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积分的发展历史
微积分的起源与发展
微积分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内容:一、微积分为什么会产生二、中国古代数学对微积分创立的贡献三、对微积分理论有重要影响的重要科学家四、微积分的现代发展一、微积分为什么会产生微积分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统称,它的萌芽、发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研究解决抛物弓形的面积、球和球冠面积、螺线下面积和旋转双曲体的体积的问题中,就隐含着近代积分学的思想。
作为微分学基础的极限理论来说,早在古代以有比较清楚的论述.比如我国的庄周所著的《庄子》一书的“天下篇”中,记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三国时期的刘徽在他的割圆术中提到“割之弥细,所失弥小,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和体而无所失矣。
”这些都是朴素的、也是很典型的极限概念。
到了十七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白尼创立日心说,伽利略出版《力学对话》,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规律--航海的需要,矿山的开发,火松制造提出了一系列的力学和数学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促使微积分产生的因素,微积分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是必然的。
归结起来,大约有四种主要类型的问题:第一类是研究运动的时候直接出现的,也就是求即时速度的问题。
已知物体移动的距离表为时间的函数的公式,求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反过来,已知物体的加速度表为时间的函数的公式,求速度和距离。
困难在于:十七世纪所涉及的速度和加速度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例如,计算瞬时速度,就不能象计算平均速度那样,用运动的时间去除移动的距离,因为在给定的瞬刻,移动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都是0,而0 / 0 是无意义的。
但根据物理学,每个运动的物体在它运动的每一时刻必有速度,是不容怀疑的.第二类问题是求曲线的切线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来源于好几个方面:纯几何问题、光学中研究光线通过透镜的通道问题、运动物体在它的轨迹上任意一点处的运动方向问题等。
困难在于:曲线的“切线"的定义本身就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微积分的起源与发展
微积分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内容:一、微积分为什么会产生二、中国古代数学对微积分创立的贡献三、对微积分理论有重要影响的重要科学家四、微积分的现代发展一、微积分为什么会产生微积分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统称,它的萌芽、发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研究解决抛物弓形的面积、球和球冠面积、螺线下面积和旋转双曲体的体积的问题中,就隐含着近代积分学的思想。
作为微分学基础的极限理论来说,早在古代以有比较清楚的论述。
比如我国的庄周所著的《庄子》一书的“天下篇”中,记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三国时期的刘徽在他的割圆术中提到“割之弥细,所失弥小,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和体而无所失矣。
”这些都是朴素的、也是很典型的极限概念。
到了十七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白尼创立日心说,伽利略出版《力学对话》,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规律--航海的需要,矿山的开发,火松制造提出了一系列的力学和数学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促使微积分产生的因素,微积分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是必然的。
归结起来,大约有四种主要类型的问题:第一类是研究运动的时候直接出现的,也就是求即时速度的问题。
已知物体移动的距离表为时间的函数的公式,求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反过来,已知物体的加速度表为时间的函数的公式,求速度和距离。
困难在于:十七世纪所涉及的速度和加速度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例如,计算瞬时速度,就不能象计算平均速度那样,用运动的时间去除移动的距离,因为在给定的瞬刻,移动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都是0,而0 / 0 是无意义的。
但根据物理学,每个运动的物体在它运动的每一时刻必有速度,是不容怀疑的。
第二类问题是求曲线的切线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来源于好几个方面:纯几何问题、光学中研究光线通过透镜的通道问题、运动物体在它的轨迹上任意一点处的运动方向问题等。
困难在于:曲线的“切线”的定义本身就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古希腊人把圆锥曲线的切线定义为“与曲线只接触于一点而且位于曲线的一边的直线”。
微积分的发展历史
微积分的发展历史1. 古希腊时期:微积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早在公元前5世纪,数学家祖克里斯特斯(Zeno of Elea)就提出了诸如阿基里斯赛跑等著名的悖论,引发了对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思考。
2. 阿基米德和群测强微积分: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一些数学家如阿基米德和群测强(Archimedes)开始探索几何学和代数学的基本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涉及到了微积分的雏形。
3.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发现: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几乎同时独立发现了微积分的基本原理。
牛顿将微积分用于机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而莱布尼兹则用它来解决代数和几何方程。
这两位伟大的数学家将微积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发展并系统化。
4. 微积分的形式化建立:18世纪,欧拉(Leonhard Euler)将微积分的概念进一步抽象化和形式化,构建了函数和级数的理论,为微积分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国际象棋问题的解决:19世纪初,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研究国际象棋中的一个问题,首次利用微积分的方法进行了解决。
这个问题不仅使微积分在数学界引起了重视,也增强了人们对微积分的研究兴趣。
6. 分析学的发展:19世纪,数学分析学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
来自法国的布尔巴基(Augustin-Louis Cauchy)和庞加莱(Henri Poincaré)等人对极限、连续性和导数等概念进行了严格的定义和证明,进一步完善了微积分的理论。
7.微积分的应用:20世纪初期,微积分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物理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等领域。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量子力学的发展以及现代金融学等都离不开微积分的支持。
8.持续发展和改进:自20世纪起,微积分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函数论、复分析及它们与微积分的关系等新理论的出现,使微积分的应用更加广泛,对更加复杂的问题提供了更加深入的分析。
微积分的历史发展及其应用
微积分的历史发展及其应用
微积分的历史发展及其应用
微积分是一门拥有悠久历史的数学学科,源于古英法哲学家,数学家欧几里德和希腊数学家达那西的数学思路的发展,研究一类特殊函数的不变量。
直到十六世纪,它才有了渐进的发展,开始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推导和研究几何问题。
18世纪,法国数学家勒贝格先生使微积分技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把它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把它命名为微积分学。
他把它用于求解几何、动力学和热力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19世纪,微积分学技术发展到了高度,莱布尼兹等数学家对微积分的本质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使微积分的概念更明确,它更加可解释,更容易掌握。
20世纪,微积分在物理、工程、数理统计、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尤其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微积分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今天,微积分在广泛的领域都有应用,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它已经成为运动学、热力学和力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工具。
在应用数学中,微积分的研究主要包括偏微分方程、最优控制论与反问题求解等。
它在生物、心理学、金融学、认知学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微积分技术以其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领域的赞赏和重视,在现代数学领域也备受关注。
微积分的发展史
微积分的发展史微积分的发展史微积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是现代数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微积分在古代有着很长的历史,从古至今,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的不懈努力,其演变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发展也呈现出复杂的趋势,下面来看看微积分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的微积分古代微积分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斐波那契和欧几里德的古典时代,他们最早提出了微积分的相关概念,比如斐波那契提出的“变化率”的思想,欧几里德提出的“误差积分”的思想,他们发明出来的数学模型也是微积分发展的基础。
二:新罗马时代的微积分新罗马时期的微积分研究已经开始流行,公元七世纪达·索马里(d’Alembert)等科学家在此期间正式提出“积分”的概念,但他们只是把微积分引入到数学体系中,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研究。
三:十七世纪的微积分在十七世纪,英国数学家派克完成了微积分的重大突破,他把斐波那契和欧几里德的相关概念作为微积分的基础,将微积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全面系统地研究微积分,由此开创了微积分的新观念,彻底改变了古代的微积分的思维模式,他的成果也在欧洲开始流行。
四:十八世纪的微积分到了十八世纪,派克的微积分在欧洲开始广泛受到关注和应用,微积分的研究开始更加深入和系统化,出现了许多在微积分领域有重大贡献的著名数学家,比如拉格朗日,瓦西里和弗拉基米尔,他们的成就使微积分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十九世纪的微积分到了十九世纪,微积分的研究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在微积分领域有重大贡献的著名数学家,比如高斯,尤金和庞加莱,他们的发现把微积分推向了新的高度。
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应用,使微积分的研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时期也是微积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六:二十世纪的微积分到了二十世纪,微积分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出现了许多在微积分领域有重大贡献的著名数学家,比如黎曼,爱因斯坦和明斯基,他们的成就使微积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微积分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成为现代数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
第7讲微积分发展史
第7讲微积分发展史微积分是近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基本数学工具,它创立于17世纪后半叶的西欧,是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发展和理论科学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微积分堪称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一、微积分产生的背景微分和积分的思想早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的著作《圆的测量》和《论球与圆柱》中就已含有微积分的萌芽,他在研究解决抛物线下的弓形面积、球和球冠面积、螺线下的面积和旋转双曲面的体积等问题中就隐含着近代积分的思想。
极限理论作为微积分的基础,也早在我国的古代就有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当时人们习惯于研究常量和有限的对象,遇到无穷时往往束手无策。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微积分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由此证实了大地是球形;1543年,哥白尼发表的《天体运行论》确立了“日心说”;开普勒在1609年提出了有关行星绕日运动的第一、第二定律,1618年他又提出了第三定律;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了月亮、金星、木星等星球,把人们的视野引向遥远的地方。
这些科学家拓展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引起了人类思想上的巨变。
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17世纪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航海、天文、矿山建设、军事技术等方面有许多课题需要解决,数学也开始进入了“变量数学”时代。
通过这些向数学提出了如下4个问题:(1)由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反之,由速度求距离,由加速度求速度。
(2)确定物体运动方向(切线方向)或光学中曲线的切线问题。
(3)求最大、最小值问题。
(4)一般的求积(面积、体积)问题,曲线长问题,以及物体的质量、重心等问题。
在17世纪30年代创立的解析几何学里,可以用字母表示流动坐标,用代数方程刻画一般平面曲线,用代数演算代替对几何量的逻辑推导,从而把对几何图形性质的研究转化为对解析式的研究,使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
微积分发展史简述
微积分发展史简述微积分是数学中的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学、经济学等领域。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直到17世纪才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简要介绍微积分的发展史。
1. 古希腊时期:微积分的雏形在古希腊时期,数学家们对于几何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得等人提出了许多与微积分相关的概念,如无穷小量和极限。
然而,由于当时的数学工具和观念的限制,微积分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2. 牛顿和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创始人17世纪,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独立地发展出微积分学。
牛顿创立了微积分的主要思想和方法,他提出了差分和积分的概念,并建立了微分方程和牛顿运动定律等基本理论。
莱布尼茨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的符号表示法,引入了微积分中的极限和导数的概念。
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工作为微积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微积分的完善:极限与连续性18世纪,欧拉和拉格朗日等数学家对微积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欧拉进一步完善了微积分的符号表示法,并提出了欧拉公式等重要结果。
拉格朗日则对微积分中的极限和连续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泰勒展开等重要定理。
这些工作使微积分的理论更加严谨和完备。
4. 微积分的应用:物理学和工程学19世纪,微积分的应用开始扩展到物理学和工程学等实际问题中。
拉普拉斯和傅里叶等数学家使用微积分的方法解决了一系列的物理学问题,为微积分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微积分也在工程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力学、电磁学和流体力学等领域。
微积分的应用使得工程学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5. 微积分的发展与现代数学的关系20世纪,微积分的发展与现代数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的基础上,数学家们对微积分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广。
勒贝格和黎曼等数学家提出了测度论和黎曼积分等新的概念和方法,为微积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同时,微积分也成为了现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的其他分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过程
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过程一、微积分的起源微积分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17世纪。
在这之前,人们对于变化和无限的概念没有系统的研究和描述。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一种方法来理解和描述变化的现象。
二、牛顿与莱布尼茨的贡献微积分的发展离不开两位伟大的数学家,分别是牛顿和莱布尼茨。
牛顿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通过研究天体运动的规律,提出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
莱布尼茨则是德国的数学家,他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的符号表示法。
牛顿和莱布尼茨在不同的地方独立地发展出微积分的思想,他们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符号和表示方法。
然而,由于他们的研究成果几乎同时公开,因此微积分的发展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三、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包括导数和积分。
导数描述了函数在某一点上的变化率,可以用来研究函数的斜率和曲线的凹凸性。
积分则是导数的逆运算,用于求解曲线下面的面积或者函数的累积量。
导数和积分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它们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物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
微积分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四、微积分的发展微积分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17世纪,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已经初步确立,但是在符号表示和严密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家们不断完善微积分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严密和完备。
在18世纪,欧拉和拉格朗日等数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微积分的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定理。
他们的工作为微积分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微积分成为当时数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微积分的应用微积分在科学和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物理学中,微积分用于描述物体的运动和力学规律;在经济学中,微积分用于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和最优化问题;在工程学中,微积分用于分析电路和控制系统等。
除了应用于实际问题,微积分本身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微积分的发展推动了数学的进步,为数学的其他分支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微积分的发展历史
微积分的发展历史微积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一些连续变化的函数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函数的一些量的变化规律。
微积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直到17世纪初期,微积分才真正成为独立的数学分支。
以下是微积分的发展历史。
1. 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287 BC - 212 BC)就是微积分的先驱之一。
他发明了一种称为“方法论”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用来求解一些几何问题,例如圆的面积和球体的体积。
这种技术可以用来求解一些连续变化的函数的面积或体积问题。
2. 17世纪初期17世纪初期,数学家牛顿(1643-1727)和莱布尼茨(1646-1716)几乎同时发明了微积分。
他们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数学的面貌。
牛顿的微积分是基于几何直觉的发现,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则是基于代数记号的发现。
3. 18世纪在18世纪,微积分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法国数学家欧拉(1707-1783)和拉格朗日(1736-1813)在微积分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欧拉在微积分中引入了复数,这对微积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拉格朗日发现了微积分中的一些基本定理,例如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柯西中值定理。
4. 19世纪19世纪是微积分的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世纪。
数学家高斯(1777-1855)和魏尔斯特拉斯(1815-1897)在微积分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高斯发现了极值问题的解法,魏尔斯特拉斯则首次使用了极限的概念来解决微积分中的一些问题。
5. 20世纪20世纪是微积分发展的最后一个世纪。
在这个世纪里,微积分的研究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数学家费曼(1918-1988)提出了路径积分理论,这个理论对微积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微积分还应用于物理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积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直到17世纪初期,微积分才真正成为独立的数学分支。
在18世纪和19世纪,微积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中期,微积分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分支,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微积分的发展历史
微积分的产生——划时代的成就.1 微积分思想的萌芽1.1 古希腊罗马——微分、积分思想的发源地原子论朴素的微分和积分思想.古希腊的原子论者具有朴素的微分和积分思想,该学派的创始人是留基伯(Leucippcus of Miletus),代表人物则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漠克利特(Democritus of Abdera).原子论者把宇宙间的万物看成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以及原子虽然不能再分但仍有内部结构的思想,表现在数学上就是对于表示有限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的量x ,进行了一次微分(dx)和二次微分(dx 2). 德漠克利特曾用原子论思想第一次算出圆锥和棱锥的体积分别等于和它们同底同高的圆柱和棱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极限法的早期形式穷竭法.为了计算曲边形的面积和体积,欧多克斯(Eudoxus of Cnidos )曾提出了一个计算方法,这个方法在17世纪时被人称为“穷竭法”.用现代的符号表示就是:如果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等式k b a nn =(常数)成立,且当n →∞时,A a n →,B b n →,则有k BA =.他用这个方法证明了德漠克利特已得出的求圆锥和棱锥体积的公式.阿基米德(Archimedes)对穷竭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圆的度量》、《论圆柱和球》、《抛物线求积》、《论螺线》等著作中,应用了穷竭法,并引用了近似现代微积分中的“大和”与“小和”概念.并且他用这种方法计算出了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抛物线弓形的面积以及一些旋转体的体积等数学问题.芝诺的拟难.芝诺(Zero of Elea)是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他虽然不是一个科学家,更谈不上是一位数学家,但他提出的四个拟难——二分法、阿基里斯追龟、飞箭、运动场,客观上把微积分中的离散和连续的对立统一惹人注目地摆了出来,对微积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二分法”和“阿基里斯追龟”涉及无穷运算问题,比如,收敛的无穷级数,虽有无穷多项,但其和仍为有限的;“飞箭”则是一个典型的导数问题,运动的物体在每一时刻不仅有速度,而且还有加速度等;“运动场”明显地同运动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即正负概念有关.1.2 阿拉伯和欧洲中世纪——无限和运动的研究在整个中世纪,希腊文化遗产在某种程度上是由逐渐缩小的、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保存下来的.但是,在黑暗时代的几个世纪中,有效地利用这些遗产,并且最后把它们输送到西欧去的,却是地中海地区的阿拉伯政权.代数和三角学的确立.从7世纪开始,阿拉伯帝国逐渐崛起,到8世纪,它已成为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阿拉伯帝国在所辖的较大城市建立图书馆和天文馆,政府组织人力进行天文观测,编制星表,集中学者翻译和注释希腊罗马古典名著.正当欧洲处在黑暗时期,“阿拉伯数学”却成了这时期西方科学的代表.希腊罗马的古典名著正是通过“阿拉伯人”的工作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是阿拉伯人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不仅如此,阿拉伯也是东西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通行的“印度—阿拉伯数码”以及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等,都是通过阿拉伯从东方传到西方去的,这为欧洲以后科学文化的复苏创造了重要条件.有继承才有发展,阿拉伯人在保留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创造.代数和三角学的确立就是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对无限和运动的研究.这一时期,除了“印度—阿拉伯数码”的逐渐普及,代数和三角学已经确立以及数学符号化已有端倪外,对无限的讨论以及对运动和速度的研究已成为数学家们注意的中心.例如德国的红衣主教库萨的尼古拉,把圆与三角形分别看成边数最多和边数最少的多边形,把无限大和零分别看成自然数的上界和下界.他还说尽管“世界不是无限的,但毕竟不能认为它是有限的,因为世界没有一条把它包围起来的界限”,这表明了他把无限看作一个过程的潜无限思想.14世纪英国很有声誉的数学家苏依塞斯的重要著作《算术》中,已有变量、极大和极小概念的原始形式,预示了变数和导数即将进入数学领域.他所使用的“流数”、“流量”等概念,被300年后的牛顿所采用.在无限问题上他指出,要解决所有关于无限的诡辩,只要认识到有限和无限不能有它们的比就行了,这是关于对有限和无限应有不同的论证的最早认识.1.3 古代中国——面积、体积与极限思想的丰富简单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在微积分的发展历史上,对任意封闭的平面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计算,和任意封闭的空间曲线包围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是产生积分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计算面积和体积可以追溯到原始农业社会,根据我国甲骨文记载,约在300年以前的殷代,就把耕种的土地分成方形小块以求面积.积分概念就是在初等几何计算面积和体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庄子》和《墨经》中的极限思想.极限概念是微积分区别于初等数学的特有概念,没有极限概念就没有现代的微积分.战国时代的《庄子·天下篇》中,有不少极限思想,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句话是:“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可以理解为无穷无尽、永远达不到极限的潜无限思想.无穷或无限概念,是极限概念的特殊情况,是微积分的重要概念.《墨经》也是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对有穷和无穷作了明确的区分.该书说,“穷,或有前,不容尺也”,意思是有穷就是有边界的区域,用尺沿一个方向去量它一定能量完;“穷,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即有穷就是能量尽这个区域,如果量不尽,就是无穷.与此同时《墨经》也有丰富的微分思想,比如:“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无间也”;“非半则不动,说在端”.第一句话就是说,“端”就是不可度量且位于物体的最前面的东西.第二和第三句是说,如果没有空隙、也不能再进行分割的就是端.这是对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相当精确的定义,实际上就是对物体经“化整为零”后的微分概念.极限思想的运用——割圆术.我国三国时的数学家刘徽提出的“割圆术”,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做起,令边数成倍地增加,逐步推求圆内接正12边形,正24边形,……,直到正3072边形,用这个正3072边形面积来逼近圆面积,就得到π的较精确的值3.1416,“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就包含着微积分中“无限细分,无限求和”的思想方法.另外,古代与中世纪中国学者在天文历法研究中曾涉及到天体运动的不均匀性及有关的极大、极小值问题,如郭守敬《授时历》中求“月离迟疾”(月亮运行的最快点和最慢点)、求月亮白赤道交点与黄赤道交点距离的极值(郭守敬甚至称之为“极数”)等问题,但东方学者以惯用的数值手段(“招差术”,即有限差分计算)来处理,从而回避了连续变化率.总之,在17世纪以前,真正意义上的微分学研究的例子可以说是较少的.2微积分孕育的半个世纪在历史上,积分概念和方法的产生先于微分.积分的原理,溯源于古希腊人所创造的计算面积、体积和弧长相联系的求和方法,在古代的穷竭法中就已萌芽.微分思想虽然可追溯到古希腊,但它的概念和法则几乎是16世纪下半叶后与近代力学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微分思想和积分思想起初互不相干,基本上是平行而又独立地发展着,都是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的方法,尽管在思想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毕竟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法.这两个统一方法形成后建立起其间联系又晚一些.直至17世纪上半叶,以力学为中心的一系列问题向数学提出了挑战,迫使数学家探索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求曲线的长度、曲线围成的面积和体积、物体的重心、变化率和切线、函数的极值、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等大量生产、科研实践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二项式定理和级数的讨论所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成熟和发展,孕育了微积分的诞生.2.1积分学概念和方法的产生在积分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工作主要有:2.1.1 开普勒的同维无穷小方法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力学家和数学家,在大学学习时曾接触到哥白尼学说,他的思想受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影响较大,认为宇宙是上帝安排的和谐的体系,但他不象前人那样盲目相信,而是尊重事实.他寻求宇宙是和谐体系的显著成绩是先后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其中第一定律认为行星绕日运动并非是匀速运动,其轨道也不是圆而是椭圆.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的观念,是对哥白尼的天文学的重大发展. 图5-1 开普勒开普勒的父亲好喝酒,以开酒馆为业,少年时期的开普勒常帮父亲营业.他发现当时酒商求奥地利酒桶容积的方法不精确,经过研究在1615年发表《测量酒桶的新立体几何》,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阿基米德式的空间几何,其中大约有90个旋转体的体积是阿基米德没有研究过的;第二部分重点是研究酒桶体积的求法;第三部分是这一方法的应用.在该书中,开普勒对古希腊的原子论方法作了发展——用无数个同维小元素之和来确定曲边形的面积及旋转体的体积.例如,把圆当作无限多个边的正多边形从而把无限多个以圆心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面积之和计为圆面积,于是得到圆面积等于周长乘半径之半. []n S S S A ∆++∆+∆=2121 221r rs π== 图 5-2他还认为球的体积是无数个小圆锥的体积之和,这些圆锥的顶点在球心,底面则是球面的一部分;将圆锥看成是极薄的圆盘之和,并由此计算出它的体积,然后进一步证明球的体积是半径乘以球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3142R R V π.开普勒还用类似的方法算出了圆柱、圆环以及苹果形、柠檬形等的体积.开普勒的方法并不严格.比如,当圆分解为其底为一点之等腰三角形时,无异于说这时的三角形是一个线段,圆的面积是无数条线段(即半径)之和.在一些问题中,开普勒也确认面积就是直线之和.用无数个同维无穷小之和计算面积和体积是开普勒的基本思想,虽然还不严格,但确有合理之处,这也是开普勒方法的精华,他化曲为直和微小元求和的思想,对积分学很富有启发性. 2.1.2卡瓦列里和托里拆利的不可分量法“不可分元”并无严格的定义,费尔马、帕斯卡和罗伯瓦尔等都有类似思想,但是以卡瓦列里的思想最典型. 卡瓦列里(BonaventuraCavalieri,1598-1647)是意大利的牧师,也是伽俐略的学生.他的积分思想同古代原子论一脉相承,但比开普勒的方法更普遍,称之为“不可rS i O分元法”.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用新方法促进的连续不可分量的几何学》(1635)和《六个几何问题》中两部著作之中.卡瓦列里认为线是由无限多个点组成,就象链条由珠子穿成的一样;面是由无限多条平行线段组成,就象布是由线织成的一样;立体则是由无限多个平行平面组成,就象书是由每一页积累成的一样;不过它们都是对无穷多个组成部分来说的.换句话说,他把几何图形看成是比它低一维的几何元素构成的:线是点的总和,平面是直线的总和, 图5-3 卡瓦列里立体是平面的总和,他分别把这些元素叫做线、面和体的“不可分量”.他建立了一条关于这些不可分量的普遍原理,后以“卡瓦列里原理”著称:两个等高的立体,如果它们的平行于底面且离开底面有相等距离的截面面积之间总有给定的比,那么这两个立体的体积之间也有同样的比.卡瓦列里利用这条原理计算出许多立体图形的体积,然而他对积分学创立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证明了:如果两线段之比为2:1,则其平方和之比为3:1,立方和之比为4:1,直到九次方和之比为10:1,实际上已相当于今天的积分式⎰++=an n a n dx x 0111 (n 为自然数) 使早期的积分学突破了体积计算的现实原型而向一般算法过渡.卡瓦列里的不可分量方法比他的前人包括开普勒所使用的方法更接近于普遍的积分学算法,开普勒曾向同行们提出一个挑战问题:求抛物线弓形绕弦旋转而成的旋转体体积.卡瓦列里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开普勒的问题.人们认为,以卡瓦列里为代表的不可分量法就是17世纪初期的积分法,也是牛顿和莱布尼茨以前积分思想发展的高峰.卡瓦列里虽然克服了开普勒用各自不同的直线图形表示不同的曲边图形对应的不可分量之间的关系,而非每个面积中的不可分量全体,这就避免了无限的概念,自然就造成了理论上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同时,卡瓦列里求积法还具有不注意代数和算术的纯几何缺点.对卡瓦列里不可分量法作出重要修正的是他的朋友、伽利略的学生、意大利的托里拆利(E.Torricelli,1608-1647).1646年卡瓦列里发表《关于无限抛物线》中批评说:“把不可分元看成是相等的,即把点与点在长度上、线与线在宽度上、面与面在厚度上看成相等的说法纯属空话,它既难以证明,又无直观基础.”他以圆和三角形的不可分元为例说明二者的不可分元并不相同:一个是具有极小中心角的扇形,一个是具 图 5-4有微小宽度的带状体.所以他用开普勒的同维无穷小去代替卡瓦列利的不可分量,同时又保留了不可分量法在求积上的有效性,不但取得了曲线求积问题的许多成果,而且在理论上向近代积分靠近了一步.2.1.2 费马、帕斯卡和沃里斯等人的推进费马于1636年提出了一个相当于近代定积分的积分法,用统一的矩形条分割曲线形;用矩形面积近似地代替曲边形面积;利用曲线方程求出矩形面积,并以其构成的几何级数之和近似地得到曲线面积;对和式取极限使近似值转化为精确值.而帕斯卡则采取等分x 轴上的区间和略去无穷序列之和的高阶差的方法,这对牛顿、莱布尼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费马还将其积分法用于求弧长,他把曲线长视为微小线段长之和,再把线段长度之和转化为求曲线围成的面积来获得结果.英国数学家沃里斯1656年发表《无穷的算术》,使卡瓦列里、费马的不可分法得到系统的推广.他用数的语言把几何方法算术化,使无限的概念以解析的形式出现,开辟了用级数表示函数的道路,使得无限算术代替了有限算术,这对确立微积分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沃里斯还利用微分三角形,给出了近代意义的弧微分概念和计算公式:22dy dx ds +=,但未能给出弧长的计算方法.到17世纪60年代,求积法已取得十分丰富的成果,发展得相当完善了.2.2微分学概念和法则的发展以上介绍的微积分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采用几何方法并集中于积分问题,解析几何的诞生改变了这一状况.解析几何的两位创始人笛卡儿和费马,都是将坐标方法引入微分学问题研究的前锋.2.2.1费马借助微小增量作切线费马在1637年发表了《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记述了一个求曲线切线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大意如下:设PT 是曲线在P 点的切线(如图5-5),TQ 叫次切线,只要知其长,就可确定T 点,再连接PT 就可以了.为了确定TQ ,设QQ 1为TQ 的微小增量,其长为E (即今之△x ), ∵△TQP ∽△PRT 1 ∴1RT PRQP TQ = 费马认为,当E(=PR)很小时,RT 1同RP 1几乎相等,因此有QPP Q E RP E QP TQ -==111 图 5-5 用现在的符号,把QP 写成)(x f ,于是有)()()(x f E x f E x f TQ -+= 即 )()()(x f E x f x f E TQ -+⋅=这时,费马先用E 除分子和分母,然后再让E=0就得到TQ 的数值(即今之)()(x f x f TQ '=).费马用这个方法解决了许多难题,应当说,这是微分方法的第一个真正值得注意的先驱工作.但是,他没有通过割线移动来决定切线,也没有通过计算斜率的极限来求切线.割线移动决定切线的思想,是笛卡儿1638年提出来的.2.2.2笛卡儿“圆法”求曲线)(x f y =过点))(,(x f x P 的切线,笛卡儿的方法是首先确定曲线在点P 处的法线与x 轴的焦点C 的位置,然后作该法线的过点P 的垂线,便可得到所求的切线.如图5-6,过C 点作半径r=CP 的圆,因CP 是曲线)(x f y =在P 点处的法线,那么点P 应是该曲线与圆222)(r v x y =-+的“重交点”(在一般情况下所作圆与曲线还会相交于P 点附近的另一点).如果[]2)(x f 是多项式,有垂交点就相当于方程 222)()]([r x v x f =-+ P T 1P 1RT Q Q 1将以P 点的横坐标x 为重根.但具有重根e x =的多项式的形式必须是∑⋅-i i x c e x 2)(,笛卡儿把上述方程有重根 的条件写成: ∑-=--+i i x c e x r x v x f 2222)()()]([, 图 5-6然后用比较系数法求得v 与e 的关系.带入x e =,就得到用x 表示的v ,这样过点P 的切线的斜率就是)(x f x v -. 以抛物线kx y =2为例,kx x f y ==)(,方程22)(r x v kx =-+有重根的条件为: 222)()(e x r x v kx -=--+令x 的系数相等,得e v k 22-=-,即k e v 21+=.代入x e =,于是次法距k x v 21=-,求出抛物线过点()kx x ,的切线斜率是xk kx k x f x v 212/)(==-. 笛卡儿的代数方法在推动微积分的早期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影响,牛顿就是以笛卡儿圆法为起跑点而踏上研究微积分的道路的.笛卡儿圆法在确定重根时会导致极繁复的代数计算,1658年荷兰数学家胡德(J.Hudde)提出了一套构造曲线切线的形式法则,称为“胡德法则”.胡德法则为确定笛卡儿圆法所需的重根提供了机械的算法,可以完成求任何代数曲线的切线斜率时所要进行的计算.2.2.3费马求极值的方法用代数方法求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是产生微分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记载费马求极大值与极小值方法这份手稿,实际上是他写给梅森(M.Mersenne)的一封信,梅森是当时欧洲科学界领头任务伽利略、费马、笛卡儿、帕斯卡等人之间保持书信交往的中心.费马的方法用现在的符号表示大意如下:设)(x f 是x (x 就是费马的A )的某个多项式,现在讨论)(x f y =的极大值.如果)(x f 在x 点达到极大值,则对充分小的E>0必有:)(E x f +<)(x f 和)(E x f -<)(x f将此二不等式之左边展开则有:+++=+2)()()()()(E x Q x E x P x f E x f <)(x f-+-=-2)()()()()(E x Q x E x P x f E x f <)(x f消去这两个不等式两边的共同项,再用E 除则分别给出下面两个不等式:++E x Q x P )()(<0-+-E x Q x P )()(<0当E 充分小时,此二式左边的符号完全由)(x P 确定.可见,当)(x P 0≠时,此二式不可能有同一的符号,因此必须)(x P =0,从此式解出x 就是所求的极大值.同理可以求出极小值.费马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当计算有理整函数)(x f 的极值时,先计算它的导数x x f x x f x f x ∆-∆+='→∆)()(lim )(0,再令0)(='x f ,解之就是极值点. 不难看出,费马的方法尚有不足之处:第一,费马没有引入无穷小概念,我们在解释他的E 时设为“充分小”,是为了同今天的思想相一致,但费马并没有如此表述;第二,正如他自己所说,把求极值的方法普遍化问题尚缺乏证明;第三,令0)(=x P ,只是求出极值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尽管费马求极值方法尚有不足之处,但已接近今天之形式,他已经看到了求切线和求极值有相同的数学结构.可以认为,在微分学的先驱工作中,费马是比较成熟的一个,无论是求切线还是求极值,他的方法在当时的影响都比较大.2.3微积分系统理论探索的前夜这里将要介绍的是帕斯卡、沃里斯和巴罗等人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对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过把卡瓦列利和费马等人看作微积分先驱的杰出代表,则这几个人的工作是向牛顿和莱布尼茨微积分的过渡.2.3.1帕斯卡等的无穷小方法布莱斯·帕斯卡(Pascal Blaise,1623-1662)的一生,虽然只有39岁,而他的一段黄金时期(30-35岁)又专门研究神学,但是他在数学上的成就却很大.他是世界上第一架计算机的设计者,是概率论和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西方数学史所谓的“帕斯卡三角形”,他也是一位哲学家,并很有写作才能.他同罗伯瓦尔和费马一起,被称为当时法国数学界的三巨头.帕斯卡在积分学方面做的工作,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三角形有 图5-7 帕斯卡一定关系.因为用这个三角形可以比较容易地求出自然数幂的二项式的展开式,不过帕斯卡是用文字表述的.他凭借这个结果并引入无穷小概念,算出了以曲线n x y =为一边的曲边梯形的面积.他把无穷小概念也应用于微分学,在他的《四分之一圆的正弦论》(1659)这部著作中,有一幅被称之为“微分三角形”的图形(图5-8).他说,当区间(即图中的RR=EK)很小时,则“弧可以代替切线”.通过“微分三角形”说明可以用直线代替,并进一步作出切线.把无穷小概念引入数学,是微积分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无穷小作基础才能把曲线看成直线.有人认为,如果帕斯卡能在无穷小的基础上寄兴趣于算术的考虑并致力于切线的求法,那么他就有可能比牛顿和莱布尼茨更早地击中微积 图 5-8分的要害.事实上,帕斯卡的工作对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3.2沃里斯的算术化英国的沃里斯(J.Wallis,1616-1703)是一位牧师的儿子,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专攻神学,以后对数学感兴趣.从1649年B AR I D KR E E C起任牛津大学的“沙维教授”,是17世纪时的英国仅次于牛顿的著名数学家.在微积分的先驱者中,沃斯里的算术化工作很有意义,可以说,没有算术化就没有牛顿的微积分.沃里斯接受了韦达、笛卡儿和费马等前辈们的思想——应用代数研究几何问题,他试图使算术完全脱离几何表示.另外在求积问题上,他 图5-9 沃里斯接受卡瓦列利的不可分元思想和流行的略去无穷小方法,并且应用尚不精确的无穷大和无穷小概念.他在数学史上第一次用符号∞表示无穷大,用∞1表示无穷小或零量,并把它们和有限数同样看待,一起参加运算.沃里斯在他的重要著作《无穷算术》(1655)一书中用算术方法得到如下的定理:“若有一无穷数列,从0开始按任意指数不断增加,那么,这些数之和与各数均等于其最大数的同样数目之和的比值为该指数+11.”用今天的符号表示就是⎰+=1011n dx x n (n 是整数或分数),这表明卡瓦列利和帕斯卡等所确定的关系⎰++=a n n a n dx x 0111 (n 为正整数),当n 为分数时仍然成立. 2.3.3巴罗的求切线和求积的互逆性 英国的伊萨克·巴罗(Isaac Barrow,1630-1677)是微积分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本人也是神学家,精通希腊文和阿拉伯文,所以对希腊古典著作很有造诣;曾任剑桥大学教授、副校长,是牛顿的老师,1669年即牛顿26岁的那年,他主动宣布牛顿的学识已超过自己,并把“卢卡斯教授”职位让给牛顿,成了数学史上的佳话.他的主要著作是《光学和几何讲义》.巴罗的数学观基本上与希腊人相同,认为只有几何才是数学,而代数他认为不应该看成数学,应包括到逻辑中去.尽管他偏爱几何,但对 图5-10 巴罗 即将临产的微积分也有深刻的理解.巴罗曾设想曲线是由所谓的“线元”构成的,而线则是线元之延长,这是不可分元的不同说法,不过巴罗最有意义的贡献是把“求切线”和“求积”作为互逆问题联系起来.比如,他的《几何讲义》第十讲的命题十一和第十一讲的命题十九,用今天的符号表示分别是:(1)如果⎰=xzdx y 0,则zdx dy = (2)如果zdx dy =,则⎰=xy zdx 0 (设x=0时y=0)巴罗还采用帕斯卡二十年代提出而沃里斯正在使用的“微分三角形”思想来求曲线的切线.微分三角形是指由自变量增量x ∆和函数增量y ∆为直角边所构成的直角三角形.他第一个认识到xy ∆∆对于决定切线有重大意义,于是将微分三角形和费马的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比费马更优越的方法.实际上,巴罗已经接触到了微分的本质,因为x y ∆∆可以用来决定导数. 微积分的先驱们的工作,以费马和巴罗为标志而结束,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上述数学家关注的是具体几何特有的解答方法,而未注意大量成果的优越性、创造性和普遍性能够提炼成新的统一的方法构成一门新的学科,也就是需要创立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概念、具有一般符号和一整套解析形式与规则的可以应用的微积分学.牛顿和莱布尼茨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出。
微积分的地发展历史
微积分的产生——划时代的成就.1 微积分思想的萌芽1.1 古希腊罗马——微分、积分思想的发源地原子论朴素的微分和积分思想.古希腊的原子论者具有朴素的微分和积分思想,该学派的创始人是留基伯(Leucippcus of Miletus),代表人物则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漠克利特(Democritus of Abdera).原子论者把宇宙间的万物看成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以及原子虽然不能再分但仍有内部结构的思想,表现在数学上就是对于表示有限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的量x ,进行了一次微分(dx)和二次微分(dx 2). 德漠克利特曾用原子论思想第一次算出圆锥和棱锥的体积分别等于和它们同底同高的圆柱和棱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极限法的早期形式穷竭法.为了计算曲边形的面积和体积,欧多克斯(Eudoxus ofCnidos )曾提出了一个计算方法,这个方法在17世纪时被人称为“穷竭法”.用现代的符号表示就是:如果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等式k b a nn =(常数)成立,且当n →∞时,A a n →,B b n →,则有k BA =.他用这个方法证明了德漠克利特已得出的求圆锥和棱锥体积的公式.阿基米德(Archimedes)对穷竭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圆的度量》、《论圆柱和球》、《抛物线求积》、《论螺线》等著作中,应用了穷竭法,并引用了近似现代微积分中的“大和”与“小和”概念.并且他用这种方法计算出了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抛物线弓形的面积以及一些旋转体的体积等数学问题.芝诺的拟难.芝诺(Zero of Elea)是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他虽然不是一个科学家,更谈不上是一位数学家,但他提出的四个拟难——二分法、阿基里斯追龟、飞箭、运动场,客观上把微积分中的离散和连续的对立统一惹人注目地摆了出来,对微积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二分法”和“阿基里斯追龟”涉及无穷运算问题,比如,收敛的无穷级数,虽有无穷多项,但其和仍为有限的;“飞箭”则是一个典型的导数问题,运动的物体在每一时刻不仅有速度,而且还有加速度等;“运动场”明显地同运动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即正负概念有关.1.2 阿拉伯和欧洲中世纪——无限和运动的研究在整个中世纪,希腊文化遗产在某种程度上是由逐渐缩小的、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保存下来的.但是,在黑暗时代的几个世纪中,有效地利用这些遗产,并且最后把它们输送到西欧去的,却是地中海地区的阿拉伯政权.代数和三角学的确立.从7世纪开始,阿拉伯帝国逐渐崛起,到8世纪,它已成为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阿拉伯帝国在所辖的较大城市建立图书馆和天文馆,政府组织人力进行天文观测,编制星表,集中学者翻译和注释希腊罗马古典名著.正当欧洲处在黑暗时期,“阿拉伯数学”却成了这时期西方科学的代表.希腊罗马的古典名著正是通过“阿拉伯人”的工作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是阿拉伯人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不仅如此,阿拉伯也是东西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通行的“印度—阿拉伯数码”以及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等,都是通过阿拉伯从东方传到西方去的,这为欧洲以后科学文化的复苏创造了重要条件.有继承才有发展,阿拉伯人在保留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创造.代数和三角学的确立就是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对无限和运动的研究.这一时期,除了“印度—阿拉伯数码”的逐渐普及,代数和三角学已经确立以及数学符号化已有端倪外,对无限的讨论以及对运动和速度的研究已成为数学家们注意的中心.例如德国的红衣主教库萨的尼古拉,把圆与三角形分别看成边数最多和边数最少的多边形,把无限大和零分别看成自然数的上界和下界.他还说尽管“世界不是无限的,但毕竟不能认为它是有限的,因为世界没有一条把它包围起来的界限”,这表明了他把无限看作一个过程的潜无限思想.14世纪英国很有声誉的数学家苏依塞斯的重要著作《算术》中,已有变量、极大和极小概念的原始形式,预示了变数和导数即将进入数学领域.他所使用的“流数”、“流量”等概念,被300年后的牛顿所采用.在无限问题上他指出,要解决所有关于无限的诡辩,只要认识到有限和无限不能有它们的比就行了,这是关于对有限和无限应有不同的论证的最早认识.1.3 古代中国——面积、体积与极限思想的丰富简单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在微积分的发展历史上,对任意封闭的平面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计算,和任意封闭的空间曲线包围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是产生积分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计算面积和体积可以追溯到原始农业社会,根据我国甲骨文记载,约在300年以前的殷代,就把耕种的土地分成方形小块以求面积.积分概念就是在初等几何计算面积和体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庄子》和《墨经》中的极限思想.极限概念是微积分区别于初等数学的特有概念,没有极限概念就没有现代的微积分.战国时代的《庄子·天下篇》中,有不少极限思想,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句话是:“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可以理解为无穷无尽、永远达不到极限的潜无限思想.无穷或无限概念,是极限概念的特殊情况,是微积分的重要概念.《墨经》也是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对有穷和无穷作了明确的区分.该书说,“穷,或有前,不容尺也”,意思是有穷就是有边界的区域,用尺沿一个方向去量它一定能量完;“穷,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即有穷就是能量尽这个区域,如果量不尽,就是无穷.与此同时《墨经》也有丰富的微分思想,比如:“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无间也”;“非半则不动,说在端”.第一句话就是说,“端”就是不可度量且位于物体的最前面的东西.第二和第三句是说,如果没有空隙、也不能再进行分割的就是端.这是对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相当精确的定义,实际上就是对物体经“化整为零”后的微分概念.极限思想的运用——割圆术.我国三国时的数学家刘徽提出的“割圆术”,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做起,令边数成倍地增加,逐步推求圆内接正12边形,正24边形,……,直到正3072边形,用这个正3072边形面积来逼近圆面积,就得到π的较精确的值3.1416,“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就包含着微积分中“无限细分,无限求和”的思想方法.另外,古代与中世纪中国学者在天文历法研究中曾涉及到天体运动的不均匀性及有关的极大、极小值问题,如郭守敬《授时历》中求“月离迟疾”(月亮运行的最快点和最慢点)、求月亮白赤道交点与黄赤道交点距离的极值(郭守敬甚至称之为“极数”)等问题,但东方学者以惯用的数值手段(“招差术”,即有限差分计算)来处理,从而回避了连续变化率.总之,在17世纪以前,真正意义上的微分学研究的例子可以说是较少的.2微积分孕育的半个世纪在历史上,积分概念和方法的产生先于微分.积分的原理,溯源于古希腊人所创造的计算面积、体积和弧长相联系的求和方法,在古代的穷竭法中就已萌芽.微分思想虽然可追溯到古希腊,但它的概念和法则几乎是16世纪下半叶后与近代力学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微分思想和积分思想起初互不相干,基本上是平行而又独立地发展着,都是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的方法,尽管在思想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毕竟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法.这两个统一方法形成后建立起其间联系又晚一些.直至17世纪上半叶,以力学为中心的一系列问题向数学提出了挑战,迫使数学家探索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求曲线的长度、曲线围成的面积和体积、物体的重心、变化率和切线、函数的极值、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等大量生产、科研实践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二项式定理和级数的讨论所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成熟和发展,孕育了微积分的诞生.2.1积分学概念和方法的产生在积分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工作主要有:2.1.1 开普勒的同维无穷小方法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力学家和数学家,在大学学习时曾接触到哥白尼学说,他的思想受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影响较大,认为宇宙是上帝安排的和谐的体系,但他不象前人那样盲目相信,而是尊重事实.他寻求宇宙是和谐体系的显著成绩是先后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其中第一定律认为行星绕日运动并非是匀速运动,其轨道也不是圆而是椭圆.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的观念,是对哥白尼的天文学的重大发展. 图5-1 开普勒开普勒的父亲好喝酒,以开酒馆为业,少年时期的开普勒常帮父亲营业.他发现当时酒商求奥地利酒桶容积的方法不精确,经过研究在1615年发表《测量酒桶的新立体几何》,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阿基米德式的空间几何,其中大约有90个旋转体的体积是阿基米德没有研究过的;第二部分重点是研究酒桶体积的求法;第三部分是这一方法的应用.在该书中,开普勒对古希腊的原子论方法作了发展——用无数个同维小元素之和来确定曲边形的面积及旋转体的体积.例如,把圆当作无限多个边的正多边形从而把无限多个以圆心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面积之和计为圆面积,于是得到圆面积等于周长乘半径之半. []n S S S A ∆++∆+∆=Λ2121 221r rs π== 图 5-2他还认为球的体积是无数个小圆锥的体积之和,这些圆锥的顶点在球心,底面则是球面的一部分;将圆锥看成是极薄的圆盘之和,并由此计算出它的体积,然后进一步证明球的体积是半径乘以球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3142R R V π.开普勒还用类似的方法算出了圆柱、圆r S iO环以及苹果形、柠檬形等的体积.开普勒的方法并不严格.比如,当圆分解为其底为一点之等腰三角形时,无异于说这时的三角形是一个线段,圆的面积是无数条线段(即半径)之和.在一些问题中,开普勒也确认面积就是直线之和.用无数个同维无穷小之和计算面积和体积是开普勒的基本思想,虽然还不严格,但确有合理之处,这也是开普勒方法的精华,他化曲为直和微小元求和的思想,对积分学很富有启发性.2.1.2卡瓦列里和托里拆利的不可分量法“不可分元”并无严格的定义,费尔马、帕斯卡和罗伯瓦尔等都有类似思想,但是以卡瓦列里的思想最典型.卡瓦列里(BonaventuraCavalieri,1598-1647)是意大利的牧师,也是伽俐略的学生.他的积分思想同古代原子论一脉相承,但比开普勒的方法更普遍,称之为“不可分元法”.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用新方法促进的连续不可分量的几何学》(1635)和《六个几何问题》中两部著作之中.卡瓦列里认为线是由无限多个点组成,就象链条由珠子穿成的一样;面是由无限多条平行线段组成,就象布是由线织成的一样;立体则是由无限多个平行平面组成,就象书是由每一页积累成的一样;不过它们都是对无穷多个组成部分来说的.换句话说,他把几何图形看成是比它低一维的几何元素构成的:线是点的总和,平面是直线的总和,图5-3 卡瓦列里立体是平面的总和,他分别把这些元素叫做线、面和体的“不可分量”.他建立了一条关于这些不可分量的普遍原理,后以“卡瓦列里原理”著称:两个等高的立体,如果它们的平行于底面且离开底面有相等距离的截面面积之间总有给定的比,那么这两个立体的体积之间也有同样的比.卡瓦列里利用这条原理计算出许多立体图形的体积,然而他对积分学创立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证明了:如果两线段之比为2:1,则其平方和之比为3:1,立方和之比为4:1,直到九次方和之比为10:1,实际上已相当于今天的积分式⎰++=an n a n dx x 0111 (n 为自然数) 使早期的积分学突破了体积计算的现实原型而向一般算法过渡.卡瓦列里的不可分量方法比他的前人包括开普勒所使用的方法更接近于普遍的积分学算法,开普勒曾向同行们提出一个挑战问题:求抛物线弓形绕弦旋转而成的旋转体体积.卡瓦列里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开普勒的问题.人们认为,以卡瓦列里为代表的不可分量法就是17世纪初期的积分法,也是牛顿和莱布尼茨以前积分思想发展的高峰.卡瓦列里虽然克服了开普勒用各自不同的直线图形表示不同的曲边图形对应的不可分量之间的关系,而非每个面积中的不可分量全体,这就避免了无限的概念,自然就造成了理论上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同时,卡瓦列里求积法还具有不注意代数和算术的纯几何缺点.对卡瓦列里不可分量法作出重要修正的是他的朋友、伽利略的学生、意大利的托里拆利(E.T orricelli,1608-1647).1646年卡瓦列里发表《关于无限抛物线》中批评说:“把不可分元看成是相等的,即把点与点在长度上、线与线在宽度上、面与面在厚度上看成相等的说法纯属空话,它既难以证明,又无直观基础.”他以圆和三角形的不可分元为例说明 二者的不可分元并不相同:一个是具有极小中心角的扇形,一个是具 图 5-4有微小宽度的带状体.所以他用开普勒的同维无穷小去代替卡瓦列利的不可分量,同时又保留了不可分量法在求积上的有效性,不但取得了曲线求积问题的许多成果,而且在理论上向近代积分靠近了一步.2.1.2 费马、帕斯卡和沃里斯等人的推进费马于1636年提出了一个相当于近代定积分的积分法,用统一的矩形条分割曲线形;用矩形面积近似地代替曲边形面积;利用曲线方程求出矩形面积,并以其构成的几何级数之和近似地得到曲线面积;对和式取极限使近似值转化为精确值.而帕斯卡则采取等分x 轴上的区间和略去无穷序列之和的高阶差的方法,这对牛顿、莱布尼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费马还将其积分法用于求弧长,他把曲线长视为微小线段长之和,再把线段长度之和转化为求曲线围成的面积来获得结果.英国数学家沃里斯1656年发表《无穷的算术》,使卡瓦列里、费马的不可分法得到系统的推广.他用数的语言把几何方法算术化,使无限的概念以解析的形式出现,开辟了用级数表示函数的道路,使得无限算术代替了有限算术,这对确立微积分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沃里斯还利用微分三角形,给出了近代意义的弧微分概念和计算公式:22dy dx ds +=,但未能给出弧长的计算方法.到17世纪60年代,求积法已取得十分丰富的成果,发展得相当完善了.2.2微分学概念和法则的发展以上介绍的微积分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采用几何方法并集中于积分问题,解析几何的诞生改变了这一状况.解析几何的两位创始人笛卡儿和费马,都是将坐标方法引入微分学问题研究的前锋.2.2.1费马借助微小增量作切线费马在1637年发表了《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记述了一个求曲线切线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大意如下:设PT 是曲线在P 点的切线(如图5-5),TQ 叫次切线,只要知其长,就可确定T 点,再连接PT 就可以了.为了确定TQ ,设QQ 1为TQ 的微小增量,其长为E (即今之△x ),∵△TQP ∽△PRT 1 P T 1P 1R∴1RT PR QP TQ = 费马认为,当E(=PR)很小时,RT 1同RP 1几乎相等,因此有QPP Q E RP E QP TQ -==111 图 5-5 用现在的符号,把QP 写成)(x f ,于是有)()()(x f E x f E x f TQ -+= 即 )()()(x f E x f x f E TQ -+⋅=这时,费马先用E 除分子和分母,然后再让E=0就得到TQ 的数值(即今之)()(x f x f TQ '=).费马用这个方法解决了许多难题,应当说,这是微分方法的第一个真正值得注意的先驱工作.但是,他没有通过割线移动来决定切线,也没有通过计算斜率的极限来求切线.割线移动决定切线的思想,是笛卡儿1638年提出来的.2.2.2笛卡儿“圆法”求曲线)(x f y =过点))(,(x f x P 的切线,笛卡儿的方法是首先确定曲线在点P 处的法线与x 轴的焦点C 的位置,然后作该法线的过点P 的垂线,便可得到所求的切线.如图5-6,过C 点作半径r=CP 的圆,因CP 是曲线)(x f y =在P 点处的法线,那么点P 应是该曲线与圆222)(r v x y =-+的“重交点”(在一般情况下所作圆与曲线还会相交于P 点附近的另一点).如果[]2)(x f 是多项式,有垂交点就相当于方程222)()]([r x v x f =-+将以P 点的横坐标x 为重根.但具有重根e x =的多项式的形式必须是∑⋅-i i x c e x 2)(,笛卡儿把上述方程有重根 的条件写成:∑-=--+i i x c e x r x v x f 2222)()()]([, 图 5-6然后用比较系数法求得v 与e 的关系.带入x e =,就得到用x 表示的v ,这样过点P 的切线的斜率就是)(x f x v -. 以抛物线kx y =2为例,kx x f y ==)(,方程22)(r x v kx =-+有重根的条件为: 222)()(e x r x v kx -=--+令x 的系数相等,得e v k 22-=-,即k e v 21+=.代入x e =,于是次法距k x v 21=-,求出抛物线过点()kx x ,的切线斜率是xk kx k x f x v 212/)(==-. 笛卡儿的代数方法在推动微积分的早期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影响,牛顿就是以笛卡儿圆法为起跑点而踏上研究微积分的道路的.笛卡儿圆法在确定重根时会导致极繁复的代数计算,1658年荷兰数学家胡德(J.Hudde)提出了一套构造曲线切线的形式法则,称为“胡德法则”.胡德法则为确定笛卡儿圆法所需的重根提供了机械的算法,可以完成求任何代数曲线的切线斜率时所要进行的计算.2.2.3费马求极值的方法用代数方法求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是产生微分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记载费马求极大值与极小值方法这份手稿,实际上是他写给梅森(M.Mersenne)的一封信,梅森是当时欧洲科学界领头任务伽利略、费马、笛卡儿、帕斯卡等人之间保持书信交往的中心.费马的方法用现在的符号表示大意如下:设)(x f 是x (x 就是费马的A )的某个多项式,现在讨论)(x f y =的极大值.如果)(x f 在x 点达到极大值,则对充分小的E>0必有:)(E x f +<)(x f 和)(E x f -<)(x f将此二不等式之左边展开则有:ΛΛ+++=+2)()()()()(E x Q x E x P x f E x f <)(x fΛΛ-+-=-2)()()()()(E x Q x E x P x f E x f <)(x f消去这两个不等式两边的共同项,再用E 除则分别给出下面两个不等式:ΛΛ++E x Q x P )()(<0ΛΛ-+-E x Q x P )()(<0当E 充分小时,此二式左边的符号完全由)(x P 确定.可见,当)(x P 0≠时,此二式不可能有同一的符号,因此必须)(x P =0,从此式解出x 就是所求的极大值.同理可以求出极小值.费马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当计算有理整函数)(x f 的极值时,先计算它的导数xx f x x f x f x ∆-∆+='→∆)()(lim )(0,再令0)(='x f ,解之就是极值点. 不难看出,费马的方法尚有不足之处:第一,费马没有引入无穷小概念,我们在解释他的E 时设为“充分小”,是为了同今天的思想相一致,但费马并没有如此表述;第二,正如他自己所说,把求极值的方法普遍化问题尚缺乏证明;第三,令0)(=x P ,只是求出极值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尽管费马求极值方法尚有不足之处,但已接近今天之形式,他已经看到了求切线和求极值有相同的数学结构.可以认为,在微分学的先驱工作中,费马是比较成熟的一个,无论是求切线还是求极值,他的方法在当时的影响都比较大.2.3微积分系统理论探索的前夜这里将要介绍的是帕斯卡、沃里斯和巴罗等人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对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过把卡瓦列利和费马等人看作微积分先驱的杰出代表,则这几个人的工作是向牛顿和莱布尼茨微积分的过渡.2.3.1帕斯卡等的无穷小方法布莱斯·帕斯卡(Pascal Blaise,1623-1662)的一生,虽然只有39岁,而他的一段黄金时期(30-35岁)又专门研究神学,但是他在数学上的成就却很大.他是世界上第一架计算机的设计者,是概率论和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西方数学史所谓的“帕斯卡三角形”,他也是一位哲学家,并很有写作才能.他同罗伯瓦尔和费马一起,被称为当时法国数学界的三巨头.帕斯卡在积分学方面做的工作,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三角形有 图5-7 帕斯卡一定关系.因为用这个三角形可以比较容易地求出自然数幂的二项式的展开式,不过帕斯卡是用文字表述的.他凭借这个结果并引入无穷小概念,算出了以曲线n x y 为一边的曲边梯形的面积.他把无穷小概念也应用于微分学,在他的《四分之一圆的正弦论》(1659)这部著作中,有一幅被称之为“微分三角形”的图形(图5-8).他说,当区间(即图中的RR=EK)很小时,则“弧可以代替切线”.通过“微分三角形”说明可以用直线代替,并进一步作出切线.把无穷小概念引入数学,是微积分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无穷小作基础才能把曲线看成直线.有人认为,如果帕斯卡能在无穷小的基础上寄兴趣于算术的考虑并致力于切线的求法,那么他就有可能比牛顿和莱布尼茨更早地击中微积 图 5-8分的要害.事实上,帕斯卡的工作对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产生了直接的影响.2.3.2沃里斯的算术化英国的沃里斯(J.Wallis,1616-1703)是一位牧师的儿子,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专攻神学,以后对数学感兴趣.从1649年起任牛津大学的“沙维教授”,是17世纪时的英国仅次于牛顿的著名数学家.在微积分的先驱者中,沃斯里的算术化工作很有意义,可以说,没有算术化就没有牛顿的微积分.沃里斯接受了韦达、笛卡儿和费马等前辈们的思想——应用代数研究几何问题,他试B AR I D KR E E C图使算术完全脱离几何表示.另外在求积问题上,他 图5-9 沃里斯接受卡瓦列利的不可分元思想和流行的略去无穷小方法,并且应用尚不精确的无穷大和无穷小概念.他在数学史上第一次用符号∞表示无穷大,用∞1表示无穷小或零量,并把它们和有限数同样看待,一起参加运算.沃里斯在他的重要著作《无穷算术》(1655)一书中用算术方法得到如下的定理:“若有一无穷数列,从0开始按任意指数不断增加,那么,这些数之和与各数均等于其最大数的同样数目之和的比值为该指数+11.”用今天的符号表示就是⎰+=1011n dx x n (n 是整数或分数),这表明卡瓦列利和帕斯卡等所确定的关系⎰++=a n n a n dx x 0111 (n 为正整数),当n 为分数时仍然成立. 2.3.3巴罗的求切线和求积的互逆性英国的伊萨克·巴罗(Isaac Barrow,1630-1677)是微积分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本人也是神学家,精通希腊文和阿拉伯文,所以对希腊古典著作很有造诣;曾任剑桥大学教授、副校长,是牛顿的老师,1669年即牛顿26岁的那年,他主动宣布牛顿的学识已超过自己,并把“卢卡斯教授”职位让给牛顿,成了数学史上的佳话.他的主要著作是《光学和几何讲义》.巴罗的数学观基本上与希腊人相同,认为只有几何才是数学,而代数他认为不应该看成数学,应包括到逻辑中去.尽管他偏爱几何,但对 图5-10 巴罗即将临产的微积分也有深刻的理解.巴罗曾设想曲线是由所谓的“线元”构成的,而线则是线元之延长,这是不可分元的不同说法,不过巴罗最有意义的贡献是把“求切线”和“求积”作为互逆问题联系起来.比如,他的《几何讲义》第十讲的命题十一和第十一讲的命题十九,用今天的符号表示分别是:(1)如果⎰=xzdx y 0,则zdx dy =。
微积分的历史与发展
微积分的历史与发展微积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科学、工程、经济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微积分的历史与发展,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古代对微积分的探索古代的数学家们通过几何学的方法进行了对曲线和面积的研究,这可以看作是微积分的雏形。
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的数学家欧多克斯提出了求解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称为欧几里得几何。
他将面积问题转化为与角度、线段有关的问题。
进一步的发展出现在17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阿基米德提出了方法求解圆的面积,这也是微积分的基础之一。
然而,在古代,微积分作为一个独立的数学分支并未得到完全的发展。
二、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发现17世纪末,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几乎同时独立发现微积分。
牛顿将微积分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莱布尼茨则将其应用于工程和计算学。
牛顿发现了微积分的两个核心概念:导数和积分。
他用导数来研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用积分来求解曲线下的面积。
他的工作被收录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对后来的数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符号体系则更加直观和易于应用。
他引入了微积分中的核心概念:微分和积分。
莱布尼茨的符号体系后来成为了微积分的标准符号,并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工程领域。
三、微积分的发展与应用微积分在18世纪逐渐发展成熟。
欧拉、拉格朗日等数学家进一步推动了微积分的应用和发展。
欧拉是微积分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复变函数概念,并将微积分应用于力学、光学等领域。
19世纪,微积分经历了一次革命。
柯西、魏尔斯特拉斯等数学家对微积分进行了严格的定义和建立了新的理论基础。
微积分的发展使得数学和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准确。
在现代社会,微积分已经成为科学与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从物理学中的运动学和力学到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和优化问题,微积分的应用无处不在。
总结:微积分作为一门数学分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的几何学为微积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牛顿和莱布尼茨则几乎同时发现了微积分的核心概念。
微积分的发展历史
微积分的发展历史
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在数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如我们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一千多年提出来。
但学过微积分的人都知道,微积分的发展史上没有我们中国人的名字,这说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近代数学的发展上落伍了,这也是我们深感惭愧的地方。
微积分的坚固基石是建立在极限基础之上的,我国古代数学中早就有了割圆术、庄子的“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经典名句,这些极限的思想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1859年清朝学者李善兰把微积分引入中国,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奋起直追,已经在现代数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解决了诸多难题,取得了影响现代数学发展的辉煌成果。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省身、陈景润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现如今更有许多数学学者在自己的默默地攻古代数学和现代数学的辉煌成就都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近代数学的落伍又能激起同学们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为了跻身世界科学的快速发展轨道,希望同学们拼搏努力,学会独立的学习及思考,学会创新思维。
同时也要认识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
微积分发展简史
微积分发展简史一、微积分的创立微积分中的极限、穷竭思想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文明,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经过了漫长时期的酝酿,到了17世纪,在工业革命的刺激下,终于通过牛顿(Newton)和莱布尼兹(Leibniz)的首创脱颖而出了。
大约从15世纪初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起,工业、农业、航海事业与上古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刺激着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到了17世纪开始进入综合突破的阶段,而所有这些所面临的数学困难,最后汇总成四个核心问题,并最终导致微积分的产生。
这四个问题是:1.运动中速度、加速度与距离之间的虎丘问题,尤其是非匀速运动,使瞬时变化率的研究成为必要;2.曲线求切线的问题,例如要确定透镜曲面上的任一点的法线等;3.有确定炮弹最大射程,到求行星轨道的近日点与远日点等问题提出的求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问题;4.当然还有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如何计算长度、面积、体积与重心等问题。
第一、二、三问题导致微分的概念,第四个问题导致积分的概念。
微分与积分在17世纪之前还是比较朦胧的概念,而且是独立发展的。
开普勒(Kepler)、伽利略(Galileo)、费马(Fermat)、笛卡尔(Descartes)、卡瓦列里(Cavalieri)等学者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1669,巴罗(Barrow,牛顿的老师)发表《几何讲义》,首次以几何的面貌,用语言表达了“求切线”和“求面积”是两个互逆的命题。
这个比较接近于微积分基本定理。
牛顿和莱布尼兹生长在微积分诞生前的水到渠成的年代,这时巨人已经形成,牛顿和莱布尼兹之所以能完成微积分的创立大业,正事由于它们占到了前辈巨人们的肩膀上,才能居高临下,才能高瞻远瞩,终于或得了真理。
可以这样说:微积分的产生是量变(先驱们的大量工作的积累)到质变(牛顿和莱布尼兹指出微分与积分是对矛盾)的过程,是当时历史条件(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下的必然产物。
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建立标志着微积分的诞生。
牛顿自1664年起开始研究微积分,钻研了伽利略、开普勒、瓦利斯(Wallis),尤其是笛卡尔的著作。
二组历史上的微积分的创立和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最速降线问题:即最快下降的曲线的问题。这个 曾经的难题用变分法的理论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
中国古代数学家也产生过积分学的萌芽思想,例如三国时期的刘徽,他对积分 学的思想主要有两点:割圆术及求体积问题的设想。
微积分的产生
到了十七世纪,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也 就成了促使微积分产生的因素。归结起来,大约有四种主要 类型的问题:
第一类是研究运动的时候直接出现的,也就是求即时速 度的问题;第二类问题是求曲线的切线的问题;第三类问题 是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第四类问题是求曲线长、 曲线围成的面积、曲面围成的体积、物体的重心、一个体积 相当大的物体作用于另一物体上的引力。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微积分
› 微积分创立的历史过程 › 微积分创立的历史意义 › 微积分的发展及其价值
微积分的早期历史
从微积分成为一门学科来说,是在17世纪,但是积分的思想早在古代就已经产 生了。
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泰勒斯就对球的面积、体积、与长度等 问题的研究就含有微积分思想。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的著 作《圆的测量》和《论球与圆柱》中就已含有积分学的萌芽,他在研究解决抛物线下 的弓形面积、球和球冠面积、螺线下的面积和旋转双曲线所得的体积的问题中就隐含 着近代积分的思想。
微积分创立历史中的“争斗”
› 前面已经提到,一门学科的创立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业绩,而是经过多少人的 努力后,在积累了大量成果的基础上,最后由某个人或几个人总结完成的, 微积分也是这样。
微积分发展史读后感
微积分发展史读后感微积分是数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历山大大帝和阿基米德。
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研究曲线的斜率和面积,但直到17世纪,微积分才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微积分的发展历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数学家们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为了突破数学难题,不惜付出一生的努力。
微积分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牛顿和莱布尼兹。
牛顿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在研究天体运动和光学问题时,发现了微积分的基本原理。
莱布尼兹则是德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独立地发现了微积分的原理,并将其系统化成为了一门完整的学科。
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发现对现代数学和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被称为微积分的创始人。
在18世纪,欧洲的数学家们对微积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他们发现了微积分的许多重要定理和方法,为微积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9世纪,微积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数学家们开始将微积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物理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等。
微积分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成为了一门广泛应用的学科。
20世纪是微积分发展的黄金时期,数学家们在微积分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他们发现了微积分的许多新的定理和方法,为微积分的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微积分在现代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微积分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微积分的发展史也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突破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挑战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微积分的发展史还告诉我们,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只有严谨的逻辑和严密的推理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总之,微积分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史诗,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微积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精神,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为人类的未来铺平道路。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微积分的精神,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微积分发展史
微积分发展史微积分真正成为一门数学学科,是在十七世纪,然而在此这前微积分已经一步一步地跟随人类历史的脚步缓慢发展着。
着眼于微积分的整个发展历史,在此分为四个时期:1.早期萌芽时期。
2.建立成型时期。
3.成熟完善时期。
4.现代发展时期。
早期萌芽时期:1、古西方萌芽时期:公元前七世纪,泰勒斯对图形的面积、体积与的长度的研究就含有早期微积分的思想,尽管不是很明显。
公元前三世纪,伟大的全能科学家阿基米德利用穷竭法推算出了抛物线弓形、螺线、圆的面积以及椭球体、抛物面体等各种复杂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其穷竭法就类似于现在的微积分中的求极限。
此外,他还计算出Π的近似值,阿基米德对于微积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2、古中国萌芽时期:三国后期的刘徽发明了著名的“割圆术”,即把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周长及面积的方法。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不断地增加正多边形的边数,进而使多边形更加接近圆的面积,在我国数学史上算是伟大创举。
另外在南朝时期杰出的祖氏父子更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此外祖暅之提出了祖暅原理:“幂势即同,则积不容异”,即界于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几何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比欧洲的卡瓦列利原理早十个世纪。
祖暅之利用牟合方盖(牟合方盖与其内切球的体积比为4:Π)计算出了球的体积,纠正了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中的错误的球体积公式。
建立成型时期:1.十七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科学大师都致力于解决速率、极值、切线、面积问题,特别是描述运动与变化的无限小算法,并且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并利用无穷小求和的思想,求得曲边形的面积及旋转体的体积。
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与同时期发现卡瓦列利原理(祖暅原理),利用不可分量方法幂函数定积分公式,此外,卡瓦列利还证明了吉尔丁定理(一个平面图形绕某一轴旋转所得立体图形体积等于该平面图形的重心所形成的圆的周长与平面图形面积的乘积。
1.微积分发展历史
第一讲微积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在微积分产生之前,数学发展处于初等数学时期。
人类只能研究常量,而对于变量则束手无策。
在几何上只能讨论三角形和圆,而对于一般曲线则无能为力。
到了17世纪中叶,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关注变量与一般曲线的研究。
在力学上,人们关心如何根据路程函数去确定质点的瞬时速度,或者根据瞬时速度去求质点走过的路程。
在几何上,人们希望找到求一般曲线的切线的方法,并计算一般曲线所围图形的面积。
令人惊讶的是,不同领域的问题却归结为相同模式的数学问题:求因变量在某一时刻对自变量的变化率;因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所积累的变化。
前者导致了微分的概念;后者导致了积分的概念。
两者都包含了极限与无穷小的思想。
1.极限、无穷小、微分、积分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公元前4世纪,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庄子在《天下篇》中论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其中大一和小一就是无穷大和无穷小的概念。
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更是道出了无限分割的极限思想。
公元3世纪,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首创的割圆术,即用无穷小分割求面积的方法,就是古代极限思想的深刻表现。
他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长来逼近圆周,得到了141024<π,.3<.3142704并深刻地指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暅(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之子)发展了刘徽的思想,在求出球的体积的同时,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后人称之为“祖暅原理”):“夫叠基成立积,缘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
”用现在的话来讲,一个几何体(“立积”)是由一系列很薄的小片(“基”)叠成的;若两个几何体相应的小片的截面积(“幂势”)都相同,那它们的体积(“积”)必然相等。
2.十七世纪前微分学与积分学的发展历史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安提丰(Antiphon)在研究化圆为方问题时创立了“穷竭法”,认为圆内接正多边形当边数不断增加,最后多边形就与圆相合。
微积分的历史与发展
微积分的历史与发展微积分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被认为是微积分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工作为后来的数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阿基米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测量和计算面积、体积以及曲线的长度等问题上。
他通过将曲线划分为无限多个微小的线段,然后计算这些线段的长度之和,从而得到了曲线的长度。
这种方法被后来的数学家称为“阿基米德法则”,它是微积分中积分的基础。
然而,微积分的真正发展要追溯到17世纪。
当时,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他们的工作为微积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理论主要包括导数和积分。
导数描述了函数在某一点上的变化率,而积分则描述了函数在一段区间上的累积效果。
这两个概念相互关联,构成了微积分的核心。
微积分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的突破,还涉及到实际问题的解决。
微积分为物理学、工程学等应用科学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可以通过微积分的方法来解释和推导,从而使物理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准确。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积分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工程学中,微积分被用于解决力学、流体力学、电磁学等问题。
在经济学中,微积分被用于解决最优化问题和边际分析等。
在生物学中,微积分被用于解决生物过程中的速率和积累问题。
微积分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的突破,还涉及到数学的其他分支的发展。
微积分为数学的分析学、拓扑学等提供了基础。
它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的其他分支的研究和应用。
微积分的发展还推动了数学教育的改革。
微积分是大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
微积分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微积分的历史与发展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过程。
从古希腊的几何学到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再到现代的应用和教育,微积分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积分的产生——划时代的成就.1 微积分思想的萌芽1.1 古希腊罗马——微分、积分思想的发源地原子论朴素的微分和积分思想.古希腊的原子论者具有朴素的微分和积分思想,该学派的创始人是留基伯(Leucippcus of Miletus),代表人物则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漠克利特(Democritus of Abdera).原子论者把宇宙间的万物看成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以及原子虽然不能再分但仍有内部结构的思想,表现在数学上就是对于表示有限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的量x ,进行了一次微分(dx)和二次微分(dx 2). 德漠克利特曾用原子论思想第一次算出圆锥和棱锥的体积分别等于和它们同底同高的圆柱和棱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极限法的早期形式穷竭法.为了计算曲边形的面积和体积,欧多克斯(Eudoxus of Cnidos )曾提出了一个计算方法,这个方法在17世纪时被人称为“穷竭法”.用现代的符号表示就是:如果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等式k b a nn =(常数)成立,且当n →∞时,A a n →,B b n →,则有k BA =.他用这个方法证明了德漠克利特已得出的求圆锥和棱锥体积的公式.阿基米德(Archimedes)对穷竭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圆的度量》、《论圆柱和球》、《抛物线求积》、《论螺线》等著作中,应用了穷竭法,并引用了近似现代微积分中的“大和”与“小和”概念.并且他用这种方法计算出了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抛物线弓形的面积以及一些旋转体的体积等数学问题.芝诺的拟难.芝诺(Zero of Elea)是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他虽然不是一个科学家,更谈不上是一位数学家,但他提出的四个拟难——二分法、阿基里斯追龟、飞箭、运动场,客观上把微积分中的离散和连续的对立统一惹人注目地摆了出来,对微积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二分法”和“阿基里斯追龟”涉及无穷运算问题,比如,收敛的无穷级数,虽有无穷多项,但其和仍为有限的;“飞箭”则是一个典型的导数问题,运动的物体在每一时刻不仅有速度,而且还有加速度等;“运动场”明显地同运动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即正负概念有关.1.2 阿拉伯和欧洲中世纪——无限和运动的研究在整个中世纪,希腊文化遗产在某种程度上是由逐渐缩小的、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保存下来的.但是,在黑暗时代的几个世纪中,有效地利用这些遗产,并且最后把它们输送到西欧去的,却是地中海地区的阿拉伯政权.代数和三角学的确立.从7世纪开始,阿拉伯帝国逐渐崛起,到8世纪,它已成为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阿拉伯帝国在所辖的较大城市建立图书馆和天文馆,政府组织人力进行天文观测,编制星表,集中学者翻译和注释希腊罗马古典名著.正当欧洲处在黑暗时期,“阿拉伯数学”却成了这时期西方科学的代表.希腊罗马的古典名著正是通过“阿拉伯人”的工作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是阿拉伯人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不仅如此,阿拉伯也是东西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通行的“印度—阿拉伯数码”以及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等,都是通过阿拉伯从东方传到西方去的,这为欧洲以后科学文化的复苏创造了重要条件.有继承才有发展,阿拉伯人在保留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创造.代数和三角学的确立就是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对无限和运动的研究.这一时期,除了“印度—阿拉伯数码”的逐渐普及,代数和三角学已经确立以及数学符号化已有端倪外,对无限的讨论以及对运动和速度的研究已成为数学家们注意的中心.例如德国的红衣主教库萨的尼古拉,把圆与三角形分别看成边数最多和边数最少的多边形,把无限大和零分别看成自然数的上界和下界.他还说尽管“世界不是无限的,但毕竟不能认为它是有限的,因为世界没有一条把它包围起来的界限”,这表明了他把无限看作一个过程的潜无限思想.14世纪英国很有声誉的数学家苏依塞斯的重要著作《算术》中,已有变量、极大和极小概念的原始形式,预示了变数和导数即将进入数学领域.他所使用的“流数”、“流量”等概念,被300年后的牛顿所采用.在无限问题上他指出,要解决所有关于无限的诡辩,只要认识到有限和无限不能有它们的比就行了,这是关于对有限和无限应有不同的论证的最早认识.1.3 古代中国——面积、体积与极限思想的丰富简单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在微积分的发展历史上,对任意封闭的平面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计算,和任意封闭的空间曲线包围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是产生积分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计算面积和体积可以追溯到原始农业社会,根据我国甲骨文记载,约在300年以前的殷代,就把耕种的土地分成方形小块以求面积.积分概念就是在初等几何计算面积和体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庄子》和《墨经》中的极限思想.极限概念是微积分区别于初等数学的特有概念,没有极限概念就没有现代的微积分.战国时代的《庄子·天下篇》中,有不少极限思想,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句话是:“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可以理解为无穷无尽、永远达不到极限的潜无限思想.无穷或无限概念,是极限概念的特殊情况,是微积分的重要概念.《墨经》也是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对有穷和无穷作了明确的区分.该书说,“穷,或有前,不容尺也”,意思是有穷就是有边界的区域,用尺沿一个方向去量它一定能量完;“穷,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即有穷就是能量尽这个区域,如果量不尽,就是无穷.与此同时《墨经》也有丰富的微分思想,比如:“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无间也”;“非半则不动,说在端”.第一句话就是说,“端”就是不可度量且位于物体的最前面的东西.第二和第三句是说,如果没有空隙、也不能再进行分割的就是端.这是对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相当精确的定义,实际上就是对物体经“化整为零”后的微分概念.极限思想的运用——割圆术.我国三国时的数学家刘徽提出的“割圆术”,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做起,令边数成倍地增加,逐步推求圆内接正12边形,正24边形,……,直到正3072边形,用这个正3072边形面积来逼近圆面积,就得到π的较精确的值3.1416,“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就包含着微积分中“无限细分,无限求和”的思想方法.另外,古代与中世纪中国学者在天文历法研究中曾涉及到天体运动的不均匀性及有关的极大、极小值问题,如郭守敬《授时历》中求“月离迟疾”(月亮运行的最快点和最慢点)、求月亮白赤道交点与黄赤道交点距离的极值(郭守敬甚至称之为“极数”)等问题,但东方学者以惯用的数值手段(“招差术”,即有限差分计算)来处理,从而回避了连续变化率.总之,在17世纪以前,真正意义上的微分学研究的例子可以说是较少的.2微积分孕育的半个世纪在历史上,积分概念和方法的产生先于微分.积分的原理,溯源于古希腊人所创造的计算面积、体积和弧长相联系的求和方法,在古代的穷竭法中就已萌芽.微分思想虽然可追溯到古希腊,但它的概念和法则几乎是16世纪下半叶后与近代力学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微分思想和积分思想起初互不相干,基本上是平行而又独立地发展着,都是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的方法,尽管在思想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毕竟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法.这两个统一方法形成后建立起其间联系又晚一些.直至17世纪上半叶,以力学为中心的一系列问题向数学提出了挑战,迫使数学家探索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求曲线的长度、曲线围成的面积和体积、物体的重心、变化率和切线、函数的极值、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等大量生产、科研实践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二项式定理和级数的讨论所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成熟和发展,孕育了微积分的诞生.2.1积分学概念和方法的产生在积分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工作主要有:2.1.1 开普勒的同维无穷小方法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力学家和数学家,在大学学习时曾接触到哥白尼学说,他的思想受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影响较大,认为宇宙是上帝安排的和谐的体系,但他不象前人那样盲目相信,而是尊重事实.他寻求宇宙是和谐体系的显著成绩是先后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其中第一定律认为行星绕日运动并非是匀速运动,其轨道也不是圆而是椭圆.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的观念,是对哥白尼的天文学的重大发展. 图5-1 开普勒开普勒的父亲好喝酒,以开酒馆为业,少年时期的开普勒常帮父亲营业.他发现当时酒商求奥地利酒桶容积的方法不精确,经过研究在1615年发表《测量酒桶的新立体几何》,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阿基米德式的空间几何,其中大约有90个旋转体的体积是阿基米德没有研究过的;第二部分重点是研究酒桶体积的求法;第三部分是这一方法的应用.在该书中,开普勒对古希腊的原子论方法作了发展——用无数个同维小元素之和来确定曲边形的面积及旋转体的体积.例如,把圆当作无限多个边的正多边形从而把无限多个以圆心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面积之和计为圆面积,于是得到圆面积等于周长乘半径之半. []n S S S A ∆++∆+∆=2121 221r rs π== 图 5-2他还认为球的体积是无数个小圆锥的体积之和,这些圆锥的顶点在球心,底面则是球面的一部分;将圆锥看成是极薄的圆盘之和,并由此计算出它的体积,然后进一步证明球的体积是半径乘以球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3142R R V π.开普勒还用类似的方法算出了圆柱、圆环以及苹果形、柠檬形等的体积.开普勒的方法并不严格.比如,当圆分解为其底为一点之等腰三角形时,无异于说这时的三角形是一个线段,圆的面积是无数条线段(即半径)之和.在一些问题中,开普勒也确认面积就是直线之和.用无数个同维无穷小之和计算面积和体积是开普勒的基本思想,虽然还不严格,但确有合理之处,这也是开普勒方法的精华,他化曲为直和微小元求和的思想,对积分学很富有启发性. rS i O2.1.2卡瓦列里和托里拆利的不可分量法“不可分元”并无严格的定义,费尔马、帕斯卡和罗伯瓦尔等都有类似思想,但是以卡瓦列里的思想最典型. 卡瓦列里(BonaventuraCavalieri,1598-1647)是意大利的牧师,也是伽俐略的学生.他的积分思想同古代原子论一脉相承,但比开普勒的方法更普遍,称之为“不可分元法”.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用新方法促进的连续不可分量的几何学》(1635)和《六个几何问题》中两部著作之中.卡瓦列里认为线是由无限多个点组成,就象链条由珠子穿成的一样;面是由无限多条平行线段组成,就象布是由线织成的一样;立体则是由无限多个平行平面组成,就象书是由每一页积累成的一样;不过它们都是对无穷多个组成部分来说的.换句话说,他把几何图形看成是比它低一维的几何元素构成的:线是点的总和,平面是直线的总和, 图5-3 卡瓦列里 立体是平面的总和,他分别把这些元素叫做线、面和体的“不可分量”.他建立了一条关于这些不可分量的普遍原理,后以“卡瓦列里原理”著称:两个等高的立体,如果它们的平行于底面且离开底面有相等距离的截面面积之间总有给定的比,那么这两个立体的体积之间也有同样的比.卡瓦列里利用这条原理计算出许多立体图形的体积,然而他对积分学创立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证明了:如果两线段之比为2:1,则其平方和之比为3:1,立方和之比为4:1,直到九次方和之比为10:1,实际上已相当于今天的积分式⎰++=an n a n dx x 0111 (n 为自然数) 使早期的积分学突破了体积计算的现实原型而向一般算法过渡.卡瓦列里的不可分量方法比他的前人包括开普勒所使用的方法更接近于普遍的积分学算法,开普勒曾向同行们提出一个挑战问题:求抛物线弓形绕弦旋转而成的旋转体体积.卡瓦列里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开普勒的问题.人们认为,以卡瓦列里为代表的不可分量法就是17世纪初期的积分法,也是牛顿和莱布尼茨以前积分思想发展的高峰.卡瓦列里虽然克服了开普勒用各自不同的直线图形表示不同的曲边图形对应的不可分量之间的关系,而非每个面积中的不可分量全体,这就避免了无限的概念,自然就造成了理论上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同时,卡瓦列里求积法还具有不注意代数和算术的纯几何缺点.对卡瓦列里不可分量法作出重要修正的是他的朋友、伽利略的学生、意大利的托里拆利(E.Torricelli,1608-1647).1646年卡瓦列里发表《关于无限抛物线》中批评说:“把不可分元看成是相等的,即把点与点在长度上、线与线在宽度上、面与面在厚度上看成相等的说法纯属空话,它既难以证明,又无直观基础.”他以圆和三角形的不可分元为例说明二者的不可分元并不相同:一个是具有极小中心角的扇形,一个是具 图 5-4有微小宽度的带状体.所以他用开普勒的同维无穷小去代替卡瓦列利的不可分量,同时又保留了不可分量法在求积上的有效性,不但取得了曲线求积问题的许多成果,而且在理论上向近代积分靠近了一步.2.1.2 费马、帕斯卡和沃里斯等人的推进费马于1636年提出了一个相当于近代定积分的积分法,用统一的矩形条分割曲线形;用矩形面积近似地代替曲边形面积;利用曲线方程求出矩形面积,并以其构成的几何级数之和近似地得到曲线面积;对和式取极限使近似值转化为精确值.而帕斯卡则采取等分x 轴上的区间和略去无穷序列之和的高阶差的方法,这对牛顿、莱布尼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费马还将其积分法用于求弧长,他把曲线长视为微小线段长之和,再把线段长度之和转化为求曲线围成的面积来获得结果.英国数学家沃里斯1656年发表《无穷的算术》,使卡瓦列里、费马的不可分法得到系统的推广.他用数的语言把几何方法算术化,使无限的概念以解析的形式出现,开辟了用级数表示函数的道路,使得无限算术代替了有限算术,这对确立微积分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沃里斯还利用微分三角形,给出了近代意义的弧微分概念和计算公式:22dy dx ds +=,但未能给出弧长的计算方法.到17世纪60年代,求积法已取得十分丰富的成果,发展得相当完善了.2.2微分学概念和法则的发展以上介绍的微积分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采用几何方法并集中于积分问题,解析几何的诞生改变了这一状况.解析几何的两位创始人笛卡儿和费马,都是将坐标方法引入微分学问题研究的前锋.2.2.1费马借助微小增量作切线费马在1637年发表了《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记述了一个求曲线切线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大意如下:设PT 是曲线在P 点的切线(如图5-5),TQ 叫次切线,只要知其长,就可确定T 点,再连接PT 就可以了.为了确定TQ ,设QQ 1为TQ 的微小增量,其长为E (即今之△x ), ∵△TQP ∽△PRT 1 ∴1RT PR QP TQ = 费马认为,当E(=PR)很小时,RT 1同RP 1几乎相等,因此有QPP Q E RP E QP TQ -==111 图 5-5 用现在的符号,把QP 写成)(x f ,于是有)()()(x f E x f E x f TQ -+= 即 )()()(x f E x f x f E TQ -+⋅=这时,费马先用E 除分子和分母,然后再让E=0就得到TQ 的数值(即今之)()(x f x f TQ '=).费马用这个方法解决了许多难题,应当说,这是微分方法的第一个真正值得注意的先驱工作.但是,他没有通过割线移动来决定切线,也没有通过计算斜率的极限来求切线.割线移动决定切线的思想,是笛卡儿1638年提出来的.2.2.2笛卡儿“圆法”求曲线)(x f y =过点))(,(x f x P 的切线,笛卡儿的方法是首先确定曲线在点P 处的法P T 1P 1RT Q Q 1线与x 轴的焦点C 的位置,然后作该法线的过点P 的垂线,便可得到所求的切线.如图5-6,过C 点作半径r=CP 的圆,因CP 是曲线)(x f y =在P 点处的法线,那么点P 应是该曲线与圆222)(r v x y =-+的“重交点”(在一般情况下所作圆与曲线还会相交于P 点附近的另一点).如果[]2)(x f 是多项式,有垂交点就相当于方程 222)()]([r x v x f =-+将以P 点的横坐标x 为重根.但具有重根e x =的多项式的形式必须是∑⋅-i i x c e x 2)(,笛卡儿把上述方程有重根的条件写成: ∑-=--+i i x c e x r x v x f 2222)()()]([, 图 5-6然后用比较系数法求得v 与e 的关系.带入x e =,就得到用x 表示的v ,这样过点P 的切线的斜率就是)(x f x v -. 以抛物线kx y =2为例,kx x f y ==)(,方程22)(r x v kx =-+有重根的条件为: 222)()(e x r x v kx -=--+令x 的系数相等,得e v k 22-=-,即k e v 21+=.代入x e =,于是次法距k x v 21=-,求出抛物线过点()kx x ,的切线斜率是x k kxk x f x v 212/)(==-. 笛卡儿的代数方法在推动微积分的早期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影响,牛顿就是以笛卡儿圆法为起跑点而踏上研究微积分的道路的.笛卡儿圆法在确定重根时会导致极繁复的代数计算,1658年荷兰数学家胡德(J.Hudde)提出了一套构造曲线切线的形式法则,称为“胡德法则”.胡德法则为确定笛卡儿圆法所需的重根提供了机械的算法,可以完成求任何代数曲线的切线斜率时所要进行的计算.2.2.3费马求极值的方法用代数方法求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是产生微分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记载费马求极大值与极小值方法这份手稿,实际上是他写给梅森(M.Mersenne)的一封信,梅森是当时欧洲科学界领头任务伽利略、费马、笛卡儿、帕斯卡等人之间保持书信交往的中心.费马的方法用现在的符号表示大意如下:设)(x f 是x (x 就是费马的A )的某个多项式,现在讨论)(x f y =的极大值.如果)(x f 在x 点达到极大值,则对充分小的E>0必有:)(E x f +<)(x f 和)(E x f -<)(x f将此二不等式之左边展开则有:+++=+2)()()()()(E x Q x E x P x f E x f <)(x f-+-=-2)()()()()(E x Q x E x P x f E x f <)(x f消去这两个不等式两边的共同项,再用E 除则分别给出下面两个不等式:++E x Q x P )()(<0-+-E x Q x P )()(<0当E 充分小时,此二式左边的符号完全由)(x P 确定.可见,当)(x P 0≠时,此二式不可能有同一的符号,因此必须)(x P =0,从此式解出x 就是所求的极大值.同理可以求出极小值.费马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当计算有理整函数)(x f 的极值时,先计算它的导数x x f x x f x f x ∆-∆+='→∆)()(lim )(0,再令0)(='x f ,解之就是极值点. 不难看出,费马的方法尚有不足之处:第一,费马没有引入无穷小概念,我们在解释他的E 时设为“充分小”,是为了同今天的思想相一致,但费马并没有如此表述;第二,正如他自己所说,把求极值的方法普遍化问题尚缺乏证明;第三,令0)(=x P ,只是求出极值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尽管费马求极值方法尚有不足之处,但已接近今天之形式,他已经看到了求切线和求极值有相同的数学结构.可以认为,在微分学的先驱工作中,费马是比较成熟的一个,无论是求切线还是求极值,他的方法在当时的影响都比较大.2.3微积分系统理论探索的前夜这里将要介绍的是帕斯卡、沃里斯和巴罗等人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对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过把卡瓦列利和费马等人看作微积分先驱的杰出代表,则这几个人的工作是向牛顿和莱布尼茨微积分的过渡.2.3.1帕斯卡等的无穷小方法布莱斯·帕斯卡(Pascal Blaise,1623-1662)的一生,虽然只有39岁,而他的一段黄金时期(30-35岁)又专门研究神学,但是他在数学上的成就却很大.他是世界上第一架计算机的设计者,是概率论和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西方数学史所谓的“帕斯卡三角形”,他也是一位哲学家,并很有写作才能.他同罗伯瓦尔和费马一起,被称为当时法国数学界的三巨头.帕斯卡在积分学方面做的工作,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三角形有 图5-7 帕斯卡 一定关系.因为用这个三角形可以比较容易地求出自然数幂的二项式的展开式,不过帕斯卡是用文字表述的.他凭借这B D KEE个结果并引入无穷小概念,算出了以曲线nx y =为一边的曲边梯形的面积.他把无穷小概念也应用于微分学,在他的《四分之一圆的正弦论》(1659)这部著作中,有一幅被称之为“微分三角形”的图形(图5-8).他说,当区间(即图中的RR=EK)很小时,则“弧可以代替切线”.通过“微分三角形”说明可以用直线代替,并进一步作出切线.把无穷小概念引入数学,是微积分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无穷小作基础才能把曲线看成直线.有人认为,如果帕斯卡能在无穷小的基础上寄兴趣于算术的考虑并致力于切线的求法,那么他就有可能比牛顿和莱布尼茨更早地击中微积 图 5-8分的要害.事实上,帕斯卡的工作对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3.2沃里斯的算术化英国的沃里斯(J.Wallis,1616-1703)是一位牧师的儿子,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专攻神学,以后对数学感兴趣.从1649年起任牛津大学的“沙维教授”,是17世纪时的英国仅次于牛顿的著名数学家.在微积分的先驱者中,沃斯里的算术化工作很有意义,可以说,没有算术化就没有牛顿的微积分.沃里斯接受了韦达、笛卡儿和费马等前辈们的思想——应用代数研究几何问题,他试图使算术完全脱离几何表示.另外在求积问题上,他 图5-9 沃里斯接受卡瓦列利的不可分元思想和流行的略去无穷小方法,并且应用尚不精确的无穷大和无穷小概念.他在数学史上第一次用符号∞表示无穷大,用∞1表示无穷小或零量,并把它们和有限数同样看待,一起参加运算.沃里斯在他的重要著作《无穷算术》(1655)一书中用算术方法得到如下的定理:“若有一无穷数列,从0开始按任意指数不断增加,那么,这些数之和与各数均等于其最大数的同样数目之和的比值为该指数+11.”用今天的符号表示就是⎰+=1011n dx x n (n 是整数或分数),这表明卡瓦列利和帕斯卡等所确定的关系⎰++=a n n a n dx x 0111 (n 为正整数),当n 为分数时仍然成立. 2.3.3巴罗的求切线和求积的互逆性英国的伊萨克·巴罗(Isaac Barrow,1630-1677)是微积分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本人也是神学家,精通希腊文和阿拉伯文,所以对希腊古典著作很有造诣;曾任剑桥大学教授、副校长,是牛顿的老师,1669年即牛顿26岁的那年,他主动宣布牛顿的学识已超过自己,并把“卢卡斯教授”职位让给牛顿,成了数学史上的佳话.他的主要著作是《光学和几何讲义》.巴罗的数学观基本上与希腊人相同,认为只有几何才是数学,而代数他认为不应该看成数学,应包括到逻辑中去.尽管他偏爱几何,但对 图5-10 巴罗 即将临产的微积分也有深刻的理解.巴罗曾设想曲线是由所谓的“线元”构成的,而线则是线元之延长,这是不可分元的不同说法,不过巴罗最有意义的贡献是把“求切线”和“求积”作为互逆问题联系起来.比如,他的《几何讲义》第十讲的命题十一和第十一讲的命题十九,用今天的符号表示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