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挑战 新机遇 新途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没有进一步的相互贯通,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规范,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无形中增添诸多困难。
第三,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不够健全、政府对毕业生指导机构的投入不足,也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
(二)产业结构上的问题:产业结构有待调整,人力资源不能优化配置
第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孔雀东南飞”的局势。一方面,东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就业待遇,吸引了大量人才的流入。激烈竞争的后果是导致大量人才的浪费。而另一方面,在西部等落后地区,大量的岗位空缺,找不到优秀人才。
第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一二三”的结构,这种结构显然限制了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已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同等的投入条件下,占主导因素的已经不是劳动力因素了,更主要的是技术和效率,这也进一步缩减了就业岗位。
可见,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党和政府日益关注、积极努力的一项长久性工作。是关系到长治久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搞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当代社会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政策结构上的问题:就业政策有待改革,就业存在重重政策壁垒
第一,目前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享受小额贷款的政策还难以落实,还有户口、指标、社保等种种“政策壁垒”限制了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
2.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我国,由于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的限制与束缚,自主创业的思想并不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所普遍接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大学生就业观念都有所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尝试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取得成功的案例层出不穷,如果政府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出台相关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会鼓励大批有理想、有创新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也能创造一定的社会就业岗位。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54-0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章中要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新途径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稳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必须积极面对、准确把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就业难的解决对策主要有:政府拓宽就业渠道;市场调解就业结构;高校加强就业教育;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社会改善就业环境;学生转变就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应届大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改善就业环境。
(一)政府:拓宽就业渠道,多元就业方式
1.政府部门要深化改革扫除体制性障碍
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政策限制,扫除就业政策阻碍。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出台积极稳健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以改善日益复杂的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
(六)能力结构上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偏低,就业观念亟待转变
第一,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第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这些地区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二)市场:调整就业结构,优化就业格局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格局,政策上,积极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解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促进大学毕业生在各产业积极合理的实现就业。
第二,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
(五)社会结构上的问题: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劳动力人数众多造成的就业拥挤
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超过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第三,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
(四)人才结构上的问题:用人单位盲目招聘,造成就业方面的人才浪费
第一,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三)教育结构上的问题:高校教育体制束缚,缺乏相应的就业教育
第一,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第二,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流于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第三,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不够健全、政府对毕业生指导机构的投入不足,也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
(二)产业结构上的问题:产业结构有待调整,人力资源不能优化配置
第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孔雀东南飞”的局势。一方面,东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就业待遇,吸引了大量人才的流入。激烈竞争的后果是导致大量人才的浪费。而另一方面,在西部等落后地区,大量的岗位空缺,找不到优秀人才。
第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一二三”的结构,这种结构显然限制了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已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同等的投入条件下,占主导因素的已经不是劳动力因素了,更主要的是技术和效率,这也进一步缩减了就业岗位。
可见,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党和政府日益关注、积极努力的一项长久性工作。是关系到长治久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搞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当代社会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政策结构上的问题:就业政策有待改革,就业存在重重政策壁垒
第一,目前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享受小额贷款的政策还难以落实,还有户口、指标、社保等种种“政策壁垒”限制了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
2.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我国,由于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的限制与束缚,自主创业的思想并不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所普遍接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大学生就业观念都有所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尝试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取得成功的案例层出不穷,如果政府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出台相关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会鼓励大批有理想、有创新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也能创造一定的社会就业岗位。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54-0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章中要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新途径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稳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必须积极面对、准确把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就业难的解决对策主要有:政府拓宽就业渠道;市场调解就业结构;高校加强就业教育;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社会改善就业环境;学生转变就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应届大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改善就业环境。
(一)政府:拓宽就业渠道,多元就业方式
1.政府部门要深化改革扫除体制性障碍
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政策限制,扫除就业政策阻碍。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出台积极稳健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以改善日益复杂的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
(六)能力结构上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偏低,就业观念亟待转变
第一,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第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这些地区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二)市场:调整就业结构,优化就业格局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格局,政策上,积极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解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促进大学毕业生在各产业积极合理的实现就业。
第二,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
(五)社会结构上的问题: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劳动力人数众多造成的就业拥挤
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超过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第三,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
(四)人才结构上的问题:用人单位盲目招聘,造成就业方面的人才浪费
第一,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三)教育结构上的问题:高校教育体制束缚,缺乏相应的就业教育
第一,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第二,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流于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