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指南骨髓炎

诊疗指南骨髓炎
诊疗指南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acute hemorrhagic osteomyelitis)

[诊断标准]

1.病史

(1)起病急,有寒颤,高热。

(2)部分病人有扭伤或挫伤史,部分病人有原发感染灶。

(3)好发于2~10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4)患肢剧痛,肿胀,不敢活动。

2.症状与体征

(1)早期高热寒颤。

(2)患肢疼痛,运动受限,继之则患肢肿胀,压痛明显,叩击痛存在。

(3)晚期患部红肿,穿刺可抽出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高。

(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培养阳性率高。

(5)X线片:发病后10~14日,可出现骨膜反应阴影。数周后出现骨破坏现象,继则死骨及骨包壳形成,再后出现硬化的死骨阴影。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

1.血、尿常规、肝功能、乙肝5项,Ab-HIV+TRUST,须在1~2日完成。

2.胸透、心电、摄X线片,须在2~3日完成。

3.血培养,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度试验,须在3~5日完成。

[治疗原则]

尽早控制炎症,使病变在急性期治愈,防止演变为慢性骨髓炎。

[治疗计划]

1.全身支持疗法输血、补液、降温、保护心脏功能等。

2.联合应用大剂量有效的抗生素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应用2周。

3.骨钻孔减压或开窗引流。

4.软组织脓肿形成时及时切开引流。

5.患肢制动,防止病理性骨折。

[住院日数]

1.术前7~10日。

2.术后7~14日。

[疗效判定]

1.治愈标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尚未形成骨膜下脓肿,经抗生素、钻孔、开窗引流治疗,效果良好,全身情况良好,体温正常,X线所见无亚急性骨髓炎发展者。

2.好转标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骨膜下已形成脓肿,虽经切开引流、钻孔减压等,X线所见已趋于亚急性期,体温已下降或正常,伤口流脓不愈,仍需继续治疗者。

3.未愈标准症状无改善,仍发热、消瘦,X线片显示死骨形成。

二、慢性血源性骨髓炎(chronic hemrrhagic osteomyelitis)

[诊断标准]

1.病史

(1)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

(2)有肢体长期不愈的窦道或皮肤破溃溢脓时愈时现。

(3)曾有死骨从窦道流出。

(4)曾有过肢体的病理性骨折。

(5)曾有过开放性骨折,伤口经久不愈或留有窦道。

2.症状与体征

(1)患肢可见1个或数个窦道,时有低热。

(2)患肢骨明显增粗、变形,或有肢不等长或畸形。

(3)患肢用肉萎缩。

(4)患肢可能出现功能障碍。

(5)可出现病理性骨折。

(6)X线片可见死骨、骨增生等影像。有残留骨吸收区或空洞,有时看不到骨髓腔。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

1.血、尿常规、肝功能、乙肝5项,Ab-HIV+TRUST,须在1~2日完成。

2.胸透、心电、摄X线片,须在2~3日完成。

3.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度试验,须在3~5日完成。

[治疗原则]

治疗的原则是手术摘除死骨,清除短痕和肉芽组织,消灭死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覆盖创面。

[治疗计划]

1.手术适应证凡有死骨并已分离清楚,有死腔伴窦道流脓,而包壳已充分形成者,均应手术治疗。

2.手术禁忌证

(1)在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仅可行切开引流而不作骨的其他手术。

(2)包壳未充分形成前,过早摘除大块死骨,除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外,骨膜将失去其内衬支撑而塌陷,可导致长段骨缺损。

(3)合并骨折时,在骨折未愈合前不宜摘除死骨,以免造成骨缺损。

3.手术方法的选择

(l)Orr疗法。

(2)碟状成形术。

(3)病灶清除术肌肉瓣填塞术。

(4)病灶清除抗生素溶液闭式冲洗引流术。

(5)病灶清除大网膜移植及游离植皮术。

(6)病骨段全部切除术。

(7)截肢术等。

4.手术注意事项

(1)术前、术中、术后须用足量抗生素。

(2)术前要仔细研究X线片的死骨、死腔的大小和形状,术中要认真核对死骨的大小和形状,防止遗漏,术后还需摄X线片复查。

(3)术后要用管形石膏固定,防止骨折。

[住院日数]

1.术前 7~10日。

2.术后 14~21日。

[疗效判定]

1.治愈标准

(1)全身情况好转。

(2)手术后X线片上无死骨。

(3)窦道愈合。

2.好转标准

(1)死骨摘除贫血好转。

(2)局部伤口待愈合者。

3.未愈标准

(1)死骨未摘除者。

(2)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仅作切开引流者。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