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9期)

Total No .289

收稿日期:2011—10—01

作者简介:吴佳浜(1991—)女,吉林四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浅论《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

吴佳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无论从戏剧创作还是理论影响上,都堪称最为光辉的人物之一。他的剧作突破了传统戏剧框架,故事不仅有序曲、有高潮、有结局,还采用了“戏中戏”的特殊手法,这就为戏剧增添了一种即兴式的狂欢化色彩,读者能够恣意发挥想象力,获得全新的视野。本文试图从《仲夏夜之梦》入手,探究莎翁在戏剧虚构理论上的独到见解,力图突破以往研究成果,提出新建。

关键词:《仲夏夜之梦》;戏中戏;预设;想象;戏剧虚构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26—02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的典范,也是他

戏剧艺术成熟的代表作。歌颂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深刻时代内涵赋予了其浓厚的人文色

彩,

在戏剧创作方法上,爱情悲剧《最可悲的喜剧,以及皮拉摩斯和提斯柏的最残酷的死》

(以下简称《皮》)嵌入其中,造成了一种“戏中戏”的艺术效果,不仅使得叙事线索多样化、多元化,产生一种“复

调”

协奏的美感,还因其表演失败而为这部喜剧增添了笑料。然而笔者认为这场戏中戏不是一场没有意义的闹剧,徒增笑料而已,在其表象化的层面下,还隐藏着莎士比亚对于戏剧创作“真实”与“虚构”的理论:彼得·昆斯的业余剧团是由几个“作过工活的胼手胝足的汉子”组成的,他们机械地追求字

面意义上的真实,

尽一切破坏戏剧错觉之能事。下面具体分析两场:

1.在第一幕第二场中,昆斯带领大家在家中主要讨论《皮》剧角色分配问题。莎士比亚何以用如此长的篇幅细细描述每个角色的分配呢?笔者认为这是莎士比亚借由昆斯道出

对戏剧的预设。波顿自信能够演好每个角色

,“要是演得活灵活现,那还得掉下几滴眼泪来。要是咱演起来的话,让看客们大家留心着自个儿的眼睛

吧。

”显然,作为演员、表演者,他们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范畴,进入了观众领域,从取悦观众的角度思考表

演问题。“朋友们,你们说的很是;要是你把太太们

吓昏了头,她们一定会不顾三七二十一把咱们给吊

死。”他们已经忘记了戏剧的虚构本质,戏剧虽是对

现实的摹仿,

但却远不是现实,观众是有能力加以区分的,这里,波顿就已经低估了或者说是错误地预设了观众的反应,站在一个反错觉主义的立场来评判。而这两处都是为莎士比亚所批评的,莎士比亚对戏剧虚构论是持肯定态度的,对角色安排的详述是莎士比亚意在说明剧组人员为拍戏提出的每一条荒谬

建议都是基于一种对观众的错误预设,

实际上是一种反讽,他想要让剧作家们和观众都明白戏剧是虚构的。演员们应该做的是发挥各种演技,努力使观

众相信这种虚构性,

然后再通过调动他们的想象力来引导其进入美妙的戏剧情境。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莎翁对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论”的否定,是对经典文学理论的挑

战。他们认为亚氏“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诗学》)与莎翁

“戏剧虚构论”是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向,但是笔者认为这是对莎士比亚的误解。亚里士多德只是强调悲剧或者诗学艺术的来源是摹仿,观众通过“误以为真”的剧情,借以引起哀怜和恐惧,从而使心绪得到净化和疏泄,但亚氏从未提出戏剧的演出就应

该是现实的,

从未否定其虚构的艺术魅力。莎士比亚只是反对“极端的摹仿论”,反对那种将现实场景

完全复制到戏剧表演中的做法,更进一步地阐释了

6

2

戏剧艺术的虚构和真实的辩证关系,比较清晰地提出了不要把现实和虚构混为一谈。因此莎翁的戏剧虚构论非但不是对亚氏的否定,反而是从中汲取了营养并且做出更深层次的探讨。

总而言之,分派角色这一场所强调的并非是这些演员的表演何等拙劣,而是导致戏剧表演失败的症结所在。

2.在第五幕第一场中,演员们上场准备为这欢庆进行表演。昆斯一上台便开始说旁白,揭示剧中情节和人物设置,“列为大人,也许你会奇怪这一班人跑出来干什么……”开场诗让观众不要相信他们即将看到的任何角色,这等于说,在连排练都没有开始之前,演员们就已经在放弃他们要扮演的角色了。一开始就将悲剧的氛围打破,昆斯完全没有意识将现实和戏剧的虚构世界割裂开来,而且还可笑地认为观众也会无法从虚构的戏剧中抽离出来回到现实,完全解构了戏剧的虚构艺术。接着,更为荒诞的事情发生了,狮子和墙都开口说话,进行自我解释,完全没有给观众留有想象的余裕。皮拉摩斯说:“‘把咱欺’是该提帕斯接下去的尾白,他现在就要上场了……你们瞧吧,下面做下去正跟咱告诉你们的完全一样。”可见皮拉摩斯已经忘记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演员,竟然当起戏剧情节发展的“引导者”、“绝对逼真的追随者”,一会儿是皮拉摩斯,一会变回波顿,完全没有维护演员的表演为观众营造的情景,刚刚进入剧情,唤起观众的期待,又马上破坏氛围,将观众拉回现实。

这时,希波吕忒做出的那句评论“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比这更蠢的东西。”其实隐含了莎士比亚的观点:任何一部戏剧,如果混淆了现实与虚构,将会变得多么怪诞可笑。相反的是,忒修斯对于这场闹剧报以宽容的态度“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最坏的只要用想象补足一下,也就不会坏到什么地方去。”希波吕忒马上反驳“那该是靠你的想象,而不是靠他们的想象。”莎士比亚借由这段辩论,实际上是围绕“想象”反驳了一种观点,提出了一个概念,试图说明想象之于观众、之于戏剧效果的传达是多么重要。戏剧艺术因自身有限的舞台时、空的制约,遂决定了以模仿现实生活的“虚拟性”为其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因此想象在戏剧创作中不可或缺。表演者只负责营造氛围,用剧情打动观众,而那些无法表现出来的现实要素(如月光)是要靠观众的想象填充的,这非但不会影响艺术的真实性,反而会带给观众独特的心理体验,毕竟艺术对现实的摹仿不是表象层面的,而是意在揭示人类共同的一种生存状态。

接着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同忒修斯一起讨论《皮》剧,然而都是基于将现实和戏剧放在同一时空维度上进行的,也就是说他们也完全没有意识将戏剧模仿和现实生活加以区分。就是说他们也奇怪这一班人跑出来干什么。而到最后,三个错误的观众都已经对《皮》剧失去耐心,看到所有人都死了,只想快点结束。悲剧变成闹剧,一方面是因为表演者们从出场伊始就不断解构戏剧的虚构艺术,还在于三个观众并未进入情境,竟然与表演者对话,甚至指挥戏剧的进行。可以说在整部《皮》剧的观赏中,只有希波吕忒是符合莎士比亚对观众的期待的,她是莎翁本人艺术思想的传声筒。因此笔者认为莎翁在这里不仅对戏剧表演者提出了要求,也对观看者的观赏角度和心理建设提出很高要求。

3.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在《仲夏夜之梦》这个喜剧中安排一场悲剧作为戏中戏呢?这样,内外戏的主题看似是矛盾的了:在外部戏剧中,作者极力宣扬对爱的追求,但在剧中又安排了一场让人对爱产生绝望的悲剧。然而戏剧的实际效果却是———内部戏剧是真实的,但使得观众不满意;外部戏剧是梦幻浪漫的,却带给观者以真实的艺术享受。作为一部悲剧,《皮》显然是失败了,但却是莎士比亚匠心独运的安排:让人扮演动物或无生命的物体,是为了反证成功的戏剧并不是试图让观众把模仿当成现实的戏剧;让演员通过与观众席对话来解释自己并非真狮子,是为了反证成功的戏剧不能“打破”观众对现实的错觉。

“戏中戏”虽不首创于莎士比亚,“戏剧虚构论”也并非由他提出,但却在莎士比亚手中成为经典。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以莎翁为代表的古典剧作家注重描写“戏中戏”的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莎士比亚成为一种经典,因为他的戏剧有着足够的原创性、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巨大的阐释空间和超越时空的魅力,这些经典的气质是我们宝贵的艺术财富。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其作品,总有艺术的光辉闪现其中,而本文只是从撷取其中一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其戏剧理论。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ⅱ》,朱生豪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3.

[2]黎土旺.《仲夏夜之梦》的思想特征及其艺术手法[J].益阳师专学报,1998,(04).

[3]裘克安.谈《仲夏夜之梦》[J].读书,1983,(06):94-101.

[4]李志斌.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J].湖北大学学报,1993,(04).

[5]郑畅.《仲夏夜之梦》的戏剧结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J].文学教育,2009,(10).

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