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绪论一、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理论体系的形成1、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2、体系的确立《难经》:阐释并发展《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中药学专著。

(二)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专著。

《脉经》: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病因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3、明清时期温病学: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重视实践,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中西汇通:主张西学中用。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指一个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1)季节气候的影响生理:夏季多汗而少尿,冬季少汗而多尿。

病理:冬春季多呼吸道疾病,夏秋季多消化道疾病。

(2)昼夜晨昏的影响生理: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阳气较衰。

病理:白天病情较轻,夜晚病情较重。

(3)地方区域的影响生理:南方人腠理多疏松,北方人腠理多致密。

病理:地方病,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别证候,讨论确立治则、治法。

➢证候: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症状与证候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病与证候的关系: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下面我们讲第二节——预防。

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先进的。

首先讲预防的基本概念。

什么叫预防?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防范于未然,把这个叫做预防。

孙思邈在《千金方》里明确提出来中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他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孙思邈把预防概括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类,这个思想和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观点是一致的。

高明的医生是治未病;差一点(的医生)治有病的,就是刚刚得病,他还行,早期就发现了,病之初就可以治疗;最次的医生才治真正已经得病那个病。

体现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

第二个问题讲讲中医学的预防观念,是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之一,概括为三个字,叫“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所谓未病先防,是指在没有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前面讲的摄生就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

未病先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未病先防的方法很多,前面我们讲摄生基本原则下所提到的那些方法,比如,调节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锻炼身体,这在前面我们(讲)摄生原则里面讲到了。

除此之外,还强调一个避其毒气。

因为邪气不仅仅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且在一定情况下,对疾病的发生甚至生命具有决定作用。

因此,主张要想防止疾病的发生,应该采取各种措施避其毒气,防止邪气侵袭。

除了这些之外,治未病的方法还有一个药物,药物预防,天花免疫。

天花免疫在世界免疫史上是中医学第一次提出来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那不是牛痘,西方医学就是用牛痘,咱们中医学讲用的是人生过天花的痘,用它来免疫。

这(是)在十六世纪提出来的,被世界免疫学界称为世界免疫学的先驱。

提出了好多药物预防的方法。

比如,现在感冒,最近广州出现了非典型肺炎,主张药物预防,用清热解毒的(药),什么板蓝根、大青叶,来预防,这些都属于治未病的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传变

4 )形脏内外传变 --- 外邪由形体内传于相合之 脏腑 脏腑有病影响及相应的形体 。
传变规律: 外邪侵袭肌表形体后沿经脉传入脏腑 脏腑经过经脉,反映或外传于体表

“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 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 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 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肺……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 《素问 · 痹论》 ) 。
卫表,而后内传入里,影响脏 腑功能的病理传变过程。
多因正气不足,或邪气过盛,
或失治、误治等所致。常见于 外感病初、中期,是疾病向纵 深发展的反映。
2 )里病出表, 是指病邪由里透 达于外的病理传变过程。 一般素体强盛,或治疗护理得当 等,驱邪外出,由里而达表。 反映邪有出路,病机发展为顺 ,病势好转或向愈。
3 )腑与腑相传 ---- 病变在六腑之间发生传 变
腑与腑传变 ---- 与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相关 任何一腑的气机不通或气机上逆,均可破坏六腑整 体“实而不能满”,或宜通、宜降功能特点,从 而使病变部位在六腑中发生相应的传移。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均参与 饮食物的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及津液的输 布和排泄。
第三节 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病位传移 病性变化
1 .病位传变
病位传变 ,即指疾病在发
展变化中,其病变部位发 生 相互转移的病理过程。
( 1 )表里出入: -- 表里传变,内外传 变。 表现:表邪入里 里病出表

代表病变发展过程中病变部位的深浅, 标志着病理变化的趋势。
1 )表邪入里 ,是指外邪先伤

3 内伤病的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概念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病机里面的脏腑病机,以脏腑病机为重点,讲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以后,它产生的基本病理变化。

那么病理变化是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气血阴阳失调以后所发生的变化,因此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由于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所以在病因作用下,一旦机体发生了病理改变,它就有一个传移和变化的规律,就是它的动态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把这种规律,中医学经过长期的总结归纳,最后提升为理论,形成一个中医学的疾病的传变理论。

所以第五节,我们讲疾病的传变。

这种理论肇始于《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逐渐地系统起来、完善起来,它是中医病机学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节疾病的传变一、疾病传变的概念。

所谓传变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传移和变化。

传是指病理变化的传变,循着一定的趋向传移。

注意这里面,按照一定的趋向,循着一定的规律发生部位的变移;变,是指病变在某种条件下的性质变化。

变,又可以称变化,既有位置的改变,也有病变性质改变。

把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脏腑经络之间的位置的变化和病变性质的变化,概括起来称之为疾病的传变。

疾病的传变,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中表现,它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过程。

这样一个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而且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推断疾病的预后,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的传变。

传移和变化,传变。

有病位的传变;有性质的传变。

第一个讲病位的传变。

这里所谓的病位是指病变的部位,具体病变的部位;所谓病位的传变是指在病理变化的发展过程中,病变部位发生相对传移的过程。

换句话说,某一个部位的病变,它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引起另外一个部位发生病变。

人体的组织、脏腑经络、官窍肢体、气血津液都可以称之为疾病发生的场所。

因此,无论某一脏腑、某一经络、某一形体官窍发生疾病,它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位置的改变。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概念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病机里面的脏腑病机,以脏腑病机为重点,讲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以后,它产生的基本病理变化。

那么病理变化是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气血阴阳失调以后所发生的变化,因此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由于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所以在病因作用下,一旦机体发生了病理改变,它就有一个传移和变化的规律,就是它的动态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把这种规律,中医学经过长期的总结归纳,最后提升为理论,形成一个中医学的疾病的传变理论。

所以第五节,我们讲疾病的传变。

这种理论肇始于《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逐渐地系统起来、完善起来,它是中医病机学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节疾病的传变一、疾病传变的概念。

所谓传变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传移和变化。

传是指病理变化的传变,循着一定的趋向传移。

注意这里面,按照一定的趋向,循着一定的规律发生部位的变移;变,是指病变在某种条件下的性质变化。

变,又可以称变化,既有位置的改变,也有病变性质改变。

把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脏腑经络之间的位置的变化和病变性质的变化,概括起来称之为疾病的传变。

疾病的传变,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中表现,它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过程。

这样一个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而且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推断疾病的预后,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的传变。

传移和变化,传变。

有病位的传变;有性质的传变。

第一个讲病位的传变。

这里所谓的病位是指病变的部位,具体病变的部位;所谓病位的传变是指在病理变化的发展过程中,病变部位发生相对传移的过程。

换句话说,某一个部位的病变,它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引起另外一个部位发生病变。

人体的组织、脏腑经络、官窍肢体、气血津液都可以称之为疾病发生的场所。

因此,无论某一脏腑、某一经络、某一形体官窍发生疾病,它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位置的改变。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中医发病学认为,⼈体⽪表肌⾁与内脏之间、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都是通过经络系统作为联络通路⽽发⽣影响的。

因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于机体任何⼀个部位的病变,都可以通过经络发⽣表⾥、上下及脏腑之间的传变。

1. 表⾥相传:病邪侵⼊机体,常由⽪⽑肌表通过经络⽽由表传⾥,再传⾄脏腑。

另⼀⽅⾯,体内脏腑发⽣病变后,其病邪亦可由⾥达表,在体表⽪肤出现各种不同的病理反应。

例如⿇疹病证之⽪疹外透,即是疹毒由⾥达表的体现。

2. 上下相传:不同性质的外邪,常由机体或上或下的不同部位,循其不同途径考试,⼤站收集⽽侵袭机体。

如《灵枢·百病始⽣》说:“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袭虚,则病起于上。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但是,⼈体是⼀个有机整体,邪侵部位虽有不同,但是依然可以通过经络发⽣上下传变,反映出整体的病理反应和证候。

故《素问·太阳阳明论》说:“阳病者,上⾏极⽽下;阴病者,下⾏极⽽上。


3. 脏腑相传:所谓脏腑病变: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失调或障碍,主要反映为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两⽅⾯。

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的联系,彼此发⽣影响,⼀般有如下⼏种可能。

①⼀脏功能太过可以影响及相关脏腑,从⽽使该脏腑功能失调。

②⼀脏功能不⾜可以使另⼀脏功能失调或不⾜。

也可以由于⼀脏功能不⾜,制约它脏能⼒减退,从⽽导致另⼀脏功能偏亢。

③⼀脏病变可循经传于与其互为表⾥的脏腑,从⽽使该脏功能也发⽣紊乱。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PPT课件
医学课件 21
继发
• 概念 疟疾久延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於胁下,并出现痞块,名为疟母 • 临床举例 久疟之后—继发疟母 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 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 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 哮喘—日久发为肺肾气虚、心血瘀阻
医学课件 22
合病与并病
• 合病的概念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如: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温 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 • 并病的概念 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 的病证。 •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 部位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种病变部位的传变, 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 次相乘”。
医学课件 19
卒发
伏发
• 概念 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 临床常见 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医学课件
20
徐发
• 概念 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 临床常见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粘滞,故 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 房室不节,嗜酒成癖,日久可成虚劳。
医学课件 3
2.隋· 巢元芳《诸病源候论》 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3.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 病机特点。 4.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 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医学课件 4
医学课件
11
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功能异常——阴阳失调, 气血精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 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 造成脏腑经络的形质损害——损伤 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 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改变个体 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脏腑病变及治法详解》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脏腑病变及治法详解》

小肠病
小肠也是消化器官之一,掌握小肠疾病的症状 和治疗方法。
内脏疾病中的诊断和治疗
1
症状分析
中医强调的是辨病治病,中西医在辨别病证方面也有诸多不同
2
脉诊疗法
脉诊是中医的一个特色,是根据手的脉搏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3
中医治疗方法
除了中药、针灸、艾灸外,还包括诸如推拿、拔罐和刮痧等常用疗法
各类治疗方法的具体操作
介绍了中医常用的药材和中药方,有哪些药物 可以用于哪些病中?
倡导健康生活
个体化饮食、运动、起居和精神养生措施,以 达到治本的目的。
中医治疗心、肝、脾、肺、肾、胃和若 干内脏疾病
心病
中医理论中心脏主管血脉、神志,学习心脏的 病因和病机,以及如何治疗。
肝病
肝调畅情,肝病是中医常见病种之一,学习如 何诊断、预防和治疗肝病。
饮食
除了中药外,饮食还是中医调理疾病的重要手 段之一。根据病情,中医会给出相应的饮食方 案。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
1 综合运用
学习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 关治疗方法,需要在实践中 深入研究运用。
2 传承创新
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但随 时间推移,中医也需要创新 和应用现代医学科技。
3 保障基础知识能力达标
脾病
脾蒂肓然,中医将脾胃作为消化吸收的重要器 官,来学习脾病处理方法。
肺病
中医认为肺主气,学习肺病的临床表现、病因 和治疗方法。
肾病
肾土涸土,中医将肾视为人体的重要清洁器官。 学习如何预防、治疗和调理肾病。
胃病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营养供 应,必要时需要对胃进行调理。
大肠病
大肠别名盲肠、结肠、直肠,常见的大肠病有 大肠息肉、直肠癌、大肠癌等。学习中医理论 中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疾病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疾病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疾病传变)1.肝血不足可致A.腰膝酸软,耳鸣B.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C.眩晕目涩,视物模糊D.筋挛2.经络气血逆乱,“厥气上逆”发为“霍乱”的是A.足太阴之别经气逆乱B.足厥阴之别经气逆乱C.足少阴之别经气逆乱D.足太阳之别经气逆乱答案:BCD A细目六疾病传变1.疾病传变的形式(1)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之间与内脏之间的传变。

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疾病表里的传变,即是病邪的表里出人。

包括:表邪人里和里病出表。

表邪人里,指外邪侵袭肌表之后,由表传里,病及脏腑的病理传变过程。

多是由于机体正气受损,抗病能力减退,病邪人里,或因邪气过盛,或因失治、误治等,以致表邪不解,迅速传变人里所致。

里病出表,指病邪原本位于脏腑,由于正气渐复,抗邪有力,病邪由里透达于外的病理传变过程。

如温热病变之汗出而热邪外解,脉静身凉,症状缓解等。

(2) 外感病传变外感病的发展变化,可表现为自表人里、由浅而深的传变,六经传变:指疾病的病位在六经之间的传移,实际上是对伤寒热病六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病变规律和本质的概括。

六经由表人里传变的基本形式是由阳人阴,即先太阳、阳明、少阳,而后太阴,少阴、厥阴的六个层次,以说明疾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

若正气不支,邪气亢盛,病邪也可不经阳经而直接侵犯阴经,称为直中三阴。

三焦传变:指外感病循上、中、下三焦发生传移。

温热病邪,多自口鼻而人,首先侵犯上焦肺卫。

病邪深人,则从上焦传人中焦脾胃,再人下焦肝肾。

这是疾病由浅人深,由轻而重的一般发展过程,故称之为顺传。

若病邪从肺卫直接传人心包,病情恶化,则称为逆传。

卫气营血传变:指温热病过程中,病变部位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传移变化。

卫分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位在肺卫;气分为温病的中期,病位在胃、肠、脾及肺、胆;营分是温病的严重阶段,病位在心包及心;血分属温病的晚期,病位在肝、肾及心。

卫气营血传变,一般从卫分,发展为气分,再人营分、血分。

中医学:疾病传变

中医学:疾病传变

中医学:疾病传变疾病传变,是指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传递转移,以及疾病性质的转化和改变。

从本质上讲,传变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层次上机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等病理矛盾的复杂联系和变化,是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衔接、重叠和转化,反映了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演变发展规律。

(一)传变的形式病疾的传变,不外两种形式:一是病位传变,二是病性转化。

1.病位传变病位,指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

病位传变,是指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病变部位发生相对转移和变化的病理过程。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经络、肢体官窍,以及精、气、血、津液等,都可以成为病变所在的部位,但不同类别的疾病或具体的病症,各有其不同的病位转变规律。

从总体上讲,病位传变涉及病邪的表里出入和具体病变部位的传递转移等。

一般而言,外感病发于表,其病位主要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或里病出表,故外感病的主要传变形式是表里之间的传变,表邪入里后也可引起内脏之间的传变。

内伤病起于脏腑,常由有病脏器波及其他脏腑,故其传变形式主要是内脏之间的传变,也常见脏腑与经络、内脏与形体之间的传变。

掌握病位的传变规律,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临证时运用动态的观点对待疾病,在疾病已发而未深,微而未甚之时,便能见微知著,掌握病变发展的趋势,从而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治疗,可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将疾病治愈在初期阶段。

(I)表里出入:又称表里传变、内外传变,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正气与之抗争所出现的表邪入里或里病出表的病理过程,反映了病变部位的深浅,标志着病理变化的趋势。

表与里相对而言,所指部位并非固定不变。

从整体而言,皮肤、毛窍、肌肉为表,脏腑、骨髓等组织器官为里;以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以脏与腑相对而言,腑为表,脏为里;就经络而言,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在三阳之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但作为辨证纲领的表证与里证,一般指肌肤和脏腑而言。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疾病的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疾病的传变

健康与疾病,阴阳平衡与阴阳失调,⼆者共处于同⼀机体内,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健康与疾病,均是⼀个动态的概念。

疾病的过程就是⼀个动态变化过程。

邪正交争是疾病过程的基本⽭盾,它决定着疾病的发⽣、发展和转归。

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对疾病发展规律的认识,即疾病的传变理论。

这种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经历代医家的发展,逐步系统完备起来,成为病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疾病传变的概念(⼀)疾病传变的含义疾病传变,简称病传。

所谓“传变”,⼀般认为“传”是指病情循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起着性质的转变。

传变是疾病本⾝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某阶段性的表现,也是⼈体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紊乱依次递传的表现。

疾病传变是指疾病的传变规律和过程。

转化和传变不同,转化是指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病理变化之间的互相转变,如阴证和阳证、表证和⾥证、寒证和热证、虚证和实证之间的互相转化。

⽽传变,则是指脏腑组织病变的传移变化。

疾病的传变和转化称之为传化。

⼈是⼀个有机整体,机体的表⾥上下、脏腑组织之间,有经络⽓⾎相互沟通联络,因⽽某⼀部位或某⼀脏腑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或其他脏腑传变,引起疾病的发展变化。

这种疾病传变的理论,不仅关系到临床辨证沦治,⽽且对疾病的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推测疾病的预后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疾病传变的形式疾病传变包括病位传变和病性转化。

病位传变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外经络传变和脏腑传变两端。

如就外感和内伤⽽⾔,⼀般说来,外感疾病的传变是六经传变、卫⽓营⾎传变和三焦传变;内伤杂病的传变则为经络之间传变、经络脏腑之间传变,以及脏腑之间⽣克制化传变等。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论哪种传变,都是以脏腑经络功能失常为其基本病理变化。

病性的转化,则有寒热转化和虚实转化两端。

⼆、病位传变病位,指病变的部位。

⼈是⼀个有机的整体,机体的表⾥之间、脏腑之间,均有经络相互沟通联络。

因此,某⼀部位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引起该部位发⽣病变,称之为病位的传变。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李续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发病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疾病演变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常, 内生五邪的基本病机
难点:

正邪相争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影响发病的因素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及常见的疾病传变类型


形成:
气、血、津液等的耗伤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先天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
多种慢性病损耗
邪气损害

表现: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禁、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虚实错杂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形成: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 虚实错杂病变。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 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表现: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五、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所发生 的盛衰变化 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促使邪气消退——正盛邪退


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邪盛正衰
虚实病机—实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环境因素

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1 讲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 中医学的科学(优.选)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1 讲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 中医学的科学(优.选)

第11 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具体讲了)在生理、病理上的应用。

那么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五行学说在诊断学的应用。

第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在诊断学上五行学说的作用有两种。

1.应用五行学说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诊断疾病。

根据五脏和色、味、脉等等它们的五行归类,然后确定疾病的部位。

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五行学说来确定疾病的病位诊断。

比如,五色,面色青色,青,主肝的颜色,主木;酸味,属于木行;弦脉属于肝脉。

我们见到面青、喜酸、脉弦,经过四诊收集资料以后,我们根据这三点就可以初步推断其病位在肝。

为什么呢?弦、酸、青都属于木行,这就是根据五行的属性,五行的归类,它们属于哪一行,然后根据这个来确定疾病的部位,定位是哪一脏来的。

比如,面色赤、喜苦、脉洪,洪脉、味苦、面赤它们属于火行范围,而心属火,所以病位在心。

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个思维方式,根据五行学说来推断疾病的部位,进行定位诊断。

2.推断病情: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

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是根据所收集来的四诊资料,它们属于哪一行,找出它们的脏腑归类,归于何脏,作为脏腑定位诊断。

推断病情是根据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

那么临床常用的主要是从颜色,将来同学们学诊断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学,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然后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发生发展规律。

比如,我们举个例子,青色,弦脉,青和弦同属于木,那就是颜色和脉之间的关系同属同一类,都属于木,称之为色脉相符。

那么它的预后,推断它的病情,平,就是常,轻。

青色而出现了浮脉,浮脉属于金行,那么这个色和脉就出现了克色之脉,用五行的话说,叫做金克水,因此,它的病情相克.我们上一节讲了相克传变,其病为逆,所以它这个传变,病情发展的趋向不好,为逆。

如果青色出现了沉脉,沉属水一行,那么这个表现为水生木了,色和脉之间叫水生木,青属木,沉属水。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病机的概念,发病机理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病机的概念,发病机理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病机的概念,发病机理好同学们上课。

到上讲为止,我们把中医的病因学讲完了。

从现在开始讲述第七章中医的病机学。

这一章的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病机和病机学说的概念;3.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4.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和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机制;5.掌握内生五邪的病理机制;6.熟练的掌握五脏的基本病理机制;7.熟悉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病理机制;8.了解主要的发病类型和疾病的传变规律。

先讲两个概念。

一、什么叫做病机?在中医理论当中,病机又称病理。

病理不是西医的病理学的专有名词,中医文献早就有记载,这个不是借助西医来的,咱们中医早就有记载,病机又叫病理。

那么什么是病机呢?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制。

大家注意,现规范的叫机制而不叫机理,咱们中医学习惯上叫什么什么机理,按照现在的汉字的规范要一律把机理改为机制。

这个定义它的内涵包括些什么内容呢?包括病因、病性、证候、脏腑气血阴阳虚实的变化及其机制,就是病因的变化机制,病性的变化机制,证候的变化机制,脏腑气血阴阳虚实的变化机制。

其中证候的变化机制,我们在这里讲它的发生机制,由脏腑气血阴阳虚实失调,怎样通过证候表现出来?容易产生哪些证候?将来证候的定义,诊断标准在诊断学里学习。

这就是病机学和证候学之间的区别。

我们这里阐述证候发生变化的机制,而中医诊断学讲证候的概念是讲证候具备哪些临床特征,某一个证候它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咱们这讲那个证候是为什么出现那些临床表现,这讲为什么?那讲的什么是?具体怎么判定,两者(如何)区别开来?讲这个定义,着重讲这个定义,着重强调目前学术界处理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我们在前面讲证候定义的时候曾经介绍过:1.把证候界定为病机学的概念,比如说心气不足,它反映着什么病机。

2.诊断学概念,我们这门课程界定证候为诊断学概念,它是疾病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改变反映出来的临床症状,由这些症状,辨证,确定它属于何证,从诊断学来定义它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影响疾病传变的主要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影响疾病传变的主要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影响疾病传变的主要因素疾病的传变主要与体质因素,病邪的性质、地域、气候、生活状况、治疗当否等有密切关系。

体质对疾病的传变作用,其一是影响正气之强弱,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与传变的速度,素体盛者,一般不易感受病邪,一旦感邪则发病急速,但传变较少,病程亦较短暂;素体虚者,则易于感邪,且易深入,病势较缓,病程缠绵而多传变,其二是影响病邪的“从化”,素体阳盛者,则邪多从火化,疾病多向实热或虚热演变;素体阴盛者,则邪多从寒化,疾病多向寒实或虚寒演变,体质不同,对病邪的反应不一,可表现为不同的疾病过程,所谓邪气因人而化,疾病因人而异,“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由于机体正气有个体差异,脏腑组织,虚者受邪,实者不受邪,因而可以改变疾病的传变过程。

病邪的种类和受邪的轻重也影响疾病的传变。

如伤寒和温病同为外感热病,因病邪性质有寒温之别,故其传变规律也不尽相同:伤寒按六经传变而温病则按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即使同一病邪,因机体感邪轻重不一,其传变也不一致。

地理环境和时令气候对疾病的传变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居处势高而干燥,或久晴少雨季节,病变多呈热重于湿,且易化热、化燥,伤阴耗津。

居处卑湿,或阴雨连绵季节,则病变多呈湿盛热微,湿重于热,且易于伤气伤阳。

而且,某些阳微湿盛患者还可转化为寒湿病变。

生活状况主要包括情志、饮食、劳逸、房事等。

其对疾病的传变亦有一定的影响,生活状况主要是通过对正气发生作用而影响疾病的进程。

情志内伤,可通过干扰气机而对疾病传变发生作用;过劳则耗伤人体气血,而致正虚不足;过逸则气机不利、气化衰弱而致正气虚损;过饥则正气匮乏,气血不足,刚正不胜邪而病情转重;过饱则内伤脾胃,积滞内停,而致病邪兼挟宿食积滞为患;过食辛辣炙博则可助长热邪;过食寒凉,则损伤阳气。

导致阴寒内生,影响传变而加重病情;房室过度则可致精气亏损,下元虚衰,易致正虚邪实,引邪深入,并易酿成水亏火浮。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81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81病机学说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系指阳热偏盛至极, 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 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 态。
阳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 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 脉数大有力等邪热内盛表现的基础上,又 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 为真热假寒证。
好转 痊愈
邪退 正虚
正虚 邪恋
恶化 死亡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 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 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 理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寒热变化,所谓阴 阳失调定寒热。
从更广的意义上讲,阴阳失调又是脏腑、 经络、营卫、气血、精气等相互关系失调及 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概括。但由于它们 都是内涵相对明确的独立概念,现在一般不 再用阴阳失调来说明。
临床特征: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 用,阳气的病理性亢盛,则以热、动、燥为 其特点,故阳气偏胜可见壮热、烦渴、面红、 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
阳偏胜病机的演变
实热证
阳邪侵人 邪正相搏
实热兼 阴虚证
阳热伤津 耗伤阴气
虚热证
阴气大伤 虚热内生
2.阴偏胜
基本概念: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 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 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 状态。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 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 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 所谓邪正盛衰判虚实。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好,同学们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病位的传变,讲到外感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讲授了六经传变和卫气营血传变以及三焦传变,那么内伤疾病按照什么传变规律传变呢?下面我们讲内伤杂病的传变。

中医学把内伤疾病与外感病相对,称为杂病,简称内伤和外感,内伤疾病又称为杂病。

那么内伤疾病的传变规律,由于脏腑和经络,讲十二经脉的时候讲属腑络脏,属脏络腑,那就是说脏腑系统和经络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所以内伤疾病传变主要是指脏腑经络的传变。

一、用经络学说来说,叫做经络传变。

是指按照经络学说看,某一经发生的病变,又传给另一经。

一般来说,按照表里的关系,属脏络腑的关系,属腑络脏的关系进行传变。

比如,手太阴肺经有病,或者足厥阴肝经有病,在经络循行过程中发生的病变,那么它又会出现另一经的病变。

把这种经络之间的传变,比如,肝经有病,再见到肝的经脉循行部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症状,可是足厥阴肝经最后它要注入肺,手太阴肺经,复注于手太阴肺经以后,除了从手太阴肺经出来,进入第二个循环的循行,因此又会出现肺经的病变,由肝经入肺经。

这就叫什么呢?经络相传。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十二经的病候的时候,学习《针灸学》讲十二经病候,讲经络的病机,再进一步来理解经络和经络之间,因为它们之间是相通的,所以这经有病可以传到另一经去。

按照经络气血流注的次序和经络之间的表里关系来传变叫经络相传。

前面我们讲心移热于小肠时候是从脏腑之间的关系来讲的,心和小肠怎样构成表里关系?其中有一个学说就是经络互属,经络相连,靠经络把它联系到一起的。

所以心经有病,舌质红,舌碎痛,可以表现为小肠病变,心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小便尿赤、尿痛、尿急,把心经的病变传到小肠经去了。

就是心经和小肠经两经都有病。

讲脏火,心火下移小肠,用经络学说来讲,心经的病变传移到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发生病理改变。

二、是经络与脏腑之间的传变。

它有两种形式,(一)先经脉有病,然后传至内属的脏腑;或者先脏腑有病传给经络。

由经脉有病传至脏腑,我们前面讲过表邪入里,由表入里,体现出由表层进入深层。

比如,我们刚才讲那个六经传变,就是外感风寒,它叫足太阳膀胱经。

将来学习《伤寒论》经络的时候讲,足太阳膀胱经有病,表现是发热恶寒、关节疼痛、头项强痛、咳嗽、脉浮紧,这个表证进一步发展内舍于肺,会出现咳嗽、胸痛、咳痰,那就由经络传至脏腑。

它体现了前面我们讲由表入里。

还有一种形式,先脏腑有病,然后传给经脉。

我们在前面讲经络学说临床应用的时候,经络是反映病邪的病变部位的一个途径。

脏腑的肺有病,阴阳寒热失调,除了它有特殊症状之外,常常会反映在手太阴肺经循行过程中局部的病理改变。

现在学习经络学说,经络诊断,沿着经络的循行部位,用两个手指按,找结节,找患者不舒服的地方。

这是什么呢?内脏的病变,由里出表,通过经络反映到经脉循行部位上发生病变,所以根据这个进行病位诊断。

这个属于什么呢?内脏有病,通过经脉反映出来。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经络病候的时候来进一步理解。

比如,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心和肺内脏有病,它可以通过它的经脉反映出来。

同学们将来学习临床课的时候,讲手少阴心经病变,沿着上肢内侧后缘走,疼痛、胸痹疼痛,讲胸痹,心阳不振,疼痛它会通过这个手臂反映出来,沿着上肢部内侧后缘反映。

这是什么意思呢?内脏有病,传到经脉,由经脉反映出症状。

这个手足青至节,朝发夕死,中医在《内经》就把急性心肌梗塞濒死的那个形象描写得非常清楚的,朝发夕死,手足青至节。

立刻就完了,阴阳离决,手足青至节。

那么就是心有病,阴阳气血失和,那是心脉痹阻,很快通过经脉循行部位反映出来,手足青至节,沿这个(上肢部内侧后缘)疼痛,像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反映出体表的症状。

这个症状有固定的规律,是内属的脏腑和相连属的经脉,通过经脉的循行部位反映出来,这叫脏腑有病传给经脉。

两种形式,符合前面我们说里病出表。

当然它反映的传变不是疾病向愈的意思,就是内里的脏腑有病,它会通过它所络属的经脉循行部位反映出它的症状来,病理改变来。

三、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将来内伤疾病用得最多的,就是脏腑之间的传变。

因为五脏和六腑,脏和腑,一表一里的关系,一阴一阳。

一般来说脏病难治,腑病易医,就是脏病比较重,腑病比较轻。

一般来说,这是一个规律。

由腑传及脏,原来腑有病,最后传至脏的病,最后脏腑都有病,标志着病情较重,趋势(较重)。

反之,先有脏病,后及腑,与由腑至脏相比较而言,其病变的病理强度较为轻,这是一般的规律。

就是传变的结果,一般的规律、趋势。

脏腑病变主要是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传变的。

按照脏腑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传变,在我们前面讲五行学说在病理学上的应用已经讲过了。

我们前面讲,(一)在发病学上主时发病,按五脏的配伍和五行的规律。

(二)传变规律。

传变规律包括按照母子关系传变,子病及母,母病及子;按照生克制化的规律传变,有相乘和相侮。

又讲了一旦某个脏腑出现太过不及的时候,乘和侮同时存在。

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都讲过了,这里不再进一步去重复。

只要求同学们掌握脏腑之间的传变规律。

首先掌握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的传变。

回忆我们前面讲五行学说,讲生克制化的时候,乘侮的规律的时候讲,以木为例,画了个菱形图,那是讲乘和侮,再把母子关系结合起来,任何一个脏有病,它一旦在病理上(传变),既可以出现母子相传,又可以出现乘侮相传,这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某一脏的生克制化传变规律。

一脏有病,一旦发生病理传变,可以出现五种不同的病理结果。

按照母子相传出现两个;按照乘侮相传出现三个,加上它本脏,出现三个。

那么五脏按照《内经》的话就是五五二十五,它形成一个传变规律。

这是按照我们前面讲的脏腑生克制化来传变,任何一脏除了母子相传之外,和乘侮相传都体现了五个。

按照这四种关系处理,加上它本脏有病,一共是五种形式的传变。

自身传变和其他脏腑按照母子、乘侮传变,体现了五种传变规律。

内伤疾病,这是最一般的规律。

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掌握传统上,它有内伤生克制化传变,仍然有一个顺传和逆传。

大家注意,一般来说,按照母子相传和相乘传变,谓之由母及子和相乘传变,一般来说把它叫做顺传。

反之,子盗母气,就是先有子病后有母病或者是反侮相传,把它称之为逆传,一般这样来规定。

这里面生克制化传变,这里的顺传、逆传,将来同学们在读《难经》的时候,和那里讲的逆传和顺传是不同的概念,注意我们这里定义母病及子和相乘传变,定义它为顺传。

相反,子盗母气和反侮相传变,定义它为逆传,这是一般的内脏疾病里讲生克制化传变常常用这几个术语,要和《难经》讲顺传和逆传要区别开来。

同学们回去,拿出任何一脏为例,自己来推出,按照母子传变两种形式,按照乘侮相传变的两种形式,加上它自己,一共五种形式来把它推出来。

一脏有病,按照五行生克制化,大致它的传变规律是什么?结合我们前面讲的五行学说生克制化的传变规律,异常的传变规律表现为(什么),用它说明病变的演变趋势,把它都画出来。

在这个基础上,到了高年级以后,进一步去学习五脏互藏这个概念。

那么最后形成,用现在的话叫做多维立体来理解脏腑的传变规律,真正来通过它,体现了中医学在病理演变规律上因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这是内伤病的传变规律,最难学的是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的传变规律。

尤其是把相生传变和相克传变综合到一起以后,既要有生,又要有克,实际上就等于正常的制化规律的异常。

这种传变规律是按照异常的制化规律来传变,正常叫制化,相生和相克的结合;那么异常情况下,这个生克的结合都处于一个太过和不及的状态。

实际上我们讲的生克制化传变,病理情况下的生克乘侮传变规律,就是异常情况下的制化规律。

把前面讲的知识和这结合起来,来说明脏腑之间的规律。

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规律?1.在病变的条件下,用整体系统的思想方法来看待疾病的运动规律,这是一。

2.正确地判断脏腑之间病变的因果关系。

3.正确地判断,按照这个规律判断疾病的演变趋势。

掌握疾病的演变趋势不仅有诊断学意义,更重要的(是)来指导中医学如何来治未病,如何防范于未然,这是掌握内伤疾病中脏腑生克制化传变规律一个重要意义。

中医学(历史上),有这样的医生,用这些规律去判断病人的轻重,生死,结合自己的经验,按照这个规律判断、推断出这个病什么时候加重。

现在,病人大致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阴阳离决了,他是按照这个表现规律来推断的。

所以掌握这个规律对于辨证论治,对于正确的判断预后、及时切断病邪演变的途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我们上面讲的是病位的传和移,变化,讲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内伤疾病的传变规律,这是一般规律。

从《内经》开始,历代医家都强调除了一般规律之外,有的情况下不遵循这个规律来传变。

外感疾病的特殊传变规律,就是不按照一般规律来传变,它提出了几个概念。

而内伤疾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来直中、越经传、合病、并病、逆传、逆传心包,没有提出这些概念,可是从《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历代文献都强调,《内经》开始强调的。

我们刚才讲五脏系统按照生克制化的规律来传变,这种传变叫做五脏相通、依次相传,气化相通、依次相传。

《内经》又跟上一句,还有不以次相传者。

什么意思呢?不按照这个规律传变。

把两句话放在一起,五脏气化相通,一般规律依次相传;也有不依次相传。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气化相通可以按照一般规律传,也可以不按一般规律传,这样才完整地理解了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的传变规律。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将来在临床判断病人辨证论治的时候,不能把上面讲的那些,外感疾病传变规律,内伤疾病的经络脏腑,特别是五脏之间生克制化的传变规律,当作一种固定不变的公式,按图索骥,不能是这样的。

因为从《内经》开始,就告诉我们,依次相传,也有不依次相传。

啥意思呢?就得辨证论治,有是证就有是传。

这个传不传就看它的临床表现出来或没表现出来。

有,就意味它已经传了;没有,那就没传。

它按什么规律传?决定(于)这个证的辨证结果。

最终还落实到辨证,正确的辨证,由证推出它怎么传来的,不是按照理论推出它怎么传。

你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按照相乘的规律肯定能传,一知道这种趋势,它下一段肯定传到脾去。

传没传到脾,看出没出现脾的症状。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判定,应用内伤疾病的传变规律的判定。

治疗也是如此。

我现在既有肝郁又有脾虚,肝脾都同时病了,那我治疗的时候,就不是仅仅来治肝,既要疏肝,还得健脾,传的结果两经都有病,两个脏器都有病。

如果没有出现脾的症状,仅仅是肝气郁结,想到下一阶段是脾,张景岳说明白了“当先实脾”,不疏肝,吃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就可以了。

用这个理论来治疗,肝郁就是慢性肝炎,肝郁滞不畅,但是都有脾胃、消化道症状,严重发展到肾的病变。

所以慢性肝炎的演变规律,肝、脾、肾这三脏。

按照这个道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使没有出现脾胃症状,肝炎,那你就以脾为中心来调整它,同样可以治好了肝郁,同样可以治肝炎,四君子汤可以治慢性肝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