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散文《朱自清先生》阅读
XX清朱自清先生传略朱自清先生阅读答案

[XX清:朱自清先生传略]朱自清先生阅读答案XX从隋唐以来是南北水陆的都会,富庶繁华,人文荟萃之邦。
先生纪年,值科举初废,学校方兴,早承庭训,读过些经籍古文。
前后入新式学校,在XX旅扬公学上学。
十五岁,入两淮中学(今XX中学),成绩优异。
十九岁毕业,即考入全国最高学府大学的预料。
父亲的喜欢,自不必说,而千里迢迢,进京求学,为了安慰老人,他答应了早婚。
到京半年,寒假中赶回家乡。
夫人武氏,名钟谦,XX名医武威三之女,与先生同岁,婚后感情甚笃,仍北上读书。
不料祖母病故,父亲赋闲,他愁着读书年限太长,恐家计艰难,遂改名自清,投考大学本科,再发再中,又被录取。
时大学尤以文科著名,先生入哲学系,加速用功,在三年内修毕学程。
九年夏,毕业于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得文学士学位。
先生群游,在北大认识不少同学。
同他交情最厚的有同学兼同乡的任中敏,在校时不熟而后来成为良友的有俞平伯。
哲学系主任教授正领导着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风起云涌,给予先生的影响颇深。
他热心参加学生运动,并开始创作。
最先试新诗,其后用功散文。
早期的作品,收在《雪朝》、《踪迹》两个集子里的,正是五四运动前后所写。
使他成名的是长诗《毁灭》与长篇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何》,作于北大毕业后的两三年。
时人比《毁灭》为新文学中的《离》、《七发》,评《秦淮河》篇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此时他一跃而第一流作者。
在XX第一师范,初尝讲坛粉笔生涯的滋味,他觉得很不合式,几乎要辞职,是学生留住了他。
他的思想很新,同学生热心地讨论哲学上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提倡用白话写作,策励青年,食得到学生的。
历任XX省立第一师范(XX,民九至一一),吴淞公学,XX省立第六师范(XX,民一一),XX省立第十中学,第十师范(XX,民一二至一三),湘江省立第四师范(XX),私立春晖中学(XX白马湖,民一三至一四)的国文教员,第八中学(XX,民一四,他的母校)的教务主任兼教员。
在江浙两省教书五年,教育了不少青年,同时也训练了自己。
忆朱自清先生阅读答案

篇一:忆朱自清先生阅读答案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
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
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
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问题,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
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
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
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
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曾经的菖蒲方华①秋后的菖蒲,生长得繁茂葱茏,在湖塘河沟边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是水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②“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这是唐诗人李贺的《大堤曲》。
时光易逝,但菖蒲青青。
人到中年的我,每在郁郁的菖蒲丛边彳亍,总会想起那遥远的童年。
③夏末秋初,菖蒲抽薹,会结出一个个的圆柱状的棕色的蒲棒,咋一看,极似串在一根木签上被烤过的火腿肠。
在我孩童时,还没有火腿肠这种食品,只知道这蒲棒采回家,母亲可以用它做枕头芯,又软又轻,枕在头颈下很舒服。
④面包一般松软的蒲棒会在风中爆开,白色的绒花洒落蒲叶和水面。
蒲棒成熟的时候,若和母亲一起正从菖蒲丛边走过,母亲会折下一两枝给我,我鼓起小嘴使劲地吹,快乐的笑声就和着绒花在田埂上、蓝天下,随风飘散。
⑤一日闲暇,在郊外的湖边漫步,看见蒲丛边有拍婚纱照的,摄影助理的手里即拿着几只蒲棒,在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按动里,洁白的蒲花被吹散,漫天飞舞,营造出非常浪漫的氛围,让我感到意外惊喜。
⑥幼时,母亲可能怕我们玩水失足,经常恐吓:不要到水边去,那里有蛇、水獭猫。
可这样的警告实在敌不过菖蒲丛中那些诱惑。
⑦菖蒲丛中的水域,会有野生的菱角,是物资匮乏时代孩子们喜爱的美食。
也有一些零落高举的莲蓬,成为孩子们的惦念。
运气好的话,还会在那些或与芦荻杂生、或被黄色的浮萍花围绕的蒲丛中,捡到水禽生下的蛋。
⑧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
虽然会得到母亲的一番呵斥警告,但也会在随后的饭碗中品尝到一顿难得的美味。
⑨母亲也会破例亲自带我们到水边去。
在烈日下,母亲用镰刀割下一人多高细长的蒲叶,顺便收摘一些孩子们够不着的菱角、莲蓬,丢给站在埂上的我和妹妹。
割下的蒲草,母亲会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一连几日编织蒲垫、蒲扇。
⑩夜晚,摇着小小的蒲扇扑打飞舞的萤火,或是坐在散发着香气的蒲垫上,看满天的星光,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真是一件美好而惬意的事。
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共70分,第Ⅱ卷共80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填涂在答题卡上。
2.请将各题答在相应位置,写在该题框外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最富诗意的职业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
上下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中,留下了诸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诗歌形式。
其中有许多经典名篇名句,至今仍广为流传。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最富诗意的职业。
而正是这个职业的出现,才让我们今天品读到更多当时精彩的诗篇。
这个职业有个动听的名字――采诗官。
在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最古老的一种。
中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
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
春秋以后,因为长年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
秦朝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
西汉刚刚建立之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
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
到了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汉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采诗官的工作主要是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
采诗官在属于他们的时代里,事实上担当了国家民意调查员、新闻记者和国家诗歌记录者。
《汉书·艺文志》曰:“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采诗官》一诗中也写道:“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
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由此可见,采诗官为古代诗篇的流传和采集做出了很大贡献。
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76

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76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福祉.(zhǐ)朝暾.(dūn)清风夜唳.(lì)妍媸.(chī)毕露B.谲.(jué)诈稗.(bài)官独存孤迥.(jiǒng)温柔缱绻.(juǎn)C.崔嵬.(wéi)口讷.(nà)初隽.(juàn)秀才蹉.(cuō)跎岁月D.安谧.(mì)洞穴.(xué)蛊.(gǔ)惑人心钟鼓馔.(zhuàn)玉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翰藻洗练潜移默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B.疏朗谬种触境生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C.鉴诫诚挚礼尚往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D.脉胳籍贯根深蒂固山重水覆,柳暗花明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②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③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的人,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
A.传颂实验甚至B.传颂试验以至C.传诵试验甚至D.传诵实验以至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一份报告显示,1995年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为二点五倍,目前已扩大至三倍多,而城乡居民所享受到的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服务,更可谓天壤之别....。
B.无论是天价月饼还“金银月饼”,从里到外都极尽奢靡,其折射出的奢侈和浪费,都与大力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背道而驰,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
C.人们看不惯的倒不是明星做广告,而是明星们做的广告的可信度不高,一言以蔽之.....,人们憎恶的是明星做虚假广告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
朱自清先生阅读答案(二)

朱自清先生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18分)朱自清先生阅读答案冯至①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
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似乎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
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轻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
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②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重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好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经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③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
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
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
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④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练习—冯至(含解析)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练习—冯至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发生黑丝(节选)冯至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
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已四个多月了。
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人。
相处熟了,大家无话不谈。
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来。
天寒水浅,渔网常常冻得撒不开,可官家的渔税总是有增无减。
听着渔夫们的抱怨,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自己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想不到这里的人也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回想今年初入潭州时,但见田园荒芜,柴扉空闭,农具仍在,农民却逃亡得无影无踪。
他明白如今渔民走投无路,像农民一样逃亡在外,另谋出路的日子恐怕也快到了。
渔夫们说完自己的苦楚,看见杜甫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
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十六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
渔夫们觉得这一家人飘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打算才好。
后来渔夫们想出个办法,带着宗武到远方药市上置办一点新的药材,逢到市集,让杜甫跟着去鱼市卖药,他们把鱼市上最优越的摊位给杜甫;感觉杜甫疲倦时,就叫宗武跟着去。
这样杜甫家里不只有钱买米了,间或还能置办一点酒肉。
一天,宗武又和渔夫们一起到鱼市上去了。
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去。
杜甫靠着长年随身的乌皮几,不由想起许多。
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述了民间的痛苦、时代的艰虞和山川的秀丽;而乾坤莽莽,如今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
自中年以后,衣食成了问题,谁像这些渔夫那样关心过自己?想不到几个萍水相逢的渔夫,对自己这样体贴照顾,无微不至,让人感到无限温暖。
正想着,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
客人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从事。
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到过他。
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
不久又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
冯至《朱自清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自清先生冯至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
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
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
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
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
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
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
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
《读书的三境界》阅读答案

读书的三境界童道明⑴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
⑵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
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
马克思读了书写《资本论》,让天下的有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理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一些历史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
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只有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的。
⑶第二境界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最生动的例子是曹禺年进入清华大学后利用三年的时间读遍了清华园图书馆中从古希腊悲剧到奥尼尔的所有世界戏剧的经典名著,之后,也是在清华园图书馆内于年写成了《雷雨》。
这种天才式的读书境界,一般人也是难以企及的。
⑷第三境界就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个境界,我们自觉努力之后是可能达到的。
重要的是,要“好读书”。
“不求甚解”可以理解为不要“死读书”,这样就能“会意”。
读书务求“会意”,清代有位诗人就说过,“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知味”与“会意”是一个意思。
“会意”可以有大小之别,概括言之就是能诱发恻隐之心等美好情愫产生的联想。
⑸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一文里发表了一个很好的见解:“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
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
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
”⑹我要补充的是,最好不是“寻找一个”,而是寻找几个。
拿我自己来说,与我最贴心的作家,在中国古代作家里是陶渊明,在中国五四以来是冯至,在俄罗斯是契诃夫。
⑺前几年我沉浸在契诃夫的文字里。
他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能让我吃惊。
契诃夫对“美的空费”常生伤感之情。
他有篇小说叫《美人》,写的是主人公在穷乡僻壤见到两个美丽的姑娘之后生出的“惋惜美丽”的惆怅。
去年我在云南一个哈尼族的村寨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竟然也产生了“惋惜美丽”的念想。
试谈中学散文教学中的美育

体情·悟理·品趣——试谈中学散文教学中的美育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说重,是因其题材广泛,手法巧妙,语言精炼,词藻华美,深受学生喜爱,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
说难,是因其文体繁杂,行文多变,难以把握其文体特点,学生容易浅尝辄止,收效不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把散文的知识教学与美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散文的浓郁情思和隽永哲理,品味华丽词语中的独特意趣,才能更好地感受散文的深层意蕴,受到美的熏陶。
引入意境体会情感散文贵有情感。
王充在《论衡·超奇》中说:“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
这里所说的“精诚”就是激动、真挚、深厚的感情。
散文只有饱含着浓郁的情感,才能感动人,鼓舞人,打动读者的心。
可见,“情感”是散文的生命。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借以寄托情感的媒体,深入分析作品的意境,体察作者的情感。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其常用的手法是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
把主观情感投射并寄寓于客观物象之中,是它营造的艺术焦点。
在教学中,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表现的特征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深化的内部过程,发掘作品点染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意义。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有诗意的图画,具有恬静、柔和的优美意境,透过这种平和、宁静的景色描写,我们可以体察到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之情。
然而当我们寻觅作者的思想轨迹,由不宁静——寻求宁静——再回到现实的过程,不难发现,正是对这宁静的荷塘月色的喜爱,反衬了对生活、对世事的忧愁,于是喜悦中交织着忧愁,就成为作者此时的特定的情感。
这种借自然之景寄寓情感的作品,在课文中还有不少,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借对故乡榕树的回忆与描写,寄寓自己浓郁的思乡之情;方纪的《三峡之秋》,细致描绘了三峡秋天一日之中不同时刻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朱自清传阅读附答案

朱自清传阅读附答案朱自清传阅读附答案1924年10月,朱自清举家来到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
令朱自清高兴的是,那里有许多为人正直、富有雅趣的朋友。
夏丏尊率真简朴,生性耿直。
校里就是湖多,三面潺潺地流着,草地也大,看过去芊芊的一片,夏丏尊喜爱这里的自然环境,他约了校里教师刘勋宇,依山傍水,修建了几间瓦屋,他把房子称作“平屋”,隐含平房、平民、平凡、平淡之意。
丰子恺也是经夏丏尊介绍到春晖中学的。
他为人多才多艺,善于将诗词意境、学生生活、儿童情趣即兴画出。
他也结庐湖畔,在门前种一株柳树,因此名小屋“小样溜屋”,与“平屋”相映成趣。
朱自清全家搬来后就住在刘勋宇以前盖的小房屋里,和夏丏尊毗邻,两家的前院只隔一垛矮墙。
朱自清常到隔壁夏丏尊家院子里观花,在他屋里品画。
夏家有一株紫薇很好,夏丏尊常邀他在花房喝酒。
他也倡导丰子恺的小杨柳屋做客。
有一天,丰子恺刚给朱自清刚满四岁的女儿阿莱画了一幅画,夏丏尊提起笔来,在上面题道:“丫头四岁时,子恺写,丏尊题。
”画美,字也好,朱自清爱不释手,后来将其制版,作为散文集《背影》的插页。
在朋友中还有一个湖南人匡互生,他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他率先打进曹宅,非常英勇;他生活艰苦朴素,诚挚热忱,作风民主,朱自清对他最为敬佩。
他去世后,朱自清曾写《哀互生》热烈地赞颂。
在教师中还有一位教英文的朱光潜,他最敬重朱自清,曾回忆:“佩弦和丏尊、子恺诸人都爱好文艺,常以所作相传视。
我于无形中受了他们的影响,开始学习写作。
他们认为我可以作说理文,就劝我走上这一条路。
”春晖中学浸润着“五四”革新精神,积极推行新学制,采用新教材,崇尚民主,关系和谐,朱自清更其喜欢那种同事与师生之间真诚团结的融洽气氛。
具体情形究竟怎样呢?朱自清写道:在一般学校里,师生之间往往隔开——于教师,“敬鬼神而远之”;教师对于学生,尔为尔,我为我,休戚不关,理乱不闻!这里的师生却没有这样的情形。
无论何时,都可自由说话;一切事务,常常通力合作。
实用类文本阅读《朱自清》附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朱自清》附答案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名作:《》和《荷塘月色》。
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
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
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
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
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
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
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
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
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
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
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
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0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他却不是学的,而是学哲学的。
这外表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
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
久做报刊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
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方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冯至散文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冯至散文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老树冯至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
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两眼模糊,望着一只水牛在山坡上吃草。
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生过嫩绿的枝叶。
时间对于他已经没有意义。
气候的转变他也感觉不到,我只看见他春、夏、秋、冬,无论早晚,只是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裳。
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掺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骄傲和夸张。
他“生”在这里,他没有营谋,没有积蓄,使人想到耶稣所说的“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
水牛,庞大的身躯,缓缓地在草地上走着,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还存留在它的身上。
山坡上,树林间,老人无言,水牛也没有声音,蹒蹒跚跚,是一幅忧郁的画图。
因为他们同样有一个忘却的久远在过去,同样拖着一个迟钝在这灵巧的时代。
老人的生活从未有过变动。
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
他和看山的少年共同抱着一只小牛进来了。
他的面貌仍然是那样呆滞,但是举动里略微露出来了几分敏捷。
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那许久不曾打扫过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焦黄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
他不说话,但是这番工作无形中泄露出一些他久已消逝了的过去。
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
他呢,经过一番所谓兴奋后,好像眼前并没有增加了什么。
一天下午,老牛不知为什么忽然不爱走动了,老人举起鞭子,它略微走几步,又停住了,他在它面前堆些青草,它只嗅一嗅,并不吃。
老人目送几个人想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
他抽完了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未生小牛以前的那只老牛一样。
在他看来,仿佛从头到了,只是一只,并无所谓更换。
朱自清先生

★思考:《雪朝》的特点有哪些? 雪朝》 1、散文化;即:自由体诗; 自由体诗; 、 2、朴实;这里指忠实于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感情,语言是朴实 这里指忠实于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感情, 、
无华; 无华; 3、人道主义色彩; 这在当时反封建的思想斗争中,指的 、 这在当时反封建的思想斗争中, 是具有进步的思想。 是具有进步的思想。
朱自清(1898 1948 1948),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 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 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 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 沉郁、 缜密,清隽沉郁 语言洗炼, 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 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 清以他独特的美文 艺术风格, 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 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 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 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 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雪朝》 踪迹》 背影》 欧游杂记》 《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 你我》 精读指导举隅》 《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 国文教学》 诗言志辨》 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 标准与尺度》 论雅俗共赏》 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雪朝》 ★ 《雪朝》的其他七位 ★朱自清先生 作者们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读课文中 有关句子。) 有关句子。)
可有什么变化?
(重点比较之, 重点比较之,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
★体会重点语句: 体会重点语句:
回忆朱自清先生的阅读题及答案

回忆朱自清先生的阅读题及答案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 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 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熏,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 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 父亲得常常站起来, 微微地仰着脸, 觑着眼睛, 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 自己动手, 但炉子实在太高了, 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 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 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
跟 S 君 P 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 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 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 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 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 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S 君口占两句诗道: “数星灯火认渔村, 淡墨轻描远黛痕。
”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 君“喂”了一下,才 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 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这 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 君还常常通着信,P 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 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 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 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 但那是少极了。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朱自清专练

高考现代文阅读朱自清专练(一)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南京朱自清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
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
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
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
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
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
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
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
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
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
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
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
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
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
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
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
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
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
冯至的散文《朱自清先生》赏析

冯至的散文《朱自清先生》赏析
任宝义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
【年(卷),期】1988(000)005
【摘要】<正> 1988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除了保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绿》之外,还选了朱先生的同事、朋友冯至先生写的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先生》。
这篇文章不但对中学生了解朱先生的为人提供了具体的材料,而且对培养中学生如何从为文与为人相统一的角度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与写作水平都有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任宝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先生散文中修辞运用的微词 [J], 国海涛;王刚
2.不瘟不火,恰到好处——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J], 孙化娟
3.幼儿教师有效赏析散文的方法初探——幼儿园中班散文《荷花姐姐的伞》赏析[J], 万美
4.朱自清先生《春》的修辞艺术赏析 [J], 侯向阳
5.试论西方文艺理论对拓展散文教学内容的意义——以教学朱自清先生三篇散文为例 [J], 朱冬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散文《朱自清先生》阅读
朱自清先生
冯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
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
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
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问题,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
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
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
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
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
”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
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
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
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
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
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
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年,北京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自清先
生“忠实朴素”的特点。
B.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先生是《雪朝》的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先生质朴的品质。
C.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D.文中划线的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对的委婉批评。
这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朋友的宽容——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
E.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发展。
(2)文章结尾一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6分)
(3)文章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析。
(6分)
(4)朱自清先生对人过于宽容,甚至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读了不少书”,而第五段又说他“绝不宽容”,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探究。
(8分)
(1)C D
(C项,“乡愿”指的是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
“畏友”指的是自己所敬畏的朋友。
D文中划线句子主要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对于每个文艺工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
(2)不可以。
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3分)用《雪朝》收束全文,高度概括朱自清先生的质朴精神和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
(3分)
(3)与人谈话保持诚挚和虚心的态度;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宽容;做事情坚持原则(或公开).脚踏实地。
(每答对一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得2分,满分6分。
)
(4)(8分)不矛盾。
朱自清先生的宽容,指的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每个文艺工的肯定,这也是他对新文艺支持的一种表现。
“绝不宽容”是指向恶势力的,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