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第一章上
中外教育简史(中国)

四、墨子教育思想
1、论教育作用
“染丝说”:以染丝为例,说明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 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 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2、论教育目的和内容
教育目的:主张培养“贤士”(又称“兼士”),具体标准是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造成官学衰落的直接原因: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
重教育;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3、动乱阶段,战争 频繁。 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后期,最直接的原因是学术 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私学的首创者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孔子时代的一批教育家,
而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孔子创办私学 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学术平民化、知识普及化的开端。 私学始于春秋盛于战国,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 道、法四家私学。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学术下移与士阶层崛起
学术文化开始挣脱官守的藩篱,向民间扩
散。而士阶层在这次学术扩散中起到了桥梁 和急先锋的作用。
在士的构成中,没落贵族子弟与庶民上升的士
是最基本的两大类。
二、官学的衰落与私学初兴
春秋战国之际,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反映在教
育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在官府”的教育正 走向衰落,新的教育组织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儒家私学到了战国时期开始走向分化,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 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儒、墨两家在战国时并称为“显学”。 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的解脱,在 教育上主张培养“真人”、“至人”,即一 种无功、无名、无情的完全自由的人物。 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的差别: 1、社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建立在土地国 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的阶 级基础之上;私学则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 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农、工、商 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之上。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重点、难点: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及教育的阶级性一、教育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观点:1、生物起源论: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页持同样的观点。
认为教育现象可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
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是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2、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录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3、劳动起源说:苏联前教育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而提出。
其论据是:第一,原始人教育的需要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相互协调的需要。
第二,人类的劳动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1、教育性质——儿童公有。
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
受教育权人人平等。
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3、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古代埃及的学校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即在古王国末期产生了学校。
当时的学校有以下类型:1、宫廷学校:设在宫廷里,专供王子获高级官吏子弟就学,以培养奴隶主国家的高级文武官吏为主要任务,是古埃及最早出现也是最高一级的学校。
2、寺庙学校:设在寺庙里,寺庙的僧职也是该校教师。
既培养一般官吏也我皇帝培养修建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
3、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也可在露天。
是比较初级和启蒙性的学校。
上述学校均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严酷体罚。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古印度的教育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密切在一起的。
(一)婆罗门的教育1、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中外教育史_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

(二)古代教育
是学校教育从萌芽、产生到缓慢发展的阶段。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三)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 早期的学校
一、古代埃及 公元前2500年左右产生了学校,有以下几种 类型: 宫廷学校 对象——王子或高级官吏子弟 目的——培养高级文武官吏
◆
寺庙学校 培养一般官吏、僧职人员,为统治阶级服务 的人员。收取高昂的学费。
第一章 从非形式化教育向 形式化教育的转变
第一节 关于远古时期的非形式化教育
一、关于教育 什么是教育? 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 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谁进行教育? 怎么进行教育? 教了什么? 教谁? 教育者、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受教育者
二、关于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礼: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 范和各种礼节。 乐:包括乐器、诗歌、舞蹈等。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车马 书:识字、习字 数:一般计算能力
第四节 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斯巴达人口:农业贵族(斯巴达人)、半自由、无 充分权利的居民(皮里阿西人)、奴隶(希洛人) 教育目的:培养爱国勇敢的武士 7-18岁男童进入国家公育机关,接受军事体育训练, 内容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 标枪。此外还有赛球和作战游戏。 18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20岁成为武士开始服役; 30岁成为正式公民
女子也接受体育和军事教育, 目的有二:生育健壮的儿童;战争发生、男 子出征时,负责看守城市。 斯巴达教育特点:1、国家重视教育,对教育 进行严密的组织;2、注重军事体育;3、 国家注意妇女教育
二、雅典的教育:和谐
沸腾的政治生活、相当高的经济水平、东方各国的频 繁往来和高度的文化发展——雅典教育改变了它以 前本质上的军事性质,公民的生活和文化成为主导。 目的:为统治阶级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 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人才(政治家和商人)。 男童7岁后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接受德、智、美 的教育。13、14岁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等。 18岁入伍为士官生。
中外教育简史第一章

(一)学校的萌芽
1、传说中的中国学校 ① 明堂——宗教祠堂 祭祀的场所 ② 成均之学——习乐的地方 ③ 虞庠之学——社会教化 ④ 序——习箭的地方 ⑤ 校——养马之地——练兵之地
(一)学校的萌芽
2、夏朝的学校教育 P13 ⑴文教政策——“以射造士” ①“为政尚武”“以射造士”。 ②以宗教为统帅的礼乐教育政策。 ③养老、敬老的孝道教育政策。 ⑵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实行分等级建校设学,基本建立了大学(贵族)和 小学(平民)的学校教育体系。
(三)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概况
4、学校教育 P164 ①宫廷学校 ②僧侣学校 ③文士学校
④古儒学校
(三)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概况
5、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特点 P166 ① 人类的教育以东方国家为先 ②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③ 十分重视道德教育 ④ 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 ⑤ 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⑥ 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多样,家庭教育占较大的 比重 ⑦ 尊师重道是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优良传统
三、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的萌芽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 (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
第一章 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
一、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一)教育起源的几种假说 P157
1、劳动起源说——是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命题 的延伸。 2、生物起源说 ——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流变。 3、儿童模仿说(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提出 4、需要起源说 5、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提出 6、其他种说法
导言——课程性质、相关学科和研究对象
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
了解中外从古至今各主要历史阶段教育发展概况及 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相互关系;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ppt

三、远古至西周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时期教育
1.教育的源起
劳动工具的制造 ——人 ——社会 ——教育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
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约5万年前——5千年前) 劳动生产教育 生活习俗教育 艺术宗教教育 军事体格教育
重崇尚鬼神的礼乐教育和军事教育
三、西周的教育
1.教育领域的等级制度
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
2.大学的“六艺”教育
六艺:礼、乐、书、数、射、御
3.学校设置
大学、小学——国学 校、序、庠、塾——乡学
西周学校系统可参见下表:
四、春秋战国及秦的教育
一、春秋的教育
1.官学衰落
1)贵族对教育的漠视 2)周王的权势衰微 3)战争连绵不绝
氏族举行祭祀典礼所必需的。可见学校由社会公共活动和 宣教场所演进而来。
第二种是“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yu)舜时代的学 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养老是氏族社会在生产有 剩余产品后的必然举措。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 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 养老于米仓自然便
利,不过老人也不是白吃闲饭的,他们要将自己丰富的阅 历、经验和技能,对下一代进行传授。“庠”后来成为学 校的名称之一,可见学校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 验和知识演进而来。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教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社 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俱来,自从人猿揖别, 便有了教育。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 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通过生产劳动,把这样 那样的社会物质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便 是人类最初的教育形态。语言不仅有利于人类 协调地生活,也有利于向下一代传授知识与技 能,这些传授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 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第一章上

曹占东 主编
中国原始教育
❖ 第一节 中国原始教育概况
❖ 一、教育的产生 ❖ 思考:教育何时产生 ,为什么? ❖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 因为要生产,所以要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生产劳动教育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提库纳族部落少女成年仪式第一个步 骤是剪头发。旁边还有很多族人在吹
❖ 在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在小学以书数为 重点。而射御的学习,除了传授和培养有关 的知识、技能之外,还着重与礼乐之教相配 合。
四、封建官学制度的兴起、发展
❖ (一)宋元明清时代官学的特点
1.加强了对地方教育的管理, 建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
❖ 2. 特点
❖ 一是尊师重道,给教师以很高的政治地位和 优厚的生活待遇。
课间休息
下篇
外国教育史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教育观点
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龄按每七年为一阶段划分为 三个时期从出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7~14岁 为第二个时期;14~21岁为第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相当于学龄前幼儿教育阶段, 这一时期应该顺应自然,以儿童身体的 发育成长为主。
古罗马的教育
❖ 古罗马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王政、共 和、
❖ 1909年出版《蒙台梭利方法》 ❖ 教师称为“指导员”。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引儿童的
心里活动和他们身体发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
内容和方法: 肌肉训练、感官训练、实际生活练习、初步知识教育
现代西方主要教育思想家
马卡连柯
现代西方主要教育思想家
现代西方主要 教育思想家
杜威
现代西方主要教育思想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 科举自隋朝产生后, 经过唐代的发展,宋 元明清的演变,逐渐 完备和定型化,直到 1905年被废除,在中 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 年,对我国封建社会 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要点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远古教育的起源: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教育特点主要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学校的产生: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即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
4、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西周的学校大体可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有庠、序、校、塾。
西周奴隶制官学的课程内容,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前期尚武;后期重文。
大学与小学也有所不同:大学主要是学习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小学主要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
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所以,西周初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
5、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在我国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奴隶根本没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深藏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之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
这些官吏,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
奴隶社会这种宫廷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况,就是后人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
6.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学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学校教育只能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私学兴起: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在奴隶制官学衰废的情况下,当时兴起了一种崭新的办学形式,即私学。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一、问题:斯巴达、雅典教育的异同?雅典教育繁荣的原因及历史启示?1.斯巴达、雅典教育的异同?答: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两个最强大最具代表性的城邦国。
其教育各具特色,对古希腊以及近代欧美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比较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对认识古希腊以及近代欧美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拟对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作以比较,以期达到深刻认识、相互借鉴之目的。
一、斯巴达教育概述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南端。
这个地方海运不便,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地利,但是土地肥沃,有发展农业的良好基础,因而斯巴达逐渐成为诸城邦中最大的农业奴隶制国家。
斯巴达人是多利安人的一支,本属外来民族,征服了当地居民之后,便实行残酷、严格的军事化管理。
在斯巴达的境内,居民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斯巴达人。
他们属于统治者,是正式公民,人口不到3万。
第二等级是希洛人。
他们是被征服的奴隶,属于被统治阶级,人口大约有25万之多。
第三等级是庇里阿西人。
他们居住在边境,有人身自由,但无政治权利,属于自由民。
这三个等级的人,不能交换地位,属于什么等级的人,永远就属于什么等级,不能改变。
为数不多的斯巴达人要统治那么多的奴隶和自由民,不得不实行全民皆兵的责任军事化管理,不得不进行军事化的训练。
这就决定了斯巴达的教育性质属于农民加军人的教育。
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需要,斯巴达人高度重视教育,建立了以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为目的的教育制度。
这种教育不重视人的智慧的培养,十分重视军事训练,他们把培养忠于祖国、勇敢善战、对奴隶残暴的军人作为教育目标。
教育由国家控制,家庭几乎不承担教育任务。
孩子出生后,由部落的长老检查身体状况。
身体健康的孩子就留下来,由父母抱回家抚养,体弱病残的孩子就被扔到山谷里。
在家庭教育中,由父母和保姆负责,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健康成长。
7岁到18岁的男孩被送到国家建设的军事教育场所,过兵营生活。
在这10年中,他们要接受严格、单调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政治道德灌输,严酷的身心磨练,以求形成勇敢、坚韧、顺从和爱国的品德,成为勇敢、坚韧的爱国战士。
中外教育简史识记(专插本书籍)1-5章

上编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1)中国原始教育的社会性P5:1.原始教育不具有阶级性2.原始社会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3.原始社会的教育水平极端低下。
(2)原始教育的主要内容(原始教育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1.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2.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二)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西周官学系统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有大小学两级,内容以六艺为纲,大学以礼乐射御为重点,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学在官府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的学校教育的过渡。
辟雍:西周天子大学的统称,又称太学庠(xiang):为虞舜之学,古籍所记载的虞舜之学就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学校”名称。
虞舜之学:虞舜时代便有“庠”这种教育机构。
“庠”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序P7:夏朝学校。
军事教育是夏序的重要教育内容。
重戎尚武是夏朝教育主要特点。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六艺: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即礼、乐、射、御、书、数。
又有“大艺”、“小艺”之分。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
六艺内容P11: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即礼、乐、射、御、书、数。
又有“大艺”、“小艺”之分。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的重要课程,乐是综合艺术课,射御是军事训练课,书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指文字,数指计算,算法。
【礼】:包括世袭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和礼节。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及答案全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第一篇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章上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一、填空1.成均是出现于五帝时期的萌芽状态的学校教育;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3.我国真正意义的学校出现于商朝;4. 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 ,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由大司徒掌管;6. 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以六艺教育为主,西周的经济实施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井田制制,政治上实施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 ,教育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学在官府 ;7.稷下学宫位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是一所集讲学、着述、育才为一体的学校,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是儒家的荀子 ;8.“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9.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10.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11.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12.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13.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 ;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14.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 ,颁布行天下;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15.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14.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15.清代的官学除国子监还有宗学、觉罗学和八旗学;二、选择C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C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A 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B 5.汉代着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B 6.、“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B 7、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C 8、“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B 9、“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B 10.“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D 11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A、国子学B、觉罗学C、八旗官学D、俄罗斯馆三、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2、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3、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4、六学二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5、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6、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7、监生历事它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8、积分升斋法元代实行“积分升斋”法;元代太学分作上中下共六斋,每月考其所习,按成绩可以依次递升,升至上两斋后,只要两年未曾犯过,则允许参加“私试”;每月考试,采用积分制,一年内积满八分以上者,可升充高等生员,与举人有同等资格;9、文翁兴学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四、问答1.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2“六艺”教育的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2.简述唐朝官学管理制度P17a)行束修礼b)制定教学计划c)推行考试制度d)建立假期制度3.概述宋代三次兴学运动的内容及其改革措施P23a)1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①令州县立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须在学校习业300日,方许应举;这项措施旨在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培训应试举人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③改革太学,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贵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失败,兴学也告夭折;但毕竟促成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b)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太学,创立“三合法”;②整顿地方官学;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拔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c)3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②建立县、州、大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县学考生考试升州学,州学学生再根据成绩升入太学的不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③兴建辟雍,发展太学;④恢复医学,创设书画学;⑤罢科举,改为县学取士;第一章中中国古代私学教育的发展演变一、填空我国古代私学最早是在春秋时期出现汉朝的私学在形式上主要包括蒙学和精舍 ,蒙学读物千字文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宋着名的四大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 ;北宋着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茅山书院 ;汉朝经馆的弟子有两类:“及门弟子”和“着录弟子”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二、选择B 1.“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A 2.“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D 3.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三、问答1. 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第四、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2.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历史意义是什么P38一、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成熟;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政治改革;这种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是私学产生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文化上: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动荡时代,官学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袭特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孔子称春秋是“天下无道”时期;各国统治者急需“贤人”辅政;此外,战乱与官学的废弛使得文化典籍和文化职官流落民间,原来西周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变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民间学者开始出现,他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各种新学说,推动了私学的兴起;即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官学衰废——文化下移——私学兴起二、私学的兴起1、士阶层的崛起春秋时期是私学的兴起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私学的繁荣阶段;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关;“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处于贵族的下层和平民的上层;它本来只是奴隶主贵族中的低级官吏,即“公卿大夫士”中的士,又是四民之首,即“士农工商”的士;“士”有文士和武士之分;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文士的队伍不断扩大,成为有影响的阶层;春秋时期人们大多把社会上一批不狩不猎、不农不工、不贾不商,脱离生产劳动的人称为“士”;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他们大多能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或有一技之长,他们四处游说,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求进身之阶,成为社会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2、养士之风盛行在诸侯争霸,七国称雄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和公卿大夫为了壮大势力,扩大影响,都争相养士,于是不管王室还是私门养士之风盛行;当时的王公大人和卿大夫都能“礼贤下士”,实行“尊贤”的政策;采用“选士”和“养士”的办法搜罗人才;由于各国统治者竞相养士,使得“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人们纷纷学习做士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但“士”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成为私学大发展的重要力量;3、百家争鸣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形成;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百家争鸣发轫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到战国时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诸子纷争局面;“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诸子百家通常指“九流十家”,包括儒、道、阴阳、名、法、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密切的是儒、墨、道、法诸家;各学派之间、同一学派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它们在众多知识领域内都提出了不少问题和见解,不断深化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后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已经在百家争鸣中提出或萌芽了;二、私学的意义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如儒家的孔孟荀、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庄、法家的商鞅和韩非等;他们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舞台上,针砭时弊,探索革新,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4、私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私人办学形式一直保持下来,许多私学大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讨,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子等着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且出现了大学、学记等许多教育专着;3.书院的教学有什么特色,对现代的高等教育有什么启示P47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2)盛行<会讲>制度,提倡百家争鸣;3)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4)书教学个人钻研为主;5)师生关系融洽;第一章下古代选士制度与近代教育制度形成一、填空1.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武则天统治的时期开创的;2.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3.汉朝的取士制度是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取士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 ,4.结束于1905年5.唐朝科举制度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 ,一个是“乡贡”6.殿试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是在宋朝7.明朝科举乡试中考中的叫举人8.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9.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10. 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11. 1972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着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12. 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13.清政府规定从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14. 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年4月正式开学;1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 ;~1913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新学制用干支纪年法可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中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 7 年;中学校年限为 4 年,不分级;17.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由于采用了美国式的分段方法,所以又称“六三三学制”二、选择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C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取士制度问题 A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3.殿试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是在B朝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4.近代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学制D、癸丑学制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制定的学制是D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学制D、壬戌学制6.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制定的学制C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学制D、壬戌学制7.以下与洋务运动留学教育无关的是CA.容闳B.詹天佑C.严复D.胡适8.“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明了哪种选士制度的弊端 BA.世袭B.察举C.九品中正D.科举三、名词解释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2.察举制汉代选官取士制度叫察举,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和选拔,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职;3.洋务学堂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四、问答题1.科举制度进行评价积极意义: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大夫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思想统一于儒学;2.相对客观公正;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消极意义: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2.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的内容方法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重科举轻学校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致命弱点;不能培养出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3.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2.唐朝官学制度的特点○学校类型多样化,封建等级制度鲜明,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家及教育思想一、填空1.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诗__、_书__、_礼_、乐、_易、_春秋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2.“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孔子实施教育的内容四教指的是文、行、忠、信 ;3._ 学记 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论文,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4.董仲舒是西汉着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今文经学的儒学大师;5.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变化气质”;6.朱熹认为小学教育是打基础阶段,所以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教育内容以“教事”为主,大学教育的内容以“明理”为主;二、选择1.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B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2.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D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3.“三年不窥园”说的是哪个教育家的刻苦学习精神CA、孟子B、孔子C、董仲舒D、朱熹三、名词解释1.虚心涵泳平P155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虚心”指的是读书应虚幻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之意,不可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指的是读书时应反复咀嚼,耐心玩味;“虚心涵泳”强调是读书学习的态度、感受和兴趣;2.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3.教学相长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4.次相授受它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四、问答题1.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中外教育简史 上卷

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教育1、中国原始教育起源的两重需要2、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3、中国原始教育的主要特点4、①五帝时期的“大学”——“成均”的含义: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②“成均”的内容:“成均”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加工的,很可能是指原始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
这类广场在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
“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
5、虞痒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
“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6、大房子:中国教育产生的必然性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原始教育的特征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1、西周教育行政体制①“学在官府”的概念②“学在官府”的设立情况2、西周的官学系统①西周中央及地方官学的名称②西周官学设置的理想化色彩3、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①“六艺”内容②“六艺”教育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瞽宗学在官府六艺关于学校产生的三个条件①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员②随着教育的逐渐复杂,出现了专门进行管理的人员③随着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建立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制,又为教育提供了较丰富的内容掌握西周的官学系统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官学衰落与私学勃兴①官学衰落的原因②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的区别③私学兴起的社会背景④诸子百家与私学的关系2、孔子的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孔子论教育作用④“六经”⑤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⑥孔子学思并重的教学思想3、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4、孟子的教育思想①孟子论“大丈夫”的标准②“五伦”教育③孟子“性善论”与教育作用论④孟子论到的教育的原则和方法5、荀子的教育思想①②③④6、①②③④7、①②③④8、①②③④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第五章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六章晚清的教育第七章民国时期的教育。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资料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资料上编中国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实施: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3.夏代教育机构的名称主要有庠、序、校,商代的学校机构主要有庠、序、学、瞽宗四种。
4.庠:是原始社会后期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5.序:习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军事教育的机构。
6.校:与序相似,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
7.瞽宗:是商代特创的新型教育机构,是对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以礼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场所。
8.辟雍:西周的天子大学是以辟雍为中心。
9.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简称“六艺”)。
六艺的核心是礼的学习。
10.西周的教育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官师合一、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11.“官师合一”:西周教育的教授者、管理者均由政论官员兼任,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
12.“学术官守”:官方出于政治管理的需要,把历代典谟制诰、法纪规章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汇集成书册,藏之秘府,由专门的官员来掌握。
此外,诸如用于军事、礼乐等技能训练的器物也只有官府都能完全具备,这种现象称之为“学术官守”。
13.“学在官府”:由于书册由专门的官员掌握,以及用于军事、礼乐等技能训练的器物也只有官府才能完全具备,士子们如欲学习将来为官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求之于有司,学之于官学,这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
14.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制度的变革,突出表现是:官学的衰废和私学的兴起。
15.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建立的一所学校。
距今已2300余年。
到齐宣王时,稷下学宫的发展达到顶峰。
16.“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主张。
不分种族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简明中外教育史外国部分第一章

种姓制度
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 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 罗四个等级。其中婆罗门是僧侣祭司, 刹帝利是军事贵族,以上两个属于高级 种姓,是特权阶级。吠舍是是农民、手 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不属 于再生种姓,是没有权利的奴隶,为非 “再生”人。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 “梵天”,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 者,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婆罗门教赞成 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 “转世轮回说”。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 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维持 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第一章 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状况与教育
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与教育
关于教育的起源
学校பைடு நூலகம்产生
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教育
苏美尔和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埃及 古代希伯来
一、教育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理论流派
•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2.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让人弃绝人间享 乐,追求涅槃和虚幻的 来世。 主要场所在寺院,学习内 容为佛教经典,将讲道 和个人钻研结合起来, 一般学习12年。 学生为“比丘”与“比 丘尼”。 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 , 也是学术机构。
宣讲
传法、办识字班
向 首 陀 罗 布 道
收女弟子
(四)古代希伯来的教育
(1)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是设立在国王 所在地的宫廷里,专供王 子或高级官吏子弟就学, 以培养奴隶主国家高级文 武官吏为主要任务。宫廷 学校是在古埃及最早出现 的学校,也是最高一级的 学校。
中外教育简史-第一章

(三)古代印度
古印度文字
古印度佛教文化
18
古代印度的学校
古印度的教育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密切在一起的。 1.婆罗门的教育 A.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是背诵《吠陀经》。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B. 古儒教育:所谓古儒,是一些对经义粗具研究的人,他 们兼具笃信梵天而又能阐述经典的双重品质。他们周游各地,教
学校的雏形出现,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是一种政教合一 的场所。
21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
公元前17世纪,我国商朝建立,此时,文字已经 产生,学校教育机构有庠、序、学、瞽宗四种。 庠:逐渐成为实施教化的一种社会教育机构。
序:逐渐由“习射”转向“习礼”为主。
学、瞽宗:特创的新型教育机构,以礼乐教育为主要 内容。
8
最初学校产生的原因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 国家的形成。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 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9
(一)古埃及
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公元前3000年 左右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在古埃及社会,法老(即皇帝)的权力 至上,全国土地归他所有,由他分给贵族和僧侣。
22
(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
1.西周社会概况: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从周王朝建立 到公元前770年是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其主要标志 是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制的建立。 2.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A.类型:分国学、乡学两种。前者是设在王都的学校,有小、 大两级。后者是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 B.教师:“官师合一”即教师由政府官员兼任。 C.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按其内容的性质, 属于政治教育的范围。射御是军事教育方面的内容。书数是基础 文化课。 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是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物,在它的发 展初期,是一种注意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文武兼备,知能兼求、 德智体等方面都等到发展的教育。
00464中外教育简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复习资料

00464中外教育简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复习资料中外教育简史复习秘籍高分宝典知识桥系列良心出品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P12(单选、简答)(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2.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P15(单选)时期学校名称内容五帝时期“大学”成均乐教虞舜庠敬老慈幼夏校军体性质商瞽宗--3.萌芽时期的学校类型主要有“庠”、“成均”。
(多选)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1.“学在官府”P19(单选、名词解释)(1)地位:是西周教育的核心;(2)意义:第一,学术由官府掌握,学校由官府举办;第二,教师由国家的官吏担任,即官师合一。
(3)特点: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官师不分,政教不分。
2.西周的官学系统P19(单选)西周学校分为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
(1)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
(2)诸侯所设的大学,称“泮宫”。
3.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P19(单选、多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六艺内容及涵义--大艺大学课程礼六艺教育的中心乐射(射箭)军事训练课程御(驾车)小艺小学课程书(书写文字)基础文化课程数(计算、算法)4.《史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单选)7.春秋末期学术扩散到民间的主要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
P25(单选)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官学的衰落P29(简答)(1)“乱世则学校不修”,即官学的崩溃是随着经济、政治的没落而逐渐衰落的。
(2)造成官学衰落的直接原因:①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②贵族统治力量衰落;③动乱阶段,战争频繁。
2.私学兴起最为直接的因素: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单选)3.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后期。
(单选)4.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上卷中国教育史第一篇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成均是我国传说中的学校.2、虞庠是虞舜时期的教育机构.二、简答1、简答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内容: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学在官府.2、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六艺为纲.3、西周的学校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两级:即大学、小学.二、选择题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CA、天子B、大司徒C、大司乐D、太宰三、名词解释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四、简答题1、简答“六艺”教育内容对后世教育的影响.“六艺”是我国“三代”时期形成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六艺”教育兼顾了当时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知识,兼顾了人的道德与知识才能两方面的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很好的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六艺”教育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六艺”形成后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成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2为后世学校设置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3成为后世教育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目标的理论依据.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局面被打破的主要表现是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2、战国时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私学是儒、墨、道、法四家.3、“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宽严结合是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5、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方法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6、在人性观是孟子与荀子的观点完全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 ,荀子认为人性恶7、荀子将教学过程分为了闻、见、知、行四个阶段.8、将大学教育目标明确概括为“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论着是大学 .9、大学将为学分成了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0、学记将教育的目的明确的概括为两个:一是建国君民 ,二是化民成俗.8、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学雏形”的教育论着是学记 .二、选择题1、提出“启发诱导”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2、提出“深造自得”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3、提出“虚一而静,专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陈中衡”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4、教育史上明确将学校教育目的概括为“明人伦”的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5、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将教学认识过程概括为“闻、见、知、行”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6、提出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时孙摩等教学原则是A、大学B、学记C、中庸D、论语三、名词解释1、“五经”:是孔子编订的教学用书,成为封建社会学校教学的主要教材.具体包括诗书礼易春秋.2、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的学习.3、盈科而进:是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遵守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的逐步进行,不能越等.4、兼陈中衡:是荀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中认识事物不能片面,以偏慨全.要全面的考虑事物的方方面面,然后做出中正的结论.5、学记:我国最早的教育论着.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原则、方法、教师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学雏形”. 5、藏息相辅:是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活动有张有弛.四、简答题1、简要回答私学兴起的原因和意义.原因:我国私学发端与春秋中后期,其兴起的最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术下移”;二是“士阶层的崛起”.意义:1私学兴起,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和人才培养的数量,适应了当时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2私学兴起,扩大了教育的规模,推动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3私学兴起,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推动了教育理论的探索.4私学办学、就学、讲学、竞争的四大自由,解放了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2、简要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2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教育的规模和对象.3编订“六经”,奠定了古代学校教育的教材基础.4总结出了“启发式”“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创办私学者之一,是最早系统探索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教育遗产.3、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孟子和荀子在教育作用论方面的思想不同,孟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存心养性”和“求放心”.荀子则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他们的理论既有不同的地方又有相同的地方.1不同的地方: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一是“存养”这些“善性”,不使其丢失.二是把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丢失”了的是“善性”找回来,即“求放心”.荀子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恶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将人的“恶性”“化”去,不使其发展,即“化性”,然后通过教育培养起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善”,即“起伪”.由于以上的不同,带来了孟子与荀子教育理论上许多不同.如在学习的途径是孟子注重“内求”,荀子注重“外求”;在方法原则方法上孟子强调“深造自得”,荀子强调“积”等等.2相同的地方:两者都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扩大人的“善性”和不断地找回散失的本性,就可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化”去人的先天“恶性”,培养起人类社会的“善性”,就可以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第二编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一、填空1、汉武帝时期,教育家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地影响.2、隋唐的文教政策是尊崇儒术兼重佛道.3、汉代太学创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 124 年.4、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 .5、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6、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是由汉代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设立的.7、隋唐时期创设了专门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国子监 .8、在学校管理上首创“学田制”以保障学校经费的朝代是宋9、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将养士与取士结合起来的教育家是王安石 .10、“升斋积分法”是元代国子监的教学制度.11、元朝在地方官学中创立了学习天文、术数的阴阳学 . 12、“监生历事制”是明朝国子监的教学制度.13、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与专经阶段的区分.14、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蒙书是急就篇. 15、宋元明清时期私学使用最普遍的蒙养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书. 16、北宋的六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17、南宋的四大书院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18、汉代察举制的主要科目是贤良方正和孝廉 .19、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诗赋、对策 .20、科举考试的三步骤是乡试、会试、殿试.二、选择题1、汉代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是BA、稷下学宫B、宫邸学C、国子学 D、四门学2、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是在AA、魏晋南北朝B、隋唐C、宋朝D、明朝3、九品中正制是哪个时期的选士制度A、汉朝B、魏晋南北朝 C、宋朝D、明朝3、设立“回回国子学”朝代是DA、汉朝B、唐朝 C、宋朝 D、元朝4、四书集注作者是BA、朱熹B、张载C、王守仁D、王夫之5、“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订者是BA、胡瑗B、朱熹C、王守仁D、王夫之三、名词解释1、独尊儒术:是汉代的文教政策.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了“百家”,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由是学校教育以培养儒术为目标,教师由儒士担任,儒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2、太学: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始创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3、国子监:我国古代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始创于隋唐,主要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4、苏湖教法:北宋教育家创立的教育改革模式.苏湖教法最基本的特点是以“明体达用”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分斋教学”改革措施,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5、三舍法:宋代太学的教学制度.北宋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将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入外舍2000人,学习一年后,经过考试优秀者升入内舍,名额为300人.内舍生优秀者升入上舍,名额为100人.上舍生优秀者可直接授官.6、选士制度:是人才选拔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主要有三种: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7、书院: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是以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8、蒙养教材:是我国古代蒙养阶段教学所使用的识字课本.早期最着名的识字课本有汉代史游的急就篇,封建社会后期最着名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简答题1、简述唐代的官学系统唐朝的官学系统可概括如下:1中央官学:分为直系和旁系两个系统.直系主要是隶属于国子监的“中央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旁系主要有东宫的弘文馆,门下省的崇文馆及隶属于政府各个部门的专科学校.如太医院的医学;司天台的天文、历数、漏刻;太仆寺的兽医学;太卜寺的卜筮学等.2地方官学:唐朝在州府和县都普遍设立了地方官学,类型除儒学和医学外还有崇玄学.2、简述书院产生的原因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产生于唐末,盛兴于两宋,一直沿袭到清末.书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动荡和需要.唐末天下乱,士人失学,书院应运而生.2唐宋时期我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我国自古以来的私人讲学传统为书院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4当时佛教禅林的讲学制度对书院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3、简述书院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书院的特点主要有:1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2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来院讲学.3书院讲学不受地域限制.4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重视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上多采用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5书院师生关系融洽.6书院的组织机构精干.7书院一般都有“学规”或“教约”,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方针.4 、简述科举制的产生、实施和演变1产生: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士制度之一.它产生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三年设进士科,被看做是科举制产生的标志.2实施:科举制的实施办法是①将考试科目分为每年进行的常科和根据需要而举行制科.②考生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官学中的学生——生徒,二是地方上选拔出来的“乡贡”.③报考办法,每年仲冬中央官学和地方经过考试选拔出合格者报送到尚书省,通过填写考生的基本情况和履历表并具保结后送户部审查,然后由礼部择日进行考试.④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诗赋、对策.内容明经、进士科主要是儒家经典.⑤考试录取后授官.3演变:科举制产生后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演变情况大致可概括为:①在制度上逐步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②内容上从重“五经”到重“四书”.③方法上从重诗赋到重对策最后形成了重“八股”.第五章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一、填空1、汉代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者是董仲舒2、“正义明道”是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教育原则.3、“圣化”是董仲舒对教师的要求.4、对迷信繁琐的经学教育进行批判,反对“信师是古”“记诵章句”,主张“极问”“贵通”的教育家是王充.5、颜之推的教育代表作是颜氏家训.6、明确的提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家是韩愈.7、创立“苏湖教法”的教育家是胡瑗.8、在教育的原则上主张“知行并进”“自求自得”的教育家是王守仁.9、在知行观上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的教育家是王夫之.10、在教师理论是王夫之认为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正人心” ,因此作为教师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躬行” .二、选择1、提倡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教育内容的教育家是AA、董仲舒B、王充 C、颜之推D、韩愈2、将人才划分为儒生、通人、文人、鸿儒的教育家是BA、董仲舒B、王充 C、颜之推D、韩愈3、提出既要重视早教有要重视晚学的教育家是CA、董仲舒B、王充C、颜之推D、韩愈4、在中国教育史上创立“分斋教学”法,开了文理分科设置教学之先河的教育家是D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胡瑗5、在理论上明确将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家是B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胡瑗6、认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在于“致良知”的教育家是DA、王安石B、胡瑗C、朱熹D、王守仁7、主张注意儿童特点用“诱之歌诗,导之以礼,讽之读书”的方法来教育儿童的教育家是DA、王安石B、胡瑗C、朱熹D、王守仁8、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的教育家是A、朱熹B、王守仁C、王夫之D、颜元9、对传统理学进行严厉批判,将其概括为三大祸害,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是教育家是DA、朱熹B、王守仁C、王夫之D、颜元三、简答题1、简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和道德教育思想三大文教政策: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兴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行选举以选拔贤才.道德教育思想:1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主张以“三纲五常”为教育内容,培养封建社会的忠臣孝子,维护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2在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上,主张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中遵守“以人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明道、重志”、“强勉行道、进善诛恶”等原则方法.意义与影响:1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统一了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目标,确定了封建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推动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发展,满足了封建统治对人才的需要.2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特别是其“三纲五常”的思想,被后世的封建主义者认为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而作为封建社会的教育宗旨.2、简答师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主要内容有:1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2论述了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3明确了教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4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意义: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师理论.其相互为师,能者为师的开明观点,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观点深刻的揭示了师生关系的本质,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韩愈的教师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教师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3、简答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实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指导思想:主要是“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道.“教之有道”主要是指:一是要“择才而教”,二是要“教之以实用之学”;“养之有道”是指在培养中要“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取之有道”是主张改变选士的方法,罢诗赋,考经义;“任之有道”是反对用人只看出生,只论资格的用人制度,主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主要措施: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2整顿地方官学;3颁定三经新义;4设置专门学校5改革科举制度.4、简述“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提出的读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有: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5、简要比较朱熹与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异同相同:1教育的目的相同,都是要培养具有封建思想道德忠臣顺民.2对教育的作用的认识相同,都认为是为了“明人伦”.3都主张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朱熹提出了将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理论,王守仁提出了“诱之诗歌”“导之以礼”“讽之读书”的顺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教育主张.4教育的内容相同.不同:1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同,朱熹的理论基础是“理学”,王阳明的理论基础是“心学”.2学习的途径方法不同,朱熹主张向外求——通过格物致知认识天理,王守仁主张向内求——通过存心、尽心、明心来认识天理.晚晴至民国时期的教育第六章晚晴的教育一、填空1、我国本土出现的第一所教会学校是马礼逊学堂 .2、近代最早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魏源 .3、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命诏旨书是太平天国自编的教材.4、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外国语学堂;二是军事学堂;三是技术学堂 .5、我国最早官办的新式学堂是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6、近代留学教育中最着名的是容闳率领的120名幼童留美.7、百日维新中创办的最有名的三所学校是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 .8、 1905年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在形式上的终结.9、科举制的改革和废除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改革科目;二是递减中额;三是停止科举.二、选择1、系统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家是 BA、魏源B、张之洞C、康有为D、梁启超2、标志我国教育近代化开端的学校是A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时务学堂 D、万木草堂3、维新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是B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黄埔军校D、农民运动讲习所4、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是 A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5、将学校制度设想为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的教育家是CA、魏源B、张之洞C、康有为D、梁启超6、在近代教育家中特别重视女子教育和师范教育写了论女学论师范的教育家是CA、张之洞B、康有为 C、梁启超D、严复7、科举制度废于DA、1840年B、1862年C、1902年 D、1905年8、在近代教育家中特别注重实证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家是DA、张之洞B、康有为 C、梁启超D、严复9、大同书的作者是BA、张之洞B、康有为 C、梁启超D、严复三、名词解释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晚清时期的文教政策.主张教育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基础,以西学中有用的东西补充中学的不足.2、“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制.“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现代学制.3、劝学篇:是近代洋务派教育家张之洞的代表作.劝学篇系统的阐述和概括了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4、马礼逊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教会学校.1839年由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四、简答1、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标志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902年,它之所以是我国教育近代化开端的标志,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1从办学目的上看,再不是培养封建的治术之士,而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新型人才;2从课程设置看,不再以传统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西文”“西艺”为主;3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不再是以个别教学,自主研习为主,而是以实施年级课程和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些变化使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轨道,朝着现代教育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开端的标志.2、简答“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主要有: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2设立京师大学堂.3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4派人出国游学.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和其他书籍.3、简述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近代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首先必须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足中学的不足.2学制改革的思想.主张广设各级学校;设立工农兵商各类专科学校和开展留学教育;设想建立新的学校制度.3师范教育思想.强调师范要有独立的地位,要在学制中自成体系.4重视实业教育.主张建立完善的各级各类实业教育机构.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癸卯学制”基本上是张之洞思想的具体体现.4、简答“癸卯学制”的性质和特点性质: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半封建性表现在:以培养忠孝为本的封建维护者为目的;重视传统的“经史之学”;保留了科举制的地位;轻视女子教育.半殖民性表现在:从形式到内容;从课程设置到学校管理都受日本的影响.特点:1建立起了三级七段相互衔接和普通、实业、师范三类学校并列的学校系统;2重视实业教育;3重视师范教育;4重视学前教育;5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癸卯学制”在我国近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它奠定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民国初年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家是蔡元培.2、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制定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3、在横向上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三大类的学制是壬戌学制.4、民国时期逐步形成的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是中央——教育部;省市——教育厅;县——教育局.5、大学区制是将省区最高学校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教育行政制度.6、民国时期将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机构叫大学院.7、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陈鹤琴 .8、民国时期最早单独设立的国立幼教师资培养机构是国立幼稚师范学校9、我国最早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正式法令是清政府1906年制定的强迫教育章程10、“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学法主要有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1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机构主要有四类:一是干部短训班;二是军政学校;三是技术学校;四是文化艺术学校.1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部分所构成.二、选择1、壬戌学制制定于DA、1902年B、1904年 C、1912年D、1922年。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中外教育简史第一章(上)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一、填空1.成均是出现于时期的萌芽状态的学校教育。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我国学校出现于朝。
4.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由掌管。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以为主,西周的经济实施制,政治上实施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教育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6.稷下学宫位于春秋战国时的国,是一所集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是儒家的。
7.“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8.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的正式设立。
9.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
10.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的形式。
11.汉灵帝时设立的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12.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
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
13.唐朝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1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和。
15.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主持发起,史称“”;第二次是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第三次由主持发动,史称“”。
16.清代的官学除国子监还有、和。
二、选择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6. “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7.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8.“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9.“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10.“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11.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A.国子学B.觉罗学C.八旗官学D.俄罗斯馆三、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2.六艺3.稷下学宫4.六学二馆5.苏湖教法6.三舍法7.监生历事8.积分升斋法9.文翁兴学四、问答1.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胡旭红 短号:651996
第一章 我国教育制度发展和变革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一、教育的产生 ❖ 思考:教育何时产生 ,为什么 ❖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生产劳动教育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提库纳族部落少女成年仪式第一个步 骤是剪头发。旁边还有很多族人在吹
商代的学校
❖ 商代历史较长,生产力日益提高,文化更加丰富,科
技已相当发达。商后期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
带),故商代又称为殷代,或称商殷。殷商已有学校
教育制度,并为考古出土的文物所证实。 ❖ 商代已经有了“序”、“庠”、“学”和“瞽宗”四种学校了。
“庠”、“序”是从夏代继承发展而成,其教学内容更为扩 充,学习祭祀活动中的礼乐和学习军事活动中的技术就 成为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庠”和“序”就成为培养 军事人才的学校。
活中的相互关系。这就是
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原始礼
仪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的教育
❖ “图腾和禁忌”方面教育
❖ 所谓“图腾”即是氏族的徽号和保护神,受到敬仰和膜
拜。 ❖ 《尚书·舜典》曾记下一位乐师讲的话:“予击石拊(fǔ)
石,百兽率舞。”(我敲击石磬,成群的野兽就跟着跳 舞。)这里记的乃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化装舞蹈——“图 腾舞”。原始社会的氏族往往以兽为图腾,相信它能供 给本氏族的生活需要,能够驱除灾害。相传黄帝部落 曾号为“有熊氏”,可能以“熊”为图腾。夏后氏的祖先可 能以“龙”为图腾。
❖ 图腾崇拜以及由此派生的仪式、禁忌、 歌舞和神话故事,是氏族形成以后进行 思想道德文化习俗教育的重要形式。
(四)原始艺术的教育
•氏族公社成员为了调节精 神、增强体质、喜庆丰收、 祝贺胜利、欢度节日、表示 友好,均有歌舞表达;遇有 哀伤抒发感情,也体现在歌 舞中。歌唱舞蹈反映原始生 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其广 泛既是娱乐形式,又能发挥 传授知识,宣传习俗的教育 作用。艺术教育不局限于歌 舞,还有绘画和雕刻。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
❖ “黄帝帅熊、罴、狼、豹、貙、 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
❖ 氏族公社要求所有成员都是生 产劳动者,需要有健康的体格 才能参与对自然的斗争,经受 艰苦的环境的磨练。由于狩猎 和游牧经济的发展,以及各部 落之间的战争,氏族成员要懂 得使用武器,接受一定的军事 训练。
二、古代学校的产生
❖ 学校的产生需要哪些条 件?
❖ 有人来学 ❖ 有人来教 ❖ 有可学和可教的东西 ❖ (文字的产生促进了经
验和知识的积累)
❖关于学校萌芽的种种传说 ❖成均: ❖据古籍记载,我国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公 元前2700年)已有大学,名叫“成均”。五帝 是指黄帝、颛顼、帝喾 帝尧、帝舜。(见 《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 “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此语见于 《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又《周礼·春官下》 郑玄注:“董仲舒曰:成均,五帝之学。”这两 条郑玄注是五帝之学和大学的传说,属最古 了。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老年人集中起来,
由集体敬养,这些老人自然担负起教育
下一代的责任,养老的场所逐渐成为传
授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学校。氏
族社会末期,已有最初的等级之分,老 人即有“国老”、“庶老”之别,因而敬养的 场所也就有所不同,即形成所谓“上庠”、 “下庠”。
❖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 下庠。”(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 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这些场所 又往往是贮存物资的仓库,所以《礼记·明堂位》说: “米廪,有虞氏之庠也。”(方苞注曰:“米廪者,藏 养人之物,而庠以善养人,期于充实也。”)“庠”是 舜时学校的名称。“庠”的原意是“养”,即把有道德、
❖ 关于女娲炼石补天的故 事,说最早的时候,天 崩地裂,到处都是燃烧 的烈火和滚滚的洪水, 猛兽吃人,恶鸟伤害老 人和孩子。女娲,身子 像蛇,头像人。她炼五 色石块补天,又斩断鳌 足作为撑天的柱子,治 平洪水,杀死猛兽,使 人们得以安居。(《淮 南子·览冥训》)
❖ 女娲就是经过加工的图腾形象。这类神 话故事代代相传,女娲便成为孩子们所 向往的战天斗地、为集体利益而献身的 英雄形象。
有经验、有知识的老人养在那里,专门从事教育年
轻一代的工作。
夏代的序和校
❖ 《孟子·滕文公上》说:“序者,射也。”
在氏族社会时期便已经发明了弓矢,夏
代在对外战争中需要培养具有射箭能力 的战士,所以“序”的存在是很可能的。 “校”是夏代学校的又一名称。《说文》解 释道:“从木,交声。”其原义为“木囚”, 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即“木栅栏”,
是养马的地方,后演变为操演或角力比
武的场所,这同样也是为了军事训练的 需要而产生的。
❖ 夏代的“庠”、“序”、“校”,虽不能完全说是真 正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但也应该说是一种 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场所,这已 接近于古代学校的性质了
❖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 物。
❖ 一般认为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 社会初期
❖ 对“成均”的解释,《周礼·春官下》“大司 乐掌成均之法”郑玄注引“郑司农(郑众) 云: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大司乐 主受此成事已调之乐”。照此解释,则“成 事已调之乐”曰“成均”,即“成均”的教育内 容始老、藏 米之所,并且已有大学、小学之分了。
养老是氏族社会的传统,将富有生产经
❖ 商朝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 甲骨文..flv
❖ 条件:
❖ 1、那时候社会生产有了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 和家庭成员的生活之外,逐渐有了劳动产品的 剩余,使得少数人可以在别人的劳动产品供养 之下从事脑力劳动。
❖ 2、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 管理。
❖ 3、文字的产生 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条 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笛子、打鼓 、吟唱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单是 串耳洞也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传授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
在族人的祝福声中三位少女在母亲之 河的河水中完成了成年礼的最后洗礼
能,而且还要进行思想道 ,祭祀用特殊的仪式为少女祈祷祝福
德习俗的教育,来调整人
她们将用最纯净的身体孕育健壮而又 充满智慧的提库纳族子孙。
们在生产劳动中和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