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发展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有了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能力,并激励学生及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活动“你认为怎样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将本课的学习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国家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重回历史现场层层深入分析,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通过感悟和体验从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2.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3.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1.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2.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民族大团结》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互助,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容易产生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4.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的第12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关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和团结进步。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史料分析法:运用相关史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团结的历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
2.史料: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发展团结的资料。
3.课件: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视频,引出本课主题《民族大团结》。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名称: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含义。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什么是民族大团结–民族大团结的定义–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2.民族大团结的内涵–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3.民族大团结的实践案例分析–民族大团结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4.民族大团结的影响和意义–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民族大团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民族大团结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什么是民族大团结,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多种例子和图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内涵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重要性。
4.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大团结事件,并让学生就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进行讨论。
5.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6.总结–对本课学习的要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民族大团结。
教学评估•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和贡献。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概念和案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影响和意义的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情况,以小组形式汇报并展示。
教学资源•图片或视频素材相关民族大团结的场景。
•案例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当代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无。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大团结》教案、教学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我国各民族风土人情的图片,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舞蹈、维吾尔族的手鼓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这些民族是如何分布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撰写一篇关于民族大团结的感悟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态度。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民族大团结方面,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能较为有限,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等内容可能还不够熟悉。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
1.列举我国三个以上的民族政策,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根据地图,指出我国某一民族的分布区域。
3.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民族大团结的认识。
4.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例民族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民族大团结(教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一、课标要求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初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与地图,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等材料,总结归纳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的措施和成果,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感受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4.从民族区域实施自治的实施情况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史实学习,感受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及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认同国家民族政策。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画廊展示新中国成立前民族情况的示例教师出示表格,并布置任务: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搜索到的相关事例,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通过人才、技术、教师出示西藏农奴和奴隶烧毁图片、新疆自治区成立庆祝图片,新疆一揽子经济稳增长政策措施图片,“我在南疆”两个创业视频,文化教育举例以及西部发开发、兴边富民政策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国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师展示成果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启弹幕功能,便于学生公布思考答案成果。
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等材料,体会本地区发展受益于哪些具体措施。
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知识小结填表:学生主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等角度进行回答。
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搜集相关案例,以“一方有难八方动,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写一篇时政文章报道。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质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核心是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我国的现实和历史状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存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各民族和睦相处,实现了民族大团结,也为实现祖国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背景,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2.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少数民族发展概况,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重要影响。
3.分析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意义。
【教学难点】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爱我中华》《各民族大合影》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他们大致都集中在哪些地方?我国对少数民族都实行了哪些制度和政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引出我国有多少少数民族?通过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图片调动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民族大团结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教师:我国是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汉族就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共同开创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
展示图片:《满族士兵射猎图》《昭君出塞图》《回民支队》教师:上述图片中,我们能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展示图片:《中国各民族分布地图》展示材料: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历程和团结情况,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掌握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探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史料分析:利用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4.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温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历史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如播放一段民族团结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自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民族大团结自教学。
教材通过讲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发展,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精神风貌。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政策,对于民族团结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仍需进一步深化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掌握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发展。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丰富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展示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听讲解,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团结对我国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意识到共产党在民族团结方面的巨大作用,感悟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新疆的历史变迁,以及新疆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民族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3. 在课程中强调和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尊重他人、包容不同族群和文化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族大团结”吗?这个概念重要吗?为什么重要?二、讲解1. 民族大团结的意义通过漫画、图片、文献等形式了解与理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学生们在观看图画的同时,评价时要按照三要素,即客客观,实事求是,多元思考。
2. 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过程通过讲解开展此单元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中可提出爱国、尊敬、伟大、平等、自由、友好等词语,认真对待教师讲解,真正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形成过程。
三、案例分析讲述新疆的历史变迁、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文化特点、民族分布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在认识新疆的过程中增强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同情,同时培养学生面对差异和冲突的能力。
四、小结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考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思考如何将学过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练习1. 完成小测验2. 参与小组讨论3. 设计海报或宣传品,呼吁各族群团结一心,共同建设新疆。
六、作业1. 在笔记本上做好本节课的记录。
2. 小海洋的西西联盟播客,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
3. 回家后,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新疆的实际情况,并撰写一篇地理小议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开展,学生们可以学习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良好的民族意识,并增加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深刻理解。
同时,课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的第12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本课教材通过讲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助,展现了我国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局面。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理解不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
此外,学生对于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弥补这一空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实践过程。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前分组准备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同时,让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加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实践过程。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我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掌握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
2.难点: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内涵,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气氛。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案例,使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2.设计好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制作好PPT,以便进行课件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民族大团结。
2.呈现(10分钟)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版⼋年级历史第12课《民族⼤团结》教学设计第12课民族⼤团结教学⽬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掌握我国实⾏民族区域⾃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了解国家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开发。
【过程与⽅法】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加强团结协作的能⼒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个统⼀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理解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增强维护国家统⼀和各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治的内容和意义;⼈民政府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民族区域⾃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教学过程【⾃主学习】1.我国实⾏怎样的基本民族政策?有何意义?2.我国建⽴了哪⼏个省级少数民族⾃治区?3.国家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了哪些举措?【新课导⼊】(材料式导⼊)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教师讲述:这⾸《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六个民族五⼗六朵花,五⼗六个兄弟姐妹是⼀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课。
【合作探究】知识点⼀民族区域⾃治制度1.阅读教材P60第1、2段,思考:(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什么基本政治制度?答案提⽰:民族区域⾃治制度。
(2)民族区域⾃治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提⽰:民族区域⾃治是在国家统⼀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实⾏区域⾃治,按照民族聚居的⼈⼝多少和区域⼤⼩,设⽴不同级别的民族⾃治区域和⾃治机关。
在⾃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性的内部事务,⾏使⾃治权。
(3)民族区域⾃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它是怎样确⽴下来的?答案提⽰:1949年通过的《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民族区域⾃治作为⼀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2课内容。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本节课着重于让学生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以及所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此外,国家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而采取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亦要使学生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3.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地图和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2.通过举例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深层次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与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民族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民族大团结·风情篇我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出示维吾尔族、朝鲜族、苗族的服饰图片,由学生判断所属民族。
出示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锡伯族·抹黑节庆祝图片,学生猜测图片节日及所属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丰富的图片及猜测思想,引发学生对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
(二)民族大团结·回忆篇为什么我们说中国自古以来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一起来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有关民族关系的知识点。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设计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堂导入】图片展示:出示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白族、汉族、哈萨克族、藏族、纳西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的特色服装。
材料展示:出示“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大合影”和56个民族的名称列表。
结合地图提问:观察地图,并结合你学习过的地理知识,你发现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吗?提示:1.大杂居,小聚居;2.西部多,东部少。
思考:面对一个疆域广大,民族众多的大家庭,我们国家实行哪些政策来解决民族问题呢?提示:1.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2.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新课教授】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实行依据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历史特点、现实情况)2.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地位及法律依据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补充:出示1954年宪法中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
4.行政级别划分及实施地区提问:我国已建立了哪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出示图片回答问题。
5.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展现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关系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误解,认为我国民族关系一直和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2.图片观察法:运用图片,展示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场景。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图片: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图片。
3.案例: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典型案例。
4.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各民族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5分钟)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图片和案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程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两部分,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探索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理解、分析、归纳等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政府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学习查找、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民族大团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行巩固和提升。
此外,学生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需要通过教师的精讲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难点:对民族大团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对民族大团结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共同解决问题。
3.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场景。
4.讲解示范:教师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解和分析思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课本。
2.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团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和共同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任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政策,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对于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依据,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12课民族大团结。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吗?它们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以具体的案例为例,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团结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大团结》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中国
古代史的民族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
教材分析
《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
2.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
3.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
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第四套人民币票样
提出问题:你认识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分别指的是什么?
教师补充: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的货币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起,发行第四套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在设计思想、风格和印制工艺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主景图案集中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团结一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8年5月1日起停止第四套人民币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2角纸币和1角硬币在市场上流通。
展示学习目标:
1. 熟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 认识我国建立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温故知新
历代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
汉代:西域都护
元代: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回族形成。
清代:设置伊犁将军和驻藏大臣等。
教师补充: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1.图片展示: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且展示图片:
西藏农奴欢庆得解放
2.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政治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
那么,党和政府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提示: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4.教师过渡: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繁荣,那么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提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国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等。
5.史料展示:
材料: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6.教师提问:在20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发达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一项什么发展战略?
提示:西部大开发战略。
7.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
西部大开发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
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
三、课堂总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两条粗线明确,线索清晰,不难把握。
但本课中“民族区域自治”和“共同繁荣发展”均涉及多个政治事件,有的甚至涉及政治文件,因此,需要老师用图示方法标注出来,以方便学生记忆。
此外,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不仅要督促学生记忆,也要在课上让同学们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