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4高考分类训练:名校模考古诗词鉴赏精编(附答案解析)

2024高考分类训练:名校模考古诗词鉴赏精编(附答案解析)

2024高考分类训练:名校模考古诗词鉴赏精编(附答案解析)1.(2024年2月湘豫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园中归戏作①陆游醉里来寻涧上花,已飘残雪散余霞。

曲生②也解欺人老,风伯无端妒物华。

不恨童心伴蜂蝶,但愁病眼厌风沙。

归来隐几东窗下,一卷黄庭③送日斜。

【注】①此诗写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诗人时年63岁,在严州任上。

②曲生;酒的别称。

③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次句看似写雪飘霞散的自然环境,实则是表明涧上花凋残的景象。

B.颔联中“欺”和“妒”运用了拟人手法,风“妒”物华暗示出花凋残的原因C.颈联指出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看到有蜂蝶相伴,感到不遗憾。

D.尾联写诗人游园归家后,伴着夕阳,在东窗下几案边阅读《黄庭经》。

【答案】C【解析】C项“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理解错误,应该是诗人有与蜂蝶相伴的童心。

(2)有人说,此诗虽题为“戏作”,却反映了希望与现实的矛盾。

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诗人希望在春天看到美丽的涧上花,但花此时已被风吹得凋残。

②诗人出行赏景过程中,因年老不胜酒力,且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遭遇风沙,难以继续出行。

③诗人美好的希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回到家中读道家经典自慰。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言三首(其一)陆游济剧人才易,扶颠力量难。

为谋须远大,守节要坚完。

气与秋天杳,胸吞梦泽宽。

方知至危地,自有泰山安。

【注】①本诗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诗人已七十七岁,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济剧:治理繁杂的事务。

剧,纷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寓言”指有所寄托的话,诗人虽年迈仍不忘国事,希望有人扶持艰危。

B.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指出担负繁重事务相对较易,国救颠危国运最是艰难。

C.颔联中,诗人分别从才、德两个方面展开议论,对心中的人才提出了要求。

2023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共7套)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共7套)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共7套)附
答案解析
本文档共包含七套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每套试卷均附有答案及解析,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练。

在备考阶段,通过多做题可以提高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应对高考中的古诗文阅读部分。

以下是七套试题的简要概述:
第一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二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稍高。

第三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四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 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较高。

第五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较高。

第六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七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稍高。

希望以上试题及答案解析对考生备战高考古诗文阅读部分有所帮助。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国II(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2022~2024三年古诗鉴赏高考真题汇编(学生版)

2022~2024三年古诗鉴赏高考真题汇编(学生版)

(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3年高考真题〗(2023·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智慧,表达了诗人对及时雨的喜爱和赞美。

通过“知时节”和“当春乃发生”,诗人描绘了春雨的及时和珍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向往和喜爱。

2. 诗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春夜雨后,天空乌云密布,而江面上的船只灯火明亮的画面。

通过“野径云俱黑”与“江船火独明”的对比,诗人突出了雨后夜晚的宁静与江船灯火的明亮,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夜雨景图。

同时,这也与前文的“好雨”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对春雨滋润万物、带来生机的赞美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 这首词的上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中,“雨疏风骤”和“浓睡不消残酒”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片中的“雨疏风骤”和“浓睡不消残酒”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词人通过“雨疏风骤”描绘了昨夜风雨交加的景象,而“浓睡不消残酒”则表达了词人因酒意未消而沉睡的状态。

这里的风雨和残酒共同营造了一种愁绪的氛围,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4. 词的下片“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海棠依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海棠依旧”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试问卷帘人”的询问,得知海棠花依旧盛开,但随即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达了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

这里的“海棠依旧”与“绿肥红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哀愁。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是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答案:A、B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一句是什么?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答案:A二、填空题3.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三、简答题5. 请简述《静夜思》中所表达的情感及其艺术特色。

答案:《静夜思》表达了诗人李白在月夜中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明月和霜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冷。

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通过抬头和低头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赏析题6. 阅读《登鹳雀楼》并分析其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答案:《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面对大自然的宏伟景象时的豪迈情怀。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和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积极向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我们不仅复习了高中阶段的古诗文知识,还对古诗文的赏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新高考 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 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释】顴(pīng)姿:光润而美的样子。

端须:只该。

燕:通“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上片第三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异曲同工,都写出梅花的美丽与清高孤绝。

C.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与人的互动。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小题2】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小题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

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四周,白日
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辽阔壮美。

【小题2】这首诗中运用了以下修辞手法:
①比喻:如“白日依山尽”,将太阳与山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象。

②夸张:如“欲穷千里目”,夸张地表达了诗人渴望登高远望的愿望。

③拟人:如“黄河入海流”,将黄河赋予了人的特质,形象地描绘出黄河奔腾不息的景象。

【小题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
四周,感叹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自己渴望登高远望、追求更高境界的思想感情。

同时,这首诗也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人们不断攀登,追求更高的目标。

高中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杜甫的《春望》中的名句?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维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王安石二、填空题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______的诗句。

5.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春江花月夜》。

三、简答题6. 请简述李白的《静夜思》中所表达的情感。

7. 请分析《江雪》中柳宗元所描绘的意境。

四、赏析题8. 阅读以下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请从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A二、填空题4. 王维5. 张若虚三、简答题6. 《静夜思》中李白通过夜晚的月光和床前的霜,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之情。

7. 《江雪》中柳宗元以雪中江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孤独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超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四、赏析题8. 此诗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运用了设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诗中“明月”象征着永恒,而“把酒问青天”则表现出诗人对宇宙和生命的探询。

情感上,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提问,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赏析古代诗词,感受诗词中的美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断东安抚使,派人去召请住在临安(今杭州)的刘过来绍兴一聚,刘因故未能前往,便写信并作此调回复。

②驾勒吾园:强拉我回去。

③“天竺去来”以下大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天竺寺一带的景色。

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的。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借用樊哙“斗酒之肩”豪爽宴饮的典故,想象稼轩招待自己的饮食,用极强的画面感体现出主客二人豪气干云的性格。

B.苏轼和白居易都曾在杭州为官并留下许多名章隽句,林逋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宋初高士,在本词中作者将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词风罕见,别出心裁。

C.词中化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巧妙自然地描写出了令人施连忘返的杭州之美。

D.作者开篇用“风雨渡江”表明自己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未能赴辛弃疾之约,同时又为末尾“须晴去”埋下伏笔,前后呼应,词意周到。

(2)后世学者评论这首词认为虽然词意简单却“文情谈论,妙趣横生”,请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专练(含答案)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专练(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①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

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然熟悉。

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的特点。

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

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差异。

2.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①陈师道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②。

【注】①黄楼:楼阁名。

负山居士:作者友人张仲连的别号。

②戴公:指戴逵。

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到了之后却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并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上黄楼,看到林中房舍没有缭绕的炊烟,表达了自己岁暮途穷的悲伤无奈之情。

B.雪后,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描绘了一幅清白交映的松雪图。

C.“山”为“溪山”,“风”是“晚风”,“进”字联结,画面富有动感,令人如闻风声。

D.尾联用典,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长久思念之情,既照应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题。

4.“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请就此赏析“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窗前[宋]赵崇嶓窗前寻丈地,种得一株梅。

高中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9分)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 这首词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赤壁的景色?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分)答案:这首词中,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来描绘赤壁的景色。

首先,作者采用了夸张手法,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形象地展现了赤壁的险峻和壮阔。

其次,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乱石”比作“穿空”的景象,将“惊涛”比作“拍岸”的力量,将“浪花”比作“雪”,生动地描绘了赤壁的气势和美丽。

最后,作者还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江山如画”,赋予江山以人的情感,使得景色更加生动形象。

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5分)答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对英雄的敬仰以及对人生的哲思。

首先,作者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叹历史的变迁和英雄的消逝。

其次,作者通过对周瑜的描写,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赞美周瑜的英姿和才能。

最后,作者通过对人生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的哲思,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

(9分)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答案: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多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首先,作者以“凤凰台”为意象,表达了对往昔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对《登鹳雀楼》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

B. “黄河入海流”一句,写出了黄河奔腾不息,最终汇入大海的壮阔。

C. “欲穷千里目”一句,表达了诗人想要登高望远,开阔视野的愿望。

D. “更上一层楼”一句,意味着诗人已经站在楼的最高层,准备下山。

答案:D2. 《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句,下列赏析正确的是()A. 诗人赞美了春雨的及时,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

B. 诗人批评了春雨的不合时宜,表达了对春天的厌恶。

C. 诗人表达了对春雨的无感,认为它无关紧要。

D. 诗人表达了对春雨的厌恶,认为它破坏了春天的美景。

答案:A二、填空题3.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表达了诗人对______的感慨。

答案:国破家亡4.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现了诗人______的豪情。

答案:登高望远三、简答题5. 简述《江雪》一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所描绘的景象,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江边的寂静景象,千山之中听不到鸟鸣,万径之上不见人迹。

这两句在全诗中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下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营造了背景,突出了诗人孤独、清高的形象。

四、论述题6. 论述《出塞》一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答案: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回顾和对边塞将士的同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通过“秦时”和“汉时”两个时间节点,展现了历史的悠久和边关的古老,同时也暗示了边关战事的频繁和持续。

“万里长征人未还”则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家乡、长期戍守边疆的将士们的深切同情,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一幅辽阔的历史画卷,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新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①王沂孙白石②飞仙,紫霞③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

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注释】①草窗:周密。

南宋亡后,周密与王沂孙等过从甚密,并结成诗社,互相唱和、赠答,写了些慨叹亡国之作。

后隐居不仕,归隐山林。

草窗词卷:指周密《蓣洲渔笛谱》。

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

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

③紫霞:南宋词人杨缵,他善识曲创调。

(1)“几番”二句是怎样状友人身世和才思的?(2)前人论及本词是说,“风月”、“山川”二句倜傥而凝重,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烟络横林[宋代]贺铸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①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②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篇一」水调歌头·游览(宋)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

‚瑶草:仙草。

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金徽:瑶琴。

7、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参考答案:选CD。

解题说明:本体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衬托现实黑暗、作者内心不满之实。

C 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

D项“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

所以D错。

8、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参考答案:词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

‚接着说李白不在,无人陪他饮酒,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同时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③词人说自己到仙境探索是为了得到灵芝仙草,不是为了得到像“朱唇丹脸”一样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长啸呢?以象征性的语言说明自己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带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带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带答案)本份练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诗词填空、诗词解析、古代诗词赏析和诗词鉴赏题。

以下是每个部分的题目和答案:诗词填空1.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2.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黄昏酒醒处,却道奈何?诗词解析1. 脱句。

「纵是晴天白日,山花不会为谁而开。

」是对世事无常的反思。

2. 脱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是《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

3. 脱作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描绘了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

4. 脱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当筵宴罢琵琶歇,乐思极妙不可别。

不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凉别骸听已久,却下笔、泪翻乱,却把笳头扣碎花。

」这首诗是李白创作的《琵琶行》。

古代诗词赏析1.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坐而论道斜阳晚,舟弄月明碧泠泠。

风抛树叶天苍苍,人间月世水茫茫。

诗词鉴赏题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主题和意境。

2. 解释「若"不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中的不辞意思。

3. 这首诗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是表达了什么样的形象?4. 展开解释「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中的意象和感情。

以上是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的完整版答案。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安万善吹觱篥①中歌(节选)李颀枯桑老柏寒飕飑,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②,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③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①觱篥(bìlì),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

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巳失传。

②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

③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都是古体诗,题目中的“歌”是诗体标志。

B.前四句用不同的喻体描写了吹奏觱篥的曲调特点,将抽象的乐音具体化。

C.诗人善于借曲写曲,用《渔阳掺》和《折杨柳》唤起读者对觱篥曲的联想。

D.除夕之夜,诗人听到美妙的觱篥曲,悲从中来,流露出借酒浇愁的情绪。

(2)安万善吹觱篥的乐曲旋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①李煜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

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

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回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转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1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3州宅堂前荷花4范成大[注]5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6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7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8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9[注] 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10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11(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

12答:1314(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15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16答:1718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

“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1920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2122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23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425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26眉峰碧27无名氏28蹙破眉峰碧。

纤手还重执。

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薄暮投29村驿。

风雨愁通夕。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30[注] 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

②只:孤独的。

31(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

请结合32词句作简要分析。

33答:3435(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36答:3738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39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40起。

“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

41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

可更进一步理解为,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一样不住地涌上心头。

作者用具体可感的雨水,将心中不断涌起的愁绪十分4243生动、形象、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44(2)细节描写“执手”相同,以分手前的动作表现情感。

借哀景写哀情相同。

45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相同:本词上片虚写回忆,下片抒写现实感受;《雨霖铃》相反,46上片写眼前分离之景,下片写对未来的想象。

47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4849苏轼①50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②。

5152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③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53其三54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55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④软⑤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56[注] ①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57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58记途中观感。

②茜罗裙:红色的罗裙。

③赛神:也叫迎神赛会,用仪仗、鼓乐、59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

④捣麨:炒干后捣成粉末。

⑤软:本字为“餪”,有60“送食”之义。

(1)两首词的上阕同是写农村的女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词作6162简要分析。

63答:64(2)有人说“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简单细节,含蕴不尽,既写出了6566现实,又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676869答案:(1)①前一首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写农村女子化妆后穿上红裙争着看太守的热闹欢快情景,表现了农村女子的青春活泼。

②后一首主要是7071通过景物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农村女子雨后煮茧络丝的紧张忙碌情景,表现了72农村女子的勤劳淳朴。

(2)①现实: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

“捋青捣麨软饥肠”,运用细节7374描写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75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的情景,表现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76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

②情感:期盼丰收,对农民处境的关切和同情。

“问言77豆叶几时黄”运用反问,表达词人期盼豆类成熟(豆类生长期短,能缓解农村饥78荒),期盼甘霖之后的丰收的美好愿望,关切农民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

79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80题稚川山水81[唐]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82行人无限秋风思[注],隔水青山似故乡。

83新凉[宋]徐玑84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85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86[注] 秋风思:晋人张翰被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家87乡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

88(1)两首诗都描写诗人“凉”的心境,在运用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点?答:899091(2)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929394答案:(1)共同点:“凉”是心理感受,两首诗都通过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95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凉爽的气氛。

96不同点:①戴诗写诗人五月暑天向晚憩息于“松下茅亭”,那江中汀洲,与97云齐平的树木,色调苍苍,为后文思乡作铺垫;徐诗描写水满秧齐、水清叶绿,98凉意自然而生。

②戴诗用典,含蓄表达“凉”的深层原因;徐诗运用比拟手法,99写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地啼鸣,突出清凉的怡人。

100(2)戴诗表达了诗人在宦游途中的思归乡情。

羁旅途中的游子本就怀有无限乡101思,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之情。

徐诗102借黄莺来表达诗人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03104子夜吴歌105李白106秋歌10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108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109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110冬歌111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112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113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114(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115116117(2)两首诗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118答:119120答案:(1)两首诗都写到了女子对远方征夫的深情思念。

《秋歌》还表达了普121通百姓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或“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冬歌》则突出表达122了女子担忧征夫受寒,渴望冬衣早日送达的急切心理。

(意思对即可)123(2)《秋歌》着眼于大的场景,通过对长安城“万户捣衣”的描写,塑造了思124念丈夫的女子群像;《冬歌》着眼于小的画面,通过女子“絮征袍”的具体描写,塑造了牵挂征夫的典型形象。

(意思对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125126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127捣练子令李煜128129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130春江花月夜(节选)131张若虚132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13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34(1)有人认为“深院静,小庭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你的观点如何?请简135要分析。

136答:137(2)张若虚诗“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李煜词的末尾两句“无138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都是借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他们表现的方式139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140141142答案:(1)这两句并不重复,而是词人有意为之。

“深院静”是写重重院落,143寂静无声,令人压抑、苦闷,侧重听觉感受;“小庭空”是写庭院小而空荡,了144无生机让人百无聊赖,侧重视觉效果;此二句连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极145写主人公的孤独与空虚。

(意思对即可)146(2)李煜词采用视听结合、声色交融的方式,写出秋月的清光和断续的捣衣声147共同触动了词人内心孤独的心弦,引发了他的万千思绪,被动地承受着愁情满怀148之苦。

张若虚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月”。

闺中思妇睹月生愁,思念尤甚,149但是多情的月光真诚地依恋着她,卷不走也拂不掉,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无法150摆脱的愁苦和迷惘。

(意思对即可)151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52秋夜朱淑真153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154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55江上秋夜156道潜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注]翻叶动秋声。

157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158[注] 井梧:井边的梧桐。

159(1)这两首诗中诗人都深夜未眠,其原因各是什么?160答:161162(2)两诗的最后一句有相似之处,但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163答:164165答案:(1)朱淑真的诗中诗人因孤寂伤感而无眠;道潜的诗中诗人因夜雨风急166而难眠。

167(2)朱淑真的诗“月在梧桐缺处明”描绘了一幅梧桐萧萧、秋月高悬、秋夜疏168朗的月色图,衬托了诗人的孤寂落寞;道潜的诗“月在浮云浅处明”描绘了一幅169风停雨住、月出浮云的清新、宁静的秋夜月色图,表达了作者宁静、愉悦的心境。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170171洗竹172王贞白①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173174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175176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③节下书。

177竹罗隐178179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180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181[注] ①王贞白(875-958):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182丰区)人。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

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183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

②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

③琅玕:184翠竹的美称。

下文“霜筠”义同。

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185指一般花栏。

⑤交戛:交错缠结。

⑥子猷:王徽之(338-386),字子猷,东晋名186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

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187性辞官,住在山阴。

188(1)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189答:190(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91答:192193答案:(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

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194③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诗内容。

195(2)相同点: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196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

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197世的人生理想。

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198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199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