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简述

一、结构形式

宋《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

: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成屋架,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

"柱梁作"——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

: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

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明清官式建筑:

大木大式——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

大木小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 。

攒尖——簇角梁,多用于小型亭榭。

二、结构类型

抬梁式构架: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

优点: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

缺点:用材较大,耗材较多。

穿斗式构架: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好。

缺点: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三、用材制度:

1、宋式:

1)宋《营造法式》材分八等,一等最大;

2)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

(高15分,宽10分);契(高6分,宽4分)。

单材——材高15分,宽10分;

足材——材+起高21分,宽10分。

3)梁断面高宽比3:2。

2、清式

1)以斗口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斗口——平身科坐斗上部开槽口宽度,明清时期以某斗口尺寸为设计模数。

2)单材高宽比14:10;足材 20:10;

3)梁断面高宽比10:8。

3、用材总体趋势:由大到小。

第一节大木作

详述

一、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1、分类:

形状:直柱、;

位置:檐柱、金柱、角柱、中柱、童柱等。

2、: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槽。

3、名词:

副阶周匝、侧脚、生起、移柱造、减柱造

二、枋: 柱头或柱脚之间,以及斗拱和斗拱之间,起水平拉接作用的构件。

额枋:檐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系和承重的构件。

平板枋(普拍枋):平置于额枋(阑额)之上,承托斗拱的构件。

断面尺寸:变高变窄;:

雀替(绰幕枋):

花牙子、骑马雀替

随梁枋:明清时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称跨空随梁枋(顺伏串)。

三、斗拱

独有的构件。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1、作用: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起装饰作用。

等级象征和尺度衡量标准。

2、分类:内檐斗拱、外檐斗拱。

柱头科(柱头铺作),角科(转角铺作),平身科(补间铺作)。

3、演变(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鉴别年代的依据)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4、:

(一)斗、升

名词:坐斗(栌斗)、十八斗(交互斗);

三才升、槽升子(散斗);

(斗耳、斗腰、斗底等)

(二)拱

弓形短木,置于坐斗或跳头上的短横木,用以承载建筑出跳荷载或缩短梁、枋等的净跨。

名词:翘(华拱);正心拱(泥道拱);

瓜拱(瓜子拱)、万拱(慢拱)、厢拱(令拱)

单拱、重拱;

计心造、偷心造;

耍头等。

(三)昂

中轴线上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

有上昂和下昂之分,二者的作用正相反。

镏金斗拱:明清时用于外檐或重檐建筑下檐的平身科斗拱,外跳和平身科同,内跳后尾搭于金柱内额上,与外跳不生联系,无结

构作用。多用于宫殿、庙宇的彻上明造屋宇,由外檐有昂而室

内无天花的斗拱发展而来,装饰性强。

5、出跳:

宋:每一组斗拱称一朵;

华拱可挑出一至五层,——外跳里跳。

斗拱形制以铺作数计——x(出跳数)+3。

清:每一组斗拱称一攒,

斗拱每出一跳称一拽架,最多可挑五拽架。——正心或里、外拽斗拱形制以踩数计——2x(出跳数)+1

四、屋架

(一)举架(举折)

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利于屋面排水、檐下采光、造型独特。

步(清代):屋架上檩和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各步距离相等,“举”=步架举高/步架长度(五举 ; 三五举

总进深(B)=前后撩檐枋(檐柱)心之间的水平距离。

举高/总进深: 殿阁楼台 H/B=1/3

厅堂廊屋 H/B=1/3~1/4

举折与举架的主要差别:

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

举架先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先脊椽开始,自上而下。

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依次降低各缝椽的位置定出)。

(二)推山与收山(为庑殿、歇山屋架的重要作法以确定其屋顶造型)1:

指庑殿建筑正脊向两山推出而加长,山面步架递减的做法,这使得两山屋面的坡度上陡下缓并与正身屋面坡度不完全一致,垂脊弯曲曲线更为柔美。

2 :

指为使屋顶不过于庞大,歇山建筑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一段距离的做法。

清式:大式收一桁径(4.5斗口),小式收一檩径;

宋式:收一步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