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长安城
开放分类:历史古迹建筑文化文化遗产
编辑词条分享
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

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接近50万。

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这里被拆毁,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

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编辑摘要
目录
1 历史
2 选址与初创
3 修缮扩建
4 风水特征
5 宫殿布局
里坊作为唐长安城内单独的居住单元,尤如今天的居民小区,它排列整齐,规则划一,十分有序。

这些小区均呈长方形形状,由于各街道宽窄不一,故各小区大小也不完全一致。

里坊外围均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坊墙墙基厚度一般为2.3 米至3米不等,均为夯土板筑。

各坊内一般都开辟东西南北十字街,四面各开一门。

只有皇城南36坊只开辟东西街和东西门,不开南北街和南北门凡有十字街的坊,十字街的宽度均为15米。

被十字街隔开的4区,又各有十字巷,把全坊分为16个小区。

这些巷的宽度一般达2米多。

按照唐人习惯称呼,对坊的四角都使用东南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的名称。

对靠近东、西、南、北四坊门的部位,则称为某门之南、某门之东、某门之西、某门之北。

对靠近坊内十字街中心路口的区域,则称为“十字街东之北”、“十字街东之南”、“十字街西之北”、“十字街西之南”。

这些称谓在唐人文集中常可见到。

整个城市以宫城、皇城、朱雀门街为正中,东西两侧里坊不仅两两对称,而且排列整齐。

白居易曾写诗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非常贴切。

这种描述在唐代诗文中多有反映。

唐长安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都城市民居住区按坊里划分的制度,在外郭城中列置诸坊,作为都城百万人口住宅的分布区,这种坊里布局及结构严密而整齐,犹如一个个方块形的居住小区。

长安城内的“坊里”是由外郭城中的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交叉分割而成,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将此棋盘式网格区域定名为“坊”,炀帝时改称“里”,唐时又称“坊”。

因此,在唐人诗文中常可见到“里”、“坊”并用的情形。

现藏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彩绘胡人骑卧驼俑,就是当时西域商人骑着载满商品的骆驼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沿着漫长的丝绸之路到达长安的真实写照。

该俑通高47厘米,一胡人侧坐于驼架上,头发中分,梳成双垂髻,双目前视,高颧骨,身穿圆领窄袖袍,紧腿裤,足蹬尖头靴,左腿盘于右腿之下,双手作持缰控驼状,似乎用力拉缰,吆喝驼起,而骆驼四腿曲卧,引颈昂首,张嘴露齿,用力欲起。

此件文物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人与卧驼相互呼应,神态真切,表现出商人们在饱受风沙侵袭的路途中,不辞劳苦、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唐代彩绘胡人骑驼俑系列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都市,与古罗马城一起被认为是东西方古代文明的代表丝绸之路是世界史上举世闻名的恢宏史迹,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大交流、大发展。

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唐长安城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仅据《唐六典》卷四记载,她曾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大批外国人来到长安,他们以长安为枢纽,将异域的商品与文化辗转流传到中国各地与朝鲜、日本等国,又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等货物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沿着丝绸之路再传到欧亚多国,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6 皇城寺庙
7 西市东市
8 里坊
9 特点
唐长安城- 历史
唐长安城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

但当时的长安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便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

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

(见中国古文献〈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西京纪〉)。

隋炀帝继位后,开凿运河连接大兴和扬州。

大业九年(613年),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隋朝灭亡后,唐朝继续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

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得十分迅速。

在盛唐年间,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人口约有50万(有资料认为,长安城的人口极胜阶段超过100万)。

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

唐末黄巢攻入长安,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

后来,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对城市进行改筑,缩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长安城。

至此,有着325年历史的隋大兴唐长安城便宣告废弃。

唐长安城- 选址与初创
唐长安城位置
公元581年2月,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

由于杨坚是以北周旧臣取而代
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

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这座自汉兴以来已历780年之久的旧都城已不再适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首先,汉长安城历时已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质咸卤,难以饮用。

其次,汉长安城北临渭水,由于渭河不时南北摆动,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险。

据《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

”出于以上考虑,隋文帝决定另迁新都。

新的城址选在哪里?当时文帝君臣并不想离开关中,另建新都只是出于对汉长安城本身的不满,与它所处的整体环境没有任何关系,灞河以西、渭河南岸这一区域在交通、军事、经济等方面,仍然是关中建都的最佳位置。

对于新都的选址,经过一番认真的调查之后,文帝选在了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

龙首原的南部原区与之以北汉长安城所征地本是相连一体的一块原区。

从地形条件来分析,由于秦岭山脉在西安城南折向东北,造成西安地区的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

发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均受到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今西安东南地区,趋向西北入渭。

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区的平原,使其成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

相对而言,只有灞、浐、潏河之间的这块平原最为开阔,东西宽约17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以龙首原为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地形单元。

唐长安城布局
汉长安城选取了龙首原北地势最平坦的一块,建立起了一代帝都。

隋文帝准备放弃汉都,另择新址,龙首原南区就成了首选之地。

龙首原南这块平原就是今天西安城及其郊区所在地,它相对于北区来说,地势相对起伏较大,愈向东南,地势愈高。

但是原面开阔,面积更广。

选作都城更有回旋的余地。

而且更便于从东西两面引水入城,解决城市用水的问题。

同时原南依靠山原,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再无洪水没都的危险。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以隋朝幅员之大,地域之广,隋文帝把新都定在此地,的确是经过了缜密考虑的。

隋大兴城较汉长安城面积大一倍以上,这和龙首原南开阔的地形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今天的西安城址就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础上延续发展而来,由此也可证明隋唐长安城在城址选择上的正确性。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颁诏,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煲为监丞,开始营建新都。

第二年三月即已基本建成宫室。

同月,隋文帝迁入新都。

自决策建都到迁都,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

当时除外郭城垣还来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宫城、皇城、宫殿、官署、坊里、住宅、两市、寺观及龙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修建速度相当快捷。

这一方面由于新都规划完善,组织施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都不少宫殿、官署是从汉长安故城迁建的。

如唐玄宗开元初年,长安太庙坍毁,大臣报告说:因为它原是前秦苻坚的太庙,隋文帝迁建于此,故年久朽毁。

不管怎样,如此庞大的鸿篇巨制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仍然体现出设计者与施工者的天
才神工了。

唐长安城- 修缮扩建
大明宫模型图
唐朝建立后,对城做了多方面的修葺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唐王朝渐趋鼎盛。

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当初隋朝这种过于理想化的都城平面布局也逐渐被打破而改变。

大的变更是伴随着两大宫殿的增修而产生的。

首先,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避暑,在太极宫东侧郭城的北墙外修建大明宫。

大明宫位于龙首原上,高爽清凉,可以弥补太极宫地势比较低下的缺憾。

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再加扩充,规模与太极宫不相上下而气魄之宏伟则超过之。

高宗以后,唐朝帝王大多以大明宫为主要宫寝,只有在特殊的重大典礼时,才到太极宫按照礼制行事。

大明宫由于建在长安郭城以外,它的宫城正门丹凤门就开在郭城北墙之上,南面恰对翊善坊,坊墙阻碍宫门。

因此,为了开通丹风门街,于是分翊善和永昌两坊,增置了光宅和来庭两坊。

四坊中间打通了一条直通皇城延喜门与郭城通化门之间的东西街道上的南北向大道,朱雀街东比原来多出了两坊。

第二个重大改变仍然在唐长安的街东。

那就是随着兴庆宫的修建而带来的街东里坊的变迁。

兴庆宫的位置本为隆庆坊所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与兄弟同居此坊。

开元二年(714年),为避玄宗李隆基讳,改隆庆坊为兴庆坊,并建兴庆宫。

开元十四年(726年)将兴庆宫的规模又加以扩大,于是侵占永水嘉坊半坊之地,西面的胜业坊的东墙也因兴庆门外街道加宽而l司西退缩,使原来“畦分棋布”的街坊面貌又有所改变。

同时也因这些改动均集中于街东而使朱雀街两侧东西对称的形制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

总之,从大兴城到长安城经历了隋初创建与唐代增修的两个发展过程。

经过这一历程,长安城建筑更加宏伟壮丽,城市规划日臻完善,成为中国古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上程之一。

唐长安城- 风水特征
长安城龙首原六坡与乾坤关系示意图
营建都城是国之大事,所谓“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它关系到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重影响,也影响着都城多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建筑布局上总要有一些原则与方法,尤其在中国古代,精神信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追求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城市布局上往往都被赋予某些象征性意义,隋、唐都城规划布局仍然不能逃脱这种窠臼。

以都城的平面布局来看,所谓“建邦设都,必稽玄象”
的象天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与阐扬。

宫城、皇城、外郭平行排列,以宫城象征北极星,以为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垣;外郭城象征向北环拱的群星。

因此,唐人即有诗吟“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说的就是这种布局效应。

当然,它也是封建皇帝据北而立,面南而治儒家传统思想的一种体现,它作为历代帝王治国总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也体现到都城的规划布局上,增加了皇帝君权神授思想的神秘色彩。

据宋敏求《长安志》引《隋三礼图》记载,大兴城的街数、坊数的设计也都有所依凭。

皇城之南四坊,以象四时;南北九坊,取则《周礼》九逵之制;皇城两侧外城南北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闰,无论事实是否如此,将其附会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设计则是都城设计的普遍规律。

另外,随着中国古代风水思想的发展,宇文恺也将这一思想引入大兴城的规划设计当中。

大兴城址选在汉长安故城之南,地势敞阔平远,有东西走向的六条土岗横贯,如果从空中俯视西安大地,就能看出这种地面形状很像《易经》上乾卦的六爻。

乾卦属阳,称九,自上而下,横贯西安地面的这六条土岗从北向南,依次称为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

从六坡的高度看,地势从南到北渐次降低。

那么宫城所处的位置则相对较低。

不把宫城设置在最高处是另有原委。

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最为尊贵的紫微宫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有十五颗星环抱着它。

紫微宫即有皇宫的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应该相对应,因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

而且北边有渭河相倚,从防卫的角度看,也比较安全。

卦论认为初九是潜龙,勿用。

九二高坡是“见(现)龙在田”,因此只能“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

九三之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这里,正可以体现文武百
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

于是宫城与皇城分别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

九五却最尊贵,所谓“九五至尊”,属“飞龙”之位,不欲常人居之,便在这条高岗的中轴线部位,东西对称地建筑了两座规模宏伟的寺观,西面是道教的玄都观,东面是佛教的兴善寺,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镇压住这个地方的帝王之气。

中唐宰相裴度曾因宅建在这条“九五”高坡上,被人借机诬陷为“宅据冈原,不召自来,其心可见”。

其实唐代住在这条高岗上的名臣也很不少,比如张说、韩愈、李宗闵、杨国忠、李晟、柳公权。

长安城中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

其中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隶属万年县,本应有五十五坊,因城东南角曲江风景区占去两坊之地,故实领五十三坊;西部属于长安县,有一市五十五坊。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
风水四象图
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

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气,隋文帝政府下令宫、皇城之南的居民里坊,取消南北门而仅开东西门。

传统风水在建筑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这一提倡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长安最初的宫殿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

中国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面向南方。

因为帝王是一朝之长,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边,北就是“上”,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南就成“下”了。

此外,将宫城南面之门命名为“朱雀门”,而将宫城内太极宫的北门命名为玄武门,此皆来源传统风水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

有其名必有其实,太极宫的北门既然被命名为玄武门,它就必然带有与之对应的“坎”卦之象征寓意(八卦中坎象征陷)。

唐初围绕继承皇位而发生的宫廷之战──玄武门事变在这里发生,恰好与不谋而合。

由此看来,城市街道、建筑的命名大有讲究。

还有,在太极宫中太极殿以北建有两仪殿,“两仪”之称谓也是出自《周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唐长安城- 宫殿布局
太极宫复原鸟瞰图
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

其中“大内”就是宫城中的太极宫,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之地。

太极宫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米,面积约1.92平方公里。

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

前朝的正殿为太极殿(隋称大兴殿),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

后寝的主殿是两仪殿,周边有万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龙殿、安仁殿等殿堂。

苑囿位于宫殿最后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此。

由于太极宫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装饰等都较为简朴。

唐高宗继位后,认为这里比较潮湿,于是搬到了大明宫居住。

大明宫位于太极宫东北方的龙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长安城。

宫殿建于贞观八年(634年),从唐高宗开始的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称为“东内”。

宫城为中轴对称格局,前部由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组成前朝的南北中轴线,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着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数十座殿宇楼阁。

整座大明宫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是“三大内”中最大的一座。

兴庆宫位于外郭城的东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临淄王时的藩邸,开元二年(714年)改名为兴庆宫。

开元十四年(726年)进行了扩建,合并周围的邸宅和寺院,于十六年(728年)竣工,称为“南内”。

天宝十三年(754年)又筑宫墙和城楼,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

同时还附外郭墙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的夹城,方便宫内人员来往潜行。

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在此居住,盛唐后地位降低,成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场所。

兴庆宫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75米,周长4.6公里,面积约1.35平方公里,规模在“三大内”中最小。

宫墙四面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偏北处。

宫内以园林为主,且不按中轴对称布局,因此具有离宫的性质。

其南部主要是龙池,周边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亭台楼阁。

北部有兴庆殿、南薰殿、长庆殿、大同殿等一组宫殿。

唐末兴庆宫毁于战火,1958年遗址改造为公园,并兴建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等。

唐长安城- 皇城寺庙
皇城紧附宫城之南,面积约5.2平方千米,南北七条大街,东西五条街。

承天门街把皇城
分为东西两半,所有建筑物也是以它为中心东西对称布设。

承天门大街东西两侧从北到南,东边有东朝堂,西边有西朝堂;东边有门下外省,西边有中书外省;东边有左武卫,西边有右武卫;东边有尚书省,西迥自司农寺;东边有左领军卫,西边有右领军卫;东边有太仆寺,西边有宗正寺;东边有太常寺,西边有鸿胪寺等。

至于皇城内安上门街东和含光门街西,由于布设的机关不大重要,故并未完全遵守东西对称的原则。

现存的西安古城墙系明代初年将唐长安城的皇城和部分太极宫东扩建筑而成。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宗教发展的兴盛时期,长安城是全国宗教活动的中心,长安城宗教林立,不仅有本土的道教,还有自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南北朝至唐代从波斯传入的袄教、景教、摩尼教等,佛教在唐朝有很大的发展。

其中以佛教、道教最为兴盛,其佛教传播之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对国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对当时的日本佛教界影响极大。

[1]
唐长安城- 西市东市
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

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

东市的面积,据文献记载:“南北居二坊之地”。

据考古实测:东市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广24米,面积为0.92平方公里。

市的四周,每面各开二门,共有八门.市周墙处大街北(即春明门大街)宽120米,东、南、西三面各宽122米。

这一宽阔街道的效用是便于商业运输和市民入市前车马的停靠。

东市分布在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以西、西安铁路局以北的地方,其街宽都近30米,约是西市街宽的1倍。

今天西安交大校园尚有西区部分建在东市和市东街道之遗址上。

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志•东市》),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

唐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里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宋敏求《长安志》等记载其规模相当庞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这在对两市遗址进行全面勘察与测量时得到证实。

"作为长安城乃至全国最主要的市场,西市进行的是封闭式的集中交易,也就是将若干个同类的商品聚集起来,以'肆'(或相当的'行'、'店')为单位组成的,市内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局和平准局。

交易区也都是集中在一个四面有墙、开设市门的较为封闭的场所内。

"
根据考古发掘成果,西市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1031米,东西927米,面积0.96平方公里,
其范围在今西安莲湖区东桃园以东、老糜家桥以西、东桃园桥以北、中国航空器材公司西北分公司以南,先劳南市场位置。

发掘时,西市的北面、东面尚有夯筑的围墙基址,墙基皆宽4米多。

西市内有南北向和东西向均宽16米的平等街道各两条,四街纵横交叉成"井"字形,将整个市内划分成9个长方形区域,其中东西向二街相距327米,南北向二相距309米,各街两侧均设有水沟,在水沟的外侧还发现有1米宽的人行道。

东市布局图
西市的9个区域四面均为街道,这样每个区域的周边都临街,便于交易。

每个区域内还有便于内部通行的小巷,在有的巷道下还有砖友砌的暗排水道与大街两侧的水沟相连。

临街部分出土的商业店铺遗址表明,房屋的规模不大,面阔4至10米,进深3米多,均沿街毗连;而出土的同类物品相对集中的现象,也证明了某一类型店铺的存在,如珠宝商的店铺就多料珠、珍珠、玛瑙、水晶等制品,铁器店铺就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铁钉、铁棍与小铁器残块等。

"
而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

西市商业较东市繁荣,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又被称之为“金市”。

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

这里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们多侨居于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里。

这些外国的客商以带来的香料、药物卖给中国官僚,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

因此,西市中有许多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如波斯邸、珠宝店、货栈、酒肆等。

其中许多西域姑娘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则时有少年光顾。

故李白《少年行》就有“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诗句。

唐政府对长安城市场特别是东、西两市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禁制度。

两市的大门,亦实行早晚随唐长安城城门、街门和坊门共同启闭的制度,并设有门吏专管。

唐长安城- 里坊
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
外郭城是一个大长方形,面积74.6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

城内东西14条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