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的测定
油桐尺蠖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油桐尺蠖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1a78a731711cc7931b716be.png)
tbi e.T em dlw sa ol s athd h oe a sflw :N = t 24 6/ +04 6 ) D n h eunilsm l g s o 2( .3 0 m .7 6 / 2 a d tesqe t a pi :T( )=5 ± a n n n
( 2 1 9 n 1 9 4 1 2 t rv e eb s rsm l ga d f e at go u uas p rs r . 1 . 7 9 +1 . 14) / .I po i d t a ef a pi n rc s n f z r u p es i d h o n o i B aa
( ) A 指 标 ( as ,9 2; u o 1 6 : A =( 2 m 3 C C si 1 6 K n ,9 9) C e s /
一
,
近年来 在广 西常 年 暴发 , 獗 时 可 在 几 天 内将 成 片 的 猖
桉 树叶 吃光 … 。 目前 , 于油桐 尺蠖 的生 物学 特 性 以及 利 关 用 病毒进 行 防 治等 方 面 的研 究 较 多 j 。然 而 对 于 其 空 间分布及 抽样 技术 却 罕 有 报 道 。空 间分 布是 昆虫 种 群 的
样 模 型 : 2 4 6/ +04 6 ) D N:t( .3 0 m . 7 6 / 以 及 序 贯 抽 样 模 型 : ( )= n±( 2 19 n-1 . 14 12 以期 为 油桐 尺 蠖 Tn 5 1 .7 9 t 194 )/ . -
的 测 报 和 防 治 工 作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关 键 词 : 桐 尺 蠖 ; 间分 布 型 ; 样 技 术 油 空 抽
H ua ui h ng H z ang‘e . ta1
( igagFrs yF r f u nx,N n i 3 7 9 C ia 1Dnd n oet am o G agi ann 5 20 , hn ) r g
昆虫的生物地理学与物种分布研究
![昆虫的生物地理学与物种分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daea8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7.png)
昆虫的生物地理学与物种分布研究昆虫的生物地理学与物种分布研究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昆虫作为生物世界中数量最为庞大的类群之一,其广泛的分布和多样的生态习性使得其在地理分布和适应性方面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昆虫的生物地理学角度探讨其物种分布的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引言生物地理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生物物种在地理空间中分布和适应的学科。
在昆虫的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对昆虫的物种分布模式、适应性进化和地理分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于揭示昆虫的起源、迁移和适应过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物种分布的影响因素1. 生态因素昆虫物种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包括气候、食物资源和栖息地等。
气候因素对昆虫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可能导致昆虫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
食物资源和栖息地对昆虫生存繁衍也至关重要,不同植被和地貌类型所提供的资源和生境差异也会使昆虫的分布出现明显变化。
2. 地理因素地理因素主要包括陆地隔离和水域分隔等。
陆地隔离是指由于大山、大江大河等自然地理屏障造成的物种分布隔离。
水域分隔则是指由于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的存在对昆虫种群扩散和交流产生的限制作用。
三、昆虫物种分布的模式1. 普遍分布普遍分布是指昆虫种群在生物地理上广泛分布的一种模式。
这种分布模式通常出现在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昆虫物种中,它们对于不同的生境和气候条件都能较好地适应。
2. 局限分布局限分布是指昆虫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一种模式。
这种分布模式通常出现在对环境适应性较差、对特定栖息地或气候条件有较强依赖的昆虫物种。
3. 刚性分布刚性分布是指昆虫物种在地理区域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连续分布的一种模式。
这种分布模式通常受到地理隔离和环境适应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四、昆虫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和标本收集野外调查和标本收集是昆虫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昆虫样本的采集和鉴定,可以获得昆虫物种的分布信息和地理分化的证据。
昆虫生态学 第三章 昆虫种群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 第三章 昆虫种群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d3024b1584254b35eefd34d5.png)
若个体间相互独立,则为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
若个体间相互排斥,则为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
(二) 分类类型
根据种群内个体的聚集程度和方式不同,可把昆虫种群
NP3=(K+3-1)/3P/QNP2=(K+2)/3P/QNP2
NP4=(K+4-1)/4P/QNP3=(K+3)/4P/QNP3
NP5=(K+5-1)/5P/QNP4=(K+4)/5P/QNP4
②、 核心分布(contagious distribution)或奈
曼分布(Neyman distribution) 该分布的特点是:
迁移,其迁移率可视为零。
综上所述,昆虫种群的数量变动的基本模式可以概
括为:
Nn
N0[(e •
f m
f
) • (1 d) • (1
M )]n
或 Nn=N0〔R×(1-d)×(1-M)〕n
第二节 昆虫种群的分布型
一、 种群分布型的概念 二、种群分布型的类型 三、种群空间分布型的测定方法
一、种群分布型的概念
频次分布测定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调查对象。 2、选好调查标准地。根据害虫发生的情况和危害程度,选 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地。
正二项分布(binomial distribution)又叫二项分布、均匀分布或一 致格局。所谓正二项分布就是指数为正的二项式展开后所得到的 各项分布。 正二项分布的特点是:1、种群内的个体在空间的散布是均匀的; 2、种群内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比较稀疏,不聚集;3、个体间相 互独立,无影响; 4、 当调查单位内实查的数值比较大时(即密 度大时)可成一个对称的或近似对称的次数分布曲线。
菜粉蝶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几种杀虫剂对其防效的研究
![菜粉蝶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几种杀虫剂对其防效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263f382d0d233d4b04e6904.png)
在 稻 田使用 ,用 药 时间 可掌握 在 稻飞 虱低 龄若虫 高 峰期 ,2 %吡 蚜 酮 可 湿 性 粉 剂 6 7 m 5 6 。用 药 量 掌 握 在 2 ,1 %烯 啶虫胺 水 剂 用 药 量 掌 握 在 3 l 0g 0 0m 左 右 ,用 药次 数 控 制 在 2次 为 宜 ,用 水 量 掌 握 在 5 0
2 % 吡 蚜 酮 可 湿 性 粉 剂 和 l % 烯 啶 虫 胺 水 剂 5 0
性粉 剂施 药 1 对穗部 灰 飞虱控 制理 想 ,据 近年监 次 测 ,灰 飞虱 种 群 高 峰 期 在 9月 下 旬 至 1 0月 中旬 , 防治 穗部 灰飞 虱适期 应在 低龄若 虫 始盛期 ( 约抽穗
摘 要 :运 用 5 聚 集 度 指 标 和 2种 回归 分 析 方 法 对 甘 蓝地 菜粉 蝶 幼 虫 的 空 间 分 布 型 进 行 了研 究 ,结 果 表 明 种
菜 粉 蝶 幼 虫 在 一 定 密 度 下 呈均 匀 分 布 。 应 用 6 杀 虫 剂对 甘 蓝 上 的 菜 粉 蝶 幼 虫 进 行 药 效试 验 ,结 果 l 阿 维 菌 素 种 %
[] 2 [] 3 [] 4
关 瑞 峰 .福 建 省 褐 飞 虱 发 生 特 点 浅 析 [] 中 国 植 保 导 刊 , J.
2 0 , ( ): 1 07 6 6— 1 9.
对天 敌友 好且 持效期 长 的特点 ,可在 水 稻前 期 使 用 ,保 护稻 田生态 系统 ,增 强 自然天敌 对 褐飞 虱 的 控 制作 用 。穗 期若 遇褐 飞虱 和灰 飞虱均 大 发生可 用
重要 属 性之 一 ,它揭 示 了种群 个体 某一 时刻 的行 为 习性 和诸 环境 因 子 的迭 加 影响 。 昆虫种 群空 间分 布
枣瘿蚊幼虫在幼龄枣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枣瘿蚊幼虫在幼龄枣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a1a8d176c85ec3a87c2c543.png)
枣瘿蚊幼虫在幼龄枣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作者:蔡志平彭延李克福姜明军张栋海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第09期摘要:采用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方程对枣瘿蚊幼虫在幼龄枣树上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枣瘿蚊幼虫在幼龄枣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聚集度对密度具有依赖性,密度越大,聚集度越高,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各个体群,聚集原因是由自身的习性和环境条件共同引起的。
根据Iwao的最适理论抽样数模型计算了枣瘿蚊幼虫在幼龄枣树上的理论抽样数,在同一允许误差值下,随着枣瘿蚊幼虫平均数的增加,最适理论抽样数逐渐减少;根据WAO的序贯抽样方法确定了枣瘿蚊是否需要防治,在抽样数不同的情况下,累计虫量若小于序贯抽样表中的下限则不需要防治,若大于序贯抽样表中的上限则需要防治。
关键词:枣瘿蚊幼虫;幼龄枣树;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中图分类号: S436.6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9-0152-03枣瘿蚊(Contarinia datifolia Jiang)属双翅目,瘿蚊科,别称枣蛆、卷叶蛆、枣芽蛆等,在全国各枣区均有发生[1-2]。
近年来随着红枣直播建园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发展,枣园内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种植密度增加,郁闭度增大,空气湿度加大,为枣瘿蚊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
枣瘿蚊主要以幼虫危害枣树的叶片、花蕾及幼果等[3],在发生严重的年份,由于叶片无法正常展开,使得枣树盛花期的营养供应不足,严重影响枣果的品质和产量。
目前对枣瘿蚊的研究侧重于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的研究,而对其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
种群空间格局是昆虫生态和害虫防治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该种群昆虫的生态习性和密度调节机制。
根据种群空间格局的概率分布模型或统计模型,设计出在统计上合理的,在估计上有效的,在人力、财力上经济的抽样方案[4]。
目前对枣瘿蚊空间分布的研究并不多,赵飞等对矮化密植枣园枣瘿蚊第一代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做了研究[5];张仁福等对枣瘿蚊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做了研究[6]。
第二章昆虫种群空间分布
![第二章昆虫种群空间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d4cadbe71a37f111f0855b00.png)
平均挤度=(2×1+1×0+3×2+4×3+ 1×0)/(2+1+3+4+1)=20/11=1.82 平均数=(2+1+3+4+1)/12=0.92
•判断标准II(Iwao回归法): •如果建立的直线回归关系成立时可用a,b值进行判断。
•a表明种群中个体的分布性质
•当a=0时,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单个个体;
fr=m/r ·fr-1 r>0 自由度:Df= (分级数-参数个数-1)=n-1-1
2.拟合负二项分布 通项公式:Pr=[(k+r-1)!/r!(k-1)!] ·q-k-r ·pr 参数计算:k=m2/(s2-m) 聚集度指标k大聚集度小 ; k=8以上时,随机分布
p= m / k=(s2-m)/m q=1+p 有r头虫的样方数(频次)是: fr=NPr 自由度 Df=n-2-1
(三)CA 值法 (1962年cassie)
Ca=(s2-m)/m2 =1/k 判别指标: Ca=0 随机分布 Ca>0 聚集 分布 Ca<0 均匀分布
聚集度均数法
判断引起聚集的原因。
r 是自由度为 2k 时 0.05 水平下的卡
方值。 聚集均数<2 时,聚集原因由某些环 境因素引起。 聚集均数>2 时,其聚集是昆虫本身 行为和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概率分布型的概述 1. 拟合波松分布 Pr =e-m·mr/r! (r=1,2,3,···x) Pr:样方中有x头虫的概率。
e:自然对数 (e=2.71828)
m:样本平均数 r:各抽样单位的昆虫数 N:总样方数
P0=e-m
Pr = Pr-1 ·m/r
有r头虫的样方数(频数)是fr=Npr ∵ fr / fr –1=m/r ∴ fr=N e-m r=0
不同树龄桃园桃红颈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
![不同树龄桃园桃红颈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96e860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7.png)
不同树龄桃园桃红颈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李密;黄凯波;何振;钟武红;伍南;刘清【摘要】对湖南省靖州县1~20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幼虫平均密度和桃树受害率进行系统调查,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法和2种回归模型法,比较了不同树龄桃红颈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的差异.结果表明:1~2年生幼龄桃树基本不受桃红颈天牛危害,3年以上挂果后的桃树开始受到侵害;随着树龄的增加,桃树受害率和桃红颈天牛虫口平均密度显著增加,19~20年生桃树受害率达90%以上,平均虫口密度超过2头/株;桃红颈天牛在桃园中呈聚集分布,具有密度依赖性,即随种群密度升高,聚集程度增大,3~15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均呈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16~17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空间分布型趋向于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19~20年生桃园桃园桃红颈天牛均呈聚集分布,此时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个体呈现相互排斥现象.应用桃红颈天牛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信息,建立了不同树龄桃园桃红颈天牛幼虫种群的抽样公式.根据理论抽样公式,桃红颈天牛虫口密度越小,抽样数量较多,而在虫口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抽样数量则较少.根据序贯抽样公式,可将3~20年生桃园抽样样本数量划分成6个区段:3~4年生桃园;5~6年生桃园;7~8年生桃园;9~13年生和19~20年生桃园;14~15年生桃园;16~18年生桃园.【期刊名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44)004【总页数】7页(P388-394)【关键词】桃红颈天牛;桃树;树龄;聚集度指标;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作者】李密;黄凯波;何振;钟武红;伍南;刘清【作者单位】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怀化市园林管理处,湖南怀化418000;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湖南林科达农林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004;湖南林科达农林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1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 Faldermann)属鞘翅目、天牛科昆虫,主要危害桃、杏、李等果树[1–2],桃树受桃红颈天牛为害最重,被害桃树产量逐年下降,轻者树势衰弱,重者整株死亡[3]。
昆虫生态学教案第三章昆虫种群
![昆虫生态学教案第三章昆虫种群](https://img.taocdn.com/s3/m/86f35d08844769eae009ed20.png)
1新疆农业大学昆虫生态学课程教案第三章 昆虫种群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昆虫空间分布型的计算方法和判别标准,掌握昆虫种群数量动态的计算方法。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种群生态学就是以种群为研究单位,研究种群的数量波动及其范围,种群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种群消长原因的一门生态科学。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研究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另一类是研究种群的空间分布规律。
种群的数量、空间和时间特征是种群存在的外部基本形式,也是种群变动的三个表现形式。
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阐明和预测昆虫在发生过程中数量变动的规律性(实践意义);开辟了生态学研究的新的领域(理论意义);对进化论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
一、种群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一)种群的基本概念种群population 是种以下的一个单位,就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群。
自然种群和实验种群;单种种群和混合种群(寄主与寄生物)。
四点含义:1)种群是由许多个体所组成的,但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或机械组合; 2)同一种群中各个体彼此间的联系较不同种群的另一些个体更为密切; 3)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物种species :自然界中凡是在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及遗传上极为相似的一群个体,它们在生殖上与其他种类的生物有严格的生殖隔离。
4)种群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也发生不断的变化。
(二)种群的基本特性/特征1.具有可与个体相类比的一般生物学性状(个体相应特征的统计量)个体: 出生/死亡, 寿命, 性别, 年龄, 基因型, 繁殖, 滞育……2种群:出生/死亡率,平均寿命,性比,年龄组配,基因频率,繁殖率,滞育百分率…… 2.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1)数量特征:密度、数量动态;2)空间特征:种群的扩散和聚集,地理种群和食物种群; 3)遗传特征; 4)自身调节功能二、昆虫种群的结构种群的结构,是指种群内某些生物学、生态学、乃至生理学特性无不相同的各个体群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状况或在总体中所表现出的频率分布状况。
豆荚螟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研究
![豆荚螟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70f16f3aef8941ea76e0511.png)
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农业科研项目(3,5)。
作者简介章云斐(63),男,浙江嵊州人,农艺师,上虞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
收稿日期68豆荚螟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研究章云斐1 郑永利2 谢以泽1 马 祺1(1 浙江省上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上虞 312300;2 浙江省植保总站,浙江杭州 310020)摘 要:秋大豆田豆荚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的测定检验结果表明:豆荚螟幼虫在田间呈均匀分布,并具密度依赖性,田间幼虫密度愈高,种群分布愈均匀。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田间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
关键词:大豆;豆荚螟;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中图分类号 S4351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06)03-77-02 空间分布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生态学属性之一[1]。
研究害虫的空间分布型有助于人们了解其种群扩散的动态变化,制订有效的治理方案,为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豆荚螟(E 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 )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在豆荚内蛀食豆粒,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
在“六月半”等荚果大、豆荚多毛的大豆品种上危害尤为突出,一般发生年份蛀荚率就达10%—30%[2~3]。
为了揭示豆荚螟幼虫在秋大豆上空间分布信息及其种群行为特征,以利于准确测报和指导大田防治,笔者于2005年9月对豆荚螟幼虫在秋大豆上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田间抽样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2005年9月中旬豆荚螟盛发期,在上虞市海涂选择8块具有代表性的秋大豆田作为调查类型田,大豆品种为“六月半”,每块田面积均大于667m 2,采取平行线取样,以每穴为1个样方,每块田100穴,调查每穴大豆的虫蛀荚及幼虫数量,并逐穴记载。
调查数据用DPS (V5112)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4]。
以每块田的样本为1组,计算出平均数(m )和方差(V)。
利用丛生指标I 、扩散系数C 、Ca 指标、聚块性指标M 3/m 测定聚集程度和分布型,并进一步运用I wao 的M 3-m 直线回归法(M3=α+βm )和Taylor 的幂法则(V =αm b)对其分布的内在结构作综合分析[1,5~7]。
桑天牛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与抽样技术
![桑天牛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与抽样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3a6445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0.png)
桑天牛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与抽样技术苏振国;刘永辉;刘建波;朱红涛【摘要】为明确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采用6种聚集度指标(m*/m,C,k,Iδ,I,CA)和2种回归模型(Taylor的幂法则和m*-m)测定其空间分布,并利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该幼虫种群的聚集成因.结果表明,其呈均匀分布,建立了桑天牛越冬幼虫抽样数公式(N =t2(1.0097m-0.1971)/D2)和序贯抽样模型(T(n)=0.2n±0.4405),该模型可为桑天牛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16(028)002【总页数】4页(P302-305)【关键词】桑天牛;越冬幼虫;空间分布;抽样技术【作者】苏振国;刘永辉;刘建波;朱红涛【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66110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66110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66110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661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8.1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别名褐天牛、铁泡虫等,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分布极广泛,在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江西、安徽、云南、四川等省普遍发生。
该虫寄主范围广,除为害桑树(Morus alba L.)外,还可为害杨树、苹果、枇杷、柳等树种,以幼虫蛀食桑树枝干,造成桑树生长不良,严重时致全株枯死。
桑天牛越冬幼虫扩散能力有限,生活在树干内经历2~3个冬季[1-2]。
研究昆虫的种群空间分布在理论上有助于了解昆虫的生态学特性及种群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在实践上是确定生物统计分析的资料代换方式和制定抽样技术方案的依据[3]。
为此,我们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对桑天牛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南亚实蝇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南亚实蝇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20d84c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e.png)
南亚实蝇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作者:李志文彭恋陈越华李有志来源:《植物保护》2022年第02期摘要南亚实蝇Zeugodacus tau (Walker)是瓜果蔬菜上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常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旨在明确其在主要寄主作物(丝瓜、“苦瓜桂花”系统)上的空间格局,并根据最适理论抽样数制定了采样方案,以便为该虫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于2020年7月和9月分别在立架栽培的丝瓜地和“苦瓜桂花”系统采用黄板诱捕实蝇类害虫,用非参数两独立样本t 测验分析不同生境南亚实蝇雌、雄成虫种群密度的差异显著性,用2个常用的聚集度指标(C 和k)和2个回归模型(Taylor幂回归模型和Iwao的m*-m回归模型)分别分析雌虫、雄虫和“雌虫+雄虫”的空间格局。
共诱集实蝇成虫3 542头,“苦瓜桂花”系统只诱集到南亚实蝇,丝瓜地诱集到4种果实蝇,其中南亚实蝇占97.2%,为优势种。
桂花树上的南亚实蝇雌虫种群密度显著高于苦瓜地(Z=-2.932, P=0.003),为后者的1.87倍;丝瓜地样地Ⅱ中的雌虫种群密度显著大于样地Ⅰ(Z=-7.160, P<0.001),为后者的3.13倍。
回归分析表明,对雌虫,Taylor的b和Iwao的β与1无显著差异(tc0,说明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為个体群。
对雄虫,α=0.018 ≈ 0,β和b>1(tc>tt),揭示其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单个个体。
“雌虫+雄虫” β和b>1(tc>tt),α>0,显示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群呈聚集分布。
雄虫和“雌虫+雄虫”的kc值分别为4.878和7.133,进一步证明了二者呈聚集分布。
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2,表明南亚实蝇成虫聚集是由其本身的行为习性与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明确了南亚实蝇雌虫、雄虫和“雌虫+雄虫”差异化的分布格局,并制定了理论抽样方案,为南亚实蝇管理决策和绿色防控奠定了基础。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https://img.taocdn.com/s3/m/ad4cd46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3.png)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名词解释20分、填空10分、简答30分、问答20分、计算20分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昆虫生态学:是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个体生态学:研究环境因子对生物个体的影响及生物个体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
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则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划。
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5.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种群动态:是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7.种群数量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8.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年龄为顺序,系统记述种群的死亡,生殖及死亡原因的表格。
9.竞争: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两个物种,由于利用相同的资源,导致每一个物种的数量下降,即两种群彼此发生有害影响。
10.高斯假说:两个相似种的竞争结果极少能占领相似的生态位,而且每个种发展成为占有某些特别的食物,并具有不同于它的竞争者的生活方式。
11.生态位:物种栖息的最小单位生活小区,也称生态小生境。
12.拟寄生:侵入寄主后,当自己繁殖一代后,寄主随即死亡(少数外寄生昆虫或螨类列外),很类似于捕食现象。
13.功能反应:捕食作用与猎物密度有关又称为功能反应。
14.数值反应:猎物的数量对捕食者数量的影响,影响捕食者的发育速率,生殖力及有活等。
15.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地域或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强调生物种群间的相反作用。
16.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
17.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对其他物种发生明显的控制作用的物种。
表现出个体数量多,体积大或生物量大,生活力强等特征。
18.冗余种:是指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
2008年春季昆虫生态学试题AB卷
![2008年春季昆虫生态学试题AB卷](https://img.taocdn.com/s3/m/c6751b5e3b3567ec102d8a47.png)
昆虫生态学试题A卷(2007-2008第二学期)一、名词解释(30分,每小题3分)1.条件因子2.优势种3.初级演替4.地理种群5.实际生态位6.发育历期7.丰富度8.K 类对策9.净生殖力10.发育起点温度二、简答题(30分)1.简述迁飞昆虫迁飞的过程。
(4分)2.试述昆虫滞育的光周期反应类型。
(4分)3.写出昆虫种群的世代离散性生长模型的方程式及字母含义。
(4分)4.写出有效积温法则的表达公式?其有那些方面的应用?(6分)5.简述研究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的一般步骤。
(6分)6.简述r生态对策害虫的特点及应采取的防治策略。
(6分)三、论述题(25分)1.生物多样性非消费使用价值有哪些?(15分)2.如何从概率论、生物学、信息论的角度解释随机分布?(10分)四、计算题(15分)1.某种昆虫一生可分为3个年龄段,其生殖力分别为0、50、100头雌虫/雌虫,存活率分别为0.6、0.8、0.0,经调查已知现在种群内各年龄段的雌虫数分别为200、50、0头,请用Leslie转移矩阵分步计算下一世代的虫口数,并计算种群趋势指数I。
(10分)2.一次田间调查,求得某昆虫的虫口密度平均数为4.00头/平方米,方差S2 为20.00,平均拥挤度为20.00,请计算扩散系数(C)、K 值、聚集指数、L*指数,并判断其种群空间分布型。
(5分)昆虫生态学试题B卷(2007-2008第二学期)一、名词解释(30分,每小题3分)1.资源因子2.发育速率3.均匀度4.潜在生态位5.r 类对策6.食物种群7.有效积温8.稀有种9.生物多样性10.次级演替二、简答题(30分)1.简述自然选择的表现形式。
(4分)2.试述昆虫种群密度的季节性消长类型。
(4分)3.写出昆虫种群世代重叠的几何增长模型的方程式及字母含义。
(4分)4.从哪些方面理解生态平衡。
(6分)5.何谓有效积温法则?有何局限性?(6分)6.简述K生态对策害虫的特点及应采取的防治策略。
第三章 昆虫种群生态学
![第三章 昆虫种群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36138d4a69eae009581bec29.png)
(2) 繁殖速率(R)
繁殖速率:是指一种昆虫种群在单位时源自内增长的 个体数量的最高理论倍数。它反映了种群个体数量 增加的能力。 繁殖率的大小取决于种群的生殖力,性比和一 年发生代数。可以用下式表示:
R=(e*f/(m+f))N
其中:e为单雌平均生殖力(产卵量),m为雄虫数, f为雌虫数,N为一年发生代数。
综上所述,昆虫种群的数量变动的基本模式可以概 括为: f
Nn N 0 [(e m f ) (1 d ) (1 M )]n
或 Nn=N0〔R×(1-d)×(1-M)〕n
第二节 昆虫种群的分布型
一、 种群分布型的概念 二、种群分布型的类型 三、种群空间分布型的测定方法
一、种群分布型的概念
概率通式
理论通式:NPr=N(e-mmr/r!) 式中:r为各抽样单位内昆虫数(一般从0,1,2,3, x);m为 总体平均值,一般用样本平均值 来表示;N为样点总数(样本数),
所有频次的和;e为自然对数之底(2.718).
根据:NPr/NP(r-1)=Ne-m×(mr/r!)/Ne-m×[m(r-1)/(r-1)!]=m/r 移项得:NPr=NP(r-1)×m/r 计算时往往用简化的递推公式各项展开依次为: NP0=Ne-m NP1=m/1NP0 NP2=m/2NP1
概率通式
NPr
Ne
m1 (1em2 ) m2
r 0
m1m2e
/r
i 0
r 1
i m2 / i!NP( r i1)
r 0
式中:m1= X 2/(S2-M), 相当于嵌纹分布的K值; m2=(S2- X)/ X 相当于嵌纹分布的P值。 令:A=m1*m2*e-m2 各项展开计算公式: NP0=Ne-m1(1-em2) NP1=A/1NP0 NP2=A/2[NP1+m2NP0] NP3=A/3[NP2+ m2NP1+ m22/2!NP0] NP4=A/4[NP3+ m2 NP2+ m22/2! NP1+ m23/3!NP0] NP5=A/5[NP4+ m2 NP3+ m22/2! NP2+ m23/3! NP1+ m24/4!NP0]
昆虫田间分布型
![昆虫田间分布型](https://img.taocdn.com/s3/m/7158bc8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a.png)
昆虫田间分布型
昆虫在田间的分布型主要取决于其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以及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昆虫分布型:
随机分布型:昆虫在田间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个体之间相互独立,不受种群密度或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种分布型通常出现在昆虫种群数量较低或环境因素较为复杂的情况下。
群集分布型:昆虫大量聚集在一起,呈现出明显的群集现象。
这种分布型通常出现在害虫爆发时,如蝗虫、白蚁等。
群集分布有利于昆虫的繁殖和种群增长,也便于防治人员进行集中防治。
均匀分布型:昆虫在田间均匀分布,每个个体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这种分布型通常出现在昆虫种群数量较高、环境条件较为均一的情况下。
均匀分布有利于保持种群稳定,但也可能导致害虫防治的困难。
嵌套分布型:昆虫在田间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嵌套结构,即一部分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大的群体,而其他个体则远离群体。
这种分布型通常出现在有较强领域行为或社会行为的昆虫中,如蜜蜂、蚂蚁等。
嵌套分布有利于昆虫的资源利用和种群增长,同时也为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总之,了解昆虫在田间的分布型是进行害虫防治的重要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有效控制害虫数量,保障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昆虫学思考1
![昆虫学思考1](https://img.taocdn.com/s3/m/cffdaad95022aaea998f0f57.png)
11昆虫学思考题1,简述昆虫变态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选用主要树种害虫示例说明?(1)增节变态:低等后尾目(2)表变态:原始变态类型,其变态特点是幼体与成虫之间无区(3)原变态:亚成虫期。
其变态特点是从幼虫期(稚虫)转变为真正的。
(4)不全变态①渐变态:成虫和幼虫在体型上很相似,生活习性相近,生境与食物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幼虫的翅未长成,性器官不成熟,其幼虫称为“若虫”,如蝗虫。
②半变态:近似渐变态,成虫陆生,但幼虫水生,具直肠鳃等临时器官,这种幼虫称稚虫,如蜻蜓。
③过渐变态:成虫与若虫均为陆生,形态相似,但未龄若虫不吃不动,极似全变态的蛹,故常称为伪蛹或拟蛹。
其幼体的翅芽发生在体外,与全变态幼虫的翅发生在体内有根本差别(5)全变态:①全变态: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很不相同,成虫和幼虫生活习性相差也很大,从幼虫到成虫必须经过一个将幼虫构造改为成虫构造的过渡虫期即蛹期。
②复变态:是更为复杂化的全变态,除具有全变态的特征外,其主要特征是幼虫各龄之间因习性的不同在外部形态上也具有极大的差别。
2简述昆虫停育和滞育的区别,并示例说明?(1)停育:常常是由不良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
随着气温的降低,昆虫的体内便会产生一系类列的生理变化,,如体内脂肪和糖类等贮存物质的积累,水分含量的减少等等。
如果将不良条件消除就可以恢复生长发育。
如温带地区到了秋冬季,气温下降,食物减少,一些昆虫就进入了休眠状态。
有些昆虫以特定的虫态休眠,有些则任何虫态均可休眠。
(2)滞育:常不是由不良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而是昆虫本身已具有一定的遗传的稳定性。
当昆虫处于滞育状态下,即使以最适合的条件,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
滞育一般有固定的虫态。
据研究,光照周期通常是引起滞育的主要因素。
一般冬季滞育的昆虫多以短日照作为引起滞育的信息,通常光照周期为12-16h,即可继续发育而不滞育,这样的昆虫为短日照滞育型。
而一些在夏季进入滞育的昆虫,这样的昆虫属于长日照滞育型,另外一些属于中间型。
关中葡萄二黄斑叶蝉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型研究
![关中葡萄二黄斑叶蝉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327abfeaeaad1f347933f00.png)
关中葡萄二黄斑叶蝉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型研究作者:扈丹闫小英黄敏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30期摘要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试验站选择历年葡萄二黄斑叶蝉发生较严重的葡萄品种为调查对象,于2013年4~10月进行系统调查,并采用Taylor 幂法则、Iwao回归分析法和Lloyd 平均聚块性指标对葡萄二黄斑叶蝉种群聚集扩散情况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了其种群空间分布型。
结果表明,葡萄二黄斑叶蝉在陕西关中地区1年发生3代,若虫1年出现3个高峰。
运用3种空间分布测定指标对葡萄二黄斑叶蝉空间分布型的测定结果均一致,葡萄二黄斑叶蝉在关中地区葡萄园呈聚集分布,个体之间相互吸引,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且种群密度随时序动态变化呈现出扩散-聚集-扩散-聚集的规律。
关键词葡萄二黄斑叶蝉;葡萄园;种群动态;空间分布型;关中地区中图分类号S436.6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0-10558-03作者简介扈丹(1989- ),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从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
*通讯作者,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昆虫系统学研究。
葡萄园小叶蝉是葡萄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关于葡萄园小叶蝉种群的发生动态及空间分布型,国外北美加州、地中海和法国等地区研究较为深入,研究较多的有斑叶蝉族和小绿叶蝉族成员,如Erythroneura spp.、Arboridia spp.、Zygina rhamni和Empoasca vitis[1-4],这些地区葡萄小叶蝉种类多、发生严重,并对当地葡萄产业造成影响[5-7]。
而国内对葡萄小叶蝉种群的研究相对集中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葡萄斑叶蝉[Arboridia apicalis (Nawa)][8],而对葡萄二黄斑叶蝉的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型等相关系统性研究较少。
葡萄二黄斑叶蝉[Arboridia koreacola Matsumura (1932)]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叶蝉科(Ciadellidae)小叶蝉亚科(Typhlocybinae),斑叶蝉族(Erythroneurini)二星叶蝉属(Arboridia),是危害葡萄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各地葡萄产区均有分布[9-10]。
最新昆虫生态预测预报试题库
![最新昆虫生态预测预报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dbc4e27c6c175f0e7cd137b3.png)
山西农业大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考试试卷(A卷)一、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15分)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发育起点温度:昆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低有效温度。
高于此温度昆虫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
优势种:在整个群落的不同营养阶层中,在数量或功能上占优势、对整个群落的外貌、性质及功能起着决定性影响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年龄组配:是指一个自然种群中各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和同一发育阶段不同发育进度(如各龄幼虫、各级卵、蛹或成虫)的数量比例或所占的百分率预测预报: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作物的物候、气象预报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作出其未来的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等估计,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动态,并提前向有关领导、植物保护部门、治虫工作人员提供虫情苗情报告。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昆虫的天敌简称天敌昆虫。
(×)2、利用有效积温可以预测害虫的发生量。
(×)3、能引起昆虫进入滞育的最低光照时数称为临界光照期。
(×)4、蚜虫,螨类一般在干旱年份发生重。
(√)5、食物是影响昆虫的非密度制约因子。
(×)6、一般在食料,气候等适宜条件下,无翅蚜多于有翅蚜。
(√)7、对生态对策位于r-k连续统中间的害虫,利用生物防治一般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8、自然环境中昆虫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型是逻辑斯蒂模型。
(√)9、生态系统中所指的生产者是人类。
(×)10、昆虫生长发育最快的温度不一定是最适温度。
(√)三、填空题(每虫0.5分,共15分) 1、根据温度对温带地区昆虫的影响,把温度划分为(致死高温区)、(亚致死高温区)、(适温区)、(亚致死低温区)和(致死低温区)五个温区。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两大部分即(生物)和(非生物),四个基本成分即(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昆虫的种群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营养结构)和( 时间结构)。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调查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a2da887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8.png)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调查武德功;杜军利【摘要】In 2012 and 2013,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orm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Asian corn borer was investigated in corn field.By using the aggregation index,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Asian corn borer were analy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insect in the corn field was uniform,followed by the aggregation distribution,showing a diversity distribution form.%2012和2013年调查了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在玉米田的分布形式,通过聚集度指标分析了玉米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
结果显示,该虫在玉米田中主要呈均匀分布,其次是聚集分布,表现了分布形式的多样性。
【期刊名称】《安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4(000)013【总页数】2页(P84-85)【关键词】亚洲玉米螟;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玉米田【作者】武德功;杜军利【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32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是我国玉米上为害最严重的主要害虫之一,显著降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一般年份造成春玉米减产10%左右、夏玉米减产20%~30%,大发生年份造成减产30%以上,给玉米种植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1]。
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数量的确定
![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数量的确定](https://img.taocdn.com/s3/m/45967b9fcf84b9d529ea7a66.png)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课程论文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数量的确定摘要: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但种群内个体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性。
由于种群栖息地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就造成种群在一定空间内个体扩散分布的一定型形式[1]。
本文通过对棉铃幼虫离散分布频次拟合和聚集强度的测定,来做出某田地棉铃虫抽样数量的确定。
结果表明,棉铃幼虫在棉田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改变而变化,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因素所致;幼虫的垂直分布同时具有聚集、随机和均匀的趋势。
这对于了解昆虫的猖獗、扩散行为对种群管理给以参考依据。
关键字:棉铃虫,空间分布,抽样数量,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ampling to determine numberAbstract: The population is composed by the individual, but a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in populations havea certain regularity. As populations and habitat within the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non-bi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causing population spread in a certain space, the distribution of a certain type of individual forms. Based on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otton bolls larvae discrete fitting and determination of gathering strength to make a 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of fields sampled H. armiger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rvae in cotton bolls 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showed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the aggregation intensity changes with changes in population density, aggregation caused du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both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larval aggregation, random and uniform trend . T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rampant insects, diffusion give reference to the population management.Keywords: cotton bollworm, spatial distribution, sampling number,1 研究方法1.1 田间调查调查时间从6月24日开始,每周1次,8月26日结束,共10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2 k 1 r o m2 k 1 r 0 2 (1 / r!)mr P( k r 1) ( k o, r k 1)
实验原理
昆虫种群在空间的分布型是该种群的基本属 性之一。它决定于种群个体某一时刻的行为习性 (如取食、交配、繁殖、聚集和迁移等)和诸环 境因子以及种群密度、寄主植物和空间结构的异 质性程度等因素的迭加影响 。 不论在估计种群密度和抽样调查中、还是在 确定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及在调查作物受害 形成过程和决定必须防治时,具备关于昆虫空间 分布型的知识是很必要的。
分布型指数法计算简单,但分布型指 数给出的信息往往较粗放,只能判断出均 匀、随机和聚集三大类。因此,人们在测 定分布型时,一般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 用。即先用分布型指数区分大类,如果属 聚集分布再用频次拟合法具体决定属于核 心还是嵌纹分布,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验步骤
1.选择有代表性的作物和地块,从中划出方形地块, 逐行逐株顺序调查并逐株记载昆虫数量;或在较大 范围内等距离抽样调查,记载每株的虫量。 本次实验是给定原有田间调查资料。 2.根据实际调查资料,在坐标纸上顺序按各行各株 的虫量记入其中,便得到昆虫的“田间分布图”。 3.按一株为一个样本,列出昆虫的频次分布表,格 式如表。
(1 / r!) mr 2 P( k r 1)
嵌纹分布
卡方适合性检验(Chi square test) X2 = ( Qi - Ci )2/Ci 其中,为Qi实测频次,Ci为理论频次。 若计算的X2值小于查表值X2,则认为适合; 计算的X2值大于查表值X2,则不认为适合。 为保证计算的X2检验的正确性,若实测频 数小于5的项出现时,应把其后的各项合并 到该项上来,成为一个合并项。
一般测定种群分布型的方法有两种, 即频次拟合法和分布型指数法。频次拟合 法是在田间实测数据计算出不同虫量实际 出现的频次,根据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的 概率公式,计算出不同分布型的理论频次, 进行X2 适合性检验,判断该昆虫在田间的 分布型,但计算较烦琐;分布型指数法是 利用田间实测数据统计计算的平均值和方 差,再计算各种分布型指数值进行判断。
虫数(xi) 株数(fi) 0 1 2 ...n
4.分别按分布型指数法和频次拟合法统计测定 其空间分布型。
1.分布型指数的计算 扩散系数(c) C=S2 /X S2为方差 X为平均数 c<1 均匀分布(理论上成立,实际上不存 在,以下同) c=1 随机分布 c>1 聚集分布
2据给定的调查资料,在课堂内完成田 间三化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的型测定,并 简要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3 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的测定
2012-3-31
实验目的
为了提高害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就要掌握 害虫田间的虫口密度、发育进度及危害程度等发 生动态的具体数据。要获得这些数据,只能进行 田间抽样调查。害虫种群在田间的空间分布型不 同,采用的抽样方法也不同。因此,昆虫种群空 间分布型的测定,是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本实 验是为学习和掌握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测定的基 本方法而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