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反思_曾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 第4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V o l 4 N o 42010年 08月 Journal o fYunnan Agricu lturalU niversity
Aug .2010
收稿日期:2010-01-05 修回日期:2010-04-21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合作课题(14051265)。
作者简介:曾娜(1977-),女,云南景洪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
根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发布的 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
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反思
*
曾 娜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流域生态补偿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环境经济政策,由于其涉及范围广、利益关系复杂,目前还处于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试点阶段。从试点情况看,地方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中小流域上下游间的跨界生态补偿问题。尽管该政策对地方政府治理流域水环境的激励效果较为明显,但由于欠缺财政上的配合考量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制定,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加以改进。关键词:跨界;流域;生态补偿
中图分类号:D 92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0)04-0037-04
St udy on t he Practice of the Trans boundary
Ecological Co m pe nsation of Basi n
ZENG Na
(Law Schoo,l K unm ing U niversity of Sc i ence and T echno logy ,K un m i ng 650224,Chi na)
Abst ract :The ecolog ical co m pensation o f basin is one k i n d of env iron m ent econo m i c policy wh ich e m erges i n the recent years B ecause the po licy is i n vo lved i n m any fie l d s and co m plicated i n terests ,it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experi m ent o riented by l o cal ad m i n i s tra ti o n presently Through an ana lysis on the po licy ∀s experi m en,t the practice of l o cal adm i n istration about it focus on t h e transboundary eco l o g i ca l co m pensation o f the s m a ll and m ed i u m sca le basi n The po licy has ach i e ved clear e ffect i n pro m o ti n g local adm i n istration to protect w ater resources o f basi n H o w ever ,on account of lacking fi n ancial arrange m ent and relevan tm easures ,the po licy has exposed so m e dra wbacks and need to be i m proved K ey w ords :transboundary ;basi n ;
eco log ical co m pensation
目前,生态补偿作为一种环境经济政策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已经从社会呼吁、理论研究阶段发展到政府实践探索、试点实施阶段。由于生态补偿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有必要通过在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工作,为将来建立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根据现有的研究基础和实际情况,原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了在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其中一个就是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中央引导下,
地方政府逐步展开了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由于#流域上下游关系密切,各种责任比较明确,目前上下游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研究与探索经验也比较多,∃
[1]
因此,地方政府优先选取了流域
上下游之间的跨界生态补偿作为突破点。地方层面的试点工作为全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现状
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中,对于长江、黄河等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或者跨三省以上的江河流域,由于流域面积大,受益和保护地区界定困难,补偿问题非常复杂,开展生态补偿的时机还不成熟。因此,目前地方层面的试点主要集中在中小流域,尤其是省以下一个行政辖区内的小流域生态补偿问题。[2]从各地试点情况看,主要在省级政府主导下,对流经省内多个市县的河流,在行政区域(一般为设区的市)交界处设定水质监测断面,根据事先确定的断面水质控制目标,考核断面处的出境水质是否达标。依据水质达标与否,相应地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当出境断面水质超过控制目标,即未达标时,上游政府应向下游政府缴纳生态补偿资金,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流域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如逾期不缴纳,省财政厅可实施扣缴;第二,当出境断面水质达到控制目标,即达标时,可给予上游政府一定的奖励或补助,资金一般由省级财政支付。 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分清上下游政府的水环境保护责任,并通过上下游之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促使地方政府积极改善辖区内的水质状况。不过,伴随着该政策的推广,也出现一些问题。
(一)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依据不充分
根据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流域上游政府应对辖区内水环境质量负责,确保境内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因此,尽管上游政府为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投入了很多资金,从法律上讲,却不能要求下游政府予以补偿,因为这是上游政府应履行的法定职责。由于上游政府很难独自承担环境保护成本,水污染防治法!在2008年修订时,增加了一条规定,即第7条,#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该条从性质上看,只是一种宣示性规定,政策性较强,虽将#国家∃确定为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但对国家应承担多少责任、流域上游政府是否有权要求国家承担生态补偿责任等方面都未明确规定,因此,尚无法从该条中推导出上游政府对中央政府享有生态补偿请求权。而且,由于该条未将下游政府列为责任主体,以致一些下游政府认为,自己已向国家交纳足够的税额,因此,上游的损失应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作为补偿。[3]
(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缺乏长效性
目前跨界流域生态补偿的试点实施,主要依靠中央及省级政府的推动。由于全国层面的立法尚未制定,为指导市县政府的试点工作,一些省政府颁布了流域生态补偿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作为实施依据。此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先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运转起来,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待将来成熟后再制定为法律。弊端则在于:一方面,规范性文件的稳定性不够,且缺乏法律效力,不能对上下游政府的权利义务作出界定;另一方面,流域生态补偿牵涉到上下游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而对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情况实施审批和监督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由于有关流域生态补偿的规范性文件都由政府制定,未经过同级人大,因此,缺乏地方权力机关的主导及支持,将影响到生态补偿机制的未来延续性。总之,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寄托于高层级政府上,有一定风险,很可能随着其工作关注点发生转移,而导致生态补偿成为一时性政策。
(三)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不足
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要求上下游政府根据断面水质达标与否相应地向对方支付补偿金,在实践中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当流域上游区生态环境状况较好时,水质考核标准也随之提高,以致水质上升的空间不大,受此影响,上游政府得到的补偿资金较少,不能弥补当地投入的环境保护资金及丧失的发展机会。比如,位于钱塘江源头的浙江省开化县,是该省25个欠发达县市之
38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第4卷
%参见辽宁省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暂行办法!(2008年)、河南省沙颍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
偿暂行办法!(2008年)、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方案(试行)!(2009年)、贵州省清水江流域水污染补偿办法!(2009年)等规范性文件。
参见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水污染防治法!第8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