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美术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的美术教学案例分析——以陶艺课为例
沈晓敏任友群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课程与教学开发实验室,中国上海,200062)
一、建构主义——信息时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或谓之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仅仅拥有熟练的技能和大量累积的知识已不再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条件。缺乏创造力的人将在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浩瀚的信息面前力不从心。
这一时代的竞争是创造力的竞争,而这种创造力就是能够预见未来、发现问题的洞察力以及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这个时代的教育重心。
信息时代也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向人们提出了更严峻的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德育是这个时代教育的核心。在信息时代,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而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培养全球性的视野、多元的视点、独立而批判的审视和判断能力以及合作的精神。
为此,基础教育中所有学科领域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都应根据上述要求来设计。
建构主义是关于个体如何认识和学习的理论,其哲学源头可以追溯到维柯(Giambattista Vico)、康德(Immaneul Kant)和杜威(John Dewey),而其心理学基础则滥觞于皮亚杰(Je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并形成了有关认识和学习的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
建构主义提出了超越二元论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即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辨证统一、以发现为主导的知识的接受与发现的辨证统一、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的结构与建构的辨证统一以及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辨证统一。
基于对知识与学习的重新认识,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来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编制;它还努力为学生提供大量认知工具,以拓展学习时空,增强学习能力;它还通过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以支持学生各方面的成功;它还充分利用超媒体和超文本以方便各类信息的使用更新,从而提供跨学科、跨时空、面向真实世界的链接。
死记硬背的知识,用怀特海(Alfred Whitehead)的话说,只是呆滞的知识(inert knowledge),学习的目的不是掌握这样的知识,而是掌握有效处理现实问题的工具和能力,包括创造新知识的工具和能力。而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不在于说明智力的构成到底有几种,或是哪一种更重要,而是说明了智力的构成本身是多元的,而且每种智力在结构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应该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力领域,真正保证学生知识的全面建构和个性的充分展示。教学的目的应该针对多元智力的养成,教学的方法应该利用多元智力的不同特点。我们充分意识到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智力特点,应该使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带动该生其他智力的发展。我们希望教师能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学中的各自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大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于学习的行为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反应的强化,而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看作是知识的获得,这两者或把人与动物做类比,或把人脑想象成计算机。而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
是知识的建构,才开始真正意义上把人脑作为人脑本身来看待。而我们认为学习是基于社会对话的知识建构,是大脑的社会建构活动。
信息时代将使更多的人成为视觉形象的设计者和解读者,甚至直接参与视像文化的创造。信息技术和影像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找到了传达个体内容的更好工具,并拓展了人们的表征方式,也由此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影像创造的热情。
应对这一时代变化的要求,以培养所有儿童的视觉审美素养为任务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应重新思考其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
根据上述新的知识观、学习观与课程观,教学方法和原则应该是: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构建学习共同体,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1、基于建构主义的美术课程观
根据信息社会对视觉审美素养的要求,根据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学习的一般理论,我们主张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应通过自主的与合作的艺术创作活动和鉴赏活动,开发学生内在的艺术创作冲动和创作能力,提升其视觉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应该通过具体真实的任务或问题情境来呈现美术学习内容,使学习者从这种真实的任务和问题情境中产生美术创作的冲动和对美术创作方式(包括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探究动力;设计美术课程时,必须根据学生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来不断提供有关的信息、材料、工具和方法,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课程内容要珍视并善于运用学生对于生活的独特体验和独特经验,使其能凭借于此来进行视觉形象的创造;美术课程的设计还必须考虑与其他学科以及与校内外所有活动的结合,使学生获得艺术创作所必需的社会生活经验和跨学科知识,并使其有机会将其美术知识和技能活用于真实的场景中。
2、基于建构主义的美术教学原则
(1)通过设计一项需要进行美术创作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内在创作欲。其中包含一系列连
续的、不断上升的学习活动。
(2)使学生围绕任务确定各自的创作内容、创作方式。在过程中,产生对美术表现方式、
表现技能等的学习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课题。
(3)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表现方式和工具,选择符合主题的最合适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
(4)提供机会使学生不断评价自己的作品、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提高美术创作中的思维
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5)采用个别创作和小组创作、个体评价和集体评价等多种学习形式,拓展审美的视点和
思维,发展“复眼式观察”能力。
(6)提供各种形式的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解决创作中的问
题。特别是要让学生接触并参与专家的创作过程,使其产生提高创作技能以靠近专家水平的内在需要。
(7)给予完成并发表每一阶段作品的机会,使其获得艺术创作的成功感,诱发其进一步的
创作欲和学习欲。
3、基于建构主义的美术学习评价原则和方式
通常,评价学生的美术课学习的好坏主要是通过评价其美术课上的习作。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美术课的评价应基于以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