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命运》观后感

合集下载

《国 家命运》观后感

《国 家命运》观后感

《国家命运》观后感《《国家命运》观后感》最近看了《国家命运》这部剧,心里头那真是感慨万千呐!这剧里展现的那些为了国家命运拼搏奋斗的画面,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其中有一个情节,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那是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一群科学家们为了实现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日夜奋战。

他们住的是简陋的房子,吃的是简单的饭菜,工作环境也异常恶劣。

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一种对国家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

有一位叫老陈的科学家,他本来在国外有着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但当他听到祖国的召唤,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一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他带着厚厚的眼镜,头发有点乱蓬蓬的,身上的衣服洗得都有点发白了,但他整个人却充满了干劲儿。

为了计算那些复杂的数据,老陈经常在堆满资料和图纸的桌子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

那桌子上的资料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他就在那小山中间埋头苦干。

有时候,他连饭都忘了吃,还是同事给他送来,他就一边吃一边眼睛还盯着那些数据。

有一次,外面下着瓢泼大雨,实验室的屋顶居然开始漏雨了。

雨水滴滴答答地掉在老陈的桌子上,他赶紧用一块塑料布把资料盖上,自己却被淋得湿透了。

可他根本不在意,继续算着他的数据,嘴里还念叨着:“这点雨算啥,可别耽误了咱们的大事儿!”还有一次,老陈生病了,发着高烧。

但他不肯休息,硬是要坚持工作。

同事们都劝他:“老陈啊,你这身体要紧,先休息休息吧。

”可他却说:“不行啊,时间不等人,咱们国家等着咱们的成果呢!”就这样,他一边打着点滴,一边还在思考着问题。

他们面临的困难可不止这些。

实验设备不足,他们就自己动手改造;原材料短缺,他们就到处想办法寻找替代品。

在一次关键的实验中,仪器突然出现了故障。

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老陈却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亲自排查故障。

他的手在那些复杂的线路中穿梭,脸上满是紧张和专注。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排除了故障,实验得以继续进行。

当原子弹研制成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欢呼雀跃。

2024年国家命运观后感

2024年国家命运观后感

2024年国家命运观后感2024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不仅因为它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更因为它标志着国家命运观的全面推进。

国家命运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过去的一年,国家命运观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于2024年国家命运观的一些个人观点和体会。

首先,国家命运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命运观强调的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这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

通过国家命运观,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明确自己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前进。

每个人都能够为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这种观念的普及和推广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国家命运观在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治理现代化是国家命运观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国家命运观的推广和实施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2024年,我们看到了许多新的措施和举措被采取,以推动我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的现代化。

例如,数字治理的推进、民主法治的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等等,都是国家命运观理念在实践中的体现。

这些措施使得我们的国家更加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国家命运观对于人民的福祉和幸福感的提升有着显著的影响。

国家命运观的核心是人民,无论是谁都要牢记人民是国家的主体。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措施和政策的出台,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例如,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住房保障的加强等等,都是为了让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和权益。

这些措施使得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也增强了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另外,国家命运观在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国家命运观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传统,而这一传统是我们国家的根基和灵魂。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的举办和推广,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观后感】最新国家命运观后感

【观后感】最新国家命运观后感

最新国家命运观后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忙于日常琐事,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作品。

而最近,一部名为《国家命运》的纪录片,如同一股清流,缓缓流入我的心田,让我在震撼与感动中,重新审视了我们的国家历程与民族精神。

一、开篇震撼,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记得那是一个周末的傍晚,我随意地打开了电视,一眼就被《国家命运》这部纪录片的预告所吸引。

预告片中,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历史画面,如同一幅幅壮丽的画卷,缓缓展开在我的眼前。

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却又英雄辈出的年代。

第一集开始,随着解说员低沉而有力的声音,我被带入了一个又一个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探索,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再到新时代的蓬勃发展,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如此清晰,每一个决策背后都充满了智慧与勇气。

我被这份历史的厚重感深深震撼,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

二、人物鲜活,英雄辈出彰显民族之魂《国家命运》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关于人的故事。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无数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奉献的英雄们。

他们有的名垂青史,有的默默无闻,但无一例外,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国家的脊梁。

我被邓稼先等科学家们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他们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科研,为国家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也被那些普通的工人、农民所打动,他们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支持着国家的建设,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

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民族之魂的伟大与不朽。

三、时代变迁,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交织观看《国家命运》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命运与每一个个体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每一次国家的重大决策,都会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

而每一个个体的努力与奋斗,也会汇聚成推动国家前进的强大力量。

纪录片中,我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同时,我也看到了新时代下,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国家与人民是如何携手并进,共同书写着新的篇章。

2024年电视剧《国家命运》观后感

2024年电视剧《国家命运》观后感

2024年电视剧《国家命运》观后感《国家命运》是一部于2024年播出的电视剧,该剧以当代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荣誉、悲壮、信念和责任的故事。

剧中通过展现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巨变的历程和人民奋斗的轨迹。

作为一部有着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的电视剧,我在观看之后感受到了许多。

首先,我深深被剧中人物的形象及其表演所打动。

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各具个性和特点的人物形象,他们有情有义、顽强奋斗,一次又一次地面对挫折和困难,却始终坚守信念,坚持奋斗。

他们的形象真实鲜活,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令人为之动容。

无论是一线的战士还是普通的百姓,无论是领导高层还是基层工作人员,每个人物都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奋斗的姿态。

从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人,到为保卫国家舍弃个人幸福的军人,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任务和使命,都在为国家命运做出贡献。

他们用真情实感的演绎,让我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感受到他们的坚守和奋斗。

同时,剧中的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也让人叹为观止,在每一个细节中都能看到他们的用心和情感投入,这些都让我对这部剧充满了敬意和赞美。

其次,剧中所展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问题让我深思。

《国家命运》以历史为背景,从近代开始,通过一系列真实事件的重现和剧情的延伸,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从落后挨打到崛起的道路。

剧中生动地再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痛苦与付出。

剧中还涉及到一些现实问题,如腐败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公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展现,让我反思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意识到了我们仍然需要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这些历史和现实问题的交织,让剧中的情节更加引人入胜,也让我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此外,剧中的艺术呈现和制作水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国家命运》通过精美的画面、真实的场景和细腻的剪辑技巧,展现出了豪华的视觉享受和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

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人物情感的表达,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技术和专业的素养。

国家命运

国家命运

《国家命运》观后感2013年3月,伊泰煤制油公司组织公司员工,通过电视、网络等形式,利用业余时间收看讲述我国“两弹一星”研发历程的29集大型纪实性主旋律革命史诗大片《国家命运》。

该剧主要讲述了朝鲜战争结束后,为彻底打破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核威慑,以钱学森、钱三强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克服种种困难,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和氢弹,完成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等壮举,记录了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民族奇迹。

近日,我陆陆续续看完了《国家命运》,在看每一集之前,我都会先看一下剧情介绍,再静静的看下去,看到感动之处,常常热泪盈眶。

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困难重重,连肚子都吃不饱,可是中国还是咬紧牙关,勒紧腰带,克服千险万阻,引导全国人民,发展尖端武器,全国上下齐心,豪情万丈,创造了民族奇迹,震惊了整个世界,致使国家命运蒸蒸日上。

通过收看该电视剧,我震撼很大。

在抗日战争,小米加步枪,中国人将日本人赶出国土;解放战争,共产党和国民党力量悬殊,共产党凭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将国民党赶到台湾;抗美援朝,美国不仅有比中国先进多少倍的飞机大炮坦克,而且还有威慑世界的原子弹,可是中国志愿军还是在抗美援朝中取得胜利,迫使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50、60年代,中国启动研制原子弹和氢弹计划,那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经历了给党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可是再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还是以最短的时间,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的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记得煤制油刚建厂时我已来了伊泰,那时正赶上安装设备、阀门打压、调试机泵、同事们每个人都各自的项目负责,各大车间都在紧锣密鼓的安排前期工作、为提前开车做准备。

当时张董事长给煤制油的口号就是:“成功、速度、效益”,董事长也跟随煤制油一起日日夜夜操劳,就是为了实现国内第一套煤间接液化技术从理论、再到小试、中试、再到工业规模生产一步一步变为现实的过程。

经过领导合和全体员工百折不挠,团结一心,排除千险万阻、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毅力。

国家命运观后感

国家命运观后感

国家命运观后感-读后感大全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突破
了中国科技的停滞状态,维护了国家安全,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
讹诈,让近代习惯了弓着腰的中国人们挺直了脊梁。

历史告诉我们,知识决定命运、创新才能发展、科技方能兴国。

“繁霜尽是
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无数科技工作者深耕于罗布泊那片
无人之地,流汗流血不流泪,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形埋名人。


勋已逝,但他们用一生诠释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不会被遗忘。

时光荏苒,如今的中国已非昔日可比,我们已经有了让世界
必须重视的力量和成就。

观《国家命运》后,我深刻感受到当代
青年们应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尤其是处于当下这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中,我们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国外敌对势力亡我
之心不死,依然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应当不负国家之望,补国
之不足,拓未来之渠道。

即使充满硝烟的战场已远去,但当今世
界在科技、网络、金融领域早已全面开战,先辈已在他们的战场
上树立了丰碑,我辈仍须坚定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对国际变局新
动向的追踪与把握,更要对国内治理新问题的改革与应对。

要以“干中学”的精神,面对世界,以其作为应对方式的体现与聚化,勇承“中国梦”,不断开拓进取,将这份艰苦奋斗、砥砺奋进的
精神传承下去,将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对科学的执着、奉献精神用
到工作之中,务实创新、实干为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
应有的贡献,为新的百年谋好新局,开好新篇。

1。

电视剧《国家命运》观后感精选范文

电视剧《国家命运》观后感精选范文

电视剧《国家命运》观后感精选范文大家有没有观看过电视剧国家命运,会不会写关于国家命运的观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后感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参考和借鉴。

国家命运观后感范文一一直很喜欢看那些表现过去艰苦岁月时期的历史剧,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总是能点燃我们生活的热情,激人向上。

《国家命运》这部剧真实再现了国家在一穷二白的时候突破重重困难研制“两弹一星”。

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生活上,他们面临的困难常人无法想象。

以钱学森、钱三强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他们以国家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以事业的成功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甘愿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其事迹感天动地,永载史册。

最令我感动的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是由于国家处于困哪时期,那些处于科研攻关一线的技术人员吃不饱独自,甚至昏倒在工作现场。

邓稼先看着大家饿着肚子计算,连夜跑回家中找食物。

为了大家,他不得不拿走女儿的生日礼物--一盒饼干,给战友吃。

此时我已无法忍住我的眼泪。

第二点是这个困哪的年代,我党的各级领导能与全国人民一起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保证了全国人民的团结,所以尽管生活上困难无以言说,但知识分子的科研热情并未受到影响。

在第九集有这样一个故事:周恩来特地把王淦水、郭永怀、彭桓武等科学家请到家里吃饭,眼看着一桌饭菜被他们吃的盘干碗净,周恩来的泪水忍不住滚落下来。

他自语说:“这桌上连盘肉菜都没有,我周恩来对不起他们啊……”我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点是在第十九集中张爱萍写的战斗在戈壁滩上的几句诗: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不怕困难,不畏强梁,任凭天公多变换,哪怕风暴沙石扬,头顶烈日,明月做营帐,饥餐砂砾饭,笑谈渴饮苦水浆。

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都能以苦为乐,这也是感动我的地方。

第四点是方平、秦小阳夫妇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鞠躬尽瘁,6岁的儿子方涛因父母忙于工作不幸葬身流沙之中,尤其是秦小阳声嘶力竭的追寻儿子消失的踪迹,我的泪水和秦小阳一同崩溃决堤。

国家命运

国家命运

《国家命运》观后感-“两弹一星”精神《国家命运》这部大型纪实性主旋律革命史诗大片讲述了“两弹一星”及其信念,记录了贫困经济条件、薄弱的技术基础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60年代的科学家们们以惊人的智慧与毅力,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民族奇迹。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公开对中国进行核威胁。

敢于和世界强国美国较量,就说明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了。

毛泽东说,“中央并主席,朝鲜战争我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我们吃了大亏,亏就亏在我们的武器不如人。

只有枪杆子没有炮杆子是不行的,我们要有强大的海军空军,没有的话用枪杆子打下的政权是不稳的”。

这表明新中国的最高层清醒地意识到:要打破美国的核威胁,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毛泽东说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发展武器,否则中国人民还要挨打,比起挨饿,挨打的滋味更不好受,宁可苦一点,也要发展武器,不是罩不罩的住的问题,是长期依赖,中国的命运就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了,这是问题的关键。

周恩来说一个国家若没有强大的军事工业,就像是一个软体动物,直不起腰来,永远爬着走。

为此,1954年毛泽东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举行会谈,希望得到苏联的帮助。

赫鲁晓夫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和平利用原子能。

1955年中央下决心搞原子弹,毛主席说原子弹一定要搞,既然要搞就早搞,我们找的矿石是决定命运的,这个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也是我们祖孙后代的命运。

就这样,在那个资金缺乏、技术设备十分落后、科研条件万分简陋且没有外援支持的时代,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一批批年轻的高端科技人才,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科研环境,突破重重难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用他们的一腔爱国热血和严谨科学的态度,不仅成功地开发了“两弹一星”,而且还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毛泽东说得好: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要有点精神。

好的精神能够产生民族的凝聚力,支撑起民族的脊梁,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国家命运观后感

国家命运观后感

国家命运观后感《国家命运》这部电影是一部展现中国70年发展和变革史的纪录片,以十八个故事串联起中国的命运,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及其人民所经历的反抗、探索和不屈的勇气。

这部电影内容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从解放初期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稳坐于世界高位。

每个故事紧密联系,构成了一张庞大的历史画卷。

它凭借简单的语言、直观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电影中的第一个故事讲述了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极艰难的情况下靠着各种不断尝试的勇气建立了新中国。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让我看到了奋斗过程中的中国人民创造出的不同寻常的经济奇迹。

第三个故事是改革开放背景下,一个民营企业家将所有积蓄投入新建的镀锡厂,不怕风险和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为当时的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影片给我带来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中国历经70年的发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到成为世界上的强国,这其中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和奉献可以用言语来形容吗?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建设一个强大国家的路上所奋斗的种种历程。

这其中有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但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从迈向现代化的第一步开始,中国的历史在悄悄地改变。

电影的镜头与特效相结合,引人入胜。

影片中的画面,尤其是简短而强烈的解说文字,紧扣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让我看到了许多过往中国的历史和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成功之路。

在总统出席70周年庆典活动时,70辆新型跨国货币运输车形成了“70”字样,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音乐也很好吻合了画面的内容,感人肺腑,令人回味无穷,深深地植根于我心底。

观看《国家命运》让我对国家的历史和现代化建设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感觉到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影片中不断提到的“中国梦”,它不仅仅属于一个个人,更属于广大中国人民。

电影的最后,特别感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人们,这样的话语感人至深。

国家命运感后感

国家命运感后感

《国家命运》观后感近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看完了讲述我国“两弹一星”研发历程的29集大型纪实性主旋律革命史诗大片《国家命运》,感触很多,收获很大。

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不世的功勋,让我们不禁为这些“两弹一星”功臣们感慨万千,肃然起敬。

探究功勋的背后,不难发现都源于他们都有一种强力的改变国家命运的信仰,是信仰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朝鲜战争结束后,为彻底打破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核威慑核讹诈,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以钱学森、钱三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两弹一星”科学家克服种种困难,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和氢弹,完成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等壮举,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民族奇迹。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正处于创业的艰苦时期,白手起家,百业待兴,困难重重。

为了改变国家科技落后的局面,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和“两弹一星”科学家们咬紧牙关,勒紧腰带,克服千险万阻,发展尖端武器。

他们迎难而上,团结一心,豪情万丈,创造了民族奇迹,震惊了整个世界,使国家命运蒸蒸日上。

是什么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神话?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强信念,是中华儿女排除千险万阻、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毅力,是炎黄子孙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

我们中国人经常讲,人定胜天。

只要我们有着执著的信仰、坚定地信念,不管条件再艰苦、环境再恶劣,都会直面苦难,迎难而上,直至取得成功。

一是缺仪器设备。

按照当时的条件,研发“两弹一星”的条件是根本不具备的。

剧中有一个场景,任新民用自制仪器对导弹进行通电测试,苏联科学家施尼亚金见状大怒,当场摔坏仪器。

可当时这自制的仪器还是跑遍了北京市科研单位才借到的。

一个国家,一台像样的通电测试仪器都没有,贫穷的状况可见一斑。

但是他们只能千方百计想办法,绞尽脑汁破难关,自己动手研制改进测试仪器,二是缺科技人才,对于“两弹”工程来说,最大的难题还不是钱,而是缺乏科技人才。

《国家命运》观后感范文

《国家命运》观后感范文

Word文档仅供参考Word文档仅供参考《国家命运》观后感范文一、电视剧把我们又带回了五六十年代。

别容易啊。

二、这个年代,对于红与专的激烈讨论,如今看看,的确是特别的脱离实际。

放下科学研究,去一天到晚的讨论,实在是一批吃空头政治饭的人的无聊之举。

还有那可怕的阶级出身--社会关系--海外关系纠缠别休,无聊的阶级分析,形而上学,妨碍了一系列两弹一星的科学研究。

气得钞票学森对聂总说:把有海外关系--出身不行的人从科研岗位上调走;那么,我也有海外关系,是别是把我也调走?别理解科学研究的延续性,把政治学习压倒两弹一星的研究,如今看的的确确是一种形而上学、教条主义。

压在知识分子头上的一座大山。

幸亏在周总理、聂总的拨乱反正之后,保证了科学研究。

极左思潮,阶级出身的唯心论,当时的确是乌烟瘴气。

三、因为生产救灾,经济困难,我们的两弹一星队伍,在饥荒的事情下,依然坚持把任务完成了,了别起啊。

我们的科学家了别起!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了别起!四、六十年代初,美国曾经进行了军事演习,打算以原子弹轰炸中国四天,然后出动陆军占据中国各个大都市。

中苏关系也是一塌糊涂,中国是处于危机之中。

中国搞出来两弹一星,为此后的国家安全,奠定了基础。

五、只是,演员的选型有别尽中意的地点:例如陈老板是我们大伙儿都特别熟悉的,但是,扮演陈老板的选型却与陈老板本人的形象,相差太远,或者说,全然别像;还有钞票学森,也是我们大伙儿都特别熟悉的形象,选型的演员却也是相差太远。

毛泽东的选型,这一次比较像。

值得确信。

唐国强别像,演了那么多,都别像。

希翼将来在要紧演员的选型上面,应该注意。

国家命运观后感

国家命运观后感

国家命运观后感《国家命运》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这部影片旨在呈现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人民的斗争历程,人民在不同阶段的付出和奋斗,以及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和变革。

从演员到制作人员,整部电影都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团队联合创作的产物,让观众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加珍视和追求未来。

影片开始时,通过真实新闻画面展示了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让人们感到震撼和感动。

接下来,通过场景和台词来显著地表现当时中国的背景。

在此时,人们的生活相当艰难,因为国家面临着种种困难。

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毛泽东背后的人民群众,他们有信心和希望,而这自然也使得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时代在召唤,67瓶红海在前进”,这是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情景展现,这种强烈的感觉能够震撼人心。

影片中的画面和音乐是非常重要的元素,通过它们能够更好地传达故事的主旨和感情。

在电影中,每一个画面都是非常细致的,扎实的拍摄手法,真实的演员表演,能够完美地呈现出当时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这让人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那个时代气息。

在一些重要的画面中,慷慨激昂的音乐与画面相配,使得情感直接极其强烈地传递到观众心中。

总之,在这个电影中,画面、音乐和台词的表现是非常优秀的。

电影最重要的内容是给观众留下深刻和动人的感受,我深感被电影所触动。

这部影片勾动了我的思想和情感,使我想到自己是中国人民群众一员,对于国家的发展、对于党和人民的奋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观影完毕之后,我深感自己对国家的命运有更多的起伏和感悟。

同时也意识到,作为一个慎思、勤学、乐观向上的中国人,我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像我们前辈一样发扬自己的优点和传统,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

总之,《国家命运》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深刻思想内涵的电影,他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更是时代与人民的感人故事。

作为观众应该认真严谨地看待这个影片,并在其中领悟和感悟我们的那个时代,感受人们的奋斗和付出,最后总结出一些专业的学习和启发方面的探讨,以期真正学到些东西。

国家命运观后感

国家命运观后感

国家命运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国家命运》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历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在观影之后,我不禁陷入对国家命运的深思。

电影以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

从国家成立之初的辉煌景象到衰落与衰退,再到崛起和新生,电影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了国家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

首先,电影中通过讲述国家的兴盛和衰退,表达了一个国家内部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冲突。

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力量如何协调与发展。

电影中通过展示不同政治派系的争斗、经济发展的起伏以及文化变革的冲突,揭示了国家命运的内在机制。

其次,电影中对国家命运的描绘也表达了一种历史的观点。

电影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不可逆转性。

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是历史长河中一系列事件与决策的结果,这些事件和决策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与机遇。

电影通过讲述历史事件的展开与结果,展现了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和必然性。

再次,电影中通过表现国家命运与个体命运的关系,引人深思。

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每个个体的命运息息相关。

国家的命运是由千千万万个个体的选择和决策所塑造的。

电影通过展示不同人物在国家命运中的角色扮演和影响力,凸显了每个人对国家命运的贡献和重要性。

同时,电影也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我们有责任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

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命运负起责任,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中,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家的命运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关注和参与的事情。

通过观看《国家命运》,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命运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过程。

它受到众多力量的影响和塑造,不仅仅是命运的抉择,更是每个人的选择和努力。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或许无法左右国家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我想说,观看《国家命运》是我对国家命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国家命运读后感范本

国家命运读后感范本

国家命运读后感范本《国家命运》是张国焘同志于1961年开始撰写,1973年完成的一部巨著。

全书共十卷五十一篇,约三十万字,是一部以史为鉴的政治论著。

阅读完《国家命运》,让我深受震撼和教益。

这部作品是作者镇定、深思熟虑的智慧结晶,不仅是一部理论宝库,也是一部历史典籍。

张国焘同志以历史为基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中国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国家命运的起伏沉浮。

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全景式地剖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全书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融合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众多学科的思想和方法,颇具学术性和知识性。

阅读《国家命运》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首先,张国焘同志对历史的剖析非常准确,用历史上的大事件和人物来说明问题,使得理论更加具体生动。

他指出,国家的命运取决于社会制度和统治阶级的性质,只有社会制度和统治阶级的改革才能真正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

这个观点让我触动很大,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发展和改革才是国家命运的关键。

历史上的失败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不及时改革,不主动改变旧有的统治模式和制度,国家就会走向衰败,注定失败。

其次,我从《国家命运》中看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张国焘同志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发现了社会发展的一些普遍规律。

他指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会经历繁荣、衰落、复兴的循环。

这种循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即使一个国家经历了衰败,也并非终结,只要找到正确的道路,调整好国家的发展方向,就有可能复兴,实现国家的繁荣。

最后,我从《国家命运》中读到了深入思考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张国焘同志在书中反复强调了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的重要性,他要求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

他提出,不主观臆断,不追随流行观点,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辨别真假的能力。

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了科学的重要性,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要坚持真理,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国家命运观后感

国家命运观后感

国家命运观后感引言国家命运观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国家的目标、发展方向和价值观等多个层面。

如何理解国家命运观,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是每个国家及其领导层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也应当对国家命运观有所了解,并为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谈论我对国家命运观的理解和感悟。

起源和意义国家命运观是指一个国家对自身未来发展所持的态度和信念。

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一个指导国家行动的重要准则。

国家命运观的形成通常与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

一个国家的命运观决定了它的行为方式、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等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具体来说,国家命运观通常包括国家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和战略选择等。

发展目标指的是国家希望在未来实现的具体发展目标,例如经济繁荣、科技创新、人民福祉等。

价值观则是国家对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重要的共识,例如民主、平等、法治等。

战略选择则是根据国家的内外环境和资源条件,制定出适合国家自身情况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国家命运观的重要性国家命运观的形成和实施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国家命运观可以为国家提供发展的指导方向。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国家需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和愿景,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国家命运观可以帮助国家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这些目标。

其次,国家命运观有助于国家凝聚人心和团结力量。

国家命运观代表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利益,它可以团结全国人民,形成共同的努力目标,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个有着明确国家命运观的国家,在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能够迅速形成统一战线,达成共识并采取有效的行动。

最后,国家命运观为国家的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家的外交政策需要与其命运观相一致,以保证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利益和地位。

只有通过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国家命运观,国家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话语权,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

《国家命运》观后感

《国家命运》观后感

《国家命运》观后感《国家命运》观后感1近期花了半个月时间守候在电视机旁,几乎无一遗漏地看完了由CCTV播出的29节电视连续剧《国家命运》,深为居中那些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怕艰险、勇于创新、忘我工作的人们所震撼!剧中所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解放初期,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不时受到美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在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和图纸的情况下,以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程开甲、王淦昌等为代表的一批“海归”知识分子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首创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终相继成功研制试验了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简称“两弹一星”),给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一记响亮的耳光,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很难想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时连肚子都填不饱,如果不是为了国家命运,如果没有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如果不是举全国之力托起科学大旗,如果不是钱三强等科学家向中央推荐、从全国调集各类所需专家,如果不是周恩来、聂荣臻等老帅顶住文革的压力,如果没有广大的部队官兵那样一股劲、一股气……我们能在那样的条件下,用那么快的速度创造出“两弹一星”的奇迹来吗?由此可见,信仰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两弹一星”不是哪一个的功劳,中国没有原子弹之父,也没有氢弹之父,因为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她属于参加研制和试验团队的每一个人。

所谓历史的真实,不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安排好了的,全是人的努力、奋斗、牺牲。

“历史的必然通过大量的历史的偶然去实现”。

(恩格斯语)让我们记住那段艰难而又辉煌、逆转国家命运的光辉岁月,弘扬先辈的无私奉献精神、献身精神和执着的科学精神。

可以预见,只要我们继续弘扬当年“两弹一星”的精神,在中共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能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势,励精图治,奋勇拼搏,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全面实现。

《国家命运》观后感2一、电视剧把我们又带回了五六十年代。

对国家命运的观后感

对国家命运的观后感

对国家命运的观后感引言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们时常会思考国家的命运与发展。

国家的命运不仅与政策和经济发展有关,还与民众的觉醒与行动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国家命运进行思考和观后感的表达。

一、国家的命运与政治形势国家的命运与政治形势是密不可分的。

政治形势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国家的走向和未来发展。

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在政治形势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到现在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政治形势的改变。

二、国家的命运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国家命运的重要方面。

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不仅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也关系着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曾经的农村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这些都是国家命运好转的体现。

三、国家的命运与教育水平教育是国家发展和命运的基石。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了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们国家多年来一直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普及了基础教育,还加大了高等教育和科研力度。

这些努力一方面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国家的命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国家的命运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国家命运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个国家在环保方面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民众的生活质量。

我国近年来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尤其在乡村环境整治和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为国家的命运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

五、国家的命运与公民觉醒国家的命运也与公民的觉醒与行动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其公民是否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

我国近年来提倡全民参与,倡导公民的积极行动,这些行动不仅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让人民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结论回顾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到现在在世界舞台上屹立不倒,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政治形势的改变、经济的稳定发展、教育水平的提升、环保工作的加强以及公民觉醒与行动的积极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命运》观后感——回忆我参与的航天事业阿思奇央视播出的《国家命运》和之前播出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等记述“两弹一星”事业发展历程的电视剧,给年轻的一代新鲜的精神食粮,给老一代“两弹一星”功臣情谊绵长的回忆,而带给我们这些听说过、看到过、跟着这一壮举成长的一代人,又是万分的激动。

而我,不仅仅是第三类人中的一员,还是为我国运载火箭和核打击战略出过绵薄之力的一个,看了这样的传统教育电视剧,自然别有一番回想和体会。

孩提时代的“卫星”梦。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那时,自己还只有10岁,因那年父亲随胡耀邦同志到苏联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因此对苏联的新成就倍感鼓舞,那时我们学校举行了庆祝活动,感到十分振奋和自豪。

但对“卫星”概念最深刻的,是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运动,到处各条战线都在创造新的指标,谓之“放卫星”,以至于以后的国庆、五一的游行队伍中,都有“卫星”的模型彩车,所以我们这样的小学生知道了——那就是“卫星”!1959年,我上了初中,我们的学校原名“奋斗中学”,是傅作义将军创办的,教师的水平较高,学校组织了航模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制作飞机模型,我就是校航模组的成员。

在课余时间里,我们初中学生用桐木板制作弹射飞机模型,我还利用边角料做了四片三角形的稳定翼,粘在一只头部削尖的火箭杆的尾部,再刷上银粉,做成了一个火箭的模型。

我还把家里的空牙膏袋收集起来,在炉子上熔化了,浇铸在用砖刻出来的模子上,铸造出米格飞机的毛坯,再用锉和刀打磨成线条优美的模型。

并且那时我做模型,已经把机翼的后掠角加大了,因为我觉得要飞得快,机翼就得向后撇——尽管那时我还不懂空气动力学。

我做的这些航模虽然很简单,但它寄托了我的航天理想。

航模小组的高中学生制做装了发动机的飞机模型,用蓖麻油做燃料,打火后牵引航模飞到几十米高,在全国都是先进的,于是出席了全国教育群英会,国家奖励给学校初级一架弹射滑翔机和一个跳伞塔,我们小组的成员轮流驾驶滑翔机,其余同学就拉起两根10米长的橡皮筋向前拽,等皮筋绷紧了,飞机后边扳卡棍的人一松手,飞机就向前冲了。

因为把握不好操纵杆,飞得不是高就是低,没等适应,其他同学的拥上来抢座位,所以我最多飞过几次,高度也不过5、6米。

跳伞塔是用很粗的树干接起来的,上边一个三角架,可以把降落伞打开后吊上去,跳伞员要坐上吊带,被拉到28米高的塔顶,再按口令脱钩降落下来。

我因有恐高症,一直没有敢坐那伞衣。

青年时代的航天理想。

1963年,我们学校到北京东郊的双桥公社支农收稻子,那片稻田的尽头,有一个很大的射电天线,那时我国还没有发射运载火箭和卫星,要这个射电天线干什么,我们不理解,当时估计是接收宇宙射线,进行天体物理研究。

那个时代,军事工业和高技术研究的保密十分严格,关于我国进行核试验和运载火箭研究的事一点消息都没有。

1964年10月的一天,同学们都在上晚自习,忽然听到院子里乱哄哄的,我就出门制止(当时我是高三的班长,还是校民兵连长),可听说是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我高兴的对大家说:“不上自习了,上街庆祝去呀!”出校门到西长安街也就100多米,我们跑到大街上,去抢《人民日报号外》,蹦着、跳着喊口号,那个兴奋劲一辈子都忘不了。

那时候,我们只知道钱学森是从美国回来的大科学家,对于那一代科学家的具体分工并不清楚,听物理老师说,要把火箭发射到大气层外,要克服地球引力,火箭必须达到第二宇宙速度。

当时,班里物理学的最好的同学罗昭骥就开始读《相对论》了,我那时也参加了北京市的数学小组和航空小组,订阅了刚创刊的《航空知识》,做完了波波夫的《趣味数学》、《趣味物理》两本习题集,还能参照《航空知识》的飞机照片画三面图。

当我把画在1号图纸上的“轰5”的三面图送给航空小组主讲老师、北京航空学院的鲍教授看时,他说很好,鼓励我报考北航。

从大跃进时期起,学校的学生便经常参加社会实践了,对于大城市的中学生,有许多接触工业的机会,加上看报纸、杂志,对工业的门类和科学技术的门类有一点认识。

当时我是本着热爱国防事业的心情,来关注我军的装备水平的,班上也有一批男生对飞机、舰船、火炮感兴趣,经常议论。

尤其是我担任了校民兵连长,经常到西城区兵役局开会,还接受了集中训练。

我步枪打得准,就是那时在西便门的太平湖射击场接受“郭兴福训练法”军训练出来的。

当时世界出现了亚非拉新兴运动,首先是古巴,接着是越南,都爆发了抗美战争。

我那时代表西城区的青年学生到古巴大使馆、越南大使馆递交声援信。

那时的我,心思早跑到越南丛林里去了,觉得与其上大学,还不如直接当兵上前线和“老美”干一仗痛快。

我和同学关庆德一商量,就跑到西城区兵役局报名,体检的时候查出我有红、绿色弱,不符合参军条件,而老关身体全部合格,参军分配到海军航校当了潜艇水兵。

为了弥补从军不成的遗憾,我把高考志愿表上全部都填了军事和军工院校,结果被国防科委所属太原机械学院兵器制造专业录取。

其实,我最喜欢的兵器设计专业。

自小,我就与机关大院的警卫连混熟了,那些警卫员对首长的子弟很热心,教我们使用手枪,教枪械的分解和组装。

那时的警卫员都是“一长一短”,长的三八式步枪,短的是驳壳枪或手枪。

那时我常玩的就是勃朗宁。

上了中学,遇到不爱学的生物、历史课,我就在书皮上画各种兵器,从手枪到步枪、冲锋枪到坦克、军舰,画满了就在作业本上画,乐此不疲。

那时兵器杂志很少,许多东西都在保密范围内,我主要是在电影、连环画上扑捉兵器的影子,试图对兵器有更多的了解。

高考的各所军工院校专业繁多,自己一时也弄不明白,除了受色盲的限制不能报考的无线电、化工等专业,我都想报,也没考虑自己的程度和院校的等级,只是在哈军工、哈工大、北航、京工、西工大、西军电、太机、南炮等学校填了各色志愿。

尽管考的不理想,总算可以正规学习兵器制造专业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老关也考上工商管理学院,但他还是依然选择了参军,可谓“投笔从戎”,也算实践了那个时代许多青年的志向。

太原机械学院是一个常规兵器学府,只有四个系和十几个专业。

其中,一系是特种装备设计与制造系,有火炮、枪械、子弹、炮弹设计与制造几个专业,当时制式火炮主要是120榴弹炮、85加农炮、100高、57高和舰炮、37高等,枪械主要是65式自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

这些专业属于绝密级,要政治条件最好的学生。

二系是特种制造装备设计与制造系,即生产兵器的专用机床的制造专业,又分冷加工和热处理等专业,属于机密级。

三系是自动控制系,有无线电通讯、指挥仪和雷达设计与制造专业。

四系是特种化工系,有火药、炸药设计与制造专业。

除了运载装备(如履带车、轮式车、舰船、飞行器),其它军队需要的兵器几乎都学。

我们学院的毕业生分布也很广,有到国防科委所属的军队研究所的,也有到五机部所属的研究所的,更多的是到五机部和其他军工部所属的工厂的。

分到航天领域的很少,记得1966年我院学生会主席就分到九泉火箭发射基地,让我羡慕不已。

遗憾的是,我们入学还不到一年,就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学校的秩序全乱了,除了间歇的自学,大部分时间也都参加了派性活动,专业知识所会甚少。

大学毕业时,还因内蒙搞的“内人党”冤案,把父母都打成了“新内人党”,等于是反革命了,加上军代表支持“太机四野”,扣下我一个人待分配。

半年后,我被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被下放到山西阳高县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永远地脱离了军工系统。

在劳动锻炼中,来到阳高县的100多个大学生中,有许多是来自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所学的专业有工程物理、工程化学,也就是火箭、原子能专业,这些专业和我们比较接近,而且更艰深,他们成为我再学习的好伙伴。

从闲谈中,从他们的教科书中,我学了许多新东西,甚至还有法律、气象、水利、土建方面的知识。

可惜的是,因为那时对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茫然不知,很多时光消耗在打扑克、下棋上了,浪费了自学的机会,特备是力学、数学和外语没补上,严重地制约了同学们日后的发展。

将系统工程运用于国防建设。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成为一个新领域,需要有数学基础的研究人员。

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调到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的。

当时山西省要做国家重点能源重化工基地整体规划,这个规划的新意是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学美国的经济计量学,把规划中的各种要素按经济关系编制成数学模型,再运用多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用计算出来的参数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

我们编制的模型是国内第一个宏观经济数学模型,效果不错,也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对各地区和全国运用经济数学模型做规划和预测很有基础作用。

与此同时,航天科技的泰山北斗钱学森教授也提出“三论”,即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全国兴起了研究、掌握、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的热潮。

由于“三论”是现代科学的基础性理论,能适用于各个领域,因此最先掌握“三论”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很快就把它运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国家科委童大林、中国社科院乌家培、张守一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王慧炯、李泊奚、民主人士冯之俊、清华大学赵纯均、航天部710所的宋健、李广元、于景元都出了许多系统工程的成果,一时间,不懂“系统”就别讲话,言必称“系统”成为学术界的时尚。

我的数量经济工作把“三论”都用上了,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和政策信息,是编制模型的基础,许多数据有历史遗留的不准确和个别异常,需要进行甄别和调整,使得参数尽可能贴近真实数值;模型的结构要有逻辑关系,反映经济实践的行为模式,就必须达到系统性,成为完整的体系;规划应该是可调控的,因此必须符合控制论,建立调控机制。

由于我在农村、工厂、工业局都工作过,对这些经济关系和经济管理方式比较熟悉,所编制的模型基本过关,成功率较高,建模进度较快,很得恩师张守一教授的器重。

后来,在我进入国家统计局后,我又把钱老的“三论”应用到统计科学研究中,形成了把“统计信息论、统计系统论、统计控制论”作为统计学科的基础理论加以研究和建树的观点。

1983年,为研究国家税制改革,编制了《财政模型》,这个模型在投资、固定资产形成、生产、效益、税收、财政收入、国家投资和企业投资各环节形成的循环关系基础上编制了模型,能计算出企业所得额,再用税率作为外生变量进行变动调节,从1%的税率逐次增加到100%的税率,看哪个税率下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结果得出的是36%的税率下企业投资能力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这个结果报送国家税务总局后,经国务院会议研究采纳,1984年在全国试行。

1985年,考虑到大型国营企业的要求,又人为地降低了3个百分点,以33%的税率一直使用到2005年,在20年的时间里,国家财政收入由1600亿元增加到31650亿元,20年翻了近20倍。

可见用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的作用有多大。

由于共同从事经济数学模型工作,我与航天部的专家有了较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我还派自己的学生到710所参与课题研究,学习他们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