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作文之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性反思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一、肯定我们首先必须肯定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

近年来,有不少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声音,称其戗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命脉,割裂了国人的文化脐带。

这一观点是错误且十分有害的。

其一,任何文化体系如果没有对自身的反思与否定,最终将在僵化中死去。

而中国传统文化之所经发展至清末几近死亡,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千年来从未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和自我否定。

从这一点讲,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恰恰是其生命得以延续的必然需求。

其二,任何一个真正走进过中国历史的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两千年的封建史中,堪称盛世的时期不多,而君昏臣暴的年代却不胜枚举。

广大百姓乃至作为社会精英的正直文人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可以想象,专制给人性造成的伤害有多深。

以至于清,奴性成为了国民劣根性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反封建永远具有正义的价值。

所以,对于新文化运动,我们首先应当给予肯定,且纵观中国当今社会,反封建的任务仍旧任重道远。

(我无意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但它毕竟浸淫其间二千年,且不论那些具有时代特殊性的思想,就是其中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也在其中变味变质,比如中庸。

)二、否定但新文化运动并不是一无所指的。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任何一个爱国者无不想除旧布新,振兴中华。

导致中国近代积贫积弱之因,也就理所当然成了当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恰恰是在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新文化的干将们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他们将这一切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朽落后上,打倒孔家店便成了其主要的战斗口号与任务。

相比于当时以及至今仍处于先进层级上的西方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其整整相差一个时代(从文化发展阶段上言,而不讨论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而当时精英们面对的中国两千年历史酱缸中已浸染变质的明清文化,尤其是以八股为代表的上层主流文化,斥之以腐朽落后是不为过的。

但这一切,并非导致中国社会无法摆脱封建恶梦,无法正常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原因,恰恰相反这一腐朽文化是中国上下两千年为暴力所扭曲的历史的现实反映。

新文化运动实践报告感悟(2篇)

新文化运动实践报告感悟(2篇)

第1篇一、引言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以彻底反封建、倡导科学、民主、自由为主要内容,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有幸参加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我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新文化运动实践活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正值我国封建王朝的末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呼吁进行思想解放,以推动国家进步。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包括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主张以科学、民主、自由为武器,彻底批判封建文化,推动我国向现代化迈进。

三、新文化运动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1. 倡导科学: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国家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2. 倡导民主:新文化运动强调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主张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民生,为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 倡导自由:新文化运动提倡个人自由,主张尊重个性,反对封建礼教。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4. 批判封建文化: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呼吁人们摒弃陈旧观念,追求进步。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先进理论,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

5. 推动文化创新: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化创新,倡导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学术研究等活动,为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新文化运动实践活动的感悟1.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我们认识到,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推动国家进步。

2.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民主、自由等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思考——反思对儒学的激烈批判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思考——反思对儒学的激烈批判
― 、五四反传统的兴起 在 西 方 启 蒙 思 想 的 影 响 下 ,辛 亥 革 命 的 失 败 与 袁 世 凯 尊 孔复古的逆流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陈 独 秀 结 合 中 国 近 代 的 历 史 进 程 进 一 步 指 出 :请 看近数 十 年的历史,每逢民主运动失败一次,反动潮流便 高 涨 一 次 , 同时孔子便被人“高抬一次”。“这 是何等自然逻辑”。他 认 为 , 中 国 人 由 于 长 期 受 封 建 帝 制 的 影 响 “脑子里实则装 满 了 帝 制 时代的旧思想… 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着君主 专制臭味”①。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及以 前 种 种 救 亡 图 存 运 动 的 失 败 ,都 应 归 结 为 广 大 国 民 的 不 觉 悟 , 不知自由民主为何物,而造成国民劣根性的原因就是与两千多 年帝制相伴随的旧道德。正是这种原因促使了新文化派人物对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进行了粗略的否定性评价。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反对儒教为中心的文化批判运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怀着改造国民性启发国民意识重塑国民性格的决心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激烈否定的态度儒学独尊的地位被彻底打破
I论 坛 ■Biblioteka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思考--- 反思对儒学的激烈批判
文 / 王胜南
摘 要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 是 一 场 以 反 对 儒 教 为 中 心 的 文 化 批 判 运 动 ,以 陈 独 秀 为 代 表 的 一 批 激 进 的 知 识 分 子 怀 着 改 造
便 不 得 不 反 对 孔 教 、礼 法 、贞节、旧 伦 理 ,旧 政 治 。要 拥 护 那 赛 先 生 ,便 不 得 不 反 对 那 旧 艺 术 ,旧宗 教 。要 拥 护 德 先 生 ,又要拥 护 赛 先 生 ,便 不 得 不 反 对 国 粹 和 旧 文 学 。”⑥

五四运动与文化危机的反思

五四运动与文化危机的反思

五四运动与文化危机的反思一、缘起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时,人们都会想到这个对现代中国或华人文化影响深远的运动。

不过在今天21世纪的年代里,我们再次来反思它的意义时,似乎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再思考。

也就是那些造成我们“文化危机”的问题在那里?这就是本短文的写作缘起。

二、五四运动的哲学反思这里的“反思”有两层意义:“反”并不是反对的反,而是“往返”的返字,也可以说是一种“回归”(Reduction),回到“古典中国的传统”,但同时也回到“西方哲学”的源头,来看看东方与西方文化的问题在哪里?我们虽然是生活在以现代西方科技商业为主导的“现代社会”里,但古老的中华文明传统思想:易经哲学、孔孟思想、老庄哲学、佛家修炼精神,以及宋明理学…还是在影响着我们。

在面对现代实证科学的思潮时,或许能提供我们一些反思的机会。

五四运动给廿世纪初的中国或华人社会,带来了两种西方现代文化的主流:“民主”与“科学”。

其中民主在台湾的华人社会里,已经逐渐发展成重视人权的公民社会。

反之,在中国大陆的中央集权共产国家,离五四运动时提倡的民主反倒差了一大段的距离。

现在来谈五四运动引进的另一个现代西方的思想,叫科学或所谓的实证科学,或叫实证主义(Positivism),指的是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

首先由圣·西蒙(Saint-Simon, 1760-1825)提出,后来由法国思想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做了更明确的诠释。

但实证主义的先驱,至少可以追溯到法兰西斯·培根(Franceis Bacon, 1561-1626)和17, 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Empiricism)。

“实证”(Positive)一词,在这里意指被给予的或被规定的,一旦被证实即被接受;并且不可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这个词告诫人们,不要企图像“神学”或“形上学”那样,超出实证的观察世界,去寻求“第一个”或“最终的目的”。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的反思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的反思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的反思摘要:在今天匆忙的全球化,市场化的政治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有理由停下来思索一些关于文化的东西。

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百年,然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并没有安静地隐退于历史博物馆中。

相反,它一直活跃于学术讨论课题之中。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文化运动、反思、偏激一、什么是新文化运动20世纪伊始,在中国文化界中轰然迸发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声音——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陈独秀称之为“德先生与赛先生”——在今天,我们多数人都可以说出这“两位先生”的真实原本名字——Democracy and Science。

陈独秀解释新文化运动为:“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

”[1] 可见,陈独秀认为新文化运动并非是要于传统文化完全分道扬镳的。

袁伟时论述到:“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它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介绍现代文明的新成就,介绍自由、法治、民主、宪政这些基本理念,介绍现代社会运作机制,推动中国文化更新和社会变革的运动。

”[2] 袁伟时将新文化运动的概念扩大化,他更广义地把新文化运动理解为近代中国甚至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过程。

“只要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它也不会止息。

”[3]张小红认为:“五四运动又叫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爱国运动,一个是文化革命运动,一个是思想启蒙运动。

”[4] 首先,这种提法看到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联系,然而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说法。

尽管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在时间顺序或者是时代背景上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从运动性质上看二者却是明显区别的(前者为文化运动,后者更侧重于政治运动)。

胡军在《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关于文化改造或一场思想革命运动,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一场以西方思想文化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

”[5] 胡军看到的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差异性。

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反思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反思自从1919年5月4日发生的“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运动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史”的起点,对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如今百年过去了,我们不禁思考:新文化运动真的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吗?它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有哪些缺陷?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百年反思。

1. 科学理性与传统文化的平衡问题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思想主张是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持反传统文化立场。

这一立场在当时的中国曾经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然而,新文化运动主张的“科学”其实是指西方的科学,而并非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能提供的科学。

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遭到了破坏和批判,甚至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化。

这种极端的立场,在当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文化多元性,限制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2. 民主与文化的协调问题新文化运动主张的民主还未能在当时的中国取得实质性的实现。

这种情况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也时有发生。

在我们尝试追求民主的同时,却往往会忽视民主的文化根源。

民主并不是立法、机制、程序等一些形式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对公共事务和共同生活的价值认同。

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上的民主,而忽视了文化基础,那么我们很容易落入“以形式取代本质”的泥潭。

3.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统一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中,全球化已成为主流趋势。

尽管全球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贡献不可忽视,但是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与此同时,文化本土化已成为许多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推动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西方化”的进程。

这种进程也带来了一些缺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被忽视和边缘化,有的文化产业被西方文化占领,有的当地文化失去了独立性。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就需要把握好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推动文化多元性的发展。

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内容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

但是同时很多人认为它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这种“二元论”观点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历史观之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未完成的启蒙运动。

它试图用一种自由、理性以及用科学的方法看待、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来推动中国的复兴。

虽然,这个任务远远没有完成。

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决不能忽视文化所带来的力量,更不能把本民族的文化弃之不理。

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正文:近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

但是同时很多人认为它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这种“二元论”观点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历史观之中。

如何理清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二者的关系一直有所争论。

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鲁迅、傅斯年、罗家伦、陈独秀、钱玄同等等来看,他们本身就有很好的旧学功底,也是长期被中国文化所化之人。

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要回过头来批判传统文化呢?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当时的中国暮气沉沉,只有靠振兴才能拯救中国,而振兴的前提当然就是改革。

在改革的时候就遇到一个问题——阻力非常之大,这个阻力就是来自各种各样的旧的习惯势力和思想文化。

因此,他们才会回过头来,看这个传统文化里头到底有哪些东西是阻碍革新的,把它提出来,要批判这些旧的糟粕,而不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盘否认。

所以我觉得,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所在。

在“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断层多年后的今天,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方向上的取向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后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有过激之处,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

由于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对追求现代化处于一种“狂热”的心理状态,不分青红皂白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加以鄙弃,就像西方谚语所言“把小孩子和澡盆里的脏水一起倒掉”,结果反而造成欲速则不达。

对五四运动的再反思

对五四运动的再反思

对“五四运动”的再反思(重新发现上帝)自从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后,西方人发现了圣经中的很多谬误,比如,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并非为上帝直接创造,导致大多数西方人对基督的信仰就滑坡了,继而尼采又从哲学上宣布上帝已死,更是给西方人的基督信仰带来致命一击,只有美国未受太大的影响,坚守着基督教信仰。

五四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最后,经过一番研究比较和争论,发现我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主要就在于中国缺两位先生,即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民主和科学。

五四至今已将近有一百年了,但是至今国人仍未学到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只是学到了一些表面的东西。

而我则认为,其实,我中国最缺乏的乃是第三位先生,即仁先生(Religion),也就是宗教。

我之所以将宗教翻译成仁,是想用一个儒家的字或许能让国人更好理解和接受,并且,我们今天所要倡导宗教,其实,是要吸纳一切伟大宗教和学说的科学理性的教义。

那么,为何五四时期,没有宣传或者说遗漏了这位仁先生呢?原因有很多,我想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五四时期的几大领袖都对这个问题持有自己的观点。

其中,陈独秀此时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是不相信任何宗教的。

胡适主张用西方的尤其是杜威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的哲学,然后用之来教化民众。

而蔡元培则主张用美育代替宗教来教化民众。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陈独秀胡适和蔡元培本身都不是宗教信仰者,就不能指望他们会提出用宗教信仰来教化国民了。

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也正好是进化论在欧洲风行,基督教信仰在欧洲发生衰落的时候,他们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最终走上了唯物主义道路,也就是不相信上帝的存在的道路。

而现在,只要冷静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上帝的存在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任何矛盾。

上帝把一切造好了,然后让其不断演化,所以,猿猴转变成人,只是上帝设计的宇宙的无穷多演变环节中的一环。

而且,我们也无法用任何哲学方法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当然,我们也无法证明上帝是存在的,所以,我们把宗教叫做信仰,也就是我们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而且,我们的相信是基于我们的因果推理的,比如,上帝创造了光色之后,就又创造了眼睛,让一切的美丽被看见;创造了声音之后,就又创造了耳朵,让一切的优美的旋律被听见;创造了气味之后,就又创造了鼻子,让一切的醉人的馨香被闻到;创造了酸甜苦辣咸,就又创造了舌条,让一切的滋味被体味;创造了冷热之后,又创造了皮肤,让一切的寒暖被感知;创造了植物之后,又创造了嘴和胃,让一切的美味被品尝;创造了七情六欲和各种规律(如理化生等)后,又创造了心脑,让一切被纠缠和解析;创造了雌性后,又创造了雄性,让一切不再孤独;创造了上左前,就又创造了下右后,让一切都有对应;最后,又让一切都不能永恒,有产生就有灭亡,这样,世界就可以永远显得生机勃勃,循环往复了。

中国的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现代化探索

中国的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现代化探索

中国的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现代化探索中国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思想文化运动,该运动不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且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现代化探索的贡献。

首先,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挑战了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

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传统文化对于个体的限制非常严重。

然而,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质疑和反思。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封建等级观念、家庭观念以及儒家思想的束缚,已经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因此,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社会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开始,为推动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五四运动也对中国的现代化探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后,中国学者开始以西方为借鉴,努力探索适合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他们引进西方的科学、民主、启蒙等思想,提倡现代科学精神,并且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相结合。

这种探索不仅使中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得以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外,五四运动还激发了中国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长期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屈辱和内忧外患使得中国民众对自己的文化和民族传统产生了怀疑和质疑。

然而,五四运动的兴起令中国青年意识到,他们有与西方国家平等竞争的潜力和能力。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强调中华民族的独特性与自身的文化自信。

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激励人们为实现国家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在五四运动中,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提出了一系列文化与社会改革的具体建议。

他们主张废除封建制度,推行民主与平等,提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改革,倡导女权和性别平等等。

这些改革观念和思想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的进步运动的重要基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的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量。

五四现实主义理论的反思

五四现实主义理论的反思

五四现实主义理论的反思-大学语文论文五四现实主义理论的反思李建立摘要:五四现实主义(当时称为写实主义)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促进了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现实主义初潮的涌现,但新文学提倡者对五四现实主义理论的理解,同样存在着不少认识误区。

关键词:五四现实主义反思认识误区五四现实主义(当时称为写实主义)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陈独秀、茅盾、周作人、胡适等人的倡导下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努力下,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涌起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初潮,并获得了初步的成绩,如”问题小说”“乡土小说”等文学的涌现。

但是反观新文学倡导者对于五四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理论的理解、阐释与宣扬,可以发现其中有着不少的认识误区。

一、指导性创作技巧的匮乏首先是五四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理论的提倡者并没有提出富有指导意义的创作技巧方面的理论。

众多关于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宣传,多是侧重于这一理论的价值论层面,仅仅是指出写实主义的创作特征和创作标准—即写实性、客观性,最多也只是对写实、客观做了一下界定,对创作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过多,而在创作论方面则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诸如西方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典型化、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讨论,在当时都是很稀缺的声音,理论家们的注意力大多聚焦于对“真实性”的关注之上。

在对“真实性”的理解上也很是肤浅,甚至存在偏差。

大部分理论家们都认为所谓写实主义,即是照着社会样子描画出来,至于生活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区别,则很少有论者提及。

这种理论上的肤浅往往导致当时文学创作者用自然主义代替写实主义,把文学创作当作社会分析实验报告来看待,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技巧缺乏深入探讨,理论上的欠缺导致五四现实主义潮流雷声大雨点小。

虽然在创作实践上“为人生派”亦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但真正具有深度价值和震撼力的作品却很少,往往侧重于社会问题、思想解放、个性呼吁。

作品的叙事结构、形象刻画则乏善可陈,缺乏像欧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思想深度,很多作品仅停留在短篇小说的层面,而且大部分小说带有说教性,缺乏艺术形象性与感染力,缺乏力度和深度。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其实, 在孔子的思想中, 虽然维护以宗 法血缘为基础的周礼是其主导的方面, 但是 孔子毕竟还有企图突破宗法关系束缚的思想 倾向。 然而在儒家思想传统的后期发展中, 君臣、 父子、 夫妇的关系逐渐变成了绝对片 面的关系。 汉代的董仲舒就是这种思想的代 表。 如果说原始儒家反反复复强调的君臣、 父子、 夫妇还主要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模式, 那么, 到了汉儒手中原始儒家的君臣、 父子、
37
文化视点
夫妇大义所形成的 “三纲”、 “五常” 就已经 蜕变成了适合封建中央专制权力的意识形态。 原始儒家思想与汉儒的思想之间固然有着很 大的区别,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否认这两 者之间的天然联系。 而此种天然联系就是以 宗法血缘为其先天的纽带的。 汉代以后历代 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就是以宗法血缘为基础 而完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设计。 毋庸讳 言,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就是与此种社会制度 紧密相联的。
民主 2009·5
的任何国家的历史都发生过类似的思想批判。 如果熟悉中国近现代历史, 我们可以知道中 国近现代历史发生着要比其他国家更为深刻 而全面的转变。 这一历史转变既表现在价值 观层面, 也表现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全面深刻 的变革方面。 准此,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新文 化运动的意义, 我们首先必须懂得中国传统 社会的结构。
的说来, “五四运动” 是一场政治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是要确立一种新的以
自由、 人权、 平等、 法治、 民主、 科学为基 本 内 容 的 新 人 生 论 。 陈 独 秀 于 1915 年 创 办 《新青年》 杂志的目的在于协助中国青年重建 思想和陶冶人格, 其根本宗旨在于以转变人 的道德信念、 确立一种新的人生论来促进思 想或文化的变革, 尤其是道德的变革, 所以 他反复申说 “伦理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 在他看来, 没有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或道德 革命, 其他一切的变革都将无济于事, 是不 可能取得成功的。 即便成功了, 也不可能持 久。 因此他看到了中国社会当时最为需要的, 也是最为迫切、 最根本的变革不是政治制度 的变革, 也不是经济领域的改革, 而是 “根 本思想” 的转变。 因此结论是, 要真正使腐 败落后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首要的只能是 彻底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 人生观, 完全重 建中国人的意识世界。 这就是思想革命、 道 德革命优先的思想。 只有完成了这一思想革 命, 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经济建设等才

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现代化的追求

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现代化的追求

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现代化的追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年轻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现代化进程的理念和主张。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现代化的追求。

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文化反思运动。

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始终被传统文化所束缚,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成为社会落后的根源。

因此,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质疑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

他们认为传统的封建思想束缚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

五四运动呼吁摒弃封建思想,探索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新文化。

二、现代化的追求五四运动提出了推动现代化进程的理念和主张。

运动中的学生们认为,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必须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理念,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

他们呼吁改革教育体制,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提倡理性、民主和平等的思想。

他们追求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主张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尊重,同时也提倡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军事建设等方面。

三、文化自信与西方文化交流五四运动不仅反思传统文化,也主张借鉴西方文化并进行交流。

运动中的学生们意识到,要想实现现代化,单靠摒弃传统是不够的,还需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

因此,五四运动倡导学习和传播西方的科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四运动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深深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方向。

这个口号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向往。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不再是唯一的标杆,而是需要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和现代化的转型。

总的来说,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推动现代化进程的理念和主张。

这场运动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反思

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反思

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哲学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享誉盛名,然而,进入20世纪初期,中国遭遇了许多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这也促使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如同一场思想和文化上的地震,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反思。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们追求现代化和科学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盲从和僵化感到不满。

尤其是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些观念,如等级观念、封建道德标准等,他们认为这些观念束缚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五四运动主张反对封建文化,倡导民主和科学,提倡人权和普世价值观。

这种思潮促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陈旧观念的重新审视和反思。

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起冲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文言文的批评。

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几乎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属工具,阻碍了普通人民的理解和参与。

五四运动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语言更加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交流的需要。

这也使得无数人能够更好地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

此外,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儒家思想追求道德的完美和人伦关系的和谐,但是五四运动中的许多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这种传统道德观的合理性。

他们认为这种道德观过于苛刻和拘束,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自由。

五四运动倡导的新道德观念强调个人的自主和选择,强调平等、自由和人权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的传播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推动了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意识形态。

然而,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并不是单纯的破坏和否定,它也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重新发掘。

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促使了学者们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和理解。

他们不再拘泥于表面的革新,而是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通过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他们试图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可能性,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文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文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文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富有民主共和色彩的资产主义革命。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具有其缺陷,并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人物,结果以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衰落。

辛亥革命以及之前的各种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失败的原因都可以归因到没有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以少数知识分子领导的革命并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中国的革命道路应该以人民群众为切入点,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动员群众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去。

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地陷入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社会。

为了光复中华民族,振兴炎黄子孙,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能够拯救中华民族的各种救国之路。

从林则徐的开眼开世界、到洋务运动、再到维新运动,无不透露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抱负。

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爱国救国的运动未能达到其预想的效果。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更令人们对之前所作出的各种努力产生了怀疑,同时反思其失败的原因。

当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以少数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分子展开的救国方式,往往是得不到理想的结果,甚至是以失败告终。

因此,他们把原因归纳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上。

他们认为中国国民长期处在封建统治下,其思想顽固愚昧,若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改变国民这种劣根性,就必须解放国民的思想,必须打破封建思想的囚牢。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

创刊之后,《新青年》的编辑部迁至北京大学,与此同时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参加编辑部并担当撰稿人,这意味着《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一、动摇国民的劣根性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任务是改变国民的劣根性,因此在《新青年》中提出了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孔家儒学在封建统治中占有正统的地位,直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仍然把孔家儒学当作思想统治工具。

“五四”的反省与超越以现代性与传统为中心的思考-word

“五四”的反省与超越以现代性与传统为中心的思考-word

“五四”的反省与超越——以现代性与传统为中心的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健将们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然而如同历史上的一切思想家和思潮一样,其历史限制也是无可避免的。

本文试图检讨一下启蒙思想家对待传统文化的偏颇与缺失,不当之处,尚祈专家指教。

一、单线进化与新旧二分“五四”健将们的思想方法论与他们的前驱,上一个世纪之交的维新派、革命派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单向直线进化论是他们批判传统的主要理论武器。

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即民族、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危机的逼压之下,康有为、严复等盛倡进化论,以对应“亡国灭种”的困境。

如章太炎所说,严复译的《天演论》一出,物竞天择之理,深入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五四”启蒙思想家更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点,为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了空前的颠覆和清算。

陈独秀说:“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世界进化,未有已焉。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而已耳,保守云乎哉?”[1] 陈独秀以“创造”定义“进化”,指出:“创造就是进化,世界上不断的进化只是不断的创造,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了……我们尽可前无古人,却不可后无来者;我们固然希望我们胜过我们的父亲,我们更希望我们不如我们的儿子。

”[2] 陈独秀迷信进化的普遍性、不间断性。

胡适固然承认渐进和点滴改造,说“进化不是一晚上拢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3], 然对于文明的进化与再造充满信心。

不断进化是“五四”精英的思想预设。

他们对世界的进化抱着理想主义,认定进化普适于一切社会,由野蛮到文明,由宗教到科学。

在潜意识中,他们坚信世界必然进化到乌托邦的胜境,而当时中国的政治、教育、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不可以适生存于今世,不能不被淘汰。

实际上文化与文化的进化是非常复杂的,各文明发展的道路不可能都一样,而是多线多向的,且进化本身亦涵盖了反复与跳跃,离异与回归,不可能那么笔直。

五四运动文化反思

五四运动文化反思

五四运动文化反思1. 简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和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文档中,我们将对五四运动进行文化反思,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2. 文化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里程碑,它使得传统文化面临了现代化的冲击和挑战。

在五四运动中,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年轻人的思想解放,呼吁民主、科学和平等。

这种文化意识的觉醒,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和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还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接受,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3. 思想启示五四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

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追求科学和民主的思想。

这个思想在当今的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和民主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4. 社会影响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年轻人的反对传统观念和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社会也逐渐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变革。

五四运动的精神传承至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观。

5. 对当代的启示五四运动对我们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坚持。

在面临当今挑战和变革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五四运动中年轻人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由和进步。

6. 总结五四运动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并在当代社会中吸取启示,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注意:本文档提供了对五四运动的简要反思,以便对其进行初步了解。

如需更详尽的内容,请参考相关资料。

*。

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反思与综述——以“五四”北大传统和近年来《文化概论》教材为例的论文

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反思与综述——以“五四”北大传统和近年来《文化概论》教材为例的论文

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反思与综述——以“五四”北大传统和近年来《文化概论》教材为例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文化热;雷同;缺失;使命意识论文摘要:近一个世纪以来,从文化角度切入对中华传统研究一直是热门的且持续有前景、有潜力的学科。

但近些年来《文化概论》作为学科,一方面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又越来越起不到著作者期待的作用,到哪里去找寻其原因?在此分析近年来文化概论的著作者的定位来探寻中国文化。

众所周知,“文化”一词的定义比较多,“文化概论”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切入点也因此比较多。

长期以来我研读、讲授《中国文化概论》,主要就想本着这种思路,即从文化角度来深挖中国的地负海涵,从文化角度来概括华夏精神及在各领域、各时期的体现。

所谓文化角度我以为从本质上说就是“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语)。

而“文化概论”我认为它的使命即在于尽可能扩大到天人关系框架来把握中华总特征或总的精神风貌及历史变迁的总特征。

按照这个思路,近年来,我首先考查了“中国文化概论”的研究状况,我发现近代以来又特别是近时期以来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1)历代以来文化虽然千变万化,但各代最终无不是在结合着自己时代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这一法则及特点历代如此,近现代以来归根结蒂也是如此,这一点也是最值得肯定的。

(2)从五四运动以来,梁漱溟等一代学人虽明确以“文化”命名对传统研究的这一领域与思路,但鉴于当时破碎的华夏背景,他们把主要注意力要么是放到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上;要么纷纷用所谓的“科学”观念解构传统文化中的神圣性;要么继续步乾嘉后尘,把目光紧锁到考证之上。

这几个方面可以说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早些时文化研究的内容,并对以后的文化发展产生持续影响。

(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公认出现所谓“文化热”,此曾被许多学人命为“寻根”,此寻根表现形式虽多,但最终平息下来,只能以“热”结巢。

论朱光潜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论朱光潜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第47卷第2期2021年3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f J i a n g s uN o r m a lU n i .(P h i l o s o p h y a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V o l .47,N o .2M a r .,2021[收稿日期]2020-12-21[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卢梭美学思想的中国影响研究 (项目编号:16B Z W 023)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史玉辉,女,河北保定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㊂1朱光潜:‘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欣慨室随笔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95页㊂论朱光潜对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史玉辉(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关键词] 朱光潜;五四 ;反传统;文化;反思[摘 要] 朱光潜超越二元对立,冷静地看待 五四 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㊁反对传统的做法㊂在多元文化视野中,他始终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其诗学研究立足本土现实,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保持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㊂探讨朱光潜对 五四 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精神所进行的反思,对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㊂研究主要从对工具理性㊁对传统与现代关系㊁对传统与西方关系的反思三个方面展开:1.反思 五四 以来断代输入西方近代工商文化的做法,反对工具理性,倡导价值理性;2.深切体察文化发展中 传统与现代 问题的复杂性,尊重传统文化,提倡创造根于传统㊁ 创造地转化 传统资源进行新文化的建设;3.打破中西对立,强调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要经过审慎的选择和甄别,兼收并蓄,截长补短㊂朱光潜对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体现着他文化反思的深度和文化体验的成熟㊂[中图分类号] K 2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70(2021)02-0038-09五四 新文化运动将现代文化从西方输入中国,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㊂ 五四 的基本精神是抛弃中国的旧传统,引进西学㊂朱光潜赞同 五四 所提倡的科学㊁民主㊁自由㊁人权等,他认为 五四 不仅是一种政治运动,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思想革命的先声: 五四以后思想界一般动态都远比从前活跃,五四运动促成精神的解放,可以说是一种具体而微的文艺复兴㊂ 1同时,朱光潜在20世纪二㊁三十年代, 五四 新文化运动发生不久,就认识到对待传统问题以及西方思想移植问题的复杂性,对 五四 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基本精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㊂一、对工具理性的反思五四 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思潮主要是在功能和效用坐标中判断文化的价值,认为一切对实现中国政治经济的富强无功效的文化都没有价值㊂ 五四 思潮把传统文化看做一个落后的整体,传统文化在工具理性的标准前面被无价值化㊂这种对工具理性的盲目追求,致使人们不能正确了解价值理性在近代文化中的意义,把西方当时恃以战胜东方的科学当成了西方文化的本质或全体,如此,只用工具理性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人们不能正确理解传统的价值㊂激进的功利主义者把工具理性这一西方近代文化的特色,当成近代文明的全部,无条件地拥抱工具理性㊁排斥价值理性,也必然承受狭隘㊁短视的工具理性所带来的不良后果㊂尽管科学给西方近代文明带来长足的进步,但西方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与基督宗教的价值传统的连续性密不可分㊂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种断代㊁片面的方式看待西方,引进西方文化也主要输入的是近代文化,没有认识到西方伦理与宗教传统的连续性,因而对西方文化的价值体系缺乏全面的了解㊂朱光潜认识到这一点的偏颇,指出我们接受西方文化不能只接受近代的工商文化, 思想的自由生发 爱知 的希腊传统是西方文化的精髓,如果我们没有接收这一精髓而只接收西方近代的工商文化,就如不透懂老庄而只是炼汞养生㊁求神问卜一样㊂希腊的理性传统和希伯来的宗教传统是西方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对我们正确认识西方的价值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希腊的理性传统和希伯来的宗教传统是我们学习西方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㊂朱光潜反对伴随近代工商文化而来的工具理性的观点,倡导价值理性㊂他的‘谈价值意识“一文引用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句话正是价值理性的充分体现)说明儒家在人生理想上所表现的价值意识㊂朱光潜将价值分为真㊁善㊁美三种㊂他所谓的价值包含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价值,并不是单指狭义功利主义所推崇的安富尊荣㊂朱光潜的人生价值系统或者说价值结构中包括道德价值㊁科学价值㊁审美价值㊂无论是说价值系统㊁价值结构或者说价值序列,总之,价值绝不是单一的㊂朱光潜不仅看到,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外在的文化形式及其价值受生产力㊁生产关系等变化的影响而变化,还特别关注到道德㊁宗教㊁审美等内在价值具有超越历史具体时代的特性和超越时代的意义,关注到人对真伪㊁善恶㊁美丑㊁个人与社会的价值信念等具有的普遍性与连续性㊂朱光潜倡导真㊁善㊁美的价值是对 五四 新文化运动盲目追求工具理性所造成的文化偏失的一种弥补㊂艺术品超脱现实㊁创造理想境界㊂社会越黑暗,人的求美之心越93强,艺术创造与审美意识越会极大发展㊂朱光潜不愿 民德 在工商文化中堕落,希图通过艺术改造人的心灵,进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㊂ 工具理性即新教伦理所代表的特殊的目的性,以此来转化世界㊁创造资源 价值理性就是对一种特殊的人类生命范畴(譬如伦理㊁艺术㊁宗教或其他的行为模式如政治等)本身的价值,具有强烈的信仰并且加以肯定㊂ 1 朱光潜肯定艺术本身的价值,他对待文艺是一种价值理性的态度㊂因此,他在文艺的领域坚决维护文学的审美性质,反对文学反映某些阶级的政治意识,反对文学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坚持文学表现人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用㊂文学应保持作为艺术的特质,但是,文学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因此,自由是相对的㊂具体到诗学研究,其实,朱光潜看待诗不能说没有丝毫的工具理性态度,但是他的态度更偏重价值理性,并没有以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㊂他反思人们对诗所采用的片面的工具理性态度,在诗歌理论建构中维护诗作为艺术的纯粹性㊁审美性,充分探讨诗的格律㊁言意等内在价值㊂学术研究方面,当时许多人相信要解决思想问题,首先要端正态度,先解决拥护什么㊁反对什么的问题,这是韦伯所说的意图伦理㊂朱光潜坚持学术为真理的追求,反对意图伦理,反对充满独断和派别偏见的作为意图工具的理论文章㊂他的专著‘诗论“ 是用日神精神来消解酒神,以理性静观,去化解五四新文学的破坏性浪漫冲动以及工具化实用态度 2 ㊂‘诗论“体现朱光潜对诗的态度不重工具理性,而重价值理性㊂‘诗论“出版于1943年,时处抗日战争期间,但是其实‘诗论“的学术研究超前于抗战的语境,因为在1925年至1933年欧洲留学期间,朱光潜就已经写出‘诗论“的初稿㊂这部著作鲜明地体现出他在长达八年的西方文化语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入的认识以及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的进一步确立㊂‘诗论“并不是抗战期间压倒一切的民族团结意识的产物,不是抗战期间 五四 反传统主义过时退场的产物,也没有淹没个人学术的自主性㊂朱光潜的学术研究尊重历史㊁尊重传统㊂虽然他的诗学研究有为新诗找出路的初衷,但是他并不是急功近利,解决问题的思路完全建立在事实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诗歌基本要素的研究基础上㊂‘诗论“分五章浓墨重彩地对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以及中国诗何以走上格律的路进行分析,在中西诗比较的视野下探讨中国诗传统音律存在的根源和依据㊂例如,朱光潜指出白话诗废韵的尝试受西方诗影响,以后新诗如何演变,我们没必要作揣摩其词的预言,先讨论韵在中国诗里何以根深蒂固,解决了这个问题,自然可以推知将来中国诗韵的关系㊂‘诗论“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说明因果㊁演绎原理上,认为无论近人怎样唾骂格律诗,但不能04 12[美]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89页㊂胡晓明㊁王守雪:‘质疑五四诗学的神话“,‘中文自学指导“,2004年第2期㊂否认,它的兴起是中国诗发展史上的重大事变㊂朱光潜说声律运动必定有其自然进化的轨迹做基础,研究者应该寻出它进化的因果线索㊂他的学术研究的第一要务是接收事实,其次是说明因果和演绎原理,将维护与攻击视为研究的余事㊂的确,科学的理性认识应基于事实判断作出价值判断㊂学术研究不是某种意图的工具㊂我们目前也并未完全摆脱态度决定认识的意图伦理,朱光潜的学术责任感和研究方法仍然值得我们学习㊂二、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反思在看待传统地位的问题上,朱光潜认为传统与现代不是二分的㊂他超越了二元对立,不仅以现代观照传统,而且以传统观照现代,作传统与现代的双向观照㊂他的诗学研究深入了解传统,并将历史与现实联系,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性(针对新诗发展的危机和困境)㊂新诗是一种语言的解放和破坏㊂ 五四 新文化运动盲目地反对中国的旧文化,无批判地接受西方的新文化㊂这一时期,改变中国的目的性导致人们采取简单的决裂态度㊁激烈的批判态度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工具理性的激进色彩㊂这种激进态度很明显地表现为:认为传统和现代是绝然二分的,价值来自西方,传统和价值也是二分的,是传统的就没有价值㊂朱光潜肯定西方文学对中国新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体裁形式的解放㊁人生世相看法的改变和语文的演变等方面㊂同时他对新诗放弃了传统的做法十分担忧: 新诗不但放弃了文言,也放弃了旧诗的一切形式㊂在这方面西方文学的影响最为显著㊂不过对于西诗的不完全不正确的认识产生了一些畸形的发展㊂ 新诗似尚未踏上康庄大道,旧形式破坏了,新形式还未成立㊂1 当时很多人坚持认为传统到现代是断裂的;传统与现代两者势不两立,是传统的就一定不是现代的,是现代的就一定不是传统的㊂朱光潜并不这样认为,他翻译过艾略特的文章‘传统和个人才能“,艾略特是强调传统与现代不可分割的代表性的评论家㊂在这一点上朱光潜认同艾略特,认为传统与现代是不可分的㊂面对新文学忽略中国固有的传统而承受西方传统,他尖锐地指出: 互相影响原是文化交流所必有的现象,中国文学接受西方的影响是势所必至,理有固然的㊂但是,完全放弃固有的传统,历史会证明这是不聪明的㊂文学是全民族的生命的表现,而生命是逐渐生长的,必有历史的连续性㊂所谓历史的连续性是生命不息,前浪推后浪,前因产后果,后一代尽管反抗前一代,却仍是前一代的子孙㊂2 显然,朱光潜指出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是 变 与 不变 的统一,文化的发展不14 1 2 朱光潜:‘现代中国文学“,‘欣慨室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59页㊂朱光潜:‘现代中国文学“,‘欣慨室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61页㊂是 传统 与 现代 的断裂㊂在朱光潜这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不是一件件单纯满足人们怀旧情绪所需要的古董,不是死的外在的东西,而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㊁对现代的创造有深刻影响和积极作用的精神源泉㊂新诗对传统形式的放弃引发朱光潜对中国诗歌未来发展的焦虑,传统文化㊁历史现象与他当时所面临的新诗的生存问题之间紧密联结,没有丝毫的隔阂与距离㊂朱光潜对待传统的态度是一种唤醒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反思,在诗学研究中,他有意识地去复苏传统文化㊁特别是传统诗学的生命力,发现并挖掘传统文化对现代新诗发展的价值㊂朱光潜深切地体察到文化发展中 传统与现代 问题的复杂性㊂在他眼里,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层的联系,文化只是 转型 ,并没有 断裂 ,人们不可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来重建一种文化㊂朱光潜的观点显然是对 五四 新文化运动割裂现代与传统关系的看法的一种反拨㊂他反对文化上的狭隘激进功利主义,提倡 创造地转化 传统资源来进行新的文化建设㊂他曾说过: 我以为一个人第一件应该明确的是他本国的文化演进㊁社会变迁以及学术思想和文艺的成就㊂这并不一定是出于执古守旧的动机㊂要前进必从一个基点出发,而一个民族已往的成就即是它前进出发的基点㊂知道它的长处所在和短处所在,我们才能知道哪些东西应发挥光大,哪些应弥补改革,也才能知道它在全人类文化中占何等位置,而我们自己如何对它有所贡献㊂ 1 由此可见其对待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认识㊂首先,朱光潜具有一种自觉的了解意识来探讨传统的价值㊂明确自己的传统是文化发展的基点,一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自觉到什么程度暗含着其超越传统文化的潜力,这一点非常可贵㊂虽然朱光潜采用多元的文化立场,认为中西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发展趋向和特点,但他更强调现代诗学的建设不能只用西方文化来解释,不能抛弃中国传统㊂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朱光潜自己不愿意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他也不愿人们怀揣文化宝贝去行乞㊂他期望人们了解㊁正视我们本民族文化(包括古代诗学)中的宝贝,使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在现代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㊂不可否认,朱光潜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他始终平视西方,使西方文化成为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参照,其文化立场既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盲目的西化㊂通过平等对话中的中西比较,朱光潜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和短处㊂他具有非常清醒的主体的自觉意识 不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西方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文化可借鉴的资源来分析㊁接收㊂其次,朱光潜采用非常冷静清醒的分析和辨别,重新了解审视传统,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㊂朱光潜主张积极吸收传统,对待传统应该相当慎重,必须要分析文化的复杂性㊂他对传统的态度是尊重的和鉴别的,不仅不把传统当成障碍或进步的累赘,而且认1 朱光潜:‘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欣慨室随笔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99页㊂24为传统有价值㊁有活力,传统是现代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㊂他以解决现实问题㊁探索未来发展趋向为取向,充分地考察传统文化㊁进行慎重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㊂朱光潜将集长短优劣于一身的传统文化加以多方面的解剖和了解,先获得一种清醒明确的 自我文化觉识 ,再进行某种创造性的转换㊂甄别传统中哪些东西已经过时㊁哪些仍有生命力,是一项需要耐心谨慎和高超本领的工作㊂朱光潜用他的诗学思想告诉我们他有这份谨慎和了不起的鉴别传统的能力㊂在他的诗学思想里,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中国特质的值得长久保护和不断培植的内容得以保存下来㊂第三,传统文化不仅在朱光潜的文化分析中价值优先,而且在朱光潜的诗学建设中价值优先㊂朱光潜作为现代人,当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他看待传统的立场 在现代语境,以现代的观点,面对所碰到的现实问题,重新了解审视传统㊂经过严密的分析思考,朱光潜突破只用一种文化发展趋向来作为其他文化发展典范的限制㊂他不仅从现代(西方)的角度来审视㊁反省传统诗学;同时也从传统诗学的角度来审视和批判现代(西方)㊂用他自己在‘诗论“后记的话说是: 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1 ㊂传统与西方相互格义㊁相互阐释,形成辩证互动的关系㊂但是,朱光潜诗学领域的价值取向,其火车的铁轨设定,绝不是西方㊂火车头可以用一些西方的 燃料 来增加行驶的速度,但是却不能改变其既定的方向㊂传统文化的价值优先体现在朱光潜的文化分析以及诗学建设中㊂他倡导文化的主体性,没有放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权,这是一种必须通过长期积累的思考才能拥有和保证实效的解释权㊂所以这种分析中的价值优先也客观上导致了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成为其诗学建构的根基,这是事实㊂朱光潜强烈的寻根意愿不是回到原先的发展脉络,而是深刻体认传统文化㊁传统诗学所代表的精神价值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所发生的作用㊂不仅如此,朱光潜立足新诗发展,向前看,往远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发掘对于建设新的诗学理论的价值,获取新的资源和养分㊂朱光潜研究如何能够从传统中获得建构现代诗学理论的资源,从另一个角度看,实际上是传统在现代语境中的内在转化的问题㊂其诗学思想是对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反传统意识所进行的一种诗学领域的反对㊁抗争㊂他的诗学研究也启发我们对于现代和传统的关系这一课题进行思考㊂朱光潜强调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㊂无论是因袭还是改革,都必须对传统的优点和弱点有正确的了解,只有这样,才知道哪些可以因袭㊁哪些需要改革㊂朱光潜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㊂ 五四 新文化运动认为西化就是现代化,而朱光潜却始终关注中国问题本身㊂他能够了解西方文化的局限性,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这在 五四 学习西方的文化潮流中,显得尤为可贵㊂朱光潜对文化的认识体现了他对文化的深度理解㊂1 朱光潜:‘诗论“,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16页㊂34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朱光潜整个诗学思想建构的价值系统中优先考虑的问题㊂他研究传统文化㊁传统诗学对当代诗学建构的积极方面(几分继承),选择传统文化中适合的内容介入当时的诗学研究,这是一种建立在分析基础上的对传统文化积极方面的研究㊂朱光潜在诗学领域超越了 五四 的文化价值取向,摆脱了 五四 反传统精神的制约,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了再评估㊂他具有现代民族意识,探讨中国诗的特殊性是其诗学研究的重要方面㊂至少在诗学领域,朱光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足够支撑的精神资源,他的诗学理想也是人生理想,建构这样一种理想,至少在理论上,回答了向传统寻找资源㊁动力的可能性㊂朱光潜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认识是对传统和现代绝然二分观念的反拨㊂西方文化也有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相对于西方近代工商文化,他更推崇古希腊的文化㊁希伯来的传统㊂现在,我们认为 五四 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没有在深层割裂传统,事实上不可能彻底反传统,但是将传统与现代对立的观点的确激进偏颇,体现出对待传统幼稚的一面㊂朱光潜反对割裂传统与现代的观点,但又不是保守㊂他的反思如同作诗的过程中情感冷静下来的回味阶段,更理性㊁更合理㊂朱光潜对待传统的认识也是我们今天对待传统文化所应持有的认识㊂三、对传统与西方关系的反思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是抛弃中国旧传统和创造一种价值来自西方新的现代化的文明来救中国㊂在中国近代特殊语境中,学习西方意味着放弃传统的某些成分, 中 与 西 形成了对立, 五四 新文化运动使这种对立更加尖锐㊂陈独秀曾说: 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㊂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㊂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㊂ 1 这种观念在当时比较普遍,这种对立无疑影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㊂另外,从 五四 开始,因为急迫地学习西方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的认同危机㊂ 以西学剪裁中国文化 是大部分 五四 新文化人的共同信念㊂他们大都认为西学更具科学性㊂最初,介绍西方思想的新知识分子未能对西方思想作透彻的分析,更多地关注如何 输入学理 或努力 以西化中 ,关注点不是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特长㊂五四 时期新知识分子过于轻信外国输入的新思想,对其内容却没有作认真细致的考察;对传统的批判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肤浅㊁缺乏分辨和过于简单的特点㊂其实,文化传统问题和西方思想移植问题比原来想像的要复杂得多,对这些问题的处理需要耐心和持久性的研究与思考㊂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后,学界出现不同的㊁互有争议的立场㊂如 全盘西化 ㊁ 中国本位 等㊂古今中西之争论实际上面临着必须同时解决对传1 陈独秀:‘答佩剑青年(孔教)“,‘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60页㊂44统的扬弃㊁继承和对西方的引进㊁排斥两大方面的问题㊂朱光潜提出必须研究回答传统到底有几分可以沿袭㊁外来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的两大诗学问题,实际上在如何对待传统和如何对待西化的两个问题上,他注意到了传统文化㊁西方文化的多样性㊁复杂性,并作出比较全面深入的考察㊂对比 五四 以来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强烈地 反传统 ,朱光潜用他的诗学研究告诉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㊂他探讨如何对待传统(哪些批判㊁哪些继承)和如何进行西化(哪些接受㊁哪些排斥),认为这两大问题应该是一个立体的结构,是要同时解决的㊂朱光潜提出的扬弃㊁继承㊁引进㊁排斥等问题显然是对 五四 反传统精神的深刻反思㊂他在文化的适应和认同等方面对引进西方文化㊁批判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复杂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避免了 五四 新文化运动处理此问题的简单化㊁平面化的缺陷,标志着文化反思的深度和文化体验的成熟度㊂朱光潜以理性的和现实主义的判断作为指导,寻找到一种重新评价传统文化遗产和西方新学的适当标准㊂两大诗学问题的提出来自其在纵向上坚持历史演化观,在横向上坚持竞争互助结合的文化进化观㊂关于进化的自然律,达尔文派认为最适者生存㊁不适者淘汰㊂克鲁泡特金认为社会的维持和发展靠各分子的分工互助,互助是本于天性㊂朱光潜认为两者相反相成,不能偏废㊂对于中国文化㊁中国诗学发展以及西方文化㊁西方诗学的发展脉络,如果只用社会达尔文派的进化论来认识,必然会失之偏颇㊂因为这个原因,朱光潜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可能再完全回到中国的过去,也不可能回到西方的过去,或者照搬西方的现在,事情没那么简单,他主张中西文化竞争互助㊂比较合理的大概是兼收并蓄,就中西两方成就截长补短,建设一种新的文化学术㊂1 文化问题既不能忽略时间的要素,也不能忽略空间的要素,朱光潜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这恰恰是他的高明之处㊂在他的学术研究视野中,同时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㊁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化,面对不同时间㊁不同空间的文化的复杂性,因此,他对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单线㊁平面的,而是深入到文化的内部,探究资源和辨析文化的优势劣势㊁所长所短,这是继承传统和接受外来影响的前提㊂正是由于朱光潜了解中西方文化㊁诗学的发展脉络和特性,他既反对对传统文化肤浅地抛弃或坚持,也反对肤浅地对西方文化完全认同或排斥㊂他的重点在分析㊁在选择,在于诗学研究领域全面深入地比照细察中西文化㊁中西诗学的多样性㊁复杂性㊂只有深入了解㊁分析,才能够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才能够有批判地引进西方的文化精神价值,这正是 五四 文化精神所缺乏的㊂朱光潜在诗学领域把 五四 新文化运动单一化㊁浮面化的问题复原为包含继承㊁扬弃㊁接受㊁排斥的多样㊁立体化的复杂问题㊂54 1 朱光潜:‘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给现代中国青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㊃谈修养“,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96页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性反思的文献综述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二十世纪开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事件。

它立足于古今中外交汇点上,使古老的中国走向近现代化,具
有重要意义的关键一步。

一个世纪过去了,当我们用新的眼光,新
的视角去看待新文化运动,不断会有新的认识和新的历史文化反思。

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遭受三座大山压迫
的同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断探索寻求新的救国良方。

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现代性;反思
在中西碰撞、古今更替的历史背景下,在国家和民族面临救亡
图存之时,“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德”“赛”两面旗帜,发挥了重大
的文化启蒙作用。

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的文化启蒙并
没有如人们所愿,真正实现科学与民主。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
启蒙运动相似,是促成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的文化启蒙运动,但不
同的是,作为一种外源性启蒙,它是在中西文化碰撞、冲突中发生的,表现为文化比较视域下的文化启蒙。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夜,东西方文化无处不在昭示着文化时代性的巨大落差,在中西文化比
较中文化时代性凸显表现为“世界主义”倾向的形成和“变”的思想的
激进化。

从东西文化论战中可以看出,对科学与民主的肯认、对东西文
化之间根本性差异的认识,新文化派与文化保守主义者是一致的,
但两者在东西文化的差异性质的判断、新旧文化的理解、世界文化
未来走向等方面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理解。

科学与民主是西方启蒙运
动孕育出的两大成果,“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试图在缺乏两者的社会
基础上,通过对两者的提倡来回应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表现出科
学与民主的泛化趋向。

新文化运动率先崛起,民主和科学的两大口号,旗帜鲜明要和过去决裂。

在当时的境遇状况下,用全盘否定的
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强烈的批判。

对待西方的文化和制度,
一度吹捧,甚至有人提出全盘西化的理念。

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反思
和重新审视。

在全面理解其缺陷基础上,进行文化批判,甚至对认
识论进行重建。

对于今天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借鉴西方文化,具有
重要的价值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从文学革命发端的,但它的内容和意义远远
超出单纯的文学革命的范围,而发展成了一场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
内容和政治和社会思想的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含有多丰富,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有多少种解释。

就目前国内研究的范围来看,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古” “今”之争(传统与反传统)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关键一步,寻求救国良方的中
国人民在经历了从武器项制度在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转变。

它是
一个立足于古代向近代转换的一次重大转型。

吴炫在所着《中国当代思想批判》:“五四反传统暴露的问题,
一是在学术上,从未产生过如此反传统的理论,多的是直接的拿来
主义,从而使新文化的内容不可能是创造性的,二是以救国代替思
想的变革或思想的变革意义就够维持都这样,能救国的策略,就不
一定是创造性的,而非创造性的策略,也就不一定是真正救国的。

三是以传统的方式来反传统,其结果必然是有气无力的,其原因就
在于“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是传统的两极性循环的组成部分,因
而也不可能体现出反传统的功能。

”[1]
胡适在着作《中国文化的反省》:“新思潮对旧文化的态度,在
消极一方面是反对盲从,反对调和;在积极一方面,是用科学的方
法来做整理的功夫,即主张整理国故。

”[2]
2 中西之争(“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
邓晓芒曾说:“把西方文化作为镜子,来反观中国文化”。

林毓生在《五四多元的反思》一书中写到:“多年来,我们用既
定的西方人文思想,来否定中国人伦思想,想就是典型的一例。


种“否定”“肯定”的是西方人文思想,当然也就不会诞生中国当代学者,自己人的人文话语;反过来,用中国传统人文观念来拒绝,西
方也同样如此而本体化的否定由于强调“诞生”的含义,这样,我们
今天的否定就不能不是对中西方现有文化成果的双重反思。

”[3]在冯契先生主编的《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教训所在:儒道释传统是中国人原创精神的产物,而
我肆意吸血为参照进行传统的变革,丧失的正是这种原创。

其结果
也必然是今天的文明碎片,思想的品牌,以及国人心灵的空虚感,
并由此宣告了整体上依托西学的流产。

[4]他从反面说明,传统的延
续需要我们激发另一种,被遗忘的传统,那种是稳定性可见性的传统,诞生的人的原创性之传统。

3 “认识论”、“本体论”
上海大学刘静芳教授在“变法、革命与现代转型——聚焦1989
年到1919年的中国社会”跨学科学术研讨会作了《五四认识论》的
发言:五四的认识论可以总结为科学与民主,其目标是反对脱离实
际和不容置疑的独断论。

五四认识论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延安
整风运动和真理标准大讨论都是具体体现。

[5]然而,反对独断论并
未真正完成,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并未完全涵盖科学与民主的内涵。

对五四认识论的继承,一定要反对思想和权力的结合,以此避免二
者的局限性和僵化。

4 “民主”与“科学”
邓晓芒在《世纪之风:中国当代文化批判与人文建构》:五四
以来对民主的理解也有很本性的偏颇,这就是等同于中国传统的“为
民做主” ,自上而下地给人民以发表意见的机会,或广泛征求和采纳
群众意见。

但其中最重要的缺失就是“人权”的缺位。

[7]民主只有一
群自主之民才能建立起来,首先,自由之民就要对自己的权利有清
楚的认识,追求自己应得的合法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