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作物耕地面积及产量的统计分析

合集下载

乡镇农产品产量统计报告

乡镇农产品产量统计报告

乡镇农产品产量统计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乡镇农产品的产量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农业生产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统计包括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农田面积、农业机械使用情况等方面。

通过该报告,我们希望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数量。

2. 方法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我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统计:2.1 问卷调查通过向各农户发放问卷,并对填写的问卷进行收集和整理,获取农作物的产量和田地面积等信息。

2.2 数据收集在乡镇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收集了各村的农产品产量、农田面积、农业机械使用情况等原始数据。

2.3 数据分析通过Excel等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得出相关结果,并进行图表展示。

3. 分析结果3.1 农作物产量在本次统计中,我们重点统计了小麦、水稻和玉米三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

数据显示,小麦的产量为10,000公斤,水稻的产量为12,000公斤,而玉米的产量为15,000公斤。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玉米是该乡镇农产品中产量最高的作物。

3.2 农田面积农田面积是农产品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该乡镇总耕地面积为5000亩。

其中,小麦种植面积为2000亩,水稻种植面积为2500亩,而玉米的种植面积为3000亩。

由此可见,玉米的种植面积最大,符合玉米产量较高的情况。

3.3 农业机械使用情况农业机械的使用对于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在本次统计中,我们了解到该乡镇农户使用了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

其中,拖拉机的使用最为普遍,全乡镇共有300台。

而播种机和收割机的使用相对较少,分别为100台和50台。

据农户反映,农业机械的使用程度较高,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3.4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主要统计结果外,我们还考察了该乡镇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对农业政策的反馈情况。

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农产品销售主要通过中间商和农贸市场进行。

大多数农户对农业政策持支持态度,并表示政府的扶持力度对他们的生产非常有帮助。

河南省信阳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信阳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信阳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序言信阳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耕地总面积,水田面积,水浇地面积,旱地面积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信阳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信阳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信阳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

信阳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信阳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信阳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第一节信阳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 (1)第二节信阳市耕地总面积指标分析 (3)一、信阳市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二、全省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三、信阳市耕地总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四、信阳市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信阳市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省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信阳市耕地总面积同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信阳市水田面积指标分析 (7)一、信阳市水田面积现状统计 (7)二、全省水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三、信阳市水田面积占全省水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四、信阳市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信阳市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省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信阳市水田面积同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信阳市水浇地面积指标分析 (11)一、信阳市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 (11)二、全省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11)三、信阳市水浇地面积占全省水浇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11)四、信阳市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信阳市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省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信阳市水浇地面积同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信阳市旱地面积指标分析 (15)一、信阳市旱地面积现状统计 (15)二、全省旱地面积现状统计 (15)三、信阳市旱地面积占全省旱地面积比重统计 (15)四、信阳市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信阳市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省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信阳市旱地面积同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图表目录表1:信阳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信阳市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3:全省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4:信阳市耕地总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比重统计表 (3)表5:信阳市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4)表6:信阳市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省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信阳市耕地总面积同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信阳市水田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省水田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2:信阳市水田面积占全省水田面积比重统计表 (7)表13:信阳市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8)表14:信阳市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省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信阳市水田面积同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信阳市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省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信阳市水浇地面积占全省水浇地面积比重统计表 (11)表21:信阳市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信阳市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省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信阳市水浇地面积同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4 表26:信阳市旱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省旱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15)表28:信阳市旱地面积占全省旱地面积比重统计表 (15)表29:信阳市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信阳市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省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信阳市旱地面积同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8。

空气源热泵和燃气热水炉复合能源智能舒适系统技术规范

空气源热泵和燃气热水炉复合能源智能舒适系统技术规范

河南省一直都是我国的产粮大省,其耕地面积达7179.2万公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为6826万吨,占该年全国粮食产量总额的10.2%。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河南省夏粮产量更是占到全国夏粮总产量的1/4。

河南连续暴雨引发全国关注,截至7月30日,洪涝灾害致农作物受灾1450万亩,灾情仍在发展。

为抓好农业救灾和生产恢复工作,7月31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财政厅分两批共下达4048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洪涝灾害给夏粮的入库、储存,特别是秋粮的生长带来巨大危害。

部分农户的储粮已经受洪水浸泡变成湿粮,不仅造成粮食损失,也对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做好受灾地区湿粮处理的紧急通知》,要求河南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保障灾区群众口粮安全的高度,把处理湿粮作为稳定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举措抓实抓好,尽可能帮助群众减少损失。

《紧急通知》给出针对湿粮问题的解决办法,围绕四个部分开展落实,其中“落实湿粮处理措施”中包括“(一)烘干。

对适宜烘干的过水粮食,各级农机部门要大力动员农机合作社,积极利用谷物烘干机为群众提供粮食烘干服务;供销社为民服务中心要利用自有烘干设备主动帮助群众烘干粮食。

(二)通风。

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要积极组织粮食收储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空仓及通风设施提供通风降水服务。

同时引导群众利用小型鼓风机进行通风降水。

(三)晾晒”等。

热泵技术助力河南灾后重建 为粮食大省湿粮烘干保驾护航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迅速采取行动,正组织粮食收储企业、农机合作社、供销社为民服务中心利用烘干、通风、晾晒等方式,帮助农户处理湿粮累计1831万斤,日处理湿粮608万斤,涉及3.3万农户。

粮食烘干作为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解决传统晒谷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扩增及各地政策支持和设备购置补贴,粮食烘干设备优势凸显,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河南省近15年小麦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分析

河南省近15年小麦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分析
年 中 ,9 1 1 9 19 ~ 9 2年 度 和 2 0 ~ 2 0 0 3 0 4年 度 的增 长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1 0期
河南 省 近 1 5年小 麦 区试 高产 品种产 量构 成 分 析
段 国辉 高 海涛 张 学 品 吴少 辉 温 红 霞 余 四平 , , , , , , 马 飞 李 团 飞 ,
( . 阳市 农 业 科 学 研 究 院 , 南 洛 阳 4 1 2 ;2 洛 阳 市 科 技 情 报 研 究 所 , 南 洛 阳 4 1 0 ) 1洛 河 70 2 . 河 70 0
摘 要 : 过对 18  ̄2 0 通 9 9 0 4年 河 南省 高肥 区试 小 麦品 种 产 量 构成 因素 的 分析 发 现 : 5年 来 , 1 高肥 小
麦 区试 产量 呈递 增趋 势 , 着产量 的增长 , 随 三要 素 中千 粒重 的增 长 最 多, 变异 系数 也 最 大, 其 其次是
2 1 1 冬 性 品种 由表 1可 以看 出 , 1 8 . . 从 9 9年 到 20 0 4年 , 冬性 品 种 小 麦 产 量 由 49 2 5k / m 增 8 . g h
在河南 省 占有举 足轻 重 的地 位 。河 南省 小麦 高肥 区
试 已进 行 2 0多 年 , 量 也 由最 初 的 50 0k /h 产 0 g m。 左 右增 长 到 2 0 0 4年 的 87 6 8k / m 而 要 在 目 7 . g h ,
有 较大 增 长 , 0 0年 以后 又 略 有 增 长 。因此 , 的 20 总 来说 , 冬性 品 种在 这 1 5年 比例 变 化 较 大 , 长 最 多 的 是 千 粒 重 增 ( 6 4 4 9g , 次是 穗粒 数 ( 4 5 7 6粒 ) 2 . ~4 . ) 其 2 . ~3 . 。 2 1 2 春 性 品种 由表 1可 以看 出 : . . 春性 品种 产量 也 在 18 9 9~ 2 0 年 由 6 1 3 g h 增 长 到 04 5 k / m 83 1 9k / m 有 了较 大 的改 变 。在 1 9 ~ 1 9 4 . g h , 91 92

河南省耕地质量演变趋势研究

河南省耕地质量演变趋势研究

河南省耕地质量演变趋势研究慕兰;葛树春;庞少浦【摘要】根据1998-2012年连续15年对河南省45个耕地质量监测点的监测结果,分析了河南省多年来主要耕地的质量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1986年)时相比,河南省高、中地力为主的耕地土壤各养分含量除速效钾下降明显外,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以及有效微量元素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以有效磷提高最快;土壤速效钾2012年平均值119 mg/kg,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下降了20 mg/kg,平均每年以0.77 mg/kg的速度下降,但近年来下降趋势变缓。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43-45)【关键词】耕地质量;监测;演变趋势;河南【作者】慕兰;葛树春;庞少浦【作者单位】河南省土壤肥料站,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土壤肥料站,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土壤肥料站,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8.3耕地土壤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是关系到粮食安全、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重要环节[1],它的平衡稳定和持续提高,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掌握耕地质量的演变规律,可以有效地调控和培肥土壤,为农业生产创造稳定高产的土壤条件[2]。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在管理上较少顾及对资源和土地的长期保护,同时在研究方面也缺乏对耕地质量现状和演变趋势的充分认识,致使土壤管理决策缺乏可靠的依据[3],因此有关耕地质量演变的研究是当前土壤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4]。

我们试图通过连续15年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研究河南省主要耕地质量现状以及20多年来耕地质量的演变趋势,分析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河南省农田土壤的培肥途径。

1 材料与方法1.1 监测点概况耕地质量监测就是通过定点调查、观测记载和采样测试等方式,对耕地的理化性状、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评估的一系列工作[5]。

河南省耕地面积动态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分析

河南省耕地面积动态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分析

河南省耕地面积动态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分析摘要:根据统计资料,我们选取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8个社会经济因子,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从而揭示了引起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

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得知,河南省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为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水平的进步。

要确保河南省耕地资源得到安全和可持续利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制度、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控制人口数量、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等。

关键词:河南省;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因素;对策一、河南耕地面积变化分析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全省常用耕地面积10801.77万亩。

地势西高东低,山区丘岭面积占44.3%,平原面积占55.7%,海拔2413.8米,最低处在固始县的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由于平原面积大,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特别重要的省份,其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

河南省的农业地位在全国特别高,对全国粮食安全有较大影响。

1978—2008年河南耕地面积的变化呈现降低—增加—平稳的特征由图1可以看出大概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7年,逐年下降阶段,耕地面积从1978年的715.73×104hm2下降至1997年677.34×104hm2的历史最低水平.下降了38.39×104hm2,降幅达5.36%。

1997—2002年,快速恢复阶段,1997年以后由于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强以及土地产权管理的强化,耕地锐减的势头基本得到了遏制,耕地面积开始增加,但每年耕地的增加幅度并不大,属于缓慢增长时期。

2002—2006年,波动起伏阶段,从2001年的690.73万hm2增加至2002年全省耕地总量为726.28万hm2,创历史新高。

此后各年耕地面积有所下降,但波动幅度不大,围绕着7.20×106hm2上下小幅浮动。

2006—2008年,平稳阶段,该阶段的耕地面积基本持平,相差不大。

河南省耕地变化态势及耕地安全

河南省耕地变化态势及耕地安全

河南省耕地变化态势及耕地安全摘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土地利用,造成耕地资源的进一步减少,从而威胁耕地安全,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了解耕地的变化状况。

本文以河南省1978—2008年统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河南省近30年来的耕地面积的时间变化情况,以及河南省耕地资源变化状况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耕地的对策是控制人口增长、适时土地复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效应,提高农业用地效益等。

关键词:耕地变化态势;耕地安全;河南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张,大量耕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消失,加之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对耕地的破坏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诸多原因,耕地数量的减少直接威胁到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粮食安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8年8月13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其核心是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确保15.60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1]。

耕地资源安全由此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河南作为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和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耕地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

1 河南省耕地资源现状1.1河南省耕地构成与布局据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统计,2008年全省年底耕地总资源面积为7.9×106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7.46%,而年底常用耕地面积则为7.2×106hm2,以旱地和水浇地为主。

其中:旱地0.6×106hm2,占常用耕地总面积的9.1%;水浇地3.2×106hm2,占常用耕地总面积的45%。

从耕地布局来看,全省3/4的耕地集中于南阳盆地及中东部平原地区,1/4分布于中西部丘岗山地区。

旱地从地区分布看,以驻马店地区最多,占全省旱地总面积的20.63%。

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及对策探究

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及对策探究
第11卷第05期 Vol.11 No.05
南Feb. 2017
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及对策探究
薛选登,张一方,李 珂,王 迪,孔会敏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 要 选取河南滑县、唐河等6个产粮大县作为调研样本区。采取发放问卷、实地走访、座谈会等形式获取第 一手数据资料,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对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当 前河南经济社会实际提出防控耕地“非粮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流转;“非粮化”;防控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7.05.036
对承包户调研得知,如果地区交通便利,更加有 利于他们的农产品销售,不仅有利于外来商户进入村里 购买,同时作物收获以后自己从村里运往销售市场也是 十分方便,因此他们更乐于种植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 相反,交通情况一般地区的承包户则会选择种植粮食, 因为他们种植经济作物收获以后所需要负担的交通运输 成本较大。由表3可以看出,交通条件相对较为便利地 块“非粮化”比率偏高,交通条件对于样本地区的耕地 “非粮化”存在一定影响关系。鹿邑县玄武镇张庄交通 非常便利,接近高速、国道,“非粮化”比率为100%; 滑县城关镇赵庄村交通非常便利,“非粮化”比率为 66.67%;鹿邑县玄武镇栾村交通便利程度较高,接近省 道,“非粮化”比率为50%;滑县慈周寨四村交通状况 一般,“非粮化”比率为20%;永城市酂城乡花园村交 通状况较低,只有水泥路,“非粮化”比率为0。 2.5 耕地“非粮化”与种粮收益关系密切
1 样本选取及说明
根据典型性、代表性原则。选取了滑县、永城、鹿 邑、邓州、舞阳和唐河6个产粮大县作为样本区。滑县、 永城、鹿邑、邓州、舞阳和唐河6个县常年粮食产量在全 国位居前10;同时,分别位于河南3个不同方位的粮食核 心区。本次调研组共计发放问卷850份,收回有效问卷 71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4.24%。在回收问卷中,农户问 卷534份,承包户问卷182份。本次调研共涉及6个县域, 25个乡镇,58个乡村。

巩义农业分析报告

巩义农业分析报告

巩义农业分析报告1. 引言巩义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一个农业产业发达的地区。

农业在巩义市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巩义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巩义市的农业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农业资源分析巩义市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条件。

根据统计数据,巩义市的农用土地面积约为XXX万亩,其中耕地面积约为XXX万亩。

巩义市地势起伏较小,土壤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巩义市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和水库等。

气候方面,巩义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3. 农产品生产情况巩义市的主要农产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和畜禽产品等。

根据统计数据,巩义市的粮食产量在过去几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小麦、玉米和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蔬菜和水果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且品种日益丰富。

畜禽产品方面,巩义市的养殖业发展迅速,猪肉、牛肉、鸡蛋和鸡肉等畜禽产品供应充足。

4. 农产品销售情况巩义市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包括农贸市场、超市和电商平台等。

农贸市场是巩义市传统的销售渠道,供应了大量的蔬菜、水果和禽畜产品。

近年来,超市和电商平台的兴起为农产品销售带来了新的机遇。

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通过超市和电商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5.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尽管巩义市的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其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些农产品存在着农药残留和质量不合格的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

最后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限制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6. 政策建议为了促进巩义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抽检;•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完善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提升巩义农业的竞争力。

河南省粮食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河南省粮食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河南省粮食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概况河南省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连续多年来粮食产量保持在1100亿斤以上,不仅解决了河南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400亿斤原粮和加工制成品,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粮食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是经营主体面临市场竞争做出的实践探索,但是高质量发展模式要想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需要更具精准性和内驱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粮食种植面积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13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119亿斤),增长0.9%,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2019年河南粮食总产量6695万吨(1339亿斤),全国排第二。

2018年河南省全省粮食种植面积10906千公顷,2019年粮食种植面积10735千公顷,减少172千公顷,同比减少1.6%。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小麦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河南地区主要是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

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时,全年无霜期189~240天,适合小麦生长,并且可以实现高产。

其中,2019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5706.65千公顷,减少33.20千公顷;玉米种植面积3801.33千公顷,减少117.63千公顷。

三、粮食产量“中原粮仓”河南再获丰收,2019年全年粮食产量6695.36万吨,比上年增加46.45万吨,增长0.7%,再创历史新高。

河南省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研究

河南省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研究
增长 、 城市化 和工业化 的发 展 , 地不 断被 占用 , 耕 而且
12 土壤疏 松 , /, 质地 良好 , 网稠密 , 河 水源 丰富 , 是耕地
集中分布地 区 ; 阳盆 地堆 积平 原 区 , 南 土层 深厚 , 土质
气候温和 , 水源充沛 , 灌溉条件好 , 是重要粮 食作 主要 占用 的是 含有很 高物化 资本 的优 质农 田, 导致 耕 肥沃 , 桐柏一 大别 山丘陵 区居 河南南 部 , 地除数量显形递 减外 , 存在 耕地 面积 不变 或增加 情 物和经济作物 产 区; 还 高温 多雨 , 物种类 繁 多 , 植 是 况下 , 由于耕地质 量总体 水平 大 幅度下 降引起 的耕 地 是亚热带剥蚀 丘 陵山 区 , 豫西 山地丘陵 区 , 质构 地 存量的隐形减 少[ 。因此 , 析研 究 当前耕地 资源 的 重要 的林果产 区和水稻产 区 ; 2 ] 分 地貌类 型多 样 , 宜 于种植 经 济林 和用材 林 ; 适 变化格局和态势 及其对 粮食 生产 的影 响 , 对保 障粮 食 造复杂 , 黄土地丘陵区 , 位于 豫西 山地 和太 行 山地 间的黄 河两 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耕地是最基 本 的 自然 资源 , 人类 赖 以生存 的基 是
本条件 。耕地 的数量 、 量 是影 响粮食 安全 的最基 本 质
因素的影响 , 使该省 土地 资源 在地 域分 布上 呈现 出 明
显 的差异性 : 部 黄淮 冲 积平 原 区, 东 占全省 总 面 积 的
的约束 因子…。我 国耕 地 资源有 限 , 随着人 口的继续
的后备土地资源 , 特别 是后 备耕 地资 源严重 不 足。由 于受复杂 的地貌 、 过渡性的气候 以及 水文 、 土壤等 自然 积呈逐年减 少趋势 ; 二 阶段 为 19 ~2 0 年 , 第 9 6 0 1 耕地 面积 比 19 95年有所增 加 , 每年 耕地变 化 幅度不 大 ; 且 第三 阶段 为 2 0 ~2 0 0 2 0 3年 , 耕地 面 积 减少 幅度 较 大

河南省农作物耕地面积及产量的统计分析

河南省农作物耕地面积及产量的统计分析

河南省农作物耕种面积及产量的统计分析赵佩佩(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粮食,立国之本;本,根之所在也.有本才有根,有了根才能茁壮成长。

固然,只有保证有充足的粮食,国家向前发展的脚步才能更加稳健。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以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本文主要通过2001-2013年河南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种类及各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作比较并结合当前情况分析河南省农作物播种及生产所面临的形势,最后结合实际给出相应的对策。

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常用耕地面积2000-2005年后有所增加这是由于新开荒地面积的增加,2005年后趋于平缓,这是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农作物播种2010年后趋于平缓,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务农人员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平缓。

但是播种种类有所变化,棉花的播种量明显在减少,由2006年的748.20千公顷减到2012年的256.67千公顷,减少了0.65倍。

蔬菜,油料,粮食作物浮动范围不是很大。

从单产量来看,粮食、瓜果、蔬菜产量占很大的优势。

本文主要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研究播种面积的变化。

最后得出我们全省应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的产量,加快农业的发展,提高粮食的竞争力。

关键词: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种类1 前言2010年10月18日我国颁布了“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简称[1]。

规划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有中国自己独特的特色,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改革现代已有的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发展高产量作物、优质农作物、保证高效的生产率、生产时的生态化以及从事农业生产过程的安全保障,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2]。

河南省郑州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郑州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郑州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序言郑州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耕地总面积,水田面积,水浇地面积,旱地面积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郑州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郑州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郑州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

郑州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郑州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郑州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第一节郑州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 (1)第二节郑州市耕地总面积指标分析 (3)一、郑州市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二、全省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三、郑州市耕地总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四、郑州市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郑州市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省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郑州市耕地总面积同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郑州市水田面积指标分析 (7)一、郑州市水田面积现状统计 (7)二、全省水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三、郑州市水田面积占全省水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四、郑州市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郑州市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省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郑州市水田面积同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郑州市水浇地面积指标分析 (11)一、郑州市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 (11)二、全省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11)三、郑州市水浇地面积占全省水浇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11)四、郑州市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郑州市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省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郑州市水浇地面积同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郑州市旱地面积指标分析 (15)一、郑州市旱地面积现状统计 (15)二、全省旱地面积现状统计 (15)三、郑州市旱地面积占全省旱地面积比重统计 (15)四、郑州市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郑州市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省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郑州市旱地面积同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图表目录表1:郑州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郑州市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3:全省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4:郑州市耕地总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比重统计表 (3)表5:郑州市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4)表6:郑州市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省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郑州市耕地总面积同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郑州市水田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省水田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2:郑州市水田面积占全省水田面积比重统计表 (7)表13:郑州市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8)表14:郑州市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省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郑州市水田面积同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郑州市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省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郑州市水浇地面积占全省水浇地面积比重统计表 (11)表21:郑州市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郑州市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省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郑州市水浇地面积同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4 表26:郑州市旱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省旱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15)表28:郑州市旱地面积占全省旱地面积比重统计表 (15)表29:郑州市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郑州市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省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郑州市旱地面积同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8。

河南省渑池县耕地质量监测与评定

   河南省渑池县耕地质量监测与评定

河南省渑池县耕地质量监测与评定作者:张雁代先锋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20年第04期摘要:耕地是最寶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在介绍渑池县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基础上,通过监测点实地定点取土化验、数据分析及农业生产测产调查,阐述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变化趋势,由此得出了渑池县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结果,并提出了提升耕地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耕地质量;监测网络;调查分析;监测评价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生产资源,耕地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粮食产能,而且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

根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和《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GB/T 33469-2016)要求,渑池县建立了耕地质量监测和等级评价制度,设置耕地质量监测点,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通过定点调查、田间试验、样品采集、分析化验、数据分析等工作,对全县的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耕地质量提升新技术推广,为全县粮食产能稳定提升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促进渑池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2018年秋季,对全县的耕地进行土样采集,2019年进行了化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现将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情况报告如下。

一、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情况(一)基本情况1、自然条件。

渑池县地处三门峡东部,地理位置在北纬34°36’至35°05’,东经111°33’至112°01’。

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丘陵起伏,被称为“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貌景观,全境地貌由南而北依次呈丘陵一河流低阶地一洪积扇—低山。

渑池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2.6℃,年均降水量662.4mm,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冬季最少。

年平均日照时数2 362.2h,有效积温为4 046.4℃,无霜期216d。

渑池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多种农作物和果类的生长。

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政策建议

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政策建议

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政策建议中国农村经济2007.专刊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张广智王军茂魏国强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对河南省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及现状的分析,讨论了河南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制约因素,提出了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科技注入、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河南省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政策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农业人口大省,其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一、河南省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及现状1.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近年来,河南省先后对30座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开工建设了盘石头、燕山等大中型水库,对19个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平原地区实施了平原井灌项目。

2006年,全省机电井数达到122.52万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372.43万亩,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5862.87万亩,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9%、4%和5.8%;全省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43.7%、50.1%和28.5%。

2.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98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400亿公斤之后,连续多年稳定在这一水平之上(2003年除外),2004~2006年连续3年实现丰产丰收,2005年、2006年分别登上450亿公斤和500亿公斤两个台阶。

2006年总产量达到505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1%。

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19.5亿公斤,连续第二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

农作物产量统计方法

农作物产量统计方法

农作物产量统计方法作物产量统计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包括农作物种类、耕地面积、农田分布、农户规模和农业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选择。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农作物产量统计方法:1.田间调查法:田间调查法是指通过对实际农田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以确定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该方法的特点是直接准确,适用于小规模农户和农田的情况。

调查员进入农田,对农作物进行抽样收获,再进行称重。

通过统计抽样地块的产量,推算出整个农田或农户的农作物产量。

2.样点调查法:样点调查法是指在农田或农户中选择一定数量的样点进行调查。

这些样点在面积、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代表性。

调查员对样点进行农作物收获,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扩大至整个农田或农户的农作物产量。

这种方法省时省力,并且可以减少对农户的干扰。

3.系统遥感方法: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大面积农田的农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信息。

通过对卫星图像进行解译分析,可以获得农作物的面积、生长状况以及预估产量。

这种方法速度快,范围广,可以提供全面而准确的农作物产量信息。

4.录入数据统计法:这种方法通过收集农户或农田的耕作面积、播种数量、收获数量等数据,然后通过统计和计算来确定农作物产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农户规模较小、农作物品种较少的情况。

但是需要注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农户申报法:农户申报法是指农户自行报告其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农田的实况了解较少的情况,需要农户提供真实数据。

在农户申报法中,需要加强对农户数据的核实和审核,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农作物产量统计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

不同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或混合使用。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加强对样本选择、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的管理和控制。

只有获得准确的农作物产量数据,才能为农业生产和农业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影响河南粮食产量的因子分析与发展对策

影响河南粮食产量的因子分析与发展对策

资料显示 , , 年河 南省粮食产量稳 中有增 , 近几 粮食产 量占 产 关系 的密切程度和资料获取的难易程度 ,结合 河南 省的实 全 国 的比重能 逐年 提高 , 7 1 8年全省粮 食产 量为 2 9 . 9 0 7 0万 际情况 , 4 选择 l 2个影响 因素: 乡村从业 人员( 万人 )l耕地 面 x, 吨 ,0 5年增加到 4 8 吨 , 20 5 2万 年均递增 12 %。河南省 粮食 积 ( 83 干公 顷)2农 用机械总动力( x, 万千瓦 )3 农 田有效灌溉 面 x, 产 量总体 上表现 出波浪 型上升趋 势 , 17 - 2 0 从 9 8 0 5年 , 致 积 ( 顷) 4 农用 化肥使 用折纯量 ( )s 农村 用 电量 ( 大 干公 x, 吨 x, 亿
供 科 学 的依 据 。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因子分析
发展对策
河南省
05 s 2 0万 吨 。 0 河南省位 于我 国中东部 , 黄河 中下游 、 黄淮 海大平原西南 2 0 年 4 8.
部, 农业资源条件优越 , 根据 2 0 0 6年的数据显示 , 河南省作为 全 国的粮食生产 大省 , 虽然耕地 面积居全国第 4位 ,但粮食
l9 )粮食 生产稳步上升阶段 。从 19 9 9, 9 4年的 3 5 . 2 3 2万吨 , 8 上 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公共 因子相对重要程度 的指标 ,方差
升到 19 9 9年 的 4 5 2 2 3 5万吨 , 增加了 9 g 3万吨 。第 S阶段 贡献率越大表咀该公共因子相对越重要 ,或者 说方差越大表 94
( 9 —2 。 {粮食生产持续下降 , l9 1 9 0 3, 9 从 9 9年的 4 5 . 2 3 5万吨 , 明公共 因子对变量的贡献越大 , 2 在这 里 , 也就是各 因子对粮食 下降到 20 年 的 36 . 03 . 9 3万吨 , 5 4 减少 了 { 3 8万吨 。第 6阶 产量的影响 力。 5. 87 按照特征值大于 1O的原则 , D 选入 2 公共因 个 段(0 3 2 0 1 2 0 - 0 5, 粮食生产 陕速增 长 , 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新高 , 子 , 其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 到 8 . 6 即反 映了原有信息 的 7 4 %, 2

2023届天津南开中学冲刺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_4

2023届天津南开中学冲刺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_4

绝密★启用前南开中学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05天津专用(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一、(9分)(2021·天津·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

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

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形成了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这是文人画家对书法的追求。

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

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大巧若拙等等。

1.(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独特息息相关表现返璞归真B.独立息息相通再现去伪存真C.独立息息相关再现返璞归真D.独特息息相通表现去伪存真2.(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形成了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B.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了起来C.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形成了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了起来D.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答案】1.C 2.D3.(本题3分)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河南省提升粮食产能面临的资源约束和政策建议

河南省提升粮食产能面临的资源约束和政策建议

河南省提升粮食产能面临的资源约束和政策建议摘要: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是推进河南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当前河南省粮食产能存在的问题是:耕地数量下降,水资源短缺严重,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民缺乏种粮积极性等。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积极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关键词:河南省粮食产能政策河南是粮食大省,粮食播种面积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常年保持在70%以上。

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强。

多年来河南省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17—2021年,连续五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

但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投入减少,粗放经营,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也面临着不可持续的风险。

以河南省为例分析粮食产能面临的约束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巩固提升粮食产能面临的资源约束粮食产能即粮食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正常气候状况下,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有机组合及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能够相对稳定地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

粮食产能可进一步区分为潜在产能(理想产能)与现实产能,所谓潜在产能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现有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最佳配置所形成,可以达到的最大粮食产出水平(潜在产量)。

现实产能是指目前已经实现的粮食产能,即一定时期内农作物已经达到的平均粮食产量。

潜在产能与现实产能的差距主要反映了耕地的利用水平和潜力。

从投入产出角度看,粮食产能是在水土资源、劳动力、资本、农业科技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以河南省为例,从中长期来看,造成粮食产能的限制要素,主要是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等几个因素。

1.土地资源约束:耕地数量下降我国目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建设用地需求迅速增加,土地数量减少成为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瓶颈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农作物耕种面积及产量的统计分析赵佩佩(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粮食,立国之本;本,根之所在也.有本才有根,有了根才能茁壮成长。

固然,只有保证有充足的粮食,国家向前发展的脚步才能更加稳健。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以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本文主要通过2001-2013年河南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种类及各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作比较并结合当前情况分析河南省农作物播种及生产所面临的形势,最后结合实际给出相应的对策。

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常用耕地面积2000-2005年后有所增加这是由于新开荒地面积的增加,2005年后趋于平缓,这是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农作物播种2010年后趋于平缓,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务农人员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平缓。

但是播种种类有所变化,棉花的播种量明显在减少,由2006年的748.20千公顷减到2012年的256.67千公顷,减少了0.65倍。

蔬菜,油料,粮食作物浮动范围不是很大。

从单产量来看,粮食、瓜果、蔬菜产量占很大的优势。

本文主要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研究播种面积的变化。

最后得出我们全省应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的产量,加快农业的发展,提高粮食的竞争力。

关键词: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种类1 前言2010年10月18日我国颁布了“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简称[1]。

规划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有中国自己独特的特色,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改革现代已有的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发展高产量作物、优质农作物、保证高效的生产率、生产时的生态化以及从事农业生产过程的安全保障,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2]。

“十二五”规划的颁布为农业产业化指出了前进的方向,确定了发展目标。

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发展农村经济,没有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农村,是缺少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基础的。

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农村经济发展所不可回避的责任的。

发展农业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粮食危机慢慢向人们走来。

一个月间,国际市场稻米价格上涨率就超过了50%,商品交易所的小麦价格年涨幅曾高达140%以上,飙升的粮价在许多国家引发抗议和骚乱。

印度经济学家派•潘南第卡说,“我们过去一直对6000万吨的粮食储备感到沾沾自喜,但现在储备粮仓就快空了[3]。

”面对这一些危机,中国的老百姓丝毫没有受到一点影响,国内粮食的自给率高达95%。

在这场被称为“一场飓风”的危机中,河南的中原沃土成为粮食安全的国家之锚。

截至到2007年,河南粮食产量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是中国粮食发展史上第一个实现千亿斤的省,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

“中国大陆人吃的每10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河南[4]。

”作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粮仓,河南再次以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中原熟而天下足”[5]。

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农业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对我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农业人口大省,其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6]。

近些年来,人口仍处于快速的增长的状态,河南省对粮食总量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

但是随着部分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省的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粮食总量的生产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因此,为解决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产出更多优质的粮食,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我省农业现状,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土地的最大合理化利用。

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来说,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农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省对拉动中原经济,甚至全国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7]。

近些年来,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目前已取得诸多成效,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也已进入了初始阶段。

农业产业化规模逐渐呈扩大趋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有了显著提高、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等。

但是,因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这一过程中仍有众多突出问题,阻碍着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文章主要通过对2001至2013年年鉴和河南省地市数据对河南省的农作物播种及产量作分析,及空间数据挂接和制图分析,给出相关建议以及对未来省内农业的展望。

2 研究数据据与方法2.1河南省概况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 位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8]。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地貌类型、良好的光热水土是河南省发展农业型大省的良好基础,这些基础使得河南省的农业发展隐藏着巨大的潜力。

文章主要研究河南省农业现状,根据河南年鉴数据中的全省行政区划分得到河南省主要包括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济源市等共28个市。

本文分析的主要对象有对河南省的农作物的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农作物的播种种类、各种类的农作物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

图1 河南省各市分布图2.2研究数据与预处理文章主要通过河南省年鉴2001-2013的数据及河南省各市分布数据对研究区域河南省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常用耕地面积,农作物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播种种类的作对比分析和制图,以及未来发展预测[13]。

文章主要通过数据阐述研究内容农业概况,所以数据的选取非常的重要,选取数据时我们必须要了解所选数据的用途及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数据与Arcmap软件中加载的河南省各市分布的.shp文件的空间属性的挂接。

这些是我们作分析前要做的数据准备及处理。

3 结果与分析3.1河南省常用耕地面积的变动分析文章就以农业为例,对河南省的农业播种做一个年鉴统计分析。

由河南年鉴2013年可以得出,2012年底,我省农牧渔业增加值为3769.54亿元。

其中农业增加值为2315.80亿元。

农业占全省的61.43%。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其耕地总资源变化基本保持不变,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08年底常用耕地面积:7202 .2千公顷,水田659.0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1%.;水浇地3241.8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5.0%。

当年增加耕地面积10.4千公顷。

其中,新开荒地7.0,占增加耕地面积的66.8%;园地改为耕地0.1;当年减少常用耕地面积10.1,国家基建占地9.8,占减少耕地面积的96.6%;退耕还林草占地0.1,占减少耕地面积的6.7%。

由此图我们得出2005-2008年之间耕地面积保持相当稳定的状态。

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项目的增建,城市的扩张,城镇化的加速耕地面积在不断地变动;人口增长因素:人口的增长导致对居住地,生活设施及交通用地的增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耕地的变化;农业科技进步因素: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作物产量的增加,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开发新的种植方式如果园,鱼塘等,致使农耕地面积变化。

表1 常用耕地变动情况源(千公顷) 年底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6875.37201.27202.47201.97202.2水田 460.8 645.8 645.2 644.5 659.0 占年底常用耕地面积比重(%)6.79.09.08.99.1水浇地 3092.6 3090.0 3087.3 3241.8 占年底常用耕地面积比重(%)42.942.942.945.0当年增加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 93.916.119.413.910.4新开荒地 5.5 5.9 8.5 8.2 7.0 占增加常用耕地面积比重(%) 5.936.643.859.066.8园地改为耕地 2.2 2.6 0.1 0.1 当年减少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 44.617.218.214.410.1国家基建占地 12.6 9.7 15.8 12.7 9.8 占减少常用耕地面积比重(%) 28.356.486.888.296.9退耕还林还草占地1.81.10.10.1占减少常用耕地面积比重(%) 5.410.56.00.76.7耕地改为园地 0.6 0.6 0.2 0 占减少常用耕3.53.31.43.2 河南省耕地播种面积的变动分析图2是河南省90年至12年耕地总面积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的耕地面积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11889.70千公顷上升到2012年的14262.10千公顷。

总共增加了2372.4千公顷的耕地,这更加巩固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地位,保证了粮食的充足。

由此图我们还看了一看出1990-1995年我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没什么变化,但1995-2010年呈直线先上升,2010年后播种面积保持不变。

这种变化反应了1995年后的15年间,我省急剧扩大农耕地的面积,自2010年后开垦新荒地的速度才有所缓解。

主要原因是农耕地可利用面积是有限的,扩大耕地面积并不是增产的根本途径。

只有尽可能的合理利用有限土地,推出新一代高产、高抗病虫性的农作物,才能保证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粮食。

播种面积的增加是由于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的增长导致我们对粮食的需求,由下图我们可以看出2010年后播种面积变化平缓,下阶段我们要增加粮食的产量就要通过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之所以1995年后农作播种面积呈直线上升主要原因是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和人口的增加。

受政策的影响农民趋向于种地,尤其是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带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而2010年后变化平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导致耕地面积不会有所上升。

图2 1990-2012年播种面积变化作为农业大省,并不是每个市都以农业为主,图3是2012年河南省各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统计。

图表显示,河南省的农业生产主要是南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商丘市、信阳市。

它们的播种面积分别为1863.12千公顷、1711.10千公顷、1391.95千公顷、1226.72千公顷这些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大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该市的区划面积比较大,这就为耕地提供了有效地条件。

洛阳市和开封市主要以旅游业为名,而郑州市作为省份城市是我省发展的中心,主要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

一个省份的发展是以省会为中心带动周边城市,因此郑州周边的城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也就相对于南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商丘市、信阳市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