃气体的爆炸温度指的是该物质爆炸所放出的全部热量用来加热反应产物,使其达到的最高温度。

6.爆炸威力指数=最大爆炸压力×平均升压速度。

7.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能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同样能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爆炸上限,浓度若在下限以下及上限以上的混合物则不会着火或爆炸。

8.爆炸极限的实用意义:(1)评定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火灾危险性大小;(2)评定气体生产、贮存的火险类别;(3)确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9.爆轰波:一旦激波形成,由于激波后面压力非常高,使未燃混气着火。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正常火焰传播与激波引起的燃烧合二为一。于是激波传播到哪里,哪里的混气就着火,火焰传播速度与激波速度相同。激波后的已燃气体又连续向前传递一系列的压缩波,并不断提供能量以阻止激波强度的衰减,从而得到稳定的爆轰波。

10.按照防爆结构和防爆性能的不同特点,防爆电气设备可分为增安型、隔爆型、充油型、充砂型、通风充气型、本质安全型、无火花型、特殊型等。

11.增安型(原称防爆安全型)是指在正常运行时不产生电火花、电弧和危险温度的电气设备,如防爆安全型高压水银荧光灯。

12.隔爆型是指在电气设备发生爆炸时,其外壳能承受爆炸性混合物在壳内爆炸时产生的压力,并能阻止爆炸火焰传播到外壳周围,不致引起外部爆炸性混合物爆炸的电气设备,如隔爆型电动机。

13.充油型(原称防爆充油型)是指将可能产生火花的电气设备、电弧或危险温度的带电部分浸在绝缘油里,从而不会引起油面上爆炸性混合物爆炸的电气设备。

14.通风充气型(原称防爆通风充气型或正压型)是指向设备内通入新鲜空气或惰性气体,并使其保持正压,能阻止外部爆炸性混合物进入内部引起爆炸的电气设备。15.本质安全型(原称安全火花型)是指在正常或故障情况下产生的电火花,其电流值小于所在场所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爆电流,因而不会引起爆炸的电气设备。

16.特殊型(原称防爆特殊型)是指结构上不属于上述各种类型的防爆电器设备,如浇之环氧树脂及填充石英砂的防爆电器设备。

17.惰性气体保护:当厂房内或设备内己充满爆炸性混合气体又不易排走,或某些生产工艺过程中,可燃气难免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时(例如利用氨和氧生产硝酸,由甲

醇和氧生产甲醛,汽油罐、舱液面上的油蒸气和空气混合气体),可用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等)进行稀释,使之形成的混合气不在爆炸极限之内,不具备爆炸性。这种方法称惰性气体保护

18.常用的阻火装置有安全水封、阻火器和单向阀。

19.安全液封:(1)敞开型安全水封(2)封闭式安全水封(3)安全水封的使用要求使用安全水封时,水位不得低于水位阀门所标定的位置

20.阻火器是一种利用间隙消焰防止火焰传播的干式安全装置

21.单向阀亦称逆止阀。其作用是仅允许可燃气体或液体向一个方向流动,遇有倒流时即自行关闭,从而避免在燃气或燃油系统中发生流体倒流,或高压窜入低压造成容器管道的爆裂或发生回火时火焰的倒袭和蔓延等事故。

第五章和第六章

1.根据液体燃料蒸发与汽化的特点,可将其燃烧形式分为液面燃烧、灯芯燃烧、蒸发燃烧和雾化燃烧四种。

2.这种在可燃液体的上方,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火源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瞬间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3.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能够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4.液体的闪点一般要用专门的开杯式或闭杯式闪点测定仪测得。

5.液雾火焰大体分为四种:①预蒸发型气体燃烧;②滴群扩散燃烧;③预蒸发与滴群扩散燃烧的复合型;④预蒸发燃烧与滴群扩散蒸发的复合型

6.液体燃烧速度有两种表示方式,即重量速度和线速度。

7.沸程较宽的混合液体,主要是一些重质油品,如原油、渣油、蜡油、沥青、润滑油等等,由于没有固定的沸点,在燃烧过程中,火焰向液面传递的热量首先使低沸点组分蒸发并进入燃烧区燃烧,而沸点较高的重质部分,则携带在表面接受的热量向液体深层沉降,形成一个热的锋面向液体深层传播,逐渐深入并加热冷的液层。这一现象称为液体的热波特性,热的锋面称为热波。

8.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由于热波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中的乳化水气化,大量的蒸气就要穿过油层向液面上浮,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气的气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有大量蒸气气泡的泡沫。这样,必然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同时部分未形成泡沫的油品也被下面的蒸气膨胀力抛出罐外,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就象“跑锅”一样。这种现象叫沸溢。

9.所谓乳化水是原油在开采运输过程中,原油中的水由于强力搅拌成细小的水珠悬浮于油中而成。

10.随着燃烧的进行,热波的温度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递的距离也加大,当热波达到水垫时,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这种现象叫喷溅。

11.固体燃烧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种: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

12.评定固体燃烧火灾危险性的参数:熔点、闪点和燃点,热分解温度,自燃点,比表面积,氧指数

燃烧与爆炸理论名词解释简答

闪燃: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性液体蒸汽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做闪燃。 着火:可燃物质在与空气并存条件下,遇到比其自燃点高的点火源时开始燃烧,并在点火源移开后仍能继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不小于5秒)的现象叫着火。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点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而发生的自然燃烧现象。 燃烧:燃烧是伴随着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阴燃:指在氧气不足、温度较低或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固体物质发生的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 氧指数: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试样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即进行有焰燃烧,火焰能保持燃烧50mm长或燃烧时间3min)所需的最低氧气体积分数。 最大安全间隙:是衡量爆炸性物品传爆能力的性能参数,是指在规定试验条件下,两个间隙长为25mm连通的容器,一个容器内燃爆时不致引起另一个容器内燃爆的最大连通间隙。 静电消散半衰期:通常取带电体上静电电量泄漏到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叫静电消散半衰期。 耐火极限:对任一建筑构件进行标准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构件失去稳定性或完整性或绝热性时止,这段抵抗火的作用时间称为耐火极限,一般以小时计。 动火分析。 答:防火防爆生产企业在使用明火的作业之前要对设备内部或作业现场的可燃气体浓度进行分析,以避免燃烧、爆炸事故的发生。动火分析不应早于动火作业之前半小时。对爆炸下限小于4%的可燃气体,其浓度低于0.2%方可进行动火作业;对爆炸下限大于4%的可燃气体,其浓度低于0.5%可进行动火作业。 简述火灾的危险性。 答:1、火灾的热辐射可造成烧伤; 2、火场中由于氧气含量降低而造成的窒息作用; 3、燃烧产生的有毒烟气造成的毒害作用; 4、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二次伤害等等。

爆炸品基础知识

爆炸品基础知识 第一章爆炸品基础知识 1.1氧化还原反应 煤炭燃烧产生热量,供人们做饭、取暖,这是件家常便饭的事,这个过程,在化学上称作氧化还原反应。 C + O2 = CO2↑+热量 在本式中,C(碳)是被燃烧的物质,称作可燃物,可燃物中的“佼佼者”称为易燃物。这里的O2(氧气)叫作氧化剂;使可燃物点火燃烧的物质叫作点火源。 可燃物、氧化剂、点火源称作燃烧的三要素。 一般来说,有机化合物都是可燃的,氧化剂一般为氧气和一些分子结构中含有氧的物质,以及一些处于高氧化态的物质。摩擦、撞击、高温、静电都有可能成为点火源。 通常,氧化反应都为放热反应,放热致使体系温度升高,而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度就会加快2~4倍,所以氧化反应如果控制不好,就会无限地加速反应,致使反应热不能迅速散发,反应产物无法及时排除,最终产生爆炸。 炸药是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物质,如果单位重量的炸药与一般燃料相比,炸药爆炸后所散出的热不比一般燃料燃烧放出的热多,如: 煤(炭):8954千焦∕千克; TNT:4184千焦∕千克。 而1千克的煤要燃烧几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而1千克的TNT只需10万分之一秒就能放出所有热量。

爆炸性物质是其本身含有氧化剂,又含有可燃剂的物质或混合物,是一种不稳定的含能材料;当其受到外界刺激性时,达到一定的激发,它就能快速完成氧化还原反应;最终发生爆炸。 1.2化学爆炸的特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热水瓶爆炸、自行车轮胎爆炸、鞭炮爆炸,甚至压缩气瓶爆炸和锅炉爆炸等;爆破工程中经常会看到炸药爆炸、雷管爆炸;战士在实弹演习或在战场上会看到手榴弹爆炸、炮弹爆炸等等,这些都属于爆炸现象。 在炸药爆炸时,可以看到火光(夜间或天黑较明显)、烟雾和听到响声,在附近能闻到一股强烈的火药味。爆炸点附近地方的压力急剧升高,临近的物质遭到破坏。当距爆炸点较近时,还会感到猛烈的气浪(冲击波)冲击,同时炸坑的浮土灼热烫手。这是我们通过实践所感觉到的爆炸现象。 概括说来,爆炸就是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作机械功的过程。当物质从一种状态“突变”到另一种状态时,它的物理状态或化学成分发生急剧地转化,使其本身所具有的能量(位能)以同样急剧的速度释放出来,并借助于爆炸前原有的或爆炸时产生的气体和蒸汽的瞬时膨胀而转变为机械功,使周围的物体遭到猛烈地冲击和破坏。 前面所谈到的几种爆炸现象,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爆炸地点的周围压力骤增,而使周围的介质受到干扰,临近的物质遭到破坏,同时还有一定的声响效应。 根据产生爆炸的原因及爆炸性质的不同,一般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核爆炸和化学爆炸三种。 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现象称为物理爆炸。物理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并不改变。例如,锅炉爆炸、车轮胎爆炸和压缩气瓶爆炸等都属于物理爆炸。 核爆炸由于物质的核能的释放引起的爆炸,例如原子弹、氢弹爆炸。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引言 本篇消防基础知识部分全篇共分为四章十五节。 其中,燃烧基础知识一章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及其特点,燃烧产物等内容;火灾基础知识一章主要涉及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内容; 爆炸基础知识一章中主要介绍了爆炸的概念及分类,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内容;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一章主要介绍了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内容。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了解燃烧的概念及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 掌握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以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与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知识点:燃烧条件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加火源条件就产生了)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 可燃物 助燃物(氧化剂) 引火源(温度)

燃烧发生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 一、可燃物 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 按其所处的状态——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可燃气体。 二、助燃物(氧化剂) 助燃物——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的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氧含量过低,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三、引火源(温度) 引火源——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可燃物只有达到一定能量才能引起燃烧。常见的引火源: (1)明火——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产生电弧和电火花的主要原因是:高压击穿,导线短路,绝缘导线外绝缘层损坏,开断感应电路产生拉弧现象。电弧是大量电火花汇集成的。 (3)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引火源——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炸药爆炸的基础知识

1炸药爆炸得基础知识 1、1 炸药得爆炸 ?爆炸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得现象。例如超新星得爆发、小行星或陨石得高速碰撞。在我们地球上见到得闪电、火山爆发、原子弹与氢弹得爆炸、车胎放炮、锅炉胀裂、燃放鞭炮等都就是爆炸。爆炸就是某一物质系统在有限空间与极短时间内,迅速释放大量能量或急骤转化得物理、化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伴随有强烈得放热、发光与声响等效应。爆炸得基本特征表现在速度高、威力大与破坏作用强等方面。从安全角度出发,爆破时还应考虑爆炸得副作用,如爆破地震效应、冲击波、飞石、有毒气体、噪声以及其她对相邻物体、构筑物与人身得影响等. 1。1。1 爆炸现象 按照爆炸发生得原因,自然界各种爆炸现象可归纳为物理爆炸、核爆炸与化学爆炸三大类. (1)物理爆炸。爆炸过程就是一个物理过程,即爆炸前后物质得化学成份没有发生质得改变,只就是物态发生了变化。例如,当蒸汽锅炉内压力过大,超过了锅炉所能承受得抗压强度,使锅炉突然破裂,并发出巨大得声响,就就是典型得物理爆炸.物理爆炸还包括电爆炸、激光与其她强粒子束照射以及物体高速碰撞等引起得爆炸。大自然中得雷电属于物理爆炸现象,其能源为电能。带有不同电荷得两块云彩,当距离比较近时,发生强烈得放电现象。电位差在μ s数量级时间内拉平,使放电区达到极其巨大得能量密度与数万度得高温,导致放电区空气压力急剧升高,并在周围空气中形成强烈得扰动。 (2)核爆炸。某些物质得原子发生核裂变(U235得裂变)或核聚变(氘、氚、锂得聚变)等链锁反应时,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使裂变或聚变产物形成高温高压得气体而迅速膨胀做功,造成巨大得破坏作用,称为核爆炸。原子弹、氢弹得爆炸属于核爆炸。原子弹就是用铀235或钚239得裂变来实现得。核裂变时,铀235或钚239得原子核在中子得作用下分裂成为较轻得原子核,放出大量得核能。氢弹就是用氘、氚或锂得聚变来实现得。核聚变时,氘、氚或锂得原子核在极高温度得条件下结合成为较重得原子核,也能放出大量得核能。1g铀235全部进行核裂变放出得能量相当于2×l07kg梯恩梯得能量,1g氚全部进行核聚变时放出得能量相当于1、1×108kg梯恩梯得能量。核爆炸时原子核反应区得温度达到107K,压力达到1010Pa以上,在这样高得温度与压力得作用下,其能量以冲击波、光辐射与贯穿辐射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外界产生极其严重得破坏作用。因此,核爆炸就是更加剧烈得爆炸现象.核爆炸过程释放得能量,可以达到普通炸药爆炸能量得几百万倍,具有强烈得爆破作用,但由于目前在工业上没有得到广泛有效得应用,其利用及安全问题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3)化学爆炸。爆炸过程就是急剧得化学反应过程,放出足够得热能,形成高温高压气体,并对外界膨胀做功。爆炸后物质得化学成份与性质与爆炸前物质得化学成份与性质相比已经发生了质得改变。瓦斯爆炸与炸药爆炸都属于化学爆炸。如铵油炸药就是由硝酸铵与柴油

爆炸现象及其分类

爆炸现象及其分类 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在此过程中,体系内的物质以极快的速度把其内部所含有的能量释放出来,转变成机械功、光和热等能量形态。所以一旦失控,发生爆炸事故,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爆炸发生破坏作用的根本原因是构成爆炸的体系内存有高压气体或在爆炸瞬间生成的高温高压气体或蒸汽的骤然膨胀。爆炸体系和它周围的介质之间发生急剧的压力突变是爆炸的最重要特征,这种压力突跃变化也是产生爆炸破坏作用的直接原因。 爆炸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物理成因或化学成因所引起。我们按照引起爆炸过程发生的原因,把爆炸现象分成物理爆炸、核子爆炸、化学爆炸等三类。 1物理爆炸现象 它是由物理原因引起的爆炸,最常见的是蒸汽锅炉和高压气瓶的爆炸。蒸汽锅炉爆炸是由于锅炉出现缺陷,锅炉内过热水迅速转变为蒸汽,产生很高的压力,冲破容器的阻力而引起的。高压气瓶充气压力过高,高压气瓶靠近热源或者在阳光下爆晒也会使气瓶内部压力升

高,当它们超过气瓶时强度就会发生因气瓶破裂而发生的爆炸事故,高压容器长期使用,缺乏良好的检查和维护以及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常常是发生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 由地壳弹性压缩而引起的地壳运动(地震)也是一种强烈的物理爆炸现象。最大的地震能量达1013~1015KJ,比一百万吨梯恩梯炸药的爆炸还要厉害。 强火花放电(如闪电雷击)或高压电流通过细金属丝所引起的爆炸也是一种物理爆炸现象。这时的能源是电能,能量在10-6~10-7s内释放出来,使放电区达到巨大的能量密度和数万度的高温,因而导致放电区的空气压力急剧升高,并在周围形成很强的冲击波和响声。金属丝爆炸时,温度高达摄氏两万度,金属迅速化为气态而引起爆炸。其它如物体的高速碰击(陨石落地、高速火箭碰击目标等),水的大量骤然汽化(如钢水与水接触)等所引起的爆炸都属于物理爆炸。 2核子爆炸 核爆炸的能源是核裂变(如U235的裂变)或核聚变(如氘、氚、锂核的聚变)反应所释放出的核能。 核爆炸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比炸药爆炸放出的化学能要大得多,集中很多。核爆炸时可形成数百万到数千万度的高温,在爆炸中心区造成

爆炸基础知识.docx

爆炸基础知识 爆炸由于破坏力强,危害性大,往往还伴随着火灾及其它灾害的发生,因而需要引起消防工作者的特别重视。本章主要介绍爆炸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知识。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和机理,是理解和应用防火防爆技术的必要理论基础,对于防范爆炸发生、处置爆炸事故尤为重要。 第一节爆炸的概念及分类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火灾过程有时会发生爆炸,从而对火势的发展及人员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爆炸发生后往往又易引发大面积火灾。一、爆炸的定义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在发生爆炸时,势能(化学能或机械能)突然转变为动能,有高压气体生成或者释放出高压气体,这些高压气体随之做机械功,如移动、改变或抛射周围的物体。一旦发生爆炸,将会对邻近的物体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这是由于构成爆炸体系的高压气体作用到周围物体上,使物体受力不平衡,从而遭到破坏。 二、爆炸的分类 爆炸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最为

常见。 (一)物理爆炸 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物理爆炸。物理爆炸的特点是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如蒸汽锅炉因水快速汽化,容器压力急剧增加,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而发生的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物理爆炸本身虽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它产生的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火灾。 (二)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爆炸速度快,爆炸时产生大量热能和很大的气体压力,并发出巨大的声响。化学爆炸能直接造成火灾,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各种炸药的爆炸和气体、液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的爆炸都属于化学爆炸,特别是后一种爆炸几乎存在于工业、交通、生活等各个领域,危害性很大,应特别注意。 1.炸药爆炸 炸药是为了完成可控制爆炸而特别设计制造的物质,其分子中含有不稳定的基团,绝大多数炸药本身含有氧,不需要外界提供氧就能爆炸,但炸药爆炸需要外界点火源引起。其爆炸一旦失去控制,将会造成巨大灾难。 (1)炸药爆炸的特点。炸药爆炸与属于分散体系的气体或粉尘爆炸不同,它属于凝聚体系爆炸。化学反应速度极快,可在万分之一秒甚至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消防基础知识讲义

消防工程师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精讲班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概念及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掌握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第一节燃烧条件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自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一、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助燃物(氧化剂)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三、引火源(温度) 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常见的引火源有下列几种: (1)明火。明火是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电弧、电火花是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等。 (3)雷击。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高温是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引火源。自燃引火源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是这些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因此,完整地论述,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

燃烧和爆炸

燃烧和爆炸一、燃烧与火灾 燃烧是可燃物质在点火能量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放热发光的氧 化-还原反应。 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凡是超出有效范围并造成破坏的燃烧统称为火灾。按可燃物类别,火灾可分为气体火灾、液体火灾、(固体)可燃物火灾、电气火灾及金属火灾等五类。 二、燃烧的条件 1* 燃烧的必要条件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能源是燃烧得以发生的三个必要条件,亦即通常所说的燃烧三要素。

(1)可燃物 是指在点火能源作用下被点燃,且当火源移去后仍可继续维持燃烧,直到燃烬的物质。 (2)助燃物 也称氧化剂,是指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能与可燃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 (3)点火能源 是指具有一定温度和热量能引起可燃物质着火的能源。常见的点火能源有火焰、电火花、电弧和炽热物体等。 2·引起燃烧的能量

有时即使上述三个要素都具备,燃烧也并不一定发生,这是因为燃烧对可燃物和助燃物有一定的浓度和数量要求,对点火能源有一定的强度和能量要求。例如甲烷的浓度小于5%或空气中氧气含量小于12%时不能燃烧。当空气中氧气含量小于14%时,木材也不会燃烧。若用热能引燃甲烷/空气混合气体,当温度低于甲烷的自燃点时,燃烧不会发生。电焊火星的温度高达1200℃,可以点燃爆炸性混合气体。但如果落在木块上,通常不会引起燃烧。因为木块所需的点火能量远大于爆炸性混合气体,火星的温度虽高,但热量不足,故不能引燃木材。由此可见,具备一定数量和浓度的可燃物和助燃物以及具备一定强度和能量的点火能源同时存在,并且发生相互作用,才是引起燃烧的根本原因。 三、燃烧的分类 燃烧按物质形态的不同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按其燃烧形式可分为自燃、内燃和着火等类型。 1·自燃

(完整版)第六章爆破基础知识

第六章爆破基础知识 第一节爆破原理 一、炸药及爆炸的一般特征 1、炸药及其主要特征 炸药是在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进行高速的化学反应,同时产生大量的高温高压气体和热量。炸药的主要特征是:(1)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化学爆炸性。 (2)在微小的体积中蕴藏有大量能量。 (3)能够依靠自身的氧化实现爆炸反应。 2、炸药爆炸及其三要素 (1)反应过程中能放出大量的热。放出大量的热是化学爆炸进行所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2)炸药反应速度快。反应速度快是是形成爆炸的必须条件,也是爆炸反应的特点之一。 (3)能生成大量的气体立物。炸药爆炸后生成大量的气体,如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还产生一些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和氮的氧化物。这些气体在膨胀过程中,能对周围介质发生破坏,把炸药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

总之,炸药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三者又是相互相系的。所以,高温、高压高速是炸药爆炸的重要特点。 二、炸药爆轰理论基础知识 (一)炸药的起爆和感度 1、炸药的起爆 炸药在未受外界能量作用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利用炸药进行爆破作业时,必须由外界给予足够的能量,使炸药的局部活化,失去平衡,发生爆炸反应,使炸药局部失去相对稳定状态到开始发生爆炸反应的过程称为起爆。 井下爆破工程常用的起爆能有爆炸能和热能。 2、炸药的感度 炸药材料在在外界能量作用下,引起炸药爆炸的难易程度称为感应度。炸药的感应的必须适中,以6号和8号雷管能够起爆为宜。 (二)炸药的殉爆 炸药(主爆药)爆轰时引起与相隔一定距离的另一炸药(受爆药)爆轰的现象称为殉爆。 主爆药与受爆药之间发生殉爆的概率为100%的最大距离,称为殉爆距离。对一定量的炸药来说,殉爆距离越大,表明爆感度越

消防基础知识燃烧基础知识

消防基础知识燃烧基础 知识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 (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 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 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 火和爆炸。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

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 一、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二、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 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三、固体燃烧: 蒸发燃烧——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 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 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 动力燃烧(爆炸) 第四节燃烧产物 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 燃烧产物的危害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稳定剂 2、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 (B)表面燃烧 (C)分解燃烧 (D)蒸发燃烧 3、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____。 (A)分解燃烧 (B)表面燃烧 (C)扩散燃烧 (D)蒸发燃烧 4、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 (B)直接燃烧 (C)沸溢燃烧 (D)喷溅燃烧 5、下列燃烧产物中,____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A)C02 (B)CO

(C)H20 (D)灰分 6、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____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毒害性 (B)减光性 (C)扩散性 (D)恐怖性 7、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 (A)闪点 (B)闪燃 (C)燃点 (D)爆燃 8、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着火___。 (A)燃点 (B)闪燃 (C)着火 (D)爆燃 9、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10、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11、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____。 (A)>28℃ (B)<280C (C)≥28℃ (D)≤28℃ 12、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 (B)<60℃ (C)≥600C (D)≤28℃ 13、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____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 (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14、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____。 (A)闪燃 (B)阴燃 (C)分解燃烧 (D)表面燃烧

煤尘爆炸及预防基础知识

工矿建筑系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煤尘爆炸及预防基础知识 所属系别:工矿建筑系 专业班级:煤开(2)班 姓名: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 撰写日期: 2014年5月17日

摘要 多的事故就是煤尘爆炸引起的。沉积煤尘必须形成一定浓度的煤尘云才可能发生爆炸,这是煤尘爆炸所必须的三大要素之一,防治沉积煤尘形成煤尘云而参与爆炸对于煤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有瓦斯爆炸诱导的情况下,如何抑制沉积煤尘参与爆炸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寻找合适的抑爆途径,就必须弄清沉积煤尘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煤尘云的机理过程以及瓦斯爆炸诱导沉积煤尘爆炸的传播规律,所以对瓦斯煤尘爆炸特性与传播机理的研究,能够解决煤矿及其它工业部门亟待解决的安全生产问题,对制定预防、控制及减小爆炸灾害的技术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本文主要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方法对煤尘爆炸的机理,以及瓦斯爆炸卷扬沉积煤尘参与爆炸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诸多预防措施。 关键词:煤尘爆炸;预防;知识

目录 1煤尘爆炸的机理及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煤尘爆炸的机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煤尘爆炸的特征 (2) 2煤尘爆炸的条件 (3) 2.1煤尘的爆炸性 (3) 2.2悬浮煤尘的浓度 (3) 2.3引源燃煤尘的高温热 (4) 3爆堆自然现象的机理 (4) 4防止煤堆自燃的措施 (5) 5预防措施 (5)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大纲及复习题

《燃烧与爆炸理论》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ombustion & Explosion Theory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热工学 教学目的: 通过课程学习,系统深入地掌握燃烧与爆炸基础理论,把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向,使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技能锻炼,使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得以充实与提高。 教学要求: (1)掌握燃烧与爆炸的基础理论; (2)掌握燃烧三角形、燃烧四面体以及化学爆炸三要素; (3)掌握不同燃烧和爆炸形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掌握计算液体闪点、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爆炸温度和爆炸压力的计算方法; (5)掌握并运用可燃性图表进行工程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化工生产的特点 2.事故的分类及特征 3.事故致因理论 4.事故的预防 基本要求: 掌握事故的特征,海因里希因果链锁理论以及预防事故的技术措施;熟悉化工生产的特点、轨迹交叉论及能量转移论;了解安全工程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及事故预防的“3E”措施。 重点: 事故的特征、海因里希因果链锁理论及预防事故的技术措施。 第二章燃烧基本理论 1.火三角及燃烧条件 2.燃烧的形式及种类 3.燃烧极限的计算 4.热自燃理论 5.燃烧机理 6.可燃气体的燃烧 7.可燃液体的燃烧

8.可燃固体的燃烧 基本要求: 掌握燃烧发生的条件及燃烧机理,燃烧形式及燃烧过程,气、液、固燃烧特点及基本理论;掌握燃烧极限的计算方法和可燃性图表的使用;熟悉燃烧的过程及种类;熟悉热自燃理论。 重点: 燃烧三角形、燃烧四面体、燃烧条件及燃烧机理。 火焰在预混气中的传播形式及特点、火焰传播的热理论及扩散理论、重质油品的沸溢及喷溅、阴燃结构及发生条件。 燃烧极限的计算。 难点: 热自燃理论。 第三章爆炸基本理论 1.爆炸及其分类 2.爆轰 3.粉尘爆炸 4.喷雾爆炸 5.蒸气云爆炸 6.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 7.爆炸温度与压力 8.爆炸强度 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爆炸形式发生的条件、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掌握爆炸温度和压力的计算方法;熟悉燃烧与爆炸的区别;了解爆炸的定义及其分类,了解爆轰的形成过程。 重点: 各种爆炸形式发生的条件、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爆轰波与普通冲击波的区别。 燃烧与爆炸的区别。 爆炸温度和爆炸压力的计算。 难点: 爆轰的形成过程以及爆轰波与普通冲击波的区别。 BLEVE的发生机理。 第四章防火防爆技术 1.静电的预防 2.火灾及爆炸蔓延的控制 基本要求: 掌握静电引起火灾爆炸必须具备的条件;熟悉静电的危害、预防措施以及静电积聚的影响因素;了解静电的产生。

南京工业大学 燃烧与爆炸理论 试题1

南京工业大学燃烧与爆炸理论试题(B)卷(闭)
2009--2010 学年第 1 学期班级
题号得分一二三四
使用班级
安全工程0601、0602 姓名
总分
学号
一、填空题(共30 个空,每空1 分,共30 分)
1. 加压气体和/或液体由泄漏口释放到非受限空间(自由空间)并立即被点燃,就会形成火灾。、放出大量的热和、和残余灰/炭区三部分。。。
2. 化学爆炸三要素分别是3. 阴燃的结构包括 4. BLEVE 是指
5. 爆炸属于一种特殊的燃烧形式,但爆炸又不同于燃烧,其主要区别在于爆炸的远远大于燃烧。6. 根据燃烧过程的不同可以把可燃固体的燃烧分为表面燃烧、燃烧和四种。的热自燃过程。和两种类型。燃烧、分解
7. 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适用于解释8. 火焰在预混气中的传播形式分为
9. 在经审查批准可以在禁火区动火后,动火前必须进行动火分析,一般不要早于动火前浓度小于分钟。化工企业的动火标准是,爆炸下限小于4%的,动火地点可燃物为合格,爆炸下限大于4%的,则现场可燃物含量小于为合格。
10. 固体材料之所以能够发生阴燃,主要是这种物质在受热分解后能够形成,它可以积蓄热量,使燃烧持续下去。11. 在爆炸性物质的处理过程中,如果其中含有微小气泡时,有可能会受到导致意想不到的爆炸事故。12. 灭火剂要具有的导热系数和的热容的原因。原理设计的。
13. 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是根据
14. 物质温度虽已达到理论上的自燃点,但并不立即着火,而要经过若干时间才会出
南京工业大学
第 1 页共 3 页
现火焰,这段时间称为

15. 根据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爆炸性物质按它们的物态共分为三大类,分别是Ⅰ类:矿井甲烷;Ⅱ类:工厂爆炸性气体、蒸气和薄雾;Ⅲ类:。
16. 可燃性图表中的可燃性区域与氧气轴的交点所对应的燃料气的浓度代表分别是、化学剂量浓度线和。可燃性图表中三条很重要的直线的。。是不适
17. 衡量爆炸强度强弱的指标是
18. 真空惰化对容器来说是最普通的惰化过程,但这一过程对于用的。19. 容器体积对爆炸的20. “三次方定律”的作用是没有影响,但对
影响很大。

二、简答题(每题5 分,共25 分)
1. 什么是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并以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为例进行说明。
2. 简述火焰传播的热理论和扩散理论。 3. 简述原油沸溢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4. 简述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 5. 生产过程中易于形成高静电电位的单元操作有哪些?
三、分析题(15 分)
1.在进行闪点测量时,试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实验的测量结果?
四、计算题(每题15 分,共30 分)
1. 某混合物中各组分所占体积百分比以及燃烧极限如下表,试判断如果存在引燃源,该混合气能否爆炸?
南京工业大学
第 2 页共3 页
表1 混合气体的组成及其燃烧极限物质乙烷甲烷乙烯空气体积百分比,% 0.8 2.0 0.5 96.7 LFL,% 1.1 5.0 2.7 UFL,% 7.5 16 36.0
2. 使用真空惰化技术将100m3 容器内的氧气浓度降低至1ppm。计算需要惰化的次数和所需要的氮气数量。温度为25℃,容器刚开始是在周围环境条件下充入空气,使用真空泵达到20mmHg 的绝对压力,随后真空被纯氮气消除,直到压力恢复至 1 个绝对大气压。
南京工业大学
第 3 页共 3 页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现象。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一、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例如木炭的燃烧。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或者停止发生。如图1-1-1 图1-1-1 着火三角形进一步研究表明,有焰燃烧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以外,因其燃烧过程中还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作中间体,因此,有焰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链式反应。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引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一般分直接火源和间接火源两大类。了解火源的种类和形式,对有效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直接火源明火。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电弧、电火花。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等。雷击。瞬间高压放电的雷击能引燃任何可燃物。2.间接火源高温。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自燃起火。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

03习题含答案及解析_爆炸基础知识

第一篇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之为()。 A、燃烧 B、爆炸 C、爆燃 D、爆破 2、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因物质本身起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而发生的爆炸称为()。 A、物理爆炸 B、化学爆炸 C、炸药爆炸 D、核爆炸 3、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下列爆炸中属于化学爆炸的是()。 A、液化气钢瓶爆炸 B、炸药爆炸 C、蒸汽锅炉内水快速汽化而发生的爆炸 D、油桶受热爆炸 4、爆炸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围介质中造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同时破坏性极强。压缩气储罐受热膨胀爆炸属于()。 A、物理爆炸 B、化学爆炸 C、核爆炸 D、电磁爆炸 5、爆炸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围介质中造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同时破坏性极强。液化石油气钢瓶的爆炸属于()。 A、物理爆炸 B、化学爆炸 C、可燃气体爆炸 D、核爆炸 6、爆炸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围介质中造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同时破坏性极强。粉尘爆炸属于()。 A、物理爆炸 B、化学爆炸 C、核爆炸 D、以上均不正确 7、关于燃烧与爆炸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剧烈的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B、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8、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天然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是()。 A、2.5%~82% B、5%~15% C、4%~75% D、15%~28% 9、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 A、爆炸下限 B、爆炸上限 C、爆炸温度下限 D、爆炸温度上限 10、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以()表示。 A、密度百分比 B、质量百分比 C、体积百分比 D、湿度百分比 11、关于爆炸极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依据 B、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C、根据爆炸极限可以确定安全操作规程 D、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大于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应选用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 12、选用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的可燃气体生产工厂,其生产的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气体爆炸下限为()。 A、≤10% B、≥10% C、<10% D、>10% 13、引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火源能量越大,爆炸极限()。 A、范围越窄 B、范围越宽 C、上限越高 D、下限越低 14、爆炸指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放热、发光和声晌。引起爆炸的直接原因不包括()。 A、物料原因 B、生产工艺原因 C、生产设备原因 D、安全教育原因 15、下列属于机械火源的是()。 A、撞击、摩擦 B、电火花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目录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2) 1. 引言 (2) 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 (2) 2.1 可燃物的种类 (2) 2.2可燃物的热特性 (3) 3. 燃烧理论 (6) 3.1 燃烧的条件 (6) 3.2 着火形式 (6) 3.3 着火理论 (7) 3.4灭火分析 (14) 4. 爆炸理论 (18) 4.1 爆炸种类及影响 (18) 4.2 化学爆炸的条件 (21) 4.3 防控技术 (23) 5. 结论 (24) 1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当前主要的燃烧及爆炸理论。首先介绍了燃烧条件、着火形式以及具体的燃烧理论,然后对四种燃烧理论分别进行了灭火分析。然后阐述了爆炸的种类、爆炸条件过程及防控技术。最后对本文的内容作了总结,并且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燃烧理论;爆炸理论;防控技术。 1. 引言 火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燃烧现象。爆炸(化学)是一种快速的燃烧,为了科学合理地预防控制火灾及爆炸(化学),应当对燃烧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要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需要提供一定的外加能量,反应的结果则会放出大量的热能。燃烧前后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可以要据物质与能量守恒定律确定。 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 2.1 可燃物的种类 可燃物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形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氢气(H2)、一氧化碳(CO)等为常见的可燃气体,汽油、酒精等为常见的可燃液体,煤、高分子聚合物等为常见的可燃固体。可燃物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包含有一定的可燃元素。主要是碳(C)、氢(H)、硫(S)、磷(P)等。碳是大多数可燃物的主要可燃成分,它的多少基本上决定了可燃物发热量的大小。碳的发热量为 3.35×107J/kg,氢的发热量为1.42×108J/kg,是碳的4 倍多。了解可燃元素及由其构成的各类可燃化合物的燃烧特性可定量计算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有些元素发生燃烧后可以生成完全燃烧产物,也可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不完全 2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基础知识(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7201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 基础知识(正式版)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基础知识(正 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炸药反应的三种形式:热分解、燃烧和爆 轰。 2、炸药爆炸的激发形式:热起爆、机械起爆、 静电起爆、冲击波起爆、射频起爆。 3、民爆企业安全设施的基本要求是:作用可 靠、随时有效。 4、民用爆炸物品的分类:工业炸药、工业雷 管、工业索类火工品、油气井用爆破器材、地震勘探 用爆破器材、特种爆破器材、其他爆破器材、原材料 等八类。

5、工业炸药是指以硝酸铵为氧化剂,添加可燃物为主体或以单炸药与附加物组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又称民用炸药。 6、我国现在生产的几种主要工业炸药:铵油炸药、膨化硝铵炸药、重铵油炸药、水胶炸药、乳化炸药、粉状乳化炸药、改性铵油炸药等七种。 7、工业电雷管分为瞬发电雷管和延期电雷管两大类。瞬发电雷管又分为普通瞬发电雷管和煤矿许用瞬发电雷管;延期电雷管分为普通延期电雷管和煤矿许用毫秒延期电雷管两类。 8、什么是殉爆?当炸药(主发装药)发生爆轰时,由于冲击波的作用引起相隔一定距离的另一炸药(被发装药)爆轰的现象。 9、殉爆距离是指主发装药与被发装药之间能发生殉爆的最大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