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历史考试答案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文化与历史考试答案
一、试论述当代城市文化特征。
答:
当代城市文化在后现代视野中生成。按照文化学者伊布尔?哈桑的观点,后现代城市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多元差异性
全球网络时代的来临,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空间的扩展,也不仅仅是城市文化与全球价值的连接与碰撞,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构成方式的变革;昔日由赫尔姆斯般的单一主体(信息发布者)逐渐被无数的
蚂蚁般的网民(多元主体)的网络交流所取代。统一的文明为族性——文明的多元化所取代。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美国的黑人文化。到20世纪80年代,在一切富有原创性活力的城市行为文化中,几乎都由
黑人文化控制。此外,后现代女权主义提出了要建立从话语、识别到
意义的一整套体系,成为这一世纪城市文化的多特风景线。
2.消解中心性,强调边缘化
网络文化遍布全球,它无中心,每一个介入交往者都不可能成为网络文化的中心,而只是网民或网站。在数字式通信基础上产生的交互式电视,使城市人生活在一个完全个体化的环境之中;这就是离散化交往的方式。借助于网络,那些昔日在城市中心居住于经商的公司现在非常乐意呆在空气清新、景色怡人的边缘地带。城市的大郊区化、
生态化不断促使其结构松散化、边缘化。在城市的文化景观里,知识
的创造(创新)、供应与使用成为文化的中轴,知识资讯化(知识的
创造、获取与创新)始终是对传统知识结构的解构,是一种相对于原
有中心性知识体系而言的边缘化。此外,多种经济势力以多元化跨国公司的形式,以新模态(网络化的)全球资金、资讯流通而超越着传
统民族国家的中心控制范围,大大加速了离散化的趋势。
3.反整体性和宏大叙事,强调断裂与差异
现代主义以大写的“人(主体)”及理性为中心,力图将城市文化构建成一个具有中心意义的整体观念体系。在建筑——城市规划层面上,许多城市采取罗马竞技场式的分布:城市的中心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中央通常有所谓标志性建筑(一座浮雕或一件抽象艺术品,或是一块陨石);外环有商业金融区,然后再为工业区、居民区等等。反之,后现代主义的生活平台上,由于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空间转换,对以往城市文化的整体主义采取了一种消解的态度,它反对一切形式的一体化企图,它采取异质标准,主张不同的范式并行不悖。
城市人的生存心态开始浮躁起来。建筑师、规划师不再讲究对称、和
谐与整体法则,而是刻意追求所谓幽默,让城市建筑以残破、断裂与
解构的形象存在,变成一种永远被破坏、解构和无序的象征。
4.反对基础主义深度模式,强调平面化
以往的城市文化是建立在三个幻象基础之上的。一是“光源幻象”。认为存在一个太阳,即照亮一切、又自己不被照亮的光源。这
就是所谓的产生一切、控制一切、主宰一切的上帝、神、罗格斯、大
写的人、理性等等,它由此造成了本质——现象、主体——客体等
二元分裂。在中世纪的城市可以区分占统治地位的中心话语——神的
文化,与边缘化的人的文化;而在现代城市中可以区分占据意识形态
层面的科学理性文化(精英文化)与被支配的大众文化等等。二是“镜子幻象”。认为城市文化是一种认识,他就像镜子一样表现与反映生
活的真理。于是,城市文化就先在地被分裂为两个不同的等级:一是
真理、绝对、完美的存在,如神之所、科学理性的神殿、真的本体;
另一是前者的表象、反映、图画,如环抱的城廓、建筑艺术、雕塑、
绘画、音乐、诗歌等城市文本。三是“信使幻象”。现代主义诱导人们追求文化真实,往往将自己看作为超世的彼岸与摹本的此岸之间的
联结,即传递信息二元分裂的文化。那么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中,这些
属于“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都是企图用“神、理性、科学”的每
名对大众进行思想、文化统治的方式。现在,根本不存在什么精英文
化与大众文化之别,深度模式应被消解,现代主义精神追求应被放弃,生活表面化、舒适化、轻松化。建筑采取敞开式、低调式、山村野趣、田园风光,反对摩天大楼式的现代主义可以追求的崇高品质。当然,
精英文化消失的地方,媚俗之风就悄然而起。“玩”与“潇洒”成为城市人追求的心态。
5.反对意义的先验控制,主张能指链的膨胀、散播与断裂
现代文化认定意义是在先的,是作为基础来控制文本符号——建筑、景观、服饰、汽车与时尚的。反之,后现代主张文本之外无定物,能指(符号文本)并不受意义的先验的控制,相反却是意义的开创者。
按照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在《零度写作》的观点,文化是一种
文本间符号的嬉戏,服饰、汽车、建筑、爵士乐、足球赛、奥运会等
城市文化的文本的意义不再取决于作者,而是取决于读者。应当将作者中心论转变为读者中心论。“我用来看上帝的眼睛,正式上帝用来
看我的心灵的眼睛”。文本是破碎的,意义是多元的,文化意义是向
无数的“他者”无限开放的,有多少种解读者、多少种阅读方式和编
码方式,就有多少种意义。“美”的意义不过是聚集、选择了一种“文化编码”方式的结果;而分散的文本正式城市的意义的零碎化象征。
6.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
现代主义城市化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以破坏自然环境、牺牲自
然利益来造就城市与自然二元对立,启蒙理性造就“人类帝国主义”
和满足狭隘的人类私利而践踏自然存在的权利,由此造就了城市与乡村、社会与自然、人类与其他生命之间的二元对立。人类在城市文明
中弘扬科学文化、精英文化的潜意识间,是一种对自然的莫名的恐惧与征服欲望的结合。在反叛科学理性与资本统治的现代主义文化中,
后现代主义要求将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相互隔离、二元对立的生存模式彻底打破,回归自然,建立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理论,保护珍稀
动物、保护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就成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城市人中心
文化的一项基本策略。环境意识成为当代城市7大意识(环境、科技、公共、创新、文化、未来、全球意识)之首。
二、谈谈你所认同的城市起源说。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