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原理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自我实现预言机制看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

尔效应)

a)托马斯“情境定义”、默顿“自我实现的预言”原理表明,人们不只对情境

的客观方面有反应,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情境所具有的意义也有反应,所以,一旦我们赋予情境某种意义,我们随后的行为以及这一行为的结果将受这种

意义的影响。这也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特征,而对于人类未涉足的自然界,则

不具有这种特征。例如,无论你是怎么虔诚地期望或者坚信太阳是围绕地球

转动的,而现实永远也不会因你的期望而发生变化。

b)默顿认为,这种现象不但发生在个体身上,也在社会或公众身上发生。个人

“自我实现预言”的例子,如人们所熟知的考试焦虑症,一个有焦虑症的学

生如果相信自己注定要考砸时,他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忧虑担心,而不是

用于学习,结果其考试很糟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最初荒谬的期望变成了

一种非常肯定的结果;社会或公众型的自我实现预言,指的是个体间或集体

间互动所导致的预言,例如关于银行破产的谣言,会使更多人从银行提走存

款,结果就真的破产;敌对国家的领导人如果相信他们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

免的,那么,在这一信念的促动下,他们会逐渐变得不和,并且总是为对方

的“进攻”行动和自己一方的“防御”行动担心,因此双方进行军备竞赛,有关战争的预言最终会变成实际的战争。对种族、民族、阶级、宗教的偏见

和歧视,都因自我预言而存在。夸大会导致极端主观主义。

2.迪尔凯姆的自杀类型及理论(试分析现代社会的自杀现象)

利他性自杀:1989年,4个年龄在6~16岁之间的韩国小姐妹,喝下灭鼠药试图自杀。其中三个大一点的姐妹活了下来,最小的一个死亡。年龄最大的姐姐的话,为这一看似无意义的行动提供了令人吃惊的社会学洞察。他们的家庭非常贫困——其父亲以每月约362美元的薪水养活一家人。姑娘对政府机构人员说,姐妹们商议好自杀是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以留出钱让三岁的弟弟接受教育。在韩国传统文化中,女孩在家庭中不如男孩重要。四个姐妹自杀并不是她们沮丧或难以应付困难,而是她们感觉到有义务为了家庭的男性继承人的成功而牺牲自己的福利。

3.用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如功能主义、冲突论、符号互动论)分析相关社会现象。

(一)功能论

1.基本假设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均对社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发挥一定的功能

社会秩序来源于社会各部分(结构)之间功能上的耦合

用社会现象对于整个社会体系的顺畅运行所产生的功能来论证此现象的存在与合法性。

2.分析方法:帕森斯结构-功能分析()

结构:各种社会因素(包括物质、行为、角色、人员、群体、组织等)结成相对的模式。

3.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

显功能/潜功能

正功能/负功能

4..对功能论的批判

意识形态上的保守主义

逻辑上的目的论和循环论证

功能分析仅仅依据事物的功能解释其存在,难以分析事物的产生,没有从宏观社会水平移至微观行动的水平,必须要有行动分析范式才能做到这一点。

(二)冲突论

1.基本假设

社会是不均衡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冲突的;

社会秩序来源于一个部分对另一部分的强制,或相互之间的妥协。

2.思想渊源: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

3.当代冲突论

达伦多夫(Dahrendorf,Ralf 1929~?)

针对西方社会学中一度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片面强调共识、秩序和均衡的倾向,达伦多夫指出,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现实中的变迁、冲突和强制方面,走出和谐与均衡的“乌托邦”,建立冲突的社会分析模式。他认为,权威的不平等分布是社会冲突的根源。制度化的权威和权力结构必然导致系统的社会冲突。和谐和秩序只是局部和暂时的,强制和冲突则是普遍和持久的。社会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权力和抵制的辩证法则是历史的推动力。

刘易斯.科塞:冲突功能论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冲突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性

女性主义社会学

4.对冲突论的反思

过于关注社会竞争和冲突,对社会共通、共享的一面关注不足,不善于关注社会现实中较有秩序、比较稳定和争议较少的方面。

(三)互动论

1.基本假设:

社会秩序是人类互动的产物,没有人的互动就没有社会

使用符号是人类互动的本质特征

2.理论演变

芝加哥学派的影响(乔治.米德)

布鲁默

当代社会互动论

3.互动论的不足

社会互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结构中发生的,但互动论对宏观社会结构关注不够,忽视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稳定和社会变迁的过程,其实这些都有力地影响着社会互动和个人的经历。

三者的关系

功能论和冲突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但都是结构主义的观点;

互动论是一种微观社会学的观点,是一种行动主义的观点;

三种观点的互补性

举例:不同理论视角对于体育运动的分析和解释

其他例子:不同视角对于婚姻家庭、社会分层、校园生活的分析、体育现象

3.文化的特征 67页

1. 文化的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 文化具有复合性;

3. 文化具有象征性(符号性);

4. 文化具有传递性;

5. 文化具有变迁性。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发明与发现

4. 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76页

文化中心主义

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中心主义常常敌视和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文化相对主义

每一个社会或文化对什么是真、善、美以及有效都有自己的观点,文化之间无所谓谁更好或更坏,只是存在不同而已。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否认了文化的普遍性

文化相对论对联合国国际人权宣言的反对:认为宣言是将西方中心论强加给世界其他国家。

5.如何看待文化之间的冲突 PPT 03 74页

6.“文化堕距”(Cultural Lag 文化滞后)

文化的各部分在发生变迁时,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断裂、失衡与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各个部分发生变化的速度是不一致的,一般情况下,具体的事物(物质文化、科学技术)会比抽象的事物(非物质文化、观念、制度)发展得更快,因为这些抽象层面的理念、制度、政策往往是适应具体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抽象事物落后于具体事物发展的情况就被称作“文化堕距”。

文化变迁的次序:物质文化——制度——风俗、民德——价值观念。

7.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独立于个体之外且对个体构成实实在在的限制。(G·齐美尔、迪尔凯姆)

社会唯名论:只有个体才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只是一个概念,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F·H·吉丁斯、G·塔德)

8.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在劳动分工较低的传统文化中,社会成员在情感、信仰上具有高度同质性。社会是个几无分化的同质体,其成员之间的团结为机械团结。

有机团结: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承担了原先由共同的集体意识所承担的角色。

9.自致地位与先赋地位

a.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通过个人努力而取得的社会地位,如教育和职业等,我们可以进行一定的控制,通过个人努力可以起到部分作用,如使自己成为大学生、艺术家、律师、罪犯或宗教信徒等。

b.先赋地位是个人不能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变的,不管我们的先天差异或个人能力如何,包括性别、年龄、种族等。

先赋地位是一种规定性地位,决定于所属阶级、阶层、家庭、亲属关系、毕业学校、所交流的圈子以及所拥有的财产等社会从类的依附性。

10.社会学一般从那些角度考察社会?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和职业结构等。

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社会学对于微观社会的考察侧重于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差异与特性。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从社会关系的水平和层次上看,社会系统可以区分为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

个人关系,是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常常是不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