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马铃薯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现实意义
1.3.1 发展马铃薯产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黑龙江省种植马铃薯已有近9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马铃薯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马铃薯一直作为粮食作物,连同谷物、豆类构成了粮豆薯生产格局,这种统计方法延续至今未变。
黑龙江省历来以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作为当家作物,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根据市场需求,各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日益明显。
进口的小麦、大豆数量逐年增加,使得黑龙江省粮食价格优势逐渐丧失,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划经济的模式已被打破,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
种什么作物,种多少面积,要看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与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玉米、水稻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小麦面积急剧减少。
与1985年相比,2006年水稻播种面积由39万hm2增加到208.9万hm2,增长了4.36倍;玉米播种面积由157.7万hm2增加到296.1万hm2,增长了87.76%;大豆播种面积由216.7万hm2增加到393.7万hm2,增长了81.67%;小麦播种面积则由203.8万hm2下降到24.8万hm2,下降了7.21倍;而马铃薯播种面积则由22.2万hm2增加到33.3万hm2,增长了49.54%。
需要指出的是,马铃薯播种面积从2001年开始,连续7年超过小麦播种面积,2006年马铃薯播种面积比小麦高出了34.27%。
马铃薯在黑龙江省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农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再创新高。
据黑龙江省统计局2007年2月发表的统计公报,该省200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17.6万hm2,比2006年增长2.9%;粮食产量3780万t,增长5.0%,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呈现“两增两减”:水稻产量1360万t,增长16.0%,玉米1453.5万t,增长5.4%;小麦93万t,下降4.3%,大豆652.5万t,下降12.8%。
虽然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发展较快,但从横向比,1985年该省马铃薯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8%,2006年为3.27%,所占比例变化不大。
这是因为经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小麦播种面积减少而释放的空间被水稻、玉米、大豆所挤占,马铃薯由于深加工能力弱、机械化水平不高以及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和乘势而上的局面,基本上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遵循市场规律和农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科学调节各主要作物的种植比例,以争取效益、产量和品质的最优。
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马铃薯产业,是由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决定的。
近几年来大豆生产效益下滑趋势明显,国产大豆受到美国、巴西等国进口优质大豆的严重冲击,农民和大豆加工企业出现亏损。
小麦由于品质问题,市场需求日见萎缩,山东、河北等地优质小麦趁虚而入,使黑龙江省小麦生产元气大伤,种植面积锐减。
水稻生产虽然效益好,但一直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困扰,1998年以来始终在156.3~185.0万hm2之间波动。
玉米2006年播种面积达到最高水平,为296.1万hm2,但仅比历史最高播种年份的1996年增加了29.5万hm2,可见增长的空间不会太大。
因此,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增加马铃薯播种面积,提高马铃薯产量,将会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创造条件,有利于提高我省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3.2 发展马铃薯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黑龙江省近10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表明,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逐年增加、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情况下,农民靠种粮只能温饱,很难致富。
要跳出种植业的范围谋划农民致富,要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精深加工。
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抓住比较效益高、加工链条长、附加值大的产业加以优先发展,而马铃薯正是这样的优质农产品。
其一,马铃薯是单位面积效益较高的农作物。
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6年提供的数据,黑龙江省6种主要农作物中,每667 m2产生的效益依次为:水稻775元,马铃薯773元,玉米482元,小麦386元,大豆339元,油菜籽333元,马铃薯与水稻效益基本相当;而在西藏(3200元)、山东(2400元),吉林(1924元)、江西(1302元)、安徽(1164元)、青海(1147元)、广东(1145元)、四川(1051元),福建(904)、辽宁(888元)、重庆(851元)、云南(844元)等地,马铃薯单位面积效益分别列本省市区6种或7种农作物单位面积效益的第1位;新疆(1182元)、甘肃(953元)、湖南(939元)、湖北(844元)马铃薯单位面积效益为第二位;只有宁夏、河北、陕西和山东等省区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位于第3位之后,主要是品种、自然条件等原因导致单产较低。
由于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好,各地都将马铃薯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其二,马铃薯是一种高产作物,增长潜力大。
黑龙江省土地肥沃,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病轻,马铃薯退化轻,特别是齐齐哈尔、黑河等西北部旱作农业区最适宜种植马铃薯。
黑龙江省马铃薯产量一般在10~15t/hm2之间,个别地方产量达到30t,因此单产潜力大。
但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悬殊,如荷兰等国,在采用良种、高度机械化的条件下,产量可达50~70t/hm2左右。
这样高的产量只有马铃薯可以实现,而其它作物望尘莫及。
近年来,黑龙江省马铃薯市场售价走高,薯农的收入很好。
从马铃薯增产的潜力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引进了脱毒马铃薯技术并投入生产,形成了一整套茎尖脱毒组培及快速繁殖脱毒种薯的技术体系,在本省推广面积已近70%,在全国推广面积达到20%以上,使用脱毒种薯每公顷增产2~3倍以上。
我国已有每公顷产量达60t左右的记录。
第三,马铃薯是一种优质农产品。
从品质上看,马铃薯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是小麦的2倍,玉米的1.2倍,水稻的1.3倍,其干物质产量非常高。
马铃薯的营养成分丰富齐全、粮菜兼优,弥补了蔬菜和粮食作物营养中的不足。
如粮食作物多不含维生素C,而马铃薯富含维生素C,尤其对于北方和高寒山区,冬季便于贮藏,可成为食物中补充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
第四,马铃薯是一种适应性强,易于栽植的作物。
马铃薯生育期较短,耐干旱,对土地条件和施肥没有太高要求,抗病性强,可与多种作物间作套种,以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田间地头、屋前房后均可种植。
1.3.3 发展马铃薯产业是实现精深加工的需要
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最大价值是通过精深加工,促进马铃薯的效益增值,从而拉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条。
马铃薯除食用外,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开发的深加工产品及其经济效益比销售淀粉要高出几倍到几十倍;由块茎加工成粗制的淀粉要比直接出售块茎增值30%,加工成粉条增值70%以上;粗粉经过二次加工,制成精制淀粉能进一步增值,每吨销价6000多元,比粗淀粉增值1倍以上。
利用马铃薯精制淀粉进行精深加工,其增值比例会更高。
10t马铃薯可以生产1t乳酸,产值增加4倍。
12t马铃薯生产1t柠檬酸,产值增加5倍,用同样数量的马铃薯生产1t环糊精,产值5万元,比出售原料产值高出近20倍。
另外,马铃薯的深加工还包括发展系列食品。
在欧美等国,马铃薯食品工业非常发达,食品种类很多。
有的是直接加工鲜薯块茎,如炸条、炸片、炸丝等;有的是马铃薯全粉、淀粉或马铃薯泥掺入种种辅料和调味品等制成的,如膨化的各种食品和油炸
脆片等。
马铃薯全粉可做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或辅料,不同于淀粉,它保留了马铃薯块茎的全部营养,用沸水冲拌即可制成新鲜的马铃薯泥,是西餐沙拉的基本原料。
全粉还适于做糕点馅的原料。
做面包适当加入全粉,可使面包保持新鲜度而不发干和掉渣。
进口全粉价格较费。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可加工成多种化工产品,马铃薯的淀粉经水解后,可以生产多种产品。
如怡糖、高纯麦芽糖、结晶葡萄糖注射液、柠檬酸、酒石酸、维生素C、生物塑料等。
马铃薯淀粉可提高分子化合物,其中高分子特性可以改性被广泛应用。
经过改性的变性淀粉,主要有氧化淀粉、醋酸淀粉、交联淀粉与接枝共聚类淀粉、羟基淀粉与羧基淀粉、直链淀粉与枝链淀粉等,其在工业上的用途非常广泛。
马铃薯淀粉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还可以生产出不同用途的塑料薄膜,还可以掺入杀虫剂、除草剂等。
由此可见,马铃薯精深加工的领域非常宽,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因此,不应再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一般性的行业来对待,而应从改变粗放的“原字号”资源结构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推动马铃薯精深加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