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公共道德与素质
文化交流: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与误解

文化交流: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与误解从古至今,文化交流一直是促进不同国家间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瞩目。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信息传播的不完全性,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往往存在一些印象和误解。
印象一: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是西方人最初对中国印象的重要方面之一。
他们认为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包括中国的书法、音乐、戏剧、绘画、茶道、武术等方面。
这些都给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看法。
然而,这种印象也带来了一个误解,即中国的文化是单一且统一的。
事实上,中国的文化是多元且复杂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例如,北方和南方的饮食习惯、方言和传统节日等都有差异。
因此,西方人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特定的形式,而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整体。
印象二:中国的封建社会和权威主义另一个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是,中国是一个拥有封建社会和权威主义传统的国家。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存在以及一些国内外的传统文化作品(如《红楼梦》和《水浒传》)所塑造的形象。
西方人可能认为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强大的权威主义和等级观念,每个人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然而,这种印象忽略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变和新文化的兴起。
中国社会正在迅速发展,个人权利和民主意识逐渐得到重视。
尽管一些传统的封建习俗仍然存在,但中国民众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和多元化。
因此,西方人需要认识到中国社会并不完全是一个传统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正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
印象三:中国的功利主义和家庭观念在西方人的认知中,中国社会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注重个人的功利和经济利益。
他们认为中国人普遍追求事业成功和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家庭和个人关系。
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文化中强调家庭观念和人情味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

三、友谊是一种权利、一种乐趣
在很多老外看来,朋友意味着彼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交流思想、兴趣和爱好;对双方而言,
友谊是一种权利、一种乐趣,而绝不是
义务和责任。
中外友谊各自的优缺点
华人朋友,更关心和在意对方、处 处为对方着想、无微不至,甚至为 朋友两肋插刀;而很多老外对待朋 友的态度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中外友谊的换算公式
华人
铁哥们儿、铁姐们儿 好朋友 朋友
北美老外
一般没有 铁哥们儿、铁姐们儿
好朋友
认识的人、经常一起 说上几句话的人
朋友
二、华人朋友的直言不讳
华人朋友之间更直言不讳,朋友之 间更能听到有关个人生活方面的真 话。
老外朋友在生活中赞美有余,而建 议和批评不足。
三、华人朋友的情深意长
留面子VS直言不讳
案例:“没问题”等于“拒绝”
一、中西方面子的比较
中西方的人士都好面子,但是程度和表现方 式却截然不同。
﹡无论是作为华人还是老外,如果你伤了一 个老外的面子,多半只是这个老外怨恨你而 已;但是如果你伤害了一个华人的面子,有 可能导致一个群体怨恨你、你可能会激怒了 一大群认识和不认识、相关和不相关的人们。
¤你去哪儿了,为什么才来? ¤你好像感冒了!多喝水、多穿衣服。 ¤刚才你在给谁打电话? ¤你吃的东西没有营养,别吃了! ¤为什么坐地铁,乘出租车多方便。 ¤你的衣服颜色太艳了! ¤吃点儿吧,对身体有好处! ¤你该减肥了! ¤你太胖/瘦了! ¤你的发型不好看。 ¤天太冷了,多穿衣服。 ¤你显得很疲倦。
写推荐信
学到的工作经验、取得的业绩、
工作中建立的声誉和口碑,是任何雇 主也永远夺不走的,这些才是你我可 以永久依赖的财富。
中国人素质差的历史来源

“中国人素质差”的历史及渊源“中国人素质差”经外诱内导、层层加码,已被制造成一种几乎无人再打问号的共识,浸透民间潜意识,上至文人学者官员、下至目不识丁的贫民百姓,日常凡遇不顺,皆以此为凭。
这其中不乏真诚的自我批评,以及恨铁不成钢的过激,但大量实为嫌贫爱富、贴附强权的势利之眼,而“共识”为后一种人提供了道德借口。
我们看到,越是肤浅的判断,越是将击打物锁定在深层目标上,如中华文明、华夏种族,以提高其判断的价值;越是目光短浅的人,越是下结论快而直接。
我理解每个人都有权就自己观察到的下结论,但世上没有一个种族的所谓“精英”会像中国人这样把自己拔离地面看问题,好像在评判一个对立物,上百年不知彼亦不知己,却敢下这么大而绝的结论。
什么东西一旦形成潮流,总能给模仿者带来愉悦,哪怕是自戕的潮流。
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大文人在比较中西时,落脚点也就是排队是否有耐心、超市买菜是否挑肥捡瘦或政治角斗场握手言和之类,以公共场合的待人接物总结两种文明,甚至判断优劣,那就不仅仅是教育百姓有礼有规,而是误导受众。
如果这样下结论,别人一句话也能将此结论推翻:驾车都能让行人的西方人,为什么数百年来打遍全世界恃强凌弱?如此平和的政坛为什么有这么多政治暗杀?同时下此结论的文人是不是潜意识里也有点倚贵欺贱?看西方如果不把这两个概念分开,就像看一个人总是从他出门的穿戴判断他的品格。
我承认出门穿戴讲究很重要,是个优点,家里一肚坏水出门体面周全总比里外不讲理合算百倍,美俗绝对比美德事半功倍,但因一个人出门穿戴不羁,就得出结论他人品不如那穿戴讲究的人,是看人的人之浅薄和势利。
要想不得出浅薄结论,就得弄明白出门穿戴讲究从何而来?因为即便要学,也得弄清它的成因,才能真学到手,而不是好的没学到,先把自己的自信给卖了。
我们就从肤浅的结论经常引述的公共行为开始。
比如超市买菜,中国人喜欢挑挑捡捡,西方人一般拿了就走。
当然此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但作为笼统观察不为过。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要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
众所周知, “文化”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其中, 广义上的“文化”涵盖面十分广泛, 它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文明的总和, 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而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狭义上层面上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这种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机构。
“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很多, 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
在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应对中西文化有深入的认识, 才能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1 式上存在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首先表现在中西方人在思维模思维方式的含义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换句话说, 思维方式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部分。
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这样形象地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结构型的, 而与此不同的是,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型的。
反映在日常交际中, 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则具体表现为:中国人喜欢以隐晦含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意思和想法, 而西方人则较喜欢以直白的方式来进行传意。
对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为利义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交往中, 西方人重利轻义, 中国人则相反, 重义轻利或利义二者兼顾。
第二为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关系。
中国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体性和分析性。
差异之三是中西方的感情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差异之四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极具意会性,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极具直观性。
比如我们在文章或生活中喜欢用暗示, 或者喻古论今, 这种含蓄的表达需要我们去意会, 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这与西方人的直接表达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乡土中国》第三章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第三章读书笔记《乡土中国》第三章读书笔记1最近看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算是一本纯理论的书,从中了解到关于乡村过度到城市的前世今生。
其中有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在城镇化的变革之中,一部分人学习了文化知识去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但是在农村生活是不需要这些知识的,所以城里人会觉得乡下人什么都不懂,其实只是他们不需要懂而已,就好比城里人也不需要懂得如何种地和喂养牲畜。
乡村生活本来是很稳定的生活,在我小的时候,农田里还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在农村土地是大家最重要的资源,而且没法带走,所以背井离乡的无奈、安土重迁都是人们对于土地的情感。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烂熟于心的农业技术似乎也后继无人,农业社会似乎在渐渐远去,现代化的农业我见到的也很少,虽然人们已经摆脱了利用动物耕种换成了各种机器,但是农业至今还需要很多人力的付出。
如果一个人愿意主动的去适应一个规则,那么这个规则肯定就变成了一种文化,例如尊老爱幼等。
如果一件事还需要临时的政策,那么它还是政治的范畴。
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你必须适应它才能更好的生存。
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他经过人们不断的实验,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在传统的文化中,年长的人总是正确的,有领导能力的,晚辈永远是要尊重前辈的。
可是如今的变革开始加速,与时俱进才是时代的主旋律。
很多观念开始名存实亡甚至崩塌。
我们再去因循守旧的发展自己,是否还能跟得上时代。
对于社会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范畴,社会学,一个看似综合其实也很专业的学科,有人说社会的推动要依靠政治,后来当经济问题出现的时候觉得经济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直到后来才发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我虽然是理工科学生,但是对社会学还是很感兴趣,社会学的.发展才是人们的进步,观念的进步。
如今社会学的学生除了走科研似乎没有更好的出路,希望社会学也能得到关注。
《乡土中国》第三章读书笔记2这两天在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在“差序格局”一章里面有这么一段关于东西方社会格局差异的很有趣的描述:他将西方社会的格局描绘为一种柴火捆的状态。
东方智慧长与人伦道德西方智慧长知识的追求

东方智慧长与人伦道德西方智慧长知识的追求人们常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智慧,当然不同的民族对智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所代表的东方智慧观念,与洋人的西方智慧观念有很大差距。
西洋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无非亚里士多德、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之流,都是理论家、发明家、创造家。
中国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是谁,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诸葛亮”。
诸葛亮有什么发明,没有,有什么创造,也没有,提出过什么理论,还是没有(孙武还有部《孙子兵法》)。
中国人把诸葛亮视为最高智慧代表人物的理由在哪里,因为诸葛亮玩计谋、搞诈术的水平中国古今第一。
东方的智慧标准是计谋权术,西方的智慧标准是发明创造。
按照东方的智慧标准,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不过几个书呆子而已。
牛顿遇到诸葛亮,肯定被诸葛亮玩得像如来佛手心里的软糖一样,谁敢在诸葛面前谈天才。
而按西方的智慧标准,诸葛亮不过是一个擅长计谋的政治人物而已,连一个高等数学方程式都解答不了,谁敢在牛顿面前谈智慧。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之类擅长计谋的政治老腕,不会被列入西洋天才人物的行列。
中国有过一个数学家叫陈景润(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不多了),一天到晚鬼迷心窍地搞什么“1十1=2”的数学猜想。
当时周围的人都把陈景润视为呆子、怪人,要不是洋人抬举了陈景润,他一直会被认为是智商接近弱智者的痴愚人物。
陈景润的论文登出后,中国的反应如同石沉大海,洋人却兴奋起来:“你们中国有个天才的数学家陈景润,我们要请他去讲学。
”洋人给陈景润的痴愚摘帽,但仍有许多中国人不以为然“不就是一个怪才嘛”。
西方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字宙自然的理解,智慧的高低是”与自然斗争”能力的大小,把天才的美称授予那些揭示自然法则的理论家、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发明家。
东方则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理解控制,智慧的高低是“与人斗争”能力的大小。
中国的聪明人标准是精于为人处世,老谋深算,随机应变,讨好上级,拉拢平级,利用下级。
不会做这些的.均被列入“老实”、“呆子”、“不识时务”不开窍愚昧人之列。
中国人缺少什么

中国人缺少什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周国平简介:梁启超曾经提出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中国人在精神的层面上最缺少的是公德,即对社会的责任心。
在我看来,其原因也可追溯到中国人缺少真正的灵魂生活和广义的宗教精神,因此而没有敬畏之心,没有绝对命令意义上的自律。
我们不但不信神,而且不信神圣,即某种决不可侵犯的东西,一旦侵犯,人就不再是人,人的生命就丧失了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意义。
灵魂的严肃和丰富是一切美德之源,一个对自己生命的意义麻木不仁的人是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同情之感、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的。
……我常常听说,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是缺乏社会承担和独立品格。
据我看,表面上的社会承担并不缺,真正缺的是独立品格,而之所以没有独立品格,正是因为表面上的社会承担太多了,内在的精神关切太少了。
我并不反对知识分子有社会责任心,但这种责任心若没有精神关切为底蕴,就只能是一种功利心。
关键字: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宗教感情功利心实用性一、对百年文化反省的一个反省:什么逃脱了反省反而成了反省的前提?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从尼采的一篇文章套用来的,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德国人缺少什么》。
遗憾的是,尼采讲这样的题目用不着做譬如说德国与东方或者德国与英国之类的比较,他只是把德国的现状与他心目中的标准做一个比较,然后直截了当说出他的批评意见来。
而一个中国人讲《中国人缺少什么》这样的题目,似乎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个所谓中西文化比较的题目。
事实上,中国人也的确是在西方的冲击下才开始反省自己的弱点的。
我们本来是一个没有反省习惯的民族,从来以世界的中央自居,不把夷狄放在眼里。
如果不是鸦片战争以来不断挨打,我们到今天也不会想到反省。
不过,挨打之后,我们也真着急了,反省得特别用力,以至于以中西比较为背景的文化反省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说得最多的话题。
该说的话好像都说过了,再说就不免老调重弹,所以我从来不参加这类讨论。
也许由于我始终与这个话题保持着一个距离,因此,当我现在来面对它的时候,我就获得了一个与身在其中的人不同的角度。
西方人的诚信——美国人的“傻”和中国人的“聪明”

西方人的诚信——美国人的“傻”和中国人的“聪明”作者:张文文(美国)来源:《出国》 2012年第10期引:(大卫的诗)不要为作恶的,心怀不平,也不要向那行不义的,生出嫉妒。
因为他们如草快被割下,又如青菜快要枯干。
你当倚靠耶和华而行善。
住在地上,以他的信实为粮。
又要以耶和华为乐。
就将你心里所求的赐给你。
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并倚靠他,他就必成全。
他要使你的公义,如光发出,使你的公平,明如正午。
——《圣经》?诗篇37篇1-6节许多年以前,听到美国的安利公司介绍说,安利的所有产品是“顾客不满意无条件退款”,简直觉得不可思议,对安利公司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到美国之后,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在美国所有的商品都是“顾客不满意无条件退款”。
后来,偶尔自己也有几次退货的经历,确实体会到美国商场的诚信。
最有意思的一次是,我看中了一条裙子在打折的尺寸里,去付款的时候,服务员却让我付全款,我表示这条裙子是打折。
原来这条裙子本身不打折,是顾客挂错了地方。
最后,想不到服务员因此就给我打折了。
有空的时候,常去美国的一些华人网站读新移民的文章。
最让我感慨的莫过于美国人的“傻”和中国人的“聪明”。
有故事说,有大陆来的新移民听说美国商场买来的东西用过了还可以退,于是给刚出生的孩子买了推车,近一年,等孩子用不着了,就拿着发票去退款,服务员绝不会问你原因,只管做他的本职工作。
一手退货一手给钱。
有的人因穷买不起照相机、摄像机,到圣诞节、暑假外出旅游时去买一部(分期付款的那种形式),旅游回来后机子入盒退掉是常事;还有人母亲从大陆来,去商场买了新衣服,小心着穿,等母亲回中国去了,衣服又拿去退回。
许多中国人因此沾沾自喜,得意非凡的嘲笑美国人的“傻”。
美国的超市完全可以带着自己的包进去,买好东西付款。
我常悄悄地想:如果有人把商品直接放到自己的包里,谁会知道呢?确实,顾客完全被信任,受尊重。
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比处处提防人欺骗你,算计你要轻松得多呢?不但美国如此,英国也是如此,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如此。
中、西方诚信观比较及其对诚信教育的启示——从一桩“闯红灯”案例说起

其 一 , 全 社 会 对 “ 用 ”理 解 的 一 致 性 。 从 小 孩 信 到 老 人 ,都 把 “ 红 灯 ”看 做 是 一种 无 法 原谅 的 失信 闯
为 表 征 , 重 客 观 和 应 用 性 , 理 性 和 法 理 , 而 成 为 注 重 因 西 方 人遵 守 诚 信 原 则 的 有效 的外 部 制 约机 制 。
诚 信 的 立 足 点 : 中 国诚 信 的 基 于 善 与 西 方 诫 信 的
立 于恶 。
同 学 们 都 笑 我 , 下 礼 拜 我 不 想 去 学 校 了 , 真 丢 脸 ! ”
确 定 当代 “ 信 ”的 应 有定 位 ,并 分 析学 校 诚 信 教 育 诚 的 可 能性 和 限度 。
诚 信 的 重 心 : 中 国诚 信 重 于 心 与 西 方 - / g信 重 于
闯 了红 灯 , 被 一 个 老 太 太 看 到 。 没 隔 几 天 。 保 险 公 司 要 求 他 的 保 险 费 比 别 人 多 1 。 问 及 原 因 , 答 案 是 : “ 们 刚 刚 接 到 交 通 局 的 % 我
《 者> 中这 个 “ 夜 闯红 灯 ” 的案 例至 少从 如 读 深 下 几 方 面 反 映 了德 国社 会 中 “ 用 ”对 于 个 人和 社 会 信
的重 要 性 :
中 国人 强 调 诚 信 是 人 的立 身 之 本 ,是 人 人 自身 都 不 可 推 卸 的 “ 任 伦 理 ” 西 方 社 会 ,则 认 为 人 性 恶 , 责 。
西方人的自由与中国人的自由

西⽅⼈的⾃由与中国⼈的⾃由与⼀帮搞哲学的朋友⼩聚,听他们在谈⾃由。
他们的⽔平太⾼,我插不上话,遂在这⾥,谈谈我关于中西⽅⾃由观差异的理解。
⼀、西⽅⼈的⾃由。
⾃由这个概念,来⾃西⽅,⽽西⽅⼈的⾃由观念,据我所知,来⾃于基督教的中世纪时代。
公元五世纪,⽇⽿曼⼈毁灭了西罗马帝国以后,消灭了古罗马的⼀切⽂明,只留下了基督教。
基督教的神⽗们,成了⽇⽿曼世俗军阀的依附者,服从于军阀们的淫威,但是在⼼灵深处,暗暗引导着⽇⽿曼的信众们。
⾃由的理念,遂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产⽣。
在⽇⽿曼信众中间,各种⾏为的选择,⾃然都要受到各种世俗的势⼒、习俗、惯例的影响。
⽐如妇⼥要受到⽗权意志的裹挟,嫁给不想嫁的⼈;⽇⽿曼的男⼈,临死的时候,按照习惯,武器装备传给武⼠;按照亲情,把财产遗传给⽼婆孩⼦。
就是在这个时候,神⽗来了,他会对频死者说:你应该尊重内⼼的信仰,⾃由地选择你的婚姻,⾃由地选择你的遗产处理。
这些世俗的⼈,只和你共处⼀辈⼦;⽽你死后,你的灵魂,还要在上帝的安排下,度过千秋万世,或上天堂,或下地狱。
你看着办吧。
在此情境下,信仰基督教的信众们,⾃然会选择按照上帝的意志(也就是个⼈⼼中对上帝的信仰)来处理⾃⼰的婚姻和遗产继承问题:拒绝⽗权的安排,选择⾃⼰所爱的⼈,摆脱世俗和情感的⼲扰,选择把遗产奉献给教会。
在这⾥,信众的选择,实际上是在世俗势⼒的压⼒,和基督教信仰之间,做⼀次抉择。
按道理说,他选择哪⼀个,都是他的⾃由。
但是为什么说只有他选择了后者,才算是⾃由,才算是⾃由选择呢?因为前者是带有强权暴⼒、或者世俗压⼒的,⽽后者没有。
【按:滑稽的是,神⽗们的话语,实际上同样是⼀种恐吓,⽤信徒来世的命运,恐吓⼈们做符合教会意旨的选择。
】因此,早期的⾃由选择,实际上,就意味着让信徒们摆脱世俗势⼒的纠缠,根据⾃⼰对基督教的信仰做出选择。
在这当中,⾃由意志,和基督教信仰,是合⼆为⼀的。
⽽且,⾃由选择,被蒙上了⼀层宗教的正当性,道德性。
西⽅⼈把“⾃由”当成⼀种“道德”,也因此⽽⽣。
中美道德教育比较

• 中国——直接方法
• 1、重视完整、系统的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为学 生打下良好的道德认知基础,使学生较快地了解 我国的思想政治观念。
• 2、重视采用榜样教育、舆论的褒贬等方法,为学 生提供一个明确的学和做的参照体系。
• l、基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
• 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物质文明的提高,要求精神文 明建设的同步发展和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同步提 高之时,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及所处的社会地位 与作用,培养他们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 系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道德规范教育,使道德规范与内在德性培养 结合,从而使之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处理好各 种人际关系,有效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
传统 文化
构成
原因
农耕文化 宗法等级制 度 儒家思想
特质
尚义重公爱国的道德意识 ; 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 ; 自强不息的道德进取精神 ; “威武不屈”的人格精神和 “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 。
农耕文化、宗 法等级制度和 中国 儒家思想 核心:儒家思 想
多元文化、契 约立国和个人 美国 主义 核心:个人主 义
• 3、道德与教育相结合。中国古代提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重教明理”都是把个人道德与教育联 系在一起,强调教育的重点在于对个人 道德素质和行为的培养。美国对道德教 育也十分重视,他们强调把道德教育渗 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中。
中美两国传统道德之异同
• 不同点:
• 1、人伦本位与个人本位。 • 中国以农立国,人地关系密切,家庭观念强烈,人与 人之间形成孝为公理、尊人卑己、以和为贵、守志持 身、见利思义等道德关系,充分体现人伦本位价值。 美国是各国的移民共同开发而成的,个人的发展多依 靠自身的奋斗,因而美国家庭组织不如中国复杂,他 们以夫妇为中心,子女成人后自立门户,家庭观念及 人际关系比较淡薄,人与人之间讲求平等,个人自立 精神明显。形成了处处以个人为中心,事事为个人利 益作打算的个人本位价值观。
欧洲人与中国人的修养观

欧洲人与中国人的修养观
1.欧洲人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2.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海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欧洲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3.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欧洲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4.日常交际中的差异。
西方人直率而东方人谦让,因而在对待称赞方面,东西民族的反应互不相同。
在西方,人们能大方地接受赞扬。
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教育的影响,便养成了谦虚谨慎的秉性,对待别人的称赞和表扬常采取自谦或自否的态度,不然就有骄傲自大之嫌。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公私观念与公德、私德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公私观念与公德、私德作者:廖加林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公德、私德的区分源于近代以来西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立。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以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划分又是以对公私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理解为前提的。
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史上公私观念的理论清理从而阐述传统中国公私对立的原因,这对于我们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正确理解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公德与私德等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一、西方的公私观念在西方语言如英语中,与汉语言中的“公”“私”较为接近的要算“public” 和“ private” 了。
虽说较为接近,其含意还是相差甚远。
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有学者就曾抱怨,英语“ public” 和“ private” 在汉语的“公”“私”面前一筹莫展。
[1]在西方,公私及与公私相关联的概念一般属于政治哲学范畴,如公权、私权;公共利益、私人利益和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等。
下面我们从分析这几对概念入手考察西方公私观念的特点。
自罗马法以来,“公权”即国家权力,亦即公共权力,“私权”即个人权利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但这里的“公权”“私权”,都是“法权”,即都是由法律规定并受法律保护的权利。
关于“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后来的许多思想家都做了深入的探讨。
洛克的“天赋权利”说作为西方传统久远的“自然权利”说的近代版本,认为历史上存在过一种“自然状态”,在那种状态中有一种“自然法”,人们依据“自然法”而享有“自然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
由于自然状态中,缺少作为裁判人们之间一切纠纷的共同尺度,缺少公正的裁判者及执行正当判决的公共权力,因此人类仍然处于一种“充满了恐惧和持续危险的状况”,于是人们订立契约,放弃自保和惩罚犯罪的权利,通过在人世间设立裁判者,使之有权裁决一切争端和匡正国家里任何成员可能受到的损害,这种裁判者就是立法机关或立法机关所委任的行政长官,这样就使人们脱离了自然状态,进入了一种国家的状态。
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之对比

中国集体主义与西⽅个⼈主义价值观之对⽐2019-09-02摘要:⼀个民族、⼀个国家的核⼼价值观往往指导着⼈类社会⽣活的⽅⽅⾯⾯,甚⾄成为⾏为准则。
本⽂在将个⼈主义和集体主义简单概括为⼀种民族意识、哲学观念的基础上以中国和古希腊为例,分析两种价值观形成的原因,从⾃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化两个⽅⾯探讨两种主义⽣根发芽的⼟壤,并以两种⽂艺作品――神话和雕像作为具体体现展⽰不同思维模式下孕育的⽂学艺术作品,希望为中西⽅价值观⽐较⽅⾯的研究创造价值。
关键词:中西⽅个⼈主义集体主义引⾔随着世界⼀体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明的差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价值观作为⼀个民族思想哲学的体现引起⼈们的热烈讨论。
中国和西⽅⽂明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与思想体系,这是⽏庸置疑的;其个⼈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助于“确定⼈们的社会⽴场和奋⽃⽬标的价值信仰;影响和制约⼈们价值评价与选择的价值标准;调剂⼈的⼼理和精神状态的情绪、情感、意志等”①。
可以说价值观影响到⼀个民族社会⽣活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反复讨论。
价值观的形成与其本⾝的历史⽂明密不可分,中国和古希腊分别拥有世界上最古⽼的两个⽂明,可以说古希腊是西⽅⽂化的发源地,⽽中国是东⽅⽂化的摇篮,⼆者为⼈类⽂明做出了巨⼤的贡献,两种哲学塑造了西⽅和东⽅的思维⽅式并衍⽣出中西⽅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这两种古⽼的⽂化依靠各⾃系统的富有⽣命⼒的思想和理念始终活跃在中华民族与西⽅⽂明的社会⽣活⾎脉中。
⼀、个⼈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内涵个⼈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两个名词可以有多⽅⾯的解释。
个⼈主义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种政治和社会哲学,⾼度重视个⼈⾃由,⼴泛强调⾃我⽀配、⾃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或⾃我。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切从个⼈出发,把个⼈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不顾别⼈的错误思想。
”集体主义这⼀概念在斯⼤林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中被明确提出。
“《辞海》给出的定义是:⼤公⽆私,⼀切从⼈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与正义观念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与正义观念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在这些传统文化中,道德与正义观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道德与正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之中。
本文将探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与正义观念,理解其内涵和影响。
一、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道德被视为上乘人伦之本,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孝道”的观念,强调个体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且以此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德观念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深深烙印,成为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特点。
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中国的家庭伦理关系以及社会互动都依赖于道德规范。
孝道、慈爱、友善等道德要求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准则。
其次,道德观念也渗透到中国法律制度和社会规范中。
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十分强调道德底线,强调自律和遵守社会准则的重要性。
最后,道德观念还反映在中国文学、艺术和民间故事中,塑造了人们心中的道德榜样和道德规范。
二、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正义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观是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正义被看作是社会维稳和公平公正的核心。
正义观念强调的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公平、公正、公道。
中国传统正义观的体现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强调王道原则,即君王应该以德治国、以仁爱人民,追求社会公平与整体利益。
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传统中国法律制度中注重正义的体现。
古代中国的法律追求以道德为根基的公平和正义,强调慎重处理纠纷,保护弱者权益。
此外,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也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表达对正义的追求,如《水浒传》中对抗官员贪污腐败的英雄形象,成为中国文化中的正义代表。
三、中国传统道德与正义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与正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的美德与传统道德

中国人的美德与传统道德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华丽的国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充满智慧和感人情感的美德和传统道德。
这些美德和传统道德成为了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出了中国人优秀的品格、崇尚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诚实守信,天下大同”的说法,意味着只有诚实守信,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会告诫孩子“立此为信,言出必行”,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在商业和社会交往中,信誉被认为是商业成功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失信则会遭受道义和法律双重惩罚。
因此,诚实守信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中华文化中的另一重要传统。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育和学问,所以对老师和学问的尊重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师者,名也”的说法,意味着老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
青少年时期,我们需要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学会尊重老师、尊重学问、尊重传统文化,并且能够积极践行这一价值。
三、孝敬父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一直被视为最高的美德之一。
中国人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意味着只有孝敬父母,才是做好所有事情的前提条件。
对于中国人来说,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而且是我们最早的恩师和引导者。
因此,敬老尊贤、孝敬父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又一重要价值观。
四、和谐共处中华文化强调“和合”、“共处”。
在各种传统文化中,都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文明。
在平等相待、互尊互信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社会沟通和交流,搭建社会和谐的桥梁,建设一个充满和谐、合作和进步的社会。
综上所述,诚实守信、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和谐共处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较高价值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它们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和未来社会的蓝图。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敬老文化有何不同?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敬老文化有何不同?在中国,敬老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价值观,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敬老文化还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一、家庭尊老中国的敬老文化主要表现在家庭层面上。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的价值观,家庭中的尊老爱幼,是家族道德的核心。
老人在家庭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不仅受到尊重和照顾,还具有权威性,指导着家庭中的一切事务,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和传统。
而在其他国家,家庭尊老的文化并没有中国这样重视。
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往往不被重视和照顾。
这与西方国家注重个人主义,强调自由和独立的价值观有关。
二、社会关怀与家庭尊老文化不同,中国的敬老文化在社会层面上也非常重要。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老年人的权益和福利,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方面的服务,使老年人能够过上幸福健康的晚年生活。
而在其他国家,社会关怀老年人的意识相对较低,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老年人的照顾和服务也不够完善。
老年人需要依靠自己的经济能力和个人能力去维系自身的生活。
三、文化传承敬老文化在中国还表现在文化传承方面。
中国讲究“不忘本”,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老人作为家族和社会的长辈和智者,具有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老年人在中国传承和发扬着中华传统文化,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其他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没有中国这样强烈。
老年人的文化职责和义务也相应减少,文化传承的责任被分散到其他方面。
四、社会地位在中国,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老年人在政府和社会各层面都受到很高的尊重和照顾,这也源于中国的敬老文化传统。
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威望和声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而在其他国家,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老年人在政府和社会各层面往往受到冷遇和忽视,这也反映了这些国家在文化传统和道德价值观方面的缺失。
五、生活方式中国的敬老文化也表现在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方面。
中国老年人比较注重生活品质和休闲活动,尤其是在公园、小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打牌、跳舞、练太极等活动,使他们能够保持健康和快乐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公共道德与素质
公共道德与素质的具体内涵
生活在人类社会当中,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在一个大环境里,每个人的行为举止或许就会影响到这个环境,进而影响到其他人。
因此才产生了公共道德,才有了体现在人本身的公共素质。
公共道德是对于全体社会人而言的,而公共素质是对于一个个体人来讲的。
公共道德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为了更好的相处,经过长期的磨合与实践而形成的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默契。
这种默契就是人与人相处时,个体人在活动的时候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活动,从而保持这个环境的稳定与和谐。
一、公共道德与素质的重要性
公共道德体现在个体人身上就被称作为公共素质。
我们姑且把每个人的公共素质比作一辆货车的各个零部件,那么整个社会人就组装成了一辆完整的货车,这个货车就是公共道德环境,载着每一个人前进。
当缺少某一个零部件的时候,这辆货车或许会出现故障,车速减慢,甚至翻车酿成大祸。
当有更多的零部件出现问题的时候,那么这辆货车就报废了,也就无法继续前进。
当然这个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或者倒退。
因此,个体人的公共素质与社会整体的公共道德是一个相
互影响的过程。
共同发动火车,共同前进,货车停止,个体也会失去作用。
就像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般。
因此,一个社会要想发展,社会里的人想要更好的发展,就要共同构建出这个社会的公共道德,公共道德的维护需要每个个体人的努力。
二、西方人公共素质现状
我所提及的西方,是偏向于政治经济学中的西方,意指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西方,公民的社会群体感与公共意识还是很强的。
从排队的秩序就可见一斑。
西方人在排队是非常有秩序的,几乎没有人插队。
并且就算事情再急,也会安然的排队。
我在互联网上曾经看到一张图片:在二战时的英国,由于物资紧缺,粮食供应不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
但是,在面包店前面,并不是一群人在疯抢,而是排起了长龙。
从这一方面来看,西方人是很讲究秩序的。
同时,在日本的地铁上,也是与中国不一样的。
读过一篇故事:一个中国人给一个在日本留学的朋友打电话,几次三番朋友都挂掉了电话。
这位在日本的朋友在下地铁后给这位中国人回电话,这位中国人很生气,质问他的朋友为什么不接电话,朋友却说:“在日本地铁是不允许接电话的”,这位朋友仍然不相信,之后上网查看了一下,在日本地铁,确实有明文规定不允许接打电话的。
之后,这位中国人诚恳的向他的朋友道歉。
三、西方人公共素质的影响因素
西方人比中国人的整体公共素质要高,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从影响因素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西方国家大多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且发展历史也较长,因
此社会发展程度更高,政府管理的也更为完善。
在公共设施管
理方面也是严格,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并在每个公共场所都
设立了吸烟区,以满足特殊人群的需要。
对于违反公共场所管
理规定的人,也是进行严厉的处罚。
2.西方在中世纪之后,就掀起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
运动。
我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伏尔泰的一句话:“尽管我不赞
同您的观点,但是我仍然会用我的生命来捍卫您说话的权利!”。
这种言论自由思想实际上体现出的是西方人一种尊重他人权利,不干预他人的态度。
启蒙运动中的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思想等启蒙思想促进了西方人思想的解放,对现代西方人的
公共素质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西方人普遍是信仰宗教的,并且大都信仰基督教。
宗教信仰对
于人的约束远超过刑罚对于人的约束,宗教信仰对于人行为的
约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基督教的神耶和华教导信徒要爱人,
伊斯兰教的神安拉教导他的信徒信仰真主,听从真主得教诲,
引人向善。
宗教对于人的约束可以说是极其细微的,包括一言
一行。
因此,信仰宗教也是西方人公共素质较高的重要原因之
一。
4.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一般都是很少的,因此,政府对
于公民的管理也较为轻松。
人口数量少也是西方社会整体公共
素质较高的原因之一。
四、中国人公共素质现状
相对于西方人来说,国际上对于中国人的公共素质评价是偏低的。
从国内一些小的方面就可以看出。
从吸烟这一方面来说,中国人是很随意的,几乎走到哪儿,就可以吸到哪儿,饭店、医院、寝室、公交车等公共场合随处可见。
尽管有些公共场所摆出“严禁吸烟”的标识,一些人仍是视而不见。
在上公交车的时候,往往车上的人还没有下车,上车的人就一拥而上,前推后搡,几乎毫无秩序可言。
另外,在公共场所大声讲话也是表现之一。
在国外,有的餐馆里面还设置了“中国人用餐区”,就是因为中国人在吃饭时喜欢高谈阔论,影响到了周围用餐人。
中国的国际旅行社曾这样说:“中国游客在出国旅游的时候往往不注意自身形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旅游景点上乱刻乱画等现象,更是让国外的人觉得中国人素质低下。
这些现象对于一个文明古国是极不相称的,实在是一可笑的讥讽。
五、中国人公共素质影响因素
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长,各种思想层出不穷。
因此,影响中国人公共素质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
1.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倡“集体主义“原则,从这方面
看,中国人理应公共素质更高才对。
但是,中国人人口众多,这种“集体主义”极容易造成个别人的浑水摸鱼,从而影响整体。
就拿中国七十年代来说,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由于总是有人偷懒,造成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因此,要想达到真正的“集体主义”,首先就是要规范个人。
2.中国正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各项制度与保障管理尚
未完善。
由于中国领土面积广,人口众多,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建设发展艰难,政府很难拿出足够的财力、物力、人力,来进行公共服务管理,因此也是公共场所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儒家思想更是博大精深,儒家提倡的
“仁义礼智信”“礼”.“仁”.“爱”等更是精髓。
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部分人“崇洋媚外”的心理的产生,儒家文化的精髓已经很少有人领会并且身体力行。
这些人曲解了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从而造成思想上的堕落,个人素质的下降。
4.有人说,现代的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度。
我不认为信仰马
克思是一种信仰,至少中国人信仰马克思不会像西方人信仰上帝一样虔诚,因此,马克思理论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小于西方宗教对于西方人的影响。
缺乏信仰使得中国人内心空虚,从而思想上的精神境界难以提升。
过度提倡唯物主义对于追求现实中的财富,从而使得人们缺少唯心主义对于人内心的修炼。
因此,唯物主义的泛滥与唯心主义的缺乏也是造成中国人公共素质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5.中国领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难以管理。
人口众多,思想复
杂,难以统一管理。
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仍然难以提供完善的公共管理服务。
六、如何提高国人的整体素质
中国人的整体公共素质低于西方国家,造成国际上对于中国的印象偏差,从而会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因此,提升中国人的公共素质是必须的、必要的。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文化教育。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仅仅是一句
口头上的话,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使文化内涵潜移默化的进入人的内心里。
同时,大力普及一些注重人内心修养的文化书籍,提倡鼓励公民读书。
加强素质教育,以文化的力量来引导人、规范人。
2.大力发展经济,为政府完善公共服务管理提供充足的支持。
政
府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管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制定完善的公
共场所管理条例,派专人进行负责管理,完善社会公共服务。
3、不断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社会上的一些欺诈、不公平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使得有些人不敢去做好事、善事。
从而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公平与和谐,让人有胆量、有能力去做好事、善事。
4、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与监督。
社会舆论在规范人的行为,提高公众公共素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媒体要多报道一些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新闻报道,引导人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曝光一些影响社会整体和谐的事件,令人警醒,从而达到提升公民公共素质的目的。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
但公民的整体素质却没有像经济增长那样持续上升,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不相符的,与中国文明古国的形象是不符合的,与传统中国人谦恭有礼的形象也是不相符的。
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升中国人的公共素质是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只有经济、文化两条腿都走好了,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成为新一代的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栋梁,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强大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我们的“中国梦”加油!
翻滚吧!中华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