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 华东师大版
最新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华师大版)
A.彭德怀、贺龙B.陈毅、粟裕C. 刘少奇、邓小平D.刘伯承、邓小平
(3)为什么说毛泽东此行是“弥天大勇”?国共之间谈判的结果如何?
四、教学反思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三、检测反馈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电邀毛泽东 去重庆谈判,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力量的壮大B.国内人民要求和平
C.美国提出和平主张D.内战准备不充分
2.国共重庆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国民党被迫同中共签订了()
A.《双十协定》B.《停战协定》C.《共同纲领》D.《国内和平协定》
⑴光明前途:
⑵黑暗前途:
2.目的⑴国民党:
⑵共产党:
3.经过⑴国民党: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致电延安中共中央,邀请赴重庆谈判 ,“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⑵共产党:8月28日,、等在美国驻华大使、国民党政府代表的陪同下,由延安飞往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
4.成果
⑴《双十协定》:经过43天的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即《双十协定》),确定了 。
⑵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二、内战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2.标志:国民党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3.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方针:鉴于双方力 量的悬殊,人民解放军采取
。
4.结果:经过8个多月的作战,歼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三、转战陕北
1.重点进攻目标:陕甘宁边区。
2.时间、领导人及军队:1开辟根据地:革命根据地
4.意义: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它揭开了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2、交流探究
【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两种命运的决战
【学习目标】
1、能记住《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实。
概括国内解放战争在战略防御阶段的军事策略及变化。
(重点)
2、通过对国共双方进行重庆谈判目的的分析,认识到对于国民党反动派来说是反人民的不义之战;对于中共来说是正义的人民解放战争。
(难点)
3、体会毛泽东的伟人胸怀和作为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导学卡』
两种命运抉择
战略防御阶段双方军事策略的变化
『提升版块』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无意和平为什么他还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商国家大事呢?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毛泽东该不该去?为什么?
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但随着国民党统治集团公然撕毁协议,解放战争爆发,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3、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
1
【
2。
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名师教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内容标准】(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理解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采取得宜的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胜利地转入了战略反攻。
【教学要点】要点: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重点: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难点:全面正确地理解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理解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其前后变化的合理性。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日子。
中国人民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那么历经八年抗战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和平、安定等)但是中国人民的愿望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破灭了。
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决战,又再次陷入了三年内战时期。
想不想知道中国又面临怎样的两种命运与决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新课探究】一、重庆谈判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两种不同的命运和两个不同的前途(阅读教材教材105页的第一、二自然段)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背离全国人民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
八年级历史教案-两种命运的决战 最新
《两种命运的决战》廉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理解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通过延安精神的大讨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对比,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通过学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艰苦奋斗精神,再次深刻体会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
新课导入想象导入(多媒体显示抗日战争中人民流离失所图)设身处地:假如你生活在抗战期间,经历了八年的抗日战争,现在胜利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和平。
但他们有没有得到和平呢?让学生在当时人们渴望和平的情感体验中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两种命运的决战】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和欣欣向荣的抗日根据地(多媒体显示)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让学生阅读课本p.120的“阅读卡”,然后提问国共两党今后的任务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提问: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黑暗命运?而共产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光明命运?(因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共产党,即准备发动内战,因此是黑暗的命运,而共产党是领导人民赢得抗战的胜利,建立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因此是光明的命运)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这两种命运的选择?(多媒体显示)历史AB剧:你觉得谁的主张更符合老百姓的愿望A国民党 B共产党我们来看看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再来选择(多媒体显示)鲜明的对比请学生阅读材料如下,结合课本p.120—121来列举两党在政治经济人民生活上的不同材料一国民党统治区称蒋介石集团为“五子登科”(指抢车子、房子、金子等)、“三阳(洋)开泰”(指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八年级上 -华师大版
人民解放 军是怎样粉碎 敌人全面进攻 的?
1946年夏内战爆 发时双方兵力对比
430 万人 130 万人
解放军
国民党
内战爆发
时间:1946年6月
(1)为什么国民党集团选择在1946年6月发动全面 内战?
(2)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有什么军事意 义? 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空间转移换 取时间积累,调动敌军,寻机歼敌,积少成多, 转劣为优。
填空补缺: 1.1945年8月28日, ( )、 ( )等在美国驻华大使( )、 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飞抵
重庆。 2.( )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 )。 全面内战爆发。 3.1947年3月起,蒋介石调集军队进攻中共 中央所在地( ),( )率领西北野 战军,采用( ),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 离开延安飞赴重庆。
毛泽东和周恩来 在重庆机场合影
以毛泽 东为首的中 国共产党人 敢去重庆谈 判体现了他 们的什么精 神?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
学习精神
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
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无畏无惧,大 智大勇的斗争精神。
重庆谈判 最大的成果 是什么?
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和国共关系有何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的 可能和两种命运的决战,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 民党同中国人民及其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矛盾 已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两种命运:
一种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 一种是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
主要矛盾:
沙家店
羊马河 蟠龙镇 青化砭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 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两种命运的决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军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能力培养(1)分析理解:抗战胜利前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比较辩异:国共双方围绕重庆谈判的目的和谋略。
(3)归纳概括: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军事策略及其变化。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抗战胜利后,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以假和平、真备战的反革命手法,阴谋发动内战,确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展开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斗争,为以后的解放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初基。
(2)国共双方战争的性质,对于国民党反动派来说,是反人民的不义之战;对于全国人民及其子弟兵来说,是中共领导下的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解放战争。
(3)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采取得宜的战略战术,保证了人民解放军以灵活机动的运动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胜利地转入了战略反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转战陕北难点: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三、课堂设计课堂导入师:很高兴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1945年8月15日,日帝投降,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
中国人民雪洗了百年耻辱,第一次取得出反帝的完全胜利。
那么历经十年内战和八年抗战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学生答:和平、安定等)师:但是中国人民的愿望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破灭了,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决战,又再次陷入三年内战时期。
想不想知道中又面临怎样的两种命运决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两种命运的决战》(板书)板书:“一、重庆谈判”师;首先请同学们读教材P105页一、二段,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哪两种不同命运和前途?2分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生: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愿望,建设一个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背离人民愿望,坚持独裁内战。
师:很好。
中共代表人民的愿望,是一条光明的前途;而国民党背离人民是一个黑暗的前途。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课件(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
共产党:争和平揭骗局
(1)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人心思和,要尽 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2)利用谈判的机会,揭露蒋介石的假和平阴 谋,以利教育和团结人民,争取中间势力。
1945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 表张治中来延安接蒋介石赴重庆谈判
阅读提示:
1、重庆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其主要内容是 什么?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悍然进攻中原解 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向华东、晋冀鲁 豫等发动全面进攻。
2、作战方法: 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8个月歼敌70多万,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三.转战陕北
1.进攻陕甘宁边区(重点进攻)
1947年3月,国民党大局进攻陕甘宁边区,
思考 国民党军队为什么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
1945年8月, 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 飞的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0月,签定了国共双方代表 《会谈纪要》 。 1946年1月, 政治协商会议 在重庆 召开.
二
选择题
1、以下人物中,都参加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重庆谈
判的是( D )
A
毛泽东 B
王若飞
C
叶剑英
D
周恩来
2、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 D )
二、全 面内 战 的 爆 发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力量对比:
比较项目
军队 武器装备
国民党
共产党
国土占有 人口拥有
430万 120万 飞机、大炮、 小米加步枪 坦克 ¾强(大城市) ¼弱(小城镇) 3亿多 1.3亿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 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毛泽东
1、内战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重庆谈判 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用意何在? 假意和平,实际想发动内战,为了进一步赢 得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3、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华东师大版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章节是“两种命运的决战”。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命运的关键因素?这个问题与我们的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希望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大家的思考和兴趣,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两种命运的决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其次,在讲授新课时,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战争的策略和战术,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授重点难点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了解,包括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重要事件和人物等。同时,学生也掌握了一些战争史的基本知识,如战争的类型、战争的原因和战争的影响等。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相关事件感兴趣,尤其是战争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来学习。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两种命运的决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优质教案
《两种命运的决战》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下接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战略反攻。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从人民的根本愿望出发,要建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新国家,要建立一个多党派的民主联合政府。
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支持下,企图保持在中国的专制独裁统治,他们要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企图一举消灭中国共产党,消灭人民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本课主要讲国共两党所代表的两个力量的较量和斗争,其中有文的斗争,即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的较量,也有武的斗争,即战场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本课共设有“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近大别山”三个子目。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政治较量的有关史实,理解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培养依据基本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及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旧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冒着巨大风险亲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所取得的结果,初步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展示、阅读图片,编演历史剧,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
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共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通过学习国共双方在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和平与民主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原因和实质。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5.16.9《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
第19课内战烽火(一)教学目标Ⅰ.知识与能力1.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Ⅱ.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政权相勾结,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的资料,认识到美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2.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
3.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认识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
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2. 通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1.重庆谈判。
2.挺进大别山。
(三)教学难点重庆谈判的背景(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
2. 综述法。
3.图示法。
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
(五)教具准备(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中共七大的召开,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中共七大认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哪两种前途?(答:黑暗的前途——老状态,光明的前途——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想要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
美国则希望通过支持蒋介石的统治来维护它在中国的利益。
他们勾结起来,阴谋发动内战。
中共中央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为了争取光明前途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在历史上留下了值得细细品味的片段。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主要讲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伟大胜利。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经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包括战争爆发、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等三个部分,以时间为主线,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战争的具体经过和细节不够清楚。
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深入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胜利意义。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胜利意义,掌握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胜利意义。
2.教学难点: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历史事件。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胜利意义。
2.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历史事件。
4.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抗日战争的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合作探究的活动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讲述抗日战争的经过,包括重要战役和历史事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抗日战争的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历史事件,分析战争的特点和胜利原因。
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课件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观点阐释:
重庆谈判前夕,有人说:“国民 党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因此,中 共没有必要去谈判。”你认为这一 观点正确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你的理由?
既然明知蒋介石谈判是放烟幕 弹,为什么毛泽东还到重庆去 谈判呢?什么时候由哪里到达 重庆?
阅读提示:
1、重庆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其主要内容是 什么?
兵力,各个歼灭敌军有生力量。
3、结果: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四、转战陕北
1.进攻陕甘宁边区------重点进攻 1947年3月 2.转战陕北: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
五、挺进大别山
1.转入战略反攻的标志: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 2.意义: 标志着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人民 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国民党: (1)需要争取时间,部署内战。
(2)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欺骗民众。
(3,掩盖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将内战的责任 推到共产党的头上。 共产党:
争和平,揭骗局
1945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 治中来延安接蒋介石赴重庆谈判
2、成果:
(1)签订《双十协定》 (2)和平建国纲领 确定和平建国的意向
请同学们思考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的签订
对国共两党有何重大意义? 对于国民党:赢得了准备内战的时间。 对于中共:揭穿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 谋争取到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自主预习
3、预习课本107—108页列出解放战争全面爆 发的标志,敌我力量对比如何?人民解放军采 取了什么作战方针?取得了什么效果?
课堂小结
中 共 ---和平民主 抗战胜利 内战全面爆发
重庆谈判 粉碎敌人的全面 《 双 十 协 定 》 进攻和重点进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能力目标:
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用意和毛泽东前往谈判的原因
3、情感目标:
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转战陕北
教学难点
全面正确的理解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945年。
抗日战争结束,我们想有怎样的新生活呢?··理想总是那么美好,但是怎样的命运在等待着这个刚刚历经苦难的中国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二、讲授新课
中国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下面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105-110页的内容,完成基础知识部分。
1、重亲谈判
背景: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
目的:国民党争取时间,部署内战
共产党争取和平,揭露“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时间:1945年8月
核心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
蒋介石
结果:签订签订《双十协定》通过政协会议决议
2、内战爆发
国民党统治集团撕毁《双十协定》
标志:国民党军队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时间:1946年6月
3、转战陕北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国民党军队悍然发动对中原解放区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也是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始。
人民解放军作战方法:以运动战为主,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终于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于是,国民党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一带,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领导人:彭德怀领导的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军的重点进攻。
主要战役: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等,采用“蘑菇战术”
4、挺近大别山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刺进了敌人的心脏,危急敌军的心脏。
这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学生预习之后,来检查预习结果。
学生来说,其它学生来补充不完整部分。
之后,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来背基础知识部分。
一、合作探究
1、有人认为,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并没有阻止内战爆发,所以毫无意义。
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课本中的小字部分)
2、在国共两党的实力较量之下,人民解放军何以能够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学生开始思考讨论,并形成书面语言。
老师点拨总结
1、这种说法不正确。
假如不去谈判,就为蒋介石发动内战提供了一个借口,坐实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并失去共产党的威信;
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表现了毛泽东的弥天大勇。
2、国民党方面:国民党军队不得民心;国民党统治腐败
共产党方面: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积极支援人民解放军;
人民解放军运用正确的作战方针
二、大事梳理
1945年8月重庆谈判
1945年10月,签订《双十协定》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始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三、小结
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国民党:独裁内战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全面内战爆发
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