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成为榜样的5个条件 第一,榜样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 第二,榜样本身的特点(如年龄、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
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 第三,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说要具有可行性,即
学习者都能够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 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学习者相信榜样
在习俗道德水平,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他们 根据自己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来确定个人角色和人际关系,认 为个人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应该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 否则会在良心上觉得内疚。
在后习俗道德水平,对与错的确定并不反映个人自己或社会 方面,每个人都有义务遵守法律,要具有为大多数人的最大幸 福而献身的精神。
2.人本主义学校德育实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他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1)积极倾听 这即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育。” (2)理解和把握教育过程 (3)使学生正视道德问题 (4)教师应当“促进者”
“促进者”,即“教人”主要是引导、促进的意义,而不是把某些
知识、规则喂给学生。“促进者”体现了德育对教师的要求和责任。
2. 过分追求道德判断的形式,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内容
3. 用道德发展阶段对学生进行划分归类,不仅教师难以掌握,而且对教育学生不利。
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1)应当把学校德育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
断能力上,坚持选择健康的德育内容的同时注重能力
的发展,而不是简单背记某些规则;
(2)应大胆吸收引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来改造
社会学习论指出,同辈人是亚文化层中最重要的一个示范 源 。有四种同辈人最易被模仿:一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二是 运动场中有较高技能的同学;三是被老师表扬的同学;四是小 团体中的公认首领。
第四,大众传媒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是非意识的,但影响 却是很大的。
第五,学校风气环境的示范作用。社会学习论十分重视校园 文化建设,认为学校的美化、校舍设施、课堂布置以及校风、 学风、教风等都对学生有重要示范意义。
朱小蔓: 道德教育的内涵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道
德范畴中最核心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尊重。主要指尊 重生命,包括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尊重他人的生 命以及有生命的物种。另一个是公正。因为人要过社 会性生活,他要过的美好和幸福,最终有赖于社会制 度和社会各方面条件是否有益于人生活和生长,所以 道德必须要关注人怎样去追求一个好的社会秩序。
③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每一门主修课程都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回答三个问题: 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 道德问题?
2.借鉴西方国家隐性教育的方式方法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和美化等物质形态; 学校的规章制度、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念、生活观 念、行为方式;
二、借鉴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
1.借鉴西方国家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①专门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公民课 道德哲学课 职业道德课 著名思想家有关伦理道德的专著
②综合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又叫 通识教育 (以西方文化为主,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 涉及社会学、心 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
为此,罗杰斯指出首先必须实现三个条件:一是施教者对 受导者应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二是施教者对受导者应有充分 的爱心和尊重;三是应使受导者充分感受到施教者的意图。而 这种课堂又惟有基于人道的民主的学校德育氛围中才可能做 到。据此,他提出了创设实现人本主义德育目标的三大根本条 件。
【1】真诚 即师生关系要保持坦诚真实的态度,将自己的真实
(三)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1.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德育观
(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2.社会学习理论的具体方法 (1)榜样示范方法
①示范榜样的作用是重要而且广泛存在的 ②示范的类型与作用
讨论富有成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善于发现学 生优点激发学生兴趣;善于总结归纳和引介新材料新 观点让学生继续研讨。
(6)注重人性熏陶。
4.对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总结与评价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有三个重要贡献 :
(1)确立了儿童在学校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2)提出了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理论体系。 (3)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1)它以“人性”代替对社会的理性分析,忽视社会历史发展 与学校德育发展的关系; (2)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格发展的作用,而忽视 了学习和社会的影响。 (3)人本主义德育理论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观点,而不是实 际的具体方法。 被称为“最理想、最好的理论”,也被认为是“最令人头疼的、 最难实行的理论。”
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间接强化。指教育者利用间接媒体来强化发展受教育者的道
德行为,排除非道德行为的影响。最主要是榜样示范,如英雄 人物光辉事迹、教师行为等。
自我强化。即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掌 握一定的评价标准知识,了解按这种标准行事会得到什么后 果,如奖励、成功等;教育者应当采取一定方式对儿童的评价 进行反评价,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
第四章 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国家德育流派中最负 盛名的德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 伦斯·科尔伯格(1927—1987),他被誉为“现代学校 德育”的开山之父。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 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 但两者并不等同,智力发展不等于道德认知发展,后 者不可能从前者中自发产生。
(1)道德讨论法 早期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
具体运作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开展讨
论,诱发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促进道德判
断发展。
(2)公正团体法
后期提出
公正团体是指能体现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精神的
集体。
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民主决策管理,共同制定
和执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使成员在这种民
(3)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的支配作用。 人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
而且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 现,这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儿童 不参与社会活动,不参与道德行动,就不可能进行道 德判断活动,也就不能促进其道德发展。
2.道德认知发展方法论的主要教育方法
主集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氛围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评价:
他的道德认知发展方法论在西方国家中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公正团体法在学校教育中广பைடு நூலகம்运用
后,提出了隐性课程设置与开发问题,对于发挥学校和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但是他的方法论在西方国家中也不断受到批评,
1. 过分强调道德认知道德判断的作用,容易导致脱离实际;
3.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课程设置 《价值教育》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 (1)在课堂上呈现有争议的价值问题,尽可能充
分、客观、具体全面,让学生来处理,讨论,找答案; (2)教学内容中既不分析人应具有的品质,也不向
学生呈现具体的道德知识,更不要求背记哪些道德信 条、箴言,而是提供如战争与社会、教育、家庭、两性 关系、职业、财产、法律、种族以及城市生活等领域中 的各种问题;
学校的传统、风格和精神面貌; 教师的形象和示范作用、学校的舆论导向等构成的 校风、学风;
3.借鉴西方国家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美国大学建立了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专业指导(大一)、心理矫正治疗、就业指导、 经济咨询服务
4.借鉴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经验
利用大众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 政党及政治活动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角色; 发挥宗教的精神督导作用。
(2)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儿童道德 判断水平发展是有阶段的。
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 段,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一种恒定 不变的序列,每个儿童的发展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向下 一个阶段发展,虽然不同的儿童的发展速度不同,但 不可能出现超越某个阶段的发展。另外,道德发展六 个阶段的顺序也具有普遍性,基本上适用于所有国 家、所有社会文化中的人。
第一,家长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举止,对问题的看 法,生活态度、工作作风、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性格特点等 都起着示范作用,对儿童发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第二,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示范作 用,所以学习论强调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楷模,尤其必须注意潜 在行为、隐蔽课程的影响。
第三,同辈人的示范作用。
(3)注重利用电影、电视、图片、剪报、故事等视 听材料和形象生动、实际充实的东西作为辅助材料;
(4)学生以分组讨论为主,每组15—16人,教学 方法以探究研讨代替讲解和背记;
(5)教师不把自己作为提供答案的权威者或仲裁 者,而主要作为一个“中立”的角色,一个讨论的指导 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机会以鼓 励学生发展有关问题的理解力;观察讨论过程,保证
儿童观: 人本主义者认为,德育不是在空洞的心灵上
再塑造什么新道德品质,也不是对所谓不良品 德做“改造的”工夫,关键是促进内在潜能得到 充分自由的发展。
(2)人本主义的学校德育观
人本主义者认为传统学校德育压抑人性。罗杰斯认为,要实 现人本主义德育主张,必须坚决对硬性灌输道德信条和机械训 练习惯的传统德育进行改革,建立一个以替代权威主义为目标 的人道主义课堂,形成新型民主的学校德育氛围。
思想、情感坦诚地表露出来,揭除一切假面具。 【2】接受 即教师对学生人格予以充分的尊重,完全接受学生的
思想观点、习惯、行为等。当然,接受并非认可、同意
或不予评价。接受是承认学生有自己独特思想情感的权 利,并加以尊重和保护
【3】移情性理解和无条件关怀 即从深层的角度,从学生的位置上理解学生思想,设
身处地考虑各种问题,体验其思想感情。
例如,三个水平: 前习俗道德水平(两个阶段:他律阶段与朴素的个人主义,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易阶段); 习俗道德水平(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与维持权威,社会秩序定向); 后习俗道德水平(两个阶段:契约的立法定向,良心和原则定向)。
在前习俗道德水平,儿童道德判断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考 虑对他人利益的影响,判断做事情对错的标准是自己会不会受 到惩罚。“做对“就是为了避免惩罚。
评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在方法上的启示: 1.要重视环境影响;(关注大众传媒) 2.要重视榜样教育;
(言语示范、象征性示范、创造性示范、抑制或延迟示范)
3.教育要从小抓起,长期坚持不懈,要重视道德氛围的营造和道德情 境的创设。
局限性:没有完整的理论作为立论的基础;对社会 因素、社会环境的界定,只是指人际关系和社会风俗 习惯,没有涉及社会物质生产这一主要因素;而且具 体方法缺乏操作的程序,实施有一定难度。
我国学校德育的课堂教学;
(3)应当注意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给
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
(4)德育应注重公正团体的作用,注意隐蔽课程的
影响。
(二)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斯腾豪斯等人 。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
1.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观点 (1)人本主义的德育观和儿童观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内在的自我实现趋 向,只要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就会 获得发展。他们认为,德育,就应提供条件,促进个体 的自我实现,整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的 “自我意识”,促进自我的生成完善。他们坚持人性本善 的观点 。
做出某种行为是出于自然,而不是有别的目的。 第五,榜样的行为要感人,能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2)道德强化方法 社会学习论认为,行为结果,如成功、失败、奖赏、惩罚、
表扬、批评等对道德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正强化 负强化) 班杜拉提出,强化的方法有三种: 直接强化。即亲身经历的社会环境对自身行为的强化。所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