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车影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撞车》电影影评(部分转) 2006-04-28 09:02:36| 分类: share music or m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这是一部讲美国种族歧视的电影。如果你不能接收沉重的电影,请不要看,这是部深沉的电影,看了后会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如果你认为你不是个肤浅的人,而是个关心世界的人,我强烈推荐你看。
剧情介绍:那个洛杉矶警察局的警察(马特·狄龙饰),希望能给自己患病的老父亲找到更好的医疗救助,但是,在HMO,任凭他如何的请求,负责处理这件事情的黑人职员就是不签署文件,以允许他父亲去找别的医生。随后,这名警察在处理交通堵塞的时候,将自己心中的怨气通通的爆发在一对黑人夫妻的身上。地区检察官(布兰登·费舍尔饰)与地位显赫的妻子简(桑德拉·布洛克饰)被两个年轻的黑人用枪指着头,只能无奈地看着他们抢走自己的越野吉普。回到家之后,心中的恐惧仍未消退的简,无缘无故地对上门为他们换锁的墨西哥裔修锁匠丹尼尔(迈克尔·佩纳饰)大发光火。可怜老实的丹尼尔在当天的晚上,又一次让一名阿拉伯裔的商店店主夺去了他的尊严。
黑人侦探格雷厄姆焦急地在寻找着他走失的弟弟,但又不得不受上司的威胁,去面对黑洞洞的枪口……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在观众吃惊的目光地注视下,由正义到邪恶、由被伤害者到施暴者不断的转换着。
一个普通家庭主妇和她的地方检察官丈夫,一个波斯商店的店主,两个正在谈恋爱的警探,一个黑人电视导演和他的妻子,一个墨西哥锁匠,两个偷车贼,一个菜鸟警察,一对中年韩国夫妇。
看似毫无牵连的他们唯一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住在洛杉矶。不过,在未来的三十六个小时里,一场意外的车祸,把这些生活在洛杉矶却素不相识的一大群陌生人拉到了一起,在短短的36个小时内,彻底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影评:《撞车》(Crash,又译《冲击效应》)是今年(2005年)最好的影片。也许我不该这么说,因为很多口碑不错的新片我尚未欣赏,但我可以确信,这是我所看到过的有关种族矛盾的最佳作品。
该片跟1996年大卫·克罗南伯格同名影片(有时译为《欲望号快车》或《超速性追缉》)毫无关联。编导保罗·哈吉斯是去年奥斯卡最佳故事片《百万美元宝贝》的编剧,自己也拿了最佳编剧奖,但新片跟那部获奖片也毫无相似之处。该片的基因来自奥特曼的人物结构、经典片的种族题材,以及《爱情是狗娘》的创意布局。分解开来,《撞车》并没有可申请专利的成份,但组合在一起,却给人腰间一搡的警醒和震撼,强迫你重新审视一个老掉牙至
熟视无睹的命题。
关键词:群戏
《撞车》没有主角,十多个角色全是配角。如果在罗伯特·奥特曼之前那么做,一定是天才,可惜奥特曼已经把这种群戏(ensemble)类型提高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以致我有时产生幻觉,认为他才是拍摄《红楼梦》的最佳人选。最典型的奥特曼群戏应该是1975年的《纳什维尔》,共24个角色,如小蝌蚪找妈妈似的在那个特定的场合(美国乡村歌曲之都)貌似无序地穿梭交织,最后组合成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全景图。
《撞车》的角色人数没有《纳什维尔》那么多,跟奥特曼近年的《高斯福庄园》更是相差不少,但它继承了奥特曼的精髓。须知,在一个固定的放映时间中,能通过银幕传递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因为角色多并不难,但角色要活起来,其难度跟角色数量是成反比的——角色越多,轮到每个角色的戏就越少。奥特曼的本事是人物多但都是立体的,否则群戏就成了人名的堆砌。《撞车》中的角色也都有血有肉,不是用标签可以代替的,跟奥特曼影片一样,这些角色通常以两个一组的搭配出现,互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迷宫,有些能走得通,有些则是死胡同。比如,地区检察官和他妻子是一组,伊朗人店主和他女儿是一组,两组之间完全不相识,但他们都是同一个锁匠的客户。
在人物结构上,《撞车》最容易令人联想到的电影,是1993年奥特曼的《银色、性、男女》(Short Cuts)和1999年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木兰花》(Magnolia)。这两部戏不仅都是群戏,而且都以洛杉矶为背景。洛杉矶是一座将“摊大饼”规划理念推到极致的城市,而群戏可说是一种角色分布的“摊大饼”,两者之间有天然的默契,而汽车在这样一个地方则是面对面人际接触的主要工具。风格上,《银色》比较写实,《木兰花》偏重象征,《撞车》在两者之间。有一个细节颇能说明三者的差异:三部影片的结尾都有一个“自然”事件,《银色》中是大地震,《撞车》是下雪,《木兰花》是下蛤蟆。天上像冰雹似的掉蛤蟆,当然是超现实的;下雪似乎最自然,其实不然,因为洛杉矶冬天的温度跟广州相仿,下雪虽然不是绝对不可能,但极其罕见;而加州位于地震带上,因此地动天摇反而不稀奇。
若纯粹从技巧的角度,《撞车》并未超越奥特曼的那些名作,它的突破在于群戏居然能引起共鸣。奥特曼的群戏影片均采用冷眼旁观的立场,观众始终置身于戏外。这不能说是一种不足,也许奥特曼根本不愿意观众一头扎进戏里跟人物一块喜怒哀乐,他的群戏是松散型的,犹如随机抽取的生活片断,隽永而不浓烈;而《撞车》则走戏剧化道路,
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多舛的人物命运让观众为之嗟叹。你可能说:制造戏剧效果还不容易?朱军在《艺术人生》中都能每每发射催泪弹呢。的确,两小时里让你为一两个人物的命运感动并不难,
但同时关注十几个不同人物,则意味着你必须事先了解这些人物的背景。《泰坦尼克号》中遭难的人物虽多,但观众真正关心的就只有两人。从这可往回推理,《撞车》的人物塑造和演员表演多么出色,短短几组镜头就勾勒出人物的成长背景和心理世界。
关键词:撞击
《撞车》的戏剧矛盾集中体现在撞车这一事件。该片中,这不仅是一桩车祸,更是一种有文化意义的象征。影片第一个镜头尚未出现时,主题台词已露端倪:“这是一种触感。在任何一座城市,人们都需要步行,摩肩擦踵,甚至撞个正着。但在洛杉矶,没有人会撞到你,因为大家都躲在钢铁和玻璃制造的汽车里。我们失去了那种正常的摩擦,当我们冲撞时,就会是撞车,那时我们才有所感悟。”
《爱情是狗娘》的故事也建筑在一次撞车事件上,但该片的主题意象却不是撞车,而是狗。撞车在那里是不具有象征性的偶然事件,纯属剧情设置。《撞车》中的车祸则完全写意,甚至故意回避了车祸的过程,就像《大红灯笼高高挂》故意不给老爷一个正面镜头,反而使其弥漫为一种威慑、一种气氛。
对于不喜欢《撞车》的观众,里面的巧合乃一大硬伤。被性骚扰的妇女怎么那么巧被同一警察所救?难道全洛杉矶就只有十几个警察?这种浪漫文学惯用的手法在当今已成诟病,但我觉得该片中并不突兀,一则因为人物塑造的底子厚实,二则冲撞本身是一种极具戏剧冲突的事件,恐怕不适用于淡如水的剧情。也有观众反感该片的感情戏,觉得太煽情。单独拿出来,剧中几处大喜大悲(如伊朗人差点杀死锁匠的女儿、妇人从即将爆炸的汽车中被救出)都有过火之嫌,但放在该片中,我觉得还算合适,因为片中不乏黑色幽默和自嘲精神,因此风格互有调剂。除此还有口味的因素,吃惯广东菜而从未尝过川菜的人一定觉得后者太浓烈,而若天南地北的菜系都能适应,对咸淡就更有包容性。
关键词:种族矛盾
本片的“撞车”无疑是指种族之间的冲撞。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矛盾是很自然的现象。在以往的种族题材影片中,人物的道德优劣是一目了然的,简而言之,多数民族处于道德劣势;每个白人都需扪心自问:我是否有看不起黑人的偏见?《猜猜谁来吃晚饭》、《炎热的夏夜》都是那样的作品,好人坏人十分清晰,即便不是十足的坏人,思想的正确或错误很容易判断。但是,我们
生活的世界不是书本,我们的很多想法自有缘由,包括偏见和谬见。《撞车》跟其他种族题材影片不同的是,它真实地反映了产生种族歧视的根源,而没有一味把人描写成天生的好人坏人。比如,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检察官妻子本属于“开明人士”,但自从被两名黑人青年抢了车后,神经紧张,总觉得找来换锁的南美小伙会借机偷窃钥匙并入室偷窃。你说她反应过度吗?她没有防范大学生装束的黑人,如今这个有点街头小流氓打扮的青年她怎能不防?
《撞车》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打破了好莱坞对于人物道德分界的戒律,塑造了同时具有美德和恶德的人物。该片中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或多或少有种族偏见,尤其是麦特·迪伦扮演的警察,是一个明显的种族歧视者,但他光天化日下利用工作之便对桑迪·纽顿扮演的女子实施“咸猪手”,也有可信的铺垫:一,他看到该女子在行驶的车里为驾车男子口交,产生欲火,而且那是违反交通法的行为,作为警察他有权处罚;二,因该女子皮肤白皙,他错以为是白人,而她的男伴是黑人,因此有一种民族报复和邪恶欲望的微妙缠绕。但在后来的场景中,我们看到这个令人厌恶的警察见义勇为,奋力救人,而且他还是一个孝子,照顾着病魔缠身的父亲。原来,他的种族偏见源自他目睹父亲的不幸,因为政府实施一刀切的少数民族扶持政策,他父亲的生意硬生生被分给了很可能远没他称职的少数民族。他的极度不满在一次为父亲询问病情时,向医院的黑人服务人员爆发出来。打个比方,如果你600分没有考取某大学,另一位分数比你低一两百的少数民族学生却被录取了,你会怎样想?也许从理智上接受并不难,但感情上轮到自己肯定会忿忿不平,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半在边疆,不像美国那样混居在洛杉矶等大都市,发生冲突的几率就会低得多。
我曾短暂居住在据称全世界民族最多最混杂的纽约皇后区,见识并体验过该片中刻画的某些情节。但要吃透该片的主题,并不是说你必须成为洛杉矶或纽约那种联合国似的民族大熔炉的居民。种族差别只是诸多背景差异的一种,每当网上出现恶性犯罪的报道,跟帖中马上就涌现一大批“那个地方的人怎么那样”的反应,彷佛写帖子者的家乡从来不会有犯罪事件似的,而一旦出现坏人坏事,当地的全体居民都必须被株连,贴上嫌犯的标签。这就是地域歧视,其心理过程跟美国的种族歧视极其相似。更普遍的还有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歧视,比如民工在沿海地区的遭遇,其悲喜色彩比《撞车》中的情节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一个从来不看中国新闻的老外,
哪天若看到一部影片中描写某民工因苦苦哀求仍领不到他那微薄的工资,并遭老板谩骂,一气之下把老板杀了,说不定他会感叹,这样的情节太夸张、太虚假了。
《撞车》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种族之间产生误解和偏见的精彩细节,其中莱恩·菲利普扮演的好心警察酿成悲剧的故事,令人感叹人生的偶然和不测。撞车在一定程度上是偶然的,不必每次都上纲上线来挖掘人性的丑恶,更不能用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逻辑来看扁一个群体。对于好莱坞主流口味,该片偏灰色,但骨子里非常光明,它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我们操什么语言,有什么不同习俗,持什么古怪的偏见,其实大家内心多半是善良的。影片在结尾处暗示,绝对的民族大团结是乌托邦的妄想,但只要每人各退一步,设身处地为对方想一想,多一份宽容,人与人之间是没有不能相处的。
《撞车》影评
(2012-02-16 14:45:42)
转载▼
标签:
美国
《撞车》
宋体
黑人
种族歧视
电影
文化 分类: 原创
能一举打败获奖热门《断背山》,荣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这部电影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奥斯卡奖往往是给那些能够深刻地暴露和揭示人性的优秀电影,因为这是影视艺术的最高价值所在,《撞车》以它独特的视角、发人深思的哲理和巧妙地叙述手法一举赢得了当年奥斯卡桂冠,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堪称一部杰作。
《撞车》这部电影聚焦了现在社会极其敏感的话题——种族歧视,以此深入地反映了美国多元文化、多民族再融合过程中的巨大矛盾。它将多个叙事线索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完美地有机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交织式的对照结构,多条叙述链组合形成对照张力运动,构建复调主题,将移情幻想与哲理思考合二为一。这种叙述模式使得电影情节各加具有跳跃性,因此能使电影的故事情节产生内在的关联,从而有机地揭露电影的主题。片段式的回闪使得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不断深入思考,这种蒙太奇手法能使观众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有了更多思考的切入点,在并列组合中形成情感张力,对主题有极强的展示效果。有趣的是,电影在开头还用了倒叙的叙述手法,在急剧的撞车声中开幕,暗示着种族矛盾的撞车,然后映入白人射杀黑人后的作案现场。这个情节在影片的最后交代了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悬念的设置增加了时间的离奇性,扑朔迷离的案情变得不可思议,这样的设置可谓独具匠心。
影片中巧设的多组人物矛盾也是曲尽其妙,极富戏剧性。法官极力维护黑人的权益,因妻子的冷眼反遭黑人抢车,而妻子因此更加对黑人不满,最终导
致“黑人恐惧症”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深化了黑人与白人的矛盾;黑人导演和妻子在回家的路途中被白人警官侮辱,而白人警官有在车祸现场舍身相救了她;一直帮助黑人的年轻白人警官竟然一言不合就把搭车的黑人少年一枪打死……这些情节无不意料之外却又事出有因。究其原因乃是社会的深层劣根——种族歧视。这些戏剧性甚至是荒诞的情节实际上都是根深的种族歧视所导致的。白人警官最后人性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实际反映了种族歧视已经从心底殖生,即使表面与歧视势不两立,但其实早已在他心中萌生,有意或无意实际上它已悄悄地存在着。
电影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无可奈何,仿佛不能根去罪恶,然而庆幸的是电影中的许多细节任能给人带以希望。虽然法官的车被黑人抢走,但他仍然争取黑人的权利并极力掩盖此事;黑人妻子最终扑倒在曾经羞辱他的白人警察怀中,给了他一个赎罪的机会并表明她原谅了他。杂货店的老板因她的女儿买的是空弹而幸免悲剧,修锁匠女儿的隐身衣“救”了他们一命,仿佛象征着爱的力量……这些细节给黑中的人们终于带来了光明的火把——爱。这是这部电影不可忽视的闪光点。
悲剧并非不可避免,但社会的劣根和矛盾的铲除也非一朝一夕之力——唯有爱。哪里有爱,哪里就还有希望。电影在发挥叙述功能和反映现实的同时也极力启发和唤醒人们心中的啊。正如史铁生所言:“爱是一种灵魂的救赎。”心中有爱,才能救赎我们的灵魂,洗清我们的罪孽,拯救我们的社会。
这部电影的结构非常复杂,由多条线索,互相交叉、分离,形成一种网状结构。我们要想看懂这部电影的情节,必须具备高超的记忆力和人物的识别能力。但是,我要说的是,即使你能够看懂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也未必能够理解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最深层的主题思想。这篇影评是为那些能够看懂这部电影情节的人而写的。
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主要揭露了美国的种族矛盾,认为这部电影主要表达的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实际上,所谓的“种族矛盾”只不过是这部电影的表象。
这部电影揭露了一个人的“成见”是如何影响他做出错误的行为。你如果仔细观看这部电影,会发现电影中的每个人对他人都“心怀成见”。
那位白人警探因为其父亲看病困难的原因,对黑人“心怀成见”,所以非常歧视黑人。
那位黑人导演因为白人警探骚扰他的妻子,因此对*******“心怀成见”,与其他*******发生冲突。
另一位本来没有“成见”的白人警探在调节冲突时,与那位黑人导演发生矛盾,从而对“黑人”产生了“成
见”,最后因为误会枪杀了另一位黑人。
一位白人女士因为遭到两位黑人的抢劫,因此开始对“非白人”产生了“成见”,从而厌恶她的女佣。
这种“成见”不仅仅发生在不同种族之间,在同一种族之内,也会出现“成见”。
那位黑人警探因为对他的黑人弟弟“心怀成见”,因此虽然知道他的下落,但依然不去把他找回来。
那么人类的“成见”是从哪里来的呢?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类为了追求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喜欢给事物进行分类,把复杂的事物放到一个个框框里,以方便我们快速地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这种“成见”本来没有错,但是它一旦与我们的“自私”(“自我中心主义”)、欲望、情感冲动(恐惧、愤怒)结合在一起,就会化为“执念”(佛家又称为“魔障”),阻碍我们去发现“真相”,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
就像那位杂货店老板对修锁匠充满“成见”,这种“成见”与“愤怒的情感”相结合,化为“执念”,就使他做出了错误的行为。
此外,别人也会利用你的“执念”,满足他的利益。比如,别人利用那位黑人警探对他弟弟的“执念”,让他销毁证据,陷害他人。
再如别人利用那位黑人导演的“执念”,让那位黑人演员改变台词。
因此唯有破除“执念”,才能使我们得到心灵的安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破除“执念”呢?
首先,我们应该降低我们的欲望,保持冷静,不让冲动的情感来干扰我们。
其次,我们要有“爱”,只有“爱”能够化解我们的“自私”(自我中心主义)。例如那位白人警探因为拯救了那位黑人女性,领悟到,在“爱”面前,我们都是同一种族——人类。
最后,我们需要一个时机,让“真相”暴露在我们面前,消除我们的“成见”。例如当那位白人女性摔伤了腿以后,她才发现真正关心她的人却是她最讨厌的非白人女佣。再如,那位被骚扰的黑人女性在车祸中,被那位白人警探救了以后,才知道那位白人警探并不完全是一个“坏人”。
这种消除“成见”的时机,往往可能是一次“危机”,人类往往在“危机”中才能表现出自己的本性,“真相”也因此浮出水面。
当然发现“真相”还需要我们那破除“成见”的“智慧”,单单靠“危机”,很危险的。比如那位差点遭到射杀的小女孩。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2010-03-11 20:37:29 来自: 秋水 (尼采萨特不重要,存在主义是王道)
Crash / 撞车的评论 5
在这里感谢李辉老师的影院效果DVD。
这个是期末作业,三个小时涂涂改改,就成这样了。
=======================================
============
“这是触摸的感觉,你知道吗?实实在在的城市,你都会和别人擦肩而过,会有人和你撞个满怀。但是在洛杉矶,没人触摸你。我们总是躲在冰冷的建筑物后面,我想我们很怀念那段触摸的感觉,我们彼此碰撞,只是为了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题记
每个文明中都不乏厚古薄今的诗人和思想家。他们认为史前时期的人是未沾染上文明的不良影响的“高尚的野蛮人”。几乎所有古文明都有记载,很久很久以前,在令人惊叹的人类生存初期,人间是一个乐园。公元前8世纪希腊诗人赫西奥德就曾赞美田园诗般的过去。他先描述了很久以前的黄金时代,然后又历数了从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一直到作者所处的悲惨的现时代的人类不断衰落的命运。
不可否认,文明为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但人类的心是否足够坚强,坚强到能够从容应对因生产能力和生活福利的高速发展而放大了千百倍的欲望?显然人类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反而逐渐迷失在由精钢混凝土组成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是如此之深,以至于相互猜疑,忘记了本性。在“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大行其道的今天,还有什么能使我们的心灵真正地富足?
1. 这部影片风格十分老辣,情节采用倒叙手法,张弛有力,甚至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个人又只是一个过客。在这种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在“炫技”的捉摸不透的风格里,打着“种族歧视”的幌子,导演究竟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镜头一
小女儿躲在床底下,终日被往日住在贫民区时穿过窗户而入的一枚子弹所困扰。于是父亲对小女孩说了一个童话般的故事。听见父亲的故事,小女孩深信不疑地接受了父亲的馈赠。于是小女孩睁大了双眼,看着父亲一本正经、煞有介事地解开纽带,慢慢地假装脱下身上那件看不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披在小姑娘的身上,撩起她棕褐色的柔美的头发,让她抬起脖子,将隐形衣那根看不见的绳子系在她脖子上。她看到父亲的神情是如此的认真、如此的专注,还问她是不是系得太紧。然后他说,好了,你再也不用害怕子弹了。
镜头二
猥亵黑人女人的白人警官在第二天可以冒着生命危险救同一个女人。女人刚开始看清来人是谁时,歇斯底里地抽泣呐喊:“not you, somebody. Anybody else!”白人警官当场怔住,但他没有改变救人的初衷,他还仔细地把女人的裙子拉下遮住大腿。就连火已经顺着汽油把她的车子烧起来了,不甘地被同事拖开了,他还是近乎咆哮地挣扎着再次爬进了
女人的车子,终于把她救了出来。女人千言万语,汇成在被医务人员送走时一个回眸,对着白人警官久久凝望。
导演的答案,是理解,是宽恕。
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大城市里面的各种人物,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改变了别人。
2. 理解、宽恕和2000多年前儒学“向善”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这也是被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所渐渐遗忘的。
儒学的正统传人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天道唯微,善恶无常。
当你经历了滔滔浊世之后依然选择保持真我,才算是大彻大悟。
真我就是向善。
正如康德所说的一样,向善才是人类的唯一自由。
也只有向善者,才能真正破除文明带来的诅咒,拥有一颗足够自爱的心。
才能懂得成功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一如失败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
才能懂得在得意中收敛,在失败中成长!
《撞车》观后感
看完电影《撞车》首先能感觉到就是这是一部好电影,故事、音乐都配合的很不错。不断在看似毫不相干的几个人之间来回切换,起先可能会感觉这是一部跟复杂的电影,可是随着故事的发展确又显的那么简单明了。这跟优秀的剧本还有导演的深厚功力都是分不开的。
纵观整部电影,其实个人感觉重点并不是在探讨种族歧视跟仇恨,这些只不过是故事中的一条线,一条把里面的人物跟情节连接在一起的线,或者也可以说是导火琐。感觉整个电影想要告诉人们的应该是生活的那种突然性,跟不可抗拒性,也可以说是生活中的蝴蝶效应。即使你小心翼翼,即使你想明哲保身,虽然现在陌生的人与人之间显的是那么的冷漠,可是那些突如其来的事件不是你所能预料跟抗拒的。就象电影开头讲的那样,不得不借由撞击对方来得到一些感觉。电影里的人物经过那些突如起来的事以后都完成了自己的一中蜕变...有变好的,也有变的更糟糕的,但是,这恰恰就是生活。这些在电影的结尾也比较明白的表达了出来,又是两车相撞,可能又有好多人因为这次撞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生活就在这种有趣的碰撞中继续下去。。。
其实以前也有好多描写因为某件事而让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命运轨道交汇的电影,比如西恩·潘主演的《21克》,不过那部电影拍的太冷酷黑色了,看的时候让人压抑的难受,而《撞车》最后还是体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观后感
奥斯卡大幕刚刚落下,《撞车》一举击败众多竞争对手,获得最佳影片,虽然多少有点出乎
意料,但却有在清理之中。李安导演的《断背山》虽然呼声很高,但注定还没法让主流媒体接受这类敏感话题。
之前没看过《撞车》,幸好现在网络发达,很快就下好了,于是赶紧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影片虽然翻译成《撞车》,但所表达的主题却与撞车没多大关系,撞车只是引发更深层次讨论的导火索。也有人翻译成《冲撞》(英文原名为Crash),个人认为比《撞车》更贴切。
影片所想带给观众的,正式美国社会白色人种与有色人种的冲撞,有与黑色的,也有波斯的,更有与亚洲的,甚至中国的。虽然美国极力倡导人权,但事实上还是无法避免种族主义的存在。
影片的几个主角生活在美国社会中,无时不刻都感受到来自社会种族歧视。最具讽刺意义的是,影片中一直有种族主义的一个警察在最危机的时刻挺身而出,把一个黑人女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而平时一直没有种族主义的另一个警察却在一次误会中将一名黑人小伙击毙。这就是冲撞,也许有时会感叹上天为何如此不公平,但这正是生活在美国社会中所无法避免的。
影片最后,一群中国偷度客终于活着踏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美国国土,在他们眼中,那里是淘金的乐园,但又有谁会知道,有许多无法预料的冲撞在等着他们……
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根本就不是能用好,坏来描述的。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不得不用一生的时间来审视,反省自己,能作到的也只是be a better person,而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把人性的阴暗面说成是原罪也许太极端了,但说它是上帝给人类的缺陷也许不为过。
很喜欢一个英文影评里的一句话:they are capable of more -- or less -- than they thought they were.
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得比他们所能想象的更好一点,多多少少。
《撞车》:站在善恶间,我一度迷失了
(本文严重剧透,请未观影者慎入,否则会在观影时丧失大量快感)
文:十一月的雨
一般来说,安逸的生活会让人迟钝,会让人只知道享受,所以会有“居安思危”这个词闪现出来警示我们。
同样的道理,永远的生活在天真的美好中,陶醉在幻想的完美中,也会不自觉的对现实的丑陋产生抗体。可拒绝接受就能代表它不存在吗?
前些天看到一句让我心惊的话:无知者只是人的半成品。我突然疯狂的想触摸更多的真理了,不管它是善是恶,不管它是否残酷的让人心惊。我可不想当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完整的活过。
前些天看了一部让我心惊的电影:撞车。我突然惶恐的不知所措了,因为我发现当自己真正站在善与恶的中间时,竟一度迷失了。人性的天平,
究竟倾向哪一边多一点呢?
买了许久没有看的碟片,终于在这个阳光到处散落的下午翻了出来。
故事开头,撞车了,黑人警察在车里对她墨西哥裔女搭档兼情人说:你知道吗,那是一种接触的感觉。人与人,走在路上,彼此擦肩而过。而在洛杉矶,只有冰冷的玻璃窗,高楼,人们只有靠撞车,获得那样一种接触的感觉……
紧接着,故事忽地倒述着铺陈开来,人物一个一个接踵而至,检察官夫妇、黑人小混混、锁匠、波斯人一家、年轻的白人警察、黑人导演夫妇……看得人眼花缭乱。慢慢故事才开始脉络清晰。
一直觉得自己是种族歧视受害者的小混混抢走了检察官夫妇的车,检察官夫人受惊之余找锁匠来换锁,在这之后,锁匠也替波斯人一家换锁。白人警察奉命查车,正好将自己受到的黑人女医生的气撒在了黑人导演夫妇上。另外一个黑人警察奉命查一起枪杀案,却发现案中有案,因为他的弟弟,他不得不放弃他查到的真相,而他的弟弟,正式黑人混混其一。
故事很错综复杂,人物也是错综复杂,不同种族的人在洛杉矶这个大都市里,心里都种满了歧视和被歧视的困惑,黑人受歧视、中国人受歧视、波斯人受歧视、墨西哥人受歧视、白人穷人也受歧视,人们都在将受到歧视的同时不经意也将歧视施给了他人。歧视与被歧视,如此矛盾又统一。
而善与恶也只有一步之遥,白人警察在对黑人导演的妻子性骚扰之后,却在一场车祸里将她拼死相救;白人警察的搭档,另一个白人警察,一直以为自己是真正能众生平等的善人,却一不小心枪杀了黑人小混混;黑人警察在查一起枪击案时发现了真相,却因为弟弟而不得说出真相,而要牺牲另一个无辜的同事;老实巴交的波斯人在家里被洗劫一空后,将怨气撒给了锁匠,不小心枪击到锁匠五岁的女儿,却发现幸好枪里的子弹是假的;最后似乎一无是处的另一个黑人混混,却打开车门放走了十几个偷渡的亚洲人,还他们以自由。
故事以撞车开头也以撞车结尾,结尾得算是皆大欢喜,在各种碰撞中各人都找到了自己心理的救赎,在背景音乐《Maybe Tomorrow》的烘托下,洛杉矶开始下一场洋洋洒洒的大雪,而欢乐的圣诞节马上就要到来。。。
其实影片可以说是很做作,故事拼接得也很做作,相比觉得《Babel》还自然一点,还有很多人批评它太主流,可是我还是喜欢这样的影片,起码它可以还原人生百态,或许是被放大的真相,而这也是真相。
歧视何处不在,我的社会没有吗?我们的生活周围没有吗?扪心自问,我们心里没有吗?残疾人、智障者这
些有缺陷的人,他们在你心里在什么位置?民工、捡破烂者这些正常但弱势的人,在你心里又是什么位置?那些任何一个你认为不如你的人,在你心里又是什么位置?你真的没有歧视吗?我不信。
种族歧视也罢、同种族之间的歧视也罢,人在歧视他人的同时也难免受到歧视。歧视就是一个环,这些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事实上却的确解不开
看完影片我脑中浮现了另一部结构手法极及其相似的电影――《木兰花》,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既深受好评的《不羁夜》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佳作。汤姆?克鲁斯在本片中也奉献了演绎生涯中最好的一次表演,为他赢得了金球奖最佳男配角的殊荣。如果要论区别,最显著的就是《木兰花》里有着很多超现实主义的表现,而本片却是实实在在的写实路线。
这是一个多线索共同进行的故事,单单看导演有条不紊的把这个纷繁的故事巧妙的串连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力了。不过看过他的前一部编剧的作品《百万宝贝》的人应该不会有丝毫的惊奇,因为《撞车》所带来的震撼与思考,与《百万宝贝》敲击人心的痛楚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故事发生在洛杉矶——这个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
瑞恩,一个中年巡警,我可以看得出他脸上的焦虑和无奈,因为父亲的疾病得不到合理得治疗而在深夜无助得呻吟,因为那个黑人秘书一次次的无礼拒绝。这一切都让我的心底泛上丝丝的同情和怜悯。可这些细微的感觉立即就被接踵而至的情景完全抹杀:瑞恩在晚上巡逻的时候,拦下一辆黑人夫妇驾驶的汽车,并因莫须有的原因对女士进行强行搜身,当他的手在她身上上下抚动的时候,当女士和她怯懦的丈夫眼睛里都噙满泪水的时候,我的心情已经抽离震惊,转向愤怒了。从见证他所作所为的年轻同事汉森当时疑惑和震惊的眼神中,我读到了同样的信息:眼前的这个警察,已经因为他的劣迹,被我们本能的划到了恶人的一边。这是无可避免的,即使他面对父亲时的眼神再无辜也无济于事。
汉森出场时的凌然正气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好感,他因为这件事而主动要求调走的请求则更坚定了我们的看法,这才是我们心中那个正义的警察形象,这才是真正的善意的化身。临走道别前,瑞恩握住汉森的手说了一句话:“等到你多干几年吧!你以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吗?你根本不知道。”
我不以为然,汉森同样不以为然,一句威胁的话而已。当时我真的以为,那只是威胁而已。
遭到侵犯的黑人夫妇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妻子无法忍受作为一个知名导演的丈夫在那一刻让人绝望的怯懦,而
丈夫也因为这件事使尊严遭到了巨大的打击,这是作为一个男人最严重的尊严,这让他觉得几近崩溃。
一切冲突都是矛盾爆发的契机,体会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影片为什么叫“撞车”了,英文名crash直译应该是冲撞,坠毁的意思。这里有个隐语,当那些存在于人生的矛盾积累到无法掩盖时,它就会借着看似偶然的冲突肆意宣泄出来。
一对黑人小偷,整天满口仁义道德,做的却全是鸡鸣狗盗的活。这次他们瞄准的对象,竟然是他们自己的同胞,一个黑人。不幸的是,这个黑人情绪低落,自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正沉浸在无边的痛苦之中。没错,他正是那个导演。积聚在心口的痛苦无法排遣时,这两个小偷却来抢劫。这让他找到了疯狂的理由,他感到怒火中烧,他想爆发,冲破一切怯懦和羞耻。他的失常的举动吓坏了小偷,也让到场的警察感到威胁,还好,冷静的汉森及时赶到了现场,只有他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黑人导演的冲动的情绪。控制了现场,也就等于挽救了一条生命。黑人导演还没有完全消除内心无能的虚弱,他还含着泪不断的重复:“你们到底要我做什么?”但汉森已经因为成功的处理了这件事而隐隐感到自豪,因为他感觉到了自身背负的重大责任。更重要的是,比起瑞恩来,他是个好警察!
生活往往在你最自以为是的时候发生逆转,让你不知道做何反应,应该诧异还是应该震惊。
瑞恩巡逻的时候发现一起车祸,车主奄奄一息车子濒临爆炸。他死命的钻进车里要把受伤的车主救出来。可车主看到他的面孔时却惊恐的拼命抵抗:“为什么是你,我不要是你?!”车主正是被他强行搜身的黑人导演的妻子!这时候瑞恩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个已经被我主观的定义为坏人的警察不顾一切的在爆炸的一刹那把她从车里拉了出来,在爆炸的轰鸣声中他把惊魂甫定惊惶失措的她紧紧搂在怀里。被人掺扶着渐渐远去的黑人妻子转过头看了瑞恩,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感情:是感激,还是些许迷惑。那一刻,我也是同样的感受,这到底是为什么,前后他的反差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就好像刚刚认定的真理又被一个极有理由的论据给推翻了一般。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下班归家中的汉森,在路边接了一个搭车的黑人―――那两个打劫的黑人小偷之一,当然汉森并不知道这一点。黑人因为他的热心而感激,却没想到因为打趣惹怒的汉森。汉森警告似的掏出手枪。车里发出了“砰”的一声闷响。虽然我既不愿意看到这是事实,但它却就这样发生了。汉森不敢相信自己刚才做的一切,被他失手打死的黑人手里攥着的不是枪,只是
一个小雕刻而已。他慌乱之极语无伦次,片刻之后把尸体扔到了车外并烧掉了车子。殊不知我的内心也在这里剧烈的翻腾,这简直是一种颠覆。这是那个正气凌然的汉森吗?是那个面对瑞恩的丑行要求调离的汉森吗?是那个冷静坦然临危不惧的汉森吗?难道人性的弱点都无一例外的会在极度恐惧和困难面前无限放大而显的如此卑污龌龊吗?如果瑞恩的反差仅是让我无所适从的话,汉森的所为就让我彻底迷失了,究竟什么才是对的,什么能是好的,什么又是人性呢?
这个故事中的人都无一例外的在进行着善与恶的角色转换。
本来耿直的侦探因为想知道失踪弟弟的下落而做了一次伪证,可当他最终找到弟弟时却只是在路边的一具尸体,那个被汉森失手杀死的小偷!
落魄的店铺老板因为自己的疏忽使自己唯一的店铺被洗劫一空。绝望的他拿起手枪去找与此事完全无关仅是因为与他发生了口角的锁匠丹尼尔复仇。
地位显赫的地区检查官的妻子简向来仇视黑人。在她意外跌落楼梯后却发现她20年的好友只顾着玩乐,唯一留在身边悉心照顾她的是她一直漠视的黑人保姆。
角色在不断的变换着,内心在不停的左右摇摆着,疑问在无限的放散扩大。难道没有一些不会变的东西吗?我知道没有人能做到尽善或者尽恶,可在这之间,没有一些信念会让我感到平衡吗?
深夜,锁匠丹尼尔来到小女儿的房间。女儿的床上没有人,丹尼尔拨开床单看了看床下,一双纯净的眼睛看着他。
“你好吗?”
“好”
“被什么东西吓着了吗?壁橱里面没有怪兽的,我讨厌怪兽”
“我听到了枪声……”
“好吧,你知道吗?我五岁的时候,仙女飞来我的房间。他给我一件隐身斗篷,子弹穿不透它的。仙女告诉我,当你的女儿5岁的时候就把这件斗篷传给她。现在,我就把它给你穿上!你想要吗?”
女儿点点头。
丹尼尔郑重其事的把那件“隐形斗篷”穿在了女儿身上。
“现在你什么都不用怕了!”
女儿亲了亲爸爸,安心的睡了。脸上的笑容像天使一样。
翌日,落魄的店铺的老板找到了丹尼尔家,他的手上拿着一把枪,他的眼睛里冒出的是绝望的疯狂的复仇的火焰。他用枪指着惊惶失措的丹尼尔,丹尼尔却大叫着不让屋里的小女儿出来。站在门口的小女儿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惊恐的说了一句话:天哪,爸爸没穿隐身斗篷。接着,不顾一切的冲出了门外。就在她扑到爸爸身上的那一刻,枪声响了。
让我觉得心脏随着狠狠的震动了一下。
曾经让我觉得无法接受的枪声有很多次,《死亡诗社》里尼尔自杀的那声枪响,《黑暗中的舞者》里莎玛打伤警察的
那声枪响,本片里汉森失手打死黑人的那声枪响。因为我知道枪声紧接着意味着什么,虽然我极不希望它发生,但那种紧接而来的死亡的冗长却每次都让我窒息。
此刻,我屏着呼吸,等待着下一刻的窒息的感觉。
丹尼尔疯狂了,他痛苦的吼叫。他的妻子痛不欲生。店铺的老板面对着眼前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愣愣的不知如何是好,嘴角在颤动,却无法说出话来。
“没事了,爸爸。我会保护你的”这时候小女儿喃喃的话语像奇迹一样的出现了,丹尼尔急切的翻开女儿的衣服,竟毫发无伤。我没有等到让我窒息的一刻,却等来了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的一句话。
“这件斗篷真好!”女儿趴在爸爸肩上说道。
我无可抑止的哭了,完全无法抑止。我记得全场看到小女儿安然无恙这一幕时爆发的是一股善意和惊喜的笑声,而在黑暗中我的泪水却充盈了眼眶模糊了屏幕。这好像是男人的特性吧,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让自己哭出来,再渴望流出的泪都要咽回肚子里去。“这件斗篷真好!”孩子无辜的纯真的说出的这句话却把我的坚持摧毁的无影无踪。小女孩圣洁的像个天使,即使在黑洞洞的枪口面前。
不管他是否知道自己的子弹不是真的这件事,这已经不重要了。此刻,店铺老板缓缓的向自己的女儿诉说着今天发生的事,脸上充盈的是满足和向往的笑容。
“你知道吗?在她活过来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她是我的天使!”
我的心静的没有一丝波澜。好像人人都在这部电影之中挣扎着,为自己内心的潜规则挣扎,为自己的摇摆不定在挣扎,为自己的迷失而挣扎。可这一刻我却出奇的清醒。
小女孩确实是个天使,是我们所有人的天使,她永远站在所有人的心头,让那些幻想着极端人生的人,在经历挫折困苦后,回归到人性的平衡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