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令第7号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令第7号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令第7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
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奖励》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无
【总页数】4页(P72-7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令(第10号)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 [J],
2.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 [J], 无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令第39号: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 [J], 无
4.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 [J], 无
5.科技部出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锁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是国务院组成机构,其主要工作是研究提出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研究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和优先领域;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研究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指导部门、地方科技体制改革。

目录1机构简介2历史沿革3主要职能4下属机构5机构领导1机构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是国务院组成机构,其主要工作是研究提科技部负责提出科技发展宏观战略出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研究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和优先领域;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研究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指导部门、地方科技体制改革。

2历史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是国务院主管国家科学技术工作的部门, 其前身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56年5月。

1958年11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02次会议决定撤销国家技术委员会,设立科学技术委员会。

1970年6月22日中央决定撤销该机构,1977年9月恢复科学技术委员会。

1978年改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根据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决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3主要职能科学技术部研究提出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研究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和优先领域;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组织编制全国民用科学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研究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指导部门、地方科技体制改革。

中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设立的一个国家级行政部门,负责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工作。

该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和推动科技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和转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等。

下面将从科技政策、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项目三个方面对中国科学技术部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科技政策是中国科学技术部的核心职责之一。

该部门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指导和协调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工作。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科技创新和提高科技水平,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同时,科技政策还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科技项目,以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通过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国科学技术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其次,中国科学技术部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

该部门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和科技创新团队,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部还设立了一系列的科技奖励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技创新人才。

同时,该部门还加强科技国际合作,与国际上的科技机构和学术界合作开展科技研究和项目合作。

通过这些举措,中国科学技术部推动了科技创新的繁荣发展。

最后,中国科学技术部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这些项目通常是国家级科技重点项目或重大工程,涉及领域广泛,技术难度较高。

中国科学技术部在项目选题、科研组织、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该部门通过评估、评定和跟踪督导等手段,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成果。

这些重大科技项目体现了中国科学技术部在科技领域的权威和决策能力,也彰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突出成就。

综上所述,中国科学技术部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发展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该部门通过制定科技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和培育创新企业,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科学技术部的工作成绩和成就不仅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科技事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24年医药卫生科技计划

2024年医药卫生科技计划

2024年医药卫生科技计划摘要:一、引言二、2024年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的主要目标三、2024年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的重点领域四、2024年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的实施方案五、预期成果与影响六、结语正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医药卫生领域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为此制定了2024年医药卫生科技计划。

本计划旨在推动医药卫生领域的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整体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一、引言2024年医药卫生科技计划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制定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计划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为今后几年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提供指导。

二、2024年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的主要目标1.提高疫苗研发和生产能力,确保重大疫情防控有力。

2.推进医疗设备现代化,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3.强化新药研发,满足临床需求。

4.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发挥其在防治疾病中的优势。

5.提高公共卫生科技水平,有效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三、2024年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的重点领域1.疫苗研究:包括疫苗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

2.医疗设备:重点关注高端医疗设备、微创手术器械和生物医用材料。

3.新药研发:针对肿瘤、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开展创新药物研究。

4.中医药:加强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提取技术和中医药现代化。

5.公共卫生:强化疫情监测、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

四、2024年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的实施方案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

2.强化产学研医结合,推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4.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医药卫生科技创新能力。

五、预期成果与影响2024年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的实施,有望在疫苗、医疗设备、新药研发、中医药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医学科技的发展与突破

医学科技的发展与突破

医学科技的发展与突破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和拓展。

今天,我们来看看医学科技的发展与突破,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一项巨大突破,它可针对人体的基因进行编辑和修复,从而改善各种遗传疾病。

不仅如此,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多的生命延续、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自由度。

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

它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减少医学误诊的发生,也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人工智能已成为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三、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现在,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这些设备可以追踪人体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体状态,以及及时发现和预防疾病。

因此,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在未来的医疗领域中也是具有良好前景的。

四、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对医学领域的突破也是非常大的。

它可以帮助医生制作更加精确和个性化的医疗器械,如植入物、义肢以及人体模型等。

这些器械可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特殊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痛苦。

五、药物研发技术药物研发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随着人们对药物的认识不断升级,药物研发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是,现代化的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科技的运用也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些技术通过合理地调整药物的配方和成分,使得药物更加个性化、精准,以及副作用更小。

总的来说,医学科技的发展和突破真的是极其令人振奋的。

这些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医学实践的精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同时,也有望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新生。

未来的医学科技会继续发展,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国家科学技术部

国家科学技术部

国家科学技术部第一篇:国家科学技术部是负责指导和管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部门。

其职能涵盖了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科技创新基金的管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开展相关项目和活动等方式,国家科学技术部旨在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的交融和协同发展。

国家科学技术部的主要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制定和实施国家科技政策,为国家制定各项科技计划和资金安排提供指导和支持;第二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如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提升中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第三是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第四是管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机构,推进学术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民族复兴和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居间者和推动者,国家科学技术部也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未来,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全球科技格局的变化,国家科学技术部也将进一步完善机制、扩大力度、拓展领域,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国家科学技术部在推动科技发展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科学技术部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

首先,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推动科技发展和前沿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

国家科学技术部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断发掘新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为我国科技创新培养更多的顶尖科学家和创新人才。

其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一步。

国家科学技术部要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市场的深度融合。

第三,注重科技领域国际合作。

科技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已经具有全球性的特征,而国际合作是实现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夏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信息公开二审行政裁定书

夏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信息公开二审行政裁定书

夏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信息公开二审行政裁定书【案由】行政行政行为种类政府信息公开【审理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0.06.29【案件字号】(2020)京行终2082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谷升史晓亮张爽【审理法官】谷升史晓亮张爽【文书类型】裁定书【当事人】夏欣【当事人】夏欣【当事人-个人】夏欣【法院级别】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结果】二审维持原判【字号名称】行终字【原告】夏欣【本院观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

【权责关键词】合法违法受案范围政府信息公开【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认为】本院认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

本案中,夏欣对其申请公开的事项没有诉的利益,相关信息是否向夏欣公开,对其合法权益不产生实际影响。

因此,科技部作出的答复告知书亦对夏欣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夏欣提起的行政诉讼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应裁定不予立案。

综上,夏欣提起的行政诉讼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其上诉理由不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一审法院裁定不予立案正确,应予以维持。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裁定如下【裁判结果】驳回上诉,维持一审裁定。

本裁定为终审裁定。

【更新时间】2021-11-01 20:02:22【一审法院认为】一审法院经审查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一项及第四项规定,起诉人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且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是提起行政诉讼应当符合的条件。

本案中,夏欣提起的行政诉讼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

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一项、第四项及第八十五条的规定,裁定对夏欣的起诉,不予立案。

医学行业的科技创新政策推动

医学行业的科技创新政策推动

医学行业的科技创新政策推动近年来,医学行业的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政策的积极推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医学科技的创新不仅为人类健康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本文将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科技创新的推动与需求满足以及应对挑战等方面,探讨医学行业的科技创新政策推动。

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医学行业的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推动医学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部门、医疗咨询机构和学术界都积极参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以确保政策与实际需求相契合。

同时,政策的实施也需要多方协作,加强监督与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措施。

二、科技创新的推动与需求满足科技创新对医学行业的推动不言而喻。

在政策的引导下,医学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前沿科研,推动了大量创新成果的产生。

这些成果包括疾病的早期检测技术、新型药物的研发以及医学设备的升级等。

通过科技创新,医学行业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应对挑战医学行业的科技创新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首先是研发资金的保障。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鼓励各类创新项目的开展。

其次是技术转化的推进。

创新成果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转化和推广,政府可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和服务,促进技术的商业化运作。

此外,医学行业的科技创新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完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良好的创新氛围。

四、案例分析近年来,我国医学行业的科技创新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健康中国2030”计划为例,该政策要求加大对医学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自主创新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这一政策的实施带动了医学科研的创新热情,促进了医学诊疗手段的进步。

另外,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医疗器械创新的政策措施,如鼓励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和诊断系统,推动数字化医疗的应用,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等。

这些政策的推动为医学行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有效推动了医学科技的发展。

科学技术部职责

科学技术部职责

科学技术部职责科学技术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分,是负责国家科学技术事务的主管部门,也是国家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机构。

科学技术部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制定和实施国家科技政策科学技术部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科技政策,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

具体来说,科学技术部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决策,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二、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科学技术部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同时,科学技术部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科技人才队伍质量和数量。

三、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科学技术部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具体来说,科学技术部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科学技术部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具体来说,科学技术部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政策引导和组织推动,加强科技成果评价和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动科技成果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

五、加强科技管理和监管科学技术部要加强科技管理和监管,推进科技管理制度创新和机制改革。

具体来说,科学技术部要加强科技计划管理和项目管理,完善科技统计和信息化建设,加强科技评价和监督,加强科技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管理和监管的效率和水平。

六、推动科技教育和普及科学技术部要推动科技教育和普及,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具体来说,科学技术部要加强科技教育和普及的政策制定和组织领导,推进科技教育和普及的机制建设和实施,加强科技教育和普及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技术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技术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技术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技术合同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部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技术合同更是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技术合同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解。

一、技术合同的定义与重要性技术合同是指科学技术部门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为开展技术合作或提供技术服务而签订的合同。

技术合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涵盖了科技领域的诸多方面,如科研合作、技术转移、技术沟通等,对于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技术合同的主要内容与原则针对技术合同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部门应当在合同中明确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具体事项,并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技术合同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公正的原则,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

三、技术合同的类型技术合同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技术沟通合同等。

不同类型的技术合同涉及到的内容和规定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协商。

四、科学技术部门在技术合同中的职责与义务作为科技领域的权威部门,科学技术部门在技术合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科学技术部门应当加强技术标准制定与监督,确保技术合同的执行遵循相关的技术规范,保障技术合同的质量和可靠性。

另科学技术部门还应当对技术合同的签订、履行及纠纷解决进行指导和监督,促进各方合作共赢。

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技术合同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技术合同作为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科技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关乎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和创新成果的推广。

在签订技术合双方必须透彻理解合同内容,确保双方权益,促进技术创新与交流。

六、总结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技术合同在科技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对其定义与重要性、主要内容与原则、类型、科学技术部门的职责与义务进行全面评估,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技术合同。

中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部级机构,负责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制定、科学技术管理和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实施。

中国科技部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加强科技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部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和实施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中长期科技规划和年度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推进科技创新与转化,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开展;提升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科技部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绩。

中国已成为全球科技研发投入第二大国家,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科技部积极支持和推动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创新研究,推动科技成果向经济社会领域转化,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中国科技部还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推动科技领域的全球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部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

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科技人才的作用举足轻重,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推动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

科技部采取措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科技部还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加强科技项目管理,提高科技成果产出质量和效益。

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总之,中国科技部在推动科技创新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科技部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国成为科技强国,为全球科技进步和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审批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项的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审批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项的名单

为了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加强对社会力量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的规范管理,根据《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经审定,准予下列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办理登记,特此公告。

注:现开展活动的实际奖项为204项,杜邦科技创新奖、刘永龄科学技术奖、森泽信夫印刷技术奖、精瑞住宅科学技术奖、沙产业科学技术奖、食品药品质量监测技术基金科技奖、泰达华生生物
园、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杜邦中国包装奖、广济药业科学技术奖、王忠诚神经外科科学技术奖11项已经注销。

中国在医学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国在医学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国在医学科技方面的成就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医学文化的国家,近年来在医学科技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医学科技发展不仅在国内有着重要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中国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中国正是这一领域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中国的医学科技公司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技术,开发出了一系列智能医疗设备和应用程序。

其中包括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的医学影像分析软件,以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的智能诊疗系统。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也提升了病人的治疗质量和效果。

中国在基因编辑和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新兴领域,它可以对人类基因进行精确的修饰和编辑。

中国的科学家在基因编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中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愈了一名患有艾滋病的婴儿,这一突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此外,中国还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国在传统医学领域也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

传统中医药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而近年来,中国的科学家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中医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例如,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些传统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并通过现代技术进行提取和纯化,开发出了一系列新药。

这些新药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还在医疗设备和器械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并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中国的医疗器械产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医学成像设备、手术器械、康复设备等。

其中,中国的医学成像设备在技术水平和性能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了国内外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

医学工作为人民:一九五八年中国大规模筛查宫颈癌项目

医学工作为人民:一九五八年中国大规模筛查宫颈癌项目

医学工作为人民:一九五八年中国大规模筛查宫颈癌项目美 蒋菲婷(Tina Johnson)㊀㊀促进现代医学发展的巨大努力,是1958年至1960年 大跃进 运动一个鲜为人知的方面㊂1958年,大量医生和研究者为了诊断和治疗癌症组织起来,对全国各地约1亿人进行了癌症调查㊂作为这项工作的一部分,超过100万妇女接受了宫颈癌检查㊂宫颈癌所具有的显著特点 与其他癌症相比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㊁没有手术痛苦的诊断程序,以及良好的早期治疗预后 使它成为最理想的筛查选项之一㊂这些先决条件符合 大跃进 期间中国共产党实施一项宏伟科学研究规划的意图㊂背㊀景20世纪上半叶,宫颈癌是许多国家妇女癌症死亡的罪魁祸首①㊂在中国,根据1959年全国范围的调查,宫颈癌是所有癌症中最常见的一种②㊂这种 高患病率 似乎与当时大范围诊断筛查能够发现更多病例有关㊂无论如何,这项统计被用于支撑如下断言:宫颈癌是对妇女的一个显著威胁,有必要进行诊断筛查㊂像乳腺癌一样,宫颈癌在其生长阶段具有明显症状㊂正如洛伊(Ilana Lowy)所述: 对癌症导致的乳房急剧病变,或者子宫癌晚期的大量失血和大量阴道分泌物,很难视而不见㊂ ③等到胸部的癌性肿瘤症状明显时,治疗办法不多且结果不容乐观㊂在细针抽吸活检和核磁共振成像成为诊断手段之前的数十年间,早期乳腺癌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㊂④而宫颈癌如果发现得早,是可以治疗的㊂而且不像胸部肿瘤需要经过手术活检才能确诊,子宫颈检查无须侵入式手术㊂早在20世纪20年代,医学研究者巴巴尼古拉(George Papanicolaou)已经发明了细胞学技术,可以在肿瘤形成之前发现宫颈癌前病变细胞㊂到40年代,他在康奈尔大学医学中心完善了可以捕捉和检测宫颈癌前病变的宫颈涂片检查规程㊂⑤子宫颈的癌性肿瘤和癌前病变比较容易去除,而且如果在肿瘤尚未扩散到其他器官时发现它,手术切除有很大的成功机会㊂50年代,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不断增加,其中包括放射疗法的不断改进 这得益于二战期间核反应堆的发明㊂作为研究和发展的优先选项之一,癌症被纳入中国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㊂根据王作跃的研究,这个规划是此后十年中国发展核武器和太空探索项目的基础,同时是中央政府制定的一个 计划科学 (类似 计划经济 的概念)蓝图,属于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㊁美国竞赛的一部分⑥㊂①②③④⑤⑥Tone,A.(2012). Medicalizing Reproduction:The Pill and Home Pregnancy Tests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49(4), p.323.Hu,Cheng-Hsiang and Yang,Chien(1959). A Decade of Progress in Morphologic Pathology .Chinese Medical Journal,79, p.420.参见Lowy,I.(2013). The Gender of Cancer .Clio.Women,Gender,History,37(62)㊂参见Joe,B.and Sickles,E.(2014). The Evolution of Breast Imaging:Past to Present .Radiology,273(2),pp.23-44㊂Casper,M.and Clarke,A.(1998). Making the Pap Smear into the Right Tool for the Job: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in the USA,circa1940-95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28(2),pp.258-259.参见Wang,Zuoyue(2015). The Chinese Developmental State During the Cold War:The Making of the1956Twelve-Y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History and Technology,31(3),pp.180-205㊂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关于癌性肿瘤及其治疗的研究,尤其注重放射学㊁核医学和传统中医的技术发展①㊂该规划还强调预防医学和初级保健对于促进群众健康㊁工人生产力和妇女健康的重要性㊂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的病理学和细胞学及众多附属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快速成长㊂早在20年代,在世界各国细胞学㊁病理学和外科学领域的科学发现激励下,中国的医学从业者和科学家们已经开启了癌症研究项目㊂193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 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医学机构 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癌症诊所㊂次年,中国医学协会对住院病人进行了一次肿瘤调查㊂②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癌症研究方面的龙头地位一直持续到50年代㊂该校将陆续采集到的大量样本玻片分发给许多研究机构用于培训㊂同时,全国各地的医学院和研究机构纷纷建立实验室,培养了大量病理学家,其中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广州中山大学各150人㊂③这些病理学实验室研究和分析各种肿瘤及其样本,以及血吸虫病㊁肺结核之类的传染病㊂细胞学的发展还为分析悬浮细胞 如通过巴氏涂片技术采集到的细胞 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而此前病理学家主要依赖切片活检㊂倡导医学研究为改善大众健康服务的运动为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在国外以及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这类西式研究机构接受西方生物医学训练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表现自己对新政权的支持㊂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指示中提到,医学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医生和科学家们要走出高高在上的实验室,为人民的利益工作④㊂医学领域的 大跃进在1958年医学和相关科学领域 大跃进 期间,癌症依然是中共关注的一个重点,因而医生和研究者们组织起来,承担了大规模的癌症研究和预防项目⑤㊂在 五年内制服癌症 和 让癌症低头 之类的口号下,宫颈癌被列为主要征服对象之一⑥㊂中国医学科学院与不同机构合作,在国内一些城市 包括北京㊁上海㊁天津和成都 至少建立了十几个癌症研究委员会⑦㊂他们对各种肿瘤实验模型展开研究,试图确定它们的化学过程和新陈代谢㊁免疫机制㊁治疗方法,以及荷尔蒙和化合物(包括传统中草药)的作用⑧㊂1958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领衔实施一项为期五年的大规模癌症预防普查,打算在全国范围调查1亿人㊂第一阶段原定为期三个月的调查,据说只用三周时间就完成了,这意味着大量基层保健人员被动员起来参加采样工作,同时有一个能将样本及时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参见‘1956 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56 2000)“,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1 33页㊂King,H. Cancer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nd Preventive Programs, in Quinn,J.and Fogarty,J.(eds.)(1972).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and Welfare,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pp.263-264.参见Hu,Cheng-Hsiang and Yang,Chien(1959). A Decade of Progress in Morphologic Pathology .Chinese Medical Journal,79㊂参见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1956年1月14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年,第9 38页㊂参见白希清等:‘医学科学跃进再跃进“,‘人民日报“1959年4月29日;‘向社会主义的医疗事业不断跃进“,‘人民日报“1958年7月10日㊂参见中国医学科学院青年抗癌突击队等:‘1895例宫颈癌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的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1958年第4期;林巧稚:‘为广大妇女的健康服务“,‘中国妇女“1960年第5期㊂King,H. Cancer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nd Preventive Programs, in Quinn,J.and Fogarty,J.(eds.)(1972).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and Welfare,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p.277.Hu,Cheng-Hsiang and Yang,Chien(1959). A Decade of Progress in Morphologic Pathology .Chinese Medical Journal,79, p.415.送到实验室的运输网络,有一批病理学家能24小时不间断地读取实验结果㊂①另一项壮举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青年抗癌突击队创造 他们从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学系40年来采集和保存的15万个样本中选取27149个肿瘤样本,进行微观数据分析②㊂据报道,在24小时不间断工作机制下,研究者们只用八天时间就获得了包含类型㊁性别和年龄指标的癌症发病地点频数分布结果③㊂作为这次征服癌症总战役的一部分,1958年至1960年,全国20个城市中有100多万25岁以上的妇女接受了宫颈癌筛查④㊂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中国单位制度已经将妇女们编入各种各样的劳动班组,女工的健康受到极大关注㊂在大规模宫颈癌筛查运动之前的几年里,全国各城市的女工经常接受各种妇科疾病筛查,包括滴虫病㊁霉菌性阴道炎㊁子宫脱垂和尿道瘘⑤㊂与此同时,一项涉及月经周期跟踪㊁经期卫生指导和经期便利设施的制度,以及若干涉及孕期㊁产期㊁哺乳期保健的劳动保护法规得到实施,以确保生育的可持续和规范化㊂十年之前,北京市在1949年全面调查和关闭妓院期间,建立了许多性病诊所,并对妇女患梅毒和淋病的情况进行了调查㊂⑥宫颈癌筛查运动与上述举措一脉相承,北京有1.4万多名妇女接受调查,试点工作由市卫生局㊁居委会和妇联地方分支联合开展㊂在正式筛查之前,开展了大众教育,鼓励妇女接受检查㊂密集的群众集会和抗癌宣传工作解释了筛查的重要性㊂干部们还对思想保守㊁不愿参加筛查的妇女逐个进行劝说㊂⑦由林巧稚等著名医生撰写的文章刊登在‘中国妇女“和‘知识就是力量“之类的大众杂志上㊂他们用浅显的文字解释了癌症的病征和早期筛查的好处,强调只要发现得早,宫颈癌是可以治疗的㊂⑧‘人民日报“还经常发表通俗文章,大力宣传世界各国癌症研究和治疗的新发现㊁新突破㊂简单的巴氏涂片技术只需要一根棉签㊁一块玻璃片㊁一点固定剂㊁一架显微镜㊁少量的妇女宫颈细胞,以及几位经过训练的采样和检验人员㊂为了实施这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调查,许多由护士㊁医生㊁见习医生和技师共同组成的医学小组接受了骨盆检查和宫颈涂片采集的专业培训㊂妇女们在社区医院和诊所㊁城区健康中心㊁学校和工厂卫生室,甚至在她们的家里接受检查㊂需要承担家务和照顾孩子的妇女可以到晚间门诊接受检查,由干部们临时照管她们的家庭㊂⑨全国各地适龄女性接受筛查的百分比在39%至69%之间 百分比的高低取决于城市地理位置㊂不同城市发现病人的比例差别很大,其中天津最低(0.9%),北京最高(3.47%)㊂ 总的结果是,在1169949个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参见林巧稚:‘为制服子宫颈癌而奋斗的第一步走出医院大门深入地段开展普查“,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秘书处编:‘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汇刊“,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第326 329页㊂参见Hu,Cheng-Hsiang and Yang,Chien(1959). A Decade of Progress in Morphologic Pathology .Chinese Medical Journal,79㊂King,H. Cancer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nd Preventive Programs, in Quinn,J.and Fogarty,J.(eds.)(1972).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and Welfare,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p.267.参见Lim Kha T i(林巧稚)et al.(1962). Mass Survey for Cancer of Cervix Uteri in China:Preliminary Report .Chinese Medical Journal,81(11),pp.705-712㊂参见王同观:‘十年来我国对滴虫性阴道炎的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1959年第5期;‘青岛市志㊃卫生志“,青岛市情网,/n15752132/n20546827/n26325895/n26326082/190916133823067304.html;‘上海卫生志“第7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华嘉增:‘妇科病普查普治的回顾与展望“(上),‘中国妇幼保健“2001年第10期㊂参见‘北京卫生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59 262页㊂参见林巧稚:‘为制服子宫颈癌而奋斗的第一步走出医院大门深入地段开展普查“,‘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汇刊“,第326 329页㊂参见杨大望:‘女性生殖器癌瘤是可以早期防止的“,‘中国妇女“1957年第4期;林巧稚:‘让癌症低头的第一步“,‘知识就是力量“1959年第9期;林巧稚:‘为广大妇女的健康服务“,‘中国妇女“1960年第5期㊂参见林巧稚:‘为制服子宫颈癌而奋斗的第一步走出医院大门深入地段开展普查“,‘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汇刊“,第326 329页㊂Lim Kha T i et al.(1962). Mass Survey for Cancer of Cervix Uteri in China:Preliminary Report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81(11),p.709.25岁以上的妇女中,查出1693例宫颈癌①㊂除了使那些接受宫颈癌筛查的妇女受益,这项工作还促进了中国数据采集基础设施建设㊁阴道细胞采集方法,以及综合运用生物医学和传统中国医学研究癌症事业的发展㊂它为培养细胞学家和病理学家提供了大量样本,并使得用于科学分析的数据大量涌现㊂1959年,第一次全国癌症会议(全国肿瘤学术座谈会)在天津召开,参会论文接近800篇,其中67篇涉及宫颈癌②㊂1964年,中山大学主办了一次癌症会议,参会论文104篇㊂1965年,第二次全国癌症会议召开㊂宫颈癌筛查中采集到的样本被分发到全国各地至少20家研究所,用于肿瘤实验和癌症治疗研究㊂③在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指引下,天津医学院及其下属的工程系在1958年制造了中国第一台钴-60放射治疗仪,这种当时全球最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由此成为中国新的癌症治疗方法之一④㊂同样重要的是响应毛泽东重视中医药的号召,研究如何利用中国传统医学的 伟大宝库 ⑤㊂在此之前,中国中医研究院于1955年在北京成立㊂与那些专门从事西方生物医学研究的机构一样,该机构的研究项目也以助益社会主义大众医学为目标,同时就传统药物治疗癌性肿瘤的效果展开大量研究⑥㊂有关抗癌中药合剂和草药的研究成果宣称其疗效与放射疗法类似,另有一些研究项目涉及如何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⑦㊂当时,促进中西医结合的举措还包括让许多西医从业人员在传统中医研究院接受培训㊂上述各项举措和研究成果的影响范围并不仅限于中文读者㊂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的篇幅比前几年增加了近一倍,刊登了数十篇分析癌症调查结果的论文㊂1960年,一个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苏联,考察该国癌症研究和癌症预防情况㊂1962年,中国的研究者向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八次世界癌症大会提交了33篇论文㊂⑧这些努力表明,中国的癌症研究已经达到世界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 这是 大跃进 期间弘扬中国医学和科学成就的更伟大努力的一部分㊂癌症研究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科技为人民服务的成就㊂结㊀语妇女宫颈的可及性以及宫颈癌的可见性和可治性,为中国发展医疗科技和促进大众健康提供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参见King,H. Cancer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nd Preventive Programs, in Quinn,J.and Fogarty,J.(eds.)(1972).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and Wel-fare,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p.268;Lim Kha T i et al.(1962). Mass Survey for Cancer of Cervix Uteri in China:Preliminary Report .Chinese Medical Journal,81(11),pp.705-706㊂参见全国肿瘤学术座谈会秘书处主编:‘1959年全国肿瘤学术座谈会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㊂King,H. Cancer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nd Preventive Programs, in Quinn,J.and Fogarty,J.(eds.)(1972).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and Welfare,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p.266.‘我国第一台治癌瘤的钴治疗机“,‘人民日报“1958年9月5日㊂‘中共中央批示卫生部党组报告: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组织西医学习中医是件大事“,‘健康报“1958年11月22日㊂Suttmeier,R.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in Quinn,J.and Fogarty,J.(eds.)(1972).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and Welfare,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p.177.参见King,H. Cancer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nd Preventive Programs, in Quinn,J.and Fogarty,J.(eds.)(1972).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and Wel-fare,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p.276;Lim,Kha T i(1959).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 the Past Ten Year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79(5),pp.375-383㊂参见King,H. Cancer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nd Preventive Programs, in Quinn,J.and Fogarty,J.(eds.)(1972).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and Wel-fare,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㊂一个理想的突破口㊂中国的科学家们动员起来,利用阴道细胞采集和分析的新方法增进数百万妇女的健康㊂他们还通过将生物医学最先进的放射疗法与中国医学伟大宝库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㊂给癌症以致命一击 是当时在中国农村地区开展的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在都市中的一个姊妹运动①㊂尽管检查本身并不复杂,但实施大规模宫颈癌筛查的必要前提是高效的组织工作和成熟的科技手段㊂它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目标和方向,促使他们走出医院和实验室的大门,深入社区服务群众②㊂这次大规模抗癌运动取得了以下几项成绩:一是在医治那些没有定期健康筛查习惯的病人的同时,起到了教育作用,提高了公众的防癌意识㊂二是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推动了数据采集和分析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㊂三是为培训和研究提供了1亿多个实验室样本,还为群众尤其是妇女提供了健康检查㊂四是进一步便利了国家对身体的约束和训导㊂1958年,欧洲和美国的生育问题已经变得高度医学化,但骨盆检查并不普遍㊂1961年,美国调查了5600万名妇女,其中只有一半人听说过巴氏涂片检查,而且这一半人中只有半数实际上接受过这项检查㊂约翰斯㊃霍普金斯大学甚至在1962年制定了一项居家采集宫颈涂片的方案,试图提高美国妇女接受宫颈癌筛查的比例㊂孰料没过几年,口服避孕药的广泛使用就为妇女每年接受宫颈癌筛查铺平了道路,因为医生在开具避孕药处方时会要求出示当年的骨盆检查证明㊂巴氏涂片检查由此变成 女性保健的法定要素 ,而这项措施的结果,是由宫颈癌导致的死亡人数在一些国家的降幅达到90%㊂③巴氏涂片检查 为那些能够得到健康保护的妇女提供了一个降低宫颈癌及其死亡风险的承诺 ④㊂中国的大规模癌症调查则让这项福利惠及那些通常无法得到同等程度健康保护的妇女㊂然而,21世纪的情况似乎不容乐观㊂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1%的中国妇女曾经接受过一次巴氏涂片检查㊂与此同时,宫颈癌的患病率不断升高,而患病者的年龄不断降低㊂⑤因此,中国在2009年实施了全国农村地区宫颈癌筛查项目并筛查了1000多万妇女,但这只是风险人群数量的一个零头⑥㊂毋庸置疑,妇女们不太愿意接受检查的主要原因是巴氏涂片检查不够便利而且不太舒服㊂医学的不断进步可能扭转这种令人沮丧的趋势㊂2020年,中国批准并开始生产一种国产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这种病毒被认定为宫颈癌的主要病因㊂常规的巴氏涂片检查作为一种诊断宫颈癌的方法可能很快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㊂(本文作者㊀㊀美国圣文森特学院历史学系教授)(责任编辑㊀㊀赵㊀鹏)①②③④⑤⑥参见Gross,M.(2016).Farewell to the God of Plague:Chairman Mao s Campaign to Deworm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㊂参见林巧稚:‘为制服子宫颈癌而奋斗的第一步走出医院大门深入地段开展普查“,‘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汇刊“,第326 329页㊂参见Tone,A.(2012). Medicalizing Reproduction:The Pill and Home Pregnancy Tests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49 (4),pp.323-324;Murphy,M.(2015). Unsettling Care:Troubling Transnational Itineraries of Care in Feminist Health Practices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45(5),p.725㊂Murphy,M.(2015). Unsettling Care:Troubling Transnational Itineraries of Care in Feminist Health Practices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45(5),p.725.参见Wang,Baohua et al.(2015).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Among Adult Women in China,2010 .The Oncologist,20, pp.627-634㊂参见Bao,Heling et al.(2018).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Rate in China by Individual-Level and Geographical Measur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A Multilevel Model Analysis of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Dataset .Cancer Medicine,7(5),pp.2089-2100㊂。

科研基金的种类、来源、申报

科研基金的种类、来源、申报
A.自由申请:允许申请人的学术思想自由,选题自由。 C.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在受理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35周岁 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项目组的主要成员以青年人为主。 D.地区基金:面向老、边、少地区的研究单位。

与生物医学研究相关的生命科学部下设10个科学 处,19个学科,资助生物学、农业科学和医学三 大领域的基础研究,约占全部资助金额的35%。
一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一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研究蛋白质研究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二重大传染病防控和重大非传染二重大传染病防控和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与诊疗的基础研究疾病防治与诊疗的基础研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三生殖与发育的基础研究三生殖与发育的基础研究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调控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调控生殖细胞发生成熟与受精胚胎发育的生殖细胞发生成熟与受精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调控机制体细胞去分化和动物克隆机理体细胞去分化和动物克隆机理人体生殖功能的衰退与退行性病变的机制人体生殖功能的衰退与退行性病变的机制四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研究四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研究脑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理脑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理脑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脑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脑发育可塑性与人类智力的关系脑发育可塑性与人类智力的关系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脑高级认知功能的过程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脑高级认知功能的过程及其神经基础及其神经基础五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与生五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与生物安全研究物安全研究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饮水现状及其健康影响研究饮水现状及其健康影响研究地方性砷中毒和环境中主要重金属污染对地方性砷中毒和环境中主要重金属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及防治技术的研究人群健康危害及防治技术的研究环境激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环境激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职业环境因素健康危害的防治研究职业环境因素健康危害的防治研究生物安全生物安全六中医理论与中药现代化六中医理论与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发展中医理论发展中医理论提高中医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提高中医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深化中药研究深化中药研究七新药创制的研究七新药创制的研究主要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主要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等耐药性病原菌感染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等1010类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自主类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自主研制一批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和生物技术新药

医学科技的前沿发展及其应用

医学科技的前沿发展及其应用

医学科技的前沿发展及其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科技也在不断地发展,涵盖了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包括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学影像等方面,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本文将着重介绍医学科技的前沿发展及其应用。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当前最被关注的前沿医学科技之一。

它可以让研究人员精准地选择和修改目标基因,从而改变该基因在人体内的表达状态。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许多严重的遗传性疾病、癌症、传染病等。

例如,目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制造出一种可以破坏乳腺癌细胞的“杀手T细胞”,为癌症研究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新进展医学影像技术一直是医学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当今世界,CT、MRI等医学影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中。

新近出现的“超分辨率”医学影像技术,可以让医生们看到更加清晰的影像细节,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水平。

此外,新型的神经网络技术也被用于医学图像的自动分析和诊断,可以加快疾病诊断的速度,这将有望推动医学影像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三、仿生医学研究的新进展仿生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尤其是生命体)的适应性、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学问,由斯坦福大学前授课教授罗伯特.福尔克博士于2005年提出。

近年来,仿生学在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科学家们借助仿生学的方法成功制造出了新型人工心脏、人工肝脏等重要器官,这些器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真实器官的功能和性能。

借助仿生学的新进展,未来还有望研制出更多的仿生器官,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大贡献。

四、新型智能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型智能制剂,这些制剂能够精准地靶向疾病细胞,高效地治疗疾病。

例如,针对风湿性疾病和肿瘤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制剂,可以在病变组织中稳定地存在,从而提高药物在病变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和疗效。

此外,新型的自适应智能生物制剂和疫苗制剂,也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科学技术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5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科学技术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5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科学技术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正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科学技术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5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科学技术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二○○八年七月十日科学技术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2008〕11号),设立科学技术部,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一、职责调整(一)取消已由国务院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课题承担单位由审批确定改为专家评审确定,相关工作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

将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交给社会中介组织。

(三)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的实施管理职责、科技成果推广的具体管理职责、技术市场的具体管理职责划给相关部门或交给地方政府。

(四)加强科技进步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职责,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五)加强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综合平衡的牵头职责,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二、主要职责(一)牵头拟订科技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负责组织制订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负责统筹协调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重大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及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牵头组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三)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中的方案论证、综合平衡、评估验收和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对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中的重大调整提出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科学技术成果评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一评价体系旨在激励科研人员创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产学研合作,以及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相关举措:首先,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的目标是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估科技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

科学技术部会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科技辐射效益等方面。

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和社会经济效益,以确保评价结果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意义。

其次,科学技术成果评价会注重创新能力的衡量。

科研人员在创新方面的表现,如科技成果的原始性、前沿性、突破性等将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

这有助于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潜能,并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

此外,科学技术成果评价还会关注成果转化的水平。

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应用息息相关,科学技术部会评估科技成果在市场化推广、产业化转化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表现。

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

为了实现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的目标,科学技术部将采取一系列举措。

首先,建立健全评价制度,确保评价程序公正透明。

其次,加强评价指标的研究和更新,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评价体系。

此外,科学技术部还将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合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的科学技术成果评价工作旨在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通过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价,科学技术部努力将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打造成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二〇一一年十一月—1—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录一、形势与需求 (6)二、指导思想 (10)三、基本原则 (10)四、战略目标 (12)五、重点任务 (13)(一)发展前沿技术,引领医学发展 (13)(二)重视基础研究,解决科学问题 (15)(三)加强预防研究,降低患病风险 (17)(四)突出临床转化,提高诊疗水平 (19)(五)强化保健康复,服务全民健康 (20)(六)关注公共卫生,构筑安全屏障 (21)(七)推动健康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22)—2—(八)完善条件平台,支撑医学发展 (24)六、保障措施 (25)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医学科技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加快医学科技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支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改善民生服务,以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加快医学科技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特制定《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3—(一)疾病防控挑战艰巨。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并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

结核、艾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发病率居高不下,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我国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未富先老的老龄化问题也接踵而来,老龄人群的疾病防治和健康保障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此外,出生缺陷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心理精神疾患日益增多,重大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频发,呼吸、消化等常见病、多发病仍然困扰着广大公众的健康,食品安全和环境危害对健康的影响加重,职业病和地方病高发,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不断出现,亚健康状态人群扩大,广大农村基层地区医疗机构的诊疗技术水平较低,进一步加剧了疾病防控的严峻形势。

面对诸多挑战,现有医学认识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许多重大疾病及常见多发病仍然缺乏经济有效的防控办法和诊治手段,疾病防治的科技—4—支撑能力亟待提高。

(二)健康需求快速增长。

健康是人类自身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健康需求的主要特点是起点低、总量大,居民整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随着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等各要素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公众健康需求快速释放,人们越来越重视防病治病,拉动了医疗服务业以及包括药品和医疗器械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我国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同时,伴随着广大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家庭医疗、康复保健、个人健康等产品逐步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在个人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步提高,现代健康服务业快速增长。

医学科技的目的已不仅仅是解除病痛,更要满足人们健康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提升等多层次需求,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三)科技创新高度活跃。

认识生命现象和解决健康问题带来的内生动力以及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促进医学研究的深度和—5—广度不断拓展。

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及整体等层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推动医学向预测、预防和个体化诊疗等新的方向加速发展;医学影像、分子诊断、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微创手术、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靶向药物治疗、无创检测、实时监测、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技术不断发展,疾病防治手段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进步;传统医药的健康观念、医疗实践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日趋紧密,中西医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突出特色;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日益广泛,医学逐步成为促进生物、材料、信息、工程等学科领域集成融合应用的重要引擎,医学科技发展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四)医学模式加速转变。

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揭示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已经不是单纯的生物医学问题,而是包含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等在内的复杂系统科学问题,医学科技进入了多视角、全方位研究的整体医学的时代,医学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渗—6—透融合和紧密协同的大兵团作战。

紧密围绕医学科技发展需求,加强医学研究资源的共享集成,推动不同学科和技术领域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紧密衔接,加快建立整体协同的研究模式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五)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器械制造为龙头的健康产业,是支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促进医疗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撑,是世界各国争夺最激烈、最重要的战略制高点之一。

在技术驱动和需求拉动的双重影响下,全球健康产业持续增长和快速发展,美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日本已确定“生物产业立国”的战略目标,我国也将生物医药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但我国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还以仿制药为主,大中型、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中药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标准等诸多挑战。

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是当前我国支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降低公众医疗负担的紧迫需要,—7—也是面向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需求。

(六)战略意义日益凸显。

医疗与健康关系着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各国政府均着力发展医学科技,以解决重要疾病防治难题,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健康水平的提升成为衡量和评价各国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众多国家已经启动健康战略并正在实施,医学科研投入经费比重日益加强。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研究经费约占美国非国防领域科研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2010年达到312亿美元,并保持持续增长趋势。

无论是投入经费总量还是科技经费的比例,我国医学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进一步加大医学领域的科技投入,加快医学科技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前沿技术的引领—8—作用和中医药的原创优势,突出重点疾病、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技术、重点产品和重点环节,着力实施自主创新、重点前移、重心下移、加强转化和系统整合五项战略,重点解决我国医学科技领域的重大瓶颈问题,切实加强医学科技发展组织模式的优化,大幅提高医学科技的创新能力,为构建普惠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保障人口安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基本原则(一)自主创新。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国是医学研究的“资源”大国但并不是“创新”大国,解决疾病和健康领域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医学科技的创新突破。

要充分利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临床医学资源丰富以及中医药理论方法的原创优势,将自主创新作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基础、应用、开发研究整体布局,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研究衔接部署,加快建立更为完善、更具效率的—9—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为医学科技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重点前移。

立足预防,增进健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疾病防控整体形势不利的局面。

要重点发展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识别技术,实现疾病的早期干预,大幅度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疾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为预防为主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要大力发展健康状态辨识技术、健康管理及亚健康状态干预技术,重视公众健康知识普及,从“治已病”为主前移到“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从“被动医疗”转向“主动健康”。

(三)重心下移。

以农村和社区为主的基层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疾病防控体系的薄弱环节。

医学科技研究不仅要发展适于大城市、大医院需要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更要关注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积极发展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宜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在基层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新型整合医疗服务模式,有效提升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10—(四)加强转化。

医学科技的根本落脚点是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切实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当前,基础医学、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非常突出。

有效解决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产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等问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的时间,尽快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产品、方法、方案或指南并应用到临床实践,大力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已成为医学科技自身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

(五)系统整合。

医学研究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有效的系统整合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内在需求。

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研究模式,严重制约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要加强医学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促进全社会医学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要注重学科领域整合,以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方式促进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要重视研究力量整合,促进医、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推动临—11—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联盟等建设;要重视研究资源整合,加快临床研究协同网络平台及相关资源库、信息库的建设;要重视医疗服务整合,加快推进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技术发展,优化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协同医疗、整合服务的新模式,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系统高效利用。

四、战略目标(一)总体目标。

针对公众健康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加强统筹部署,凝聚优势力量,优化组织模式,通过相对稳定和较高强度的支持,初步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具有开放联合、机制创新、集成攻关等特征的新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攻克一批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一批综合防控及规范化、个体化诊疗的新方案,推广一批适宜社区、农村基层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有效提升疾病的防诊治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防控能力,为有效降低疾病危害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12—“十二五”时期医学科技发展着力推进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医学发展向健康促进转变;二是组织模式向协同研究转变;三是医疗服务向整合集成转变;四是产业发展向自主创新转变。

(二)技术目标。

着力突破20-30项前沿、关键技术并转化应用,在若干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和自主创新优势;重点开发30-50项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案和新型诊疗技术,在若干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早诊率和治愈率,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降低患者医疗负担;研发50-80项适宜农村、社区基层的疾病诊疗技术、健康促进技术及创新产品,并进行规模化示范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