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1、项目概况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江苏省丝绸学校和江苏省苏州商业学校,是一所以管理、工科类专业为重点,以经贸服艺为特色,经、管、工、文为主体的多学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新校区建成后将形成在校专科生10000人的规模。
2、基地位置与现状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位于苏州国际教育园(北区)西南部,占地总面积54.7公顷,约合820亩,用地呈扇形。
基地东邻苏州科技大学,南邻上方山脚,西面以马七路与金猫水泥厂相隔,北邻长风技校和机电学院。
整个学院地块被城市主干道宝带西路穿越而分割为南北两块。
基地内现状主要以农田鱼塘为主,兼有少量村民住宅,地势较低,水网密集,基地周边尚未成片开发。
3、设计依据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年2号文件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招标文件》及其补充文件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基地地形图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江苏省环境保护局●国家及地方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定
二、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校区的用地功能、道路系统、景观环境均与教育园规划相互衔接、协调,形成整体,充分考虑与教育园配套上的共享、空间过渡及区域联系的合理性。
2、可持续发展原则:“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科学合理地分配土地资源,成规模分期循序开发,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的综合效益。
充分考虑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分期建设,并预留部分土地作为校园未来发展用地。
3、崇尚生态原则:充分考虑校区的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特色,从营造高效的
生态环境的高度出发,科学地确定规划的指标和组织多层次的有机生态绿地及水系系统,在继承传统地域文化和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塑造生态型的新校园。
4、文化导入原则:加强文化设施的合理配置,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内涵,并在功能配置、整体环境等方面均体现前瞻性和现代化特色,使文化与现代化达成有机的统一,建设数字化、生态化校园。
5、高起点、高标准原则:结合当今规划学科的最新理念与表达成果,以建设全国一流的、面向新世纪的花园式学校为目标。
6、以人为本原则:强调校园人、环境和自然的共存与融合,以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为目标,充分考虑人的活动需求,创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三、总体构思——“师法苏州园林神韵,营造现代书院校园”
苏州园林渊源悠久、格局精雅、蜚声中外。
其规划布局、流线组织、空间序列、虚实层次、叠石理水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达到了极高的层次。
我们在苏州营造大学校园,从规划、建筑到景观等各个层面,均可向传统苏州园林学习,师法其神韵,借鉴其手法。
这不仅有助于加强校园的生态化和园林化的特点,更有利于表现苏州的地域特色,融入苏州独有的城市文化。
1、疏密有致的总体布局
“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
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
故以静、动观园,有馆地扩基之妙。
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更为要。
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
”——陈从周《说园》苏州园林区别于皇家园林的一大特点在于其在有限的用地内,通过巧妙的布局及空间处理,营造出疏密有致、气韵生动的空间,最终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方案中的规划用地被宝带西路分割为南北两块,而又由于毗邻的金猫水泥厂的卫生防护间距要求,使得一期一阶段15万平方米的建筑量均集中在南校区32.77公顷的用地内,而实际可建设用地只有约23.4公顷,相对容积率达到0.64,相对建筑密度达16%。
在此相对紧张的用地条件下规划方案通过疏密相间的布局原则营造出疏朗的校园形象。
规划中功能相近的建筑相对集聚,以组群的形式出现,可细分为教学组群、实训组群、办公服务组群、学生生活组群、教工生活组群等。
组群内部组织紧凑,以一系列街道、庭院形成近人尺度的活动空间。
组群间则以大片绿化、
水系分隔,形成疏密相间、张驰有度的规划布局,使校园在空间尺度和景观效果上形成紧密与疏朗的强烈对比。
2、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
“凡造作难于装修,惟园屋异于家宅,曲折有条,端方非额,如端方中绿寻曲折,到曲折处还定端方,相间得宜,错综为妙。
”——明·记成《园冶·装折》苏州园林以巧妙的收放、对比、转折等空间处理手法著称。
规划方案中亦通过一系列空间的变化,通过园、街、桥、院、庭的起承转合,形成富于节奏感的、婉转深邃的空间效果。
气韵生动、收放有序的园林化空间体系产生了如江南丝竹般抑扬顿挫的美感。
3、曲折通达、步移景异的院落景观
“深奥曲折,通达前后。
”——明·记成《园冶·立基》
建筑的组群式布局形成了众多的院落空间,组群内建筑单体强调南北朝向,由此产生的形体扭转使院落产生了更为丰富细腻的变化。
通达但不单调的步行动线提供了更多驻留空间,促进了校园中的非正式交流活动。
院落中的通视距离加以控制,通过遮挡、转折,形成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4、巧于因借的园林理水
“江干湖畔,深柳疏庐之际,略成小筑,造征大观也。
”——明·记成《园冶·江湖地》
“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
”——明·记成《园冶·相地》
苏州是一座水乡城市,城市就建在川渠交织的水网之上。
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水乡内河道如织、石桥纵横,水阁飞檐,独具神韵。
白居易用“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来形容水乡风貌。
苏州园林中的理水也是极其重要的造园手法,大部分园林均山水并重,如拙政园就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面积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基地现状水网密集,有两条河道穿过,并有大片鱼塘。
规划方案将原有两条河道开挖扩大,并结合原有鱼塘形成集中水面,其间布置曲岸绿岛,形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校园生态中心。
中心建筑群临水而立,并通过石桥、水街、亲水平
台等元素的设计,强化水乡环境特征。
5、精在体宜的人性尺度
“本来中国木构建筑,在体形上有其个性的局限性,殿是殿,厅是厅,亭是亭,各具体例,皆有一定的尺度,不能超越。
”——陈从周《说园》在规模较大的新校园规划中,容易产生超出个人感知范围的超常尺度。
规划中除了必要的礼仪空间如入口景观大道、中心湖面、集散广场等保持在宏观尺度外,其他校园空间均控制在近人的亲切尺度,这一具有宜人尺度的空间是可被感知的,具体外在表现形态则引用了城市的空间形态中的广场、街道、村落、庭院等。
这些人性尺度的空间与景观系统紧密结合,容纳了最大密度的校园活动,是真正意义的校园公共空间。
6、素雅内敛的建筑形象
“方塘石桖,易江曲岸回沙;洇周住楹,攻为青扉白屋。
”——吴伟业《梅村家藏藁》
建筑形象强调“素”、“雅”、低调内敛的传统苏式建筑风格,追求粉墙黛瓦的意境。
选材用色均遵循此原则,以白色为基调,搭配青砖及木色百叶,体现对苏州城市主色调的尊重。
并通过细部处理上园林窗棂、砖雕等的移植运用,体现地域特征。
四、规划结构
规划方案构筑出“一心、两环、三轴、多片区”的规划结构。
一心:景观生态核心——由图书馆、公共教学楼群、绿化缓坡围合而成中心湖面。
两环——南、北校区分别以各自的主环路组织交通。
三轴——校区主入口引入的校园形象主轴,正南北向贯通实训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并与步行系统相叠合的景观虚轴,联系南、北校区的联系轴。
多片区——规划形成中心教学区、实训区、文体活动区、学生生活区、办公服务区、教工生活区等功能片区。
五、功能分区布局
总体功能布局是对校区独特的用地状况及周边环境、交通等因素作出的响应。
公共教学区、生活区、体育区成品字形布局,公共教学区、办公服务区、教工生活区亦成品字形布局,并且各区中心距离控制在250米以内,双品字形结构满足各区间的高效联系和互不超越。
穿越校区的宝带西路为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出于安全性及避免对中心教学区干扰的考虑,把实训区沿宝带西路布置于校区下风向,并通过缓坡及湖面与中心区相隔,同时实训区的建筑体量也使校园沿城市道路获得完整的展示形象。
校区按功能配置划分为中心教学区、实训区、办公服务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文体活动区等功能片区以及发展备用地:
1、中心教学区
本功能区位于校园的中心,是校园中央的主体建筑群,包括图书馆和公共教学楼群。
其校园核心位置方便师生使用,同时避免外界的干扰。
图书馆处于校园的核心位置,它处于主入口轴线尽端,是主校门的对景建筑。
而且,它位于校区三道轴线的交汇点上,三面临水,高度是整个校园的制高点,因此既是校区的景观和视觉焦点,又是最佳的观景点。
其主入口设文化广场向湖面开敞,是校园活动、人流集散的中心点。
公共教学楼分两组布置,布局相互结合形成组群,西面向中心景观带开敞,与学生生活区及文体活动区均联系便捷。
2、实训区
实训区位于南校区的东北角,布置于校区下风向,并通过缓坡及湖面与中心区相隔,避免实训用房噪音、气味等对校园中心区的影响。
同时实训区沿宝带西路布置,既避免城市主干道对中心教学区的干扰,又通过自身建筑体量使校园沿城市道路获得完整、良好的展示形象。
实训区内设有实验货物的装卸场地及大型货车的停放位置。
3、办公服务区
校行政楼位于校前区东侧,并与后勤综合楼结合布置,形成办公服务区,便于对外交流联系。
区内设置集中停车场,供外来车辆的临时停放。
4、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根据校方要求分别于南、北校区成两组团布置。
组群式布局便于社会化开发管理。
组群内部围合出生活庭院。
南校区学生生活区位于南部,包括学生宿舍、食堂、及生活附属用房等。
其中
食堂位于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以满足不同区域的师生使用。
5、教工生活区
交流中心、单身教工用房位于校区东侧次入口旁,能便捷地对外联系,并设置相应停车场地。
6、文体活动区
文体运动区分别于南北校区设置,其位置能方便教学区及生活区的师生使用。
其中南校区设置有体育馆、一个400米标准带主席台主运动场、以及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综合投掷场地若干。
北校区设有两个小型足球场及篮球场、排球场、综合投掷场地若干。
其中体育馆前留出广场及配置相应停车场地,体育馆同时也是校区东侧次入口的对景建筑。
除了以上几大功能片区外,规划在校园内预留出多片合共13.4公顷的土地作为发展备用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各预留用地与不同功能片区一一对应,同时北校区有大片集中预留用地,以满足不同情况发展需要,更具弹性。
六、道路交通系统
规划方案构筑出人性化、高效便捷并与景观体验密切结合的交通体系。
1、出入口:
校区共设五个出入口,满足各向交通。
其中宝带西路以南设三个出入口。
根据规划要求主入口设在北面学府路上;东面科慧路上设次入口,与科技大学衔接,并可作为教工生活区独立出入口。
南面环山路上设次入口,作为学生生活区与外界联系之用。
宝带西路以北校区设两个出入口,其中马七路上为预留远期出入口。
2、车行系统
根据校区用地状况,校园车行系统在宝带西路以南及以北校区各自形成一个环路。
,通过环路以“顺藤结瓜”的形式,联系校园的各个功能区,曲线形的路网走向创造出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观效果。
在校园整体联系便捷的同时,车行系统不穿越各组群核心空间,以此为骨架,通过枝状、网状的组团道路延伸至各建筑组群内部,形成完整通达的车行系统。
而这一级的道路通过断面设计为人车共行道路,
以步行、自行车行优先,保证其安全和舒适性。
南北两校区通过下穿式隧道连为一个整体。
3、步行系统
规划的组团式布局使得各组团内部成为步行区域,利于学生的交往活动。
同时校园车行环路的形式使环路内部纯步行区域成为可能,建筑组群间的一系列广场、平台、街道、步行桥等创造出与绿化水景紧密相融的步行空间,构筑丰富的校园步行网络。
步行系统与景观系统相叠合,形成最为人性化的空间。
完善的步行系统与外围的车行系统有机结合,共同建构出完整畅通的校园交通流线体系。
4、静态交通
校园内充分考虑了汽车与自行车的停放问题。
汽车停放采用地面植草砖车位的方式,就近分散安排于各功能区附近,特别是于主入口旁结合校行政楼、后勤综合楼以及专家楼、教工用房等车流聚散集中的区域设置集中的停车场。
校区内机动车停车位总数达200个。
自行车的停放也采取就近安排的方式,分散设置于各功能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附近,采用建筑物局部底层架空与半地下自行车库相结合的形式停放。
七、绿化景观系统
规划方案以中心湖面、连续水系、大片缓坡绿化、花园绿岛构建出校区的生态景观核心,图书馆、公共教学楼等主要建筑群沿中心湖面展开,并与校园主入口相结合,塑造出生态校园的标志性形象。
这一开阔疏朗的大尺度生态核心,进而向周边拓展,通过水系、林带结合体育运动绿地等,形成连续的整体景观生态网络骨架。
这一骨架进而渗透至建筑组群、庭院内部,创造出层次丰富的绿化空间。
通过广场绿化、平台绿化等强调人工化的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在整体的、大尺度的、连续的生态绿化空间中,嵌入宜人尺度的局部绿化环境,形成“园中有园、园连园、园生园”的生态网络。
组群式建筑布局,建筑组群以大片绿化分隔,创造出园林在建筑之间、建筑在园林之中的生态校园环境。
八、建筑单体设计
建筑单体设计上,强调“素”、“雅”、低调内敛的传统苏式建筑风格。
但同时
建筑并不一味仿旧,没有刻意采用坡顶形式,而是根据使用功能需要采用了现代的建筑风格,体现新型校园的活力。
建筑物之间以廊道连接成组群,院落式的形体组合,透出书院般的沉稳内敛,体现对苏州城市文化的响应。
建筑选材选材用色均遵循此原则,以白色为基调,搭配青砖及木色百叶的使用,体现对苏州城市主色调的尊重。
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规划指标
规划总用地面积:54.67公顷(合820亩)
总建筑面积:202550平方米
建筑容积率:0.37
建筑密度:9.17%
绿化覆盖率:67.5%
水系面积:4.45公顷
水面率:8.1%
机动车停车位:200个
预留发展用地面积:13.4公顷
办学规模:10000人
2、单体建筑面积分配表
单体说明
图文信息中心
1.布局概况
图文信息中心处于校园的核心位置,它处于主入口轴线尽端,是主校门的对景建筑。
而且,它位于校区三道轴线的交汇点上,三面临水,高度是整个校园的制高点,因此既是校区的景观和视觉焦点,又是最佳的观景点。
其主入口设文化广场向湖面开敞,是校园活动、人流集散的中心点。
2.功能及流线布局
图文信息中心主要包括图书馆和会议中心两大部分功能,设计中将两部分功能在平面和立面上均进行分区,并各有独立出入口,降低相互间的干扰,创造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
首层布置图书馆办公及技术用房以及会议中心(包括500座报告厅及各种规模会议室)。
二至五层为图书馆,通过入口广场上气势恢宏的大台阶进入位于二层的主入口。
图书馆部分平面为规整的方形,阅览室采用统一柱网大空间,可分可合,在中部设共享空间,既改善采光条件,又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3.建筑造型
图文信息中心整体造型带给人书籍的联想,充分体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性格。
大台阶二层入口隐喻通过知识的阶梯进入文化殿堂。
造型稳重有气势,凸现校园标志性建筑物的地位。
4.技术经济指标
建筑面积:15080平方米
基底面积:4090平方米
建筑层数:5层
公共教学楼
1.布局概况
公共教学楼分两组布置,布局相互结合形成组群,西面向中心景观带开敞,与学生生活区及文体活动区均联系便捷。
2.功能及空间布局
公共教学楼功能分为普通教室、阶梯教室和多媒体语音教室三大部分。
其中阶梯教室与多媒体语音教室相对独立,以满足不同使用需要。
空间组合采用院落式布局,建筑之间以廊道相连。
建筑形体随道路和正南北朝向的扭转产生了丰富的内部空间,退台处理蕴生出多个屋顶花园,也使建筑物的空间变化延伸至三维剖面。
3.建筑造型
形体的扭转使建筑物获得多角度透视效果,由此产生的体量穿插、连接赋予了丰富多变的形体。
建筑选材用色强调“素”、“雅”、低调内敛的传统苏式建筑意境,以白色为基调,搭配青砖及木色百叶,体现对苏州城市主色调的尊重。
4.技术经济指标
公共教学楼A
建筑面积:15210平方米
基底面积:3530平方米
建筑层数:5层
公共教学楼B
建筑面积:14960平方米
基底面积:3160平方米
建筑层数:5层
实训楼
1.布局概况
实训组群由工科实训楼和文科、轻纺实训楼组成,位于南校区的东北角,布置于校区下风向。
其中工科实训楼设有独立的大型设备的装卸场地、出入口及大型货车的停放位置。
2.功能及空间布局
工科实训楼包括机电实训用房和电子信息实训用房两大部分。
二者相对独立由联系紧密。
首层设有机电加工中心,可容纳车床等大型设备,并使用载货电梯以利运输。
文科、轻纺楼包括纺织类实训用房及商经、工商、旅游两大部分。
空间组合采用院落式布局,建筑之间以廊道相连。
建筑形体随道路和正南北朝向的扭转产生了丰富的内部空间,退台处理蕴生出多个屋顶花园,也使建筑物的空间变化延伸至三维剖面。
3.建筑造型
形体的扭转使建筑物获得多角度透视效果,由此产生的体量穿插、连接赋予了丰富多变的形体。
建筑选材用色强调“素”、“雅”、低调内敛的传统苏式建筑意境,以白色为基调,搭配青砖及木色百叶,并通过细部处理上园林窗棂、砖雕等的移植运用,体现地域特征。
4.技术经济指标
工科实训楼
建筑面积:15020平方米
基底面积:4740平方米
建筑层数:4层
文科、轻纺实训楼
建筑面积:19950平方米
基底面积:5760平方米
建筑层数:4层
主校门
主校门从传统园林的入口形象上得到启发,并不刻意追求气派、宏伟,而是采用开放式、亲切的风格,现代风格粉墙黛瓦,结合喷水小品的设置更突出人性化特点。
双桥飞跨河道的设计显示出个性,同时也体现了山水校园的特征。
目录A 设计成果篇
A01 总平面图
A02图书馆效果图
A03公共教学楼效果图
A04实训楼效果图
A05大门效果图
A06模型照片
A07模型照片
B 成果说明篇
B01 项目背景&规划原则
B02 总体构思
B03 总体构思
B04 总体构思
B05 总体构思
B06规划结构&功能分区布局
B07道路交通系统&绿化景观系统
B08建筑单体设计&技术经济指标
C 规划图纸篇
C01土地利用现状图
C02总体规划结构图
C03功能分区规划图
C04 规划布局分析图
C05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
C06绿化景观系统规划图
C07分期建设规划图
C08竖向规划图
C09综合管线规划图
D 单体图纸篇
D01 图书馆构思
D02 图书馆平面图
D03 图书馆平面图
D04 图书馆平面图
D05 图书馆平面图
D06 图书馆平面图
D07 图书馆剖面图
D08公共教学楼构思D09公共教学楼平面图D10公共教学楼平面图D11公共教学楼平面图D12公共教学楼平面图D13公共教学楼平面图D14公共教学楼剖面图D15 实训楼构思
D16 实训楼平面图
D17实训楼平面图
D18实训楼平面图
D19实训楼平面图
D20实训楼剖面图
D21大门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