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水产动植物的产量,满足人们对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需求。
水产养殖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废水排放等,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
如何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来源及影响1. 水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养殖场通常会添加大量的饲料和化学品,这些物质一部分会被食物吸收,另一部分会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中的藻类和植物生长异常旺盛,形成水华。
水华不仅使水质变浑浊、水质恶化,还会消耗水中氧气,使水中生物缺氧。
而且水华还会产生毒素,对水中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2. 废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和水产加工厂会排放大量的废水。
这些废水中含有饲料残渣、动植物粪便、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引起水体污染,不仅使水体变得浑浊、富营养化,还会威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土壤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场通常会使用大量的饲料,并且会大量排放废水,这些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在地表流动时,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长期以来,这些有害物质会积累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植被的生长。
以上种种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都对水体生态环境、水产资源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1. 合理规划养殖场址在水产养殖场址的选址上要合理规划,远离城市及主要水源地,避免废水排放造成的治理难题,也可以减少与农业、工业、生活废水的混合,避免废水污染过快积累。
养殖场址最好选在有条件控制废水排放和种养物体积浓度的污染物浓度达标的地方。
2. 合理使用饲料和药物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饲料的使用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饲料浪费。
在使用药物时要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严禁滥用药物,以免药物残留造成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3. 精准投喂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应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实现精准投喂。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水产养殖是指在水体中培育、繁殖和生长各类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主要包括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
随着人们对水产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也迅速发展,但与此水产养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急需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污染: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药物和化学品等会直接释放到水体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2. 沉积物污染:养殖废水中的有机废弃物和残余饲料会在水体中沉积下来,导致底泥污染和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
3. 生物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和兽药等化学品会残留在水产品中,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4. 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一些养殖场为了追求高产量,滥用化肥、农药致使土地生态恢复困难。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控制方法1.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补给量,对于残余饲料、排泄物等生产性废物的处理,建议采用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加强水质监测:对养殖场的出水口和周边水质进行监测,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污染源,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3.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引入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合理设计养殖水体的循环系统,将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后再利用,减少对周边水体的直接排放,降低水体污染的风险。
4. 推广无污染生产技术:尝试使用无化学物质养殖技术,减少对水体的化学污染,例如利用植物和微生物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5. 政策引导和监管:加强对养殖业的政策引导和监管,鼓励养殖户使用环保设施,对违反环保要求的养殖场进行处罚,使养殖行业朝着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
通过以上控制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减缓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保护水体生态系统,促进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摘要】水产养殖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废水、废弃物和养殖饲料的排放,这些都会对水质和河道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例如加强养殖环境监测和管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优化养殖结构和循环利用废弃物等方法。
加强水产养殖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科学规划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将是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关键。
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水产养殖业,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水质、河道生态系统、废弃物处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向、科学规划1. 引言1.1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但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可能会残留在水中,造成水质污染。
大量的养殖动物粪便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促进藻类生长,进而影响水质。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会含有机物和重金属等物质,对水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废水中的氨氮和硫化物等物质会对水体造成毒害,影响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网箱的摩擦和移动也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可能损害河道底栖动物的栖息地。
为了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如加强养殖水域的监控和管理,控制养殖密度,优化饲料配方,采用生物处理技术等。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
加强水产养殖环保意识,科学规划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向,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 正文2.1 水产养殖污染的主要原因1. 养殖废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氨氮、磷等养分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现象,破坏水环境平衡。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因养殖生产导致的环境变化对养殖生产本身的副作用及对其他养殖品种或自然资源的影响。
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虽不能工业“三废”相提并论,但对养殖业本身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原因1.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引起的自身污染。
许多单位和个人为了提高产量,片面的追求高密度、高产量。
这势必要在养殖方式上提高投饲量和换水量,而残饵、粪便的增加使池塘负荷量加大,提高了日换水量,池塘中富营养化水的排放,明显污染了水质环境。
2.水库、湖泊网箱养殖布局不合理,放养密度远远超过环境承受能力从而导致自身污染。
这种情况使得国家一些大型水库、湖泊的水环境恶化、水质超标,不仅出现了死鱼现象,且威胁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3.不能因地制宜,而是片面追求新品种养殖,从而失去生态效益和社会敢益。
近两年在各地兴起了养殖鲟鱼热、大菱鲆热、河豚鱼热等。
无论有无条件都在建工厂化养鱼池,拼命开采有限的地下水资源。
这些养鱼池基本—亡都依赖抽取地下水进行流水养殖,耗水量大,又缺少地下水修复措施,严重浪费了水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效益。
4.在养殖技术上还没有全面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未能有效地运用微生物技术控制池塘生态系统,使池塘少排水或不排水。
养殖过程中大部分仍然使用抗菌素或消毒剂、池塘进排水不易分开,疾病交叉感染机率高。
5.管理缺陷。
缺乏对水产养殖发展的政府行为,使个体分散养殖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
养殖户特别是新的或改行从事水产养殖的养殖户素质较低,有关知识欠缺或不能做到活学活用,对水产养殖的基本常识和鱼病及其检疫认识不足,没有掌握多发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不重视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制约了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6.盲目选育苗种。
苗种问题表现为苗种短缺,数量和质量不稳定,部分种类种质退化严重。
有不少苗种场只顾眼前利益,不注意亲鱼品种的更新和选育,造成品种退化,抗病力下降,容易产生疾病,成活率降低。
水产养殖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应对建议
水产养殖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应对建议近年来,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为满足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然而,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业面临的环境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
一、水体污染问题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残渣和动物排泄物的大量排放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废弃物质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海藻大量繁殖和藻华暴发,进而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应对建议:1. 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循环利用水体,将废弃物质处理并回收利用,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2. 加强饲料管理:合理控制投喂量,减少饲料残渣的排放。
研发和使用高效利用率的饲料,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营养浪费。
3. 建立养殖区域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监测养殖区域的水质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生物入侵问题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引进非本地物种或高产种。
然而,这些外来物种往往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成为生物入侵的主要威胁。
应对建议:1. 加强入侵物种检疫和监管:建立健全的入侵物种检疫制度,加强对养殖物种的筛查和监控,及时防止和控制入侵的发生。
2. 发展本地物种养殖:鼓励养殖户选择本地物种进行养殖,降低引入外来物种的风险,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开展生物入侵风险评估研究:加强对潜在入侵物种的研究,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风险,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养殖环境变化问题水产养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以及水质的恶化。
特别是养殖区域的土地开垦和围堤建设,对周边的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
应对建议:1. 科学规划养殖区域: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科学选择养殖区域,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2. 生态修复与保护: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3. 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养殖户采用低碳、环保的养殖方式,减少生态环境的压力。
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首先,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污染:养殖废物、饲料残渣和养殖生物排泄物等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大量浮游植物繁殖,形成浮游植物暴发和藻华,使水体变绿、混浊,影响水质。
2.生态破坏: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化学物质可能会污染水体,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引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3.底质污染:养殖底柱、排泄物等沉积物会对海底质量产生一定影响,造成水底环境的变质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4.水面油膜: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和燃料等会导致水面油膜的产生,影响水质和光照传播。
为了减少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防治对策可以采取:1.加强养殖管理:对养殖场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选择合适的养殖物种和品种,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管理水平,确保养殖过程的符合环保要求。
2.推广清洁养殖技术:宣传和推广利用生态滤池、生态修复等清洁养殖技术,通过增加自然滤波器,减少废弃物的生成和排放,降低养殖废物对水域环境的污染。
3.科学饲养与用药:合理配制饲料,减少养殖废物和饲料残渣的排放,同时严格控制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量和使用方式,避免对水生生物和水质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开展水质监测和治理:建立全面的水质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如利用植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等。
5.强化法规和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养殖行业的监管,建立奖惩制度,鼓励和推广环保生产方式,引导养殖业朝向可持续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采取适当的防治对策可以减少这种影响。
加强养殖管理、推广清洁养殖技术、科学饲养与用药、开展水质监测和治理以及强化法规和政策支持,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保护水域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海鲜产品,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水产养殖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中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残留物可能会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
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氨氮等物质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2. 水土资源消耗:水产养殖需要大量的水和土地资源,而且养殖过程中的残留物、排泄物和饲料残渣等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导致土地退化。
3. 生物多样性破坏:水产养殖中常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捕捞、放养和人工繁殖,这些活动会对水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造成影响,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
为了减轻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1. 精准投喂和环保饲料:通过科学配制饲料、准确控制投喂量和频次,可以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
研发环保饲料,减少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残留物,也是降低养殖对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
2. 循环利用废弃物:将养殖废水和废弃物进行处理,提取其中的养分,用于农田灌溉、肥料生产等环节,可以降低水产养殖对水体和土地的污染。
3. 生态养殖和海洋牧场:通过建立生态养殖和海洋牧场,可以减少对天然水域的捕捞和放养,同时为水域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4. 科学管理和监管:加强水产养殖的科学管理和监管,规范养殖活动,强化环境监测,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可以有效预防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5. 发展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水产养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环保措施方案
水产养殖环保措施方案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优质食品的需求增加,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生产方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沿海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来改善水产养殖的环境影响。
水质管理水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为了保持水质良好,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定期监测水质,包括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氨氮和硝酸盐等污染物的浓度。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体的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任何污染问题。
2.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放养。
过度放养会导致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升高,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健康。
3. 采用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避免过量投喂。
过量投喂不仅会浪费饲料资源,还会导致过度排泄物负荷,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4. 应用生态滤池等技术,对出水进行二次处理。
生态滤池可以降解有机废物和去除污染物,提高出水水质。
废物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包括饲料残渣和养殖动物的排泄物,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实现环保目标,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处理废物:1. 配备合适的渔网和滤网,防止废物进入水体,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2. 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对养殖场的污水进行处理。
采用生化处理、沉淀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废物和污染物。
3. 废物再利用。
饲料残渣可以作为肥料使用,充分利用养殖废物资源,减少浪费。
生物多样性保护水产养殖对沿海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明显。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规划养殖场的位置,避免建设在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
选择适宜的养殖区域,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推行多样化的养殖方式,避免单一种类的养殖。
养殖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对特定物种的压力。
3. 建立保护区和禁渔区,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物种。
能源管理水产养殖行业的能源消耗相对较高,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可以进行以下改进:1. 采用高效节能的养殖设备和技术,减少能源浪费。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情况,以及其防治措施。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残渣、粪便等有机废物以及养殖过程中的化学药物残留等会直接排放入水体中,导致水质污染。
这些有机废物和化学物质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引发蓝藻等水华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 水域生态系统破坏水产养殖的大量废水排放会直接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水生动植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域生态平衡。
3. 沉积物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堆积和沉积会导致沉积物污染,使得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进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4. 声响污染水产养殖区域常常伴有机器设备和船只的运行,产生噪声会对水下生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物的正常生活和繁衍。
1. 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区域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区域,避免在敏感生态环境或者水域自然保护区进行水产养殖。
优化养殖场地选择,尽量将养殖区远离河口和岸边,减少养殖废水对周边水体的影响。
2. 加强水质监测加强水产养殖区域的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
通过监测数据对水体进行科学评价,建立水质评价标准,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措施。
3. 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循环水养殖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对周边水体的冲击,降低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通过循环利用水体中养殖废水的养分,可以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4. 加强养殖废水处理加强养殖废水处理,采用生物处理、植物净化等技术,将排放的废水处理达标排放,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可以采用人工湿地和生态立体养殖等技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养分。
5. 合理投喂饲料合理控制投喂饲料的数量和频率,避免过量投喂饲料,减少有机废物的排放。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1. 引言1.1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水产养殖污染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我国,水产养殖污染主要表现为水质污染、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水产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氨氮、硝酸盐和磷酸盐等营养物质,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等问题。
水产养殖废水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有效治理水产养殖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措施。
要加强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程建设,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要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要推动水产养殖行业转型升级,推广高效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排放。
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下,相信水产养殖污染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水体环境质量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2. 正文2.1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但由于水产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养殖密度增加,污染问题日益显现。
一些水产养殖场面临着废水、废渣排放不规范、养殖过程中使用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超标的问题,导致水体污染情况加剧。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产养殖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养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加剧,容易引发赤潮等问题。
其次是水产养殖废水中含有有机物质过多,使水体透明度下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些水产养殖场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不当,导致水体中存在抗生素残留等问题,对水质和水生态造成危害。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比较严重,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下面将重点介绍水产养殖污染原因、治理技术、监管政策和防治经验,为改善水产养殖污染现状提供参考和指导。
2.2 水产养殖污染原因水产养殖污染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饲料残留物和化学药物: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残留在水中,会导致水质污染。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1. 引言1.1 水产养殖污染的现状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但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水产养殖污染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质污染严重。
由于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大量饲料和化学药品,导致养殖水体中残留有大量的氨氮、硫化物、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严重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
污染物排放量大。
水产养殖过程中排放的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等物质,直接排放入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赤潮等问题。
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
养殖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养分,如果不合理处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产养殖污染的现状比较严重,已经成为我国水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
需要加强监管,推行绿色养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1.2 水产养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水产养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水产养殖所需的饲料和养殖密度增加,导致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度富集,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大量繁殖,破坏水质平衡,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兽药、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等残留物会进入水体,对水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养殖废弃物的排放和水产养殖船只对水域的噪音和振动也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人类直接接触或间接摄入受污染水产品后,可能会引发健康问题,如食物中毒、过敏反应等。
水产养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不容忽视。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
通过加强监管、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水产养殖污染的主要原因1. 养殖池塘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和废渣的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养殖池塘中的废水富含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残渣、粪便和化学添加剂,这些物质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水产养殖是一种常见的经济活动,对水域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讨论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相应的治理措施,并且以2000字来描述。
一、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1. 污染物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残渣、粪便、药物残留等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会直接排放到水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营养物质过多会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水华,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2. 遗传污染:水产养殖中,一些外来种质或转基因物种进入水体后,可能与野生物种发生杂交,导致野生种群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破坏水体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
3. 底泥沉积:养殖过程中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和饲料残渣会积聚在水底,导致底质质量下降、缺氧和污泥堆积,对水生生物栖息和繁殖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4. 断氧现象:养殖过程中,大量的有机物质分解消耗大量氧气,造成水体缺氧,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5. 捕捞压力:水产养殖往往依赖采集野生种来补充种苗和养殖品种,造成捕捞压力,直接影响野生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生态地位。
二、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治理措施:1. 合理规划和管理水产养殖区域:建立水产养殖区域规划和管理制度,选定合适的养殖区域,合理布局和控制养殖密度,减少对水体的影响。
2. 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养殖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合理使用饲料和药物,减少有机和无机物质的排放。
3. 发展循环农业模式:推广循环农业模式,采用水土一体化、农渔复合循环等方式,将养殖废水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对水域环境的负面影响。
4. 水质监测和治理: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水质状况,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水质治理措施,如增加植物修复、增氧设备等方法改善水体质量。
5. 引进自洁型养殖耗氧型物种:选择适应性强、自洁能力强的养殖物种,如自洁能力强的虾类和蛤类,通过其活动促使水体自洁,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等问题。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1. 引言1.1 介绍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重要性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对水体、海洋生态系统、土壤和空气的影响。
水体污染包括废水中含有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物质,会影响水质,导致水中氧含量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水产养殖所排放的废水还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促进藻类的大量繁殖,影响水体生态平衡。
水产养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过度捕捞和过度投喂对海洋生物种群的破坏。
一些养殖场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忽视生物种群保护,导致一些海洋生物种群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也可能对海洋生物造成伤害,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
水产养殖对土壤和空气污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养殖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不当。
水产养殖产生的粪便、饲料残渣等有机废物若不得到有效处理,会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物和消毒剂也会通过空气中的挥发物释放,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解决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
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合理利用养殖水域资源,推动养殖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倡绿色养殖理念,促进养殖场的“清洁生产”等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确保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水产养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水产养殖对水体污染的影响1.废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包含了饲料残渣、粪便、化学药物等有害物质。
这些废水如果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促使藻类大量繁殖,从而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
2.养殖品种的特有病原体:在水产养殖中,常常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来控制疾病。
但是这些药物残留在水体中容易造成水质污染,同时还会使得水中的微生物产生抗药性,进而影响水体生态平衡。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水产养殖业作为满足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重要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生态破坏等。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活动中的养殖废水和养殖废料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其中养殖废水中的氨氮、硫化物等物质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使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从而引发水华的产生;而养殖废料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堆积,会造成水体底泥的富集,使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升高。
这些污染物质如进入自然水体或水产养殖区周围的水域,都会对水质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2. 土地污染水产养殖需要大量的饲料、药品和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养殖过程中会通过排泄、溶解或漏排等途径进入土壤中,从而造成土地的污染。
这些物质对土壤的肥力、微生物群落和植被等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影响。
3. 生态破坏水产养殖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常常需要开辟新的养殖区域,这样会导致大量的湿地和沿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降低了原有的自然生境。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等物质会对周围的水域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危害,导致水生生物的生存状况恶化。
1. 加强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利用养殖废水中主要含有的废物质为氨氮、硫化物等,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废水处理措施,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有效去除和净化处理。
废水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也可以利用为农田灌溉和有机肥料等,实现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推广绿色养殖技术绿色养殖技术是指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多种手段,使养殖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和废料能够得到高效、清洁、安全地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养殖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养殖活动对水体和土地的污染,还能够提高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水产养殖业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水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水质污染、疾病爆发等,影响了养殖效益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重点讨论水产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水质污染问题水质污染是水产养殖中最为常见且严重的问题之一。
水质污染不仅会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与繁殖,还可能导致水产品质量下降甚至死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质污染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1. 水体富营养化在养殖过程中,水中过多的营养物质(如氨氮、硝酸盐等)积累会导致水体过度富营养化,促进藻类大量繁殖,引发水华。
此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控制投料量,避免过度投喂,减少底泥中的有机物;(2)增加曝气设备,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抑制藻类生长;(3)定期清理池塘底泥,减少营养物质积累。
2. 水体重金属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会危害养殖动物的健康并影响水产品质量。
常见的解决方法包括:(1)选择合适的养殖区域,避开可能受到工业废水排放的地区;(2)定期监测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一旦超标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3)植物修复法,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来吸附和减少重金属污染。
二、疾病防控问题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另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
水产养殖动物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导致养殖业损失严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疾病防控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1. 水生动物常见疾病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包括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和病毒性疾病等。
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定期进行免疫接种;(2)定期检测水质和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3)定期消毒养殖设施和工具,防止病原体交叉感染。
2. 防止饲料污染饲料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营养来源,但不合格的饲料可能会引发疾病。
为了防止饲料污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选择正规的饲料供应商,确保饲料质量;(2)定期进行饲料检测,确保合格;(3)合理饲养密度,避免过分浪费饲料造成污染。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但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也逐渐加剧。
广义上的水产养殖环境包括水体、底质和周边环境等,这些环境受到养殖活动排放物的影响,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水体污染。
水体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环境,大量养殖废水和养殖饲料残渣的排放导致了水体污染。
废物和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物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引发藻类暴发和水位酸化等问题,对养殖的健康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对策:1. 加强规范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对养殖环境进行规范管理。
对养殖废水、养殖饲料残渣的排放和处理等方面进行明确要求,强化监管,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2. 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和技术。
建立完善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推广生物降解剂等技术,降低化学药物对水体的侵害。
3. 加强养殖废水处理:对于养殖废水的处理问题,应注重综合利用和资源化。
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发酵制肥,同时回收废水中的养分,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4. 转变养殖方式:通过改变养殖方式,减少养殖对水体的污染。
采用以饲料为主的养殖模式,减少废物排放;定期清理养殖池塘和底质,防止死亡动物和养殖残渣对水体的污染。
5. 落实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养殖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养殖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及时发现和解决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热点之一。
通过加强规范管理、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加强废水处理、转变养殖方式和落实环境监测和评估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水产养殖是指在水域中种植、养殖水生生物的活动,包括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产养殖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密度的增加,养殖业也带来了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将分析水产养殖的污染现状,并探讨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水产养殖污染的现状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排泄物、残饵和养殖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废物和营养盐。
这些废物会通过养殖池或网箱的排放口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水质恶化等问题,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2. 污染物排放除有机废物和营养盐外,水产养殖中还会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残留在水体中,对水生物造成毒害,同时也会加重水体的化学污染。
3. 壤土污染水产养殖的废水和固体废物会直接排放到土壤中,引起土壤污染,影响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的生长。
4. 生态破坏部分水产养殖业者为了获取更高的产量,会进行过度捕捞和过度养殖,破坏了水域生态平衡,使一些稀有的水生生物濒临灭绝。
1. 推动养殖技术的进步应加强水产养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养殖密度和养殖废物排放,降低对水体的污染压力。
2. 完善废水处理设施对水产养殖场的废水进行收集和处理,采用生物处理、植物净化或人工湿地等方法净化水质,降低有机废物和营养盐的含量,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3. 加强监管和执法建立健全的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加强对水产养殖行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养殖者的环保意识。
4. 发展循环农业水产养殖与农业、畜牧业相结合,采取循环利用废水和废物的方式,发展集约化、循环化的水产养殖模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加强环境教育加强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环境教育,提高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围。
6. 支持科研攻关加大对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的科研投入,支持环保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高水产养殖的环保技术水平。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污染治理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污染治理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养殖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
养殖环境污染不仅对水质产生影响,还损害了养殖动物的健康和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寻找适当的治理方法对于水产养殖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养殖环境污染治理方法。
一、优化养殖环境布局合理规划和布置养殖环境是预防和控制养殖环境污染的首要步骤。
养殖场应选择良好的场地,避免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减少对自然水环境的污染。
同时,合理设计养殖池塘、网箱等设施,保证水体的流通和自然净化,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底泥沉积。
二、控制养殖动物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动物的密度是有效降低养殖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高密度养殖容易导致养殖废物和饲料残留物过多,加剧水体污染。
因此,对不同种类的养殖动物,应根据其生态特性和水体承载力合理确定养殖密度,避免养殖过重引发的环境问题。
三、科学投喂与饲料管理科学投喂和饲料管理可以减少养殖环境污染。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适量投喂可以有效降低养殖动物对饲料的浪费,防止过量饲喂引起的养殖污染。
同时,选择优质饲料和添加饲料酶等添加剂,有助于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养殖废物的产生。
四、生态补充与修复在水产养殖业中,合理利用生态系统进行污染治理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例如,引入水生植物,利用其对营养盐和有害物质的吸收作用,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同时,可以考虑在养殖场周边建设湿地和人工湿地,通过湿地的自然除尘和净化功能,减少废水中悬浮物和有机物的含量,达到治理污染的效果。
五、应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是解决养殖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常见的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过滤、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等。
物理过滤通过筛网、沉淀池等设施去除悬浮物,生物处理利用生物膜、微生物等降解有机物,化学处理通过添加化学药剂去除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六、加强监管与执法加强监管与执法是治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重要保障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海鲜食品,还为农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然而,水产养殖也面临着一些常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水体中存在的有害物质会对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很多,比如养殖密度过高、饲料残渣堆积等。
解决水质污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安排养殖密度可以减少废物产生,降低水质污染的风险。
2. 积极清理饲料残渣:定期清理饲养区域的饲料残渣,避免其堆积。
3. 利用生物过滤器:利用一些水生植物或微生物来过滤和净化水质,减少有害物质的浓度。
二、疾病防控水产养殖中常常会发生疾病爆发,这会导致养殖损失和经济损失。
常见的养殖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等。
以下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方法:1. 严格的入养检疫:引进新种苗或鱼类之前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其没有携带病原体。
2. 合理的饲养管理:注意饲养环境的卫生,保持水质清洁和良好的通风,提供合理的饲料,增强养殖生物的免疫力。
3. 采取药物防治: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合适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但要遵循药物使用的指导和规定。
三、水产品质安全水产品质安全是消费者对水产品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养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使用农药和抗生素、添加禁用物质等。
为保证水产品质安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格的饲料和种苗:选择合格的饲料和种苗供应商,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2. 严格的生产管理:加强水产养殖过程的监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禁止使用禁用物质,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和可追溯。
3. 加强监测和检测: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检测体系,对水产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
四、环境保护水产养殖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废水排放、废弃物处理等。
为保护环境,水产养殖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循环利用废水:通过建设循环水系统和利用废水进行灌溉等方式,减少废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情况报告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情况报告一、引言水产养殖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水产养殖污染问题,保护水生态环境,本报告将对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水产养殖污染现状1. 污染源的特点水产养殖污染主要来自于饲料残渣、粪便、养殖废水、抗生素等。
这些污染源具有持久性、难降解性的特点,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 污染影响与问题水产养殖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过度繁殖、水质恶化等问题,进而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养殖废水中的抗生素残留还可能威胁人类健康。
三、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措施1. 合理规划与管理加强水产养殖产业规划,合理布局养殖区域,防止过密养殖导致水环境负荷过大。
建立健全养殖场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 改进饲料管理加强养殖场饲料管理,减少浪费和过剩饲料的排放,通过科学配方、定量喂养等方式降低养殖饲料对水质的影响。
3. 推行循环养殖模式大力推广循环养殖模式,引入生态滤池、生物除磷等技术手段,有效减少废水排放,提高水体循环利用率。
同时,适时清除养殖底泥,减少底泥对水质的污染。
4. 加强兽药管理严禁非法使用和滥用兽药,加强兽药使用监管,推广无兽药残留的养殖技术,降低抗生素排放和水产品安全风险。
5. 科研技术创新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养殖效果的同时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成效和问题1. 成效近年来,我国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加强规划管理、改进饲料管理、推行循环养殖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产养殖污染的程度,减少了水质恶化的趋势。
2. 问题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养殖场个体经营意识薄弱,规模养殖企业存在违规排放行为。
同时,一些新兴养殖模式和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五、展望与建议1. 深化管理改革加强养殖场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执法监管机制,推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向纵深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0-08-27T11:09:52.293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10年第7期供稿作者:刘运新
[导读] 水库、湖泊网箱养殖布局不合理,放养密度远远超过环境承受能力从而导致自身污染
刘运新宜昌市夷陵区职教中心湖北宜昌443111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因养殖生产导致的环境变化对养殖生产本身的副作用及对其他养殖品种或自然资源的影响。
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虽不能工业“三废”相提并论,但对养殖业本身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原因
1.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引起的自身污染。
许多单位和个人为了提高产量,片面的追求高密度、高产量。
这势必要在养殖方式上提高投饲量和换水量,而残饵、粪便的增加使池塘负荷量加大,提高了日换水量,池塘中富营养化水的排放,明显污染了水质环境。
2.水库、湖泊网箱养殖布局不合理,放养密度远远超过环境承受能力从而导致自身污染。
这种情况使得国家一些大型水库、湖泊的水环境恶化、水质超标,不仅出现了死鱼现象,且威胁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3.不能因地制宜,而是片面追求新品种养殖,从而失去生态效益和社会敢益。
近两年在各地兴起了养殖鲟鱼热、大菱鲆热、河豚鱼热等。
无论有无条件都在建工厂化养鱼池,拼命开采有限的地下水资源。
这些养鱼池基本—亡都依赖抽取地下水进行流水养殖,耗水量大,又缺少地下水修复措施,严重浪费了水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效益。
4.在养殖技术上还没有全面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未能有效地运用微生物技术控制池塘生态系统,使池塘少排水或不排水。
养殖过程中大部分仍然使用抗菌素或消毒剂、池塘进排水不易分开,疾病交叉感染机率高。
5.管理缺陷。
缺乏对水产养殖发展的政府行为,使个体分散养殖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
养殖户特别是新的或改行从事水产养殖的养殖户素质较低,有关知识欠缺或不能做到活学活用,对水产养殖的基本常识和鱼病及其检疫认识不足,没有掌握多发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不重视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制约了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6.盲目选育苗种。
苗种问题表现为苗种短缺,数量和质量不稳定,部分种类种质退化严重。
有不少苗种场只顾眼前利益,不注意亲鱼品种的更新和选育,造成品种退化,抗病力下降,容易产生疾病,成活率降低。
因此,降低了饵料的利用率,相对增加了化学药品的使用,加重了水环境的污染。
7.消毒剂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大量使用氰化钠、三唑磷等类消毒剂对养殖塘进行消毒、杀菌,严重污染近岸海水,破坏近岸滩涂的生态平衡,也影响水产养殖自身质量。
高密度养殖投入的多余饵料及养殖排泄物随海水排放时造成氮、磷、氰化物污染,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加剧了沿海赤潮的形成。
二、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1.建立健全水产养殖法规和许可证制度
对养殖区域全面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确定环境容纳量或养殖容量。
在实际生产中,在尚未搞清楚养殖容量和环境容量时,盲目和超负荷地发展水产养殖,必将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
2.制定渔业用水排放标准或选用与之相当的标准
要求养殖场对废水排放进行控制,对超标排放者进行处罚。
我国也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与渔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但却无相应的渔业用水排放标准。
随着水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其工业化的特点愈加明显,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更为重要。
3.建立和加强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系统
我国水产养殖长期以来属于农业部和各地区水产系统管辖,环境部门较少介入,这与我国的人口压力、生产方式和经济、财政实力等有关。
而在一些西方国家,水产养殖业通常由多部门进行协同管理。
如挪威水产养殖业由渔业部、环境部、农业部、地方政府与劳工部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法规、条例直接控制。
美国联邦政府管理渔业的职能部门是农业部,而各州的职能部门有所不同,有的是环境局,有的是自然资源保护局。
在我国建立一套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系统,则需要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水产养殖技术等相关机构的介入。
4.加强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
在目前渔业环境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目前又有大批原来从事捕捞的渔民转而从事养殖,他们需要加强的不仅仅是纯粹的养殖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钚境和法律意识。
各地水产院校可与地方政府开办相关的培训班,或定期到农民中去举办讲座,把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环境政策带给他们。
5.科学投饲饵料,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饲料生产厂家在生产优质、高效、全价的配合饲料时,不但营养配比要合理,而且营养元素也要科学配比,并根据不同鱼种、不同生长阶段、各种水体的养殖模式、水域环境而采取不同的微量元素添加方法,以满足鱼类生长过程中对各种营养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确保起到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免疫能力的作用,从而减少饲料的溶失及药物的过度使用。
在投饲时要注意保证饲料新鲜适口,不投腐败变质饲料。
合理投喂要正确掌握“四定”和“四看”的投饲技术,并及时清除残饵,减少饲料溶失对水体的污染。
6.开发生态营养饲料的配制技术,减少饲料造成的污染
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的加入会提高蛋白质利用率。
通过选择饲料中所含的能量值与蛋白质含量的最佳比,可以减少饲料中氮的排泄,其结果是单位生物量所排泄的能量减少。
此外,采用科学的投喂标准可减少残饵量。
根据养殖对象,在生产过程中,按水温、溶氧、季节变化、鱼体重,随时调整投喂率和投喂量以及投饵次数和时间。
此外,变投喂沉性料为投喂浮性颗粒饵料和对饵料过筛,可防止碎饵料在水中流失所造成的污染。
使用高效饲料及合理的投喂技术,可把饲料对水质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7.规范健康养殖,合理安排养殖结构
在健康养殖模式下,合理的养殖密度、科学的放养品种结构以及适度投入,能使水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养殖设施的结构和布局上,既要满足鱼类健康生长所需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又要具备水质调控和净化功能,才能减少对水域大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