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1+X”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
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摘要:当前我国素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但组织网络和运行机制不畅,在此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对象存在着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素质较低、教育和管理难度大的棘手现象,严重影响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质量,阻碍了职业院校的发展。
本文从全面的素质教育理论出发,结合当前职业院校的特点,较系统地阐述了职业院校构建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意义、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内容及实施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等,以期为职业院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国家层面上的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是决定一个国家教育事业成败和民族繁荣昌盛的关键所在。
作为素质教育行为主体之一的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则是关乎毕业生质量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当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体系组织网络尚未形成,运行机制存在明显梗阻[1],中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存在着各自为政,学生非智力层面上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差别巨大,而职业院校为了寻求生源,不断降低入学门槛,使得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管理和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难题。
职业院校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尽快构建相对完善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否则,势必会造成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毕业生质量不高和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的严重后果。
1 职业院校构建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意义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部分,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有不少职业院校是中、高职教育两部分并存的局面,这给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部分初级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试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闽南高职院校的研究
8 4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1 年 01
( 注:1 . 本表所选院校的全校公共选修课主要集 中在 2 1 —2 1 学年;2有些院系开设的必修课虽涉 00 0l .
及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未列入统计之 中;3 . 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根据国家要求列人大学生公共必
修课,此表统计未包括在 内。4 . 此表只包括显性课程 。 )
表 1 闽南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开课情况统计表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收稿 日期 :2 1 —o —2 0l 4 0
6
8
2 3
3
3
3
2 6
基金项 目:漳州职业技术学 院教改课题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 系构建研 究》 ( Z 2 1 1 ) Z Y 0 0 1 作者简介:周榜师 ( 9 3 ) 16 一 ,男,江西宜丰人 ,教授 ,博 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
合这一人才培养要求的。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学生都是先不分专业的,我国南方 中山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
也正在搞这种不分专业的试验!
(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未成体系,处于零散 、孤立状态。 二
从高职院校从总体课程体系布局看,专业技能教育体系比较完善,尤其是在当前工学结合 、理论实践
一
体化的教学改革实践 中,专业技能教育体系更具系统性,而人文素质教育依然处于一种零散 、孤立 、不
一
、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教育的本质 问题是育人。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响应国家号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加强了对 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增加 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也确实取得 了一些成绩 。但从 目前的 现状看,高职院校在 以就业为导向语境下形成的“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因为人文素质课程
浅议高职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2 . 2身心教育是素质教 育的载体
不同。高职教育属于定 向的专 门教育阶段,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专
2 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綦础 . 3
配合 、相 互作 用 、共 同 发展 ,最 终 才能 实 现 对高 职 生综 合 素 质 的
培养。
2 高 职 生 素质 教 育 体 系构 成分 析 .
21 .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文化 教 育 是素 质 教育 的基础 ,他 可 以为 学生 的 业务 素 质和 刨 新 ( 创业 )素质 的培养 提 供 广博 而 深厚 的文化 底 蕴 。科 学 发展 的 实践 证 明 ,创 新不 仅来 源 于对 问题 的 深入 钻研 ,也 得益 于 深厚 和 宽广 的知 识 面 。 有丰 富 的知 识 才能 产 生联 想和 综 合 ,才有 新 的思
质 教 育 ,提 高教 育质 量有 着重 大 而深远 的战 略意 义 。 的不 同个体 既有 共性 的相似 ,又 有 个性 的 差异 ,形 成 了学 生 个体
1 .高职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 根 据 高职 教 育 的特 点 , 者认 为高 职 生 素质 教 育体 系主 要 有 须根据载体身体和心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 教育 , 笔
质 教 育 、技 能素 质 教 育和 创 新 ( 创业 ) 素质 教 育 。在 这五 个 方 面
身心素质 “ 内化”的差异 ,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要求素质教育必
从 五个 方面所 构 成 ,即 思 想政 治 素质 教 育 、身 心素 质 教育 、文 化 素 这样 才能使 抽 象 的素质 依 附 到载体 上 , 而达 到 素质 教 育 的 目的。 高职 生 的 身 心素质 ,特 别是 心理 素 质 对其 他 素质 的深 化有 着
“1+X”证书制度下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
“1+X”证书制度下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1+X”证书制度是指学生在完成学历层次教育后,可以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取与学历层次教育相适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实现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衔接。
这一制度的推出,为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也为学生们的职业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教育体系衔接,是实现职业教育阶段性衔接的重要环节。
在“1+X”证书制度下,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变得尤为关键,它需要顺应证书制度的要求,既要保证学生的学历教育顺利衔接,又要使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有所突破,能够顺利地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完善课程,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目标1. 适应“1+X”证书制度的要求。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适应“1+X”证书制度的要求,紧密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和标准,为学生提供符合证书制度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能力和水平。
2.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职业专业技能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职业发展的变化。
3. 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就业能力。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使他们能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
1. 职业技能培训。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开设一些实用性强、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如电工、焊工、美容美发等。
2. 职业素质培养。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心态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责任感,提升其在职业环境中的综合素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谈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
Hale Waihona Puke 2 0 1 3年 第5期 ( 总第 1 8 3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0 5 0 0 0 0 )
学 生 利 用信 息 的模 式 发 生 了 巨 大 的变 化 . 网络 成 了他 们 学 习 的 重 要 工 具 之一 。高 职 院 校 要 紧 紧 抓 住 这 一 重要 教 育 阵地 . 弘 扬 传统文化 , 以构 筑 传 统 文 化 宝 库, 拓 宽 知 识 视 野 为 目标 . 以 尊 重 学生 、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主 动性 学 习为 原 则 . 规 范管 理 校 园 网 络 。 形 成 内容 丰 富多 样 . 氛 围 自由 的 网上 教 育 系 统 。 这 样 可 以 激 发 学 生 对 弘扬 传 统 文 化 的 主 人 翁 责任 感 .提 高他 们 的参 与意 识 。 由 外 在 的被 动接 受 转 化 为 内在 的 主动 接 受 ( 一) 构 筑 网上 文 化 精 品 库 “ 读 什 么决 定 着想 什 么 ” 。 在 内容 上要 构 筑 网上 文 化精 品库 . 给 学生 提 供 丰富 的文 化 内 容 。 才能 对其 学 习 方 向进 行 引导 。图书 馆 是传 统 的 文化 传 播 窗 E l 。 而现 在 。 校 园 网络也 渐 渐 成 为 文化 传 播 的重 要 途径 , 二 者 各有 优 势 。 图 书馆 资 源 与校 园 网络 资 源进 行 科学整合 。 开 发 利 用 网上 图书 馆 . 可 以建 设 “ 名 著 必 读 ‘ 名 曲 欣 赏” “ 理论精华’ ’ “ 史学点滴” “ 民俗大观” “ 书画 博 览 ” 等 栏 目. 真 正 构 筑 一个 内容 丰 富 、 精 品汇 萃 的 网上 文 化 宝库 。 给 学 生 提 供更 多 选 择性 的学 习平 台 , 拓 宽知 识 视野 。 优 化学 生 的知 识 结 构 。 ( 二) 开辟 B B S讨 论 空 间 在 形 式上 开辟 B B S讨 论 空 间 。 推 动 网上 文 化 活 动 。 B B S是 学 生 提 供 倾诉 、 展 示 自我 的平 台 。 也 是 学 校 教 育 者 了解 学 生 、 发 现问题 、 改 革 教 育 的一 个 重要 渠 道 。 更 是 校 园 文 化 的一 个 重 要 体 现 。如 果 能够 很 好 地 利 用 起来 . 开展一些“ 网上文化沙龙” 等 交流 活动 , 教 师 可 以 以平 等 身 份 介 入 . 就 传 统 文 化 的 问 题 与 学 生 展 开讨 论 。 不仅能够更 好地推动师生之 间的互动学习 . 而 且 能 够 及 时 了解 学生 的思 想 动 态 。 并 给 予适 当 引导 。 三、 重 视 教 师 的 言 传 身教 在 一 次 诗 歌 朗诵 会 上 。 一位 教 师 选 择 《 相信未来》 为 大 家 做 朗诵 示 范 。 等 教 师 满 含深 情 的 朗 诵 结 束 后 , 台 下 学 生 都 被 震 撼 了。 诗 歌 传 递 的那 种 对 社 会 的 独 立 思考 。 对 真理 的热 爱 。 对生 命 的热 情 . 对 未 来 的坚 信 。 使 每 位 学 生都 深 受 感 动 。 这 件 事 对笔 者 触 动很 大 , 深 刻 意识 到 文 化 是 心 灵 净 化 的 源 泉 . 而 弘 扬 传 统 文 化 加 强 素 质 教 育 教 师 是 关 键 。纵 观 中 国 教 育 历 史 , 从整理 《 诗 经》 的大教育家孔子 。 到 以杰 出 的教 育 家 北 大 校 长 蔡 元 培 为 代 表那些大学教授 . 处 处 可 见 教 师 对传 统 文 化 的 言传 身教 。他 们 以特 有 的 人 格魅 力 熏 染 着 学 生 。 实 现 了育 人 的 目标 。 所 以。 无 论 时代 如何 变 迁 。 教 师 的 肩 上 一 直 肩 负 着 弘扬 传 统 文 化 、 传 承 传 统 文 化 的 重 要 使命 高职 院校 在 强 化 教 师职 业 技 能 的 教 学业 务 能力 之 外 . 也 要 在 教 师 队 伍 中 常 规 化 地进 行传 统 文 化学 习交 流 活动 。 或定 期 选 派 人 员 外 出 学 习 等 。 通 过 不 同方 式 加强 教师 承 传传 统文化参与意识 . 提 高 教 师 的 自身 修 养 . 在 课 堂 教 育 中 言 传身教 . 通 过 教 师 的 引 导 激 励 和 师 生 间 的 良性 互 动 . 达到“ 春 雨 化人” 的教 学 效 果 。 四、 丰 富学 生 的 社 团 活 动 高 职 院校 推 进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 要特别 重视实践体验 . 而 不 是强 硬 灌 输 。 这 就需 要 高 职 院校 要 尽 量 给 学 生 搭 建 自主 学 习 、 主动 探 索 的 平 台 , 其 中学 生 社 团 这 个 平 台 不 能 忽 视 。学 生社 团 能够 使 大 学 生 充 分 发 挥 主 观 能 动性 .进 行 自我管 理 和 主 动 发 展. 是 大 学 生 最 容 易 接 受 和 热 爱 的 校 园 组 织 之. 一. 在 校 园文 化 发 展 中最 具 传 播性 。 所 以, 在 弘扬 传 统 文 化 、 建 构 和 谐 校 园 文 化 建设 上 。 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力量 。 以社 团活 动 作 为 依 托 。 在 课 外 活动 、 校 园生 活 、 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 如开 展 读 书 活 动 、 诗歌朗诵 、 才艺表演 、 国 学 教 育 等 丰 富 的 文 化 活动 。 通过 学 生 个 体 的 主 动 参 与 和 实 践 体 验 。 让 学 生 在 了解 传 统文化知识 , 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 提 高 人 文 素 质 的 同时 。 促进 校 园社 团文 化 的 和谐 发展 和学 生 个 人 的健 康 成 长 。 五、 开 展学 生 社 会 调 研 活 动 笔 者 结 合 自身 教学 经历 . 认 为 弘 扬 传 统 文 化 非 热 情 所 不 能 如 果 没 有 对 传 统 文 化 一 份 虔 心 的 热 爱 , 弘扬 之 说 就 无 从 谈 起 。故而 。 要 引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社会 调研活动 , 激 发 他 们 对传 统 文 化 的 热 爱 之 情 。 可 以让 学 生 从 熟 悉 的 家 乡 文 化 做 起 。 以其 家 乡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为 主要 对 象 进 行 调 查 .并 在 教 师 的 指导 下 完 成 调 研 报 告 。 这种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 不 仅 能 够 提 高 学 生 对 家 乡 文 化 的 了懈 和 热 爱 .进 而 增 进 对 民族 和 国家 的认
“1+X”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0 引言 2019年“1+X”证书制度试点开始后,汽车运用与维修等首批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1+X”证书首批试点在首批试点院校进行了试点,我校汽车专业也参加了首批试点工作。
作为试点工作中的重点,我们针对“1+X”证书对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1 “1+X”证书制度背景 2018年教育部向社会公开招募企业鉴定机构,预示着国家将对职业教育人才评定进行重要改革。
次年一月,国务院就发布《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也就是国发4号文,第一次提出试点“1+X”证书制度,这是国家对职业教育人才评定的重大改革。
同年四月,教育部、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十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各省、市依据这一通知陆续出台地方落地政策,第一轮试点开始在部分院校展开[1]。
2019年第三个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1+X证书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结合各省情况出台了相应实施标准,国家针对职教改革一年三连发相关文件可见对“1+X证书制度”的高度重视。
2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自国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起,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将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借鉴国外职教经验,例如:德国“双元”制体系、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大学与产业相结合的合作、澳大利亚产业为主导的培训模式“TAFE”等,有些学者大力推崇引入我国职业教育,但国情不同,后出现很多水土不服情况。
第二阶段,改良阶段,结合国外课程体系,构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体系,例如基于工作工程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体系,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等。
第三阶段,完全依据我国社会人才培养情况,制定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论高职院校“1+X”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
加 强 文化 素质 教育 。 ( ) 二 高职 院校 开展 文 化素 质教 育 的必要 性 高职 院校 作 为高 等 教 育 的重 要 组成 部分 , 应 该 也
开 展 文化 素质 教 育 , 是 由 目前 2 这 l世纪 知识 经济 大发 展 和 高职 教育 的 属性决 定 的 。 2 世 纪 是知 识 经济 大发 展 的 时代 , 科 学 技术 和 1 在 社 会 经济 快速 发展 的背 景 下 , 业 结构 日益 变化 , 产 职业 岗位 分化 、 更新 速 度加 快 , 高职 教育 培养 的技 能 型人才 不 仅要 有 一技 之 长 , 要 具 有 较 强 的对 职 业 变更 的适 更
摘 要 : 化 素 质 教 育 是 高等 院 校 进 行 素 质 教 育 必 不 可 少 的组 成 部 分 。 目前 在 高 职 院 校 普 遍 存 在 着 重 专 业 素 文 质 教 育 , 视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的 现 象 。 为 提 高 高 职 学 生 人 文 素 养 , 他 们 成 为 全 面 发 展 的 高 职 毕 业 生 , 文 针 对 高 职 轻 使 本
院 校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现 状 , 出 了 “ x” 职 院 校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模 式 。 提 1+ 高 关 键 词 : 化 素 质 ; 职 院 校 ; 育 模 式 ; 建 文 高 教 构
一
、
高职 院校 文化 素质 教 育的 重要 性
( ) 一 什么 是文 化 素质 教育 “ 学生 的 基 本 素 质 包 括 思 想 道 德 素质 、 化 素 大 文 质 、 业 素质 和身 体 心 理 素 质 , 中文 化 素 质是 基 础 。 专 其
加强 文化 素 质教 育 , 一种 新 的教 育 思 想 和 观念 是
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探讨
很 多 教职 工 各行 其是 , 为 只要 做好 本 职工 作 就 认 是 对 学 生 最好 的服 务 , 忽视 培 养 学 生 是 系统 工 程 , 必 须 学 校 各部 门 、 员 工共 同努 力 、 相 配合 才 能做 好 各 互 人 才 培 养 工作 。有 些 学 校 辅 导员 或者 班 主 任 只 管学 生 E常 表 现 , 于 专 业 技 能 学 习 忽 略 或 者 关 心 不 到 l 对
职业人 文 素质 是职 业 素质 与 人文 素质 的统一 体 ,
是 培 养 学生 形 成 良好 的 职业 道 德 、 性 品质 、 文 涵 个 人
( ) 二 重形 式 , 实施 轻
有 些 学校 为 了上 级 教育 主 管部 门的任 务和 要求 ,
开设 了两 课 和 一 些 职业 人 文 素 质 选 修课 程 或 者 利 用 课余 活 动 安 排 一些 培 训 、 座 内容 , 在各 课 程 中或 讲 也 多或少 强 调 了职 业人 文 素质 教 育 , 课 程上 、 从 内容上 、
一
形 式 上 不 断 补 充 职业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 以弥补 欠 缺 。 用 但 在 实施 中 , 由于教 师思 想 不重 视 、 教学 方法 传 统 、 培 养 目标 不 明 确 、 核 无 标 准等 原 因 , 能 很 好 的 理论 考 不 联 系实 际从 认 识 上 、 行动 上 、 根本 上 塑造 、 养学 生 的 培 素质 , 震撼 学 生 的 内心 和行 动 , 使学 生 逃课 、 付 现 致 应
养 和提 高 , 响学 生健 康发 展 。 影
项 目来源 : 文系 2 0 本 0 9年 I I 息职业技 术学 院校级项 目《 业人文素 质培养体 系的构 建与实践》 项 目编 号 :0 9 0 ) gJ 信 tl 职 ( 20 C 1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 5
珂 :l 2 2 第1期 ;蘑 5 0 年 8 a 1
果 荣获 2 1 0 1年江 苏 省高 等教 育 教 学成 果 二 等 奖 , 成 为 高职 院校 6 获得 一 、二 等 奖 的成 果 中 , 3项 仅 有 的 以文化 素质教 育 为题 的 2 成果 之 一 。 项
育课程体 系的指导思想与建设方案 , 并进一步探讨 了课程改革的具体 实施 问题 。 实践证 明, 重视和加 强高职 院校 文化素质教 育 , 建科 学合 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 系, 构 明确课程 目标定位 , 改革课程设 置、 学模 式和管理机 教
制, 在促进学生掌握 专业技 能的同时, 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 文素质、 培 人 身心素质和 实践创新 能力 , 是促进 高
背 景概 述
能力与素质 、 专业与文化 、 就业与发展 的关系 , 使
高职 教育 教学 改革 的关 键 。
提 高 人才 培 养质 量 是 高 等职 业 教 育 可持 续 发 文化 素 质 教育 与 专业 技 能 培养 相 融合 ,成 为 当前 展 的永 恒 主 题 ,素 质 教育 则 是提 高 人 才培 养 质 量
更加关注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问题 ,包括思 技 能培 养并 重 的创新 举 措 。通 过 文化 素 质 教育 课 想 品德 、人文素养和身心素质以及 由此表现 出的 程体系 的构建与实施 ,在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学 习能力 、沟通 能 力 、适 应 能力 和 实践 创 新 能 力
与职业技能的同时 , 着力夯实文化基础 , 培养和提 高学生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人文素养和实践 创新能力 , 在服务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 、
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质体系的构建
、
国学 、 国粹了解 甚少 , 缺乏精神追求 ; 心理素质差 , 胆怯 、 消极现象甚多 , 意气用气 、 矛盾 突出; 道德 素质低 下 , 举止言行不文明 , 放荡 、 放肆 ; 责任 意识 差 , 情感淡 薄, 自为政 ; 各 现实主 义很重 , 利欲心强。 二 、 建 立体 化 的职 业 人 才 素 质 教 育 体 系 构 1认 真职业人 文素质教育 的重要性 , 、 明确其培养 目标 职业 人 文素 质 教育 重 在 培 养 学 生 的 职 业 道 德 、从 业 品 质 、个 性 品 质、 人文修养培 养, 使得学生具有 良好 的人生 目标追求 、 从业素质 、 人际 交往 能力 、 品德 修养 、 社会责任 等 , 能正确 的面对 、 处理好学 习 、 T作 中 所接触 的各种事务 , 教学学生在学会做人 的情 况才去做事 , 避免出现专 业技能好而职业人文素质差 , 保证学 生可持 续健康 发展 , 成为合格的专 业人才 。学校各管理层次 、 教职工要充分认识重要性 , 率先 树立 良好的 职业人文素质修养 , 做好示范作用。 在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中时刻以高标 准 的职业素质要求 自我 , 不断完 善 自我 , 提高 人文 素质修养 , 不断 丰富 校 园文化生活。 让学生在校园就能感 受到浓 厚的职业人文修养 , 影响学 生, 让教师重塑 良好的职业人文素质。 2 转变观念 , 、 建立健全教师职业 人文素质教育管理 、 考评体系 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几个部门 、 几个老师所能完成 的, 必须学 校 整体加入教育体系才能使得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发挥作用 ,必须形成严 格的管理体系 , 才能保 持职业人 文素质教育持续发展 。 必须切实转变观 念, 从思 想上 、 行动上加 强职业人文素 质教育和培养 , 充实审视教书育 人的真正含义 , 有必要从 管理体 系上严格要求 , 统一实施和管理。 学校领导层 、 管理层 、 教职员工应纳入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者 和 操作者 , 任何 部 门、 个人 不得脱离职业人 文素质教育管理 和考核 , 在各 项工作中 , 必须树 立良好 的职业人 文素质 : 追求高尚 、 爱岗敬业 、 乐观 向 上、 举止文 明 、 服务周到 、 团结协作等 , 时刻 应用到工作和生 活中 , 不断 强化 职业人文 素质培养 和提高 , 成学校整体 良好的职业人文素质氛 形 围 , 而推 动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教育 。 从 同时学校各管理部 门应结合 实际 ,提出具 体的职业人文素质要求 加强考核 , 采取学生评价 、 门评价 、 部 办事人 员评价 相结合 方式 , 凡不合 格者年度考核也不合格 , 使各部 门、 教职 员工 自觉按 照职业道德规范不 断加强工作能力和个性素质修养 , 具有 良好 的职业 素质和涵养 , 乐 积极 观向上 的工作态度和热情 ,共 同打造具有影响力 的校 园职业 人文素质 修养 。 从而影响 、 督促学生形成 良好 的学 习风气 , 时刻要求 、 规范学生言 行举止 , 形成 良好的人文素质氛围 , 推动校 园职业人文素质提高。 3 加强学 生职业人文 素质 教育 , 、 纳入专 业人才培养方 案开展与实
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是指通过创造和塑造一种具有学校特色、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共同文化,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素质、塑造学术氛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1. 学术文化建设:教学科研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学校需要加强学术氛围的塑造。
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来提升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2. 创新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是重要的素质要求。
学校可以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如科研项目、创新设计比赛、创新创业训练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艺术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可以组织各种艺术节、文艺演出和美术展览等活动,提供学生展示才艺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4. 社会公益文化建设: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会调研、社区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并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关怀。
5. 体育健身文化建设: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
可以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健身活动和运动会等,增强学生体质素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1. 制定相关政策: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政策,为发展校园文化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3. 设置相应机构或岗位:学校可以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或相关岗位,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4. 加强学生工作:学校要加强学生工作,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体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1_+_X”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GDJG2021024);广东省高职教育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二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王雪松(1974-),男,湖南祁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㊁课程体系构建等㊂1+X 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王雪松㊀冯欣悦(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广东佛山528137)摘㊀要: 1+X 证书制度是落实立德树人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㊂我校大数据技术专业以 1+X 证书试点为契机,将 X 证书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㊁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中,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推动课程体系与证书知识技能体系㊁课程教学标准和证书考核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有效对接㊂关键词: 1+X 证书;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2.0340㊀引言1+X 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㊂高职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精神,不断推进和实施 1+X 证书试点工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探索 教师㊁教材㊁教法 三教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㊂在 1+X 证书背景下,我校大数据专业积极开展 1+X 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以 产教融合㊁书证融通 为抓手,及时将 1+X 内容有机融入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在 1+X 证书试点中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体系与证书知识技能体系㊁课程教学标准和证书考核标准㊁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等衔接不够,未能真正做到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㊁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相融合㊂(2)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不够,实践教学缺乏整体性和层次性,实践教学支撑体系不完善,缺乏多元化㊁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质量监控和诊断改进体系,影响实践教学育人效果㊂为此,大数据专业建设团队紧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深化校企合作,结合区域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将证书培训内容适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对接企业用人需求设置实践课程,重构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方案改革㊁教学方法创新,推动课程体系与证书知识技能体系㊁课程教学标准和证书考核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有效对接,建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㊂1㊀探索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通㊁项目载体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大数据技术专业依托广东(南海)大数据产业园企业优质资源,与国内大数据领军企业合作共建 大数据产业学院 ,建成具备大数据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创新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通㊁项目载体 双主体育人模式㊂ 校企双元 是基础,根据大数据技术专业应用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与岗位的有效对接; 项目载体 是手段,以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为依托,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过程,根据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微项目㊁虚拟或仿真项目㊁真实工程项目等递进式典型项目,以这些项目为载体分别在课程课堂教学㊁综合实训或课程设计㊁专业综合实习中应用和实施; 课岗融通 是目标,引入 1+X 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教学中的知识点和职业岗位的技能点相融合,将职业道德㊁职业素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 课程教学 企业考证 职业活动 的相通培养,通过推进 课岗融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职业综合素质㊂图1㊀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合㊁项目载体 人才培养模式㊃99㊃根据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 1+X 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㊁适应性㊁针对性㊂深化校企合作㊁产教融合,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场所㊁资源,与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组织共同实施教学㊁培训,学生通过规定的专业课程培训㊁评价或考试,即可获得学历证书相应学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㊂2㊀融入 X 证书职业标准,重构 书证融通 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2.1㊀构建信息技术专业群 专业模块㊁平台通用㊁方向互选 课程体系按照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通㊁项目载体 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将 1+X 证书技能考核标准内容㊁新技术㊁新工艺等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依照专业模块课程(物联网模块㊁大数据模块㊁计算机模块)㊁平台共享课程(公共基础㊁专业基础)㊁专业服务岗位课程㊁方向互选课程等方面,重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让 1+X 证书制度融入学生学习全过程㊂图2㊀信息技术专业群 专业模块㊁平台通用㊁方向互选课程体系大数据技术与应用㊁物联网应用技术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隶属信息技术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对理论知识㊁技术技能基础要求一致,专业师资㊁资源㊁平台互通㊂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加强群内专业㊁平台㊁选修方向课程内容整合与共享,构建信息技术专业群 专业模块+平台通用+方向互选 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㊂ 专业模块 是根据专业群中不同专业特色而设置的,每个模块包含3-5门专业核心课程组成㊂ 平台通用 是根据专业群人才通用基本素质和能力㊁行业或岗位群通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设计,相关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㊁Java 语言程序设计㊁计算机网络基础㊁Linux 操作系统㊂ 方向互选 是根据专业群共同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以及行业共同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设计,学生可根据现实需求选课,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跨专业选择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方向课程,通过模块组合提升自身多种职业能力㊂2.2㊀校企协同重构分层递进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 大数据产业学院 为协同育人平台,密切与行业企业关系,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产教研学协同育人机制㊂根据 1+X 证书技能考核标准和专业 岗位能力 培养目标的要求,校企合作开发基于云的实践项目㊁实践类教材㊁共建课程资源库和案例库等项目递进课程模块,重构任务驱动的项目化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㊂组建由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构成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实施企业导师参与的 双导师 制实践教学,对接产业需求㊁职业标准与生产过程,以项目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通过仿真实训㊁项目实战与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㊂图3㊀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框架图在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融入 X 证书培训和考核技能㊁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按照 基础 专业 综合 创新 层级设置职业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块(如图3所示),基础层模块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认知与实践的基本技能,专业层模块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职业专项核心技能,综合层模块注重提升学生岗位职业综合技能,创新层模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㊁创业能力的注重和个性化发展,按照专业认知和技能发展规律㊁模块间内在逻辑和衔接关系,设定每个模块实践教学目标,按照 X 等级证书初㊁中㊁高级的职业技能标准,细化各模块实践教学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㊂探索问题教学㊁项目教学㊁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㊁自主管理㊁自我发展,突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共育和互聘互兼为途径,校企共建 双师型 教师团队,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㊃001㊃系和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新型活页式㊁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培训㊁实训等实践教学资源库㊂2.3㊀课程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在课程思政设计理念上,树立新发展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㊁劳动教育㊁职业教育㊁工匠精神㊁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育人根本㊂在实施教学改革层面,坚持 价值性㊁时代性㊁受用性 的原则,深挖其蕴含的中国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确保思政实施效果的达成㊂在 1+X 证书制度背景下,紧密对接新时代职业岗位的新需求,创新校企命运共同体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将工匠精神㊁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思政课的育人功能㊂大数据技术专业坚持 思政融合㊁以点带面 的课程建设思路,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着力点,深入挖掘大数据应用开发 1+X 证书中的思政元素,找准 课程思政 的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中,在大数据采集㊁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开发应用等课程课堂讲授㊁学生实践中,通过介绍我国在大数据方面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坚定他们学习报国的信念;通过介绍大数据的重大价值和应用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创新重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介绍大数据涉足信息安全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坚定责任信念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使命担当㊂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㊁创新能力和独立探索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不怕挫折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了解世情㊁国情㊁党情和民情,提升学生学习实效性及针对性,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㊂3㊀引入 1+X 评价标准,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3.1㊀建立 内外结合㊁以外调内 的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开展在校生学习成果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建立健全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建立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引入 1+X 评价培训机构㊁麦可思等专业咨询公司开展第三方评价和办学效益绩效考核㊂建立 内外结合㊁以外调内 的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以预设目标㊁建立标准㊁信息采集㊁质量评估㊁质量反馈㊁诊断调控等为内循环,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为主体的 外循环 ,在 内外结合㊁以外调内 过程中,参照预设目标,对教学活动实施效果进行及时的分析㊁评价与改进,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呈现上升趋势,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㊂ 1+X 评价培训机构等社会第三方与学校共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由第三方通过问卷调查负责采集㊁统计和分析信息,然后将信息反馈给学校㊂学校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对课程设置㊁教学内容㊁师资队伍㊁实训条件等方面的质量标准进行调整,加强教学督导与管理,规范实习过程,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㊂3.2㊀建立校企 合作育人 闭环自适应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集课堂教学实时评价㊁教学信息反馈㊁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等功能为一体教务管理综合系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修订评价标准,扩充评价主体,加强评价结果的使用㊂建立由各二级学院㊁专家㊁同行㊁学生㊁班主任和 1+X 证书评价培训组织等共同构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 大数据产业学院 互联网+ 众创空间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监控,建立质量反馈机制㊂成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专项工作组,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组织保证㊂形成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与服务为保障,以专业诊断与改进为切入点,构建完善的目标体系㊁标准体系㊁制度体系,构建全要素网络化㊁具有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㊂4㊀结语大数据技术专业以 1+X 试点为载体,将 X 证书职业等级标准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标准有机对接,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建立常态化周期性诊断与改进机制,完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推进 岗课赛证 融通育人,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㊁适应性㊁针对性㊂参考文献[1]柴美娟.职业教育 1+X 制度下建筑信息模型(BIM)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9,(10). [2]谢宾.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10).[3]梁珍,顾丹.互动式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6,(2).[4]王雪松.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21,(6). [5]廖静很.高职人工智能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风,2021,(8).㊃101㊃。
试论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
”
— —
就是 瞄 准 一 大 目标 :即培 冲突 :即避免 与 正 常的教学 、管理和 学生课 外活动 相 冲突。 因为开 展文化 素质教育 与正 常的教学 、管理 和学生课 外 活动 的 目的是 一致 的。都要 达到更 好 育人 、生产 “ 质产品” 的 目 的。只不 过 前 者 较 后者 而 言是 优
维普资讯
1 4
昆明冶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 ( 2年 3月 )
当另 搞 一 套 体 系 来 与 现 行 运 作 冲 突 . 更 不 应 当 一 哄 而 上 . 顾 此 失 彼 。 严 重 冲 击 现 行 体 系 . 这 样 不 仅 会 提 高 办 学 成 本 , 而 且 可 能 引 起 师 生 员 工 的反
步 加强。 因为加强 文化素 质教育 ,既是 时代 发
展 的要 求,又是 贯彻 十五大 精神 ,促进社会 主义 精神 文 明建设 的需要 ;既是 我 国高等教育改革 的
迫 切 需 要 , 也 是 大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的 迫 切 需 要 。 加
强 高校文化 素质教育 对于促 进教育 思想和教 育观 念 的转变 ,推动高 等学校人 才培养 模式 、课 程体 系和 教学 内容 的 改革 ,培养 适 应 2 1世 纪需要 的 高质量人 才.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为 在高职 院校 中更 加系统地 开展 文化素质 教育,现 就如何 构建高职 院 校 开 展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的 体 系谈 些 看
试论 高职 院校开展 文化素质教 育的体 系构建
夏 昌祥
(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昆明 60 3 ) 50 3 摘要:根据教育部 ( 关于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的若 干意见)的要 求.从七个 方面,即一是瞄准一大 目 标 ;二是把握两个尺度 ;三是避免三个冲突;四是做到四个 结合 ;五是围绕五个提高 ;六是开辟六种途径 ; 七是采取七条措施来探讨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构建。 关键词:高职 院校 :文化素质教育 ;体系构建 中 囤分类号:G 0 1 ;G 1 4 —02 7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0 7 (0 2 l 0 3— 3 0 9 49 20 )O 一0 1 0
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环境和学生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以及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1.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2. 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能够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凸显学校的文化内涵,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加入学校。
3. 塑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构建和谐的校园关系,使整个校园充满活力和温馨。
4. 推动学校的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氛围淡薄。
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学校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学生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学生的文化氛围不够活跃,缺乏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3. 文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
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和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校的投入和关注度不足,导致文化建设工作的氛围不够浓厚。
4. 文化建设规划不够健全。
一些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规划相对滞后,缺乏长远性和系统性,导致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足。
2. 强化学校特色的塑造。
高职院校要注重发掘学校的地域、历史、传统等特色文化元素,挖掘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彰显学校的个性和魅力。
4. 加强文化建设的载体建设。
高职院校要注重加强文化建设的载体建设,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场馆,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形式,激发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和参与度。
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构建
石望 东 S HI Wa n g — d o n g
( 安 庆职 业 技 术学 院 , 安庆 2 4 6 0 0 3) ( A n q i n g V o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 A n q i n g 2 4 6 0 0 3 , C h i n a )
Va l u e En g i ne e r i ng
・2 8 1・
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 系的构建
O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Hi g h e r V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Qu a l i t y Ed u c a t i o n F o s t e r i n g S y s t e m
中图分 类号 : G 7 1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3 1 1 ( 2 0 1 4) 0 8 — 0 2 8 1 — 0 2
0 引言 断扩 大的形势下 , 如何 处理 院校数 量增长、 办 学规模 扩大 随着我 国经济工业化进程 的不断加速 , 社会 对高端 专 与高等职 业院校培养 的学生素质 不高 的矛盾是 目前摆 在 因此如何构建高职 院校 学 业技术 型人 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 同时对高等职业 院校 的教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的首要 问题, 生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 健康发展 的必然趋势 。 育质量也提 出更 高的要求。 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
摘要 : 本文主要 从我 国经济发展和教育 目 标的角度 分析 高职 院校 学生 实 施 素质教 育的 目的, 并提 出构建学生素质教 育培训体 系
浅析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当今时代的 迫 切 需 要,高 职 院 校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 政 策 的 落 实,同 时 直 接关系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没得到满 足,能 不 能 促 进 社 会 的和谐发展,同时更关系到高校的教育能 力 是 否 能 够 得 到 社 会认可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能够帮助学生个体认清自己,将学生的人 文 素 质 在 接 受 培 养 的过程中进行提高,挖掘学生们的潜 能,激 发 个 人 斗 志,提 高 个人品德,尽 可 能 地 使 学 生 在 社 会 中 体 现 更 大 的 价 值. 所 以,对于高职院校来 讲,人 文 素 质 教 育 体 系 的 构 建 是 十 分 必 要的. 三 、高 职 院 校 学 生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原 因 分 析
○ 教育教学研究
������������������������������������������������������������������������������������������������������������������������������������������������������������������������������������������������������������������������������������������������������������������������������������������������������������������
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探索与思考——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湖北三峡 职业技 术学院 , 湖北 宜昌 4 4 3 0 0 0 )
摘
要: 人 文素质教 育是 实现 高职教 育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重要 保障 ,基于 高职人文素质教 育现状研 究, 以湖北 三峡 职业技术 学院为例 , 提 出以树 立专业教 育与人 文教 育相 融合 的教 育理念 , 确定 清晰的人 文素质教 育 目标 为基础 , 构建“ 四大主题 、 三大途径 、 两 大措施 ” 的人 文素质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二 0 二 =年 第
J 0 U r r l a 1 0 f V V u h a r l P 0 I y t e c h n i c
・学 校 管 理 ・
构建高职 人文素质教 育体 系 的探索 与思考
以湖北三峡 职业技 术学院为例
养 , 以 及 由此 而 生 的 为 人 处 世 之 道 。 [ 1 J 与 自然 科 学 知 识 提 供 人 们 生 存 本 领 不 同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知 识 教 给 做 人 的道 理 、 生 活 的 智慧 , 服务 于 人 的 可持 续 发 展 。 人文 素 质教 育就 是将 人类 优 秀 的文化 成果 通 过知识
自身 的 理 性 、 情感、 意 志 等 方 面 的 问 题 。『 2 1
我 国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以 培 养 高 素 质 技 能 型 人 才 为 目标 , 其中“ 高素 质 ” 是 对 人才 的要 求 。 也 应 该 是 高 职 教 育 的 根 本 任 务 ,加 强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是 实 现 高 职 教 育 终 极 目标 的 保 障 。 但实际中, 高职 院校 的人 文素质 教育 在 “ 就业 为 导 向 ” 、 能 力本 位 的职 业 教 育 观 以及 教育 功利 思想 的取 向下普 遍受 到挤 压 , “ 高 职 院 校 为 适 应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的 需 要 ,纷 纷 向 有 利 于 近 期 市 场
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结合人 才培养 的职业素质要求 , 围绕人 文知识 面、 文能力及人 文精神 这三个要素 ; 人 最后 , 开展 丰 富多彩 的校
园 文化 和 社 会 实践 活动 类 课 程 , 展 人 文素 质 教 育的 空 间 , 拓 以及 强化 双 师素 质 的教 师 队伍 建 设 。 关 键 词 :高职 院校 ; 文 素 质 ; 育体 系 ; 建 人 教 构
中图分类号 : 1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 0 8 56 2 1 )4— 0 8— 4 10 —63 (0 1 0 0 3 0
高职 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 系的构建是一个 涉及 到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 、 学科 与课程体 系的改 革 , 是
一
和交流能 力 , 正确处理 个人 与岗位 、 能 个人 与社 会 、 个人 与他人 的关 系 , 具有 较强 的对 职业变 更 的适 应
收 稿 日期 :2 1 —0 0 0 1 7— 8
表” 重要思想概论及 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 基础 为基 础的两课及 “ 形势与 政策 ” “ 、 大学 生就业 与创 业” 、 “ 军事理论 与军 事技 能” “ 会调查 与实 践” 及 社 等课 程; 选修课程 , 文、 、 、 在 史 哲 法学 、 艺术五大人文类社
作者简介 :褚
结 (93 16 ~),女 ,扬 州职业大学教务处教授 。
基 金项 目:江苏省 高职教育研 究会 立项 重点课题 ( 07— 2~ ) 20 3 2 。
・
38 ・
会科学知识 的范畴内。根据一 些高职院校 的实践 经 验, 对人文 素 质选 修 课程 又 进行 归 纳 划分 , 置 了 设
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实施途径
然科 学方 面 的教育 , 以提高 全 体 大 学生 的文 化 品 位、 审美 情趣 、 人文 素养 和科学 素质 。值得 注意 的 是, 高职 文化 素质 教 育 并非 仅 仅 指 向有 限的 几 门 文化课 , 更不 能单 纯 以校 园 文化活动 来代 替 . 而廊 是一种适 应 知 识 社 会 发 展 的教 育 理 念 和 教 订思 想 , 高 职 院 校 全 面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的基 础 工 程 。 是 高职 文化 素质教 育 的 目标要 关 注大学生 的职 业人 文素质 , 养职 业 能力 与职 业人 文 素 质 和谐 发 展 培 的高素质 技能 型人 才 。
的极大 障碍。一 份来 自国内的研究 报告 表 明 , “ 人单 位对 毕业 生 的职业 道 德 和工作 态 度 要 求 用
收稿 日期 : 02— 6—0 21 0 1
作者简 介 : 张
曼 (9 6一) 女 , 17 , 安徽淮南人 ,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基 础部 副教授 , 教育硕士。
人形 成 良好 的文化 品格 ……让 中华优 秀文 化得 到 更好 的传 承 。 ” 高等 职业 技术 院校 在我 国 的高等 教育 中 占据 半 壁 江 山 , 输 送 人才 直 接 面 向企业 生 产 、 营 、 其 经
原教育部副部长、 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 曾指 出 ,文 化 素 质 教育 就 是 大 学 在 特 定 历 史 阶 “ 段, 在育人 中传承文化 、 弘扬文化 的重要探索与实 践 ” 自 19 起 , 。 95年 国家教 育部 就开 始有计 划 、 有 组 织地在 高等学 校 中推 行 大学 生文化 素 质教育 工
基 金项 目: 本文系安徽省 2 1 0 0年质量 工程建 设课题 “ 于高 职人才 培养 目标的文 化素质 教育体 系 构建 ” 项 目编号 : 基 (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
、
求, 又 能 使 学 生 通 过 在 校 学 习 获 得 必 要 的人 文 知
( 一) 设 置课 程 结 构
“ 当今 中 国大学教 育要实现 由传统教 育 向素 识教育 和熏 陶 , 培养人文素养 , 塑造人文形态 。 质教育 的全 面转 变 , 面临来 自传统观念 与实践 的
一
个部门、 某一 部分 教师所 能 完成 的 , 它 需 要 多 领 导 全 校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活 动 的 开 展 、 考核 、 测 评
个 部 门 和 多方 面人 员 的 共 同参 与 和 努 力 。如 季 羡 以及 证 书 的发 放 。
林先 生所说 : “ 提高大学生 人文素质 , 是 一个十分
重 重 障 碍 。制 度 革 新 是 消 除 障 碍 、 全 面 推 进 素 质 课 程 结 构 决 定 学 生 的素 质 结 构 。高 职 人 文 素
教 育 的 根 本 前 提 。” 在高职院校加强组织领导 , 健 质 课 程 结 构 应 由 “ 人 文 素质显 性课 程 ” 和 “ 人 文 全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的 领 导 体 制 是 实 现 人 文 素 质 教 素 质 隐 性课 程 ” 两 部 分组 成 。
复 杂 的 系统 工 程 , 必 须 方 方 面 面通 力 协作 。” 笔 者 认 为 构 建 科 学 的 高 职 院 校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体 系 是
这 个 复 杂 系统 工 程 的 重 中之 重 。
健 全领 导 体 制
二、 构 建 科 学 的课 程 体 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职院校“1+X”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院校进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目前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素质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
为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职毕业生,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提出了“1+X”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关键词:文化素质;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构建
一、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
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
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 ①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观,就必须加
强文化素质教育。
(二)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这是由目前21世纪知识经济大发展和高职教育的属性决定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结构日益变化,职业岗位分化、更新速度加快,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一技之长,更要具有较强的对职业变更的适应能力,以及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健全人格,而从目前情况看,高职大学生多数缺乏这些必备的能力,部分学生很难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仅靠
专业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加强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
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教育的属性也决定了当前高职院校必须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既具有高教属性又具有职教属性,所谓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是指高职教育是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包括普高和中职)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等教育(包括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即国际教育标准概念的第三级教育(高中后教育)。
它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不仅仅是技术工人。
高教属性是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共同属性。
坚持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就要求高职教育在一些诸如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其他层次的高等院校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因此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对高职院校也适用。
同时,高职教育又具有职教属性,职教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的一些特点,应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区别,根据高职院校
学生的特点以及学制、专业的特殊性来科学合理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一)文化素质课程的比重偏小,缺乏合理性
从课程的配比看,高职院校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课时一般占总学时的比例小
于8%。
而从国际上一些高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来看,这个比例要大于13%。
(二)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较随意,缺乏系统性
从课程设置看,由于各高职院校缺乏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人员,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引进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人员,各校大多根据自身师资情况开设文化素质课程,不能很好地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来科学地设置课程,不能很好地规划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及各学科领域课程的比例,很难形成文化素质课程
系列。
(三)文化素质课程的建设刚起步,缺乏规范性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多为
选修课,对课程没有统一的要求和目标;从事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人员多为兼课教师,不能做到像工程技术教育一样对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进
行深入的研究。
(四)文化素质课程的内容较单一,缺乏时代性
文化素质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其贴近时代,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内容看,人文经典课程过多局限于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的选择,而忽略了最能反映现实的现当代经典作品内容和外
国优秀文化内容的选录,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针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
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三、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1+X”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1+X”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中的“1”代表文化素质课程,根据高校的多年实践,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毫无疑问,第一课堂教育——设置科学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X”代表多种教育途径的共同运用:包括第二课堂文化素质教育、早晚自习文化素质教育、开发网络的文化素质教育
资源等等。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文化素质课程
文化素质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外语、体育等共同构成人文
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平台。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和学生文化基础,文化素质课程可由四类课程板块组成。
一是文史哲、艺术、语言类知识,包括中外名著欣赏、现当代文学评析、艺术品鉴赏、演讲与口才、音乐欣赏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思维培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二是法学、经济与管理、当代中国与世界、心理健
康教育,对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三是专业辅修类知识,包括专业文化、学科方法论、科学技术理论、现代科技前沿的哲学反思等,主要是开
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思维,反思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开拓人文教育的新空间。
②
四是地方性课程,利用地域文化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根据学校所在的省份城市开
出部分地方课程,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考察。
(二)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活动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类型:
听写读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听讲座、阅读课外书籍、写体会心得等形式进行。
这类课程可以由教务处统一组织、统一安排,校内有关教师主讲或辅导,内容以文、史、哲、艺术等方面为主;可以由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办,主要结合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问题主办系列讲座,以聘请校外名人主讲为主;也可以由各院系组织,内容的切入点是结合专业的人文精神,面向全校开设文化素质讲座。
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营造出全校共同参与的氛围,提高校园的文化品位和师生的人文素
养。
各种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智力优势,开展一些锻炼型、服务型、征服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开展一些学科竞赛、科技制作、文艺团体、精品社团等活动。
这类活动可以由校团委负责管理,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根据要求按程序进行审核认定。
积极鼓励学生融入校园生活、融入社会生活,更主动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不断培养责任意识、诚信意
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开发网络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校园网来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首先要建设相关的网站,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包括各种文化艺术教育内容,在校园网中展现给学生,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文化素质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实名申请,点击学习。
相关负责教师则根据学生点击的次数和时间来判断学生学习的状况。
这种网络资源由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如果教师在网上设立有关的焦点问题讨论、问答区,更能充
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文化素质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求从知到行的转变,“1+X”文化素质教
育模式的构建和有效开展,能够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发挥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
②李忠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C],P8-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0)I13-1课题组.高职高专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改革、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4.
[2]黄婷婷.构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3]湖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