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第九章农村人口问题与农村人口城镇化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页PPT文档
![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页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136e4653968011ca300915a.png)
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华夏第一村”兴隆洼遗址
贵州黔东南州千江苗寨
纽约
聚落
聚落是人群居住、生活和从事多种社会经济 活动的地方。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 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城乡人口差异的形成过程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 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 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 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 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 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 新口径从不设区的市中扣除了乡,从不设区的 市所辖的镇以及县辖镇中扣除了村。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Urbanization)
一个人口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沿 着两个方向演进:集中场所的增多和多个场 所规模的扩大。
——霍普·蒂斯达尔,1980
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变农 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或是指变农业人 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④ 具有疗养条件,且每年疗养人员超过当地常住人口50% 的地区。
以上四类常住人口超过2万的县以上政府所在地可列为 城市,其余为集镇。城镇人口指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
中国城乡人口统计口径的演变
1963年,国务院调整市镇建制
① 人口超过3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70%以 上,或人口超过2500,不足3000人,其中非 农业人口占85%以上的地区,可人口统计口径的演变
1955年,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
① 市、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
② 常住人口超过2000且半数为非农业人口
③ 工矿企业、铁路站、工商业中心、交通要口、中等以上 学校、科研机关的所在地和职工住宅区等,常住人口虽 不足2000人,但在1000人以上,且非农业人口超过75%;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华夏第一村”兴隆洼遗址
贵州黔东南州千江苗寨
纽约
聚落
聚落是人群居住、生活和从事多种社会经济 活动的地方。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 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城乡人口差异的形成过程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 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 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 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 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 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 新口径从不设区的市中扣除了乡,从不设区的 市所辖的镇以及县辖镇中扣除了村。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Urbanization)
一个人口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沿 着两个方向演进:集中场所的增多和多个场 所规模的扩大。
——霍普·蒂斯达尔,1980
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变农 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或是指变农业人 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④ 具有疗养条件,且每年疗养人员超过当地常住人口50% 的地区。
以上四类常住人口超过2万的县以上政府所在地可列为 城市,其余为集镇。城镇人口指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
中国城乡人口统计口径的演变
1963年,国务院调整市镇建制
① 人口超过3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70%以 上,或人口超过2500,不足3000人,其中非 农业人口占85%以上的地区,可人口统计口径的演变
1955年,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
① 市、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
② 常住人口超过2000且半数为非农业人口
③ 工矿企业、铁路站、工商业中心、交通要口、中等以上 学校、科研机关的所在地和职工住宅区等,常住人口虽 不足2000人,但在1000人以上,且非农业人口超过75%;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精品课件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1c359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f.png)
郊区城镇化:
城市人口密集,就业难, 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地 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
乡村环境优美,差距缩 小,地租便宜,基础设施 完善。
合作探究 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P36
1、用“s”曲线,描述英国城镇化进程时间段
•初期阶段:工业革命之前(18世纪中叶) •中期阶段:18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后期阶段:20世纪下半叶——
3、通过GNSS、GIS查询(摄像、视频…) 如遇堵车,可呼叫就近警车,通过广播告知车辆绕行
4、交通组织、商业组织、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RS:遥感系统:数据的获取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空间定位 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更新、分析
生活应用 城市规划 市政服务 公共服务
课堂小测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
P41
回答:1、2、3、5问
1、GNSS,定位信息—110指挥中心
2、GIS,所有车辆信息由GIS整理、分析后,寻找离出事地点最近车辆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城镇化
-.
✓城市增多 ✓超级城市出现
✓自然增长 ✓机械增长
任务一
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概念
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标志
城镇人口数量增加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例上升
3、城镇化发展的动力
相互促进
推拉因素
乡村的推力 城镇的拉力
二战后,加速城市化 遍及全世界
城镇化有差异:70%以上,40%以下主要分布的大洲在哪?
城镇化区域差异:全球、大洲、国家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S”曲线
起步 发达国家 早 发展中国家 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优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优品)](https://img.taocdn.com/s3/m/6e9eae2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3.png)
第六页,共七十七页。
7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第七页,共七十七页。
8
阶段 图示 水平高低
城镇化特点 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
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 较慢
中期阶段 B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 发展中国家 多城镇化问题
后期阶段 C
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
高
发达国家
缓甚至停滞
第八页,共七十七页。
9
[易误点拨] 城镇化速度快,城镇化水平不一定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优品)
科 目:地理 适用版本: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二节 城镇化
第一页,共七十七页。
2
学习目标:1.理解城镇化的含义、标志和意义。(重点)2.理解世界 城镇化的进程及特点。(重点)3.掌握城镇化过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 施。(重难点)4.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难点)
第十三页,共七十七页。
14
提示:(1)× 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不 仅改革了生产活动方式,还促进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2)× 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较低,但内部也存在较 大差异,拉丁美洲不少国家城镇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
(3)× 有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因为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导致城 市人口急剧增加,使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
城镇化水平高低与城镇化速度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镇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 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 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 达国家。
7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第七页,共七十七页。
8
阶段 图示 水平高低
城镇化特点 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
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 较慢
中期阶段 B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 发展中国家 多城镇化问题
后期阶段 C
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
高
发达国家
缓甚至停滞
第八页,共七十七页。
9
[易误点拨] 城镇化速度快,城镇化水平不一定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优品)
科 目:地理 适用版本: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二节 城镇化
第一页,共七十七页。
2
学习目标:1.理解城镇化的含义、标志和意义。(重点)2.理解世界 城镇化的进程及特点。(重点)3.掌握城镇化过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 施。(重难点)4.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难点)
第十三页,共七十七页。
14
提示:(1)× 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不 仅改革了生产活动方式,还促进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2)× 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较低,但内部也存在较 大差异,拉丁美洲不少国家城镇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
(3)× 有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因为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导致城 市人口急剧增加,使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
城镇化水平高低与城镇化速度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镇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 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 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 达国家。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模块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第23讲城镇化课件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模块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第23讲城镇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f51f3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4.png)
国家 类型
后期 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中心区表 城镇人口比例的增 现出衰落 长趋缓甚至停滞 的迹象
出现逆城镇化 现象
发达 国家
(2)地区差异。
项目
早晚
起步时间
原因
目前速度
快慢 原因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早
晚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 化晚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城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 社会经济发展,人口
段
(2)影响。 ①增强空气对流,形成“热岛环流”;城市“热岛”使空气在市区上升, 导致市区降水多,上升气流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②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市区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 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人类健康。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
解析:由四幅图明显可以看出该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主要沿河流 地带的河谷延伸,故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A 正确。
2.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解析: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A错误;
特大城市周边才会出现卫星城市,该城市为县级市,所以周边不可能发展
卫星城镇,B错误;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
展,推测该城市的建设用地可能以更新改造利用为主,C正确;工业用地
一般分布在城区周边地区,D错误。
【破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垂直森林”垂直分布于住宅楼外侧,一般 城市绿地需占用地面空间。与一般城市绿地相比,“垂直森林”单位面积 的土地利用效率更高__;“垂直森林”位于住宅楼外侧,抗风能力较弱__,植 被种类简单、数量较少,生态系统_不__稳__定_,维护成本更高__。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乡村和城镇-城镇化 课件(5ppt页)优质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乡村和城镇-城镇化 课件(5ppt页)优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5c698fe66edb6f1afe001f4a.png)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会存在什么问题?
70% 30%
城镇化水平 高,城镇人口比 重增长趋缓甚至 停滞
水平较高, 增长迅速
城镇化水平 较低、发展较慢
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 一些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前往离城 是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大城 市人口减少。
①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 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3. 城市化速度变化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城镇化过程,达到了不同的城镇化水平。
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起步 项
目前速度
目 特点 原因 特点 原因 特点
水平 原因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关系
原因
发 达 国 家
早
工业 化早
趋慢
后期 成熟 阶段
高
科技发展,新技 术提高农业劳动 生产率,使大量 农村人口转为城
一、城镇化
1、概念:
也称为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镇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
2、标志:
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
边陲小镇老深圳全貌 (1982) 流光溢彩的深圳(2000年)
②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 业迁往郊区。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
后期成 熟阶段
70%
中期加 速阶段
<30%
案例
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 城镇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 推动下,19世纪英国大批工业城 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 成长起来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 速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 全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 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 26%提高到45%。进入20世纪,英 国开始出现迁往郊区居住的现 象。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周围的 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成 为大伦敦的一部分(图2.20)。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 人口普查分析研究课件)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 人口普查分析研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3563e3172ded630b1cb6fe.png)
1 罗伦斯曲线
罗伦斯曲线图绘制在二维坐标图上,曲线图的 45°对角线被称为绝对均衡线,由纵、横轴组成 的90°折线被称为绝对不均衡线,实际的人口分 布罗伦斯曲线是一条介于其间的曲线。 该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越接近纵、横轴,表示 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程度越严重;该曲线的弯曲程 度越小、越接近对角线,则表示人口分布越接近 于均衡。
人口密度指标计算简便,既可以简单而清晰地比 较同一时点、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层次区域单位 土地面积人口承载力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同一区 域不同时点单位土地面积人口承载力的变化。
如比较世界、亚洲、我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人 口密度、面积指数和间距指数,可以清楚地反映 我国人口密集程度略高于亚洲,几乎是世界平均 水平的 3 倍,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即生存空间 显著小于世界、亚洲的平均水平。而广东省、广 州市的人口密集程度又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7.07
1.2 人口经济密度
人口经济密度指某一地区单位经济资源量可承载 的人口。经济资源可以是耕地资源、农用地资源、 矿产资源、或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分布与可供利用的生活资料的分布密切相关, 人口密度指标掩盖了区域内部因土地质量和资源 蕴藏情况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如土地富饶适于发展农耕的平原地区,就与土地 贫瘠的山区、或平坦的沙漠、半沙漠地区的农业 利用价值有很大不同。同样是山区,是否拥有储 量丰富可供开采的地下矿产资源、是否覆盖有茂 密的森林,其经济利用价值也有很大不同。
2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数量,反 映人口数量与面积的比例关系,是分析人口分 布状态的最常用指标。 人口密度是个平均数,假定人口均匀分布于一 定区域内,虽然可以直观地反映由于自然条件 和生产分布的区域差异,而导致不同区域之间 人口分布的差异,却难以反映区域内部的人口 分布差异。
城市化ppt9 人教课标版优质课件
![城市化ppt9 人教课标版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c08b6569dc5022abea000a.png)
初期 阶段 中期 阶段 后期 阶段
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 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较高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 住房紧张
高
缓慢
继续 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等
7 、面对人生的磨难,请用你的毅力创造生命的奇迹吧! 3 、行动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18 、成功就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在困难中创造自己的价值。有心人会在困境中找出路,而无心的人只会在众多的机会中找借口。 6 、作业考试化,考试高考化,将平时考试当高考,高考考试当平时。 11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12 、怕吃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吃苦的人苦一阵子。 6 、经过奋斗,终于拨开了云雾,见到了日出,走上了阳光大道。面对取得的成绩,不要骄傲,再接再励,继续向前行。 10 、要想壮志凌云,就须脚踏实地。 4 、没有错误的行为,就不会有失败的结果。如果你不能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即使做再多的努力,也于事无补。 6 、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13 、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的丰盛。 9 、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肯下苦功,并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8 、拼一分高一分,一分成就终生。 2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挖掘自己的潜能,做你真正喜欢的事业。 4 、人最可悲的是,有自由的思想,却没有冲破羁绊的勇气。 2 、喜欢一个人,就勇敢的告诉他或者她。追求你真正爱的人,只要自己认为值得,那就是值得的。 2 、因为我不能,所以一定要;因为一定要,所以一定能。 16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19 、那些无法复制的浪漫,只能在回忆里慢慢变淡。 19 、拥有的时候,多加珍惜,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平安就是福。且行且惜,且走且悟,人生之中唯有自强不息,勇敢向前,方可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人口问题(社会学第九章第二节)PPT
![人口问题(社会学第九章第二节)PPT](https://img.taocdn.com/s3/m/f31ae9277375a417866f8f33.png)
口调查表明,在流入本地的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 绝对优势,占流入本地流动人口的70.17%;文盲和半文盲比重相 对较低,仅占4.66%。未流动人口家庭成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 流入本地的调查对象中,其他未流动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在初中以 上的人口仅占51.44%。 第三,流动人口以非举家流动为主。流动人口家庭户中哪 些人发生流动,哪些人没有流动,流动人口家庭按流动与不流动 划分的对比研究还比较少。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登 记人口中,流动人口调查对象户均人口数为4.33人,流入本地户 均规模为2.11人,也就是说平均每户有2.22人没有发生流动,即 流动人口平均带动能力为1.11人,流动过程中的带动能力还比较 小。在被调查人口中,举家流动的被调查者为1312人,占全部被 调查者的26.78%。同时,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配偶的为3039人, 其中夫妻一同流动的被调查者为2283人,占有配偶的75.12%;夫 妻没有一同流动的人口为756人,仅占有配偶的24.88%,由此可见, 夫妻共同流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也就是说其他家庭成员留居户 籍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一同流动的可能性 相对小一些。由此可以推断,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举家流入本 地的家庭流入量相对较弱,总的具有明显的非完整家庭流动特征。
第四,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为主。流动人口流动诱因在很大程度上是 经济原因,流动人口对收入状况的考虑是流动人口跨越城市化障碍、 克服流动过程中产生问题的重要诱因。虽然收入是一个比较敏感的 问题,但从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登记流动人口收入 情况仍可以粗略地看到,流动人口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90% 以上,其中有接近45%的流动人口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由此可以推 断,与流入地劳动力收入相比,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人群为主。流动 人口不仅在收入分布上存在收入较低的特点,而且收入分布的区域 差异也比较明显。显然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月均收入比落后地区 高一些。 第五,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较差。流动人口居住生活条件较差 已经从多次流动人口调查中反映出来,从总体上看,流动人口居住 方式比较复杂。从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来看, 流动人口的主要居住方式为集体宿舍、自租房和与家人租房为主, 其中住集体宿舍的占27.84%,自租房占20.98%,与家人租房占 25.57%,三者合计占74.9%,而自购房的仅占2.47%。从居住条件来 看,38.83%的被访者使用室内冲水厕所;使用公共冲水厕所的占 31.31%。在被调查者中使用冲水厕所的占77.23%,非冲水厕所占 22.77%。上述结果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流动人口收入和消费水平 较低以及工作场所与居住场所距离较近的特点。流动人口以年轻劳 动力为主,高度集中在15~30岁这个年龄段。
农村社会学ppt课件
![农村社会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ddc5a6be1e650e53ea99c3.png)
第二,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上升。
国
社
会
学
会
成
立
农
村
社
会
学
部
,
1
9
3
7
年
成
立
美
第一,夫妻关系成为家庭的核心关系。
三是两委各国自为农政,村谁也社不服会谁,学各自会一套,做法会。 员已达数千人,研究数千种。
这样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就长期陷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一是最广义的理解,包括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
二、发展历程
美 国 : 四是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
社会组织是静态的组织实体和动态的组织活动的统一。
主要从事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
群二团、组 村织民是自在治党组和织政的府特1的征9领1导0下年,由,不同仅年龄有、职1业2、所性别学等的校人民开群众设所自农愿组村合形社成的会群众学性组课织,程如共,青团1、9工2会1、年妇女已联合有会等1。1 4 所 高 等 院 校 、
前苏联:
前苏联的农村社会学比较突出,早在1923年就成立了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调 查委员会,组织和领导大规模的农村社会调查,出版了一些农村社会学的书籍。 虽然之后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被取消了,但农村社会研究工作没有停止过,50年 代后期社会学开始恢复重建后,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领域涉及到农村社会结构、 农村生活方式、农村居民的流动问题、人口老化及教育问题、农村文化生活等, 对东欧国家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陶孟和(1889~1960),南开学校第一届师范 毕业生,后赴英国留学,入伦敦经济学院,修社会 学。回国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北京大学教授、 文学院长、教务长。1926年筹建社会调查部,1929 年,改称北平社会调查所,任所长。新中国成立后, 任全国政协常委、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科 学院副院长兼联络局局长、社会研究所所长等。
国
社
会
学
会
成
立
农
村
社
会
学
部
,
1
9
3
7
年
成
立
美
第一,夫妻关系成为家庭的核心关系。
三是两委各国自为农政,村谁也社不服会谁,学各自会一套,做法会。 员已达数千人,研究数千种。
这样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就长期陷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一是最广义的理解,包括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
二、发展历程
美 国 : 四是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
社会组织是静态的组织实体和动态的组织活动的统一。
主要从事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
群二团、组 村织民是自在治党组和织政的府特1的征9领1导0下年,由,不同仅年龄有、职1业2、所性别学等的校人民开群众设所自农愿组村合形社成的会群众学性组课织,程如共,青团1、9工2会1、年妇女已联合有会等1。1 4 所 高 等 院 校 、
前苏联:
前苏联的农村社会学比较突出,早在1923年就成立了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调 查委员会,组织和领导大规模的农村社会调查,出版了一些农村社会学的书籍。 虽然之后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被取消了,但农村社会研究工作没有停止过,50年 代后期社会学开始恢复重建后,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领域涉及到农村社会结构、 农村生活方式、农村居民的流动问题、人口老化及教育问题、农村文化生活等, 对东欧国家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陶孟和(1889~1960),南开学校第一届师范 毕业生,后赴英国留学,入伦敦经济学院,修社会 学。回国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北京大学教授、 文学院长、教务长。1926年筹建社会调查部,1929 年,改称北平社会调查所,任所长。新中国成立后, 任全国政协常委、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科 学院副院长兼联络局局长、社会研究所所长等。
农村社会学课件1-9章
![农村社会学课件1-9章](https://img.taocdn.com/s3/m/5f411ed8915f804d2a16c171.png)
李景汉(1895──1986),社会学家、社会调查学家。1917 年赴美国求学,攻读社会学并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1920年获 学士学位;1922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硕士学位。1928年8月, 他应晏阳初之邀,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调查部主任。此后, 他历任国立北平大学、国立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教 授等职;建国后他先后担任辅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教授等职。之后,被错划为“右
主要著作:《社会调查大纲》(1934)、
《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
《中国乡村人口之分布》(1935)、
《现代社会事业》(1944)等。
吴文藻:社会学研究的中国化
吴文藻(1901-1985),1917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 业后赴美国留学,192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 1928年获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1935年任 系主任。1939年创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53年任中央民族学 院教授。1979年被聘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著名学者费孝 通、林耀华、瞿同祖、黄迪等曾师从吴文藻先生。吴文藻是中 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 极实践者。
三、涵义
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 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 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简要历史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背景
(一)时代背景: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农业和农村的变化
南北战争后,农业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后果: 1.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导致农民急剧分化和广大小农的破产
美国农民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自1867年起便开展了一场 延续20多年、遍及全国农村的农民运动。半数以上的农 民投身到运动中。
课件_人教版必修二ppt乡村和城镇PPT课件_优秀版2
![课件_人教版必修二ppt乡村和城镇PPT课件_优秀版2](https://img.taocdn.com/s3/m/18378ff1bb68a98270fefac2.png)
么决策? 地面积,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思路点拨】城镇化的发展,硬化路面增多,下渗水量会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变率增大,地下径流减少。 (2)(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何差异?
应用领域:_________、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城市管
村四地、提区 地和理小信示城息镇技:基术可础在设城以施市的管完理提善中的供应用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
第二节 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_乡__村__地__区__转变为城 镇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 上升、_城__镇__建__设__用__地__规__模__扩__大__。
3.最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_比__例__。 4.
【拓展深化】城镇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判读 读图,完成(1)、(2)题。 (1)城镇环境问题是城镇化的必然产物。 【解析】(1)选B,(2)选D。
(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 城镇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2)有人戏称北京为“首堵”,其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 较低,许多国家城镇人口比重不足40% 【激疑】 在城镇化发展的后期,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向乡村地区回流说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倒退,这种说法对吗?
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
被拉平的“_S_”形曲线。 以减少对土壤的侵蚀;城市洪灾主要考虑城市排水系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019·十堰高一检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
(2)据图可知 ( )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A:_初__期__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_低__,发展较_慢__ (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
农村社区和农村城镇化.ppt
![农村社区和农村城镇化.ppt](https://img.taocdn.com/s3/m/0a7361d59b6648d7c0c74651.png)
• 在制定社区规划时,要做到:①围绕社区发 展的总体目标,从社区的实际出发;②运用 系统分析技术,进行多方案比较,以确定一 个最佳方案;③具有明确的目的,就是要促 进社区共同问题的解决,引导社区健康有序 地发展。
• (3)加强社区设施建设
• 要加强为满足农村居民生活需要和乡镇企业、 农民生产需要的各种基础设施,如道路、桥 梁、电力通讯设施、供排水设施等的建设, 特别是诸如医疗卫生、文化、学校等社区服 务、社区福利和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
第二节 农村社区
• 一、农村社区的涵义 • 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
生手段的区域社会共同体。
• 农场社区是以拥有同一聚落及其周围资源的 共同所有权为基础,以对自然资源的培育、 开发、利用为主要经济活动,以共同的文化 和心理因素为特征,以共同的利益为联结纽 带,按照传统制度和规范而结成的地域性社 会组织和社会群体。
• 城乡联合社区是指城市与乡村社区的结合,城乡差 别较小,农业产品主要供应城市居民。
• 小城镇社区是指具有城市社区的特点,社区居民异 质性较高,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小城镇社区在地 理位置上距离农村社区较近,与周边农村社区关系 较为紧密。
• 城市社区是指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所 聚居的,并由国家建立了市建制的社区,其主要特 征是人口众多、家庭规模小、血缘关系淡化、异质 性强、社会组织机构众多和经济发达等。
• (二)建国以后的农村城镇化
• 建国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战略的推进和经 济体制的改革,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这个时 期农村城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4)完善社区各项制度
• 要完善农村社区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 化制度等,其中突出的是要完善村民自治制 度。
• (5)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 (3)加强社区设施建设
• 要加强为满足农村居民生活需要和乡镇企业、 农民生产需要的各种基础设施,如道路、桥 梁、电力通讯设施、供排水设施等的建设, 特别是诸如医疗卫生、文化、学校等社区服 务、社区福利和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
第二节 农村社区
• 一、农村社区的涵义 • 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
生手段的区域社会共同体。
• 农场社区是以拥有同一聚落及其周围资源的 共同所有权为基础,以对自然资源的培育、 开发、利用为主要经济活动,以共同的文化 和心理因素为特征,以共同的利益为联结纽 带,按照传统制度和规范而结成的地域性社 会组织和社会群体。
• 城乡联合社区是指城市与乡村社区的结合,城乡差 别较小,农业产品主要供应城市居民。
• 小城镇社区是指具有城市社区的特点,社区居民异 质性较高,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小城镇社区在地 理位置上距离农村社区较近,与周边农村社区关系 较为紧密。
• 城市社区是指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所 聚居的,并由国家建立了市建制的社区,其主要特 征是人口众多、家庭规模小、血缘关系淡化、异质 性强、社会组织机构众多和经济发达等。
• (二)建国以后的农村城镇化
• 建国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战略的推进和经 济体制的改革,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这个时 期农村城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4)完善社区各项制度
• 要完善农村社区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 化制度等,其中突出的是要完善村民自治制 度。
• (5)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专题九 乡村和城镇 第2节 城镇化
![专题九 乡村和城镇 第2节 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3370f3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3.png)
②居民出行时空动态数据
③不同路段的即时车流量和人流量
④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维线索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四个角度”
(1)从技术和应用的角度,GIS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工具、方法和技术。 (2)从学科的角度,GIS是在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具有独 立的学科体系。 (3)从功能的角度,GIS具有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显示、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等功能。 (4)从系统学的角度,GIS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缺
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 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
生活、工业、交通等燃烧煤、 石油,排放大量烟尘、[6]_废___气__
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
化隔离带
续表
不利影响
成因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水 源
变式2 我国城镇化进程与新型城镇化
“城,所以盛民也。”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
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累计实现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
户。据此完成3—4题。
3.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治理上,超大城市吸引流动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化要优先考虑( A)
成因
社会 问题
交通拥挤、居 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社 会秩序混乱
城镇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 不断增加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 急剧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0年底,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22.5% 1996年农村人口数量8.64亿,占全国总 人口的70.6% 农村人口数量特征:
基数大 比重大 自然增长率高.
49-2000农村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
年份
全国总人口
农村人口
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949
54167
48402
89.4
1957
64653
54704
3.农村人口增长过快
自然增长率过高 妇女总和生育率是指每一千名妇女在整个 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数。
4 .劳动力富余,就业问题突出
到2000年4月,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 了1.5亿。
(四)农村人口的分布
1、东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分布不均衡 2、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分布不均衡 3、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分布不均衡 4、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不均 衡
农村人口分布最密集的是江苏省,人口 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554人; 最稀疏的是西藏,人口密度低达每平方 公里只有l.6人。 相差346倍。
大多数国家里,出生婴儿的性别比约为每 100女性对105个或106个男性。 据统计发展中国家性别比多在100以上,发 达国家则往往在100以下。
%
1990年农村人口性别比例 120
100
80
60
40
20
0 0岁
20-24岁
25-29岁
85岁以上
中国农村人口性别构成有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中国农村性别比呈现波浪形, 基本平衡。 第二,婴幼儿性别比比较高,0岁组性 别比是112.06,超出了103—107的 正常范围。
到2010年,老年人口8000多万,占农村 总人口的7.74%;
到2020年,老年人口1.2亿,占农村总人 口的9.98%,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
随着人口城镇化过程加快,农村人口老 化速度也必然加快。
(三)中国农村人口的性别构成
性比例= 男性(女性)人口/总人口×100% 性别比= 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
40以上
30-40
30以下
65岁及以上 人口比例 4以下
4-7
7以上
老 少 比
15以 下
15-30
30以 上
年龄中位 数(岁)
20以下
20-30
30以上
中国农村人口 年龄结构“金字塔”变动趋
势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年轻型
成年型
进入90年代后 成年型
老年型
按中国1989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 自然增长率预测:
第九讲
农村人口问题 和农村人口城镇化
人口多 基数大 增长速度快 人口素质低 劳动力剩余多等。
一、农村人口
人口通常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居住在 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农村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的总和, 包括广义的农业人口和与农村有关的非 农业人口,是城镇人口的对称。
(一)中国农村人口 数量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文化素质
根据人口统计资料(1997)在农村人口 中,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学文化 程度的比重为43.29%,初中占28.20%, 高中占4.48%,大专以上仅占0.27%。 城镇人口中初中占32.72%,高中占 20.78%,大专以上占7.47%。
城乡6岁及以上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重(%)
84.6
1965
72538
59493
82.0
1975
92420
76390
82.7
1985
105851
80757
76.3
1995
121121
85947
71.0
2000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现状的成因
既有人口本身的原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复杂的历史文化 原因和制度原因:
1.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 “多生孩子,早生孩子,生男孩子”是农业社 会扩张劳动力的需要。 中国农村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和社会舆 论。
2.家族文化的影响
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势力大小,取决于家庭或 家族人口的多少。
不仅是“名门”,还须是“旺族”。 “在家亲兄弟,出门父子兵” 。
3.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寿命延长 婴儿死亡率降低。
4.劳动力培养成本低 “多一个人就是多一双筷子” 人民公社制度部分承担了劳动力培养成本, 刺激了人口增长。
50 43.3
40
30
25
20
10
0
小学
28.232.7 初中
20.8 4.5
高中
7.5 0.3
大专以上
农村 市镇
2.人文发展指数(HDI)低
人文发展指数: 健康状况(出生时的人均预期寿命) 智力程度(使用组合的教育成就表达) 人的福利水平(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 GDP) 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 总体状况和国民生活质量总水平。
二、 农村人口问题
(一)人口与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复 杂的关系。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既是改造自然世界的力量,也是破坏自 然世界最主要的力量;既是组成社会的 主体,又是被社会制约的客体。
1 人口数量的增长本身是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产物 2 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劳动力数量的 增加,从而引起经济增长。 3 人口数量与国家生产能力的关系 4 人口数量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5 人口数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6 人口数量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二)农村人口问题
1.农村人口的素质较低
人的素质是由遗传生理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构成
身体素质低于城镇
农村人口中残疾人的比例达到7.5%左右 绝大多数农民的通婚范围不超过25公里 2000年17岁城镇男生身高172.8厘米,农村男 生(168.8厘米) 1979年到2000年,城镇女生胸围增长幅度为 2.27%,而农村女生只为0.49% 6岁儿童身高不达标的,农村占37%,而城镇 只有12%
5.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
马寅初计划生育思想: 20世纪20年代发表了“计算人口的数学” 30年代发表“人口问题与世界经济大势的关系” 40年代发表“马尔萨斯之人口论”。 1957年指出: “我国人口增长太快”,提出 “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 马寅初受到批判,国家实行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
6.巨大的人口基数 7.家庭养老的赡养方式 8.僵化的户籍制度
(二)中国农村人口 的年龄构成
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点上,人口 年龄的分布状态。
衡量人口年龄结构方法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再向 老年型的转变过程就是人口老化的过程。
表9-2 联合国关于人口 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
类型
年 轻 型 成 年 型
老 年 型
0-14岁人 口比例
基数大 比重大 自然增长率高.
49-2000农村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
年份
全国总人口
农村人口
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949
54167
48402
89.4
1957
64653
54704
3.农村人口增长过快
自然增长率过高 妇女总和生育率是指每一千名妇女在整个 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数。
4 .劳动力富余,就业问题突出
到2000年4月,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 了1.5亿。
(四)农村人口的分布
1、东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分布不均衡 2、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分布不均衡 3、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分布不均衡 4、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不均 衡
农村人口分布最密集的是江苏省,人口 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554人; 最稀疏的是西藏,人口密度低达每平方 公里只有l.6人。 相差346倍。
大多数国家里,出生婴儿的性别比约为每 100女性对105个或106个男性。 据统计发展中国家性别比多在100以上,发 达国家则往往在100以下。
%
1990年农村人口性别比例 120
100
80
60
40
20
0 0岁
20-24岁
25-29岁
85岁以上
中国农村人口性别构成有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中国农村性别比呈现波浪形, 基本平衡。 第二,婴幼儿性别比比较高,0岁组性 别比是112.06,超出了103—107的 正常范围。
到2010年,老年人口8000多万,占农村 总人口的7.74%;
到2020年,老年人口1.2亿,占农村总人 口的9.98%,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
随着人口城镇化过程加快,农村人口老 化速度也必然加快。
(三)中国农村人口的性别构成
性比例= 男性(女性)人口/总人口×100% 性别比= 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
40以上
30-40
30以下
65岁及以上 人口比例 4以下
4-7
7以上
老 少 比
15以 下
15-30
30以 上
年龄中位 数(岁)
20以下
20-30
30以上
中国农村人口 年龄结构“金字塔”变动趋
势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年轻型
成年型
进入90年代后 成年型
老年型
按中国1989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 自然增长率预测:
第九讲
农村人口问题 和农村人口城镇化
人口多 基数大 增长速度快 人口素质低 劳动力剩余多等。
一、农村人口
人口通常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居住在 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农村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的总和, 包括广义的农业人口和与农村有关的非 农业人口,是城镇人口的对称。
(一)中国农村人口 数量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文化素质
根据人口统计资料(1997)在农村人口 中,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学文化 程度的比重为43.29%,初中占28.20%, 高中占4.48%,大专以上仅占0.27%。 城镇人口中初中占32.72%,高中占 20.78%,大专以上占7.47%。
城乡6岁及以上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重(%)
84.6
1965
72538
59493
82.0
1975
92420
76390
82.7
1985
105851
80757
76.3
1995
121121
85947
71.0
2000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现状的成因
既有人口本身的原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复杂的历史文化 原因和制度原因:
1.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 “多生孩子,早生孩子,生男孩子”是农业社 会扩张劳动力的需要。 中国农村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和社会舆 论。
2.家族文化的影响
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势力大小,取决于家庭或 家族人口的多少。
不仅是“名门”,还须是“旺族”。 “在家亲兄弟,出门父子兵” 。
3.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寿命延长 婴儿死亡率降低。
4.劳动力培养成本低 “多一个人就是多一双筷子” 人民公社制度部分承担了劳动力培养成本, 刺激了人口增长。
50 43.3
40
30
25
20
10
0
小学
28.232.7 初中
20.8 4.5
高中
7.5 0.3
大专以上
农村 市镇
2.人文发展指数(HDI)低
人文发展指数: 健康状况(出生时的人均预期寿命) 智力程度(使用组合的教育成就表达) 人的福利水平(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 GDP) 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 总体状况和国民生活质量总水平。
二、 农村人口问题
(一)人口与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复 杂的关系。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既是改造自然世界的力量,也是破坏自 然世界最主要的力量;既是组成社会的 主体,又是被社会制约的客体。
1 人口数量的增长本身是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产物 2 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劳动力数量的 增加,从而引起经济增长。 3 人口数量与国家生产能力的关系 4 人口数量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5 人口数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6 人口数量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二)农村人口问题
1.农村人口的素质较低
人的素质是由遗传生理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构成
身体素质低于城镇
农村人口中残疾人的比例达到7.5%左右 绝大多数农民的通婚范围不超过25公里 2000年17岁城镇男生身高172.8厘米,农村男 生(168.8厘米) 1979年到2000年,城镇女生胸围增长幅度为 2.27%,而农村女生只为0.49% 6岁儿童身高不达标的,农村占37%,而城镇 只有12%
5.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
马寅初计划生育思想: 20世纪20年代发表了“计算人口的数学” 30年代发表“人口问题与世界经济大势的关系” 40年代发表“马尔萨斯之人口论”。 1957年指出: “我国人口增长太快”,提出 “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 马寅初受到批判,国家实行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
6.巨大的人口基数 7.家庭养老的赡养方式 8.僵化的户籍制度
(二)中国农村人口 的年龄构成
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点上,人口 年龄的分布状态。
衡量人口年龄结构方法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再向 老年型的转变过程就是人口老化的过程。
表9-2 联合国关于人口 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
类型
年 轻 型 成 年 型
老 年 型
0-14岁人 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