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基础 实验报告(DOC)

合集下载

控制工程基础仿真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仿真实验报告

本科生课程论文控制工程基础仿真实验报告实验一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ATLABM编程绘制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2、掌握准确读取动态特征指标的方法;3、研究时间常数T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掌握一阶系统11Ts+时间响应分析的一般方法;5、通过仿真实验,直观了解各典型环节的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巩固课程中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二、实验要求1、输入3个不同的时间常数T,观察一阶系统11Ts+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变化,绘制响应曲线图,并分析时间常数T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若通过实验已测得一阶系统11Ts+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试说明如何通过该曲线确定系统的时间常数T。

三、实验内容(一)实验设备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并安装Matlab语言编程环境。

(二)实验原理通过对各种典型环节的仿真实验,可以直观的看到各种环节的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的图像。

通过对所得图像的分析可以得出各种参数如何影响系统的性能。

四、实验过程在Matlab平台对一阶系统11Ts+的单位阶跃响应进行仿真。

(1)输入3个不同的时间常数T,观察一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变化,绘制响应曲线图,并分析时间常数T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在Matlab中进行操作,其代码如下:1.num=1;2.den=[11];3.g=tf(num,den)4.5.g =6.7.18. -----9. s + 110.11.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12.13.>> step(g)14.hold on15.>> step(tf(1,[21]))16.>> step(tf(1,[41]))17.>> legend('T=1','T=2','T=4');(2)对于已测得的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通过该曲线确定系统的时间常数T的方法。

南京理工大学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姓名欧宇涵 914000720206周竹青 914000720215 学院教育实验学院指导老师蔡晨晓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2017年1月实验1: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学习构建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2、研究阻、容参数对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3、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测量方法,并计算其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完成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电路模拟实验,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阶跃响应特性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1)比例环节图1-1 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图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K s U s U i O =)()(,其中12R RK =,参数取R 2=200K ,R 1=100K 。

步骤: 1、连接好实验台,按上图接好线。

2、调节阶跃信号幅值(用万用表测),此处以1V 为例。

调节完成后恢复初始。

3、Ui 接阶跃信号、Uo 接IN 采集信号。

4、打开上端软件,设置采集速率为“1800uS”,取消“自动采集”选项。

5、点击上端软件“开始”按键,随后向上拨动阶跃信号开关,采集数据如下图。

图1-2 比例环节阶跃响应(2)积分环节图1-3 积分环节模拟电路图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ST V V I I O 1-=,其中T I =RC ,参数取R=100K ,C=0.1µf 。

步骤:同比例环节,采集数据如下图。

图1-4 积分环节阶跃响应(3)微分环节图1-5 微分环节模拟电路图200KRV IVoC2CR 1V IVo200K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K S T S T V V D D I O +-=1,其中 T D =R 1C 、K=12R R。

参数取:R 1=100K ,R 2=200K ,C=1µf 。

步骤:同比例环节,采集数据如下图。

图1-6 微分环节阶跃响应(4)惯性环节图1-7 惯性环节模拟电路图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1+-=TS K V V I O ,其中2T R C =,21RK R =-。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引言:控制工程是一门涉及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其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篇文章将以控制工程基础实验为主题,探讨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

实验目的:控制工程基础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掌握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技巧,加深对控制理论的理解。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的内容是设计一个简单的温度控制系统。

系统由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加热器组成。

温度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控制器根据设定的温度值来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以维持温度在设定值附近。

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将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加热器按照实验要求连接起来,确保电路正常工作。

2. 设计控制算法: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

可以采用比例控制、积分控制或者PID控制等方法。

3. 参数调试:根据实验平台和控制算法的特点,调试控制器的参数,使系统能够快速、稳定地响应设定值的变化。

4. 实验数据采集:通过实验平台上的数据采集器,记录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组温度控制系统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评估系统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PID控制算法,经过参数调试,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系统能够在设定值附近稳定工作,并且对设定值的变化能够快速响应。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控制算法和参数调试是实现良好控制效果的关键。

控制工程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延伸,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结语: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是掌握控制工程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20090907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20090907

第一题:三、实验过程和结果:1:>> num=[1,3,5,4];den=[2,4,1,3,7];G1=tf(num,den)Transfer function:s^3 + 3 s^2 + 5 s + 4-----------------------------2 s^4 + 4 s^3 + s^2 + 3 s + 7>> z=[1,4,5];p=[2,3,7,6];k=[2];G2=zpk(z,p,k)Zero/pole/gain:2 (s-1) (s-4) (s-5)-----------------------(s-2) (s-3) (s-6) (s-7)>> G3=G1*G2Zero/pole/gain:(s+1.453) (s-1) (s-4) (s-5) (s^2 + 1.547s + 2.752)---------------------------------------------------------------------(s-2) (s-3) (s-6) (s-7) (s^2 + 3.101s + 2.532) (s^2 - 1.101s + 1.383)>> G4=G1+G2Zero/pole/gain:2.5 (s+1.337) (s^2 - 9.187s + 21.14) (s^2 + 1.713s + 1.474)(s^2 - 3.263s + 3.494) ---------------------------------------------------------------------(s-2) (s-3) (s-6) (s-7) (s^2 + 3.101s + 2.532) (s^2 - 1.101s + 1.383)>> G5=feedback(G1,G2,-1)Zero/pole/gain:0.5 (s+1.453) (s-2) (s-3) (s-6) (s-7) (s^2 + 1.547s + 2.752)------------------------------------------------------------------(s-6.544) (s-6.318) (s-2.72) (s-2.38) (s^2 + 3.059s + 2.471)(s^2 - 1.096s + 1.212) >> [z,p,p]=tf2zp([1,3],[3,2,4])z =-3p =0.3333p =0.3333>> [num]=zp2tf(z,p,k)num =2 62.>> simulink>> [n,d]=linmod('cdhs1')> In dlinmod at 202In linmod at 60n =0 0 0 3.7500 1.2500 -0.0000d =1.0000 1.4167 0.7361 -9.8333 -4.5694 -0.41>> [n,d]=linmod('cdhs2')> In dlinmod at 202In linmod at 60n =Columns 1 through 60 0 0 0 0.7500 0.2500 Column 7-0.0000d =Columns 1 through 61.0000 1.6167 1.0194 -9.6861 -6.5361 -1.3306 Column 7-0.0833第二题:三、实验过程和结果:>> G1=tf([1],[1,2]);G2=tf([45],[22,3,1]);G3=zpk([1,2],[3,4,5],[1])Zero/pole/gain:(s-1) (s-2)-----------------(s-3) (s-4) (s-5)>>figure(1);subplot(2,2,1);step(G1);subplot(2,2,2);impulse(G1);subplot(2,2,3);G5=G1/tf([1,0],[1]);st ep(G5);subplot(2,2,4);t=0:0.001:15;u=1+sin(t);lsim(G1,u,t);>> figure(2);subplot(3,2,1);step(G2);hold on;G4=tf([23],[16,2,5]);step(G4);subplot(3,3,3);impulse(G2);subplot(2,2,3);G6=G1/tf([1,0],[1]);st ep(G6);subplot(2,2,4);t=0:0.001:15;u=1+sin(t);lsim(G2,u,t);>>figure(3);subplot(3,2,1);step(G3);subplot(3,3,3);impulse(G3);subplot(2,2,3);G7=G1/tf([1,0],[1]);st ep(G7);subplot(2,3,5);t=0:0.002:15;u=1+sin(t);lsim(G3,u,t);>> n=[45]; d=[22,3,1];Gb=tf(n,d);sys1=1+Gb;sys2=tf(sys1.den,sys1.num);n3=[1,0];d3=[1];sys3=tf(n3,d3); >> r1=tf([1],[1,0]);dcg=dcgain(sys2*sys3*r1)dcg =0.0217>> r2=tf([1],[2,0]);dcg=dcgain(sys2*sys3*r2)dcg =0.0109>> r3=tf([1],[3,0]);dcg=dcgain(sys2*sys3*r3)dcg =0.00725.>> d=[22,3,1]; roots(d)ans =-0.0682 + 0.2020i-0.0682 - 0.2020i系统稳定。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______化工原理实验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_____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和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测定______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_叶天壮、温茂林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实验一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测定流体流经直管、管件(阀门)时阻力损失的一般实验方法。

2) 测定直管摩擦系数λ与雷诺准数Re 的关系,验证在一般湍流区内λ与Re 的关系曲线。

3) 测定流体流经管件(阀门)时的局部阻力系数ξ。

4) 识辨组成管路的各种管件、阀门,并了解其作用。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1)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1—水箱 2—离心泵 3、10、11、12、13、14—压差传感器 4—温度计 5—涡轮流量计 6—孔板(或文丘里)流量计 7、8、9—转子流量计 15—层流管实验段 16—粗糙管实验段 17—光滑关实验段 18—闸阀 19—截止阀 20—引水漏斗 21、22—调节阀 23—泵出口阀 24—旁路阀(流量校核) a b c d e f g h — 取压点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姓名:____郝春永________学号:____3140104498__ 日期:____2016.12.2__ 地点:____教十1208__实验名称:___流体流动阻力测定____ 姓名:__郝春永___ 学号:______3140104498_________ 2三.实验内容和原理1).雷诺数:Re du ρμ= ⑴2900Vu dπ=⑵ 采用涡轮流量计测流体流量V (m 3/h ) 2).直管阻力摩擦系数λ的测定流体在水平等径直管中稳定流动时,阻力损失为:2122ff p p p l u h d λρρ∆-=== ⑶即22fd p luλρ∆=⑷f p ∆-直管(长度l )的压降。

工程控制基础标准实验报告

工程控制基础标准实验报告

电 子 科 技 大 学实 验 报 告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工程训练中心三楼 实验时间:一、实验室名称:机械系测控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二阶系统时频域分析实验 三、实验学时:2学时 四、实验原理:图1是典型Ⅰ型二阶单位反馈闭环系统。

图1 典型Ⅰ型二阶单位反馈闭环系统 Ⅰ型二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Ts s T K s G i Ⅰ型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标准式:2222)(1)()(nn ns s s G s G s ωξωωφ++=+= 自然频率(无阻尼振荡频率):TT K i=n ω 阻尼比:KT T 21i=ξ有二阶闭环系统模拟电路如图2所示。

它由积分环节(A2单元)和惯性环节(A3单元)的构成,其积分时间常数Ti=R1*C1=1秒,惯性时间常数 T=R2*C2=0.1秒。

图2 Ⅰ型二阶闭环系统模拟电路模拟电路的各环节参数代入,得到该电路的开环传递函数为:R k R R K s s K Ts s T K s G i 100)11.0()1()(2==+=+=其中模拟电路的开环传递函数代入式,得到该电路的闭环传递函数为:Ks s K s s s n n n1010102)(2222++=++=ωξωωφ 阻尼比和开环增益K 的关系式为: 临界阻尼响应:ξ=1,K=2.5,R=40kΩ欠阻尼响应:0<ξ<1 ,设R=4kΩ, K=25 ξ=0.316 过阻尼响应:ξ>1,设R=70kΩ,K=1.43ξ=1.32>1计算欠阻尼二阶闭环系统在阶跃信号输入时的动态指标Mp 、tp 、ts :(K=25、ξ=0.316、n ω=15.8)超调量 :%1.35%100M e21P =⨯=--ξξπ 峰值时间:21.012=-=ξωπn p t 调节时间:st ns 6.03==ξω。

由于Ⅰ型系统含有一个积分环节,它在开环时响应曲线是发散的,因此欲获得其开环频率特性时,还是需构建成闭环系统,测试其闭环频率特性,然后通过公式换算,获得其开环频率特性。

燕山大学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带数据)

燕山大学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带数据)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院系:班级:学号:姓名: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一、 实验目的1.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及输出时域函数的表达式。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各项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 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 实验步骤1、按图1-2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

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注:图中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已经对地接了100k 电阻。

不需再接。

2、将信号源单元的“ST ”端插针与“S ”端插针用“短路块”接好。

将信号形式开关设为“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 ”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 ,周期为10s 左右。

3、将方波信号加至比例环节的输入端R(t), 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表笔分别监测模拟电路的输入R(t)端和输出C(t)端。

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

4、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得出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对阶跃信号的实际响应曲线。

5、再将各环节实验数据改为如下:比例环节:;,k R k R 20020010== 积分环节:;,u C k R 22000==比例环节:;,,u C k R k R 220010010=== 惯性环节:。

,u C k R R 220010=== 用同样的步骤方法重复一遍。

四、 实验原理、内容、记录曲线及分析下面列出了各典型环节的结构框图、传递函数、阶跃响应、模拟电路、记录曲线及理论分析。

1.比例环节 (1) 结构框图:图1-1 比例环节的结构框图(2) 传递函数:K S R S C =)()( KR(S)C(S)(3) 阶跃响应:C(t = K ( t ≥0 ) 其中K = R 1 / R 0 (4) 模拟电路:图1-2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5)记录曲线:(6)k R k R 20020010==,时的记录曲线:_R0=200kR1=100k_ 10K10KC(t)反相器 比例环节 R(t)(7)曲线分析:比例放大倍数K 与1R 的阻值成正比。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实验中心2010-9-24实验一典型环节时间响应分析结合报告重点预习: 各环节电路结构、时间响应函数、及各环节在零点输出值。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三实验原理:四实验内容及数据整理:1、阶跃信号(方波)的产生方式2、画出各典型环节方块图(写出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注明元件参数)及实际输出响应函数。

1)比例(P)环节方块图:模拟电路图:实验数据记录及其对阶跃信号响应曲线2)惯性(T)环节方块图:模拟电路图:实验数据记录及其对阶跃信号响应曲线3)积分(I)环节方块图:模拟电路图:实验数据记录及其对阶跃信号响应曲线4)比例积分(PI)环节方块图:模拟电路图:实验数据记录及其对阶跃信号响应曲线5)比例微分(PD)环节方块图:模拟电路图:实验数据记录及其对阶跃信号响应曲线五思考题1、实验中每个典型环节使用了两个模拟运放单元,第二个模拟运放单元起什么作用?2、根据PD环节对阶跃信号的响应曲线,试分析电路工作过程。

3、惯性环节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可近似为比例环节和积分环节?实验二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结合报告重点预习:开环传递函数、开环频率特性幅值相位、及如何通过BODE图确定系统参数K和T 的值。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三实验原理:四实验记录1、正弦信号的产生方式2、画出被测系统的方块图及模拟电路图(注明元件参数)。

3、实验数据处理及被测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4、开环频率特性Bode图:5、根据Bode图求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五思考题1、根据测得的Bode图的幅频特性,就能确定系统的相频特性,试问这在什么系统时才能实现?2、在Bode图中,为什么横坐标习惯采用对数进行分度?3、改变开环增益或时间常数时对系统动态性能有何影响?实验三系统的校正结合报告重点预习: 比例、积分、微分各环节对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影响。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姓名:专业:机电班级:02 学号:1003120225实验一:比较二阶系统在不同阻尼比下的时间响应一、实验目的1.熟悉MA TLAB软件环境,学会编写matlab文件(***.m)和使用SIMULINK建模,进行时间响应分析。

二、实验要求1.编写m文件,使用命令sys=tf(num,den),建立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2.编写m文件,使用命令impulse(sys),画出二阶系统在不同阻尼比下的脉冲响应曲线簇;3.编写m文件,使用命令step(sys),画出二阶系统在不同阻尼比下的阶跃响应曲线簇;4.根据阶跃响应曲线,记录不同阻尼比下的时域性能指标,列表写出实验报告,并分析阻尼比和无阻尼自然频率对于性能的影响;5.利用SIMULINK建立方框图仿真模型,进行阶跃响应实验,学会使用workspace的数组变量传递,使用命令plot(X,Y)画出阶跃响应图。

三、实验过程1.编写m文件,使用命令sys=tf(num,den),建立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M文件如下:clear;clc;num=[1];den=[1 2 1];sys=tf(num,den)运行结果:Transfer function:1-------------s^2 + 2 s + 12.编写m文件,使用命令impulse(sys),画出二阶系统在不同阻尼比下的脉冲响应曲线簇M文件如下:clear;clc;k=1;xi=[0.1 0.4 0.8 1 5 8];wn=1;for i=1:length(xi);sys=tf([k*wn^2],[1 2*xi(i)*wn wn^2]);impulse(sys);hold on;endhold offgrid运行结果:3.编写m文件,使用命令step(sys),画出二阶系统在不同阻尼比下的阶跃响应曲线簇M文件如下:clear;clc;k=1;xi=[0.1 0.4 0.8 1 5 8];wn=1;for i=1:length(xi);sys=tf([k*wn^2],[1 2*xi(i)*wn wn^2]);step(sys);hold on;endhold offgrid运行结果:4.根据阶跃响应曲线,记录不同阻尼比下的时域性能指标,列表写出实验报告,并分析阻尼比和无阻尼自然频率对于性能的影响利用时域响应特性函数function [tr,tp,mp,ts,td]=texing(sys,xi,m,n)求得系统在不同阻尼比xi下阶跃响应的时域特性指标(texing函数见附录)。

《控制工程基础》实训报告[合集五篇]

《控制工程基础》实训报告[合集五篇]

《控制工程基础》实训报告[合集五篇]第一篇:《控制工程基础》实训报告《控制工程基础》实训报告实训地点:实训时间:所在院系:电子信息学院自动化系专业年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A2-310 2013年12月2日至12月10日12电气3班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一:实验目的1、掌握典型环节仿真结构图的建立方法;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响应曲线。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4、初步了解MATLAB中SIMULINK 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步骤1.建立各典型环节(比例、积分、微分、惯性、振荡)的仿真模型。

进入MATLAB编程环境,在File菜单的New子命令下,新建一个模块文件(*.model)并保存;进入simulink仿真环境,在模块库中找到所需的模块,用鼠标按住该模块并拖至模块文件中,然后再放开鼠标;根据信号流向,用信号线连接各模块。

2.根据实验要求,对每一个模块,选取合适的模块参数;3.在模块文件的simulation菜单下,单击Simulation/paramater子命令,将仿真时间(Stop Time)设置为10秒;4.在模块文件的simulation菜单下,单击Start子命令,开始仿真过程。

5.利用PrintScreen命令,将仿真模型和仿真图形拷贝到WORD文档中。

三:实验内容①惯性环节(仿真结构图、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结果);②积分环节(仿真结构图、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结果);③比例环节(仿真结构图、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结果);④振荡环节(仿真结构图、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结果);⑤实际微分(仿真结构图、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结果); 1.比例环节连接系统, 如图所示: 22.参数设置: 用鼠标双击阶跃信号输入模块,设置信号的初值和终值,采样时间sample time 和阶跃时间step time3.在simulation/paramater中将仿真时间(Stop Time)设置为10秒,4.仿真:simulation/start,仿真结果如图1-1所示改变Kd,观察仿真结果如下图所示(2)积分环节——放大倍数K不同时的波形(3):微分环节——改变Td、Kd,观察仿真结果(4):惯性环节--改变其放大倍数K及时间常数T 5(5)振荡环节——改变ξω的值的波形四:实训小结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1/Ts(T为积分时间常数),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1/(Ts+1)(T为惯性环节时间常数)。

控制工程基础

控制工程基础

姓名 肖俊雄 学号 20080403502078实验一 时域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单位阶跃信号输入时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ξ、W n 对响应曲线及瞬态响应指标t n t p t s M p %的影响。

2、了解二阶系统瞬态响应指标的意义及其计算。

二、 实验内容及原理学会使用Matlab 控制系统工具箱的简单编程;1、将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转换成传递函数模型。

G(s)=)5)(2)(1()3(6++++s s s s2、对典型二阶系统G(s) =2222nn n s s ωζωω++输入单位阶跃信号1(t ),且w n =1,ξ分别等于-0.1;-0.2;0;0.1;0.5;1;1.5。

及ξ=0.5,w n 分别等于1;10;30;50的响应曲线。

分析ξ w n 对响应曲线的影响。

三、 实验步骤:在Matlab 命令窗口的菜单中选择:File —New —M-file ,进入Matlab 的Editor/Debugger 窗口编辑程序。

1)k=6z=[-3]p=[-1,-2,-5][num,den]=zp2tf(z,p,k);sys=tf(num,den)2) clearwn=1kosi=[0 , 0.1 , 0.5 , 1 , 1.5] figure(1) hold onfor kos=kosi num=[ wn ^ 2];den=[1 , 2*kos* wn , wn^ 2]; step(num,den) end hold off grid zoom on当kosi=-0.1和-0.2时,只需分别输入它们的值,其他程序不改变。

但要注意每次进行下一程序之前要先clear。

clearwn=[1]kosi=0.5figure(1)hold onfor kos=kosinum=[ wn ^ 2];den=[1 , 2*kos* wn , wn^ 2];step(num,den)endhold offgridzoom on1、在每次输入下一个wn值之前,先输入一个hold on,然后再替换wn的值,其他程序不变记录输出曲线,分析实验结果。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仿真数学模型系别:机电工程系班级:1301班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姓名:学号:201309011指导教师:刘春艳一、实验目的由系统的结构方框图得到控制系统模型,其传递函数方框图,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控制系统模型,分析系统的阶跃响应,并绘制响应曲线。

二、上机内容1、 Matlab 基础2、 Matlab 中系统建模3、 Matlab 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三、实验平台Windows 98或2000或XP Matlab 6.1以上版本四、操作过程、源程序和计算结果:3.15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2222nn n s s s G ωξωω++=式中二阶系统固有频率n ω=10 rad/s,试求该系统在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零阻尼及负阻尼状态下的单位阶跃响应。

(1)欠阻尼,当取二阶系统阻尼分别为ξ=0.2、0.4、0.6、0.8时,仿真模型如下图所示(2) 临界阻尼、过阻尼、零阻尼及负阻尼状态下的单位阶跃响应,当取二阶系统阻尼分别为 =1.0、1.5、0.0、-0.2时,仿真模型如下图所示例题3.16 某单位反馈控制系统框图如下图所示。

试分析开环放大系数K对该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18 对于典型二阶系统,()2222nn n s s s G ωξωω++= ,要求: 1.当固有振荡频率=n ω6rad/s ,阻尼比分别为0.1,0.2, ------0.9,1.0,2.0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单位脉冲曲线;2.当阻尼比7.0=ξ时,固有频率分别为2,4,6,8,10,12rad/s 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单位脉冲响应曲线。

(1)t=[0:0.1:10];num=[36];den1=[1 1.2 36];sys1=tf(num,den1);den2=[1 2.4 36];sys2=tf(num,den2);den3=[1 3.6 36]; sys3=tf(num,den3);den4=[1 4.8 36];sys4=tf(num,den4);den5=[1 6 36];sys5=tf(num,den5);den6=[1 7.2 36];sys6=tf(num,den6);den7=[1 8.4 36];sys7=tf(num,den7);den8=[1 9.6 36];sys8=tf(num,den8);den9=[1 10.8 36];sys9=tf(num,den9);den10=[1 12 36];sys10=tf(num,den10);den11=[1 24 36];sys11=tf(num,den11);step(sys1,sys2, sys3, sys4, sys5, sys6, sys7, sys8, sys9, sys10, sys11, t);grid on;t=[0:0.1:6];num=[36];den1=[1 1.2 36]; sys1=tf(num,den1); den2=[1 2.4 36]; sys2=tf(num,den2); den3=[1 3.6 36]; sys3=tf(num,den3); den4=[1 4.8 36]; sys4=tf(num,den4); den5=[1 6 36];sys5=tf(num,den5); den6=[1 7.2 36]; sys6=tf(num,den6); den7=[1 8.4 36];sys7=tf(num,den7);den8=[1 9.6 36];sys8=tf(num,den8);den9=[1 10.8 36];sys9=tf(num,den9);den10=[1 12 36];sys10=tf(num,den10);den11=[1 24 36];sys11=tf(num,den11);impulse(sys1,sys2, sys3, sys4, sys5, sys6, sys7, sys8, sys9, sys10, sys11, t);grid on;(2)t=[0:0.1:5];den1=[1 2.84];sys1=tf([4],den1);den2=[1 5.616];sys2=tf([16],den2);den3=[1 8.436];sys3=tf([36],den3);den4=[1 11.264];sys4=tf([64],den4);den5=[1 14100];sys5=tf([100],den5);den6=[1 16.8144];sys6=tf([144],den6);step(sys1,sys2, sys3, sys4, sys5, sys6, t); grid on;t=[0:0.1:6];den1=[1 2.84];sys1=tf([4],den1);den2=[1 5.616];sys2=tf([16],den2);den3=[1 8.436];sys3=tf([36],den3);den4=[1 11.264];sys4=tf([64],den4);den5=[1 14100];sys5=tf([100],den5);den6=[1 16.8144];sys6=tf([144],den6);impulse(sys1,sys2, sys3, sys4, sys5, sys6, t); grid on;。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含答案).docx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含答案).docx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自控原理实验室编印(内部教材)实验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属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日期:实验地点:合作者:指导教师: 本实验项目成绩: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以下为实验报告正文)一、实验目的简述本实验要达到的目的。

目的要明确,要注明属哪一类实验(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

二、实验仪器设备列岀本实验要用到的主要仪器、仪表、实验材料等。

三、实验内容简述耍本实验主耍内容,包括实验的方案、依据的原理、采用的方法等。

四、实验步骤简述实验操作的步骤以及操作中特别注意事项。

五、实验结果给出实验过程屮得到的原始实验数据或结果,并根据需耍对原始实验数据或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整理或计算,从而得出本实验最后的结论。

六、讨论分析实验中出现误差、偏差、异常现象甚至实验失败的原因,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问题,产生了哪些疑问或想法,有什么心得或建议等等。

七、参考文献列举自己在本次准备实验、进行实验和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用到的参考文献资料。

格式如下:作者,书名(篇名),出版社(期刊名),出版日期(刊期),页码实验一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一、实验目的1、掌握比例、积分、实际微分及惯性环节的模拟方法; 2通过实验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和动态特性; 艮了解典型环节屮参数的变化对输出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1、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箱一台;2超低频慢扫描数字存储示波器一台;艮数字万用表一只;4各种长度联接导线。

三、实验原理以运算放大器为核心元件,由其不同的 g俞入网络和反馈网络组成的各种典型环节,如图1—1所示。

图中Z1和Z2为复数阻抗,它们都是R C构成。

图1-1运放反馈连接基于图中A点为电位虚地,略去流入运放的电流,则由图1一1得:G(5)= —= ( 1—1)U i Z1曲上式可以求得下列模拟电路组成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单位阶跃响应。

南理工 机械院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南理工 机械院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1 模拟控制系统在阶跃响应下的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根据等效仿真原理,利用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分立元件构成电子模拟器,以干电池作为输入信号,研究控制系统的阶跃时间响应。

二、实验内容研究一阶与二阶系统结构参数的改变,对系统阶跃时间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1.一阶系统阶跃响应a.电容值1uF,阶跃响应波形:b.电容值2.2uF,阶跃响应波形:c. 电容值4.4uF ,阶跃响应波形:2. 一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电容值 (uF ) 稳态终值U c (∞)(V ) 时间常数T(s) 理论值 实际值 理论值 实际值 1.0 2.87 2.90 0.51 0.50 2.2 2.87 2.90 1.02 1.07 4.42.872.902.242.06元器件实测参数U r = -2.87VR o =505k ΩR 1=500k ΩR 2=496k Ω其中C R T 2=r c U R R U )/()(21-=∞误差原因分析:①电阻值及电容值测量有误差;②干电池电压测量有误差;③在示波器上读数时产生误差;④元器件引脚或者面包板老化,导致电阻变大;⑤电池内阻的影响输入电阻大小。

⑥在C=4.4uF的实验中,受硬件限制,读数误差较大。

3.二阶系统阶跃响应a.阻尼比为0.1,阶跃响应波形:b.阻尼比为0.5,阶跃响应波形:c.阻尼比为0.7,阶跃响应波形:d.阻尼比为1.0,阶跃响应波形:4.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ξR w(Ω)峰值时间t p(s)U o(t p)(V)调整时间t s(s)稳态终值U s(V)超调(%)M p震荡次数N0.1 454k 0.3 4.8 2.8 2.95 62.7 60.5 52.9k 0.4 3.3 0.5 2.95 11.9 10.7 24.6k 0.4 3.0 0.3 2.92 2.7 11.02.97k 1.0 2.98 1.0 2.98 0 0四、回答问题1.为什么要在二阶模拟系统中设置开关K1和K2,而且必须同时动作?答:K1的作用是用来产生阶跃信号,撤除输入信后,K2则是构成了C2的放电回路。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1 -示例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1 -示例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一班级·学号1501034148 姓名李富国实验日期2017.11.27 任课教师杨世文实验名称实验一控制系统的建模验证型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学习在MATLAB命令窗口建立系统模型的方法;2.学习如何在三种模型之间相互转换;3.学习如何用SIMULINK仿真工具建模。

二、上机内容:1、Matlab基础2、Matlab中系统建模3、Matlab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三、实验平台Windows 98或2000或XP Matlab 5.3以上版本1. 给定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在MA TLAB 中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零极点增益模型和状态变量模型。

num=[3]; %G 的分子多项式系数den=[1, 3, 5, 7]; %G1的分母多项式系数G=tf(num, den) % 由分子多项式/分母多项式采用tf()函数创建传递函数[z1,p1,k1]=tf2zp(num,den) %求传递函数的零极点sys1zp=zpk(z1,p1,k1) %构建并显示该系统的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运行结果:7533)(23+++=s s s s G2.在SIMULINK中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结构图:源程序:五、评阅成绩评阅老师年月日《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二班级·学号1501034148 姓名李富国实验日期2017.11.27任课教师杨世文实验名称实验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实验验证型一、实验目的及要求:本实验是用MATLAB得到控制系统的频域特性曲线,绘制给定控制系统Bode 图和Nyquist图,并表示出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π穿越频率和剪切频率等频域性能指标;用频率法对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性判断。

二、上机内容:1、Matlab中的频率响应函数2、Matlab求取稳定性裕量三、实验平台Windows 98或2000或XP Matlab 5.3以上版本四、操作过程、源程序和计算结果:1、题目:绘制系统G(s)=[100(s+4)]/[s(s+0.5)(s+50)²]的Bode图。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DOC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DOC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姓名:朱泽强班级:11020742学号:322013年11月16日实验一系统时域响应分析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系统参数对时域响应的影响,理解系统参数与时域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系统稳定性的充要条件。

2. 实验内容完成一阶、二阶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的响应,求取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记录试验结果并对此进行分析。

3.实验的具体内容及步骤(1)一阶系统(选用不同的时间常数T)在典型输入信号(单位脉冲、单位阶跃、正弦信号)作用下的响应。

单位阶跃for T=1:1:5t=[0:0.01:10];num=[1];den=[T 1];G=tf(num,den)[y1,tt]=step(G,t);plot(tt,y1,'--')legend('不同时间参数T下的单位阶跃响应')xlabel('t(sec)'),ylabel('x(t)');grid on;hold onend单位脉冲for T=1:1:5t=[0:0.01:10];num=[1];den=[T 1];G=tf(num,den);[y1,tt]=impulse(G,t);result(T,:)=y1;plot(tt,y1,'--')legend('不同时间参数T下的单位脉冲响应')xlabel('t(sec)'),ylabel('x(t)');grid on;hold onEnd通过图形,得出结论:1)分析T对输出响应的影响系统达到稳态所需时间和T值有关,T值越大达到稳态所需时间越长。

2)分析不同时间点处输出的大小单位阶跃:单位阶跃t=6s t=7s t=8s t=9s t=10sT=6 0.6321 0.6886 0.7364 0.7769 0.8111T=7 0.5756 0.6321 0.6811 0.7235 0.7603T=8 0.5276 0.5831 0.6321 0.6753 0.7135T=9 0.4866 0.5406 0.5889 0.6321 0.6708T=10 0.4512 0.5034 0.5507 0.5934 0.6321单位脉冲t=5s t=6s t=7s t=8s t=9s t=10sT=5 0.073576 0.060239 0.049319 0.040379 0.03306 0.027067T=6 0.072433 0.061313 0.051901 0.043933 0.037188 0.031479T=7 0.069935 0.060625 0.052554 0.045558 0.039493 0.034236T=8 0.066908 0.059046 0.052108 0.045985 0.040582 0.035813T=9 0.06375 0.057046 0.051047 0.045679 0.040875 0.036577T=10 0.060653 0.054881 0.049659 0.044933 0.040657 0.036788(2)二阶系统(选择不同的阻尼比ξ和无阻尼振荡频率w,阻尼比ξ要有欠n阻、临界阻尼和过阻尼三种情况)在典型输入信号(单位脉冲、单位阶跃)作用下作用下的响应t=[0:0.01:5];i=1for wn=1:2:7;num=[wn^2];znb=0; den=[1 2*znb*wn wn^2]; G1=tf(num,den);znb=0.2; den=[1 2*znb*wn wn^2]; G2=tf(num,den);znb=0.5; den=[1 2*znb*wn wn^2]; G3=tf(num,den);znb=1; den=[1 2*znb*wn wn^2]; G4=tf(num,den);znb=1.5; den=[1 2*znb*wn wn^2]; G5=tf(num,den);%5种不同阻尼比系统[y1,T]=impulse(G1,t);[y1a,T]=step(G1,t);[y2,T]=impulse(G2,t);[y2a,T]=step(G2,t);[y3,T]=impulse(G3,t);[y3a,T]=step(G3,t);[y4,T]=impulse(G4,t);[y4a,T]=step(G4,t);[y5,T]=impulse(G5,t);[y5a,T]=step(G5,t);figure(i)plot(T,y1,'--',T,y2,'-.',T,y3,'-',T,y4,'*' ,T,y5,'o')legend('不同阻尼比下的二阶系统单位脉冲响应')xlabel('t(sec)'),ylabel('x(t)');grid on;figure(i+1)plot(T,y1a,'--',T,y2a,'-.',T,y3a,'-',T,y4a,'*' ,T,y5a,'o')legend('不同阻尼比下的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grid on;xlabel('t(sec)'),ylabel('x(t)');i=i+2end不同无阻尼振荡频率wnt=[0:0.01:3];i=1for znb=[0,0.2,0.5,1,1.5];num=[wn^2];wn=1; den=[1 2*znb*wn wn^2]; G1=tf(num,den);wn=3; den=[1 2*znb*wn wn^2]; G2=tf(num,den);wn=5; den=[1 2*znb*wn wn^2]; G3=tf(num,den);wn=7; den=[1 2*znb*wn wn^2]; G4=tf(num,den); %4种不同wn系统 [y1,T]=impulse(G1,t);[y1a,T]=step(G1,t);[y2,T]=impulse(G2,t);[y2a,T]=step(G2,t);[y3,T]=impulse(G3,t);[y3a,T]=step(G3,t);[y4,T]=impulse(G4,t);[y4a,T]=step(G4,t);figure(i)plot(T,y1,'--',T,y2,'-.',T,y3,'-',T,y4,'*') legend('不同wn下的二阶系统单位脉冲响应')xlabel('t(sec)'),ylabel('x(t)');grid on;figure(i+1)plot(T,y1a,'--',T,y2a,'-.',T,y3a,'-',T,y4a,'*') legend('不同wn下的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grid on;xlabel('t(sec)'),ylabel('x(t)');i=i+2end(3)完成欠阻尼二阶系统性能指标的求取t=0:0.001:50;yss=1; %稳态输出值1dta=0.02; %误差范围为2%wn=30;s=0.1:0.05:0.95;num=[wn^2];for i=1:18den=[1 2*s(i)*wn wn^2];G=tf(num,den);y=step(G,t);r=1;while y(r)<yssr=r+1;endtr(i)=(r-1)*0.001;[ymax,p]=max(y);tp(i)=(p-1)*0.001;mp(i)=(ymax-yss)/yss;m=50001;while y(m)>1-dta & y(m)<1+dtam=m-1;endts(i)=(m-1)*0.001;endplot(s,tr)legend('阻尼比与上升时间的关系曲线')xlabel('阻尼比'),ylabel('上升时间');grid on;figure(2)plot(s,tp)legend('阻尼比与峰值时间的关系曲线')xlabel('阻尼比'),ylabel('峰值时间');grid on;figure(3)plot(s,mp)legend('阻尼比与超调量的关系曲线')xlabel('阻尼比'),ylabel('超调量');grid on;figure(4)plot(s,ts)legend('阻尼比与调整时间的关系曲线')xlabel('阻尼比'),ylabel('调整时间');grid on;4.实验分析内容(1)分析时间常数对一阶系统时间响应的影响;时间常数T 越大,一阶系统输出响应达到稳定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2)分析系统稳定性与系统特征值的关系;T 值越大,则wn 越大,sigma 也越大,系统的响应和相对稳定性好。

南京理工大学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南京理⼯⼤学控制⼯程基础实验报告《控制⼯程基础》实验报告姓名欧宇涵 914000720206周⽵青 914000720215 学院教育实验学院指导⽼师蔡晨晓南京理⼯⼤学⾃动化学院2017年1⽉实验1: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实验⽬的与要求:1、学习构建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2、研究阻、容参数对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3、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测量⽅法,并计算其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实验内容:完成⽐例环节、积分环节、⽐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电路模拟实验,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阶跃响应特性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与⽅法(1)⽐例环节图1-1 ⽐例环节模拟电路图⽐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K s U s U i O =)()(,其中12R RK =,参数取R 2=200K ,R 1=100K 。

步骤: 1、连接好实验台,按上图接好线。

2、调节阶跃信号幅值(⽤万⽤表测),此处以1V 为例。

调节完成后恢复初始。

3、Ui 接阶跃信号、Uo 接IN 采集信号。

4、打开上端软件,设置采集速率为“1800uS”,取消“⾃动采集”选项。

5、点击上端软件“开始”按键,随后向上拨动阶跃信号开关,采集数据如下图。

图1-2 ⽐例环节阶跃响应(2)积分环节图1-3 积分环节模拟电路图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ST V V I I O 1-=,其中T I =RC ,参数取R=100K ,C=0.1µf 。

步骤:同⽐例环节,采集数据如下图。

图1-4 积分环节阶跃响应(3)微分环节图1-5 微分环节模拟电路图200KRV IVoC2CR 1V IVo200K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K ST S T V V D D I O +-=1,其中 T D =R 1C 、K=12R R。

参数取:R 1=100K ,R 2=200K ,C=1µf 。

步骤:同⽐例环节,采集数据如下图。

图1-6 微分环节阶跃响应(4)惯性环节图1-7 惯性环节模拟电路图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1+-=TS K V V I O ,其中2T R C =,21RK R =-。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图 A5.5
对于 C2=2uF 的情况,测量闭环幅频特性峰值 Mr=|M(jw)|max 和谐振频率 wr。 3.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形状一定的情况下,开环放大倍数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仍用图 A5.4 的实验线路。取 C2=2uF,R5 分别等于 100k,50k,20k,l0k,其余参数同实验容 2。 对于每种情况测量输出 Uy 的阶跃响应,并求出δ%和 ts 4.低频段大时间常数 Tl 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采用图 A5.4 的实验线路。取 C2=2uF,R3 分别为开路和 100k 两种情况,其余参数同实验容 2。 对于每种情况测量输出 Uy 的阶跃响应,并求出δ%和 ts。 改变输入信号为三角波,观察系统稳态误差。 5.高频段小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按图 A5.5 所示的实验线路接线。分别让 C 为开路、0.33uF 和 1uF 三种情况。分别测量 Uy 的阶跃响应, 求出δ%和 ts 。
图 A5.1
图 A5.2
图 A5.1 所示开环模型的传递函数为
Q(s)
K
s(T1s 1)(T2S 1)
其中 w1=1/T1,w2=1/T2。实现上述传递函数,可采用如图 A5.3 的模拟线路。
图 5.3
由图可得 K=K1K2K3, K1=1/R1/C1,K2=R3/R2, K3=R5/R4,T1=R3C2, T2=R5C3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阻尼比ξ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
响,同时学会根据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熟悉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基本完成实验任务。
实验三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 1. 观察系统的不稳定现象。 2. 研究系统开环增益和时间常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电路图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资料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资料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目录实验三 (1)3.1 实验目的 (1)3.2 实验内容 (1)3.3 实验结果 (2)实验四 (15)4.1实验目的 (15)4.2 实验内容 (15)4.3 实验结果 (15)实验三 控制系统的频域与时域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描述方法和相互转化2、了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3、掌握控制系统频域与时域分析基本方法二、实验内容1、表示下列传递函数模型,并转化成其他的数学模型(1))523()1()66)(2(4)(23322+++++++=S S S S S S S S S G (2) )52(24)(3++-=S S S S G(3)) )2)(12(1)(++=S S S G(4) []⎪⎪⎭⎫⎝⎛=⎪⎪⎭⎫ ⎝⎛+⎪⎪⎭⎫ ⎝⎛⎪⎪⎭⎫ ⎝⎛--=⎪⎪⎭⎫ ⎝⎛21212110102110x x y u x x x x2、一个单位负反馈开环传递函数为)14)(15.0()(++=S S S kS G试绘出系统闭环的根轨迹图;并在跟轨迹图上任选一点,试计算该点的增益及其所有极点的位置。

3.已知某负反馈系统的前向通路传递函数为 ,反馈通路传递函数为 。

绘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计算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超调量,延迟时间。

三、实验结果 11102-s s 3.01+(1)传递函数模型num=4*conv([1,2],conv([1,6,6],[1,6,6]));>> den=conv([1,0],conv([1,1],conv([1,1],conv([1,1],[1,3,2,5])))); >> Gs=tf(num,den)Transfer function:4 s^5 + 56 s^4 + 288 s^3 + 672 s^2 + 720 s + 288-----------------------------------------------------s^7 + 6 s^6 + 14 s^5 + 21 s^4 + 24 s^3 + 17 s^2 + 5 s零极点模型[z,p,k]=tf2zp(num,den)z =-4.7321 + 0.0000i-4.7321 - 0.0000i-2.0000-1.2679-1.2679p =-2.9042-0.0479 + 1.3112i-0.0479 - 1.3112i-1.0000-1.0000 + 0.0000i-1.0000 - 0.0000ik =4>> Gs2=zpk(Gs)Zero/pole/gain:4 (s+4.732)^2 (s+2) (s+1.268)^2--------------------------------------------s (s+2.904) (s+1)^3 (s^2 + 0.09584s + 1.722)状态空间模型>> [A , B ,C ,D]= tf2ss (num , den)A =-6 -14 -21 -24 -17 -5 01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0 0 1 0 0 0 00 0 0 1 0 0 00 0 0 0 1 0 00 0 0 0 0 1 0B =1C =0 4 56 288 672 720 288D =>> Gs3=ss(Gs)a =x1 x2 x3 x4 x5 x6 x7 x1 -6 -3.5 -2.625 -1.5 -1.063 -0.3125 0x2 4 0 0 0 0 0 0 x3 0 2 0 0 0 0 0 x4 0 0 2 0 0 0 0 x5 0 0 0 1 0 0 0x6 0 0 0 0 1 0 0 x7 0 0 0 0 0 0.5 0 b =u1x1 16x2 0x3 0x4 0x5 0x6 0x7 0c =x1 x2 x3 x4 x5 x6 x7 y1 0 0.0625 0.4375 1.125 2.625 2.813 2.25d =u1y1 0(2)传递函数模型num=[4,-2];den=[1,0,2,5];>> gs=tf(num,den)Transfer function:4 s - 2-------------s^3 + 2 s + 5零极点模型>> [z,p,k]=tf2zp(num,den)z =0.5000p =0.6641 + 1.8230i0.6641 - 1.8230i-1.3283k =4>> gs2=zpk(gs)Zero/pole/gain:4 (s-0.5)--------------------------------(s+1.328) (s^2 - 1.328s + 3.764) 状态空间模型gs3=ss(A,B,C,D)a =x1 x2 x3x1 0 -2 -5x2 1 0 0x3 0 1 0b =u1x1 1x2 0x3 0c =x1 x2 x3y1 0 4 -2d =u1y1 03零极点模型>> z=[];>> p=[-0.5,-2];>> k=[0.5];>> gs1=zpk(z,p,k)Zero/pole/gain:0.5-------------(s+0.5) (s+2)传递函数模型>> [num,den]=zp2tf(z ,p ,k)num =0 0 0.5000 den =1.00002.5000 1.0000 >> gs=tf(num,den)Transfer function:0.5---------------s^2 + 2.5 s + 1状态空间模型[A , B ,C ,D]=zp2ss(z ,p ,k)A =-2.5000 -1.00001.0000 0B =1C =0 0.5000D =>> gs3=ss(A,B,C,D) a =x1 x2 x1 -2.5 -1x2 1 0 b =u1x1 1x2 0c =x1 x2y1 0 0.5d =u1y1 0(4)状态空间模型A=[0 1;-1 -2];>> B=[0;1];>> C=[0 1];>> D=[0];gs3=ss(A,B,C,D)a =x1 x2x1 0 1x2 -1 -2b =u1x1 0x2 1c =x1 x2y1 0 1d =u1y1 0传递函数模型[num,den]=ss2tf(A,B,C,D)num =0 1.0000 -0.0000 den =1 2 1gs=tf(num,den)Transfer function:s - 1.11e-016-------------s^2 + 2 s + 1零极点模型>> [z, p ,k]=ss2zp(A ,B ,C ,D )z =p =-1-1k =1>> gs2=zpk(z,p,k)Zero/pole/gain:s-------(s+1)^22num=[1];den=conv([1,0],conv([0.5,1],[4,1])); >> rlocus(num,den);>> [K,Poles]=rlocfind(num,den) 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 selected_point =1.1635 + 3.1522iK =103.6761Poles =-4.59571.1728 + 3.1471i1.1728 - 3.1471i3t=0:0.01:5; num=[10]; den=[1,3,9];G=tf(num,den); >> step(G,t);由图形可知:上升时间tr=0.8,峰值时间tp=1.2,超调量Mp=0.19实验四 Matlab 环境下校正环节的设计一. 实验目的1. 研究校正环节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实现方法;2. 研究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3. 熟练掌握利用Matlab 实现系统辅助设计及仿真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验报告
班级: 9121102001 学号: 912110200325 姓名:
南京理工大学 2015年1月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仿真实验
一、 已知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25分)
210
()525
G s s s =
++
借助MATLAB 和Simulink 完成以下要求:
(1) 把G(s)转换成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判断开环系统稳定性。

MATLAB 程序: clear; num=[10]; den=[1 5 25]; sys=tf(num,den); [Z,P,K]=tf2zp(num,den)
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 )
43301.05.2)(4401.45.2(10
)(j s j s s G ++-+=
由于极点均在左半平面,所以开环系统稳定。

(2) 计算闭环特征根并判别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闭环系统在0~10秒内的
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分别绘出响应曲线。

闭环传递函数 35510
)(2++=s s s T
特征方程355)(2++=s s s q 特征根 211551j s +-=
2
115
52j s --= 由于根在左半平面,所以系统稳定。

用simulink 仿真: 脉冲响应:
结果:
阶跃响应:
结果:
(3)当系统输入()sin5
r t t
时,运用Simulink搭建系统并仿真,用示波器观
察系统的输出,绘出响应曲线。

曲线:
二、 (25分)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32432
626620
()3422
s s s G s s s s s +++=++++ 频率范围[0.1,100]ω∈ (1) 绘制频率响应曲线,包括Bode 图和幅相曲线(Nyquist 图)。

Matlab 语句: clear;
num=[6 26 6 20]; den=[1 3 4 2 2]; sys=tf(num,den); bode(sys,{0.1,100}) Bode 图:
Matlab语句:
clear;
num=[6 26 6 20];
den=[1 3 4 2 2];
sys=tf(num,den);
[z , p , k] = tf2zp(num, den) nyquist(sys)
Nyquist图:
(2)根据Nyquist判据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P=0 N=0 Z=P+N=0 所以系统稳定
以及幅值裕度与相位裕度。

(3)根据Bode图求出系统的截止频率
c
Matlab语句:
clear;
num=[6 26 6 20];
den=[1 3 4 2 2];
sys=tf(num,den)
margin(sys)
图形:
由图可得截止频率 =6.87rad/s ,幅值裕度无穷大,相位裕度为82.8deg
三、 (25分)某单位负反馈系统如下图所示,
(1) 当比例控制器增益K =1时,在Simulink 中搭建系统,当输入为阶跃函
数时,用示波器观察系统的输出,绘出响应曲线,并求出系统在阶跃输入下的超调量(% )和峰值时间(p t )。

Simulink 仿真:
结果:
求超调量和峰值时间:
程序如下:
num=[10];
den=[1 5 10];
[num2,den2]=cloop(num,den,-1) sys2=tf(num2,den2);
[y,t,x]=step(sys2)
mp=max(y);
tp=spline(y,t,mp)
cs=length(t);
yss=y(cs)
ct=(mp-yss)/yss 结果:
系统阶跃响应的超调量 为11.84%。

系统的峰值时间tp 为0.8393s
(2) 绘制当0K =→∞变化时,闭环系统的根轨迹。

Matlab 语句: clear; num=[10]; den=[1 5 10]; sys=tf(num,den); [r,K]=rlocus(sys) rlocus(sys) 根轨迹图:
(3) 根据以上根轨迹,为使闭环系统在阶跃输入下超调量%30%<σ且稳态
误差2.0<ss e ,确定控制器增益K 的范围。

由稳态误差公式1
κ1
e +=
ss 可知,要使ess<0.2,则K>4。

而由下图可知,当K=3.92时, %σ=30.2% >30% 且σ随K 增大而增
大,所以不存在符合的K 值。

四、 (25分)若某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51)
K G s s s s =++ (1) 借助MATLAB 和控制工具箱设计串联滞后校正网络,使校正后系统的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3v K =,且相角裕度不低于045。

由题意得K=3,取相角裕度为50,利用matlab 画出bode 图
Matlab 程序:
clear;
num=[3];
den=[0.5 1.5 1 0];
sys=tf(num,den);
margin(sys)
Bode 图:
由上图得20log α=14.5→α=5.309 , z=0.1*0.491=0.0491 , p=z/α=0.00924
矫正后开环传递函数为1)0.00924s 1)(1)(0.5s s(s 1)0.0491s 3(
++++=)(s G 验证此时的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

Matlab 程序如下:
num=[3];
den=[0.5 1.5 1 0];
[num2,den2]=series(num,den,[20.367 1],[108.225 1]);
G1=tf(num,den);
G2=tf(num2,den2);
figure(2);
margin(G1);
grid on
hold on
margin(G2);
grid on
hold on
[Gm1,Pm1,Wcg1,Wcp1]=margin(G1)
[Gm2,Pm2,Wcg2,Wcp2]=margin(G2)
结果如下:
此时相角裕度为45度,符合要求。

(2)绘制系统在校正前后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计算校正前后的时域性能指标t t t 等)并进行对比分析。

(,,,%
r p s
校正前的单位阶跃响应:
Matlab程序如下:
num=[3];
den=[0.5 1.5 1 0];
G1=tf(num,den);
step(feedback(G1,1),10)
grid on
结果如下:
可见峰值时间t p为2.53s,由于响应不稳定所以无超调量和调节时间
校正后:
Matlab程序如下:
num=[3];
den=[0.5 1.5 1 0];
[num2,den2]=series(num,den,[20.367 1],[108.225 1]); G2=tf(num2,den2);
step(feedback(G2,1))
grid on
结果如下:
p r
间t s为27.5s。

由此可看出,采用串联滞后网络校正系统后截止频率变小,单位阶跃响应的峰值时间增大,并且响应变为稳定。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仿真实验,我对于《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

MATLAB 软件,已不是第一次用了,这次实验我又学会了一些技巧,学会了如何利用matlab工具设计开环与闭环系统,如何画出它们的Bode图和在各种输入量下的响应曲线,如何设计串联超前和滞后网络来满足系统传递函数需要达到的要求。

以前总感觉,作业中的一些图难画不好看,现在看到电子版的图,更清晰真实,对书上的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让我看到了一些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地方,根据图像,能看出它的很多特性和应用的合理性。

此次实验,提高了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懂的地方也找同学问明白了。

最后,我还是喜欢这门课的,以前都是学纯理论的课程,现在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