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人才观对现代企业用人的启示
看三国群雄争霸、论企业人才管理
![看三国群雄争霸、论企业人才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b45b755c77232f60ddcca145.png)
看三国群雄争霸,论企业人才管理———三国人才观念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窦斐(湖北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1201,湖北·武汉)《三国演义》是一部优秀的的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谋略的杰作,是一部内涵十分丰富的古典名著。
有人从其中读争霸于乱世的谋略,有人从中寻找朝代兴衰更替的规律,有人从中读指点江山的用兵之道,也有人从中读古代文学的经典韵味。
今年暑假,在湖北大学暑期全民阅读活动的影响之下,我再次翻起了《三国演义》,我感觉三国不过是三个利益集团的一次激烈竞争,实际上也是一场激烈的人才战,“人才”才是三国时代的竞争核心。
不止是三国时代,无论在哪个时代,人才,都是大业的栋梁,是创业的中坚,时代的骄子。
熟话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了一个观点:能否拥有人才,使用人才是胜败的关键、实力的体现。
现代社会虽然环境与三国的战乱时期不一样,但人类竞争依然十分激烈,无论政治、文化、经济、战争,每个领域都处于各种各样复杂的竞争之中,《三国演义》所提及的用兵之道、用人之道尤其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与市场竞争有着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来说,读《三国演义》不但可以把攻战谋略之道用于商战之中,更可以把三国时期领导者们不同的用人之道用于经营管理之中。
市场竞争与争夺天下一样,要依靠人才,而且不仅要得其人,更要收其心,尽其能,用其才。
借鉴三国时期对待人才、使用人才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对现代企业经营与市场竞争有很大帮助。
一.重视人才、得道者多助正是因为人才对争霸天下十分重要,曹操提出“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并曾三次发布“求贤令”;孙权“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卧龙凤雏”尽收旗下,各方势力都招兵买马,加强对人才的争夺以壮大自己,留下了一段又一段千古佳话:曹操盛情留关羽、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爱才设计招降姜维等等。
三国演义带来的职场启发
![三国演义带来的职场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ab122c0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29.png)
三国演义带来的职场启发
答:《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历史的小说,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战争、政治、道德和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对于职场也有很大的启发,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启示:
1. 策略和决策:在《三国演义》中,每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
在职场中,我们也需要学会制定策略和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需要我们具备全面的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同时还需要有勇气和决心去执行。
2. 团队合作:在《三国演义》中,团队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往往能够战胜强大的对手。
在职场中,我们也需要学会与同事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需要我们具备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
3. 忠诚和诚信:在《三国演义》中,忠诚和诚信是每个角色都具备的品质。
在职场中,我们也需要学会保持忠诚和诚信,这是建立信任和良好关系的基础。
4. 学习和成长:在《三国演义》中,每个角色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在职场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5. 领导力和影响力:在《三国演义》中,领导力和影响力是每个角色都具备的品质。
在职场中,我们也需要学会领导和影响他人,这是实现个人和团队目标的关键。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人物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职场上的启示。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更好地适应职场的需求和发展。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718dd00912a21615792901.png)
漫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摘要】: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典。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和用人艺术,力求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主要论述了三点。
第一点以人为本,通过分析三国故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
提出建立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要从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点用人哲学,分析三国用人思想得到三点启示: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德行;尊重人才的需要,并不断满足人才的需求;倡导感情管理,营造朴素真诚的情感氛围。
第三点忠诚文化,分析从三国中传统忠诚的思想和行为到现代忠诚的演变,深化忠诚的核心概念,提出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但人性不变。
忠诚的形式变了,标准变了,但忠诚的内涵不变,灵魂不变。
正所谓“巨变的时代,不变的驭人之道"。
进而针对现今司空见惯的裁员、跳槽和人才流失等现象以及严重的“忠诚”问题的困惑提出了以古为鉴的解决办法。
从选人、用人和留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忠诚。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用人以人为本忠诚【正文】:一、以人为本《三国演戏》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描述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
忠、义、情、武、略,真个是跌宕起伏,群龙乱舞,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这个主题是什么呢?黎叔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人才”。
且让我们从这部历史巨著中一窥先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三国演义》第29回写道,孙权听到周瑜的推荐,非常敬慕鲁肃,命周瑜前往聘请,而鲁肃当时正打算到别处谋事。
周瑜见状,引用了东汉初年马援对刘秀说过的一段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其中的“君择臣"在人们看来是天经地义,不足为奇的。
三国演义的人才思想及现实启示
![三国演义的人才思想及现实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ba532e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5.png)
三国演义的人才思想及现实启示三国演义的人才思想及现实启示中国人有记载历史的悠久文化,也有演义历史的古老传统。
这部书就是融正史记载和民间演义于一体的杰作。
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来考察,再比不上这部书,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历史启发了。
所以,在明清,这部《三国演义》,又被称之为“第一才子书”,可见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分量。
三国人物分析:刘备:《三国演义》推崇的人物,仁义善良,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不过妇人之仁,感情用事,在三个霸主中算能打,曹操称他为天下英雄。
关羽:忠勇义的化身,武力不是最高但是却号称“武圣”,砍无名小将是他的专长,自视甚高,他的结局告诉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张飞:勇猛却莽撞、粗暴,但是偶尔细心就会让人刮目相看,对义兄向来一条心,未能出战彝陵实在是遗憾……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曹操:阴险,多疑,奸诈,不过有大志大略,军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拼创出自己的事业,是实干家,在《三国演义》中是奸雄,在历史上是英雄!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诸葛亮:智慧的化身,鲁迅的评价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却是拥有非人的智慧,几乎到了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地步……后期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肃然起敬。
从“三国演义”看 —“拴心留人“之道
![从“三国演义”看 —“拴心留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7c7716170b4e767f5acfce39.png)
和刘备相比,我们 往往少一点真情。 没有人才盼人才, 盼来人才冷落人才, 等到人才要“流动” 了,又千方百计阻 挠,这那有一点尊 重人才的样子?
招贤,是尊重人才;重贤,是尊重人才;送贤,更 是尊重人才,而且层次一个比一个高,做起来一个比一 个难。求贤不易,古人干金买马骨,故千里马至。曹操 设计留住关羽,上马金、下马银,三日小宴,五日大宴, 又是赠赤兔,又是赐锦袍,故有华容道关羽的“义释”, 放曹操一条生路:刘备心胸坦荡,挥泪送徐庶,故有徐 庶走马荐诸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待人才全在一个 “情”字,不同的“情”收到不同的回报。吴三国 鼎立,实际上是人才的鼎立 。
三顾茅庐
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 奔荆州刘表,流亡到新野。他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才能, 隐居在隆中,便亲自前去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兄弟 三人,一连去了三次,最后一次才被接见。诸葛亮在隆 中与刘备畅谈天下形势,未出茅庐,三分天下,指出刘 备可能成功的道路,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此后, 在西南地区稳住了脚跟,建立了蜀国,形成了魏、蜀、 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从“三国演义”看 三国演义”
—“拴心留人“之道 “拴心留人“
07工电 071908039 林键泓 071908047 严晋昀 071908060 唐博涛
企业如何才能留住人才,在当今人才竞 争白热化的时代,必须为人才创造成功的 机会,提供成才的条件,不断满足其成就 欲望,才能防止其“移情别恋”。
观点
总结
现代企业要在人才竞争中生存壮大起来, 只有追随人才,把追随人才作为招贤求才 的信条。追随人才,仅仅“三顾茅庐”是 不够的,最根本的是改变求才的心态,创 造一个人才成就事业的舞台,作为企业家, 追随人才,就是紧跟人才身后,为人才大 胆去试去闯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做他们 的坚强后盾,首先使自己成为“帅”才。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慧对现代有何启发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慧对现代有何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b0aed6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d.png)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慧对现代有何启发《三国演义》这部经典的文学巨著,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
其中展现出的权谋智慧,不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首先,善于用人是成就大业的关键。
在三国纷争的局面中,各方势力都深知人才的重要性。
曹操以其“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广纳天下英才,无论是出身名门还是寒门,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能在他的麾下得到重用。
这启示现代的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不应过分拘泥于学历、背景等外在因素,而应注重个人的能力和潜力。
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具备各种才能的成员,领导者要有识人之明,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并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以实现团队的最优配置。
再者,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至关重要。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对天下局势有着清晰的分析和判断,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和对全局的把握。
企业领导者要能够洞察市场的变化趋势,提前布局,抢占先机;个人在选择职业道路时,也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要考虑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自身的长远发展。
另外,灵活应变的策略在复杂的环境中尤为重要。
三国时期,局势瞬息万变,各方势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比如赤壁之战前,孙权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在战与和之间犹豫不决。
最终,在周瑜、鲁肃等人的劝说下,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并采用火攻的战术取得了胜利。
这告诉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无论是面对商业竞争还是处理人际关系,都不能一成不变地遵循既定的计划,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冷静,善于从变化中寻找机会,以变制变,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隐忍和等待时机也是一种智慧。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历经几代君主,长期受到猜忌和打压,但他懂得隐忍,等待时机,最终在高平陵之变中一举掌握政权。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有时候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57443f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b.png)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一些关于用人之道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展开探讨,分析书中的角色形象,归纳出对用人之道的启示。
书中塑造了一些具有过人智慧和能力的人物,这些人物在用人方面往往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领袖,他重用荀彧、郭嘉等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
曹操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是因为他懂得用人之道,知道如何根据不同人的特长和性格来分派任务,使每个人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在书中,曹操的用人之道给我们一个启示:领导者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长,善于用人,才能使团队更加强大。
书中也塑造了一些不善于用人之道的人物形象。
刘备虽然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仁爱之心,但却常常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
在书中,刘备多次失去了机会,错失了用人之道所带来的巨大收益。
刘备的不善用人之道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使是有着高尚情操的人,如果不善于用人,也会在领导中失去先机。
书中还塑造了一些以智谋和谋略见长的人物,他们在用人之道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诸葛亮在书中被塑造成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他通过精妙的用人之道,使得蜀汉能够在三国混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告诉我们:在领导中,智慧和谋略同样重要,善于用人将为团队带来巨大的战略优势。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用人之道,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及其用人之道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领导者从中也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善于用人,善于发现和激发每个成员的潜能,能够使整个团队充满活力。
要善于分辨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并安排合适的工作,从而使组织迅速成熟壮大。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用人之道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用人之道水平,为团队的成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25cbe2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a.png)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三国演义》是历史上一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名著,其以其深刻的智慧和雄厚的人物塑造成为世人研究的对象。
在这部作品中,人物的用人之道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并对现实中的用人之道提出一些建议。
用人之道还需要注重人才的履历和品德。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才,但并不是所有人才都能被青睐。
关羽虽然勇猛,但因为他不足以适应高层战略和政治的需要,刘备没有将他用于重要职务。
同样,钟繇虽然才华出众,但因为他品德不佳,刘备对他没有过多的信任。
这表明在用人之道中,能力和品德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合适的人选。
用人之道还需要注重团队合作和协调。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充满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和协作。
各大势力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能够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的都能在战争和政治中占据上风。
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诸葛亮拥有卓越的智慧和才华,而刘备则具有领导力和胆识。
两者的合作弥补了彼此的不足,使得刘备的事业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
用人之道需要注重追求公平和公正。
在《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但成功的势力都具有公正和公平的用人之道。
刘备对待下属非常公平,对他们进行了激励和表扬,并给予了足够的权力和责任。
而曹操则在用人方面相对偏向私利,只看中个人的忠诚度和效益,而忽视了他们的能力和品德。
曹操的势力虽然曾一度强大,但最终没有取得长久的成功。
《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对于现实中的用人之道有很多启示。
我们在用人时,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将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才华。
我们也要注重人才的履历和品德,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够成为一个合适的人选。
团队合作和协调也是重要的,我们应该注重各个人才之间的合作,找到彼此的互补之处。
追求公平和公正也是用人之道的重要原则,我们对待下属要公正对待,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和激励。
通过借鉴《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实现个人和组织的长足发展。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ae09d502bed5b9f3f90f1c10.png)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世界上最宝贵的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才。
奇迹要靠人才去创造,光辉的业绩要靠人才去建立,灿烂的未来要靠人才去书写。
先秦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的主张;墨子在《尚贤》一书中说:“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他在赤壁战败之后,多次下求贤令,注重用人唯才,实行“唯才是举”,不管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是“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本领的人,都一律加以任用。
朱元璋认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也”,“人君之能政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
总之,凡是昌盛时代,必然是人才涌现的时代;凡是兴旺发达的国家或民族,必然是能够吸引人才的国家或民族;凡是卓越的领导者,必然是善于用人领导者。
汉高祖刘邦,他起于一个亭长,论本事也没有什么文凭或杰出的地方,他之所以能在秦末的混战中终于夺得天下,关键就在于善于用人。
他大不定期天下之后,在积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
他说:“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达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库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从三国演义看现代企业用人管理
![从三国演义看现代企业用人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ad2c7bc0195f312b3169a542.png)
从三国演义看现代企业用人文、陈永信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后魏蜀吴三分天下,曹操得天时、孙权据地利、刘备得人和,犹如三类企业各有特长故三分天下。
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商场如同战场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农牧行业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农牧企业出现了招人难、人难管、人难用的现象。
特别是饲料行业业务人员出现了断层现象,业务队伍普遍老龄化。
市场上业务人员几乎都是老面孔很多都是70后在市场上做业务,他们凭借多年的客户资源勉强完成业绩,农牧行业是低端行业门槛低工作量大,年轻人不愿意干新人短期也很难干出业绩。
很多民营企业都不愿意花钱培养新业务队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雄厚类似现在国营大企业。
这种企业规模宏大设备先进制度完善、福利待遇相对较好,当郭嘉被曹操叫去面试时出来自言自语的说“真吾主也”他觉得曹操有实力有前途。
陈群原来跟着刘备干活刘备溃败后选择跟了曹操主要是因为曹操开出的薪水更有吸引力。
孙权靠地利,孙权抓住机遇在江东黄金地段谋取一块地皮,做起来房地产生意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在用人上最大的赢家应该就是刘备,刘备作为一个没资金没实力没规模的民营企业,竟然也能网络那么多优秀人才为其效力的确值得企业老板借鉴学习啊。
刘备高层管理策划有诸葛亮、庞统、销售方面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个个都是拓疆辟土的销售高手,而且人员很少有流失和背叛的。
只有一个孟达的投敌叛变,孟达也是出于无奈临跑之前还写封信给刘备颇多愧疚之词。
曹操给予关羽上马金下马银左宫娥右彩女开出的薪酬何止百万,关羽最终还是回到刘备的身边。
刘备东奔西跑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才追随?第一点刘备懂得分享,现在是合作时代合作共赢抱团取暖,就是我们常说的合伙人制。
股份比薪水更能吸引人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
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生死与共患难同当。
万科、华为、海尔等公司都在推行合伙人的管理模式让员工与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让员工转变打工心态、从过去为老板干转变成为自己干。
读三国分析企业管理智慧
![读三国分析企业管理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5ae2bbeb524de518964b7d47.png)
读三国分析企业管理智慧《三国演义》,这部罗贯中的经典历史小说,将前述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书中多处展现了上述三人等在群雄纷争中高明的用人智慧。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用人智慧对现代企业管理又有何启示呢?刘备的用人之道:用可靠人组建核心团队乐载兵认为,选择创业合伙人历来是创业者很头疼的事情,而刘备恰好很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刘备组建核心团队是以家喻户晓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开始的。
那么,刘备为何偏偏看中关羽和张飞呢?”在乐载兵看来,关羽和张飞武功超群固然是一面,而二人忠心耿耿、出力多、智慧少也是重要因素。
刘备选择该两人,根本就不用担心未来自己的“控股”地位。
此外,刘备创业之初即用“义”为核心创建企业文化,管理员工思想。
通过这一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领导者人格魅力、感召力,从而消除了企业未来发展中的内耗或分裂的不良后果。
有了核心团队,刘备如何扩大自己的团队也值得现代企业学习。
“刘备堪称我国概念营销的鼻祖,在概念炒作方面是把好手,在宣传自己中山靖王的基础上,其提出的远大前景为‘光复汉室’。
”乐载兵提示,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一愿景代表着整个市场的价值取向和市场心理。
借此,刘备不断吸引了庞统、诸葛亮、黄忠等人的加盟,队伍实力不断壮大。
曹操的用人之道:打破传统用人观,唯才是举在我国历史上,下过求贤诏的君主不少,并不是唯独曹操一人,所以更谈不上曹操独创。
但乐载兵认为,曹操的用人标准与其他君主大不相同,因为他公开宣布,他所选用的人,不论其出身贵贱,不管其品行如何,不论其相貌丑俊,不求其全面发展,不求其又红又专,凡是有真才实学、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他都会当宝贝看待,量才为官,唯才是用。
孙权的用人之道:看重员工的学习与培养很多老板会感慨自己手下没有得力的员工,但其实并非没有人才,而是没有用对人。
乐载兵认为,这种老板需要向孙权学习。
“孙权的人都不是全才而是专才,所以在关键时候总有人派上用场,打仗分工合作,讲团队精神,孙权又能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还能自我培训造就人才。
从《三国演义》看人才工作
![从《三国演义》看人才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b61ccbed9b89680203d8258a.png)
从《三国演义》看人才工作一部《三国演义》,除了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战争、文化等诸多要素,更是一部包含人才工作的巨著。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盗贼横行、民不聊生。
乱世伊始,曹操、刘备、孙权并不是势力最强的诸侯,但三人却能击败各自对手,最终三足鼎立,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曹、刘、孙皆能“广聚英才、选贤任能”。
曹操“唯才是举”,善于用人,不求全责备,故能上将千员,谋士如云,最终统一北方;刘备“求贤若渴”,以情动人,以信用人,故有卧龙凤雏和五虎上将相辅,尽取巴蜀之地;孙权“举贤任能”,礼贤下士,待人如亲,英雄才俊竞相投奔,故能雄踞江东。
曹、刘、孙三人的成功,既是时势造英雄,更是选贤任能的结果。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吸引、使用并留住人才呢?《三国演义》给了人才工作以下启示:其一,做好人才工作要有“心”,即真诚的求才之心、爱才之心。
曹操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向世人表达他求贤若渴之心,八方才俊纷至沓来,其中不乏荀彧、郭嘉、乐进等贤臣良将,终助其成就大业。
在人才工作中,想要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需要以真诚的心对待人才。
既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也要关心他们的思想情绪;既要关心本人,也要关心家属,真正做到“用心”,人才才能“归心”。
其二,做好人才工作要有“行”,即发现人才、吸引人才不能只靠表面文章,而要付诸行动。
《三国演义》中,刘备以皇叔身份猥自枉屈“三顾茅庐”,终于请来诸葛亮辅佐,成为招才引智的经典范例。
做好人才工作也是如此,要主动到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北上广及沿海发达地区招才引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介资源优势。
针对一部分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要花大气力引进,要不辞辛劳,多次“跑”、反复“跑”,不放过任何机会。
其三,做好人才工作要有“信”,这个“信”是信任、信赖。
《三国演义》中虽然曹操生性多疑,但对人才他却坚持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信条,张辽、高览、贾诩等虽为降将,但都被委以重任,充分体现其对帐下人才的信任。
从《三国演义》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从《三国演义》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8ccf9a0d0740be1e650e9adb.png)
从《三国演义》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曹操:没有比他更出色的总裁点评:具备了一个超一流的总裁的所有素质!作为一个企业家,曹操久居高位,也有两面性。
如果他不爱才,他的企业不可能稳占当时绝大部分市场。
他有资本、有策略,所以能带领企业一路发展。
因此,曹操绝对是最成功的企业领导。
曹操所经营的,是当时最具实力的一家公司。
而最初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仓皇逃出许昌时,身边连一个司机或文秘都没有。
这是一个将小公司做大的成功案例。
曹操的过人之处在于:爱才!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曹操为招纳人才不惜成本。
在挖关羽时,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为了将这一实力干将从竞争对手刘备那里拉过来,除了加薪升职等惯常套路,他甚至将自己的超豪华坐驾赤兔马相送。
而在长坂坡,他对赵云的那句听上去有些甜腻的感叹“我爱死他了”,让他求贤若渴之心,昭然若揭。
他甚至可以厚待曾为袁绍写过那篇火药味十足的讨曹檄文的文案高手陈琳。
可以说,在人才的网罗上,曹操既有手段,又有胸襟。
作为曹氏集团的总裁,曹操通过打造的“诗赋”企业文化,与员工共同进退。
他与员工既是上下级关系,也是兄弟关系,除了爱和下属喝点酒,聊聊风花雪月,还喜欢开开玩笑。
可以想象,拿着当时最好的待遇和福利,曹操的员工们,岂又不甘心卖命之理。
在赤壁大败之后,仍有一帮人死心塌地跟着他狼狈逃生,除了曹操的个人魅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公司的重新崛起,充满信心。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佳总裁,除了他自身超一流的谋略、见识和运作能力,还有一点尤为可贵,他输得起。
在赤壁和周瑜的竞争中,他几乎输掉了所有的老本,但他并未绝望,甚至豪气未泄,放言五年之内,又能让企业再度辉煌。
当然,曹操作为企业领导也并非完美,他知错改错,但从不认错,下属没法猜出他的想法。
所以,除了人精,在他手下混还是很累人的。
而即便人精,如杨修,因为把曹操的心思全然看透,还自得地在公司上下广为传播,下场当然不妙。
此为职场第一大忌:不要处处显摆你比上司还聪明。
《三国演义》中曹操用人对现代人力资源的启示
![《三国演义》中曹操用人对现代人力资源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cddf922ba0d4a7303763a02.png)
《三国演义》中曹操用人对现代人力资源的启示《三国演义》中曹操唯才是举、识才容才、知人善任的用人政策以及他善于激励、赏罚分明的管理政策都对现代人力资源有一定的启发。
通过对曹操用人的分析,从而对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思想和健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思考。
标签:三国演义;曹操;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人力资源在企业之中显得尤为重要,人才流失等现象严重制约着企业经济的发展。
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启发。
《三国演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智慧的集大成者,其中蕴含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智慧和艺术,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又是一位善于用人的管理者。
据此,笔者拟就曹操用人与现代人力资源的情况做简单的研究。
1 树立唯才是举的用人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深刻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他惜才爱才并善于激励。
人才对于现代企业至关重要,企业应树立全面的用人观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在用人时应做到唯才是举、识才爱才、知人善任。
曹操深知为成就霸业,必先得贤才,于是他建立了青州军,随后又在兖州招贤纳士。
曹操为招募贤才可谓做到了不拘一格求人才。
曹操曾三下召令,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兵败赤壁之战后,愈发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下了《求贤令》,为的是广罗天下贤才为己所用;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发布了《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强调了“唯才是举”旨在选用有竞争意识的人,不能因为有某些缺点而弃之不用。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早已封为魏王,但仍重视人才的选拔,下了第三道《举贤勿拘品行令》。
在这道令中,曹操再次重申“唯才是举”的方针。
又如许攸,曹操“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
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曹操面对贤才时,不顾自己的形象,未穿鞋子,着急出门迎接。
这些细节都表现出曹操求贤若渴、唯才是举。
曹操的“求贤令”与现代企业外部招聘相类似,同时曹操在选拔人才方面,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
从人才战略试论三国演义里的用人之道 图
![从人才战略试论三国演义里的用人之道 图](https://img.taocdn.com/s3/m/17862216f78a6529647d539f.png)
从人才战略试论三国演义里的用人之道图三国演义里的人才战略一部《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人才战略学。
“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人才战略,才用其长,不求全责备,故战将千员,谋士如云,一统北方。
“求贤若渴”,是刘备的人才战略,以情动人,以信用人,故诸葛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开创蜀汉基业。
“得人者昌”,是孙权的人才战略,举贤成风,人才辈出,故能雄踞江东。
单说东吴,“得人”最出色的有两位,一个是周瑜,一个是鲁肃。
当初,孙策带着三千兵马打天下之始,周瑜就向他推荐江东“二张”,靠着这批人才,孙策得以在江东迅速站稳了脚跟。
后来,孙权接班后,周瑜又向孙权力荐鲁肃。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鲁肃力排众议,主张迎战,并联合刘备,协助周瑜大破曹兵。
周瑜临终前,又推荐鲁肃接自己的班,出任三军统帅。
可以说,周瑜知人善任,对东吴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周瑜千好万好,可就一样要命,气量不够大,对比他能耐大的人,就难相容了。
比如对诸葛亮,当发现此人比自己更有才,第一反应就是除掉。
又比如对庞统,此公在赤壁之战中功劳不小,周瑜却从未推荐过这位奇才。
“既生瑜,何生亮”,容不得比自己高的人才,这是周瑜的致命弱点。
反观鲁肃,当周瑜要杀诸葛亮的时候,鲁肃坚决反对。
刚刚接任大都督,鲁肃就立刻向孙权力荐比自己强的庞统。
哪知孙权以貌取人,没看上。
鲁肃见自己单位不用,马上就推荐给刘备,为的是以联蜀抗曹大局为重,不使大才埋没。
比较鲁肃与周瑜的人才观,高下立判。
鲁肃没有周瑜的雄才,但在用人上,“大略”却高出一筹。
其区别,表面上看是胸怀的大小,胸襟的宽窄,而实质上是战略思维的比拼,大局观念的考量。
鲁肃的高明处,就在于识大体,虑长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识别人才,保护人才,推荐人才。
历史小说的演绎如此,社会现实的道理亦然。
世间人为最贵,人才为国宝。
重视人才,是古往今来创业者、执政者的一等要务。
不过,人才的重要性一般都能知晓,任用人才一般也能做到,难的是将人才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来谋划,将人才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尤其是培养、重用创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
品读《三国演义》,感悟企业的用人智慧(林天好)-中华讲师网
![品读《三国演义》,感悟企业的用人智慧(林天好)-中华讲师网](https://img.taocdn.com/s3/m/a4fccf264b73f242336c5f95.png)
谢谢大家
找讲师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选聘平台
找讲师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选聘平台
品读《三国演义》,感悟企业的用人智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山东烟台 林天好
找讲师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选聘平台
俗话说:君子用人如器。
企业该如何用人?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 理。用人者觉得‚无人可用‛,同时又有更多 的人认为是‚怀才不遇‛,‚‘千里马’常有, ‘伯乐’难见‛。究其根源,用人者存在着 ‚求全责备‛的思想,或者是用人非其所长。 同时站在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也存在着‚自以 为是‛眼高手低的可能。两种可能相互作用, 导致用人者顾虑更多埋怨更多,没有被用者也 是埋怨更多。如果说能够学会三国演义中的用 人之道,并将之运用在企业管理上,在解决企 业用人的问题方面,将有显著的收获。
找讲师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选聘平台
综观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觉得在企 业的用人方面,需要以曹操的唯才是 举不论字排辈,以及孙权的大胆起用 新人为主,辅施以刘备的以情感人, 何愁无人可用?当然识人的基本功夫 是前提,千万不能把马谡以及司马炎 之类的人,当作企业的新人予以重用。
找讲师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选聘平台
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够 善于精通用人之道,是制胜的根本关键所在。 有了懂得用人之道的人作为企业的CEO,有 了精通资本运作能够融资的人作为企业的 CFO,再加上能够驾驭市场的CMO以及能 够精通营运管理的COO,组成一个团队,企 业的发展壮大就是“麦田里抓乌龟,十拿九 稳”的事情。
找讲师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选聘平台
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董事会,是否有 找人识人用人的胆略能力与意识,是否能够请 到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同处一个社会,一个时 代,为什么曹操刘备孙权能够聚集适用的人才, 为其所用,成就霸业,而董卓袁绍吕布之辈, 却不能呢?今天一样值得深思。首先是要善于 识人,是不是人才?就看怎么看再要善于用人, 善于用人的人,看到的是人的长处,不善于用 人的人,看到的是人的短处。善于用人的人, 用其所长,不善于用人的人,求全责备。
浅谈_三国演义_用人之道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
![浅谈_三国演义_用人之道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6b64112866fb84ae45c8dcc.png)
集团经济研究2007·7月下旬刊(总第237期)GROUPECONOMY《三国演义》是一部优秀的的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谋略的杰作。
现代社会虽然环境与三国时期不一样了,但书中所写到的用兵之道、用人之道还是有着相当高的实用价值的。
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来说,读《三国演义》不但可以把攻战谋略之道用于商战之中,更可以把三国时期领导者们不同的用人之道用于经营管理之中。
因为占有市场与占有天下一样,要靠人才,而且不仅要得其人,更要得其心,还要尽其能。
这些方面《三国演义》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学曹操的“唯才是举”,最大限度地拥有人才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物,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曹操的用人之道是值得学习的。
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所以在用人上强调“唯才是举”,就是当德和才一旦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首先取的是才,而不是德。
为了尽可能多地招揽人才,他多次发布《求贤令》广招天下贤才,而且说到做到,无论是出身低微也好,降将战俘也罢,只要有能力就会得到重用。
他手下的五员大将,就有张辽、张郃、徐晃三员来自敌营,乐进和于禁则是他亲自从底层提拔起来的。
在三国当中,曹操手下的人才是最多的,这些人才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当然与他的用人原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的话,可以说曹操是个好老板,有才华、有能力、重视人才,而且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拥有人才,让天下贤才都能为我所用。
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尤其适用于创业阶段,因为只有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你才能保证自己手中的人才无论是从质还是从量的方面都能超过自己的竞争对手,这样将更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当然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更应该具有任人唯能的胸怀,只有重用人才、用好人才,你的企业才能在激烈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刘备的“以情动人”,尽可能地留住人才与曹操一方的人才济济相比,刘备手下的人才并不多,但所用之人都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人才观对现代企业用人的启示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南宁学习中心(直属)[32]VIP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年级(入学批次):1309学号:201309740591学生姓名:梁春凤导师姓名:刘心2015年7 月22日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承诺保证书本人郑重承诺:本篇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真实、可靠。
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
学员签名(手写):年月日浅谈《三国演义》人才观对现代企业用人的启示201309740591 梁春凤指导教师刘心【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几部历史演义小说之一,在文学、艺术、管理、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在管理方面,《三国演义》有着有丰富的人才学价值,它的用人哲学堪称古代用人哲学的经典。
本文就《三国演义》的人才观进行研究,以期领略其中的精华,来指导我国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对《三国演义》的人才观进行分析,提出“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第三章:基于《三国演义》人才观,对现代企业用人提出几点启示。
最后一章:本文结束语并指出《三国演义》人才观现实意义所在。
【关键词】人才学; 人才; 现代企业; 以人为本1 前言当今,在北京这样一个生存和发展环境非常好的城市里面,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率就高达到62%;中石化南方公司每年从高校招收7300名大学生,但每年又有4500名优秀人才流失……这些数字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我国人才流失现象这么严重呢?我想到从企业家的用人这个角度入手,写一篇有关用人哲学的文章,探讨用人问题,如果能对我国企业的用人提供一丁点有用的建议,使企业能更好地用人,也算是我为国家做了一点贡献。
如何为我国现代企业建构成功的用人哲学?我想我们应该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寻找启发,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关于怎样用人,也有很多高深的理论。
古人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用人思想,并通过著作把他们的用人思想反映了出来,形成用人哲学。
比如《孙子兵法》、《论语》、《墨子》、《三国演义》等,都有很丰富的用人哲学。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爱的一部小说,对于它的用人哲学,我是最为推崇的。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等几个主人公,是善于用人的典型。
特别是在三足鼎立之势形成过程中,魏、蜀、吴三集团更是把人才问题放到了战略性的高度,异常重视人才的作用,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重视人才,爱惜人才,而且讲究用人的艺术,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用人之道,作者正是通过这几个主人公的用人,阐述了自己的用人哲学。
可以说,《三国演义》就是一部成功的用人宝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研究《三国演义》中的用人哲学,对我们现代企业的用人应该是有很大的启发的。
为此,本论文将对《三国演义》的用人哲学进行研究,并对其加以现代诠释,以指导我国现代企业的用人。
2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分析2.1 三国时期的人才分析三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才济济,各显其能,致使三国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光辉的成就,所以对三国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水煮三国》将许多的典故与管理有效结合,笔者从人的方面来进行简单分析,对于管理,“管”的要么是人,要么是物,“理”的目的是优化和理顺,其中,对人的分析非常重要,如果问《三国演义》里的哪个人物最重要,有些说吕布,因为三英战吕不,吕布一个人单挑刘关张三人,实乃英雄,但吕布这个人,好色薄情,先是认贼作父,后又弑父夺色,不是英雄,实乃小人;人说刘备,宽厚仁慈,厚德载物,但刘备这个人,小事优柔,大事武断,平时遇到困难只知放声大哭,关羽被杀后,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终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伏笔;有人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为国,但诸葛亮的忠,只是愚忠,明知道阿斗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却仍然要扶,在其百年之后,蜀国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可悲可叹。
那么,谁重要呢?对于《三国演义》里的任何一位人物,由于历史局限性,都是有缺点的,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的分析需要的是结合情景与环境,结合心理与现状,在当今的环境下,管理需要的是既做人,又做事,需要的是既有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战略与细节同行。
2.2 三国时期之人才招聘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里出现人才流动现象,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中间表现的特别明显。
而早在三国时期,刘备手下五虎将可以誓死效忠刘备,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孙权帐下人才辈出……为何现代社会人才跳槽现象如此严重而远不如三国人做的好呢?很明显是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
三国初期,十八路诸侯并起。
一时间,人才涌现。
然而与当今类似,唯有目标明确,管理有序,制度严明的企业才能真正留住人。
通用总裁韦尔奇说: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做到点这三,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于是诸多诸侯消失于历史的舞台,留下了北魏、东吴、西蜀三大财团。
首先说说曹操的招聘,谋刺董卓未遂,曹操回到老家先发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
不数日间,应募之士,络绎不绝。
短时间内引进了乐进、李典、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荀彧众人,在以后曹操的南征北战中,这些人均为曹操卖命苦干,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立下汗马功劳。
这里,曹操采用的是公开招聘的方式。
而这些人又分别荐了许多大将,如:程昱、郭嘉、满宠、吕虔等人。
这真是拔萝卜,不拔不要紧,一拔一大把。
一时间,曹操所拥有的人才,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在三国时期排第一。
这里,是通过熟人推荐的方式,程昱、郭嘉两人是曹魏五大谋臣之其二,王辅之才自不待言,其余诸将,为曹魏,亦助力迥浅。
更不用说,通过熟人关系网推荐的,无论是融入整体,还是忠诚心,效果都是比较好的。
无独有偶,那边孙策登台,引朱治、吕范,携旧将程普、黄盖、韩当,逢旧友周瑜,瑜荐张昭、张纮,再收蒋钦、周泰,至此,东吴财团的人才班底已基本定下了。
到了刘备了,可就没那么好运了,带着把子兄弟关张二人,今天逃亡到这,明天逃亡到那,好不凄惨。
怎么办才好呢,刘备找到了故友司马徽,水镜先生为刘备分析落魄的原因:“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用人之人。
伏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意思就是说张关赵业务能力天下无出其右者,你这个董事长这么凄惨,都是因为少了一个得力的CEO。
刘备为了请人才出山,三顾茅庐,上门招聘,这才请出了诸葛孔明。
可以说,这次上门招聘已奠定了天下三分的人才底调。
2.3 《三国演义》中的“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在全书的开篇,叙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汉末三分的原因。
在对其后的故事描述中,作者始终把“得人才者的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这一基本观点体现于一些重大事件当中,贯穿于三国发展的各个阶段,如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无不体现了得人才者得天下。
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面,也在于他们的统治者都有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用人之道,他们都善于发现人才,实用人才。
拥有人才是取得天下的基本条件,因此,三国的领袖为实现统一,都非常重视人才,彼此间对人才的争夺也是相当激烈的,在这方面,曹操表现的尤为突出,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礼遇重用,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各加,比如,见许诸“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厉想方殴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厅来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了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常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霸泪,感动不已。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白己手。
竟然绑架了徐母亲,以此来要挟徐庶,可谓不择手段。
可见,曹操爱才如命啊。
他酷爱人才,尊重人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给现在的许多企业老板以深刻的启示。
只有你尊重了人才,让他们在你的企业里感觉到了关怀,温暖,那么就不会常出现一些跳槽现象,企业效率也自然会提高上去。
虽然,与现代以人为本的思想相比,《三国演义》中以人为本思想是相当原始的。
但是,它对我们今天的人才理论的建设,仍然是有意义的。
它启发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改过程中,在任何时候,我们必须重视人才的价值,要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
研究《三国演义》的人才理论.领略《三国演义》中人才战略的精华,我们首先应该学习的是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积极借鉴其台理成分,并不断充实和改进,建立我国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3 《三国演义》人才观对现代企业用人启示3.1 知人善任对于用人者,知人善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知人善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知人,即了解人才的基本情况。
只有对人才的能力、个性、德行等基本情况有清楚的了解。
才能用好人。
诸葛亮认为:“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
美恶既不同,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肯,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这些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的考察,足以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品行及才能,他的优点及缺点,从而使川人者心中有数:这样的人是能用或不能用,用他又如何使他扬长避短,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进行考察。
这样才能根据能力的大小,分配给下属以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岗位;不仅是单个地了解下属,而应该把单位中的所有人才看作一个有机系统,这样,在对下属分配工作时,就能根据系统目标的需要,安排好不同能力的人之间的搭配,做到最优化地使用人才。
3.2 奖罚分明诸葛亮北伐时,因街亭失守,仓促退兵,各路兵将都有败损,惟独赵云所部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也无遗弃。
因为赵云“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
诸葛亮不由赞叹道:“真将军也”!于是“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义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物质上的需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然的,给部下以物质奖赏,可以激励他们更多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仅如此,人还有功名欲,因此,除了物质上的奖赏外,以功名激励部下,也是非常必要的,三国中的领导都非常注意这点。
3.3 尊重人才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回报的,所以,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的需要,使人才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企业效力。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而且这五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
马斯洛认为,产生人们行为的根源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换句话讲,也就是只有那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才驱使人们去行动。
当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又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