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厚”“似伪”说刘备

合集下载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意思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意思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意思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字面意思就是刘备厚道的有点虚伪,诸葛亮足智多谋得像妖怪。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及《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时谈到的,鲁迅先生的评价是中肯的,刘备之“似伪”和诸葛亮之“近妖”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刘备这个人物,宽厚爱人,体恤兄弟,在《三国演义》里,体现的很明显。

但是从人性的特点出发,这种宽厚近似于虚伪。

比如,白帝城托孤,临死前对诸葛亮说,我儿子要是不行,你当皇帝吧。

这就是典型的道德绑架。

刘备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德行吗?这样一说,就算诸葛亮有想法,还会去做吗?肯定不会。

鲁迅先说这句话,不是骂刘备,而是说刘备的宽厚过头了。

诸葛亮也是一样,太聪明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几乎是个完人。

没有任何道德或者智力上的缺陷。

这种人不可能存在的。

古语有云,多智早夭。

鲁迅先生,指出了诸葛亮的聪明到极点了,和妖怪一样。

2020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三国演义》精选习题10道

2020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三国演义》精选习题10道

名著阅读《三国演义》精选习题10道1、【2019·湖南湘西卷】名著阅读。

(3分)“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这段文字节选自《_ __》,该作品的作者是_ _,这段文字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答案】 (1). 三国演义 (2). 罗贯中 (3). 刘备【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三国演义》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

结合“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及“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等描写,可以判断这是写刘备的,刘备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点睛】《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2、(2019·北京中考模拟)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家李鹏飞教授对青少年朋友说:“读《三国演义》,不能只看故事。

”结合阅读体验,举一例谈谈你在名著的故事之外还读出了什么。

(不超过100字)(8分)【答案】示例:《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

细说刘备的虚伪

细说刘备的虚伪
当刘备装作无可奈何之状而 取得刘璋之地后,却又乐不可 支,“设宴 于公 厅 ”, “顾 庞统 曰:今日之 会, 可为 乐乎 ?”得 意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之前说 不可夺同宗之地,不可行不义之 事,皆是伪作,是“外君子则内 小人”,既 然反复 说不 能夺 同室 之地,不能行不义之事,然而一 旦夺了人城邑之后,即一副胜利 者的姿态,足见其伪诈到何种程 度!
一、残酷无情 刘备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细程 说萍 刘 备 的 虚 伪
全不为大局着想,又残酷无情, 无半点怜悯之心。在第十五回 中,他借古人之言说出了自己的 心声:“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 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 安可续?” 对待 至亲 之人 妻子儿 女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呢? 与 其高祖刘邦可以不分伯仲啊!拉 拢关、张,又何尝不是“惜其勇 而用之”,为打 拼自 己的 江山做 准备。更可以作为印证的是第三 十四回刘备一听说蔡瑁要设计害 他,“急解‘的卢’马,开后园 门牵出,飞身上马,不顾从者, 匹马望西门而走 ”, 半点 没有想 起赵云等三百将士,好一个“不 顾从者”!看来 他自 家性 命才是 最重要的,其利害的取舍也可以
就真的没有机会实现儿时的梦想 了。
可实际上,他除了与董承等 六人书名带血诏并常在阵前宣读 以示正义以外,终其一生,并没 有为朝廷设为一谋出过一份力, 倒是处心积虑的经营自己的蜀汉 天下,时时刻刻想摆脱别人的控 制去谋划自己的天下。刚与董承 等人书带血诏,都还没有行动, 一见有机会逃走去经营自己的天 下,便什么也不顾了。还亏他走 之前对董承等人说“某此行必有 以报命”,可最 后董 承等 人都死 了,也未见他报什么命,倒是把 自己的事业打理的有条不紊。
刘备的这种艺术形象的成 型,不仅有真实的社会历史土 壤,而且也是中国历代文化的浓 重沉淀的结果,铸造了这个人物 形象,树立了仁君的典范。虽然 作者为塑造这个人物而涂上了一 层光亮的色彩,甚至不惜用了曲 笔,以体现作者的主观理想和历 代人民群众的愿望,但是刘备毕 竟只是一个封建军阀,不可能反 映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更何况 他是一个由封建社会下层逐步挤 进上层的政治家,还不可避免的 带上了小农意识的味道。他同样 与董卓、曹操一样有政治野心, 只是刘备掩藏得更深罢了!正是 这些缺陷,才会把刘备塑造成了 一个“近伪”的艺术形象,其虚 伪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 面。

百家讲坛正说三国人物刘备

百家讲坛正说三国人物刘备

刘备一说起刘备,大家印象当中,他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是鲁迅曾经批评说:“欲显刘备之长厚似伪。

”“欲显”想要显示,“长厚”就是忠厚,忠厚长者。

这个“似”就是似乎,有点象虚伪,有点接近虚伪。

那么鲁迅这个批评到底对还是不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为什么呢?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他根据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作的注,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来写的。

而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发生了三大变化,这其中就包括了他到底是忠厚还是虚伪的问题。

因为我们只有全面地来了解刘备的为人,全面地看待由史书《三国志》到小说《三国演义》。

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判断刘备到底是忠厚还是虚伪的问题。

刘备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他勇猛的一面被削弱了。

在咱们的印象里边,看小说《三国演义》也好,看戏曲特别是京剧也好,刘备这个人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性情温顺,善待下人,脾气非常好,有时候还显得有一点软弱。

可是刘备在《三国志》里面可不完全是这样。

在《三国演义》里头,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它说了这个话,但是因为在具体描写当中,这方面削弱了,读者也不太注意,在影视里头,在戏曲里头,这种勇猛的一面,就进一步被削弱,抹掉了,所以大家没印象。

《三国志》里头,周瑜讲到。

周瑜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雄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刘备以枭”象枭雄那样,他本人是枭雄,手下还有关张两位熊虎大将,刘备这个人,必定不是一个能够长久地屈居于人下的。

那么一个人,他一定要独立地干一番大事业,要跟咱们东吴争天下。

鲁肃也讲道,刘备是枭雄。

我们看一下词典,解释“枭雄”,是“智勇,杰出的人物”,有个“勇”在里面,我们也可以这么想一想,刘备如果光有仁义,忠厚,他缺乏智勇,特别是勇猛,神武的那一面,那么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那么一个乱世,他怎么可能在群雄之中立足,更不要说冒尖哪,是不是?所以武勇是刘备的一个基本特点。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先生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生。

名著集锦(中考名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名著集锦(中考名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引言本资料汇总可辅助学生在阅读名著之后,做必要的知识点补充,可更有利于查缺补漏。

其中所收录的篇目均来源于中考考试说明,另外又增加了数篇校内经常考查的名著。

阅读一篇名著就是和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交流,初三三年时间短暂而宝贵,还望学人能珍惜时光,用心学习,不宜荒废时光,只图玩乐,倘若如此岂能有所收获呢?回顾自身求学的历程,每遇困惑,往往都是从书籍中获得巨大的启示,高尔基所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早年粗读不甚了了,但如今再品味的确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若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

总之,“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还望学人能精进学业,千说万说不若“真干”二字。

借此机会,诚恳与大家共勉。

目录一《论语》 (2)二《三国演义》 (5)三《水浒传》 (26)四《西游记》 (34)五《朝花夕拾》 (40)六《骆驼祥子》 (49)七《红岩》 (55)八《鲁滨逊漂流记》 (59)九《海底两万里》 (69)十《童年》 (74)十一《格列佛游记》 (77)十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81)十三《四世同堂》 (86)1一《论语》导读《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不可误解为孔子所编纂)。

它以对话文体语录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论理思想等。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共二十篇。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的言论千古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指路明灯,希望同学们平时抽时间了解《论语》,解读孔圣人,熟悉儒家思想,这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国千年古典文化,更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的修养。

虚伪的刘备

虚伪的刘备

浅议刘备的虚伪刘备本是一没落的贵族后裔,而且“不甚好读书”以卖草鞋为生,因而身上带有很浓厚的江湖气息。

同时他又是东汉末年那个纷乱的年代里的一个军阀,所以其必然又有作为政客的特性。

但罗贯中在“拥刘反曹”的中心思想下想塑造出刘备仁厚的明君形象,最终使得刘备这个人物的虚伪跃然于纸上。

正如鲁迅所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刘备的虚伪表现之一就是其对待情如手足的关、张二人身上。

《三国演义》中最让人津津乐道可能就是刘、关、张之间的兄弟之情,他们于桃园结义,一起闯荡天下,建立了蜀汉政权。

作者竭力描绘三人之间的情感,关羽的千里走单骑,刘备起兵攻打东吴等都为我们展现出其手足之情的深厚,但一些细节上却能反映出刘备对待这两个兄弟的真是情感。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细节就是关羽败走麦城,于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被杀,作为兄弟的刘备并没有立即给他二弟报仇而是忙着巩固自己的地盘,忙着登基做皇帝,直到建安二十六年四月才想起来去报仇。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报仇只是刘备起兵的借口,只是他当上皇帝后继续他的霸业的借口。

他也曾对人说过那么对待关、张二人也是“惜其勇”罢了。

对待手下的种种是刘备的虚伪又一表现。

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最得力的智囊,也是整个蜀汉政权的大脑,甚至到后期刘备只是个象征而诸葛亮才是真正的管理者,也是作者心目中的能臣的最好典范,也是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刘备明君的特质重要人物。

很显然作者为了写就这么一位明君不得不塑造出一段人人称颂的君臣佳话,三顾茅庐也就被作者美化加工了(魏人鱼豢《魏略》中有“亮诣备”,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有相关记录),但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就能看出其内心。

先用美言封住诸葛亮的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让其不会有二心,再用言语来试探他“若嗣子可辅,则辅;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其实这一切都是刘备担心死后他的儿子不能继续掌控他的江山,而作为很了解刘备的孔明来说他知道这只是试探,说不定两边就埋伏着几百刀斧手,所以“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

浅论刘备形象“似伪”的原由

浅论刘备形象“似伪”的原由

浅论刘备形象“似伪”的原由作者:聂西李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1期摘要:《三国演义》的作者试图把刘备塑造成一个“长厚”形象。

刘备形象给人以“似伪”的阅读印象,这不是作品的文学描写上的失误造成的,而是与演义小说的文体特征、刘备“仁”与“君”的矛盾以及读者“伪装术”之自然联想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刘备;长厚;似伪作者简介:聂西,女(1989-),湖北黄梅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08级教育技术学学生,本科生。

李朋,男(1989-),湖北监利人,湖北大学文学院08级中文系学生,本科生。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关于《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认识方面,提出一个经典的结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大致来说鲁迅的这种阅读感受是相当敏锐的。

用“长厚”来概括《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主要思想性格,是既符合作者的主观意图,也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的。

然而《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给读者以虚伪、造作的印象。

历来关于刘备形象的争议从未间断,有学者认为刘备以诚待人、善于用人,有学者认为刘备假仁假义、残酷无情,甚至有学者认为刘备能得到江山全在于脸皮厚[1]。

《三国演义》在整体叙述模式上,缺乏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使读者对刘备的语言、行动背后的真正动机有着相当大的自我阐释和想象空间,是造成刘备形象争议性的最表层原因。

刘备形象“似伪”的因素错综复杂,本文权且在前人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论述刘备形象“似伪”的深层原由。

一、史学与文学的直接冲突历史演义是具有特殊文体性质的小说类型,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它与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文学的“演义” ,要有历史事实的依据,不能凭空捏造,无中生有;它要做到“不乖正史”,但又必须“添设敷衍”,允许使用“稗官”手法,“叙述曲折”,使它具有感人的艺术性[2]。

这种特殊的文体规范决定了《三国演义》在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等叙述方式上基本上呈现出以历史叙述为主导、文学叙述间插其中的文体特色。

也正是因为《三国演义》在主“据正史”的同时,兼“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这样作者的主观意图即文学叙述必在某种程度上受历史叙述的限制,换句话说,史学与文学的直接冲突,参与构建刘备形象给读者“似伪”的印象。

高考名著阅读之三国演义重点梳理(大全)资料

高考名著阅读之三国演义重点梳理(大全)资料

名著阅读·《三国演义》复习资料1.简述《三国演义》中的一次战役。

答:①官渡之战: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

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

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

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

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②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

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

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

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

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

曹操大败北还。

③彝陵之战:刘备为重新夺取荆州、替关羽报仇,对孙吴大举进攻。

开战之初,蜀年步步进逼,吴军节节败退。

后来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指挥战事。

陆逊胸有成竹,先是坚守关隘,由于天气燥热,蜀军将士疲惫不堪,戒备松懈。

及时抓住战机,采用火攻,蜀军的40多座军营,顷刻之间变成一片火海,全线崩溃。

刘备逃回白帝城。

不久羞愧发病而死。

④水淹七军:公元219年秋季,关羽在襄阳、樊城抗曹。

关羽仔细考察地形,发现襄江与白河水势甚急,又发现曹军驻扎在山谷之内,于是派人堵住各处水口,趁夜晚风雨大作之际,放水淹没曹军。

大意的于禁则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擒。

⑤汉中争夺战:曹操夺取汉中,令曹洪、夏侯渊镇守。

张飞打败张邰夺取瓦口隘,黄忠夺取天荡山,并听从法正的计策在定军山半山以逸待劳斩杀夏侯渊。

从许都赶来的曹操战局不利,发布鸡肋军令,借故斩杀杨修,不久退兵。

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

●结合具体的情节思考赤壁之战中为什么孙刘联军能以弱胜强?答:天时胜:刘备汉室宗亲,操乃汉贼。

曹军流行疾病。

东南风起。

地利胜:南方多江河,北军不善水战。

人和胜:曹操骄傲,心气浮躁。

荆州新降,人心未附,士气低落。

孙刘背水一战,决心很大。

细说刘备的虚伪

细说刘备的虚伪

细说刘备的虚伪作者:程萍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1期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内容倾向上,历来被人说成是“拥刘反曹”的,作者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了道德信义的化身。

理所当然的,刘备也就成了理想明君的典范,既仁厚爱民,礼贤下士;又诚实忠义,贵义尚情。

果真如此吗?笔者不敢苟同,其形象塑造实在是有违作者的创作意图,给人以“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感。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评论《三国志演义》的人物描写:“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1]鲁迅先生对刘备形象作如此阐述,真可谓一语中的。

这里鲁迅所说的“近伪”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物形象有违作者的初衷,与作者心目中想塑造的仁厚爱民、礼贤下士、诚实忠义、贵义尚情的理想的明君形象相去甚远;二是说人物的性格特征虚伪,是一个表面道德信义,实则假仁假义、残酷无情、不思进取而又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刘备的这种艺术形象的成型,不仅有真实的社会历史土壤,而且也是中国历代文化的浓重沉淀的结果,铸造了这个人物形象,树立了仁君的典范。

虽然作者为塑造这个人物而涂上了一层光亮的色彩,甚至不惜用了曲笔,以体现作者的主观理想和历代人民群众的愿望,但是刘备毕竟只是一个封建军阀,不可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更何况他是一个由封建社会下层逐步挤进上层的政治家,还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小农意识的味道。

他同样与董卓、曹操一样有政治野心,只是刘备掩藏得更深罢了!正是这些缺陷,才会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近伪”的艺术形象,其虚伪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残酷无情刘备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全不为大局着想,又残酷无情,无半点怜悯之心。

在第十五回中,他借古人之言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对待至亲之人妻子儿女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呢? 与其高祖刘邦可以不分伯仲啊!拉拢关、张,又何尝不是“惜其勇而用之”,为打拼自己的江山做准备。

2019中考语文名著导读二《三国演义》素材

2019中考语文名著导读二《三国演义》素材

二《三国演义》导读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小说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主要人物(一)刘备1、“仁”的代表——刘备形象: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狡诈、有心计的人,是“圣君”的代表。

情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占领荆州夺取汉中建立西蜀夷陵之战白帝托孤2.精彩片段★桃园豪杰三结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

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

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

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

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三英战吕布(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董卓得知华雄被杀,便领大军与盟军大战于虎牢关。

吕布勇不可挡,接连杀败八路诸侯。

一天,吕布又来挑战,北平太守公孙瓒大怒,迎战吕布,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

张飞截住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上前来助战,刘备见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终于将吕布打败了。

★青梅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赚城斩车胄)“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

请简述这个故事。

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

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障、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

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简析“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中曹操刘备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重提《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问题

重提《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问题

重提《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问题作者:吴远飞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9期内容摘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时有如下评语:“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慨,时时如现矣。

”本文从分析鲁迅的这句话出发,具体分析了罗贯中在塑造刘备这个人物形象时的得失,认为作者在塑造刘备这个人物形象时整体上是成功的,但也确实存在着“长厚而似伪”之嫌。

关键词:人物形象塑造刘备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慨,时时如现矣。

”鲁迅这句话是在谈《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得失,那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笔者认为对鲁迅的这段话我们应该加以细细揣摩,以弄清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得失之处。

首先,我们要明确鲁迅先生认为罗贯中本意是要表现刘备的长厚,而且是这样表现的目的达到了,其次才是鲁迅觉得这样的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统一性是有所妨碍的,可以说鲁迅的这个批评还是十分中肯的。

我们知道《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却是他最突出的成就。

罗贯中在他所描绘的众多人物中极力突出若干主要人物,运用对比,夸张,衬托等一系列艺术手法,着力的描绘了某一人物的某一特征,性格的某一方面,从而达到了人物形象的高度统一,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但是也恰恰是这种高度集中的类型化典型形象的塑造,造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人物的主要特征不具有丰富复杂的个性,缺少性格的发展变化。

同时,对人物某一性格特征的过度表现不免造成了鲁迅所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之嫌。

在民间历来就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这都表明了人民虽然同情刘备,却也不满意他的有时“作假”。

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鲁迅原文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意思是,当人完美到达极致的时候,就会走向反面。

刘备仁和宽厚,和部属结义成兄弟,人格完美。

但从真实的人性角度去看,这种完美的就是虚伪。

鲁迅说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也是同样道理。

孔明在三国演义里太智慧,太聪明,几乎找不到缺点。

但事实上,这种人不存在的。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有着非凡的智慧,高超的谋略。

历史上的诸葛亮主要是在后勤方面,组织协调能力出众,这也是夷陵之战诸葛亮没参与的真实原因。

在军事能力上,诸葛亮并不出众,火烧博望是刘备谋划的,草船借箭是孙坚实施的。

很多事情被用到诸葛亮身上,使得诸葛亮被神话了。

《三国演义》诸葛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甚至可以施法布阵,逆天行事,用八阵图,困住东吴陆逊陆逊,解救兵败逃跑的刘备,魏吴的谋略,皆在其掌握当中。

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奇智慧,以至于,后世形容一个人足智多谋,都会冠以“诸葛”二字。

什么小诸葛,赛诸葛,诸葛亮再生之类。

诸葛亮,已成为一种智慧的代名词和象征。

但这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凡智慧,确非普通肉眼凡胎人所能达到的。

所以鲁迅说诸葛亮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国演义简答题

三国演义简答题

三国演义简答题1.简述《三国演义》中的一次战役。

答:①官渡之战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

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

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

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

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②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

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

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

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

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

曹操大败北还。

③彝陵之战刘备为替关羽复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

孙权起用青年将领陆逊,赴猇亭前线指挥作战。

陆逊力排众议,决定坚守,避免交战。

由于天气燥热,蜀军将士疲惫不堪,戒备松懈。

陆逊及时抓住战机,下令采用火攻,烧尽蜀军40多座军营。

蜀军全线崩溃。

刘备逃回白帝城。

不久羞愧发病而死。

④水淹七军公元219年秋季,关羽在襄阳、樊城抗曹。

关羽仔细考察地形,发现襄江与白河水势甚急,又发现曹军驻扎在山谷之内,于是派人堵住各处水口,趁夜晚风雨大作之际,放水淹没曹军。

大意的于禁则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擒。

⑤汉中争夺战曹操夺取汉中,令曹洪、夏侯渊镇守。

张飞打败张邰夺取瓦口隘,黄忠夺取天荡山,并听从法正的计策在定军山半山以逸待劳斩杀夏侯渊。

从许都赶来的曹操战局不利,发布鸡肋军令,借故斩杀杨修,不久退兵。

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

2.简述《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令你难忘的情景。

答:①刮骨疗毒关羽旧时箭伤常在阴天发作。

华佗认为应当切开臂膀刮掉渗入毒药,病才能根除。

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

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

左右掩面失色。

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神色自若。

华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

关公大笑而起。

华佗称赞说:“君侯真天神也!”②煮酒论英雄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煮青梅喝酒。

【三国历史】浅谈《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

【三国历史】浅谈《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

【三国历史】浅谈《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三国演义》一共写了四百多个(亦说是1191)人物,其中有几十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如张飞嫉恶如仇,粗豪爽直,而又从善入流;刘备仁厚爱民,虚伪做作;关羽神武神勇,讲究忠义却刚愎自用;周瑜才高果敢却心胸狭窄;鲁肃拘谨忠厚,黄盖勇敢沉着,司马懿老奸巨滑等等。

连三个“舌辩之士”也各具特色,他们都恨曹操,但表现形式大不相同。

弥衡是“骂”“至死骂不绝口。

”至今戏曲舞台上还有一出戏叫“击鼓骂曹”;张松是“顶”,顶得曹操“拂袖而起,转入后堂”;杨修是“揭”,他多次揭曹操的老底,揭曹操灵魂深处的秘密,特别是梦中杀人的诡计。

在塑造人物方法上,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通过战争中不同的故事情节加以反复渲染,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中去写。

不同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典型环境,写法也不一样。

如曹操攻打濮阳陷入重围,大火之中正碰到吕郁挺戢跃马而来,曹操用手遮住脸,加鞭纵马从对面闯过去,吕布从后面拍马而柴,以方天画戢在曹操头盔上点了一下,问道“曹操何在?”用手指着相反方向“前面骑黄马的就是”,多么狡猾。

吕布听了就纵马向前追赶,放过了眼前这个真曹操。

曹操轻轻一句便骗过了吕布。

在潼关则是另一种情况。

马超认出了曹操后,紧追不放,害得曹操“割须弃袍”,没命逃奔。

这时,背后马超赶来,厉声大叫:“曹操休走!”吓得曹操马鞭掉落在地。

看看即将赶上,马超从后挺枪而剌,曹操绕着一棵大树躲藏,马超一枪刺在树上,用力过猛,刺得很深,等到把枪拔出来,曹操已经跑远了。

在这里,从濮阳之战,使我们看出吕布有勇而无谋;从潼关之战,使我们看出马超精明强悍。

再如张飞在巴郡“义释”了严颜,关羽在长沙“义释”了黄忠,同是“义释”但也有不同。

张飞“义释”严颜,表现了张飞粗中有细;关羽“义释”黄忠,表现了关羽的高傲自负。

同是写一代英雄之“勇”,吕布是勇中带贱,周瑜是以勇显骄,赵云有勇有谋,可见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不一样的。

曹操的“割须代首”“梦中杀人”;刘备和单福(徐庶)关于的芦马的对话,这些描写显示了曹操、刘备的奸诈和仁厚的不同性格。

刘备的“伪仁义”表现在什么地方

刘备的“伪仁义”表现在什么地方

刘备的“伪仁义”表现在什么地方在以“刘氏集团”为正统的《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以“拥刘反曹”作为小说的整体艺术构思,并曹操作对比,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仁治天下、义统三军”的仁义形象。

曹操残以虐民,刘备则仁以待民;曹操事事布满机诈,刘备则处处心地坦荡。

刘备曾经说过:“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这是他能够白手起家一步步成就大业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

刘备还多次说过:“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这和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行为准则,一正一反,判若泾渭。

在生灵涂炭、战乱频繁的动荡年代,刘备广施仁政,深得民心,为他在立足、拓展、建国、称帝过程中,塑造了过人的人格魅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刘备“不甚好读书”,而且武艺平平,却能够得到“卧龙”、“凤雏”舍生忘死的辅佐和“五虎上将”血洒疆场的效力,靠的就是“仁义”二字。

《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仁义”之举描写的很多,也很夸张。

但在这些赞美和颂扬中,也会泄露出许多刘备不仁义、伪仁义的细节,笔者稍加列举。

一、狼子野心:曹操除去吕布后,向汉献帝表奏刘备的军功。

刘备对汉献帝讲明了自己的出身后,“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

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

帝暗想: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

”皇帝钦封将军、侯,并称他为皇叔,这对于没落贵族刘备来说可是天大的恩宠和莫大的荣光,按理刘备应当尽忠于汉献帝。

但是刘备的心气远远不止这一些,他的理想和目标是想作皇帝。

刘备的第一个儿子叫刘禅,随后又收了个义子叫刘封。

两个儿子,一名封,一名禅,合起来即为“封禅”,是天子祭天地之礼。

刘备想做皇帝的野心对于汉献帝对他的厚爱来说,简直就是不忠。

汉献帝被害后,诸葛亮与众臣商议请刘备即皇帝位,刘备“大惊”,甚至“勃然变色”,执意“坚决不从”。

后来诸葛亮用计促使刘备“就范”,刘备惊曰:“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想当皇帝又怕别人说闲话,当了皇帝却说是群臣把他拉下水,刘备的虚伪在此表现的一览无余。

评三国演义

评三国演义

虚伪的刘皇叔评《三国演义》11中文汉四班 110101402 陈家湖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极力为刘备塑造一个爱民爱才,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的仁君形象。

作者用封建的伦理道德对原型进行规范化,用仁君的标准拔高原型,但是最终得到的却是一个可敬而不可爱的人物。

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刘备,身处斗争漩涡乱世之中,但是内心却是平静如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批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正是击中了要害,作者企图突出刘备的宽厚,却无意中写出了刘备的虚伪。

刘备虚伪的一面从桃园结义就有所彰显了,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汉高祖之玄孙。

其实刘备只是姓刘,是不是皇室血脉,又有谁知道。

以此来拉拢两位后来的名将。

到后来十八路诸侯会师讨伐董卓的时候,三英战吕布这场大战稍加琢磨就会觉得不对,关羽张飞就算单独上场也能与吕布战个不分胜负,刘备是等到张飞关羽都上场了,打得差不多了才上去的,又是拦吕布的方天画戟又是挡关羽张飞的攻击的,表面上是不忍伤吕布,又保护自己的兄弟,实则是做给城墙上的诸侯看的。

吕布也是因此对刘备深有好感,后来的辕门射戟救刘备一命,刘备却利用吕布夺下徐州,而吕布被曹操杀的时候,刘备居然一句话求情都没有,反而是说正是记得辕门射戟之事,才不能让你吕布活在世上。

可能那个时候吕布对于刘备已经没有价值了。

刘备收买人心也是一把好手,在新野城刘备携全城百姓出逃,冠冕堂皇说了那么多民为本啊什么的,却在曹军一到就抛弃妻子,跑得比谁都快。

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刘备为此当众将阿斗摔倒地上,赵云跪泣“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收买人心的手段层出不穷,谁都知道刘备是个大耳儿,且臂长过膝,摔阿斗最多也就是小孩子摔一跤的感觉,标准一个虚伪的举动却赢得千古名将。

刘备在自领益州牧的那一回中,有这么一个荒唐的画面,刘璋出城投降,刘备哭着接受,很不情愿的接受投降,入主益州。

满口仁义,自称皇室宗亲,却对同为皇室的刘璋拿起武器逼得其走投无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历史小说的面貌出现在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艺术长廊的时候,无疑给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瑰丽的风采。

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事实,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

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形象之失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

用“长厚”来概括《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主要思想性格,是既符合作者的主观意图,也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的。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作为奸雄曹操的对立形象来刻画的,这就是历来论者指出的,一个是仁君形象,一个是暴君形象。

“长厚”、“仁义”是刘备思想性格的基调,是作者极力突出描写的。

作品多方面表现了刘备的宽仁爱民,深得人心。

确实,《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不仅有“长厚仁义”之德,还有“终不屈于人”的宏伟大志。

他知道“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一方面他广施仁义,获得百姓拥戴,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此而争取到了人心。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刘琮不战而降。

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他却答道:“吾不忍也。

”当他山攀城向南撤退时有人劝他抛开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却断然拒绝。

安危之际,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

另一方面,他又礼贤下士,重用人才,武结关张,收赵云,文任徐庶,更三顾茅庐争得诸葛孔明相助。

他百折不挠,不计一时成败,长期坚持进取,通过取荆州,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客道,终于取得了蜀、吴、魏三足鼎立之势。

在“三让徐州”中,刘备是表现出了仁义的,这不是“伪”,而是真让,是其“长厚”的表现。

潜藏在刘备内心深处的,仍有对徐州的渴求,不过此时时机未到,不敢轻易表露。

但随着陶谦的一让再让以至三让,潜藏于刘备内心深处的渴求逐渐强烈,终于认为不会落“不义”之名,便取而代之了,为“君”之目的使刘备终于放弃了“仁”,但仁义地一让再让,又使刘备获得了美誉,收获了人心,从而能坐稳徐州这把交椅,真是名利双收。

小说如此描写,写出了刘备思想性格的复杂性,既有表,也有里,既有真,也有假,真而“似伪”,伪中有真,闹得毛宗岗在批语中连连问:“真邪?假耶?”这实在是很成功的。

刘备是“仁君”,所以不管他如何矛盾犹豫,心有“不忍”,最终还是从“同宗”手里夺了西川;刘备是个“仁君”,所以直到取西川后,在接受刘璋投降时,他仍心怀愧疚。

这种真伪难辨的情况,在刘备形象描写中常有出现。

长板坡“赵子龙单骑救主”,当赵子龙把阿斗交给刘备时,刘备却“扔之于地”。

赵云见此,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显然为刘备之举所感动。

而民谚“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则认为刘备此举为假意。

其实,此举亦真亦假。

刘备本爱赵云,见赵云此时情景,一时感情激动,掷之于地,说:“为汝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由此可见此举不全是假,而是对赵云的真情之表露。

又如关云长死后,刘备要为其报仇,并充分表现了他对其弟关羽的情义。

但关羽之死和刘备就毫无干系吗?章太炎在《检讨?思葛》中说:“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圣土,假寻于吴人,以损关羽之命。

”这似乎也有真有假。

再如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话是真是假,或可难辨,但刘备临终,其将死之言语,态度之诚恳,能说其言其性是假的吗?作为诸葛亮,即使嗣子不才,刘备真愿诸葛亮不辅之却取而代之?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确实是“长厚而似伪”的,罗贯中把刘备作为理想的“仁君”典型来塑造,而过于突出其的“长厚”,对他的“似伪”却写的欠充分,对刘备性格的复杂性表现得还不很充分。

所以使得罗贯中所极力描写的“仁君”的刘备形象不够丰满生动。

却显
得“似伪”。

这也可能是罗贯中在“尊刘贬曹”的思想下,描写“长厚”、“仁义”的刘备形象时没有想到的,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