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模拟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模拟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
一、压轴题
1.如图,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 ,若用AB 表示A,B 两点的距离,AC 表示A ,C 两点的距离,且BC = 2 AB ,点A 、点C 对应的数分别是a 、c ,且| a - 20 | + | c +10 |= 0 .
(1)若点P,Q 分别从A,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 2 个单位长度/秒、5个单位长度/ 秒,则运动了多少秒时,Q 到B 的距离与P 到B 的距离相等?
(2)若点P ,Q 仍然以(1)中的速度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2 秒后,动点R 从A点出发向左运动,点R 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点M 为线段PR 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点R运动了x 秒时恰好满足MN +AQ = 25,请直接写出x的值.
2.如图1,已知面积为12的长方形ABCD,一边AB在数轴上。
点A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点P运动时间为t(t>0)秒.
(1)长方形的边AD长为单位长度;
(2)当三角形ADP面积为3时,求P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多少;
(3)如图2,若动点Q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与P
点出发时间相同。
那么当三角形BDQ,三角形BPC两者面积之差为1
2
时,直接写出运动时
间t 的值.
3.借助一副三角板,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
(1)如图1,∠AOC=度.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多少度?
(2)如图2,∠1的度数比∠2度数的3倍还多30°,求∠2的度数;
(3)利用图3,反向延长射线OA到M,OE平分∠BOM,OF平分∠COM,请按题意补全图(3),并求出∠EOF的度数.
4.问题: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探究:要研究上面的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进而找到一般性规律.
探究一:将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二等分,连接各边中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如图①,连接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点,从上往下看:
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共有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一共有1个.
探究二:将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三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如图②,连接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三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共有个;边长为
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探究三:将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四等分(图③),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
结论: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
应用:将一个边长为25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25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
5.已知多项式3x 6﹣2x 2﹣4的常数项为a ,次数为b .
(1)设a 与b 分别对应数轴上的点A 、点B ,请直接写出a = ,b = ,并在数轴上确定点A 、点B 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点P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 向B 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
①若PA ﹣PB =6,求t 的值,并写出此时点P 所表示的数;
②若点P 从点A 出发,到达点B 后再以相同的速度返回点A ,在返回过程中,求当OP =3时,t 为何值?
6.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个点对应的数分别是a 、b 、c ,且满足|a +24|+|b +10|+(c -10)2=0;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
(1)求a 、b 、c 的值;
(2)若点P 到A 点距离是到B 点距离的2倍,求点P 的对应的数;
(3)当点P 运动到B 点时,点Q 从A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 点运动,Q 点到达C 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 ,在点Q 开始运动后第几秒时,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请说明理由.
7.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
(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
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
8.已知线段30AB cm =
(1)如图1,点P 沿线段AB 自点A 向点B 以2/cm s 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 沿线段点B 向点A 以3/cm s 的速度运动,几秒钟后,P Q 、两点相遇?
(2)如图1,几秒后,点P Q 、两点相距10cm ?
(3)如图2,4AO cm =,2PO cm =,当点P 在AB 的上方,且060=∠POB 时,点P 绕着点O 以30度/秒的速度在圆周上逆时针旋转一周停止,同时点Q 沿直线BA 自B 点向A 点运动,假若点P Q 、两点能相遇,求点Q 的运动速度.
9.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数学中应用极为广泛. 观察下列按照一定规律堆砌的钢管的横截面图:
用含n 的式子表示第n 个图的钢管总数.
(分析思路)
图形规律中暗含数字规律,我们可以采用分步的方法,从图形排列中找规律;把图形看成几个部分的组合,并保持结构,找到每一部分对应的数字规律,进而找到整个图形对应的数字规律.
如:要解决上面问题,我们不妨先从特例入手: (统一用S 表示钢管总数)
(解决问题)
(1)如图,如果把每个图形按照它的行来分割观察,你发现了这些钢管的堆砌规律了吗?像n=1、n=2的情形那样,在所给横线上,请用数学算式表达你发现的规律.
S=1+2 S=2+3+4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其实,对同一个图形,我们的分析眼光可以是不同的.请你像(1)那样保持结构的、对每一个所给图形添加分割线,提供与(1)不同的分割方式;并在所给横线上,请用数学算式表达你发现的规律:
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用含n的式子列式,并计算第n个图的钢管总数.
10.在数轴上,图中点A表示-36,点B表示44,动点P、Q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动点P、Q的运动速度比之是3∶2(速度单位:1个单位长度/秒).12秒后,动点P到达原点O,动点Q到达点C,设运动的时间为t(t>0)秒.
(1)求OC的长;
(2)经过t秒钟,P、Q两点之间相距5个单位长度,求t的值;
(3)若动点P到达B点后,以原速度立即返回,当P点运动至原点时,动点Q是否到达A点,若到达,求提前到达了多少时间,若未能到达,说明理由.
11.已知:A、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过O点作射线OC,使∠AOC:∠BOC=1: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
(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2的位置,使得ON落在射线OB 上,此时三角板旋转的角度为度;
(
2)继续将图2中的三角板绕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3的位置,使得ON 在∠AOC 的内部.试探究∠AOM 与∠NOC 之间满足什么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将图
1中的三角板绕点O 按5°每秒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当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OM 所在直线恰好平分∠BOC 时,时间t 的值为 (直接写结果).
12.如图,在数轴上从左往右依次有四个点,,,A B C D ,其中点,,A B C 表示的数分别是0,3,10,且2CD AB =.
(1)点D 表示的数是 ;(直接写出结果)
(2)线段A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是t (秒),当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时.
①求t 的值;
②线段AB 上是否存在一点P ,满足3BD PA PC -=?若存在,求出点P 表示的数x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3.如图,数轴上有A 、B 、C 三个点,它们表示的数分别是25-、10-、10.
(1)填空:AB = ,BC = ;
(2)现有动点M 、N 都从A 点出发,点M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当点M 移动到B 点时,点N 才从A 点出发,并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求点N 移动多少时间,点N 追上点M ?
(3)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7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试探索:BC -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请说明理由.
14.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 我们知道,(0)0(0)(0)x x x x x x >⎧⎪==⎨⎪-<⎩
,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例如
化简式子|1||2|x x ++-时,可令10x +=和20x -=,分别求得1x =-,2x =(称1-、2分别为|1|x +与|2|x -的零点值).在有理数范围内,零点值1x =-和2x =可将全体有理数不重复且不遗漏地分成如下三种情况:
(1)1x <-;(2)1-≤2x <;(3)x ≥2.从而化简代数式|1||2|x x ++-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1)当1x <-时,原式()()1221x x x =-+--=-+;
(2)当1
-
≤2x <时,原式()()123x x =+--=;
(3)当x ≥2时,原式()()1221x x x =++-=-
综上所述:原式21(1)3(12)21(2)x x x x x -+<-⎧⎪=-≤<⎨⎪-≥⎩
通过以上阅读,请你类比解决以下问题:
(1)填空:|2|x +与|4|x -的零点值分别为 ;
(2)化简式子324x x -++.
15.如图,已知线段AB=12cm ,点C 为AB 上的一个动点,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
(1)若AC=4cm ,求DE 的长;
(2)试利用“字母代替数”的方法,说明不论AC 取何值(不超过12cm ),DE 的长不变; (3)知识迁移:如图②,已知∠AOB=α,过点O 画射线OC ,使∠AOB:∠BOC=3:1若OD 、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试探究∠DOE 与∠AOB 的数量关系.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压轴题
1.(1)
107秒或10秒;(2)1413或11413
. 【解析】
【分析】 (1)由绝对值的非负性可求出a ,c 的值,设点B 对应的数为b ,结合BC = 2 AB ,求出b 的值,当运动时间为t 秒时,分别表示出点P 、点Q 对应的数,根据“Q 到B 的距离与P 到B 的距离相等”列方程求解即可;
(2)当点R 运动了x 秒时,分别表示出点P 、点Q 、点R 对应的数为,得出AQ 的长,
由中点的定义表示出点M 、点N 对应的数,求出MN 的长.根据MN +AQ =25列方程,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
【详解】
(1)∵|a -20|+|c +10|=0,
∴a -20=0,c +10=0,
∴a =20,c =﹣10.
设点B 对应的数为b .
∵BC =2AB ,∴b ﹣(﹣10)=2(20﹣b ).
解得:b =10.
当运动时间为t 秒时,点P 对应的数为20+2t ,点Q 对应的数为﹣10+5t .
∵Q 到B 的距离与P 到B 的距离相等, ∴|﹣10+5t ﹣10|=|20+2t ﹣10|,
即5t ﹣20=10+2t 或20﹣5t =10+2t ,
解得:t =10或t =
107. 答:运动了107
秒或10秒时,Q 到B 的距离与P 到B 的距离相等.
(2)当点R 运动了x 秒时,点P 对应的数为20+2(x +2)=2x +24,点Q 对应的数为﹣10+5(x +2)=5x ,点R 对应的数为20﹣x ,∴AQ =|5x ﹣20|.
∵点M 为线段PR 的中点,点N 为线段RQ 的中点,
∴点M 对应的数为
224202x x ++-=442x +, 点N 对应的数为
2052x x -+=2x +10, ∴MN =|442
x +﹣(2x +10)|=|12﹣1.5x |. ∵MN +AQ =25,∴|12﹣1.5x |+|5x ﹣20|=25.
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0<x <4时,12﹣1.5x +20﹣5x =25,
解得:x =1413
; 当4≤x ≤8时,12﹣1.5x +5x ﹣20=25,
解得:x =667
>8,不合题意,舍去; 当x >8时,1.5x ﹣12+5x ﹣20=25, 解得:x 31141=
.
综上所述:x 的值为
1413或11413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绝对值的非负性以及两点间的距离,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2.(1)4;(2)-3.5或-0.5;(3)t 的值为
1116、1316、138或118. 【解析】
【分析】
(1)先求出AB 的长,由长方形ABCD 的面积为12,即可求出AD 的长;
(2)由三角形ADP 面积为3,求出AP 的长,然后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点P 在点A 的左边;②点P 在点A 的右边.
(3) 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Q 在B 的左边,则BQ = 3-3t .由|S △BDQ -S △BPC |=
12,解方程即可;②若Q 在B 的右边,则BQ = 3t -3.由|S △BDQ -S △BPC |=
12,解方程即可. 【详解】
(1)AB =1-(-2)=3.
∵长方形ABCD 的面积为12,∴AB ×AD =12,∴AD =12÷3=4.
故答案为:4.
(2)三角形ADP 面积为:
12AP •AD =12AP ×4=3, 解得:AP =1.5,
点P 在点A 的左边:-2-1.5=-3.5,P 点在数轴上表示-3.5;
点P 在点A 的右边:-2+1.5=-0.5,P 点在数轴上表示-0.5.
综上所述:P 点在数轴上表示-3.5或-0.5.
(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Q 在B 的左边,则BQ =AB -AQ =3-3t .
S △BDQ =12BQ •AD =1(33)42t -⨯=66t -,S △BPC =12BP •AD =142
t ⨯=2t , 1(66)22
t t --=,680.5t -=±,解得:t =1316或1116; ②若Q 在B 的右边,则BQ =AQ -AB =3t -3.
S △BDQ =12BQ •AD =1(33)42t -⨯=66t -,S △BPC =12BP •AD =142
t ⨯=2t , 1(66)22
t t --=,460.5t -=±,解得:t =138或118. 综上所述:t 的值为
1116、1316、138或118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3.(1)75°,150°;(2)15°;(3)15°.
【解析】
【分析】
(1)根据三角板的特殊性角的度数,求出∠AOC即可,把∠AOC、∠BOC、∠AOB相加即可求出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
(2)依题意设∠2=x,列等式,解方程求出即可;
(3)依据题意求出∠BOM,∠COM,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MOE,∠MOF,即可求出∠EOF.
【详解】
解:(1)∵∠BOC=30°,∠AOB=45°,
∴∠AOC=75°,
∴∠AOC+∠BOC+∠AOB=150°;
答: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150°;
故答案为:75;
(2)设∠2=x,则∠1=3x+30°,
∵∠1+∠2=90°,
∴x+3x+30°=90°,
∴x=15°,
∴∠2=15°,
答:∠2的度数是15°;
(3)如图所示,∵∠BOM=180°﹣45°=135°,∠COM=180°﹣15°=165°,
∵OE为∠BOM的平分线,OF为∠COM的平分线,
∴∠MOF=1
2
∠COM=82.5°,∠MOE=
1
2
∠MOB=67.5°,
∴∠EOF=∠MOF﹣∠MOE=15°.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板各角的度数、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列方程解方程在几何中的应用,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4.探究三:16,6;结论:n²,;应用:625,300.
【解析】
【分析】
探究三:模仿探究一、二即可解决问题;
结论:由探究一、二、三可得: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应用:根据结论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探究三:
如图3,连接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四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共有
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个.
结论:
连接边长为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第层有个,共有
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应用:
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625(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个).
故答案为探究三:16,6;结论:n², ;应用:625,300.
【点睛】
本题考查规律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模仿例题解决问题.
5.(1)﹣4,6;(2)①4;②1319
,
22
或
【解析】
【分析】
(1)根据多项式的常数项与次数的定义分别求出a,b的值,然后在数轴上表示即可;(2)①根据PA﹣PB=6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的值,进而得到点P所表示的数;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3时,分两种情况:(Ⅰ)P在原点右边;(Ⅱ)P在原点左边.分别求出点P运动的路程,再除以速度即可.
【详解】
(1)∵多项式3x6﹣2x2﹣4的常数项为a,次数为b,
∴a=﹣4,b=6.
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4,6;
(2)①∵PA=2t,AB=6﹣(﹣4)=10,
∴PB=AB﹣PA=10﹣2t.
∵PA﹣PB=6,
∴2t﹣(10﹣2t)=6,解得t=4,
此时点P所表示的数为﹣4+2t=﹣4+2×4=4;
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3时,分两种情况:
(Ⅰ)如果P在原点右边,那么AB+BP=10+(6﹣3)=13,t=13
2
;
(Ⅱ)如果P在原点左边,那么AB+BP=10+(6+3)=19,t=19
2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路程、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应用,数轴以及多项式的有关定义,理解题意利用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
6.(1) a=-24,b=-10,c=10;(2) 点P的对应的数是-44
3
或4;(3) 当Q点开始运动后第6、
21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绝对值和偶次幂具有非负性可得a+24=0,b+10=0,c-10=0,解可得a、b、c的值;
(2)分两种情况讨论可求点P的对应的数;
(3)分类讨论:当P点在Q点的右侧,且Q点还没追上P点时;当P在Q点左侧时,且Q点追上P点后;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左侧时;当Q点到达C点后,当P 点在Q点右侧时,根据两点间的距离是8,可得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答案.
【详解】
(1)∵|a+24|+|b+10|+(c-10)2=0,
∴a+24=0,b+10=0,c-10=0,
解得:a=-24,b=-10,c=10;
(2)-10-(-24)=14,
①点P在AB之间,AP=14×
2
21
=
28
3
,
-24+28
3
=-
44
3
,
点P的对应的数是-44
3
;
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AP=14×2=28,-24+28=4,
点P的对应的数是4;
(3)∵AB=14,BC=20,AC=34,
∴t P =20÷1=20(s ),即点P 运动时间0≤t ≤20,
点Q 到点C 的时间t 1=34÷2=17(s ),点C 回到终点A 时间t 2=68÷2=34(s ), 当P 点在Q 点的右侧,且Q 点还没追上P 点时,2t +8=14+t ,解得t =6; 当P 在Q 点左侧时,且Q 点追上P 点后,2t -8=14+t ,解得t =22>17(舍去); 当Q 点到达C 点后,当P 点在Q 点左侧时,14+t +8+2t -34=34,t =
46
3
<17(舍去); 当Q 点到达C 点后,当P 点在Q 点右侧时,14+t -8+2t -34=34,解得t =
62
3
>20(舍去), 当点P 到达终点C 时,点Q 到达点D ,点Q 继续行驶(t -20)s 后与点P 的距离为8,此时2(t -20)+(2×20-34)=8, 解得t =21;
综上所述:当Q 点开始运动后第6、21秒时,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掌握非负数的性质,再结合数轴解决问题. 7.(1)41°;(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AOC AOB ∠∠=,1
2
AOE AOD ∠∠=,进而可得∠COE=
()1
2
AOB AOD ∠∠-,即可得答案;(2)分别讨论OA 在∠BOD 内部和外部的情况,根据求得结果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1)∵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 ∴12AOC AOB ∠∠=
,1
2
AOE AOD ∠∠=, ∴COE AOC AOE ∠∠∠=- =11
22
AOB AOD ∠∠- =
()1
2AOB AOD ∠∠- =1
2BOD ∠ =01822⨯ =41°
(2)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如图,当OA 在BOD ∠内部,
∵射线OC 平分AOB ∠、 射线OE 平分AOD ∠,
∴11
O ,22
AOC A B AOE AOD ∠∠∠∠=
=, ∴COE AOC AOE β∠∠∠==+
=
11
22AOB AOD ∠∠+ =()1
2AOB AOD ∠∠+ =12
α
如图,当OA 在BOD ∠外部,
∵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
∴11
,22
AOC AOB AOE AOD ∠∠∠∠==, ∴COE AOC AOE β∠∠∠==+
=11
22
AOB AOD ∠∠=+ =()1
2
AOB AOD ∠∠+ =
()
01
3602BOD ∠- =()
13602
α- =0
11802
α-
∴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点睛】
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8.(1)6秒钟;(2)4秒钟或8秒钟;(3)点Q 的速度为7/cm s 或2.4/cm s . 【解析】 【分析】
(1)设经过ts 后,点P Q 、相遇,根据题意可得方程2330t t +=,解方程即可求得t 值;(2)设经过xs ,P Q 、两点相距10cm ,分相遇前相距10cm 和相遇后相距10cm 两种情况求解即可;(3)由题意可知点P Q 、只能在直线AB 上相遇,由此求得点Q 的速度即可. 【详解】
解:(1)设经过ts 后,点P Q 、相遇. 依题意,有2330t t +=, 解得:6t =.
答:经过6秒钟后,点P Q 、相遇;
(2)设经过xs ,P Q 、两点相距10cm ,由题意得
231030x x ++=或231030x x +-=, 解得:4x =或8x =.
答:经过4秒钟或8秒钟后,P Q 、两点相距10cm ;
(3)点P Q 、只能在直线AB 上相遇, 则点P 旋转到直线AB 上的时间为:
()120430s =或()120180
1030
s +=, 设点Q 的速度为/ycm s ,则有4302y =-, 解得:7y =; 或10306y =-, 解得 2.4y =,
答:点Q 的速度为7/cm s 或2.4/cm s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综合应用解决第(2)(3)问都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注意不要漏解.
9.(1)3456;45678
S S
=+++=++++ ;(2) 方法不唯一,见解析;(3)方法不唯一,见解析
【解析】
【分析】
先找出前几项的钢管数,在推出第n项的钢管数.
【详解】
(1)3456;45678
S S
=+++=++++
(2)方法不唯一,例如:
12
S=+1233
S=+++123444
S=+++++12345555
S=+++++++(3)方法不唯一,例如:
()()
12 (2)
S n n n n
=++++++
()()
()()
=.....12.....
1
11
2
n n n n
n n n n
+++++++
=+++
()
3
1
2
n n
=+
【点睛】
此题主要考察代数式的规律探索及求和,需要仔细分析找到规律.
10.(1)20;(2)t=15s或17s (3)
4
3
s.
【解析】
【分析】
(1)设P、Q速度分别为3m、2m,根据12秒后,动点P到达原点O列方程,求出P、Q 的速度,由此即可得到结论.
(2)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A、B在相遇前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②当A、B在相遇后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列方程,求解即可.
(3)算出P运动到B再到原点时,所用的时间,再算出Q从B到A所需的时间,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1)设P、Q速度分别为3m、2m,根据题意得:12×3m=36,解得:m=1,∴P、Q速度分别为3、2,∴BC=12×2=24,∴OC=OB-BC=44-24=20.
(2)当A、B在相遇前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3t+2t+5=44+36,5t=75,∴t=15(s);
当A、B在相遇后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3t+2t-5=44+36,5t=85,∴t=17(s).综上所述:t=15s或17s.
(3)P运动到原点时,t=364444
3
++
=
124
3
s,此时QB=2×
124
3
=
248
3
>44+38=80,∴Q
点已到达A点,∴Q点已到达A点的时间为:364480
40
22
+
==(s),故提前的时间
为:124
3
-40=
4
3
(s).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以及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11.(1)90°;(2)30°;(3)12秒或48秒.
【解析】
【分析】
(1)依据图形可知旋转角=∠NOB,从而可得到问题的答案;
(2)先求得∠AOC的度数,然后依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得到∠NOC=60°-
∠AON,∠AOM=90°-∠AON,然后求得∠AOM与∠NOC的差即可;
(3)可分为当OM为∠BOC的平分线和当OM的反向延长为∠BOC的平分线两种情况,然后再求得旋转的角度,最后,依据旋转的时间=旋转的角度÷旋转的速度求解即可.
【详解】
(1)由旋转的定义可知:旋转角=∠NOB=90°.
故答案为:90°
(2)∠AOM﹣∠NOC=30°.
理由:∵∠AOC:∠BOC=1:2,∠AOC+∠BOC=180°,
∴∠AOC=60°.
∴∠NOC=60°﹣∠AON.
∵∠NOM=90°,
∴∠AOM=90°﹣∠AON,
∴∠AOM﹣∠NOC=(90°﹣∠AON)﹣(60°﹣∠AON)=30°.
(3)如图1所示:当OM为∠BOC的平分线时,
∵OM为∠BOC的平分线,
∴∠BOM=∠BOC=60°,
∴t =60°÷5°=12秒.
如图2所示:当OM 的反向延长为∠BOC 的平分线时,
∵ON 为为∠BOC 的平分线, ∴∠BON =60°.
∴旋转的角度=60°+180°=240°. ∴t =240°÷5°=48秒. 故答案为:12秒或48秒.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的综合应用,解答本题主要应用了旋转的定义、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角的和差计算,求得三角板旋转的角度是解题的关键. 12.(1)16;(2)①t 的值为3或143秒;②存在,P 表示的数为31
4
. 【解析】 【分析】
(1)由数轴可知,AB=3,则CD=6,所以D 表示的数为16,
(2)①当运动时间是t 秒时,在运动过程中,B 点表示的数为3+2t,A 点表示的数为2t, C 点表示的数为10-t ,D 点表示的数为16-t ,分情况讨论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解答即可;②分情况讨论当t=3秒, t=14
3
秒时,满足3BD PA PC -=的点P , 注意P 为线段AB 上的点对x 的值的限制. 【详解】 (1)16
(2)①在运动过程中,B 点表示的数为3+2t,A 点表示的数为2t,C 点表示的数为10-t ,D 点表示的数为16-t.
当BC =2,点B 在点C 的右边时, 由题意得:32-10-2BC t t =+=(), 解得:t =3,
当AD=2,点A 在点D 的左边时, 由题意得:16--22AD t t ==, 解得:t =
143
. 综上,t 的值为3或143
秒 ②存在,理由如下:
当t=3时,A 点表示的数为6,B 点表示的数为9,C 点表示的数为7,D 点表示的数为13. 则13-94-6|-7|BD PA x PC x ====,,,
-3BD PA PC =, ()4--6|-7|x x ∴=,
解得:314x =或112
, 又
P 点在线段AB 上,则69x ≤≤ 314x ∴=.
当143t =时,A 点表示的数为
283,B 点表示的数为373,C 点表示的数为16
3,D 点表示的数为343
. 则37343816-1-|-|3333
BD PA x PC x =
===,,, -3BD PA PC =,
∴ 2816
1--
|-|33
x x ⎛⎫= ⎪⎝⎭, 解得:7912x =或
17
6
, 又
283733x ≤≤, x ∴无解
综上,P 表示的数为31
4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解题的关键是:(1)由路程=速度×时间结合运动方向找出运动t 秒时点A 、B 、C 、D 所表示的数,(2)根据3BD PA PC -=列出关于t 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13.(1) AB =15,BC =20;(2) 点N 移动15秒时,点N 追上点M;(3) BC -AB 的值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数轴上点的位置求出AB 与BC 的长即可,
(2)不变,理由为:经过t 秒后,A 、B 、C 三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24-t ,-10+3t ,10+7t ,表示出BC ,AB ,求出BC-AB 即可做出判断,
(3)经过t 秒后,表示P 、Q 两点所对应的数,根据题意列出关于t 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t 的值,分三种情况考虑,分别求出满足题意t 的值即可. 【详解】
解:(1)AB=15,BC=20,
(2)设点N移动x秒时,点N追上点M,由题意得:
15
32
2
x x
⎛⎫
=+
⎪
⎝⎭
,
解得15
x=,
答:点N移动15秒时,点N追上点M.
(3)设运动时间是y秒,那么运动后A、B、C三点表示的数分别是
25y
--、103y
-+、107y
+,
∴BC()()
107103204
y y y
=+--+=+,AB()()
10325154
y y y
=-+---=+,
∴BC-AB()()
2041545
y y
=+-+=,
∴BC-AB的值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整式的加减,数轴,以及两点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行程问题中等量关系和数轴上点,
14.(1) 2
x=-和4
x= ;(2)
35(4)
11(43)
35(3)
x x
x x
x x
--<-
⎧
⎪
+-≤<
⎨
⎪+≥
⎩
【解析】
【分析】
(1)令x+2=0和x-4=0,求出x的值即可得出|x+2|和|x-4|的零点值,
(2)零点值x=3和x=-4可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x<-4、-4≤x<3和x≥3.分该三种情况找出324
x x
-++的值即可.
【详解】
解:(1)2
x=-和4
x=,
(2)由30
x-=得3,
x=由40
x+=得4
x=-,
①当4
x<-时,原式()()
32435
x x x
=---+=--,
②当4
-≤3
x<时,原式()()
32411
x x x
=--++=+,
③当x≥3时,原式()()
32435
x x x
=-++=+,
综上所述:原式
()
35(4)
11(43)
353
x x
x x
x x
⎧--<-
⎪
=+-≤<
⎨
⎪+≥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化简方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绝对值化简方法.
15.(1)DE=6;(2) DE=2a ,理由见解析;(3)∠DOE=12
∠AOB ,理由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由AC=4cm ,AB=12cm ,即可推出BC=8cm ,然后根据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即可推出AD=DC=2cm ,BE=EC=4cm ,即可推出DE 的长度,
(2)设AC=acm ,然后通过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即可推出DE=
12(AC+BC )=12AB=2
a cm ,即可推出结论, (3)分两种情况,OC 在∠AOB 内部和外部结果都是∠DOE=
12∠AOB 试题解析:
(1))∵AB=12cm ,
∴AC=4cm ,
∴BC=8cm ,
∵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
∴CD=2cm ,CE=4cm ,
∴DE=6cm;
(2) 设AC=acm ,
∵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
∴DE=CD+CE=12(AC+BC )=12
AB=6cm , ∴不论AC 取何值(不超过12cm ),DE 的长不变;
(3)①当OC 在∠AOB 内部时,如图所示:
∵OM 平分∠AOC,ON 平分∠BOC,
∴∠NOC=
12 ∠BOC,∠COM=12
∠COA. ∵∠CON+∠COM=∠MON, ∴∠MON=12(∠BOC+∠AOC)=12
α; ②当OC 在∠AOB 外部时,如图所示:
∵OM平分∠AOC,ON平分∠BOC,
∴∠MOC=1
2
(∠AOB+∠BOC),∠CON=
1
2
∠BOC.
∵∠MON+∠CON=∠MOC,
∴∠MON=∠MOC-∠CON=1
2
(AOB+∠BOC)-
1
2
∠BOC=
1
2
∠AOB=
1
2
α.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角平分线和线段的中点的性质,关键在于认真的进行计算,熟练运用相关的性质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