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囚漫步》观后感
死囚上路
《死囚上路》观后感《死囚上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死囚马修〃庞斯莱从被定罪直到被执以死刑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善良的修女海伦〃普蕾一直不懈的帮助他,用真爱感化马修,直到马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拾信仰。
但当马修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他的眼睛也永远的闭上了。
电影的结果很悲,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
马修的死,可以让受害者明目,可以让受害家属得到心灵的安慰,仿佛社会没有了他的存在而变得和谐、安宁。
但马修这样一个开枪杀人、强奸犯得死并未给我们大快人心的感觉。
反而,我们的心很沉重,这部电影引发了我们对人性与法律的深思。
首先,这部电影对马修的生活背景有一个大概的介绍。
“没有富人会是死囚.”这句话真是的反映出贫民没有钱去雇佣律师为自己找到有力的证据,从而免于死刑。
这很现实,法律保护的不是所有公民,而是有钱人。
至少钱可以保住他的性命。
法律是无情的、冰冷的,现实对贫民是残酷的。
然而,善良的修女海伦却没有放弃这个罪恶滔天的死囚。
海伦为了帮助马修,被同村的人孤立,被受害者的家属大骂,受尽了旁人的误解。
但他为了救赎马修,勇敢的面对了这一切。
而这一切,都贯穿着宗教信仰。
当海伦对马修说“你是上帝的儿子”时马修竟泪流满面。
它让马修知道上帝会会原谅他,他的灵魂可以被救赎。
这是法律所做不到的。
法律可以约束人,管制人,甚至剥夺生命,但法律无法将一个毫无人性的迷途者真心的忏悔,并重拾信仰勇敢的面对一切过错。
电影中的马修在行刑前用颤抖的声音说到:“如果杀人者是错误的,那么我是错误的,政府也是错误的。
”这是对人道主义的呼吁。
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况且面对已经忏悔的马修,冰冷的法律没有给他任何的机会。
是的,他罪孽深重,因此法律无法原谅他。
但是,上帝原谅了他。
也许打毒针与从前的执行死刑的方法相比已经很先进了,可是没有人觉得这样做很人道。
相反,等待死亡比死亡本身更痛苦。
纵使马修死了,受害者不会复活,受害者的家属依然要面对现实,并且让马修的母亲伤心度日。
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么?我们必须承认,让马修忏悔的不是法律,不是毒针,而是爱与信仰。
死囚168小时观后感
死囚168小时观后感《死囚168小时》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它以真实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名即将被处决的死囚在最后的168小时里,与一位年轻的律师展开了为期七天的辩护的故事。
这部电影深情细腻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观看完毕后,我被影片中的情节深深触动,思考了许多问题,同时也对法律、人权等议题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影片以一个被告即将被处决的情景引入,让观众立刻感受到了紧张和压抑的气氛。
在这种压迫感中,年轻律师接手了这个案件,开始了为期七天的辩护。
故事呈现了死囚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与律师之间的互动。
片中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手法,展示了死囚成长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同时也揭示了法律制度中的漏洞和人权问题。
影片中的死囚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这168小时中展现出了对自己过去错误的反思和悔过之情。
通过他的眼神和表情,观众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自己行为的深深懊悔。
他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极端困境时的挣扎和矛盾。
同时,他也通过与律师的交流,展示了对法律制度和社会的质疑,这让观众对法律制度中的公平性产生了一定的思考。
律师在这部电影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是一名年轻的法律新人,接手了这个看似无望的案件。
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他始终坚持不懈地为死囚辩护,展现了他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律师的坚持和努力让观众对法律制度和人权保护产生了更深的关注。
他的角色也向观众传递了关于信仰和责任的重要价值观。
影片中的情节引起了我对法律与正义的思考。
法律作为社会稳定的基石和对人权的保障,应该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死囚168小时》通过描述死囚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于死刑制度的思考。
死刑作为一种极端的刑罚,存在着诸多争议和问题。
是否能够完全排除冤假错案?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性惩罚手段?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思考法律的同时,关注人权和社会公平。
此外,电影也反映了社会中对于死刑问题的复杂态度。
在片中,一些人持支持死刑的立场,认为应该对犯罪分子给予最严厉的惩罚;而另一些人则坚定反对死刑,主张人权和尊严。
《死囚心路》观后感
《死囚心路》观后感今天晚上全营组织观看了教育片《死囚心路》,主要讲了刘鹏飞从一名共和国军官沦为死囚犯的历程。
观看之后,我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腐朽思想文化侵蚀非常直接,敌对实力渗透破坏无孔不入,防间保密形势异常严峻,确保部队安全稳定和纯洁巩固,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刘鹏飞的犯罪心理主要原因是虚荣、自负、侥幸、贪婪、放纵。
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美德是格格不入的。
虚荣的人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对表扬和成功沾沾自喜,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遮掩,不喜欢也不善于取长补短。
虚荣的人外强中干,不敢坦露自己的心扉,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虚荣在现实中只能满足一时,长期的虚荣会导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
刘鹏飞的虚荣心理导致他在深圳与同事见面时,看到同事们都有房,而不顾实际地要去攀比,最终导致自己出卖军事秘密这一可耻的违法的行为的发生。
1自负心理的危害性主要是使自己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削弱了对周围环境的洞察力,从而降低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至与本来很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理想环境对立。
刘鹏飞过分自信自己学的是网络技术专业,又参加过网络安全技术培训,觉得自己出卖军事秘密的技术非常高明,不会被抓到,正是由于他的自负导致他在做出丑陋的行为时,还觉得自己非常聪明,手段非常高明,才会无视部队的规定,做出卖密的丑行。
经过这次视频教育,我认识到网络防间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能以为自己没有秘密而疏忽大意,要知道间谍就在身边,泄密就在瞬间,防间保密工作不能有丝毫的疏忽。
体会人:严鹏二〇一三年七月二十日2。
死囚漫步 影评
死囚漫步影评在没看影片之前,从名字上我一直以为它是一部讲述死囚犯在执行死刑前的心路历程的影片,但是在看过之后我发现我先前的认为是那么的肤浅,再近一步的去了解它的一些背景和环境后这部影片又给了我心灵上的极大震撼.这部影片改编自修女海伦·普雷金的真实故事。
她应死刑犯马修·庞谢特的要求开始跟他通信,后来又到监狱去探望他,逐渐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
海伦刚开始时只知道他因残杀一对在林中幽会的小情人而被判死刑,但他否认自己参与了下毒手。
跟许多死刑反对派人士一样,海伦希望他是被冤枉的。
面对村人的愤怒和受害人双亲的悲痛,海伦以最大的勇气要求他们的谅解和饶恕马修的罪孽。
本来一直不肯悔改的马修在行刑前终于突破心防真诚忏悔,安心地走向死亡线。
用法庭错判来赚取观众的同情很容易,但只会将这个问题简单化、程式化。
这部影片没有走那些雷同路线,将它廉价处理,没有美化庞斯里特这个十足的坏人,但他不是一个脸谱化的魔鬼。
西恩·潘把这个高难度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庞谢特并不追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身上有种社会底层青年的傲气。
但他最终在修女的感召和死神的威胁下软化了——承认杀人对于他无异于意志的崩溃和精神的转变。
修女的信念是: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面对亲人的不解和众人的责怪,她扪心自问,觉得自己的行为符合基督精神。
萨兰登的表演荣获奥斯卡奖,她塑造的修女并不是只受宗教狂热的驱使,而带有一种高贵的尊严。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让我思考到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它让我第一次认识了死刑犯这个群体并且开始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在对待死囚?死囚作为这个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真实写照又是怎样的?任何一个死囚都给他自己的家庭和被害者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有没有后悔他们当初那些不理智的举动?我想大部分的死囚都会如影片刚开始时的马修一样,不愿悔罪,尽管他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而他所做的却是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死刑制的不公。
死囚漫步观后感
当我们面对恶性犯罪时,我们通常都会用他禽兽不如,要把他千刀万剐之类的语言,可见我们有多愤怒。
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对他实用死刑呢?这存在争论,一个法律制度之下总会存在不同的人在认知层面上的差异,制度不可能期望所有人对生命的理解统一。
马修喊冤实则是狡辩,可以说是他眼看死期将至时的最后一搏,这就说明他惧怕死亡,死刑对他来说是有威慑力的。
我的个人观点是保留死刑,但是,由于死刑具有不可挽回性,所以程序要绝对的合理,慎重应该是底线,执行死刑的方式要人道。
社会的安定是注定要牺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的,这部分人就是犯罪的人。
“死刑”作为对重犯的一种惩戒,是可以使受害人家属心里得到安慰,使大众的情绪得以发泄,也就是平民愤,还有起到预防和警戒犯罪。
当一个人即将被处死,但在他死前忏悔了,他所犯下的错误就会被宽恕,不必在承担罪过,这时也就不需要法律了,可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还不完美,还需要法律的约束力。
当有一天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再有法律也可以秩序井然没有犯罪时,也就可以只用道德来约束了。
大概没有人不期待这一天的来临吧!。
死囚漫步的观后感
死囚漫步的观后感《死囚漫步》是一部由乔丹·希尔执导的纪录片,该片聚焦于美国刑事司法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揭示司法中的不公正为主题。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触动,以下是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
影片简介《死囚漫步》围绕着美国刑事司法系统中的问题展开,特别关注了刑事审判和刑罚执行的不公正现象。
影片通过讲述几位曾被判死刑的囚犯的真实经历,揭示了危险与错误导致的判决以及无辜者被错误判罪的情况。
该纪录片在2018年上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影片触动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开始思考并对刑事司法系统中的一些问题感到震惊。
影片中的几位囚犯都曾被错误判刑并面临死刑,他们的遭遇令人心rending。
在我以为司法系统是世界上最公正和可靠的机构之一时,这部纪录片用现实的案例向观众展示了系统中的腐败和不公。
首先,影片中突出的问题是司法系统中的偏见和种族主义。
影片揭示了少数族裔囚犯在接受审判时的不平等待遇。
即使证据并不足以证明他们的罪行,他们仍然被判刑,甚至面临死刑。
这令人震惊和痛心,让我深刻意识到种族主义在司法中的存在。
影片还突出了警方和检察官的不正当行为。
有些囚犯因为虚假的证词或伪造的证据而受到错误的指控。
警方的暴力和不道德行为使得一些无辜的人遭受不公正的判决。
这些事实揭示出我们仍然面临的一些严重问题,需要更多的改革和监督来确保司法的公正性。
此外,影片中的几个案例也揭示了犯罪现场调查不足和刑罚审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丧失了公正的调查和审判过程导致了错误的判决和刑罚执行。
纵观整个纪录片,我对刑事司法系统中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纪录片实际上是在向观众发出警告,提醒我们不要简单地相信权力机构的决策,而要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启示与思考观看《死囚漫步》让我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这部纪录片向我展示了少数族裔和贫困群体在刑事司法系统中面临的压迫和不公。
这让我认识到在推动司法改革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这些社区的利益,确保每个人在面对司法程序时都能得到公正对待。
死囚168小时观后感3篇
死囚168小时观后感3篇死囚168小时1死亡,这似乎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词汇,试问有谁会去想自己将会如何的死去;反正我是不会去想的,更不会想像自己有一天会沦为死囚的,想必你也未曾想像过吧!但是,生在中国——一个传统的死囚大国,我们又何曾对死刑陌生过,当出现了诸如药家鑫一类的人物,我们的国民一个个义愤填膺,欲处之而后快。
曾几何时,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一样的拥有“中国人的传统”。
但是,在一个机缘巧合下,我观看了《死囚168小时》,感受主人公在生命最后168小时的心路历程,感慨万千。
世人都害怕死亡,虽然我们明知生命终于终结的一天,但是我们丝毫没有减弱对死亡的恐惧。
我们在不知自己的生命会在何时结束时,对死亡虽然会有恐惧感,但依然会享受生命的美好,不会因为自己中有一天会死亡而惶惶不可终日;但是,对死囚来说,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加剧,正如电影中的死囚一样。
在故事的最后,主人公马修还是被处以极刑,但是他在临终的那句“I just wanna say I think killin' is wrong, no matter who does it, whether it's me or y'all or your government(我只是想说杀戮是错误的,无论是谁干的,是我、你们还是政府) ”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萦绕,久久地!是的,我们都会说马修应该被处以极刑,因为他的残忍,他给被害者的家庭所带来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但是,我们又有谁关心过死囚生命的结束,会给他的家人带来同样的伤害,就像电影中的马修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被判刑之后的撕心裂的痛。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又怎么能够因为一个人犯了法,就否定他拥有和我们一样平等的生命。
曲新久教授说“死刑是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剥夺一个人意义保留的、维持的一种状态,导致极端的痛苦,于是就得为它找一个很好的理由。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理由是找不到的。
《死囚漫步》
生命的感触----------------观《死囚漫步》感想这次的观后感,老师给出了三部电影的题目供我们选取:《巴萨提的颜色》,《美国往事》,《死囚漫步》。
我的眼球第一时间被《死囚漫步》给吸引住了,涌上一种想要立刻一看这部电影的冲动,于是便决定写一下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当天下完课后,我立马回到寝室打开电脑,搜索关于这部影片的资料。
通过一些资料,我大概对影片有了一些了解。
影片的英文原题是Dead Man Walking。
翻译成中文名后有好多名字,比如说《死囚168小时》,《越过死亡线》,《死囚漫步》等。
而在看完影片后,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死囚168小时》的翻译。
在死囚生命的最后168小时,他会选择什么,是抵抗,是忏悔,是坚持,还是放弃?一切的一切都令人深省。
下面大致说一下故事的梗概:苏珊萨兰登饰演的修女海伦•普雷金应死刑犯马修•庞谢特的要求开始跟他通信,修女海伦在收到西恩潘饰演的死囚马修的求助信之后,决定亲自前往监狱给与马修帮助精神上的指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
只知道他因残杀一对在林中幽会的小情人而被判死刑,但他否认自己参与了下毒手。
跟许多死刑反对派人士一样,海伦嬷嬷希望他是被冤枉的。
面对村人的愤怒和受害人双亲的悲痛,海伦以最大的勇气要求他们的谅解和饶恕马修的罪孽。
然而,在一系列求助无效后,海伦仍然陪着马修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本来一直不肯悔改的马修在行刑前终于突破心防真诚忏悔,安心地走向死亡线。
在这部影片中,马修的罪是一开始就已经判定了的,但马修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无罪的,不应接受死刑——这一严重的刑罚。
而修女海伦在帮助马修前,她身边的人纷纷提醒她不要被马修利用,以达到他申诉减刑的目的。
马修给我的印象是他一副愤世嫉俗的样子,他偏激、粗鲁、玩世不恭且面相凶恶,仿佛所有人都是他的敌人,包括前来帮助他的修女。
当我见到他的样子与轻佻的举止时,我认为修女不应该帮助这样的人,就如狱警所说的:“修女,你应该去教育孩子,而不是来安慰死囚。
《死囚漫步》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修女海伦帮助死刑犯马修获得救赎的案例。
以《死囚漫步》为例,谈谈对司法社会工作者的认识《死囚漫步》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修女海伦帮助死刑犯马修获得救赎的案例。
修女海伦她应死刑犯马修的要求开始跟他通信,后来又到监狱去探望他,担任他的精神顾问,逐渐成为马修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最终马修在海伦的帮助下获得救赎。
(一)司法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司法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犯罪者、受害人以及相关利益人中的受助者。
在这案例中的服务对象为死刑犯马修。
(二)司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论理司法社会工作有特定价值理念。
司法社会工作是一个按一定规则运转的复合性工作系统。
司法社会工作是由特定价值理念决定的功能定位,它即可以是司法本位的,也可以是社会工作本位的,还可以是两者混合型态。
按照具体的案例情况、服务对象,决定司法社会工作中的价值理念以及实践逻辑。
1.个别化原则。
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把每个人看作是不同的实体,给予不同的对待。
个别化原则体现了社会工作对个人的尊重。
个别化是社会工作的传统价值。
2.接纳原则接纳是指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服务对象。
接纳是一种容忍的了解,包括接纳服务对象的优点和缺点、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建设性和破坏性的态度及行为。
接纳意味着对案主的接受、相信和尊重,但不是对案主的意愿、价值判断和主观要求全盘接受。
3.社会公正原则司法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会工作时,是以法律为本,同犯罪作斗争。
这样目的是保护社会和社会成员,追求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而不是对个人的惩罚。
例如:社区矫正中的司法社会工作。
通过恩威并重的社会工作手段和方法,矫正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及偏颇行为,妥善协调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帮助工作对象矫正错误行为,缓解人际关系矛盾,推动家庭、社会和谐发展。
4.尊重人权的原则社会工作倡导尊重人的尊严、平等、权利、自由,反对社会歧视、奴役、剥削等社会不公正现象。
在本案例中修女海伦在对待马修时,所持的论理价值观就为尊重、接纳、个别化、公正。
死囚漫步观后感
死囚漫步观后感《死囚漫步》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通过讲述一个死囚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于人类自由、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影片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精彩表演和深刻的主题而广受好评。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下自己观看《死囚漫步》的感受和一些思考。
首先,影片以一个狭小的牢房为背景,围绕着主人公死囚的最后几天展开。
这个牢房从始至终只有一个角色出现,而这个角色凭借出色的演技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
演员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情传达了角色内心的冲突和痛苦,使得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特别是在影片中,死囚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表现出的坚定和对生命的热爱让人动容。
演员的精湛演技使得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与其产生共鸣。
故事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使观众难以舍弃影片的每一个细节。
在牢房中,死囚通过漫步来打发时间。
这种漫步的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更表现了死囚内心的冲突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而整个牢房的布局和环境营造也极具影响力,窄小的空间让人感到压抑和束缚,同时也引发了对于自由意义的思考。
通过对空间的描绘,影片将观众带入了死囚的内心世界,使观众产生了对死囚所经历的压抑和困扰的同情和理解。
与此同时,影片对于自由和人性的思考也让人深思。
死囚在即将面临死亡的绝境中,他对自由和生命的追求让人不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人类是否真的可以做到自由?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对于人类困境和命运的重新思考。
影片通过死囚的漫步表达了他对于自由的渴望,却也暗示了自由的局限和人性的束缚。
人类在社会、法律和道德的束缚下,是否真正可以达到自由的境地?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影片在表达主题的同时,通过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逆光、黑白和明暗的对比来表现死囚所经历的生死考验。
尤其是影片的最后一幕,当死囚走向死亡时,镜头通过慢动作和黑白画面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死亡的庄严和无可逃避的命运,使得整个影片更加鲜活而有力。
死囚168小时影评
《死囚168小时》影评《死囚168小时》(英文名字是Dead Man Walking),改编修女海伦·普雷金的真实故事而成的。
她收到已坐牢六年的死囚马修的来信,并在信念的指引下,与其通信,后来到监狱探望他,并成为其心灵的寄托。
安慰其心灵,为其四处奔波请求上诉,面对的愤怒和受害人双亲的悲痛,以最大的勇气要求他们的谅解和饶恕其的罪孽,帮其的死刑做准备。
然而,在最后,得知马修确实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真相。
但这时,真相不是最重要,而是马修的真心忏悔......。
影片精彩地展现马修从抗拒,到烦躁,到安静,到忏悔,到服罪的过程;展现了人性,信仰,社会的矛盾,以及人们对犯罪与惩罚的思考。
影片深刻地探讨了爱与恨,生与死,以及死刑的意义。
爱与恨影片中,马修犯下谋杀罪与强奸罪,使被害人的父母亲痛失子女,悲痛欲绝,甚至六年后还未曾恢复,再也无法过上安静快乐的日子。
在他们看来,马修罪不可赦。
人们称其为“畜生,是人渣,甚至连畜生都不如,畜生是不会杀同类的。
”人们充满悲愤。
同时,马修也对他们充满愤怒,不信任任何人,,憎恨社会。
其实,马修是个很脆弱的人,他希望得到认可,希望得到爱,可是,社会不给他这个机会,最后选择用仇恨伪装自己。
幸运地,海伦是这仇恨中的一股清新之风,用爱来化解马修的仇恨的表面,露出其深层的人性;用爱化解人们的仇恨,宽恕一个将死的人。
在爱与恨的战争中,修女海伦赢得好辛苦。
她为众人不理解地去尽心帮助一名公众视其为动物、牲畜的死囚并与他建立平等、真诚的关系。
她也对受害者极为同情,也为受害者家属内心的极度痛苦而深深感染。
在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中,她还是站到了死囚的一边,因为不管死囚是否有罪,他毕竟是一个需要尊重的人,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无私的“爱的面孔”正是他们最为渴求的。
马修在最后一刻忏悔自己的罪行,也宣告了爱的胜利。
生与死影片的高潮是死刑的执行,这与以往的暴力场面不同,却比任何暴力场面都要来得触目惊心,它一丝不苟地完全再现了死刑执行的过程。
《死囚上路有感》
《死囚上路》有感本片的内容,围绕着修女海伦与死囚马修二人展开,叙事直白,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简单而真实的展示了死刑犯马修在临刑前的心理过程,展示了死刑对不同的人的影响。
海伦,心地善良,寻找律师、劝说母亲、慰问受害者家属、承受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去感化马修;马修,桀骜不训,利用海伦的善良为自己脱罪、认为社会的不公以及制度不合理是导致他被判刑的原因、到最后的面对死刑的无奈以及恐惧、行刑前的忏悔和对海伦的感激;受害人家属那可怜的诉说;这些种种表现都真实的反应了死刑对一个社会的剧烈影响,不禁引人思考死刑存在的意义。
死刑,是对一个犯人生命的剥夺,自古以来,世界上都存在着这一刑罚。
如今在我国,仍然保留着死刑,死刑作为最严厉的惩罚,一直发挥着它的作用:威慑企图犯罪的人;同时也能安抚受害者一方,以防止受害人一方因为认为不公而私自复仇,“杀人偿命”这一观念深深的存在人们的心里,实际上也经常存在被判过轻而导致受害人继续复仇的惨案;“恶有恶报”,维护社会秩序、心中的正义感、伦理道德的底线。
但在我个人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死刑的作用却越来越小了:在威慑力方面,大部分的人们对生命都保有敬畏,很多丧心病狂的犯罪其实都是一时的冲动或被逼无奈,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怕死刑,且无期徒刑、终身监禁一样具有威慑作用,并不一定需要死刑来威慑,我想对于一些想一心求死的罪犯来说,终身监禁或许更有威慑力;而且死刑具有不可逆转性,虽然死刑有者严谨的程序来执行,但我国有着很大的人口基数,犯罪的人数十分多,仍然不可避免错杀的情形,出现误判无法挽回,即便有着死缓等制度,一样不能做到完全不出错误,这是死刑的一大缺陷;此外,死刑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暴力,古代公开举行死刑的时候就往往有很多人围观,这无意中使人们有了“以暴制暴”的价值观念,这种合法的暴力是很恐怖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一种无奈的力量,是最原始的复仇意识,在如今的社会中并不是最优解;至于死刑对受害人一方的安慰,我并没有底气说什么,因为假如我的亲友是受害人,我可能无法做到原谅罪犯,“一命偿一命”确实能够安抚受害者的家庭,但这也是最无奈的一种补偿。
法律电影赏析
杀人是否必须偿命很多时候我们都对那些罪犯报以深恶痛绝的态度,有种除之而后快的想法,尤其是那些为了某些利益或者个人私利的杀人犯,强奸犯等等,因为他们的行为,善良的人被杀,无辜的人被逼死,他们的罪行已挑战了人们的底线。
正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这本来是一条定律,然而就是这个看似是人人都信奉的道理,有时在法律程序中却并不一定真正是执行的。
《死囚漫步》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影片中钱让一个死囚逃脱了死刑。
在《死囚漫步》中,马修和他的同伴杀死了一对恋人,并且还强奸了那名女孩,我们首先对二人的第一印象是“人渣”,而且女孩还被刺了将近二十多刀,这实在不是人做的事。
尤其是当修女海伦还要帮助马修,帮他找律师。
作为修女,神圣的职业,竟然为一个死囚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真是很难理解。
但是在后面的剧情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修女所具备的高尚的情怀,没有歧视,只是为了让罪犯在生命的最后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忏悔,祈求死者父母的宽恕。
她成功地让马修——一个极端思想者在死刑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从修女海伦第一次开始她对马修的探视,就面对了巨大的压力。
作为一个犯了恶性案件的犯人,马修虽然仍然在法律程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和保护,但是实际上,他已经被社会主流所抛弃,在人们眼中他已经与“禽兽”划上等号,他罪大恶极,他死有余辜,所以,甚至一位神父根本无法理解海伦为什么要探视这位恶人,提醒她要“小心被利用”,在他看来,这样的人恶性难改,不值得被拯救。
其次是马修的上诉。
在他的同伴被判为终身监禁而不是死刑时,他的上诉是必然的。
就如同现在社会上,因为有钱,所以有很多的刑法是没有真正实施的,本来是死刑,但是却判成终身监禁,或许不久,当人们淡忘这件事后,终身监禁也就不复存在,死刑犯也就有了新的身份——自由人。
因此在影片中,马修的律师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哪一个死囚是富家子。
的确,在现在社会中,同样是一样的,我们看到的是死囚犯中没有富人的孩子,而且即使是犯了轻罪,也只需一会儿就可以被保释。
《死囚漫步》影评:生死之争
影评知识在吉他曲中电影《死囚漫步》开始序曲和职员表,序曲背景是宁静的小镇,普通人的生活,平静的生活多幸福。
这种宁静电影拍摄手法用一种类似拍摄纪录片的手法,即将走向婚姻殿堂的新娘准备婚礼,镜头直接对拍新娘,新娘面对观众,观影人从第三方变成第二者,为新娘祝福的来宾。
这种拍摄形式让我想到苏联电影《伊万的童年》,电影结尾也是这样的镜头,这是电影史上有名的经典镜头。
女主人公是修女,这是特殊的社会工作,在中国该叫政治思想工作,以感化人、教导人为职业。
我个人理解导演想法是:修女寓意众多需要提高修养的人群,他们愿意付出且有责任感,无论这种思想动力源来自那里,都是实实在在存在。
一群要净洗自己心灵的人是修女同样是我们。
影片中反复出现意识流的蒙太奇犯罪过程镜头,意识流手段强化男主人公的特殊身份和社会行为,起到虚幻假想作用。
促成电影情节上出现矛盾,被指控有罪的男主角,自己称坚称自己无罪是被社会陷害的。
观众从一般习惯上分析,犯罪分子可能是无辜的,这样矛盾加大,让观众思想情感上更加纠结,不知该恨谁,该同情谁,谁又是正义者,对真相是什么更加需要,心被悬起来被电影吸引。
也许这是我个人感受,但是只要你思考肯定思考社会到底有罪嘛?一个社会问题出来该不该有死刑,这是影片提到的最多话题,最大社会问题,我们该选择支持死刑还是反对死刑。
影片对死刑进行反思,死刑该不该取消?我认为电影以给出答案,在“没有有钱人被判死刑”社会实际情况下应该取消死刑,因为死刑犯存在不公平,不公平就意味法律没有公信、权威、平等,所以就不该有死刑。
电影认为“不一样”是钱和律师的问题,这肯定不对,要在中国什么情况都可能出。
电影还有个取消死刑理由,受害者家属的报复心理,因为报复不是惩罚,报复让法律无法公正,所以电影也选择倾向取消死刑。
我们正常人有在自己家养小宠物的,当自己的宠物犯下滔天大罪,也没有剥夺它生的存权,那么人呢?难道不如动物,人应该有动物权。
电影暗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钱的人,就像野兔子,人可怜他们给它们生存权,仅仅几年就泛滥成灾,天真的孩子也知道它们会装死。
死囚的最后独白观后感
死囚的最后独白观后感刚刚观看了一部名为《死囚的最后独白》的电影,经历了一场心灵上的触动。
这部影片以一个死囚的一生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道德和复仇的故事。
深入思考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影片以一个死囚的自述作为引子,通过他的回忆和描述,我们逐渐了解到他是如何沦为死囚的。
他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不幸。
在影片中有许多令人揪心的场景,让我深感对这个角色的同情。
他成长于一个艰苦的家庭,从小就被放逐在社会的最底层。
生活中的艰辛和挫折逐渐磨灭了他对人性的信任和希望。
他的亲人不再关心他,他的朋友背叛了他,他被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在牢狱中,他经历了丧失尊严和遭受虐待的日子,最终被定了罪,被判处死刑。
在影片中,死囚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绝望和愤怒。
他认为社会对于他的不公正待遇是以恶报恶,因此复仇成为了他心灵中最根深蒂固的欲望。
他的复仇行动虽然破坏了他自己的道德底线,但也揭示了社会中的不正义和人性的黑暗面。
影片以引人深思的方式展现了死囚的内心世界。
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独白的叙述,我们能感受到死囚与世界的紧张关系。
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我不禁思考起人性的本质。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善与恶的两面,而环境和经历往往决定了我们是朝善还是朝恶的方向发展。
死囚的人生遭遇和复仇行动带给我强烈的震撼,使我想起了无数暗处历经磨难的人们,他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善良和希望。
影片中的道德纠葛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
复仇作为一种道德行为,是否能够解决社会的不公正和个人的内心创伤?或许,复仇只是短暂的解脱,无法真正改变现实社会的不公平。
或者说,复仇只会使一个人进一步堕入仇恨和更深的黑暗。
我深感复仇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是理解和宽容,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更为重要。
此外,影片中的插叙手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通过回忆和独白,我们逐渐了解到死囚的内心历程,这种剧情的设计增强了观众的思考深度。
我们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解读正反两面的角度。
这种非线性叙事方式让我意识到,人生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系列交错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历和选择。
死刑执行前的人性思考从影片《死囚漫步》谈起
52013年9月5日出版C HIN A TR IAL中国审判新闻月刊·总第91期法官随笔死刑执行前的人性思考文最高人民法院何汀今年5月,湖南某中院将一名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罪犯曾某某执行死刑,但并未提前通知家属。
此事广为社会关注,并再次将死刑的判决、执行、死刑犯在被执行前的状态等一系列在国内敏感而又有些神秘的话题引向公众。
恰好近期重温了大学时看过的一部电影—《死囚漫步》(De a d Ma nWa lking),讲述的正是一名死囚在临刑前的种种挣扎、绝望直至被执行死刑的过程。
影片的大致情节是:庞塞斯特是一个桀骜、放荡的小混混。
一日,其与同案犯挟持了一对青年情侣,两人凌辱了女孩并杀死了这对情侣。
庞塞斯特的同案犯被判处终身监禁,庞被判处死刑,但庞坚称是同案犯杀死了两名被害人。
海伦修女是一位奉身于公益事业的神职人员,她收到庞塞斯特的来信后,不顾同事和朋友们的反对和孤立,毅然决然地为庞向特赦委员会、州长以及联邦法院寻求停止执行死刑的机会,并答应做庞被执行死刑前一周的心理安抚师—即使这个职位极少有女性来担当,即使她从未承担过这样的重任。
海伦修女通过一颗正义、包容的心,使得庞塞斯特幡然悔悟,最终承认是其杀死了其中一名被害人,并在恐惧、忏悔与对被害人父母的歉意中走进行刑室。
影片是以修女海伦·普雷金(Sister Helen Prejea n)的真实经历改编。
修女海伦供职于美国圣约瑟夫教会,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
她在第一次为死刑犯做精神导师后,于1993年出版了《死囚漫步:直击死刑》,此书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提名普利策奖。
根据该书改编的本片原名“Dea dMan W alking”,这是美国狱警的一句俚语,当死囚走出牢房要被执行死刑的时候,狱警就会说这句话,表示死囚将走上最后一段人生旅程。
这短短一程,仿佛阴阳两界的叹息桥,走过去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
影片最尖锐的冲突在于,一方面,海伦善良地相信庞塞斯特没有杀人的辩解,动用自己全部的资源,寻求停止执行庞死刑的机会;在死刑确定将执行后,又担当起庞的心理安抚师,承诺给他最终的安慰。
死囚漫步
《死囚漫步》观后感
一个充满着杀戮与怜悯的故事,一个看了让人痛心疾首的电影,我们是应该为罪犯马修的死拍手称快呢,还是为法律无情的剥夺他人的生命权而感到悲哀呢,我本人本着公正客观的态度,认为杀人者就应该得到应有的惩戒,这样可以让死者的灵魂得到救赎,让死者家属那受伤的心灵得到慰藉。
至少,会让他们感觉到美国联邦法律的公正与平等。
《死囚漫步》这部电影,他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离奇的,是一个围绕对死刑该不该废除而拍制的电影,女主角修女海伦本着对死刑的废除,本着对死刑犯马修的怜悯,再次向法院提出了上诉,她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不应该让死刑这个残酷的刑罚存在于刑法当中,但是,我认为她的怜悯的多余的,是一种自作多情,更是一种对善良与正义的蹂躏与践踏,不值得任何人给予她支持与鼓励,试想,如果受害者的家属是你,你会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一个纯粹的种族主义者,一个从小就对黑人有着偏见的白人,他的生长环境是畸形的,他的思想更是变态的,这一切导致了他对生命的漠视,以致在两名青年遭到迫害之时,他却袖手旁观、嗤之以鼻,成为杀人的帮凶,甚至在经过牢狱的改造之后,他仍没有改过自新的思想觉悟。
这所有的一切都证明他罪该万死、死不足惜。
然而故事的结局却让人所有人出乎意料,在罪犯走完生命旅程的那一刻,他的那道心理防线最终崩塌了,他祈求得到受害者家属的谅解,希望他们心中的怨恨能得到平抚,随着白色玻璃管里液体的流逝,海
伦让马修安静的离开了人世,在最后,不管是马修的忏悔还是死者家属的谅,都让我们想到人性的美好。
死囚漫步的观后感
死囚漫步的观后感《死囚漫步》是在2000年上映的一部由美国导演法兰克·达拉邦特执导的电影,该影片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935年,而电影的改编则将时间线延迟到了奥斯卡史上最短暂的时间——1932年。
电影以一个实际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被错判为谋杀罪并被判处死刑的角色约翰·考夫曼的故事。
他终于在电影的结尾赢得了慈善组织的施舍,免去了死刑。
《死囚漫步》通过描绘约翰·考夫曼在刑场走路时的种种不同情绪和体验,深入探讨了仁慈、宽容与反死刑的主题。
首先,电影通过约翰·考夫曼的个人经历,展示了法律失误和司法系统的不完美之处。
约翰·考夫曼无辜地被判处死刑,使观众感受到了法律系统中的不公正。
这引发了对刑罚制度的反思和对司法程序的怀疑。
同时,电影中展示的刑场场景以及死刑执行的细节,也让观众对死刑本身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电影通过表现约翰·考夫曼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使观众更加明白死刑不仅仅是对犯罪者的一种处罚,更是对人性的侵犯。
其次,电影强调了对人性的宽容和理解的重要性。
约翰·考夫曼作为一个错判的死囚,他所经历的痛苦和焦虑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通过约翰·考夫曼所面对的不公正命运,观众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进一步反思了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
电影中的一位提审官员扮演者所说的“你们对别人的判决就如同对自己做判断一样”,深刻地表达了对于他人的宽容和友善应该是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
此外,《死囚漫步》也探讨了错误的改正和悔改的可能性。
电影中刑场前的场景,约翰·考夫曼被问及是否悔过自新时挣扎不已,这让观众对于悔改和改过自新的可能性产生了疑问。
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然而通过约翰·考夫曼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认清和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懊悔,这让观众对于错误都能给予机会进行改正和悔过的思考。
死囚漫步 死囚上路 观后感
《死囚168小时》观后感《死囚上路》这部电影是由辛潘和蘇珊莎朗頓主演的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描述了修女海伦•普雷金的真实故事。
故事講述海倫是一位出身富裕但與窮人生活在一起、為窮人工作的修女。
一天,她收到一個曾犯殺人和強姦的死囚马修的來信,請求她為他找律師替他上訴,以証明他是無罪的。
儘管海倫不為家人及大眾所支持,善良的她仍決心幫助馬菲。
上訴失敗,法庭維持原判決定七天後執行死刑。
在整个过程中,她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成為了馬菲的心靈導師,也陪伴著他走過人生最後七天,即最後的168小時。
海倫鼓勵他閱讀「聖經」,反省自己的作為,在海倫的陪伴和關懷下,馬修感受到愛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最後,一直高呼自己無罪的馬菲在臨死前真心認錯,懊悔地為受害者祈禱,並懇求受害者的親人寬恕他,希望他的死能減輕他們的痛苦。
如果让我描述一下看这个影片的心理状态,可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艰难在于客观上我看到了马修丑恶的犯罪行为,而主观上又看到了一个临死的人真诚的忏悔,这会让我迷茫于他是否该得到原谅,马修这样一个开枪杀人、强奸犯得死并未给我们大快人心的感觉。
在看的过程中我已经参与进去,感受被害人家属的痛苦,感受罪犯的忏悔和悲伤。
影片最后,马修被处死之后,不能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杀人犯的忏悔是否应该得到人们的宽恕,宽容的底线是什么,人们应该对一切都宽容吗?我的心很沉重,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人性与法律的深思。
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其中有这样一段台词:“有人说,人犯多少次错,都可以改正。
我每次听到这种话都会笑出来,那只限于因意外事故犯法的人,对于有计划的,或者冲动的,报有恶意的人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许多被害者家属带着绝望的愤怒来看你们,说这应该判更重的罪,应该判死刑!要说为什么这种愤怒会持续下去,那是因为犯罪的人当中,有人根本没有悔意,唯一的悔意只有对自己被逮捕这件事,以及为了把判决引向对自己有利的那恶心的做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囚漫步》观后感
我一直认为,能刺激到观众眼睛的,未必是一部好电影,因为你看过之后什么也没留下,只有能刺激观众心灵并使之产生碰撞和思考的电影,才是真正的佳作。
因此我往往不太喜欢去看一些所谓的大片,什么侠什么金刚超人什么3D4D之类的,无论怎样宣传造势,怎样火爆到一票难求,都激不起我半点兴趣的。
美国好莱坞确实拍了很多好电影,但未必都是在中国市场反响剧烈的,或是带来高票房的,那些引进的大片,事实上,有不少是专为中国观众拍的,也难怪人家啦,因为有市场,总不能放着白花花的钱不赚。
我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电影迷,总共看过的电影数量不多,好电影就更少了,以至于对于一些高质量的影片,要等拍过了许多年我才看到。
《死囚漫步》就是其中一部,或译为《死囚上路》,拍摄于1995年,改编自修女海伦·普雷金的真实故事,导演为蒂姆。
罗宾斯。
说到蒂姆。
罗宾斯,不得不提另一部广为人知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他在其中饰演一位被诬告谋杀妻子的银行家安迪,以无比坚毅和沉稳的内心,不动声色地冲破重重阻碍,最终为自己获得了成功的救赎。
他精湛的演技赋予这部影片深刻的内涵,带给观众无比的震撼。
可惜的是拍摄于1994年的这部影片不幸地撞上了同年拍摄的另一部励志色彩浓厚,市场效应空前,当然也同样是一部好电影的《阿甘正传》,而与翌年的奥斯卡大奖失之交臂。
尽管如此,多年以后,人们依然对《肖申克的救赎》念念不忘,难以找出与之比美的佳作。
再回到《死囚漫步》,我认为导演的成功在于:剧情和表现手法均未落入俗套。
剧情方面,开头说到修女海伦收到死刑犯马修的来信想要约她谈谈,他俩的第一次谈话中,马修就狡辩自己是无辜的,容易让人想象这会不会是一起冤案,爱看警匪悬疑剧的观众们可要失望了,这仅仅是马修在死期临近时想为自己挽回最后一线生机而已,案件是确凿无疑的。
再看两位主角,一位是乐于行善的修女,一位是凶残,冷酷的杀人犯,两人好比天使与魔鬼,爱看情感剧的亲们又要遗憾了,这一男一女没有发生你们想象中的离奇恋情。
但我们也不得不说,影片发展到最后,男女主角之间确实产生了一种越来越近的情感。
海伦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面对受害者家属的质疑和所有舆论的压力,依然出于对职责的忠守,努力帮马修寻找律师、申请上诉和测谎,担任他在死刑前的精神顾问,以真诚,温暖的言行感化了他,抚慰了他的心灵,使他终于打开心里防线,最终承认自己的罪行。
在表现手法方面,修女海伦对马修所做的这一切,从头至尾都没有以说教的形式出现,片中甚至没有出现一次海伦穿修女服的镜头,取而代之的是富有亲和力的着装和耐心聆听的心态,始终流露出一种尊重,理解,慈爱,并使人充分信赖的目光和眼神,最终感化了顽石劣草般的马修,使之服罪,使之忏悔。
片中饰演修女海伦的正是蒂姆。
罗宾斯的夫人,好莱坞实力派女星苏珊。
萨兰登,她也因此片实至名归地摘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桂冠。
饰演马修的是当时正年轻却已演技不凡的好莱坞男星西恩。
潘。
我对这这两位演员并没有太深的了解,然而单从这部电影来看,我实在没办法挑出任何一点表演上的瑕疵。
在影片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海伦的脸部特写,那原本是一张再平常不过的中年女性的脸,但她的每一个表情都因为刻画得那么真实而让人为之动情。
我特别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当海伦主动去看望受害人之一霍普的父母时,那对老夫妻在一番声泪俱下的痛苦倾诉之后,猛然问及海伦:是什么改变了你的立场?是什么令你站到了我们这一边?海伦那种欲言又止,无言以对的表情让我看到了一个经历多么剧烈挣扎的内心。
事实上她并没有放弃那个冷血的杀人凶手,尽管怀着同样的善意想要去安慰受害者家属的伤痛,无奈还是被霍普父母无法理解和势不两立的决心赶出了门。
当然片中那两位老
人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感人至深的,他们和海伦之间的那场对话会让你相信这就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事件!顺便提一下,我看到有位网友对苏珊萨兰登的评价特别有趣:我从来都很喜欢苏珊萨兰登,从来都,看过这个片子,我更喜欢,其实我是看完这部片子才去找她的其它片子看的。
呵呵。
西恩潘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也堪称是完美的。
他真实细腻地刻画了死刑犯马修在临刑前几天的心理过程,从一开始的桀骜不驯死不认罪,到最后的真心忏悔。
虽然他外表看起来冷酷无情,在得知自己在一周后即将被执行注射死刑,心里那种恐惧是无时不在的。
看到他那种悔恨,无奈以及面对死亡的恐惧感的表情,让人有种不值得同情,但又想为他哭的感觉。
影片的高潮是执行死刑的那一幕。
他被绑在床上,在最后的几分钟,颤抖着身体,对受害者家属做了一番最真诚的忏悔&&希望我的死能给你们安慰,我只是想说,无论是谁,杀人都是错的&& 在躺下后,侧过脸,双眼清澈无比,看着海伦,说了一句I love you. 这便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
其实这部影片的精彩之处远不止这些,留给观众思考的关于法律,关于人性,关于贫富等级,关于宗教等问题,赋予这部影片更多更深刻的内涵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