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当今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摘要: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正确的和强有力的领导,追求正确的政治价值和利益以适应相应的社会制度的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也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来作为指导,不能盲目的改革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放眼整个中国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政治议程。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而不能过分借鉴甚至照搬照抄他国方法经验。
真正的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添砖添瓦。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利益法治公平正文:一、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所谓政治体制就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社会政治发展史上有两种革命,一种是解决基本制度问题的革命;一种是解决具体体制问题的革命。
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属于后者。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政治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体系、政治结构、政治机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以便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制度,巩固政治统治。
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是层次不同的两个概念。
政治体制改革对自身来说,是一场革命对政治制度来说,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为什么中国政治体制要改革首先,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的。
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应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基础是在不断发展的,这要求上层建筑要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要求政治主体自觉进行调整和改革,体现和发挥政治主体本身所规定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
第二,现在中国社会中所表现的因政治体制弊端和不够完善引起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要求当前的中国政治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现有设置、职能、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认识
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认识政治改革是指通过对政治体制和机制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推动国家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政治改革的基本策略是建立健全的法治和民主制度,加强政府行为的规范和监督,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促进政府与人民的互动和参与,实现政权和权力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下面是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一些认识和相关参考内容:1. 建立健全的法治制度:法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是政治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
建立健全法治制度,包括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法律执行力度等。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国家法制建设纲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等相关政策文件。
2. 推动政府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建设:政府权力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加强制约和监督,避免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强监督和权力制约的提法,以及相关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法规和政策文件。
3. 加强政府的绩效管理机制和能力建设:政府的绩效管理是提高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关键。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政府绩效管理条例》、《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等相关法规和文件。
4. 促进政府与人民的互动和参与:政府需要加强与人民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民意的反馈机制。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公开工作条例》等相关法规和文件。
5. 推动政权和权力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民主政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通过改革推进政权和权力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是实现政治改革的重要途径。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中国共产党章程》、《国家监察法》等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
6. 促进政府部门的责任担当和良好形象建设: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好服务人民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形成责任担当的氛围。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全面推进优质高效政府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政府形象工程标准》等相关政策文件。
7. 提倡公民参与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公民参与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的创新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浅析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作者:行静月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3期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走过了艰苦的历程。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改革历程,明确了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立场及推行的策略,总结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美好展望。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稳定一、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鲜明立场有观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没有间断,但其速度赶不上经济体制改革,其最大的弊端没有解决,从而质疑我们党的勇气。
此中观点仅仅以改革的曲折性来质疑我们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态度是不片面的,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在不断的探索着政治体制改革,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和立场是非常坚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政治上的变革也包含在其中。
当前,由于传统的权力过于集中等传统机制的存在使得我国出现了权力腐败、跑官卖官等问题,同时在改革中有些人或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或由于担心失去权力及权力带来的利益而阻拦改革,这些因素都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造成了阻力。
但党深刻的认识到,政治体制需要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应,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改革、行政改革及社会改革的强有力后盾。
二、我国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首先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采用的是渐进式与激进式改革相结合的战略。
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界比较推行的观点是我国今后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应该采用渐进性、渐进式的改革策略。
其次,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协同推进的。
政治体制的改革不能太过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根据现实的跳进不断的向前推进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
目前,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否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将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造成形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跛脚改革局面,这样改革是走不远走不快的,而且还会摔跤。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改革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制度、政治体系等方面的变革过程,旨在提高政治效率、促进公民参与、增强政府公信力、推动社会进步等目标。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和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政治改革已成为各国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
政治改革的意义在于提高社会政治效率,缓解社会矛盾,增强政府的民主性和公信力。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的优点如效率、透明度、民主程度等成为评价政治制度的重要指标。
政治改革可以优化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增强政治制度的适应能力和活力,提升政治合法性。
而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政治改革也意味着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政治改革的对象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府职能、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
为了实现政治改革的目标,政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政策和措施。
在政治制度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选举制度的改变、政党制度的建立、行政机关制度的改革等来提高政治的民主性和效率。
在政府职能方面,政府可以建立合理的权力机构、优化政府的机构分工、完善政府的管理制度等来提高政府的能力。
此外,政府也可以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制和道德规范,增强公民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
在中国,政治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政治改革不仅加快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还大幅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公信力,增强了政府的民主性。
随着国家实力的逐渐增强,中国政府愈发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开放、透明,加强公民政治参与度。
总之,政治改革是现代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政治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政治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须要克服许多阻力和困难,但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必将有效提升政治制度的适应能力和活力,助力中国实现现代化。
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共五则范文)
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共五则范文)第一篇: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有哪些特征?答: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利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利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你如何看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期保持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其中,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此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
多年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似乎中国至今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因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的任务,就在于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党是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这就决定了在我国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没有民主是不行的,不能有序地推进民主也是不行的。
联系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可以注意到,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策略。
从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至少有以下五点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
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
事实上,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
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与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与目标正文一、现状分析1.政治体制的重要性政治体制是指社会政治组织以政治形式加以规范、协调和管理社会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和方式。
政治体制的改革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政治体制的历史变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建国初期的人民民主专政体制,到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我国政治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经验。
例如,加强的领导、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宝贵经验。
二、存在问题1.权力集中、权责不清目前我国政治体制中权力集中、权责不清等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行使职权时存在滥用、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权力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导致权力滥用、问题频发。
2.民主参与程度有待提高尽管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民主参与程度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公众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
3.行政效能问题突出行政效能是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尽管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行政效能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工作效率低、办事不便等问题,制约了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对策建议1.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为解决权力集中、权责不清等问题,必须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有效的监察体制,加强反斗争,推进职能转变,提高行为的透明度和社会监督能力。
2.构建广泛参与的决策机制为提高民主参与程度,必须构建广泛参与的决策机制。
加强公民教育,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完善决策程序和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发展,必须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切实维护政治大局稳定。 政治体制改革是涉及上层建筑和经济 基础的深刻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坚持与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与经济 体制改革相适应,遵循中国政治发展 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 序地推进。
⑥始终坚持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 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 监督和信访制度,突出民主的监督职能。
二、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 问题 (政改的 必要性)
1、权力过分集中
在政党权力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 充分发挥作用。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 地位还不明确,政治协商的程序也不够规范, 这就难免使协商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公民的权 力配置上,政府占优势。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 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 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大、过多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 我国的政治体制
二、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改革的必要性)
三、怎样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我 国的政治体制
1、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 绩
①党政关系日趋规范化、制度化 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逐步完善和 发展
③选举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我 国的政治体制
三、怎样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应该确立 “三清”“四权”的标准
“三清”——“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 清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概念,具有政 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针对性。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 程中,三者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干部清正 是后两者的前提。“四权”——“废除特权、弘 扬民权、约束公权、保护私权”,反映中国现实 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着力解决。
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摘要: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由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采取了恰当的原则和方法,使中国的改革独树一帜,没有成为制度转轨,而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党和国家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下,从国情出发,从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着手,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全方位推进,不断走向胜利和辉煌。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国体政体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已使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变革,它的每一次成功,每一项进展,都为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迫切地要求政治的支持和推动,从而也就为政治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直接而具体的要求。
既然我们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顶层设计,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决心、增强信心。
从这一方面讲,尽快出台一些能够提振人民信心的举措是很有必要的。
十八大报告用了很大篇幅专门阐述政治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要不要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要问题,给予了明确回答。
按照党的十六大设计,现阶段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九方面的内容,但概括的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最根本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在坚持的前提下予以完善,特别是要搞好“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机构”等一系列自身建设,以及理顺人大与党和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
第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其主要任务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浅谈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行政体制改革是指在各种社会力量和行政环境的影响下,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调整和改变行政组织的结构、体制、职能和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的活动;其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增强行政能力,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世界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适应时代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设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时代变迁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推动下,经济社会呈现出加速变迁的趋势,人类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风险加大;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大大增加;一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需要本国的努力,也有赖于国际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要建立在本国政治社会稳定有序的基础上,也有赖于国际社会的稳定有序;二是社会问题增多;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的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资源矛盾激化,人与自然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新的社会问题;三是防范社会风险的难度加大;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口流动的范围和速度不断加大,跨国跨境流动更加便捷;恐怖主义等跨国跨境犯罪活动愈加猖獗,艾滋病以及一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成为世界性问题;社会治理无论涉及的范围还是复杂的程度都大大增加,防范社会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虽然各国的发展水平不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长期推行高福利政策,这虽然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的矛盾,但它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放缓、财政收入增长减慢,使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而且,高福利政策还使一部分人的进取精神削弱,经济发展活力受到抑制;一些发展中国家既存在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也存在单纯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问题,导致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时预见性、针对性还不强;有的应该承担的社会治理责任还不到位、效率不高,公众参与程度不够,贫富差距仍然比较大,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比较弱,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二、行政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需要发挥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合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解决“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使政府切实担负起应尽的社会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不断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规范公众参与行为,依靠人民群众实现社会治理创新;二建立健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城乡基层组织社会服务系统;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心在基层;在农村,应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务的决策和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在城镇,应完善社区的居民自治功能,健全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吸纳社区成员参与管理,保障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应以服务群众为主旨,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三建立健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社会组织网络;应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着力培育发展各类协会和民间组织,努力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的民间组织体系;应加强对民间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民间组织管理体系,保证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开展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五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公共服务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一是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加强电子政务应用软件系统开发,搭建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促进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统一;要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尽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二是加强宣传工作,破除错误认识,树立正确观念;要提高公务员的信息素质,提升公务员电子政务服务水平;同时,逐步完善相应的电子政务法规制度,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三是要着力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重技术轻政务的问题,推进协同政务;实践证明,电子政务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协同政务、政务公开等措施,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的水平和公众的参与程度,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为此,要通过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打破部门界限,加强技术创新、政务合作等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协同政务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政府行政改革有机结合;四是解决“数字鸿沟”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隐患问题;要通过税收、财政等倾斜政策加大对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扶持力度,缩小“数字鸿沟”,尽量做到机会均等;同时加强电子政务安全建设,实现电子政务运行的安全、稳定、规范与有序;六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事业制度;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分类改革,即根据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确定不同的改革内容,并制定不同的改革措施;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必须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机制、高效的公平竞争机制、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和健全的激励保障机制;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时,需要特别关注几个问题,一是事业单位改革不应过分强调“因地制宜”,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是相同的,过分强调“因地制宜”,不仅会带来体制上的混乱,也容易助长部门和地方只顾局部利益、忽视全局利益甚至违背社会事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倾向;二是事业单位改革不能片面强调减人、减财政负担;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社会事业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财政负担;三是公益性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不能简单地套用企业改革的做法;四是在社会事业领域,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作为政府力量的补充是有益的,但对其作用不能期望过高;五是应认真解决事业单位改革中遇到的诸如单位性质转变、人员身份转换、配套改革不到位等实际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曾于1982 年、1988 年、1993 年和1998 年、2003 年先后五次进行较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并收到了积极的效果;然而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在改革的重点、方向、步骤和目标的选择上,表现出敏感性和复杂性;因此分析和审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对于进一步搞好行政体制改革,增进改革的理性程度和有效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政治改革的几点看法
关于政治改革的几点看法2012.12.10关于政治改革,现在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改、怎么改的问题。
历史一再证明,早改革比晚改革好,主动改革比被动改革好。
清末宪政就是晚改、被动改的例子,失败是其必然;1976年到90年代中期大陆的改革就是早改、主动改的典型,今天的成就就是基于这段时期的改革。
平稳、繁荣的社会状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好的改革时期,这一时期改革的代价最小,也最容易改革,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这一条件。
其二,社会愈加开放、内外交流愈加频繁,改革的呼声就愈大,此时改,顺应时代潮流,阻力小。
接下来就是“往哪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
“往哪改”是方向性问题,大的方向是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民主法治、落实宪法之路;“改什么”是客体寻求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问题导向法,目前中国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又是怎么产生的,回答了这几个问题,那么就可以回答“改什么”这个问题了;“怎么改”是实践性问题,把“改什么”详细罗列出来,该用慢火的要用慢火,该用急火的要用急火,民生问题、法律缺失或滞后问题、腐败问题就要急火,制度性的短期不能见效的要慢火细熬,要在稳定的前提下有序解决。
改革的过程就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党和政府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调解人和裁判员,尤其是在涉及国有企业、垄断性行业、垄断性政策时更要保持客观清醒的头脑,一切以全局、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在“政治改革”的话语下,不可避免的会引出民主、自由的话题,对此完全没有必要畏手畏脚、畏畏缩缩,要有充分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共产党人就是高扬民主、自由的旗帜起家的,开始是,现在也是,而且要继续高扬,继续为着这个目标而奋进。
民主、自由从来就不是一种模式,我们实行一党专政,并不是少数人专政,更不是一人专政,我们的一党专政实际上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本身就是民主制度的一种存在方式,一党专政可以而且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已经成功实现民主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变化,政治体制改革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政治体制改革是指对政治制度、政治形式和政治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政治体制不断优化,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也得到了提高。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时满足人民的需求。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分析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
一、改革背景和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之上的,是顺应人民群众要求,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
改革的背景在于,政治体制作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制定体系,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既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
改革的必要性在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政治体制改革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愿和需求,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协调管理水平,实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共同发展。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挑战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制度思维难以转变。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好多人无法真正理解市场经济、民主和法治等制度与政治理念的本质,制度改革思维也需要进一步得到转变。
2. 信息不对称。
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常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或者无法真正实现预期的目标。
创新方式来打破信息壁垒,构建开放、透明的制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 利益分配难度大。
改革的实施往往会挑战现有的权势和利益格局,因此改革方案的评估需要更好地考虑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同时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公开透明的制度设计也是实现利益平衡的关键。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政治体制改革要立足于我国特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具体做法是:1. 实现制度机制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浅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政治体制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019-08-28摘要:改⾰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取得了令⼈骄傲的显著成就和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取得如此成就的背后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特别是在我国全⾯深化改⾰步⼊了深⽔区这个攻坚阶段,政治体制改⾰的步伐明显慢于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化、⽣态”五位⼀体的战略总布局背景下,政治体制的改⾰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通过论证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进⼀步探析中国的政治体制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政治体制改⾰的发展趋势作出浅显的预测。
关键词: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不是⼀个单纯的政治领域,它还涉及多⽅⾯的原因,⽐如经济、⽂化等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实⾏改⾰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并于2011年超越⽇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经济体,经济上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运作⽅式,加之我国⼀直以来的权⼒分配上存在和诸多弊端,各地⽅的政治⾏政效率⼀直为⼈诟病,所有的种种,都需要我们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深化改⾰。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原则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进⾏改⾰,其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的分开、下放权⼒、改⾰政府的⼯作机构、⼈事制度、协商对话制度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等等诸多内容。
要想在复杂的环境下进⾏政治体制改⾰,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措施和⽅法,现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主要是有以下⼏个措施:⾏政管理体制改⾰;执政思想的转变;服务政府构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其⽬标就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产⼒;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民的积极性。
对于评价分析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的现状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个认识,就是结合我国的特⾊社会主义政治,以及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
现如今,中央提出“四个全⾯”,其中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经济改⾰已经步⼊了深⽔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更要适应新的变化,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收到显著的成效,⽐如党的执政⽅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从权威执政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民主渠道得到了明显的拓宽,政府机构的⾏政效率更加有效,中国的政治民主制度更加巩固,法制社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等等。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
只有不断地改革,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过去千百年,中国曾爆发过多次大大大小的革命运动,随着执政者的更替,治理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直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形态改变、社会角色日益多元化和劳动分工日益复杂化。
这一历史性的巨变,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指引。
在过去60多年里,中国人曾经耗费很长时间艰难摸索,遇到很多挫折,更有不少惨痛的教训,所幸最终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它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今日之现状:绝大部分人口告别了贫困,基础教育的普及使民智获得前所未有的开化,越来越多的人口正在向中产阶层迈进,国强民富的目标也变得越来越有希望。
当然,中国依然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
中国未来的演变进程,虽然方向明确,但具体操作中依然充满着未知因素。
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因素,就是价值取向在改变:过去是以克服物质匮乏的目标为重心,将来则是以增加和分享物质财富为重心;过去,整个社会都围绕着实现经济繁荣的目标运行,而未来社会的主体诉求是要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
而做到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用政治体制改革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并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和取得最终胜利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一种体制,无论是经济体制抑或政治体制都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基本制度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当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相互适应时,彼此促进,而当二者不相适应时,则互为阻力,今天,政治体制改革仍然难以让所有人感到满意,甚至备受批评。
很多学者也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呈现“滞后性”的命题。
站在忧患意识的视角看待这些批评,不在于肯定批评者的非理性,而在于要让他们在释放心中不满的同时正确认识政治体制改革不那么令人满意的深层原因,揭示政治体制改革为何呈现出“滞后性”。
笔者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呈现的“滞后性”既与政治体制改革本身的特性有关,也与民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期望有关。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构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便清醒地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已经开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我国现实政治生活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了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目标、内容和方式等重大问题的正确认识,成功地指导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首先,我们党明确地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整个社会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改革的系统工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两大基本构成要素。
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两大领域改革的关系,做到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相互协调,整体推进,直接关系到整个改革事业的成败。
我国的改革在经历了某些曲折和困难之后,正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深化和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我们的改革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正确指导,对于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形成了科学的认识。
我们党在改革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我国整个社会改革系统工程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如果主义改革很难全面深化并取得胜利,不仅如此,还有可能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而使整个改革事业困难重重,甚至前功尽弃。
这是由于:第一,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深层面地涉及政治领域的若干体制和制度,从而产生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假如不能审时度势,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所遇到的深层障碍就很难排除,甚至前期的改革成果也很难巩固。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既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扫清障碍,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证,又担负着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群众社会积极性的重任。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及趋势探讨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及趋势探讨摘要: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改革,改革传统体制中的弊端,继续继承其中优秀的部分。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我国的政治体制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社会的良好、持续发展。
本文就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以及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趋势政治体制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政治体制的改革能够使我国的政治体制更加完善,建立民主制度,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振兴。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党政体制、法制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发展与完善,但是政治体制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下,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得到了加强和巩固,还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宪法、经济法、行政法、诉讼法等。
[1]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实现了公开的听证会、征集机制,实现民主立法渠道的拓宽,改善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方式。
同时,我国的多党合作以及政治协商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党合作机制,有助于全国人民的团结,形成统一的战线。
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政协作用得到了提升,能够发挥各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对党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此外,我国的行政管理制度也得到了完善,行政管理机制更加规范,在听取广大人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人大审议重大事件。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取得了显著地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可以借鉴之处,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只能自己摸索,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依然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对政治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件敏感性比较强的工作,因此会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脚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还存在着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合理,政府的权力不集中,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制约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脚步。
(完整word版)怎样看待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不能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割裂开来人们经常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割裂开,这是不对的。
在我们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很多时候是一体的,不能截然分开。
改革经常是一体两面的,甚至是一体多面。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为保障的,很多改革措施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又是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十分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汲取以往的教训,同时也十分注意借鉴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教训。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向”,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稳步地进行。
(二)、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变戏法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从现实的情况看,政治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直接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靠经济的发展。
政治体制只是要保障社会的稳定,稳定意味着发展,社会只要稳定,生产就会继续,财富就要增加,社会就会进步.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变戏法,发展中所出现的的许多新问题不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能够解决的。
实际上还是主要通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慢慢得到缓解和逐步解决的.(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的政治体制是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的需要的。
对这个制度是要坚持、完善和发展的。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三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四)、未来改革的方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在今后的改革之路上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是政权建设,这其中的核心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其次是改革完善行政体制,使之更加有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再次是推进基层和地方的民主政治建设。
这现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势头很好,中国已经确实进入了复兴模式,坚持我们经过长期探索、反复实践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并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探索完善,就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此后,我就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又做了深入一些的思考,现在向党中央郑重提出个人的建议,恳请党中央重视并予以考虑。这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直接向党中央提出的建议,不够全面和成熟,仅供参考。
对政治体制改革,我的心情是迫切的,很多的党员和群众有着和我一样的心情。我恳切希望得到党中央对此建议的答复和批评指正。我想,上述建议和请求不会因为个人的力量微薄和内容的浅显粗陋而受到忽视。
我相信,在新的世纪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坚强的党中央,一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其二,党和国家已经提出的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其中的很多内容还比较原则化,指导改革深入推进的具体的思路、方法、步骤还不够明确。特别在地方,即使想对地方政治体制进行适当的改革也比较困难,没有具体明确的法律、政策可以依据。
其三,政治体制改革比较复杂,一旦发生重大失误就会严重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确需我们进行全面、慎重的思考和研究。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现行政治体制中的一些弊病和问题,是有其产生、存在、发展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的。改革不是完全的消灭,也不是消极的被动调节,而是一定物质、精神、制度、体制条件下能动的适应与调整,是坚持否定之否定法则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有些矛盾和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完全彻底的解决,但是不能对此无动于衷,要关注和监控其发展变化,摸清规律,适时解决。有些矛盾和问题可允许其在一定时间、范围和限度内发展,只要将其置于全局中施以有力控制,不但不会冲击和破坏我们工作的全局,而且有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研究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改革中,我们也不要期望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主观、客观的诸多因素发展变化的不平衡,必然会有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有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或部分的解决,而有些问题则有待于我们今后创造更为充分的条件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把握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打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性战役。
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现状
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现状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设和发展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出现了三大值得重视的走势:一、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二、通过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
三、中国共产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
这三大走势的指向很明确,中国最终会建立一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执政党地位、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加强和巩固,“人民公社”体制已彻底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也已基本终止,依法治国方略得到了有效的实施,“一国两制”成功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等等。
正是通过这些改革,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提供了政治和法律保障。
因此,那种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并没有什么进展的说法和认识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比,现行政治体制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甚至有的方面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但是,在中国进行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我们致力于探索的,应该是、也只能是符合中国的历史和现今国情的,能够真正给中国人民带来安定和幸福的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形式。
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我们既向人家学习,也不妄自菲薄;既积极推进,也不盲目发展、急于求成。
我相信,我们中国人在经济上能够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奇迹,在政治上也能够创造出既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
政治改革的相对落后 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
政治改革的相对落后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30年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到改善,党和政府的关系开始理顺。
一是政治方面,强调了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规定国家发展的政治方向,制定行使政权、管理国家的政治原则,决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和重大政策;二是组织方面,规定了由党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同时向国家机关中的党组委派干部,以此作为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四是党要管好党,对自己的干部和党员加强管理和监督。
其次,党的领导制度初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再次,党政关系开始理顺2.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向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得到调整,进一步合理化。
在我国传统的政企关系格局中,政府直接管理企业,企业不过是政府的附属物,以政代企成为普遍现象。
新的政企关系确认,政府与企业必须分开,企业必须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建立产权关系清晰、经营权责明确、实施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
3.法制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完善。
目前中国的经济基础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上层建筑必然、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旧的上层建筑就会对新的经济基础起阻碍乃至消蚀作用。
就目前看,由于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中国经济与政治这两大基本制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
如果这种情况长时间得不到改变,在制度对称规律的作用下,必将出现经济制度的逆向调节,以适应政治制度对经济制度的要求。
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30年,可以总结出以下一些基本经验:1.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作了正确的界定,确认:政治体制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完善,而不是对基本政治制度的全盘否定。
2.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作了正确的规定,提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是渐进式地进行,而不能急于求成。
3.牢牢把握改革的总体性、全局性和整体目标的一致性。
4.政治体制改革要慎之又慎。
政治体制与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密切相关,也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密切相关,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务必慎之又慎,稍有闪失,后果将很难收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当今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摘要: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有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利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要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利、决策高度集中,法制不健全等现象,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
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政治体制改革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得到政府政策允许和指导,比如汉代中央政府采取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所以当时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商业却不时受到打击。
政府属于上层建筑,负责制定治国的大政方针(包括经济政策),而产业部门属于经济基础,其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政策法规。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必须改变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如此才能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在当今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必要性,决定于两大方面因素:一是以经济市场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迫切地提出了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相适应的党对管理体制和政治运行系统的要求;二是以政治民主化为方向的政治发展自身的矛盾,内在地把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到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来。
社会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根本依据。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必要性,直接地发源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的矛盾运动。
而深入地研究我国现实政治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规律,对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矛盾,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内容,又是集中表现。
从这个意义说,只要基本矛盾存在,政治矛盾也就不会消失。
经济基础是指同一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般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思想观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另一部分是思想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简称为意识形态。
它们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社会的基本矛盾,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之外,还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之所以创立自己的上层建筑,就是要它为自己服务,促进自身的巩固和发展。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实现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中,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其原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同样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各级决策机构要完善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改革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使之成为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决策机关,并使它逐步走向"服务性机构"。
应加大决策机构的领导群体与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
互动性,拉近领导群体与群众的距离,使领导层避免官僚主义,更真实的听取意见开展工作贴近民众。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中体现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
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是:
①党政不分,既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又影响党对大政方针的领导和自身的建设;
②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
③干部制度不健全,在干部的选拔、考核、任免、奖惩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能促使干部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
④法制不完备,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存在;
⑤权力过分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发扬不够充分,人民群众不能对政府各部门及成员进行有效监督;等等。
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鉴于以上阐述,了解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后,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时刻关注国家的重大事件,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我国经济建设奉献我们的一丝微薄之力。
同时,我们还应与时俱进,跟上党和国家的步伐,了解我国在2010年就有关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的方针。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成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妥善的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
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政治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基本矛盾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