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指南骨髓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慢性骨髓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慢性骨髓炎1 范围本指南提出慢性骨髓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慢性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慢性骨髓炎附骨疽附骨痈慢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疽,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特点是感染的骨组织增生、硬化、坏死,死腔、包壳、瘘孔、窦道、脓肿并存,反复化脓,缠绵难愈,病程可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
3 诊断[1],[2]3.1 病史多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折或外伤史 ;有肢体长期不愈合的窦道或皮肤破溃溢脓,时愈时溃;3.2 症状与体征局部红肿、疼痛、流脓,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程漫长,有时有小块死骨片自窦道排出。
患肢变形或有肢体不等长,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窦道周围皮肤常有色素沉着, 有“贴骨疤痕”,窦道口有肉芽组织增生。
炎症静止期可无全身症状。
3.3影像检查: X线片可见病骨失去原有外形,骨干增粗、皮质增厚、密度普遍增高硬化,骨髓腔不规则,变窄甚至消失,有大小不等的死骨。
如为火器伤偶可见金属异物存留。
死骨致密,周围可见一透明亮带,为肉芽组织或脓液将死骨与正常组织分离所致.此为慢性骨髓炎特征。
死骨外包売常被脓液侵蚀形成瘘孔。
窦道造影后局部X线可表现出骨与瘘管的关系,并可发现死骨。
CT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中可检查出已与周围骨组织分离的死骨,可进一步明确死骨、死腔的位置及大小。
MR检查可判断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必要时可行ECT检查了解有无骨坏死、死骨大小及判断感染范围。
3.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多增高(部分症炎静止期病人可正常);病原微生物培养见致病菌生长可以明确诊断;降钙素原检测(procalcitonin,PCT)对于全身细菌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其敏感度和特异性远高于传统的C-反应蛋白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检测,因而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诊疗指南(2022)
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诊疗指南(2022IDSA指南)急性血源性骨髓炎(AHO)发生在细菌进入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并增殖时,通常伴有宿主炎症反应。
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原发菌血症)、直接接种(创伤性或手术操作)或邻近软组织或滑液感染的连续播散到达骨基质。
2021年8月,儿童感染病协会(PIDS)联合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共同发布了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主要针对18岁以下儿童AHO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循证指导建议。
诊断检查对于疑似AHO的儿童患者,建议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血液培养(强推荐,证据确定性中等)。
对于疑似AHO的儿童患者,推荐初步评估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有条件推荐,证据确定性极低)。
(注释:血清CRP诊断AHO的准确性较低,但在AHO确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初始评估血清CRP作为后续监测的基线值。
)对于疑似AHO的儿童患者,不推荐进行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有条件推荐,证据确定性低)。
对于疑似AHO的儿童患者,推荐进行潜在感染骨的X线平片检查(强推荐,(注释: 尽管X线平片在初始表现时检测AHO的灵敏度较低,证据确定性中等)但其简单、快速、安全且可能会排除其他重要的诊断。
)对于疑似AHO的儿童患者,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来确认诊断时,推荐进行磁共振成像(MRI)而非闪烁扫描(骨扫描)、CT或超声(US)检查。
(有条件推荐,证据确定性极低)(注释:对于疑似单纯AHO的儿童患者,可能不需要影像学来确诊。
但如果在24-48小时内对药物治疗没有应答,或存在需要手术清创的迹象和症状时,则可以进行MRI检查,以便好地确定感染的部位和程度或评估其他诊断,如恶性肿瘤。
)对于疑似AHO的儿童患者,推荐采取侵入性诊断方法收集骨抽吸物和/或活检标本和/或相关的化脓性液体进行常规微生物学评估(需氧细菌学培养和革兰氏染色),而不是仅进行非侵入性诊断试验(有条件推荐,证据确定性中等)。
骨髓炎确诊标准
骨髓炎(osteomyelitis)是一种骨髓和骨组织的感染,通常由细菌引起。
确诊骨髓炎通常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一系列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用于骨髓炎确诊的标准:
1. 患者症状:包括局部的疼痛、红肿、局部发热、关节肿胀等。
症状的出现通常是急性的。
2. 临床体征:包括受累部位的局部触痛、红肿、关节活动度受限等。
另外,一些患者可能在发病初期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
3. 实验室检查:
-血液培养: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引起感染的细菌。
-C-反应蛋白(CRP)和沉积率(ESR):这两个指标在感染或炎症时通常升高。
4. 影像学检查:
- X射线:可用于检测骨髓炎引起的骨质改变,但在早期可能无法显示。
-核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早期骨髓炎的诊断更为敏感,可以显示骨髓的改变。
-骨扫描: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显示骨髓炎的活动部位。
5. 穿刺和骨髓液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通过穿刺抽取骨髓液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
确诊骨髓炎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因为骨髓炎可能需要及时治疗,因此早期确诊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一、概述急性脊髓炎是指各种自身免疫反应(多为感染后诱发)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改变,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为病损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
二、病因急性脊髓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后诱发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也可能与疫苗接种、遗传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EB 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此外,支原体、细菌感染、疫苗接种(如狂犬病疫苗、牛痘疫苗等)、受凉、过劳、外伤等也可能成为诱因。
三、症状1、运动障碍急性脊髓炎发病迅速,常在数小时至 2 3 天内发展为完全性截瘫。
脊髓休克期,肢体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脊髓休克期一般持续2 4 周,之后肢体逐渐变为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
2、感觉障碍脊髓损害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均消失,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深感觉等。
感觉缺失平面上缘常有感觉过敏带或束带感。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尿潴留,膀胱无充盈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
随着病情的恢复,膀胱容量逐渐缩小,出现充盈性尿失禁。
此外,还可出现大便秘结,损害平面以下皮肤干燥、无汗等。
四、诊断1、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包括肢体的运动、感觉、反射等。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和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影像学检查(1)脊柱 MRI:有助于明确脊髓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性质。
(2)脊髓造影:对于 MRI 检查禁忌或结果不明确的患者,可进行脊髓造影检查。
4、电生理检查包括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有助于判断脊髓的功能状态。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概述】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亦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myelitis),是指一组病因不明的局灶性脊髓炎性疾病,呈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病因明确的脊髓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Sj6gren病、结核、梅毒等脊髓损害均为特异性骨髓炎,不属本节范畴。
迟发型放射性脊髓病、脊髓梗死等称脊髓病。
【临床表现】临床多为急性,症状在数小时或数日内进展至高峰;或呈亚急性,症状在1~2周内达高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全年散在发病,以冬末春初或秋末冬初较为常见。
(一)先驱症状病前1~4周常有发热、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或有外伤、疲劳受凉等诱因。
部分患者先有腰背痛、束带感或根性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先驱症状。
(二)脊髓症状因脊髓病变累及的节段和范围不同,其症状和体征各异。
脊髓全长的任何节段均可受累,以胸段最常见(74.5%),其次为颈段(12.7%)和腰段(11.7%)。
胸段尤其T3~s节段最易受损,因其处于血管供应末端。
病变范围多侵犯脊髓几个节段的全部结构,称为横贯性脊髓炎;亦可为局灶性,病损只累及部分脊髓结构,呈半侧脊髓分布,出现脊髓半侧综合征(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前动脉分布或脊髓后柱分布。
病变逐步向上发展者称为上升性脊髓炎。
以胸段损伤为例,急性脊髓炎的常见症状有:1.运动障碍起病初期为两下肢无力,行走困难,迅速发展成完全性截瘫,两下肢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足跖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此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脊髓休克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脊髓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的程度、速度和有否并发症。
脓性颌骨骨髓炎诊疗指南(2022年版)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颌骨骨髓炎是指包括骨髓、骨松质、骨皮质及骨膜在内的全颌骨的炎症。
针对颌骨骨髓炎,有不同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根据致病因素和病理性质来进行分类,再结合其感染途径、病变部位等,可将颌骨骨髓炎分为化脓性骨髓炎、理化性颌骨坏死、药物性颌骨坏死等。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是以化脓性炎症过程为主的颌骨骨髓炎,主要由成人及儿童的牙源性化脓性感染所致。
二、适用范围发生于上下颌骨骨髓、骨松质、骨皮质以及骨膜的感染性病变。
主要包括成人及儿童的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根据不同的致病因素,可分为牙源性、外伤性、血源性、继发性骨髓炎;根据感染发生及扩散的途径可分为中央性及边缘性骨髓炎,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与慢性骨髓炎),还包括婴幼儿颌骨骨髓炎(一般为血源性)。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中央型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中央型骨髓炎是指感染起于骨松质,再向四周扩散。
(1)急性期:牙源性骨髓炎初起有牙痛史,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但面部肿胀不明显。
随着脓液在骨髓腔内扩散,可出现多个牙松动、龈沟溢脓和口臭。
由于下牙槽神经受压,可出现下唇麻木症状。
脓液由内向外穿破骨皮质,形成颌周软组织蜂窝织炎,出现红肿、疼痛、可凹性水肿、开口困难等症状。
还有区域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
间隙感染又可侵犯邻近的骨皮质,引起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可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脱水。
当拔牙或切开进行脓液引流后,全身及局部的急性炎症可以缓解而进入炎症慢性期。
急性期大约持续10~14天。
(2)慢性期:病程可能相当长,可达数周到数年之久。
急性红肿、发热症状消退。
因骨质破坏,出现多个牙松动和龈沟溢脓。
口内黏膜和口外皮肤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或瘘管,偶有脓液及小死骨片排出,探针进入瘘管可探到骨破坏灶或粗糙、活动的死骨块。
只要死骨存在,炎症就不会消除,常伴有面部瘢痕、开口受限、骨质缺损畸形,也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
2.边缘型化脓性颌骨骨髓炎:边缘型骨髓炎是指感染由骨皮质到骨髓质的炎症破坏过程。
慢性骨髓炎的常规诊断治疗基础知识ppt
• 2、药物使用,使用敏感抗生素,两联药物使用,但注
意个别药物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使用方法一定依照 说明书使用,根据药物代谢规律。即便是出院后,仍注 意继续使用。
• 3、手术方法选择,一般对于骨髓炎慢性期,可以 使用一期植骨治疗,对于急性期,必须分期手术治 疗,一期彻底清创,或者加上抗生素硫酸钙、磷酸 钙、骨水泥等。
第十九页,共五十页。
开窗减(Jian)压病灶清除术
1、适应证:长管骨慢性骨髓炎,病变范围广,波及
整个骨全长或大部,骨髓腔闭塞,病人自觉症状较 重,持续疼痛者。
2、手术方法:切开变硬的骨膜,骨皮质上钻孔开窗
。清除死骨、脓性物质和瘢痕坏死组织。打通髓腔 ,必要时局部的肌肉(Rou)组织瓣或游离组织瓣转移 ,放置引流管。
小,根据皮肤缺损的部位、大小设计邻近带有知名 动脉的皮瓣或肌皮瓣转位移植修复创面。如小腿中
1/3及上1/3部多选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
第二十八页,共五十页。
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的 皮瓣、肌皮瓣移(Yi)植术
第二十九页,共五十页。
左足坏疽小腿(Tui)内侧皮瓣术
第三十页,共五十页。
小腿(Tui)内侧皮瓣术
第三十四页,共五十页。
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移植(Zhi)术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页。
小腿(Tui)交叉腓骨皮瓣
第三十六页,共五十页。
左侧胫骨慢性骨髓炎吻合血管(Guan)的 胫骨骨皮瓣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页。
本院一例骨(Gu)搬移手术
第三十八页,共五十页。
第三十九页,共五十页。
第四十页,共五十页。
第十五页,共五十页。
抗 生素治疗 (Kang)
• 抗生素应用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急性发作期、手术 前的准备和术后。
骨髓炎诊断的四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骨髓炎诊断的四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骨骼感染疾病,其特点是骨髓腔内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引起骨组织的坏死和破坏。
这种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骨髓炎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能影响成年人。
它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的骨骼中,但最常见的部位是长骨的干骺端。
骨髓炎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准确判断是否患有骨髓炎需要依据一系列临床观察和检查结果。
目前,世界各地有许多不同的诊断标准,但其中四条是广泛接受且被认为较为准确的骨髓炎诊断指标。
首先,临床症状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骨髓炎患者常出现局部疼痛、红肿、活动受限、关节功能障碍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周,并逐渐加重。
疼痛的程度和性质也会随病情变化而有所不同。
此外,患者可能会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其次,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髓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X线、CT、MRI等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到骨骼的变化情况。
在骨髓炎患者中,影像学常常显示骨骼破坏、骨髓腔扩大、骨膜下积液等特征。
这些特征在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实验室检查也是骨髓炎诊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炎症反应情况,如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等。
此外,细菌培养和荚膜附着试验也能帮助确认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并指导后续治疗。
最后,组织学检查是确诊骨髓炎的最可靠方法之一。
通过对患者骨髓或组织活检标本的检查,可以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骨髓空泡形成以及坏死组织等病理改变。
这种检查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或穿刺,较为侵入性,但对于诊断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鉴于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组织学检查的结果,可以更加明确地诊断出患者是否患有骨髓炎。
准确的诊断有助于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文章将通过详细介绍这四条诊断标准,以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骨髓炎这一严重疾病。
骨髓炎的健康教育
骨髓炎的健康教育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骨骼感染性疾病,使得骨髓和骨骼组织受到细菌或真菌的感染和破坏。
它可以导致患者长时间的疼痛、活动受限和甚至残疾。
为了提高公众对骨髓炎的认识,预防和早期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本文将从骨髓炎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
一、骨髓炎的病因骨髓炎的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细菌通过创伤、手术、房间尘埃、血液循环等途径侵入骨骼组织。
此外,化脓性脊髓膜炎、败血症等也可能导致骨髓炎的发生。
二、骨髓炎的症状1. 疼痛:骨髓炎患者通常会出现剧烈的、持续的疼痛感,尤其是在感染部位。
这种疼痛可能会引起活动受限和异常的行走姿势。
2. 红肿和发热:感染部位会出现局部红肿、明显发热和压痛等症状,有时还会有脓液渗出。
3.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炎症的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会受到明显限制,行走距离减少,关节活动度受限等。
4. 全身症状:可能伴有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
三、骨髓炎的预防1. 注意个人卫生:保证身体清洁,勤洗手,尤其在接触伤口前后要用肥皂和清水进行彻底清洁。
2. 注意创口护理:对于有创口的伤口,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消毒。
使用无菌敷料盖住创口,避免污染。
3.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遵医嘱正确用药,不可随意中断治疗。
4.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骨髓炎的了解,宣传骨髓炎的预防知识和措施。
四、骨髓炎的治疗1. 抗生素治疗:骨髓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治疗期间需按时按量服药,直到症状消退。
2. 手术治疗:对于骨髓炎病情复杂、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包括清创、引流、植骨或关节置换等。
3. 辅助治疗:骨髓炎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增强身体免疫功能。
必要时可以辅助使用止痛药物和抗炎药物。
五、骨髓炎的并发症与预后骨髓炎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因个体差异而异。
骨科诊疗常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骨科诊疗常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史采集】1. 二十四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历。
2. 病史的采集应包括:(1)全身表现:本病以儿童多见,通常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驰张热常达到39°至40°,脉快、乏力、纳差,可有寒战,严重者呈败血症表现。
追溯病史,有的曾有感染灶。
(2)局部症状:胫骨和股骨是本病最常发生的部位,肱骨、桡骨次之。
早期患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至四天后骨膜下脓肿形成,皮温明显升高,肿胀明显,皮肤潮红、水肿,邻近关节可出现反应性积液,随着脓肿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疼痛减轻而压痛加重,可有波动。
若脓肿穿破皮肤,肿痛减轻而伤口难愈。
脓液进入骨干骨髓腔后,整个肢体剧痛肿胀,骨质因炎症而变疏松,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3)有无并发症、治疗经过和治疗反应。
【体格检查】胫骨和股骨是本病最常发生的部位,肱骨、桡骨次之。
早期患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至四天后骨膜下脓肿形成,皮温明显升高,肿胀明显,皮肤潮红、水肿,邻近关节可出现反应性积液,随着脓肿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疼痛减轻而压痛加重,可有波动。
若脓肿穿破皮肤,肿痛减轻而伤口难愈。
脓液进入骨干骨髓腔后,整个肢体剧痛肿胀,骨质因炎症而变疏松,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辅助检查】1. 化验: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等值增高,常有贫血,血沉增快,脓液培养及血培养均为阳性。
2. X线平片:早期骨质无明显改变、起病两周后可见骨质小斑片状改变,随后出现骨膜反应及层状新骨形成,骨坏死的密度高于正常骨影。
3. 骨显像诊断: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常用作骨显像剂,•其扫描阳性可作为早期骨髓炎的重要诊断依据。
4. 骨穿刺:骨穿刺抽得脓液、混浊液、血性液体而涂片检查有脓细胞或细菌,即可确诊。
【诊断标准】1. 临床上如患儿出现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较严重,而又伴有肢体疼痛,肿胀及深压痛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结合化验、骨穿刺及骨显像诊断,一般可明确诊断。
近年CT与放射性核素检查相结合,对早期诊断极有价值。
骨髓炎.
等特点。早期行MRI及核素扫描有助于鉴别。
2. 急性风湿热 多关节发病,肿胀,疼痛在关节,而不在
干骺端,全身中毒症状轻。
3. 化脓性关节炎 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但化脓性关节
炎疼痛、肿胀在关节周围,关节腔穿刺可明确诊断。
21
治疗
1、药物治疗 :宜联合应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 直至体温 正常、症状消失后2周左右 2、手术治疗 ①时机:最好在抗生素治疗后48~72小时 ②目的: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 ③方法:有钻孔引流和开窗减压术 ④伤口处理:闭式灌洗引流或单纯闭式引流 3、辅助治疗
着,色泽灰暗,皮肤瘢痕与溃疡交替存在,窦道口周围有大
量的炎性肉芽组织突出皮肤表面,长期反复排出少量伴臭味 脓液。儿童可因感染累及骨骺而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肢体短 缩畸形。
30
诊断
1、窦道:
2、瘢痕: 3、畸形: 4、消耗症状: 5、X线表现:
31
诊断
X线及CT检查: • 可见死骨,死腔及骨包 壳形成。
织。
40
一、局限性骨脓肿
【临床表现】:
1. 多有急性感染病史。 2. 局限性疼痛、压痛,少有皮肤红肿,病程可持续数年。
3. 急性发作时可局部红肿、皮温升高。
4. 一般无全身症状。 5. 极少患者可出现脓肿破溃流脓。 6. X线显示干骺端骨破坏区,破坏区域周围有骨硬化区,病灶内 可有小死骨碎片。
7. CT显示病灶区为一卵圆形低密度影,其边界有骨质硬化环。
壳者。 (2)手术禁忌证 ①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不宜作病灶清除术; ②大块死骨形成而包壳尚未充分生成者不宜手术取出死骨。
(3)手术 ①清除病灶;②消灭死腔;③闭合伤口
36
手术方法
1、病灶清除术:
骨髓炎的治疗方法、机理、感染途径、注意事项
骨髓炎的治疗方法、机理、感染途径、注意事项一、概述骨髓炎为化脓性细菌感染,涉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与骨髓组织,中医称为附骨疽。
二、机理感染由血源性微生物引起(血源性骨髓炎);从感染组织扩散而来(包括置换关节的感染、污染性骨折及骨手术)。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骨髓炎可见于吸毒者;镰状细胞血症患者和严重的糖尿病或外伤患者。
真菌和分枝杆菌感染者病变往往局限于骨,并引起无痛性的慢性感染。
危险因素包括消耗性疾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透析及静脉用药。
对于儿童,任何引起菌血症的过程都可能诱发骨髓炎。
三、分类根据它发病原因,一般可以分为三种:血源性骨髓炎、外伤性骨髓炎、邻近组织的感染蔓延至骨骼而发生的骨髓炎。
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五大类:1、硬化性骨髓炎硬化性骨髓炎表现为一段骨干或整个骨干的进行性、广泛性增生和硬化的炎性改变。
因炎性反应的刺激,导致骨髓腔内发生广泛纤维化、甚至骨髓腔消失,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有窦道形成等。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流传播并定位于骨组织而引起的炎症。
它的病理特点是骨质破坏、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同时存在。
80%以上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
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一般是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而发生的结果。
它有典型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史,死骨、死腔、窦道的形成。
4、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常继发于开发性骨折,随着现在的交通事故和大型建筑的工伤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属高能量骨折后的常见并发症。
其特点是,感染的病灶始终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向两端发展蔓延,同时多在骨折部位形成死腔。
而在其骨与软组织形成脓肿,常反复破溃,成为长期不愈的窦道。
这也是慢性骨髓炎开始的标志。
5、医源性骨髓炎医源性骨髓炎大多发生于手术中,由于医务人员过分依赖抗生素而放松无菌操作,使患者的抵抗能力低下,招致了细菌的侵犯。
慢性骨髓炎的诊治
慢性骨髓炎的诊治慢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骨组织所引起的一种骨感染性疾病,往往反复发作多年不愈,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肢体功能,有时会因并发症而致终身残疾。
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诊治演变而来。
少数为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所致。
每当机体抵抗力降低,病灶处可出现软组织红肿,甚至皮肤破溃,即急性发作。
1 发病机理急性期的症状消失后,一般情况好转,但病变持续,转为慢性期。
由于死骨形成,较大死骨不能被吸收,成为异物及细菌的病灶,引起周围炎性反应及新骨增生,形成包壳,故骨质增厚粗糙。
如形成窦道,常年不愈。
如引流不畅,可引起全身症状。
如细菌毒力较小,或机体抵抗力较强,脓肿被包围在骨质里,呈局限性骨内脓肿,称布劳德氏脓肿(Brodie’s abscess)。
常发生在胫骨上下端,起病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仅于数月或数年后第一次发作时才有局部红肿和疼痛。
如病变部骨质有较广泛增生,使髓腔消失,循环较差,发生坚实性弥散性骨髓炎,称加利氏骨髓炎(Sclerosing osteomg elieisoF Garre)。
最常发生在股骨和胫骨,以间歇疼痛为主。
2 临床表现临床上进入慢性炎症期时,有局部肿胀,骨质增厚,表面粗糙,有压痛。
如有窦道,伤口长期不愈,偶有小块死骨排出。
有时伤口暂时愈合,但由于存在感染病灶,炎症扩散,可引起急性发作,有全身发冷发热,局部红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或药物控制后,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炎症也逐渐消退,伤口愈合,如此反复发作。
全身健康较差时,也易引起发作。
由于炎症反复发作,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有肌肉萎缩;如发生病理骨折,可有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发病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
X线照片可显示死骨及大量较多致密的新骨形成,有时有空腔,如系战伤,可有弹片存在。
布劳德氏脓肿X线照片显示长骨干骨后端有圆形稀疏区,脓肿周围骨质致密。
加利氏骨髓炎骨质一般较粗大致密,无明显死骨,骨髓腔消失。
骨髓炎概述
骨髓炎骨髓炎概述Osteomyelitis字面上的解释是骨髓的炎症,但实际上指的是骨的感染。
骨髓炎具有多种临床和影像学的表现,如果没有得到治疗,最终会导致慢性、进行性骨质破坏。
骨髓炎可以按播散途径进行分类(血行感染、相邻病灶葛延或直接种植)或者按病变时间分类(急性或慢性),但任何播散途径均可导致急性或慢性骨髓炎。
骨髓炎的发生部位和临床表现与病人的年龄、特定的微生物,以及存在某些疾病有高度的密切关系,如血管功能不全或免疫力低下。
在成人,骨髓炎多起源于相邻部位的感染播散或直接种植,如糖尿病足的感染、开放性骨折,或外科手术并发症。
感染往往由多种微生物所致。
在儿童,血行感染更常见,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骨髓炎的有关术语:骨炎是骨皮质的炎症或感染。
骨膜炎是骨膜的炎症或感染。
死骨是一片坏死的骨组织,由肉芽组织将它与有活性的骨组织分隔开(隔离)。
死骨是一种外科病变,如果不加以切除,死骨可为微生物提供长期寄生的地方,从而造成反复感染。
骨包壳指有活性的骨组织包围坏死骨。
瘘是骨包壳上的开口。
窦道是感染病灶到皮肤表面的通道。
Brodie脓肿是一种亚急性骨髓炎,其特征为中央透亮区伴有外周硬化。
Brodie脓肿在影像学上需要与骨样骨瘤进行鉴别。
血源性骨髓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常见于婴幼儿。
富血供的长骨干骺端最容易受累。
干骺端的小静脉血流缓慢,有利于细菌入侵。
从出生到12个月大的婴儿,感染可侵及干骺端、骨骺和关节,这是由于存在跨骺板桥血管的缘故。
在年长的儿童,感染往往局限在干骺端。
在成人,由于骨骺闭合,故血源性的干骺端感染不常见。
血源性感染常由单一微生物引起。
如果血培养为阳性,可确定特定的病原体,一般不需活检。
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从内到外,感染首先从骨髓腔开始。
继而皮质受侵,细菌通过 Haversian和Volkmann管播散到骨皮质,再到软组织。
在婴幼儿,骨膜松弛地附着于骨,感染可以明显顶起骨膜。
影像上表现为明显的骨膜炎。
相反地,在成人骨膜紧密附着干骨所以骨膜炎并不十分明显。
骨髓炎诊断标准
骨髓炎诊断标准
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骨髓感染性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和并发症。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骨髓炎的诊断标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首先,骨髓炎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患者常常会出现局部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这些都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此外,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葡萄球菌培养等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骨髓炎。
其次,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骨髓炎的重要手段。
X线、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骨骼的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骨骼破坏和骨髓炎的病变。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骨髓炎。
此外,对于疑难病例,还可以进行骨髓穿刺和活检。
骨髓穿刺可以直接获取骨髓组织,通过细菌培养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是否为骨髓炎。
这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尤为重要。
最后,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如风湿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等。
因此,在诊断骨髓炎时,需要注意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综上所述,骨髓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综合这些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骨髓炎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诊疗指南 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acute hemorrhagic osteomyelitis)[诊断标准]1.病史(1)起病急,有寒颤,高热。
(2)部分病人有扭伤或挫伤史,部分病人有原发感染灶。
(3)好发于2~10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4)患肢剧痛,肿胀,不敢活动。
2.症状与体征(1)早期高热寒颤。
(2)患肢疼痛,运动受限,继之则患肢肿胀,压痛明显,叩击痛存在。
(3)晚期患部红肿,穿刺可抽出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高。
(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血培养阳性率高。
(5)X线片:发病后10~14日,可出现骨膜反应阴影。
数周后出现骨破坏现象,继则死骨及骨包壳形成,再后出现硬化的死骨阴影。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1.血、尿常规、肝功能、乙肝5项,Ab-HIV+TRUST,须在1~2日完成。
2.胸透、心电、摄X线片,须在2~3日完成。
3.血培养,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度试验,须在3~5日完成。
[治疗原则]尽早控制炎症,使病变在急性期治愈,防止演变为慢性骨髓炎。
[治疗计划]1.全身支持疗法输血、补液、降温、保护心脏功能等。
2.联合应用大剂量有效的抗生素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应用2周。
3.骨钻孔减压或开窗引流。
4.软组织脓肿形成时及时切开引流。
5.患肢制动,防止病理性骨折。
[住院日数]1.术前7~10日。
2.术后7~14日。
[疗效判定]1.治愈标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尚未形成骨膜下脓肿,经抗生素、钻孔、开窗引流治疗,效果良好,全身情况良好,体温正常,X线所见无亚急性骨髓炎发展者。
2.好转标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骨膜下已形成脓肿,虽经切开引流、钻孔减压等,X线所见已趋于亚急性期,体温已下降或正常,伤口流脓不愈,仍需继续治疗者。
3.未愈标准症状无改善,仍发热、消瘦,X线片显示死骨形成。
二、慢性血源性骨髓炎(chronic hemrrhagic osteomyelitis)[诊断标准]1.病史(1)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诊疗指南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诊疗指南1.临床表现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常见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肿胀、红肿、颌部活动受限、局部温度升高,有时还伴随患侧淋巴结肿大和疼痛。
患者常有发热、畏寒和乏力等全身症状。
骨髓炎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导致骨髓坏死和颌骨死骨形成。
2.诊断方法2.1临床病史和症状分析:医生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了解感染的发生过程和严重程度。
还需注意与其他颌骨疾病相鉴别,如颌骨肿瘤、颌骨囊肿等。
2.2影像学检查:可通过口腔正、侧位X线片、颅颌面CT、MRI等检查,明确骨髓炎的范围、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
2.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
3.治疗原则3.1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可以通过静脉给药来更好地控制感染。
治疗原则是使用足够剂量、敏感的抗生素,并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3.2骨髓炎引流:对于有脓液积聚的患者,需要进行引流排脓。
一般通过手术或穿刺途径进行,以确保骨髓腔内的脓液能够完全排除,减少感染的范围。
3.3对症治疗:可以使用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的局部疼痛,应注意避免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物,以免影响骨髓的修复。
3.4并发症处理:对于有颌骨坏死、死骨形成、脓肿形成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可能需要进行局部切除、死骨清除、防感染治疗等。
4.随访和预防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和随访。
随访中要注意细菌培养的结果,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同时,患者应注意个人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清洁和检查,减少口腔感染的发生。
以上是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诊疗指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患者应尽早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以免进一步加重感染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acute hemorrhagic osteomyelitis)
[诊断标准]
1.病史
(1)起病急,有寒颤,高热。
(2)部分病人有扭伤或挫伤史,部分病人有原发感染灶。
(3)好发于2~10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4)患肢剧痛,肿胀,不敢活动。
2.症状与体征
(1)早期高热寒颤。
(2)患肢疼痛,运动受限,继之则患肢肿胀,压痛明显,叩击痛存在。
(3)晚期患部红肿,穿刺可抽出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高。
(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血培养阳性率高。
(5)X线片:发病后10~14日,可出现骨膜反应阴影。
数周后出现骨破坏现象,继则死骨及骨包壳形成,再后出现硬化的死骨阴影。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
1.血、尿常规、肝功能、乙肝5项,Ab-HIV+TRUST,须在1~2日完成。
2.胸透、心电、摄X线片,须在2~3日完成。
3.血培养,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度试验,须在3~5日完成。
[治疗原则]
尽早控制炎症,使病变在急性期治愈,防止演变为慢性骨髓炎。
[治疗计划]
1.全身支持疗法输血、补液、降温、保护心脏功能等。
2.联合应用大剂量有效的抗生素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应用2周。
3.骨钻孔减压或开窗引流。
4.软组织脓肿形成时及时切开引流。
5.患肢制动,防止病理性骨折。
[住院日数]
1.术前7~10日。
2.术后7~14日。
[疗效判定]
1.治愈标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尚未形成骨膜下脓肿,经抗生素、钻孔、开窗引流治疗,效果良好,全身情况良好,体温正常,X线所见无亚急性骨髓炎发展者。
2.好转标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骨膜下已形成脓肿,虽经切开引流、钻孔减压等,X线所见已趋于亚急性期,体温已下降或正常,伤口流脓不愈,仍需继续治疗者。
3.未愈标准症状无改善,仍发热、消瘦,X线片显示死骨形成。
二、慢性血源性骨髓炎(chronic hemrrhagic osteomyelitis)
[诊断标准]
1.病史
(1)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
(2)有肢体长期不愈的窦道或皮肤破溃溢脓时愈时现。
(3)曾有死骨从窦道流出。
(4)曾有过肢体的病理性骨折。
(5)曾有过开放性骨折,伤口经久不愈或留有窦道。
2.症状与体征
(1)患肢可见1个或数个窦道,时有低热。
(2)患肢骨明显增粗、变形,或有肢不等长或畸形。
(3)患肢用肉萎缩。
(4)患肢可能出现功能障碍。
(5)可出现病理性骨折。
(6)X线片可见死骨、骨增生等影像。
有残留骨吸收区或空洞,有时看不到骨髓腔。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
1.血、尿常规、肝功能、乙肝5项,Ab-HIV+TRUST,须在1~2日完成。
2.胸透、心电、摄X线片,须在2~3日完成。
3.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度试验,须在3~5日完成。
[治疗原则]
治疗的原则是手术摘除死骨,清除短痕和肉芽组织,消灭死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覆盖创面。
[治疗计划]
1.手术适应证凡有死骨并已分离清楚,有死腔伴窦道流脓,而包壳已充分形成者,均应手术治疗。
2.手术禁忌证
(1)在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仅可行切开引流而不作骨的其他手术。
(2)包壳未充分形成前,过早摘除大块死骨,除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外,骨膜将失去其内衬支撑而塌陷,可导致长段骨缺损。
(3)合并骨折时,在骨折未愈合前不宜摘除死骨,以免造成骨缺损。
3.手术方法的选择
(l)Orr疗法。
(2)碟状成形术。
(3)病灶清除术肌肉瓣填塞术。
(4)病灶清除抗生素溶液闭式冲洗引流术。
(5)病灶清除大网膜移植及游离植皮术。
(6)病骨段全部切除术。
(7)截肢术等。
4.手术注意事项
(1)术前、术中、术后须用足量抗生素。
(2)术前要仔细研究X线片的死骨、死腔的大小和形状,术中要认真核对死骨的大小和形状,防止遗漏,术后还需摄X线片复查。
(3)术后要用管形石膏固定,防止骨折。
[住院日数]
1.术前 7~10日。
2.术后 14~21日。
[疗效判定]
1.治愈标准
(1)全身情况好转。
(2)手术后X线片上无死骨。
(3)窦道愈合。
2.好转标准
(1)死骨摘除贫血好转。
(2)局部伤口待愈合者。
3.未愈标准
(1)死骨未摘除者。
(2)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仅作切开引流者。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