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论文 赤潮
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02
赤潮的危害
对海洋生态系破坏海洋生物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洋生 物大量死亡,破坏海洋生 态系统的平衡。
影响海洋微生物
赤潮的发生还会影响海洋 中的微生物,进而影响海 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
污染水源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水中 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污 染水源,对人类和其他生 物造成危害。
法规制定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污染源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破坏海洋生态的 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04
赤潮的研究进展
赤潮的成因研究
生物因素
赤潮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包括浮游生物、细菌和病 毒等。这些生物因素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从而引 发赤潮。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包括水温、盐度、水 深、水流等。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和分布 ,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赤潮治理和防控手段有限
针对赤潮的治理和防控手段相对有限,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来控制赤潮的发展和扩散。
公众对赤潮的认识不足
许多公众对赤潮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其危害和影响也缺乏足 够的重视和警惕。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期望
1 2 3
加强赤潮监测和预警研究
通过加强赤潮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提 高赤潮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防范和治理赤 潮提供科学依据。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赤潮的发生会导致 空气中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引起人类呼 吸系统疾病。
影响旅游业: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滨景 观受到破坏,对旅游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
影响渔业: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洋生物 大量死亡,对渔业产生极大的损害。
污染水源:赤潮的发生还会导致水源污 染,饮用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赤潮事件的发生机制和生态效应研究
赤潮事件的发生机制和生态效应研究赤潮是一种由微生物、藻类或浮游动物过度繁殖而引起的现象,它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常见。
赤潮事件的发生机制和生态效应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介绍赤潮事件的发生机制和生态效应,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赤潮事件的发生机制1. 生物学因素:赤潮事件的发生与微生物、藻类或浮游动物的繁殖有关。
这些微生物和浮游生物通常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它们便会迅速繁殖并形成赤潮。
2. 环境因素:赤潮事件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温度、光照、水质、营养盐等都会影响赤潮事件的发生。
例如,高温对赤潮的发生有促进作用,而氧化还原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赤潮的发生。
3. 化学因素:海水中的化学成分也会影响赤潮事件的发生。
营养盐、有机物和微量元素等对赤潮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
赤潮生物通常需要大量的营养盐和有机物才能繁殖。
二、赤潮事件的生态效应1. 氧气耗竭:赤潮生物大量繁殖后会消耗周围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从而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
2. 水质恶化:赤潮生物通常会释放各种有毒物质或代谢产物,导致水体中的毒素含量升高,从而使得水质恶化。
这对其他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带来了潜在风险。
3. 生物多样性影响:赤潮生物会与其他海洋生物竞争生存资源,从而导致其他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
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有重大影响。
4. 经济影响:赤潮事件还会对渔业和旅游等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赤潮生物繁殖后会对渔业资源造成损害,导致渔民收入减少;同时,赤潮会破坏海洋景观,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三、赤潮事件的研究进展科学家们对赤潮事件的发生机制和生态效应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知识。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1. 生物学因素的研究:科学家们通过采集和分析赤潮生物的样本,研究了赤潮生物的分类、特性和繁殖机制。
他们还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了赤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研究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研究赤潮是指一种由海洋中的赤潮藻属或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变红、蓝、褐等颜色的现象。
尽管赤潮在某种程度上对海洋产生了一定的生态价值,但是其大规模的爆发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重点讨论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 毒素释放和毒害某些赤潮藻属在大量繁殖时会释放出各种有毒物质,比如硅酸壳中含有、致病细菌等。
这些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例如,吃了被污染的赤潮蟹等贝类的人们容易出现中毒现象,并会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2. 生态栖息地破坏赤潮会大量消耗海洋中的氧气,繁殖的生物也会改变海洋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性质。
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许多物种栖息的环境遭到破坏。
因此,赤潮对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许多植物和动物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 杀死海洋生物大规模的赤潮会严重威胁其他生物,包括大部分海洋生物、水禽、淡水生物等。
当水面上的植物堆积时,那些不能善加利用的死物质就会大量减少氧气的释放,这样会使许多海洋生物窒息而死,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赤潮应对措施1. 注入氧气一种有效的防范措施是注入氧气。
因为赤潮会导致海洋中缺氧,往往会杀死一些生物。
通过注入氧气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这一现象。
2. 起泡破坏起泡破坏是解决赤潮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轻微的赤潮爆发,可以有效地减少生物死亡数量。
3. 筛选和控制养殖另一种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筛选和控制养殖,监测有毒的生物是否会进入鱼和虾的养殖中,防止这些物质的进入到养殖区。
4. 建立赤潮预警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赤潮预警系统,可以对赤潮爆发的情况提前实现警戒,防止它造成过多的生态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虽然赤潮在某种程度上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生态价值,但它的大规模爆发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防止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过多的影响和危害。
南海赤潮发生机理及预测研究
南海赤潮发生机理及预测研究南海,是一个地球上海域中极为重要的海域,也是中国重要的领海。
南海拥有着广袤的海域和复杂的地理环境,这就造就了南海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其中就包括着著名的赤潮现象。
赤潮是一种富营养性海水现象,一旦发生,就会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要探讨南海赤潮现象的发生机理以及对赤潮的预测研究。
赤潮现象是南海海洋环境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与人类活动有关,但其实赤潮现象的发生是由复杂的自然环境因素所致。
赤潮,顾名思义,随着海水中的一种原生质菌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发生的一种现象。
原生质菌类是一种微小生物,其大小通常只有5-25微米左右。
当这些生物数量较少的时候,它们是对海洋生态环境比较友好的,可以作为海洋生态环境中的基础营养链环节。
但是一旦这些生物数量增多,就会成为赤潮现象的罪魁祸首。
原生质菌类主要是以浮游生物、浮游植物等为营养来源,而这些生物的数量越多,它们的营养来源就会逐渐减少,这时原生质菌类就会开始对海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从而释放了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这是赤潮现象的重要诱因。
与此同时,南海的水体也是赤潮现象的主要发生环境。
南海地区地形复杂,水下地理环境对其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南海的深海潜流和洋流在地质历史上变化很大,洋流的变迁导致了海水对营养物质集中度的变化,同时,南海的总体深度较浅,加上生物种类繁多,高度集中的生物群落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这也加剧了海水中的营养物质浓度,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赤潮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对渔业产业也造成很大的影响。
赤潮中的微生物量大,其中不乏有毒物质,当大量鱼类在赤潮中生长时会摄入这些有毒物质,危害了渔业产业。
另外,赤潮中还会产生剧毒的赤潮素,这种物质在人体接触后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损伤,引发呕吐、头痛、心跳加快等症状。
对于赤潮的预测研究,是保护南海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赤潮预测方法有两种:描迹预测和统计预测。
中国沿海赤潮爆发的时空特性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
中国沿海赤潮爆发的时空特性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赤潮是一种特殊海洋生态现象。
当某些海洋微藻、原生动物或者细菌大量繁殖或聚集,达到一定的密度而使水体变色,便称之为赤潮。
近年中国沿海地区赤潮频发。
为了了解并掌握其特点及规律,本研究分析过去几十年中国东海及黄海南部、渤海和南海北部三个高发区赤潮的时空分布、优势种及其变化和季节性特点,讨论赤潮跟环境的相关性。
东海和黄海南部的赤潮发生情况在整个中国近岸海域比较严重,长江口及其以南的两个海域是赤潮高发区。
该海域赤潮的频发期由上世纪80年代的7、8月份提前为2000-2004年的5、6月份;这种变化与藻种的变化相关。
2000年以前的优势种是夜光藻跟中肋骨条藻,从2000年开始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赤潮频发。
上升流对东海赤潮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渤海的赤潮较集中于渤海湾跟大连湾;6月份至8月份是其赤潮高发区;从1992年代开始优势种由中
肋骨条藻变为夜光藻,这种变化与渤海海域营养盐的变化有关。
南海北部夜光藻是优势种而且全年可以发生赤潮;12月份到5月份是频发
季节,季风对赤潮的频发季节有明显的影响。
水产养殖加剧了渤海和南海北部的赤潮发生。
研究发现赤潮爆发的频率和影响面积近年都有所增加,已经对中国沿海的环境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一、研究背景:赤潮的定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发的一种生态异常,并造成危害的现象。
现状:有害赤潮肆虐于我国和世界各国沿海,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记录的赤潮有300多次,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2000年以来赤潮事件每年都达到了几十次;赤潮发生规模也呈急剧扩大的趋势,1998 年至今,每年都发生了面积超过1 000平方米的特大赤潮,其中有几年赤潮面积甚至达到上万平方公里,前后持续时间将近一个月,世界罕见;与此同时,有毒、有害的赤潮原因种也在不断增加,甲藻等有害种类已成为我国赤潮的主要原因种。
这些趋势充分表明了我国赤潮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9年我国近海共发生赤潮灾害792起,平均每年发生 79.20 起,而其中又以2003~2007年间赤潮发生的次数最高;而从2000~2003年,我国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最高,为119次。
2004~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有逐步下降,但仍远远高于2000年的次数。
在时间上,又对2000~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记录的117起大型赤潮灾害事件进行统计分析(见图 2 ),发现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多发生在5月、6月和8月,3个月共记录赤潮事件91起,占赤潮灾害发生总数的77.78%。
从图上可以看出5月的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
6月份为34起,8月份15起。
从空间角度看,我国四大海域均有赤潮灾害发生(见图 3)。
在 2000~2009年内的任何一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3个海域,南海次之,渤海第三,黄海最少。
2000~2003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逐年递增,在2003年之后的两年赤潮发生数有所下降,且基本稳定;2006年和2007年赤潮发生数又有所增加;2007年后才呈现下降趋势。
浅谈赤潮的危害及暴发机制
浅谈赤潮的危害及暴发机制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
因此,对赤潮的发生、危害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
文章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对赤潮发生原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赤潮的危害。
关键词:赤潮营养盐盐度种间关系一、前言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近二十年来,随着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s,HABs)发生频率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和危害的加剧,有害赤潮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科学和环境问题。
二、赤潮的危害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
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就会遭到干扰和破坏。
2.赤潮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破坏。
在发生赤潮的海域,渔场的饵料基础遭到破坏,造成渔业产量严重减产。
赤潮藻类的异常繁殖,可引起鱼、虾、贝、蟹等经济生物因窒息而死。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虾、贝等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其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鱼、虾、贝、蟹等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会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三、赤潮暴发因素分析1.物理因素(1)温度。
海水温度的高低及其变化情况是赤潮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水的温度直接控制着赤潮的发生、发展及消亡。
就一般情况而言,短时间内急剧的温升,可能会刺激赤潮生物细胞的大量繁殖而发生赤潮。
Anderson等在实验室内模拟了CapeCod附近海域的水温变化,发现温度升高到16℃以上时,孢囊的萌发率显著升高。
陈菊芳在大亚湾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水温度的迅速升高与下降,是导致Peridinium quinquecorne Abe赤潮发生与消亡的主要因素。
地理角度看赤潮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 , 当鱼 、 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 内, 摄食这些 有毒生物 , 虽不能 被毒死 , 但生物毒素可 在体内积 累, 其含量大大超 过食用 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 、 贝类 如果不慎被人食用 , 就引起人体 中毒 ,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
3 对 海 洋渔 业 的 影 响 、
() 1 水文气象条件 赤潮 的生成离不开环境 因素, 据监 测资 料表 明, 在赤潮发 生时 , 域多为 干旱少雨 , 水 天气 闷热 , 风力 较 弱 , 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 或 因此较封闭的海湾成为赤潮 多发
区。
( ) 水 理 化 因 子 的 变 化 海 水 的 温 度 是 赤 潮 发 生 的 重 要 2海 环境因子 ,O O 2 一3 ℃是赤潮发生 的适宜温度范围 。科学家发现 , 资金投入发展生产 , 二是 目 尚难对赤潮进行准确的 中短期预 前 预报 , 潮发生时 , 赤 缺乏行 之有效的应急措施 避免鱼类大量 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 2 ℃是赤潮发生 的先 兆。海水 的化 学 测 、 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 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 的原 死亡 , 以及简便 、 快速 的贝类毒素排除方法 ,下转第 4 页 ) ( 9
一
根据《 联合 国海洋法公约 》 中国拥有约三百万平 方公里 的 , 管辖海域 , 蕴藏着丰 富的海洋资源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至九 十年代 ,随着沿海经济建设速度的逐步加快和海洋开发活动 的 日益频 繁 , 海洋环境 问题 日渐凸显。 其中赤潮的发生 次数和范 围 日益扩 大 , 得 不 引 起 重 视 。 不
关 键 词 : 理 角度 ; 赤 潮 ; 概 念 ; 形 成 条 件 ; 时 空 分布 ; 防 治措 施 地
赤潮生态学的实验研究与评估
赤潮生态学的实验研究与评估赤潮是一种由于海水中的藻类或其他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导致水体颜色变红的现象。
赤潮不仅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还会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健康风险和经济损失。
因此,赤潮的实验研究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赤潮的原因赤潮的成因是复杂的,由多种生态和生理因素引起。
其中包括水质、水深、光照、营养盐、温度、盐度、酸碱度、风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因素,还包括微生物的生长要素,如硅酸盐、铁等。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赤潮这一现象。
赤潮的影响赤潮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首先,赤潮中的藻类和细菌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长期缺氧对水中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其次,赤潮中的有毒藻类会释放毒素,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带来威胁。
最后,赤潮还会影响渔业和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给当地经济带来损失。
赤潮的实验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赤潮现象和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其中最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培养实验。
通过控制营养盐、光照、温度和其他环境因素,使藻类和其他微生物在实验室中繁殖生长,以模拟赤潮的发生和发展。
这些实验可以为科学家们了解赤潮的成因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赤潮的评估为了评估赤潮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科学家们使用了多种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本收集和分析。
科学家们通过在赤潮发生的水体中收集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分析,以了解赤潮中藻类、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
这些数据可以为受赤潮影响的水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在评估赤潮影响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还使用了模型模拟、生态监测、经济评估和社会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为制定赤潮管理政策和保护赤潮受影响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提供重要支持。
结论赤潮是一种严重威胁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影响,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和评估。
这些工作为制定有效的赤潮管理政策和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未来,科学家们将继续开展实验和评估工作,努力解决赤潮带来的问题。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赤潮是指海洋中浮游植物、有害藻类过度繁殖,并且产生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赤潮的发生与海洋环境的恶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赤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防治赤潮的方法。
一、赤潮的现状分析1. 赤潮的影响范围扩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赤潮事件逐渐增多,并且影响范围扩大。
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面临赤潮的严重威胁。
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对渔业资源、旅游业和健康安全等方面带来巨大风险。
2. 赤潮事件频发赤潮事件的频发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赤潮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许多地区每年都会发生赤潮,给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 赤潮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非常严重。
赤潮会导致海洋中的氧气减少,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赤潮所释放的毒素会导致鱼类中毒、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死亡。
这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二、赤潮的防治方法1. 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对赤潮的监测是防治赤潮的重要一环。
通过建立赤潮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和有害藻类的演变趋势,及时预警赤潮事件的发生。
这样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赤潮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
2. 控制污染源赤潮的发生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
控制污染源,减少废水、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赤潮发生的重要手段。
加强污水处理、提高水质监测和治理水域的水环境,可以有效减少赤潮事件的发生。
3. 促进生态平衡恢复赤潮的发生部分原因是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力度,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可以减少赤潮的发生。
4. 科学可持续开发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对于减少赤潮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管理和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减少超过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减少赤潮的发生。
5. 加强国际合作赤潮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赤潮的发生与预测
赤潮的发生与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加剧,赤潮已经成为一项严重的环境问题。
赤潮是指海洋中大量浮游植物或生物的繁殖,最终导致海水泛起一层红色或棕色。
赤潮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自然因素,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如农业、工业污染等。
本文将探讨赤潮的发生原因以及预测方法。
赤潮的发生原因赤潮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会加剧赤潮的发生。
以下是几种赤潮的主要发生原因:1. 养分过剩:赤潮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营养过量,特别是氮和磷元素的过量。
这些化学物质通常来自工业和农业废水,它们刺激了浮游植物的繁殖。
2. 海洋温度升高: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海洋温度的升高,这对赤潮的发生也有影响。
一些赤潮的产生与高温有关,因为高温可以刺激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3. 海洋环境变化:除了氮和磷元素的过量和温度升高外,海洋环境的其他变化也会影响赤潮的发生。
海洋酸化、海水流动、盐度降低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赤潮的发生。
4. 人类活动干扰:人类活动在奠定了赤潮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干扰了海洋生态系统,促进了赤潮的产生。
例如,工业、农业和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废水都会流入海洋,刺激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赤潮的预测方法预测赤潮的发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赤潮的发生取决于多种因素。
尽管存在许多预测模型和技术,但很难预测赤潮的确切时期和区域。
1. 环境监测:预测赤潮的最基本方法是监测环境条件。
通过监测海洋水质、温度、盐分等环境变化,可以预测赤潮的发生。
基于过去的数据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模型,可以确定特定地区赤潮的概率。
2. 数学模型:使用数学模型来预测赤潮的发生是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之一。
数学模型使用物理和化学参数来模拟赤潮的发生。
它可以识别并监测赤潮的可能性,并使政策制定者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赤潮的影响。
3. 卫星监测:卫星监测是另一种用于预测赤潮的方法。
扫描整个海洋系统并记录不同波段的照片和读数,以便为模型和分析提供数据。
卫星监控可以提供有关海洋黑暗、浊度、颗粒物和其他环境变量的数据。
浅议赤潮
浅议赤潮摘要: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它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本文将从赤潮的形成原因,危害,发生过程和防治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赤潮藻毒素生物防治一、赤潮简介(一)赤潮定义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二)赤潮分类根据赤潮藻有无毒性,可将赤潮分为三大类。
1.无毒的赤潮这类赤潮一般是无害的,不会引起海产养殖的大问题,只是由于赤潮藻的数量过高,当它们死亡分解时会造成海水缺氧,致使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死亡。
如在我国发生较普遍的夜光藻赤潮就是这一类。
2.有毒的赤潮这类赤潮藻通过食物链造成人类肠胃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中毒。
这类赤潮藻的某些种类可产生危害严重的神经性毒素,威胁人类健康,应引起人们注意。
3.对人无毒,但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害的赤潮这类赤潮藻主要是对鱼鳃等发生堵塞或机械伤害作用。
98年在香港、广东南部海域发生的大规模赤潮均属于这一类。
(三)赤潮的发生过程赤潮的长消过程,大致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主要理、化和生物控制因素如下。
起始阶段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囊)。
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发展阶段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
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即可进入指数增殖期,就有可能较快地发展成赤潮。
维持阶段这一阶段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营养盐的富有程度,以及当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补充的速率和补充量。
如果这阶段海区风平浪静,水体铅直混合与水平混合较差,水团相对稳定,且营养盐等又能及时得到必要的补充,赤潮就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反之,若遇台风、阴雨,水体稳定性差或因营养盐被消耗殆尽,又未能得到及时补充,那么,赤潮现象就可能很快消失。
美丽与致命的海洋之花赤潮
美丽与致命的海洋之花赤潮赤潮,是一种由海洋中的大量植物浮游生物引起的现象。
它不仅展现了海洋生物的美丽,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赤潮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部分:赤潮的成因要理解赤潮的成因,我们需要了解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微小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生长。
通常情况下,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营养物质和适宜的温度。
然而,当这些条件过度满足时,浮游植物会迅速繁殖,形成大规模的赤潮。
赤潮的主要成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一是海水温度的上升,二是过度的营养物质输入。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更适宜的环境。
同时,人类活动带来的过度施肥、工业废水排放以及农药使用等,使得大量的营养物质输入海洋。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赤潮的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加。
第二部分:赤潮的影响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赤潮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大规模的赤潮使得海水中富含大量有害的毒素,这些毒素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巨大威胁,引发了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
同时,赤潮也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海洋中其他生物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破坏了生态平衡。
其次,赤潮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威胁。
赤潮中的有害毒素会进入鱼类和贝类等海产品中,人们食用受污染的海产会导致中毒。
这给渔民和沿海居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风险。
此外,赤潮也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
赤潮导致海洋资源减少,渔业损失惨重。
同时,由于赤潮进一步污染海洋环境,旅游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第三部分:解决赤潮的方法为了解决赤潮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和人类活动的因素,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
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赤潮事件的发生,为相关部门制定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控制营养物质输入。
加强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污水的处理,减少对海洋的营养物质输入。
同时,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过度施肥对赤潮的贡献。
渤海海域赤潮发生机制探讨
渤海海域赤潮发生机制探讨赤潮是一种由大量浮游植物或藻类在海洋中繁殖而引起海水变红或呈现其他颜色的现象。
赤潮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还可能危害渔业资源和人类健康。
而渤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洋区域之一,赤潮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将探讨渤海海域赤潮发生的机制,以期更好地理解赤潮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首先,渤海海域赤潮发生的机制与海洋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渤海海域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受季风影响明显,水温、盐度等因素变化较大。
赤潮发生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和营养盐等条件,而渤海海域的这些环境因素往往能够提供赤潮生长所需的条件。
尤其是在夏秋季节,渤海海域水温较高,光照充足,这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赤潮的发生还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特点密切相关。
浮游植物是赤潮的主要成因之一,它们在海水中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并进行生长繁殖。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浮游植物会迅速增殖,形成赤潮现象。
而渤海海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繁多,包括硅藻、甲藻等,它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很容易形成赤潮。
此外,渤海海域赤潮发生还与人类活动有一定关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渤海周边地区的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会导致海洋水体富营养化,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此外,过度捕捞、海洋环境破坏等也会加剧赤潮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针对渤海海域赤潮发生的机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防治。
首先,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及时掌握海洋环境变化情况,为赤潮的监测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加强对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的治理,减少污染物对海洋的影响,降低赤潮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管理,避免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进而诱发赤潮的发生。
总之,渤海海域赤潮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海洋环境因素、浮游植物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赤潮的发生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赤潮的发生,保护好渤海海域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赤潮的分布特征
我国赤潮的分布特征
我国沿海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发生赤潮的可能性,但多数发生在比较温暖的季节,冬季仅在南海、东海发现。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纬度跨度很大,赤潮在各海区发生的时间略有差异,其特点是南海海区以3月至5月份最为多见,东海海区则主要发生在5月至7月份。
因此,赤潮在我国沿海的发生时间具有从南往北推迟的现象。
另外,我国沿海赤潮频发区多为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地区,因而发生次数也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区域分布特征。
其主要分布如下:
南海:珠江口、深圳湾、大鹏湾、香港近海、海南岛、北部湾、三门列岛等。
东海:厦门附近海域、福建闽东海域、福建泉州湾附近、长江口外海域、温州以东海域等。
黄海:苏北沿岸、青岛胶州湾及湾外沙子口海域、大连湾、大连至东沟海域等。
渤海:黄河口外、河北黄骅附近、秦皇岛附近、天津大沽口附近、芷锚湾海域、渤海西南部、辽河口、营口鲅鱼圈附近等。
赤潮
赤潮摘要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多次出现赤潮,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因素、海温、盐度、海水交换等;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包括海水养殖和海洋环境污染等。
赤潮形成后,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人类健康。
但由于赤潮的发生目前还难以及时准确的预报,科学的治理方法仍然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危害(1)分泌粘液,粘附于鱼类等海洋动物的鳃上,妨碍其呼吸,导致窒息死亡;(2)分泌有害物质(如氨、硫化氢等),危害水体生态环境并使其它生物中毒;(3)产生毒素,直接毒死养殖生物或者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死亡;(4)导致水体缺氧或造成水体有大量硫化氢和甲烷等,使养殖生物缺氧或中毒致死;(5)吸收阳光,遮蔽海面,使其它海洋生物因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死亡。
二形成原因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促使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
从理化环境的变化分析,初步认为与气候、海温、盐度、营养料和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第一,认为是水域内化学元素变化而引起赤潮发生。
随着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倾注,使水体环境污染;同时近海养殖向水域中添加大量的铒料,导致在内湾、浅海区中无机态氮、磷酸盐和铁、锰等微量元素增多,给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第二,认为是由于海温或盐度的变化。
一般赤潮发生于水温20℃~30℃的海域中;赤潮海域的盐度一般为27%~37%。
第三,气象变化的条件。
通常赤潮出现于闷热、风平浪静的夏季。
第四,与不同盐度的海水形成的锋面有关。
水底层出现无氧和低氧水团也会引起赤潮。
此外,还有人将赤潮发生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认为与地球的温室效应密切相关,这一观点也不无道理。
全球变暖加之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导致出现雨水少、气温高、光照足的气候条件,从而加速了生物的新陈代谢,使过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在沿岸一些海域泛滥成灾,从而形成赤潮。
人为因素方面的原因有:(1)近海海洋环境恶化大量污水排放入海,导致近海海洋环境的恶化是此次赤潮的“温床”。
赤潮是发生于近海的一种生物性自然灾害,是某些浮游生物尤其是单
课题组成员:郑钰、吴芳芳孙映青、黄勤伟指导老师:林宗进引赤潮——生物性自然灾害赤潮是发生于近海的一种生物性自然灾害,是某些浮游生物尤其是单细胞浮游植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急剧增殖或聚集引起的生态异常现象。
浮游植物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海洋生物的饵料基础。
因此,浮游植物的数量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洋生物资源的盛衰。
在适宜的光、温、营养盐的条件下将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
然而,当某些条件,如营养盐特别丰富,只适于某些浮游植物生长时,则将可能导致该种植物迅猛发展并抑制其他种类的生长,形成所谓“赤潮”。
”赤潮发生时每毫升海水中会有成百上千个赤潮藻类细胞。
这些微小的有色藻类大量生长以至使海水变成红色、棕色、甚至绿色、黄色。
但是,还有许多有毒的水华并不使海水变色,它也称为赤潮。
反过来,改变海水颜色的并不一定是赤潮,无毒无害的藻类积累也可能改变海水的颜色。
此外,还有一些浮游植物既不改变海水的颜色也不产生毒素,但却以其它的方式杀害海洋动物。
因此,许多不同的现象都被归为赤潮。
影响概述赤潮,在我国80年代后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不少地区都受过赤潮灾害之苦。
尤其是有毒赤潮发生时常伴有鱼贝等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
同时这些大面积的赤潮也使对虾养殖遭受了灭顶之灾。
赤潮灾害使虾农尝到了赤潮灾害的切肤之痛,赤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亿元,是海湾或近海人工养殖的巨大威胁。
此外造成的损失还有:零售业、餐饮旅馆及旅游业的经济损失,中毒生病的医疗费及工资损失,水质与海鲜品质检测的费用,公共告示、宣传费用,由恐惧担忧造成的后果等等。
可见赤潮带来的灾害几乎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
成因概述产生赤潮的原因很多,除了赤潮生物本身快速的繁殖能力以及结构性质外,还需要适当的外部条件:(1)水体中有丰富的营养因子,包括溶解氮化合物,溶解磷化合物,溶解硅酸盐,溶解铁盐、锰盐及其它几种微量金属盐,溶解维生素类及其它增殖促进有机物;(2)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如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水停滞、海面上空气流稳定都有利于赤潮生物集结,是出现赤潮的自然条件;(3)由于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而消耗溶解氧,使水底层出现低氧或无氧水团,也会引起赤潮;所有因素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并影响藻类生长,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浅谈赤潮范文
浅谈赤潮1000字
“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微生物或浮游植物疯狂繁殖所导致的海洋
生态灾害的一种现象。
当大量的有机物在海洋中积累时,这些有机
物就可以为微生物或浮游植物的繁殖提供丰富的养分。
当这些生物
数量激增时,就会形成赤潮,引起海洋环境的严重污染,对海洋生
态系统产生极大的危害。
赤潮主要由藻类引起,由于水中营养物含量过高,藻类繁殖迅速,
很快形成大规模的海水藻华,此时水体呈现红色、棕色、黄色等不
同颜色,这就是所谓的“赤潮”。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
首先,它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导致水质恶化。
其次,赤潮所产生的毒素会进入食物链,对海洋生
物有毒性影响,有些小型生物甚至会因此死亡。
同时,赤潮还会影
响沿海地区的渔业产业,导致渔业资源减少,损失严重。
赤潮也会
影响到旅游业,这是由于海滩会因赤潮而变得污浊、难闻,并因此
产生异味。
多次的赤潮事件都已经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且没有
一种完美的解决办法可以解决赤潮问题。
然而,人类也不是毫无作为。
目前,科研人员通过对海洋环境的监
测和对藻类的研究,已经可以对赤潮进行预测和规避。
此外,人们
还研究出了一种生物方法,利用一些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可以
依据藻类分解藻类的残体和代谢物,从而使赤潮物质回归到生态环境。
尽管如此,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监测力度,通过科
学的方法研发出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控制有机养料流入,以减少
赤潮造成的影响。
保护海洋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共同合作,才能让我们的蓝色星球光彩夺目。
赤潮——凶猛的海洋生态灾害
赤潮——凶猛的海洋生态灾害高晓华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14400赤潮是海洋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所谓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海水颜色变化出现红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异常的现象,甚至还可能出现无颜色的赤潮,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
总之,赤潮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海洋生态灾害。
内陆的湖泊、河流也可能发生赤潮生物疯长而引起水华(淡水中为水华,海洋中则为赤潮)。
那么赤潮究竟有哪些危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赤潮的危害赤潮的发生不仅严重威胁海水养殖业、海洋渔业资源,恶化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损害滨海旅游业,而且人类还可能因为食用被赤潮生物毒素污染的海产品而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赤潮已成为世界沿海国家面临的一种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
同时也是内陆地区湖泊、河流等重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赤潮的危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危害1、赤潮发生时,大量赤潮生物能遮蔽照射到水下的阳光,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甚至破坏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正常运行。
危害2、有些赤潮生物还能分泌黏液或在死亡分解后产生黏液,这些黏液和带黏液的赤潮生物,可以粘附在海洋动物的鳃上,妨碍海洋动物的滤水或呼吸过程,导致鱼类等海洋生物窒息死亡。
危害3、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赤潮生物死亡时的分解,能消耗大量游离的氧,使水体缺氧,极易造成海洋生物窒息死亡。
危害4、有些赤潮生物(如:甲藻)还能释放毒素,毒死其它生物,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
危害5、赤潮生物死亡分解还会影响水体的酸碱度和光照度,影响海洋生物的生理活动,导致生物种群和结构的改变。
因此赤潮已成为世界沿海国家所面临的一种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
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联合国已经于1990年把赤潮列为当时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摘要: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比例上升及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对于赤潮发生机制及危害防治的研究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从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三个方面阐述了赤潮的危害。
针对赤潮的危害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如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种植水生高等植物等措施。
关键字: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1]。
赤潮及有害赤潮发生趋势概述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2],赤潮历史记载及其成因与危害美国、中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近年来,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比例上升及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对于赤潮发生机制及危害防治的研究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已发现的赤潮生物有330多种,其分布极为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个海域[3]。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海洋浮游微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海洋中的4000余种浮游藻类种,约有300种能够导致赤潮,其中70多种能够产生毒素。
中国沿海的赤潮生物有148种,其中43种曾引发过赤潮。
1.赤潮的成因l、海洋污染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沿海地区人口的膨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将大量陆源污染物质排人海洋,海洋遭受严重污染,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海水中大量氮、磷、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的增加,为赤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离子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5]。
铁、锰螯合剂在一定的剂量下,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藻类急剧增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潮
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
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
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
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鞭毛虫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
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
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
近年,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
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
一般以为是由于水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
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
1803年法国人马克•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
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
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
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关于赤潮的治理方法,据报道已有多种,如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方法。
物理法——粘土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撒播粘土法。
利用粘土微粒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撒播粘土浓度达到1000mg/L 时,赤潮藻去除率可达当65%左右。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鹿儿岛海面上进行过具有一定规模撒播粘土治理赤潮的实验。
1996年韩国曾用6×104T粘土制剂治理100km2海域赤潮。
化学除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
最早使用的化学药剂是CuSO4,易溶于水,在使用过程中极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而危害渔业,同时在海水的波动下迁移转化太快,药效的持久性差,也易引起铜Cu的二次污染,有机化合物在淡水除藻中具有药力持续时间长、对非赤潮生物影响小等优点,用有机化合物杀灭和去除赤潮生物也已有相关的报道。
目前已有多种化学制剂用于赤潮生物治理的实验研究:如硫酸铜和缓释铜离子除藻剂、臭氧、二氧化氯以及新洁尔灭、碘伏、异噻唑啉酮等有机除藻剂。
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办法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三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
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使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
这些杀藻微生物主要是包括细菌(溶藻细菌)、病毒(噬菌体)、原生动物、真菌和放线菌等五类。
多数溶藻细菌能够分泌细胞外物质,对宿主藻类起抑制或杀灭作用,因此通过溶藻细菌筛选高效、专一,能够生物降解的杀藻物质是灭杀赤潮藻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来说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利用海洋微生物对赤潮藻的灭活作用,及其对藻类毒素的有效降解作用,可使海洋环境长期保持稳定的生态平衡,从而达到防治赤潮的目的。